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石壕吏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杜甫石壕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杜甫石壕吏范文1

2011年省委省政府在汕尾市召开扶贫“双到”工作现场会,充分肯定该市扶贫“双到”工作。2012年6月4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李容根在省委办公厅《督查专报》2012年第51期——《汕尾市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成效明显》上作了“汕尾近年来扶贫“双到”工作实、力度大、效果好,继续努力,促进平衡发展”的批示,再次肯定了该市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效。

汕尾市的贫困村基本是革命老区。到2011年12月止,全市投入扶贫资金109793万元,平均每个贫困村投入441万元。实施扶贫项目1290个,落实到村资金82794万元,落实到户资金26999万元。目前,贫困村落后面貌有了较大的改观,贫困户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市贫困户脱贫率达到94%。

今年上半年,全市又投入扶贫资金9120.75万元,其中,帮扶到户资金1356.59万元,用于帮扶到村资金7764.16万元。新增经济发展项目269个,新增硬底化公路123.2公里,新增农田水利建设项目88宗,建设文化设施135宗,组织免费农技培训14294人,输送劳务外出务工4664人。目前,义务教育入学率、农村低保医保参保率、贫困村安全饮水、贫困村“四通”、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改造完成计划、扶贫资金落实到位等六项,基本达到100%。

汕尾市主要做法及成效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注重工作路子,积极筹集票子,创新办法富脑子,努力盖好房子,建设好农村班子。

汕尾市根据本地实际,创新产业带动的发展路子,注重培育当地优势产业、主导产业、拳头产品和特色产品,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茶则茶”的扶贫支柱产业格局。同时,创新“四扶”路子。针对本市大部分贫困户属于个体性贫困的实际,开展扶志气,引导贫困户自力更生自我脱贫致富;扶手艺,增强贫困户脱贫致富能力;扶工具,为贫困人口提供谋生手段;扶救济,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还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扶持贫困户发展具有稳定收入的主业,实现每个贫困村有龙头企业带动、有专业合作社组织、有主导产业增收。

为了筹集扶贫资金,该市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00万元启动资金,县(市、区)也相应配套启动资金。其次是市财政连续五年每年安排住房改造配套资金,每户1000元,每年800多万元。再次是用足、用活扶贫资金和省“以奖代补”资金,两年多省财政支持扶贫资金1.14亿元,中山市投入资金4.39亿元,省直10个帮扶单位投入资金4300多万元。另外,还创造性地开展 “扶贫救济助教日”活动,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扶贫,两年“扶贫济困日”活动筹集扶贫资金13亿元。2010年,汕尾市成立“汕尾市扶贫基金会”,成为继珠海市之后,粤东西地区第一个成立扶贫基金会的地级市。

三年多来,汕尾市集中力量大打教育翻身仗,创新每年一次议教会议,领导干部挂扶校舍建设,全力推进教育跨越发展。“双到”工作以来,全市共筹集教育发展资金23亿元。利用各级党校、各乡镇设立的农村劳动力培训示范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种养技术示范培训,让贫困劳动力掌握种养技能。2009年以来,全市培训劳动力7.5万人。同时引导贫困户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摒弃“等、靠、要”的落后思想,鼓励他们自立自强,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脱贫。

杜甫石壕吏范文2

[关键词] CI设计 赋意环节 符号化

企业整体形象规划被称为CI设计,又称作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t企业识别系统)。是企业塑造自身形象,并以此获得社会的价值观、认同感,从而达到其营销目的的一种系统战略。主要包括了理念识别MI(Mind Identity)、VI视觉识别(Visual Identity)、B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等组成部分。

其实,国家建国规划与企业整体形象规划相似,只不过比后者复杂得多。例如,国体、政体,以及相关理论对应于理念识别;国旗、国徽,以及它们的使用对应于视觉识别;法律、司法规范对应于行为识别;更有国歌(听觉识别)、语言,以及文字的标准化要求(文化识别),以及货币、度量衡等等更为具体的识别标准。这样看来,CI设计实际上是一种在标准化上的要求;那么,我国历史上的秦王朝就可以说是最擅长于形象规划的典范,它不但明确了以儒家思想治国的理念;统一了货币、度量衡;统一了文字、律法;而且还有视觉上的规划,详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这可以说是标准色的设计,于后世到了清太祖时期甚至有了画龙和不画龙的黄、红、白、蓝四色八旗的复杂视觉识别系统。

由此而看,从历史学习中总结经验,从而提高企业整体形象的认识和规划能力是可行的,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赋意环节

首先,要塑造某种企业精神,就需要建构一定的内涵或曰企业文化源头。在这点上老字号企业自然是比较方便的,但对于新兴企业来说,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如何在短时间内营造某种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涵,这对设计者来说,是一大考验。良好的企业文化内涵有助于凝聚员工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企业的整体形象。目前的企业精神往往是以口号或文化标语的形式出现,不过在内容上大多只涉及到泛泛的习语或是实现表层的广告宣传功能,这与CI设计的识别要求不符抑或是能够识别但内涵不深,而良好的内涵应该是独特、醒目、高度凝练并且是积极向上的。

那么,在设计企业理念的具体操作过程中,就需要设计者熟悉企业创业典故,提炼、放大乃至制作企业文化源。在此,编与导的工作非常重要,要善于借题发挥。在史记中亦有相关记载:“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史记.陈涉世家》。其操作简单、目标明确,阶段针对性强,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策略上明显优于现代企业。

只有拥有丰富的企业文化内涵,才能准确的定位企业理念,形成独特的MI;即使是有一定历史的老字号企业,也需要在企业文化上不断做出丰富、调整,以及更新,因为,企业的服务对象毕竟永远是未来的、年轻的,它不可能是过往理念所能承载的。

二、符号化环节

当企业具备了充分的文化内涵,就需要整理组合,以典型化的符号加以概括。符号化处理的目的一是为了增强记忆,提高可识别性,进而使该理念更便于被推广;同时,由于符号的指涉在能指与所指间具备无限量的转化功能,也就自然而然地实现了内涵的自动加载。这正如文字往往具备多层面的解释,在不同时代、不同环境下,作为符号的文字往往具备不同的解读方式,这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在理念上留出了足够的延展空间。古人习惯用成语、俗语来叙述故事,由于其简单、凝练,在所指方面包容量大而得到了较好的流传效果。

符号不仅仅体现在文字方面,更重要的还体现在以图像、标志或是象征性的指示标识为主体的VI设计上,在设计运用中符号表征与所述含义间有着相似、相关与规约几种形式,好的设计往往呈现出主题明确、高度概括并且在赋意上有一定的延展。

除此以外,符号化还有表情、动作、声音、手势、信号等等形式,如心形手势常被医疗类企业所运用;在标准化使用上,击鼓与鸣金作为军令或是祭祀用途,在史记上也多有涉及。

三、推广环节

企业整体形象规划设计工作完成后,必需考虑到理念的推广,它在整体规划中属于一种谋略环节。在此不但要考虑到传播的广度、速度问题,还应考虑受众的心里接受程度,以及企业正面形象的传播。有趣的是,这方面的谋略在史记中也有类似记载,见《史记・吕不韦列传》:“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 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这是古人的推广策略,对现代企业理念的推广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目前企业多借助于对公益、文体事业的赞助来推广其整体形象,眼光更长远的企业会以艺术品收集、参与社会,以及市政工程等方式来树立其影响力,这与吕不韦的谋略可以说是异曲同工,不过就投入与产生的效果的比值而言,后者可谓经典。

结语

总的来说,我国历时悠久、地大物博,先辈们为我们积累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财富。具体运用在CI设计方面,除了以上环节,还涵盖了诸如“天地人”理念的环境因素,以孔孟精神为主导的人为因素,融合了老庄哲学、风水、周易相学的玄学因素,如此等等。我们有理由相信,对企业整体形象规划而言,对历史的解读与比较是非常有价值的,需要提及的是,在本文中,我们仅仅涉及了国学的一角――《史记》。

参考文献:

杜甫石壕吏范文3

[关键词]《石壕吏》;如闻泣幽咽;注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20-0055-02

[作者简介]赵东明(1976―),男,江苏南京人,硕士,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二中学教师,中学高级。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本中有杜甫的一首诗歌《石壕吏》,诗中第四节“如闻泣幽咽”一句中的“泣幽咽”一语,究竟是谁在哭,在教师用书中也语焉不详。传统上都认为指老妇人的媳妇的哭泣声。但如果仅这样武断地对学生作出解释,恐怕难以让人信服。显然这种说法是不够完整、深入的。从“如闻”来看,是“好像听到”的意思,有隐隐约约之意,也有猜测之意。这种感觉可以是实的,即眼前听到的声音,也可以是虚的,指内心出现的哭声。

一、历代注家、评家的看法

有人认为《石壕吏》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作者是“不动声色,不动感情”。这种看法有失偏颇,其实作者是寓情于事,事由情生。翻检杜诗的各家注本,就会发现历代的注家、评家关于“泣幽咽”者为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抵有三种不同意见。

其一,认为是老妇。明人邵宝《刻杜少陵先生诗分类集注》和清人施鸿保《读杜诗说》即主此说。施鸿保特地指出:“‘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可见妻犹在家。”

其二,认为是儿媳。清人仇兆鳌《杜诗详注》云:“妇随吏诉官,故其儿媳泣声。”其后,杨伦《杜诗镜锉》也持同样见解。杨伦在“如闻泣幽咽”句旁加批曰:“孙母在内。”

其三,认为是老翁。朝鲜李植《纂注杜诗泽风堂批解》说:“吏与妇去,而翁仍来室中吞声涕泣也。”

以上三种意见中以“其二”多为今人所取,肖涤非先生在《杜甫研究》(下集)中,认为“也许因为有客人(杜甫)在家中,不便放声大哭”。程云青先生的《杜甫诗选讲》,也认为这句诗是“事后诗人听到的被害者家人的哀诉”。

二、师生的见解

当在课堂上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笔者认为,这里确实可以理解为是老妇人媳妇断断续续的哭泣声。该媳妇是个妇道人家,如今家破人亡,婆婆被拉走,公公逃走,丈夫又死了,孩子还嗷嗷待哺,今后的日子到底该怎么过啊?以泪洗面,痛不欲生。因为声音不大,所以只是“如闻”,倒也合情合理,似乎毋庸置疑。马上就有学生反对,认为也可以是老翁的哭泣声。“老翁逾墙走”后,等老翁逃走后再回来时发现老妪已经被捉走,三个儿子没了。老妪此去也是凶多吉少,屋漏偏逢连夜雨,一家人已妻离子亡。老翁生不如死,不禁悲从中来,老泪纵横,如泣如诉。

以上两种解释都把“如闻泣幽咽”的“闻”理解为“实闻”,指隐隐约约地听到。而如果“如闻泣幽咽”表示“虚闻”,“如”字就是“好像”的意思,表达的仅是一种猜测的情况。所以,有的学生认为还可以是指老妪的哭泣声。杜甫暮投石壕村,夜宿老妪家,亲眼目睹了老妪一家人的悲惨遭遇,亲耳聆听了老妪与差吏的纠缠哭诉声。老妪最终还是被差吏捉走充丁了,但细想一下,老妪的挣扎哭泣声能使作者平静吗?当然不能。所以“如闻泣幽咽”指老妪虽去,但老妪的哭泣声时刻萦绕回响在作者耳畔,使他久久不能入睡,更不能平静。

这时有学生站起来,他们认为还有可能指作者杜甫自己的哭声。杜甫本人因为是个小官而幸免于难,但作为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倾听和目睹了这一哭诉和悲剧之后,独自一人躺在床榻,自然难以入睡,眼前的一幕悲剧萦绕心头,恍恍惚惚,迷迷糊糊,似睡非睡,梦中呜咽,悲天悯人,自慨自叹。

最后,课代表站起来讲,作为一代“诗圣”,难道他听到的只是这一家人的哭诉声吗?之前他经过新安等地时,不也曾听过这种哭声吗?难道悲剧仅在这一家发生了吗?所以回响在耳边的不仅仅是这一家人的哭诉声,更有当时那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百姓的呼救声。因此,身为一个心系国家安危、关注百姓疾苦的伟大诗人,此时更多关注的是像诗中老妪一家人那样的悲剧,十室九空,由此及彼,比比皆是,已经是见怪不怪了。

综上所述,无论是哪种理解,已经并不重要了。一位深切关心同情人民疾苦生活的伟大诗人形象已跃然纸上,这一句“如闻泣幽咽”对诗歌的主题的揭示已入木三分,尽得风流了。

参考文献:

杜甫石壕吏范文4

1、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是生活唐朝时期的人,一生见证了唐朝从鼎盛到衰弱的过程。在安史之乱时,杜甫创作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杜甫的诗将人民的疾苦、国家的衰落都呈现在了诗歌之中,因此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

2、杜甫的诗集唐诗思想艺术的大成,在世时名气并不大,死后声名远播。杜甫所作的诗歌有许多,存留于世的多达1500多篇。杜甫的诗蕴含儒家的仁爱思想和宏伟的抱负,对中国文学及日本文学影响深远。杜甫的主要作品有《望岳》、《登高》、《春望》、《饮中八仙歌》等,杜甫的名作《饮中八仙歌》豪气干云,备受世代文人推崇。

3、安史叛军的邺城大败唐军,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亲眼所见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百姓们忍辱负重参军参战抗抗叛军,浓浓的爱国行为,让杜甫十分的感慨,于是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三吏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即(《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这三首诗后来被世代传唱,成为了杜甫最经典的著作。

(来源:文章屋网 )

杜甫石壕吏范文5

艺考文学常识相关知识点:

唐宋家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屈原是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元曲四大家是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来源:文章屋网 )

杜甫石壕吏范文6

关键词:“三吏三别”;戏剧性;话语表现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08-0019-01

诗歌以其所抒之情感染人。但要提高诗歌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就必须加强诗歌的戏剧性,“设法使意志与情感都得着戏剧的表现”。而这种创作理论,在杜甫的“三吏三别”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杜甫“三吏三别”历来被公认为现实主义的佳篇,但我认为“三吏三别”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其艺术创作的戏剧性。

一、戏剧性情节的设置

情节对戏剧来说至关重要,以前的诗歌创作大多只是单镜头地描写一刹那间的感觉或是一景一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三吏三别”,写出了人物的心态、故事的进展过程及其周边环境,给人以完整的享受。如在《石壕吏》中,整首诗有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捉人”的序幕,交代事情的起因。第二部分是“捉人”的过程,这是诗歌的主体,作者以“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两句极其形象地概括了“吏”与“妇”之间的矛盾对立,也为下文老妇的诉说加上了悲愤的氛围。第三部分是“捉人”的尾声,写出了事件的结局。婆婆已被抓走,儿媳低声哭泣。这哭声回荡在夜空,使人久久不能入睡。作者对这三部分情节的设置犹如电视作品中的三个镜头,情节跌宕,颇富戏剧性。

二、戏剧性冲突的把握

剧本的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但剧本冲突绝非生活中矛盾的简单照搬,而是作者对生活中的矛盾进行选择、提炼、集中概括和艺术加工,使其最足以表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的本质。“三吏三别”写于乾元二年的三月间,当时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便实行了毫无章法,惨无人道的公开的拉夫政策,作者亲眼看到这一现象。从而写下了这六首诗。但作者写“三吏三别”时的思想感情是相当复杂的,面对民族矛盾的紧张局势,他并没有像《兵车行》中“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一样抨击统治者。而是站在整个国家民族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号召人民忍受一切痛苦来进行自卫战争,把人民的痛苦从属于整个国家民族的生存。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这就这样产生了。在《新婚别》中,作者借助一个新娘子的形象,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热爱祖国的儿女英雄。新娘一出场便以“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形象的比喻叙说自己不幸的命运:自己是一个新嫁娘,嫁给一个征夫,可谁知这洞房花烛之夜,便是生死离别之时。以后生活可能无依无靠,所以还不如不嫁得好。接下去新娘子把话题由自身进一步落到丈夫身上,要和他一同去作战,可带妻子从军有诸多的不便,自己又是一个刚出门的新娘,没有见过世面,更不用说去打仗。“君近往死地,沉痛迫中肠。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刻画了新娘子矛盾的心里,这种矛盾是现实生活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痛苦。最后,新娘子的经过内心的斗争,终于从个人的不幸中和从对丈夫的关切中,跳了出来,站在整个国家民族的角度鼓励丈夫英勇作战,用生死不渝的爱情来坚定丈夫的斗志。整首诗从一个不幸的新娘出发,开始时是一个依靠丈夫的娘子的形象,经过内心痛苦的斗争,演变为一个英雄儿女的形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情节的发展中,新娘子的形象也得以发展。

三、戏剧性话语的展现

作者不能把现实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直接搬到剧本中,要用形象的方法,从矛盾斗争中间来写人物,作者也不能直接站出来讲话,这也就是说,剧本只有人物语言而不能有叙述语言,这就要求作者必须把所要表现出来的全部生活本质转化为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这也就是戏剧的“代言体”的特征。而戏剧的这种“代言体”的特征在“三吏三别”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在“三别”中,作者运用人物独自的方式,借助剧中人,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说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复杂的思想感情。在《新婚别》中全篇均是新娘子对新官所说的话;《垂老别》中,作者化身为老汉,借助老汉的身份说着老汉的话;在《无家别》中,作者又化身为单身汉,说着另一套话。在“三吏”中作者运用人物对话的方式表现戏剧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所形成的戏剧性更强。在《新安吏》、《潼关吏》中,作者作为一个普通的行人和那两个吏人的对话。而在《石壕吏》中,则是妇人与差吏的对话,在这首诗中差吏的问话虽然被省略,却从老妇人的回话当中看出他那副凶恶的嘴脸,他一直逼得老妇人自己出头承担才罢休。在这六首诗中,作者均是借助剧中人物之口把自己内心反对战争,但面对民族矛盾又不得不号召人民忍受痛苦来参军的矛盾心情叙述出来,从而使意志与情感都得着戏剧的表现。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三吏三别”中存在着诸多的戏剧性因素,戏剧性因素的存在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也为后世诗剧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艺术借鉴。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