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爱国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爱国的诗句范文1
“严格规范考试和招生管理。小学、初中不得组织县区统一的文化课考试。小学组织的考试每学期原则上不超过1次,科目一般不超过3门;初中学校每学期考试不得超过2次。”
一、现实中的巩固练习卷
(一)介于遵照六严规定、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我们都没有订课外的练习卷,目前我们手头上有的练习卷只有新浦区教育局统一印发的单元巩固练习卷。
尽管巩固练习卷汇聚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聪明才智,集中了大家的智慧,是许多优秀教师的智慧的结晶。但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粗略地归纳一下,其中出现的问题大概有:
1、错题
如六年级语文第一单元调研试卷(2007.9)中第六题:联系课文内容填空。
(1)、诗人陆游给儿子的遗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曾写过“___________ ”,
也是抒发爱国之情的内容是___________。
这里的“”应该改为《 》。
2、措辞不严密题
如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巩固练习(2011.2)中有这样一题:
学了《雨后》一课后,你知道了哪些和“雨”有关的诗句?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这个题目就存在措辞不严密的缺点,不知出题者的本意是要让学生填写《雨后》这一课中写雨的诗句还是其他写雨的诗句呢?所以不管是学生填写《雨后》这一课中写雨的诗句还是其他写雨的诗句都应该判其正确。
3、考虑不周到题
如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巩固练习(2011.2)中有这样一题: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我有一条四四方方的手帕!
我的手帕上印着“天鹅游泳”的图样,看!手帕上的天鹅全身羽毛像雪一样洁白,细长的脖子弯曲着,高高的额头上就像嵌了一颗红宝石。天鹅的嘴巴又宽又扁,显得特别突出。这只白天鹅静静地浮在蓝色的湖面上,看上去真漂亮。
… …
题目2:根据短文内容填词语。
( )的羽毛 ( )的脖子
( )的额头
( )的嘴巴 ( )的湖面
出题者的本意也许是想考察学生能否找出文中描写天鹅或湖面的关键词,但学生如果写天鹅的嘴巴算不算对呢?二年级的小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深度可能不会和出卷老师那么的吻合,因为前面细长的脖子、高高的额头给了他一个范例,( )的嘴巴也就理所当然的按照前面的思维方式找到了“天鹅”。
(二)如何利用巩固练习卷
1、当堂训练 对于比较容易的练习题可以当堂训练,边讲边练,及时发现错误,及时订正,有利于巩固当堂所学知识。
2、先讲后练 对于难度比较大的巩固练习卷,可以采取先讲后练的方式做。
3、先练后讲 对于难度适中的练习卷,一般可以先练后讲,先集中考,然后改,再评讲,可以老师和同学共同讲,或者请考的好的同学讲,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锻炼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提高了心理素质。
4、拿回家做 对于那种绝大多数同学都不会的课外知识特别多的练习卷,干脆让学生们拿回家做,开卷考试。查资料的同时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
5、有选择做 不是每份巩固练习卷都能紧紧围绕这一单元的主题的,有的和这个单元根本没有多大关联,或者干脆和这个单元无关,可以采取有选择的做的方式。
二、理想中的语文试卷的编制
我认为,试题的设计思路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试题内容要突出基础性。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力求体现其基础性,即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按照这样的思想,在命题时着眼基本要求,避开难题、偏题。照顾到大多数,体现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特点。
2、命题应体现人文关怀,充满情趣和差异性。
传统语文试卷因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题型设计比较客观、冷漠,显得严肃呆板,毫无情趣可言,在测试中难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持良好的考场心态,在用词上我们应细细地加工一番,像“请写出来”“请回答问题”“请选择”“能谈谈你的想法吗?”“你是怎样看的?”这些亲切客气的提问,使学生感到自己会成功的,即使答不上来,教师也不会怪罪,也能从中感受到老师的关爱,使小学生在考试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增强自信心,形成“乐学、乐考”的情感体验和态度体验。
3、努力营造宽松的试卷氛围,创设一种自然和谐的考试情境。
①卷首设计考前寄语,打消应试的顾虑,激起儿童应试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②卷尾设计提示语,引导学生学会检查与反思,体验考试成功。
4、让考题富有选择的余地,激发儿童的自主精神。
儿童是活生生的个体,各有各的精神世界,新课程强调教学要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服务,考题设计也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在保证目标底线的基础上,要设计一类可供选择的试题。 设计多项同类不同水平的试题,体现学生达标水平的差异性,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尽可能地感到考试成功的喜悦。
5、试题应具备以下特点:
全:面向全体学生,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注重新旧知识点的联系、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注重了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
精:以点带面,从一个考查点能透视出多重问题,在份量和要求上均有一定弹性。
活:突出素质教育思想,强化能力培养,使学生能活学活用。
实:每一个题目都实实在在,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年级都体现积累和运用这一新理念。
新:每份试卷都有学生创新意识的体现,注重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有关爱国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情感教育 思想品德课 运用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情感教育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特殊而又极其重要的中介作用,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举措。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自我调节能力,做到教学与情感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出色完成教学任务。
一、研究分析教材,挖掘情感因素
教师在教学的实践中如何研究教材,挖掘情感,使课堂教学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得到和谐与统一,需要我们在教学的实践中研究与思考。用教材中的情感内容陶冶学生,学生的情感往往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有意设计一定的教学情境,陶冶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唤起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教材中有许多情感素材可以挖掘。如教材中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劳动模范忘我的工作态度,科学家的废寝忘食、刻苦攻关的精神等,无不牵动和丰富着学生的情感。又如,思想品德教材中,祖国悠久的历史、辽阔的国土、美丽的大自然,同样会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手段,使教材、老师之情融会成学生的感情,变成一种学习的热情和冲动,同时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陶冶。
二、教师真情相呼,以情明理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不管是讲概念还是原理,我都注意寓理于情,使抽象的理论闪耀出情感的色彩,以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
⒈语言含情,讲活知识。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尸横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个个绷紧小嘴,闪动泪花。我点明了“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我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我兴奋地讲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国耻我辱、国兴我荣”八个字,让同学们高声朗诵。
⒉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如时传祥,我用口头和体态语言,生动地描述他如何背大粪桶,不怕脏臭和讥讽,感动得学生啧啧称赞。讲“为人民服务”的内容时,我适时地补充孔繁森的例子,描述他如何在大风雪天,把自己棉大衣脱下给九十多岁的藏族老奶奶穿上;他又是如何几次卖血抚养两个藏族孤儿。讲徐洪刚为了保护受辱妇女,赤手空拳同四个持刀歹徒博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着流出的肠子追歹徒达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象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
⒊教具育情,形情交融。我还注意选用教具,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如讲“保护环境”的内容时,我挂上彩色大地图,祖国地大物博、秀美山川、佳境名胜,一一跃然纸上,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存环境的美好,从而增强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讲“立报效祖国之志”,用投影机打出的大幅画像,那浓眉英姿、微笑神态,使学生感到了他那博襟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品德。讲“发挥艰苦奋斗精神”时,我把从校园里拾来的白生生的大块面包摆上讲台,让同学们背诵“锄禾日当午……”的诗句,并展开讨论。
三、热情评价,促进师生情感
有关爱国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节庆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实现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5-0189-02
中国的节庆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国灿烂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内涵,是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节庆活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还能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一 节庆活动的文化内涵
节庆活动是不同国家、民族、区域在长期生产实践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是在特定时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它或表达人们图腾崇拜的心理,或诉说某种美好的愿望,或宣泄某种极端的情绪,或体现某种民族的精神,或流露某种价值取向。总之,节庆活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庆活动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国许多节庆活动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思想,它揭示了自然的发展规律,将人类的社会活动与自然规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论是在万物萌动的清明,还是月明如镜的中秋,都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融入自然的机会,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从而让人们学会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第二,节庆活动表达出人们浓浓的情感。节庆活动的举办形式多以家庭聚会为主,如在春节、清明节等节庆活动中,人们表达出了对亲人的无限关怀和对先人的思念。人们通过这些节庆活动,互相表达美好祝愿,密切了人际交往、维系了人际情感。由此看来,节庆活动是维系和谐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
第三,节庆活动表达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任何一种节庆活动都寄托了人们对美的向往与追求。从微观角度来看,人们祈求健康长寿、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等。从宏观角度来说,人们通过节庆活动盼望国家富强、人民安定、社会繁荣等。总之,节庆活动这一重要载体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二 节庆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凝聚功能
节庆活动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节庆活动的许多内容都是在中华民族与自然界斗争、与异族侵略者的斗争中形成的。因此,节庆活动从各个角度显示了中华民族乐观、自信、自强的个性和健康的心态及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强敌面前不折腰的精神。
节庆活动有助于促进民族认同。民族认同是逐渐培养而形成的,节庆活动以其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天然特点,去氤氲、渲染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在节庆活动中,人们遵守着同一个节庆模式,使用同一种语言,共享和体验着节庆活动中流露出来的各种情感和思想,不断受到节庆活动的熏陶,人们的民族认同感会油然而生。唐代的张九龄在《望月怀远》中写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种一致的情感心理,表现的正是民族认同。
节庆活动有助于增进民族向心力。每一个节日、每一种节庆活动实际上都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向人们倡导坚强意志的民族向心力,所以,中华民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总能以一种同心同德、群策群力的精神去面对。这种向心力正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巨大力量。
2.协调功能
节庆活动有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的节庆活动大多与节气时令有关,是岁时变化的体现。以冬至节气为例,冬至过后白昼渐短,气温渐寒,容易冻伤,人们通过吃水饺来驱赶寒气,防冻耳朵,这都是应天时、顺自然的表现。节日中蕴含有周期而作的自然规律,举行节庆活动有利于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节庆活动有助于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人生活在社会之中,归根结底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节庆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种种情感,以及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是加强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纽带。如中秋时节的举家团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都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节庆活动很好地协调着人们的人际关系。
节庆活动有助于协调人与自身的关系。这主要是指节庆活动帮助人们调节自身心理的功能。俗话说:“馋人盼节,懒人盼年。”这说明节庆活动可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物质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节庆活动已经不仅仅保留在物质层面上,同时还有精神层面的东西。在节庆活动过程中,人们从繁琐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去享受节庆活动带来的欢乐和轻松,能适当缓解工作和生活带来的压力。节庆活动就像一支兴奋剂,能给人们带来崭新的希望、别样的慰藉,使人们对生活有盼头、有奔头,因此才有了“佳节清明桃李笑”的诗句。
3.引导功能
节庆活动能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政治观。节庆活动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毋庸置疑,它会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以国庆节为例,通过国庆节系列活动,能向全国人民展示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各方面的实力,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提高人们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从而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
节庆活动能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节庆活动拥有许多道德资源,可以为我们今天所汲取利用。尊老爱幼是首要的道德资源,如逢年过节给长辈拜年,幼儿在春节可得压岁钱等。节庆活动还拓展了普天同庆等道德观念,强调了家国意识,如端午节对屈原的纪念,浸透了浓郁的爱国道德信念。此外,腊八节以饮食之法祛病驱邪,体现了人们“反对邪恶,珍爱生命”的人伦美德。七夕节对牛郎和织女忠贞爱情的赞美,表达了人们对爱情道德的态度。总之,节庆活动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节庆活动能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节日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人们能明白自己人生的价值,明白自己应做一个怎样的人。如端午节时人们会纪念屈原,因为他用有限的生命阐释了什么叫爱国,从而换取了人生无限的价值,正是这种无限的价值鼓舞后来人,引导后来人时刻怀有一颗对祖国的赤诚之心。所以节庆活动能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约束功能
节庆活动往往蕴含着人们在生活中所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如节庆活动中的各种礼仪、仪式,实质上是一种道德的约束和节制,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而起到规范和教化作用,且这种规范和教化无论人们贫富贵贱,都要遵守。此外,节庆活动中的言行禁忌也体现了节庆活动对人们的道德约束。
三 节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
节庆活动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维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实现节庆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1.社会要重视节庆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一方面,党和政府要积极保护节庆活动。节庆活动能否大力推行并发扬光大,进而让人们感受到它的思想政治魅力,关键还要看政府是否懂得保护它、继承它、规范它、挖掘它,为它注入时代的气息。因此,政府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政策加强对节庆活动的保护,不仅要继承优秀传统节庆文化,更要注入新的时代气息,不断推进节庆活动的创新。另一方面,大众媒体要营造良好的宣传氛围。大众媒体应利用节庆活动,发挥其对受众群体的正面引导作用。如在重阳节可以播报大学生走入敬老院真诚献爱心的事例。另外,大众传媒还应加深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创新宣传报道形式,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灵活利用节庆活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2.学校要推进改革,使节庆活动校园化
第一,改革课程设置。一方面,学校应充分利用节日契机,组织开展节庆活动的系列讲座,讲座围绕具体节庆活动的来源、内涵、活动等内容展开,其中巧妙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学生听完全部讲座给予相应的学分,让学生通过系列讲座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开辟节庆活动第二课堂,组织学习兴趣小组,积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读一些与节庆活动有关的书籍,从而提高学生对隐藏在节庆活动背后的文化内涵的认识。
第二,调整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节庆活动为切入点,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这就避免了简单地向学生进行枯燥无味的理论灌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第三,改革教学形式。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不仅要在课堂中给学生传授节庆活动的相关知识,还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节庆校园活动。如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重阳节去养老院开展敬老活动等。另外,还可以开展节庆主题班会,通过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活动的参与、体验过程中,让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3.家庭要重视通过节庆活动对子女进行教育
家庭是孩子的首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平日的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细水长流、潜移默化的,那么节日中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则是大张旗鼓、立竿见影的。父母要力行节庆活动的传统习俗,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孩子树立榜样,引导孩子形成正确对待节庆活动的态度。孩子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中,除了有形的节日习俗如重阳节关爱老人,还有那些无形的家庭文化如父母的言谈举止、社交方式等。每逢佳节,不要只是停留在吃喝玩乐的庸俗化节庆形式上,而应挖掘节庆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让孩子的情感产生共鸣,在无意识中对孩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父母要带领孩子参与到整个节庆活动中,让孩子在参与和体验的过程中领悟节庆活动的内涵。如在中秋节,一家人团坐一起,品尝月饼,畅叙亲情,其间可以为孩子讲叙中秋节的来历、风俗等,让孩子深刻理解团圆之意。清明节要带领孩子去亲人的坟上祭奠,通过这些活动对晚辈进行无声的教育,启发他们热爱生命,敬重长辈,遵从孝道,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
总之,节庆活动是历史的积淀,其中蕴含着无尽的思想政治教育宝藏,它在社会中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极高的参与度,因而,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再合适不过了。
参考文献
[1]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董宜彦.论传统节日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学理论,2011(13)
有关爱国的诗句范文4
关键词:感恩教育;重要性;德育工作
一、背景与现状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科学技术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各方面带来了显著提高,使人的智力、体力获得巨大解放。但是片面强调发展科技而忽视了人文德育,同样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诸如社会问题的老无所依,生态环境问题的环境污染,科技犯罪和道德颓废。回顾过去,深刻反思。人们开始认识到单纯依靠科技的进步,并不能促使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发展,才真正有利于人类走向解放。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世界各国开始关注对年青一代的人文教育,因此德育成了各国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同时也是迫在眉睫的艰巨任务。
(二)青少年素质现状及成因
在家里,孩子是家人关注的中心,在他们只有索取,没有回报。父母关注更多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事情父母都可以代劳。一旦有错误时,父母多说几句,他们就埋怨父母的唠叨、麻烦,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有家庭和学校的双重原因,作为教师我们也应该予以反思,应该充分利用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多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亲情,学会感恩。在报纸或电视上,我们看到一些关于学生缺乏感恩的行为越来越多,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看作理所当然,把某些陌生人和机构的帮助看作理应如此,尤其是一些贫困生申请的“两免一补”,只知道拿钱,却不知道用功,只知道索取而不知付出,而更加让人担心的就是在社会利己思潮冲击下,不少大学生贷款上学毕业工作后迟迟不还欠贷,而他们这样的举动,也让不少银行对发放助学贷款持观望的态度,从而让社会陷入无底的恶性循环,这无一不反映了学生感恩意识的缺乏,也反映了学校在感恩教育上的缺失。这与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学校德育的不足、家庭教育不完善等方面是不无关系的:社会中,首先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功利主义的盛行,经济上的急功近利,不可避免地使一些人社会责任感弱化,公德心淡漠,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损人利己、过河拆桥,这给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再次是对不良社会现象处置不力而产生的暗示效应,例如,当今社会子女不孝顺父母、学生不尊重老师、受恩者对施恩者恩将仇报等种种现象。家庭中,许多家庭教育注重子女的智力发展、文化学习,却忽视了教育子女如何做人。
首先,父母的溺爱造成了子女缺乏自立精神。中国家庭的父母多有一种再穷不能穷孩子的理念,只要儿女过得好,父母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从不让孩子感知自己付出的爱,感知自己生活的艰辛,也从不要求孩子回报,这种溺爱使孩子只拥有了被爱的权力,失去了爱的责任甚至是爱的能力,使本来应为双向互动的父母与儿女之间的情感,成为仅是父母对儿女无私奉献的单向车道。
其次,家庭对学生的期望。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其他都是次要的,对成绩的盲目追求,忽视了对孩子情感的重视,导致了他们成为不会感激、不会感动、不会感谢的冷漠一代。学校中,学校教育出现经济功利化的倾向。在教学中表现为强调学知识提高能力而忽视学做人的问题,出现了重视感恩知识、感恩经验的倾向,忽视学生在感恩教育中的情境体验,道德教育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倾向。道德本身就是实践的道德。然而在传统的思维定势中,习惯把道德教育问题与政治问题紧密相连,导致道德教育过分政治化,而以情感教育为主的感恩教育很难实质性地进入学校教育范围。
感恩教育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必然缺乏应有的地位和作用。聚焦我们当前的学校德育,其过程就是教育者把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形成这种品德的过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和必须服从的强制性。“不顾品德内化规律,否定道德学习主体化,用规范宣讲取代心性修养的纯外砺过程成为中国德育现实的主要特征。”“功利化”的倾向一度成为德育的趋势,总要求德育具有即时、显性的功效,忽视或轻视德育的长期效益,总要求我们做到“大德”的时候,往往忽视了“小德”。学校教师向学生灌输爱国、爱家、爱社会的“大德”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学生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小德”,很多学生在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的时候,却不知道报得三春晖。
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感恩教育,是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是以灵魂唤醒灵魂的感性教育,是以德报德的感性教育。感恩是对社会冷漠症的最好矫正。尤其在各种思想文化碰撞激荡、道德价值标准逐渐趋向多元的社会转型期,为了我们的民族,为了我们“礼仪之邦”的荣誉,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学生学会感恩,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培养他们乐观向上的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感恩,培养学生的感恩品质。我们从以下几点说明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一)感恩是中华传统美德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感恩思想一直占据主流地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动人诗句,显示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感恩情怀与传统。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是做人的支点。因为父母对我们有养育之恩,老师对我们有教育之恩,社会对我们有关爱之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尊敬师长;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珍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感恩,不仅仅是一种美德的要求,更是生命的一个基本使命,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懂得感恩,就不会懂得何为人间真情,没有感恩意识,个人的其他道德更是无法建立起来。缺少感恩教育会影响孩子的成长与发展,因为只有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每一个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拒绝感恩,是道德的失落,是不文明的表现。在一个文明的社会,知道感谢,怀有一颗感恩之心是很必要的,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要求,可以促进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相处融洽、协调,促进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信任、帮助。要想确切改变我们社会的感恩现状,从学生抓起,感恩教育尤为必要。使我们真正能做到让学生们学习换位思考,珍惜朋友,理解父母;让社会有些人暂停麻木冷漠的心,真诚地去体贴关心别人。
(二)感恩教育具有深远意义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感”和“恩”,基础是“爱”。感恩,绝不是对父母恩情简单的回报,它是学生本身的一种责任、自立及自尊意识,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追求。人,离不开群体,唯有学会感恩,感谢生活,感谢父母师长,才会更加热爱生命,关爱他人,收获和平与快乐。“百善孝为先”“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不忘父母之恩、人民之恩、祖国之恩,才能弘扬中华民族“孝廉”之美德。感恩教育自古以来就被重视。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也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外国有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最大的悲剧或不幸,就是一个人大言不惭地说没有人给我任何东西。”现今社会也是一样,感恩教育在青少年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爱妈妈,才能爱祖国。”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爱,又怎能爱他人、爱祖国?而在目前的教育结构中,孩子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种感恩教育。实施感恩教育,就是要唤醒青少年的感恩情怀。就是要让青少年知足惜福,学会感恩,懂得爱与被爱。因此,要想做好德育工作,首先我们必须让感恩教育占据我国教育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只有我们懂得感恩,学会感恩,才能真正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爱国情操。而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进,德育在教育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简单朴素的感恩教育蕴涵着深刻的人情味和人文关怀,学会感恩是学会做人的前提,因此,更应将感恩教育放在德育工作的首位,全面落实践行。
三、推进感恩教育的几点对策
作为教师,我们更不能忽略对孩子的感恩教育,懂得感恩,才会有社会意识。一个人的责任感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都十分重要。古往今来,大凡是对国家、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优秀人物,都在孩童时就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感恩呢?
(一)树立重视德育工作的观念,落实感恩教育
在中学校园实行感恩教育,首先要明确感恩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不能认为开展感恩教育活动会浪费学时,无益教学成绩,这就要求所有教职员工转变观念,跟随素质教育推行的步伐,落实感恩教育,使学生逐渐养成感恩父母、感恩同学的思想习惯,学会尊重,要相信这种意识会转化为孜孜以求、自强不息的学习精神。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意识到自己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认清日常工作所产生的重大影响———“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在学生的心底播种善的种子,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用感恩之心去感受世间的亲情、友情和恩情,在接受他人关爱、支持和援助时,给他人以回报,不要只图索取和享受。教育学生将他人恩惠铭记在心,增强责任感,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责任,与人为善,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二)营造充满爱的校园环境环境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感悟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因此,营造一种积极向上、丰富的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为同学们营造一个充满爱心的值得感恩的世界显得尤为重要。校园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心理环境、人文环境等多个层面,它对同学们的成长往往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以来在学校德育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一个致命的盲点,即缺少对教育对象的理解和基于理解、平等、宽容之上的对话。师生关系往往是不平等的,那是一种“管理与服从”“权威与听从”的关系,是“以上对下”“以强对弱”的关系,这种关系常常表现为教师对同学们的“教训”“告诫”甚至是“塑造”。处在这样的人际关系之中,同学们的心灵是封闭的、压抑的,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受到了阻碍,同学们的识恩、知恩、感恩、报恩、施恩之心当然难以养成。所以,只有在学校生活中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对话关系,使精神相遇的对话关系成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形态,才能让同学们在一种自由、变化、动态的对话关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开展感恩教育也才是教育环境基础。这就要求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来感化学生,经常关心、鼓励学生,向学生倾注爱心,注意转变教师的多重角色,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的爱心和对自己的关怀,时时刻刻感觉老师在关注自己,使之“亲其师,信其道”,无论是对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对学生做到一视同仁。尤其对后进生的态度,要特别慎重,要“动之以情”,切忌冷嘲热讽,而应多给一些赞扬、鼓励。同时在校园内宣传栏、楼道、走廊等地方张贴感恩教育海报,内容可以包括小故事以及“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喝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等诗词名句,课间播放《感恩的心》《听妈妈的话》《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等歌曲,使学生耳濡目染,让感恩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三)引导学生感恩从小事做起
小习惯决定大品德,人的品德基本上是由习惯组成的,“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因此,我们要注重自己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最基本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表达自己的感恩或接受对方的感恩,都需要练习,并且需要将它培养成为一种自然的习惯,让感恩成习惯,随时随地感恩陌生人给你的付出和帮助,感恩就会成为你的一种美德、一种态度、一种信念,更是一种责任和使命。在日常学科教学、班级管理中,注意抓住学生学习、生活的点滴,有意识地渗透感恩教育。教学生从身边小事中学会体察生活,知恩图报,学会回馈社会。开展感恩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知恩图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回报,还包括感情世界的回报,回报可以从学会感谢做起,这包括通过语言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来表达我们的谢意。学会知恩图报,要引导学生学会感受日常生活,感受生命中的各种恩惠,并挖掘出生活中那些小恩惠的价值。应该看到,日常生活小事是滋养感恩大树成长的养料,生活就如读一本书,你一字一行一页地读,在这过程中被感动了,就会知道报恩。学会知恩图报是要让学生知道,并非大恩大德的举动才是报恩,对别人点滴的行为的报答也是报恩。这里落实到学生的具体生活中可以是对父母的点滴孝心,对师长、同学、朋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这样的心与行为会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人情味,创设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使感恩教育真正融入校园。对学生进行孝心教育从小抓起,从细节入手,引导学习“孝言孝举”。孝言有:“起床问声好、进门忙报到、出门打招呼、睡觉道晚安、分别说再见、感激表谢意”等。孝举有:“就餐要让座、父母生病懂得端水递药、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自己能做的事尽量自己做。”道德情感需要积累,规范行为需要培养。孝心教育就是要从这些细节入手,教育他们怎样孝敬父母长辈。只要我们从小就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孝心感恩教育的引导,很多学生都是愿意按照家长和老师的指点去做的。久而久之,尊敬父母、孝敬长辈就会在他们心中开花结果。生活中的孝心教育要从日常小事做起,给爸爸妈妈倒杯茶,敲敲背,捶捶腿。陪爷爷奶奶聊聊天,说说学校发生的事情。爸爸妈妈生日时亲手为他们做件小礼物。帮助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养成写孝心日记的习惯,就是将平时所做的有关“孝心”的事情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每个人所做的事不同,习作水平不同,我倡导让学生写真实的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语言。这就是教育学生诚实的一面,也是孝心的真实行为。让学生努力总结自己所做的事情。
(四)开展主题班会
为了更加集中地引起全体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相互影响感染中得到情感上的升华,我精心组织了一次全班同学参加的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学会感恩”。借此让同学们懂得珍惜,珍惜所拥有的一切,珍惜他人的努力和付出,常常报有一颗感恩的心。以下是班会记录:①以一首《感恩的心》将同学们的情绪带入,营造一个感性而温馨的氛围,歌声可以培养学生学感恩的兴趣,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开启学生的形象思维。尤其是精炼的歌词传达出的思想内容是优秀的教育材料,再加上用优美的曲调,灵活巧妙地激活课堂,让学生感知人间真情的魅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效果;②请同学上讲台诗朗诵《拥有一颗感恩的心》;③听了朗诵后,互动活动“说出最让你感动的事”(请几位学生讲述);④小型辩论赛。要学会感谢身边的人,特别是父母,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而又应拿什么来报答父母所付出的无数艰辛呢?正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精神上大于物质上。反方:给父母的报答是物质上大于精神上。无论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应该怀着一颗真诚的心去感恩父母,关心自己的至亲,父母的爱是那么的平凡,却又那么的动人,正如丁香花般的默默无闻,却沁人心脾。⑤观看“历史上最牛的励志感恩教育的‘一横老师’的演讲”,让学生身临其境,并通过谈感受,使学生从“一横老师”的演讲中能充分感悟感恩!⑥请同学们借此机会对在平常不敢说,或者是因为以前的时候有点小摩擦的,借此机会化解矛盾,感谢同学朋友。⑦班主任总结:这里班主任有意识的向同学们讲清楚感恩的作用,人生道路上有了感恩,生活的前景一片灿烂!那么,在怎样感恩的问题上,教师从学生个人的内涵发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引导学生立志成才,让学生能正确的培养自己人生观、价值观,最终把自己培养成优秀的中学生。⑧布置课后作业:每个同学每周至少为家里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打扫卫生、洗碗、叠被、整理房间、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脚等,化感恩为行动;记住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天是母亲节;6月的第三个星期天是父亲节;每年的9月10日是教师节。在母亲节和父亲节向父母说一声“谢谢”,道一声“辛苦了”,在教师节时向老师说一声“祝老师节日快乐!”。送上一句温馨的祝福,传递感恩之情!在这次“学会感恩”主题班会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同学们对这次活动的积极参与,用心感悟,他们都在竭尽全力想用自己的行动去打动别人。他们的节目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辩论会非常精彩,看到他们看视频时流下的眼泪,听他们讲述自己感恩的故事,作为老师的我心里也涌起一份真实的感动。我突然感觉学生们都是些善良纯洁的孩子,他们对他们的父母、老师、朋友,甚至生命中所有的人都拥有一颗诚挚、感恩的心,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对感恩的感受抒发出来,积极影响身边的人也常常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或许我们平时都不会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但是我们并不是没有必要让身边的人了解到我们对他们的关心和感激,所以这样体验感恩的活动是我们学生和老师所需要的,他们需要一个空间、一个舞台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次活动也在我们班掀起了一阵孝敬长辈、尊敬师长的热潮,这说明感恩教育活动的目的已经达到了,我们每个人都已经真正地试着敞开心扉感恩这个美丽的世界了,而这只是起点,感恩教育是一场持久战,也是绵延不绝的希望之光。
(五)专题活动法,在实践中感恩
在特定的日子,如,中秋节、“三八”节、母亲节、教师节、元旦等节日来临之际,以班团会的形式组织感恩活动,如,学唱感恩歌曲,出感恩专题的黑板报,感恩征文、摄影比赛等。感恩教育要落到实处,就要从点滴实践做起。如,(1)倡议学生在家里主动为家庭承担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冬天洗衣、洗菜等洗理活动。让学生们从真实的生活中感知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2)要求学生离家到校后要及时向家长报平安,让家长放心;(3)利用中秋节的契机给父母写一封感恩信或送一份小礼品;(4)五一劳动节时布置“为父母洗一次脚”活动;(5)提议学生给同桌、老师送上一份新年贺卡,感谢他人对自己的帮助。具体有设定一个月(5月份)为“感恩月”,安排一系列专题活动:a.感恩父母养育对父母的”四个一”感恩活动:给父母、长辈洗一次脚、让父母满意的一次决定、给父母交一份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给父母写一封表达感恩的书信。b.感恩学校、老师的培育“对老师的五个一”感恩活动:为老师写一封信、和老师谈一次心、给老师做一张贺卡、给老师提一个合理的建议、写一首感恩老师的诗歌并进行诗朗诵比赛。c.感恩同学对同学的一帮一”感恩活动:对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学习上、生活上的帮助)。d.感恩祖国、感恩社会班级爱国诗歌朗诵会,“感恩”主题作文,国旗下献词:“热爱祖国,从我做起。”在活动之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很多家长来电或者来信对学校的做法表示支持、肯定与感激,称自己的孩子明显懂事了,会更加体谅父母、孝顺父母了。举一个例子,某班张同学以前和家长的关系很不好,他的父母多次与我交流,对自己的孩子除了无奈,还是无奈。通过这次活动,高×同学的变化特别大,不但不再与父母吵架、作对,更重要的是,已经能主动帮助父母做家务,也能主动与父母进行交流,谈心。他的父母激动地给我打电话,说现在孩子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将感恩教育融入社会实践,通过回馈社会,开展爱国、爱人民的教育。学校要引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认同和接受社会性规则。带领学生投身社会实践,把校园教育转变为社会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巩固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发现自身的价值,或者发现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会到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帮助与施恩,不但能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还能在活动中升华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
(六)呼吁家长和社会一起努力坚持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要取得实效,仅靠老师和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各方面的教育力量都全方位启动,才能把感恩教育做得有声有色,鲜活生动。感恩教育是一种以情换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人性换人性的人性教育,所以在实施感恩教育的过程中要通过巧妙的情境设置做到以情动人,以情感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处处体现人性的光辉。感恩观念和习惯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产生丝毫的动摇,都有可能半途而废。为此,可在短信、家长会中向家长传递相关信息,在家长会的一些环节可以安排孩子在父母身边一起做一些小互动,读写好的信,一起观看影片等;同时呼吁媒体多报道感恩示例,传播正能量,通过暗示效应使更多青少年效仿。在感恩教育的实践中,我也和学生共同成长,打造人生的新境界。这期间我领悟了“只有心怀感恩,才能滋润生命”的人生真谛;也知晓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处世哲学;更深刻认识到了没有感恩的生活是苍白的,没有感恩的民族,他们的国家将危在旦夕!很荣幸我是一名教师,可以对孩子们的成长产生一定影响,感恩教育是一种必不可少的人生教育,“求真向善造美做好人”是我不变的教育理念,为此,我愿意继续学习,继续探索,不断积累,将感恩教育进行到底!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落实德育观念,践行感恩教育,为素质教育的推进迈下自己坚实的一步,也为祖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尽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翔.大学生感恩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J].文教资料,2007(11):180-181.
[2]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4).
[3]喻文德.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2005(8).
[4]何芳.感恩教育:道德教育的应有之义[J].中国教育学刊,2005.
[5]高爱芳,高卫松.学校品德教育应首推感恩教育[J].教学与管理,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