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菱学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香菱学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香菱学诗范文1

香菱学诗范文2

积累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语言积累,就不可能写出好的文章。在《红楼梦》中,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她把全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首先,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总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俗人”,且酷爱钻研学习。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她即刻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思考能力非同寻常。其次,有好的引路人,无论是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点,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再次,大观园是个异常美丽的地方,跟园外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特别是宝玉等人对她的关心,让她从思想上得到解放,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来,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在教学中首先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事事时时关心学生。

《香菱学诗》写香菱学诗“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等举动——被人误认为是“疯了”,成“诗魔”了。何也?兴趣使然。相反,当今的中学生写作或胡编乱造,或无言以对,或东拼西凑,敷衍了事谎话连篇而安之若素。孔子说: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可见兴趣的重要。而文中林黛玉的第一次授课,除课上得何其轻松自在外,连作业的布置也使人觉得轻松自如。黛玉布置的这个作文题目是 “昨夜的月最好,我正要掐一首,竟未掐成,你竟作一首来”。貌似信手拈来,实则用心良苦而又不露痕迹。

二、使学生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就是说,读书要有个先后顺序,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则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博览群书,才能下笔精炼,文风肆意,一气呵成。在林黛玉的作文教学理念中,写必从读开始。在《红楼梦》香菱学诗一节中有这样的记述:黛玉道:“……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说得多么轻松,但事实就是如此,在黛玉的指导下,香菱确实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写出了不错的诗歌。当然,这里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大量的积累,是我们的学生远远赶不上的。这一口气罗列的书单为香菱写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此看来,写作的功夫过硬,必定离不开大量的阅读。

因此语文素养的提高,必是从大量阅读中培养语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尽管我们的学生目前还很难赶上,但这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好语文的“捷径”:广泛阅读,细心揣摩,大量积累。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不仅是学好诗歌的根基,更是提高鉴赏能力的根本途径。写作是更高层次的语言积累,有意识地运用已有的语言,是深化积累的最佳方法。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章的语言感知能力就会越来越强,诗歌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只有在不断地说和写的过程中,逐步领悟语言的意义和适用范围,才能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内部语言体系。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机会,逐步运用语言,内化语言,积累语言。

三、对学生进行真诚鼓励、恰当的点拨

黛玉的教学中有这样一段话:“若果真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不以词害意”“原来这些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云:“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者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因而教师在学生作文指导上应该跳出应试教育功利性的作文导向,更不要告诉学生作文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怎样构建,去束缚学生的思想。日本“推销之神”亿万富翁原一平也说:“我发现对赞美的渴望是每个人最持久、最深层的需要。”心理学研究证明:当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得到别人的承认或表扬时,就会产生成就感、自豪感,从而形成自我肯定与鼓励的心理机制。因此教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恰如其分和中肯的表扬,往往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力、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和自身健康成长。作文的批语是教师借助语言通过评价向学生传授新的知识,进行思想与心灵交流的一种最佳形式,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一环。当然,教师的分析与评价应是灵活多样的,见解应是独到、中肯的,赞美语言应是发自于内心,饱含真情实感的。

香菱学诗范文3

导入:

师:请同学们往前看,看看黑板两边这样的场景你们见过吗?

生:见过

师:这是怎样的场景呢?

生:圣诞节

师:那你们过圣诞节吗?

生:是的

师:那我要请同学们讲一讲你是怎么过圣诞节的,是怎么来庆祝这个节日的呢?

生:唱歌 跳舞 表演节目 送礼物……

师:我听到同学们说了这么多庆祝节日的方式,其中有一种同学们都会去做,那就是同学们都会互相赠送小礼物,也会收到礼物,是不是啊?

生:是的

师:有来自爸爸妈妈的礼物,有来自同学好朋友之间的礼物,那我又要问问你们了,你们为什么要互相赠送礼物呢?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比如送一个平安果,送一张贺卡。

生:在节日里想祝福亲人和好朋友。

师:老师听明白了,同学们的意思是不是想通过这种互赠送礼物的方式来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传递祝福啊?

生:是的

师:那么在这里呀老师想建议同学们,礼物不一定是要买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制作具有创意独特的小礼物,比如说你亲手绘制的贺卡,这样的礼物会比你买来的更带有情感和诚意,当你的好朋友收到时也会更加的珍惜、更具有收藏价值更。这样是不是很好呀!

生:是的

师:在节日里想送祝福的方式有很多很多,那要是和我们音乐有关的,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唱歌、跳舞、弹琴……

师:看来最简单最容易的就是唱歌了,老师这里正好有一首好听的圣诞歌曲,那咱们今天就用歌唱的方式来表达你们的情感,用这种方式来送出你们的祝福,好吗?

生:好

新授:

师: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铃儿响叮当》,感受一下圣诞节的气氛。

师:怎么样?你们感受到节日来临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你的眼前出现歌曲中描绘的画面了吗?

生:出现了

师:不要着急,我们再来听一听,仔细看前两行的歌词

师:谁能描绘出歌曲中的画面?

生:在雪天里圣诞老人坐在雪橇上……

师:圣诞老人在大风雪里中,挥着马鞭摇着铃铛驾着雪橇,欢歌笑语奔驰在田野里,就要来到我们的身边了,要来给我们送礼物了啦!

师:你们想快点得到圣诞老人的礼物吗?那我们赶快来学唱这首歌曲,用你们美妙的歌声把他留住拿出礼物来,好不好?

师:好

1. 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师:同学们对歌曲的旋律非常熟悉,但是在同学们的哼唱中有节奏不准确的地方,下面我们先来读一读节奏。

重点:

弱起

冲破 大风 |雪· 我们 |坐在 雪橇 | 上·快 |风驰 过田 |野·

我们 |欢笑 又歌 |唱……

后十六

年轻的伙伴 |们……

附点

坐上 雪·橇

时值

结束音七拍

2. 随钢琴伴奏慢唱

分句学唱

纠错

3. 演唱歌曲

原速 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师:我们想象一下,在冬天里假如是你们驾着雪橇在雪地里嬉戏玩耍,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高兴 快乐 兴奋……

师: 我们应该用跳跃、有弹性的声音来表现还是优美、连贯的声音来表现呢?(师范唱示范)

生:跳跃、有弹性

师:我觉得光用我们的歌声还不够表现这首曲子欢快、热闹的场景。那我们还能怎么办呢?别忘了还有圣诞老人的礼物呢,看看他的礼物能不能帮到我们呢?猜猜是什么?

生:打击乐器

师:我们可以用一些打击乐器来增加这种欢快的气氛。

(介绍打击乐器及演奏方法,同学们自己创编节奏)

师:果然气氛又热闹了许多,我们再来配合一次,看看这一次效果会不会更好!

小结:

香菱学诗范文4

数学家的数学思想体现在他们的创新性数学研究之中,包括他们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牛顿、莱布尼茨的微积分思想,高斯、波约、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思想,伽罗瓦的“群”的概念,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与图灵机,纳什均衡理论……汇成了波澜壮阔的数学思想海洋,构成了人类思想史上不可磨灭的篇章。

数学家们的数学观也属于数学思想的范畴,包括他们对数学的本质、特点、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对数学知识来源、与人类其他知识领域的关系的看法,以及科学方法论方面的见解。当然,在这些问题上,古往今来数学家们的意见是很不相同有时甚至是对立的。但正是这些不同的声音,合成了理性思维的交响乐。

正如人们通过绘画作品或乐曲来认识和鉴赏画家或作曲家一样,数学家的数学思想无疑是人们了解数学家和评价数学家的主要依据,也是数学家贡献于人类和人们要向数学家求知的主要内容。

数学思想是不是只有数学家才需要具备呢?当然不是。数学是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基础,这一点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的共识。数学的这种基础地位,首先是由于它作为科学的语言和工具在人类几乎一切知识领域获得日益广泛的应用,更重要的还在于数学对于人类社会的文化功能,即培养和发展人的思维能力,特别是精密的思维能力。一个人不管将来从事何种职业,思维能力都可以说是无形的资本,而数学恰恰是锻炼这种思维能力的体操。这也正是数学为什么会成为每个受教育的人一生中学习时间最长的学科之一。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学校中学习过的每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点都会在日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派上用处,而是数学影响一个人终身发展的思维方式。

以欧几里得几何为例,我们在学校里学过的大多数几何定理,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大概很少有用甚至基本不用,但欧氏几何严格的演绎思想和推理方法,在造就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方面,却有着毋庸否定的意义。事实上,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著作,从法国大革命的《人权宣言》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乃至现代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们的论著中,我们都不难看到欧几里得的身影。另一方面,数学的定量化思想更是以空前的广度与深度向人类几乎所有的知识领域渗透。数学,从严密的论证到精确的计算,为人类提供了精密思维的典范。

一个戏剧性的例子是在现代计算机设计中扮演关键角色的所谓“程序内存”概念或“程序自动化”思想。我们知道,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制成之初,由于计算速度的提高与人工编制程序的迟缓之间的尖锐矛盾而濒于夭折。在这一关键时刻,恰恰是数学家冯・诺依曼提出的“程序内存”概念拯救了人类这一伟大的技术发明。直到今天,计算机设计的基本原理仍然遵循着冯・诺依曼的主要思想,冯・诺依曼也因此被尊为“计算机之父”(虽然现在知道他并不是历史上提出此种想法的唯一数学家)。“程序内存”似乎并非“数学”的概念,却要等待数学家并且是冯・诺依曼这样的大数学家的头脑来创造,这难道不耐人寻味吗?因此,我们可以说,数学家的数学思想是全社会的财富。

数学的传播与普及,除了具体数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更实质性的是数学思想的传播与普及。在科学技术日益数学化的今天,已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需要了――如果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或多或少地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处理问题,那将会是怎样一幅社会进步的前景啊!

编者按:布尔巴基。20世纪最有影响的数学家集体,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由法国一批年轻的数学家组成、

香菱学诗范文5

摘要:在中国,大多数人都认为在语言学习上占有优势的是年龄较小的儿童。家长们对“年龄小优势论”深信不疑,让外语学习逐渐变得低龄化。依据认知原理,从影响外语磨蚀的几个因素深入分析了“年龄小优势论”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并得出结论:英语课程的开设并非越早越好,9~10岁开始较为合适。

关键词:年龄小优势论;二语习得;假说;外语磨蚀;认知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104—02

年龄,在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效率,及学习者的学习成效和最终水平上,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所以,外语学习应从何时开始一直都是语言学领域的焦点之一。我国多数家长认为,在英语学习中,小童比中童学得好,中童比大童学得好,儿童比成人学得好。这即是“年龄小优势论”的核心内容。我国的外语教育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来说较以前都有显著提高,与此同时,在这个观点的理论支持下,小学甚至幼儿园的各类英语课程培训班或补习班的开设也火热起来。

学龄前儿童在中国课堂上的英语学习果真具有优势吗?本文将在引用认知原理和国内外外语磨蚀理论及部分研究成果基础上,对这个观点进行辩证分析。

一、学龄前儿童年龄的界定

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都可称之为学龄前儿童。但目前我国各领域专家对这一概念的界定存在差异,把不同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学龄前儿童、幼儿和早期儿童都划分为学龄前儿童。本文中的学龄前儿童主要是指3~7岁的儿童。

二、“关键期假说”对儿童外语学习有优势

Penfield和Robert是语言习得关键期假说的先驱,Lenneberg接受这一假说并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观点:外语习得的关键期是从2岁到10~12岁,过了这段关键期,要想习得如母语发音者般的口音就很难了。

许多研究都表明,儿童学习外语有两大优势。

首先,在外语语音方面。经各方研究证明,年龄对外语语音的影响是所有因素中最为明显的,外语发音的准确性及外语口语理解的准确程度都与学习者的年龄大小有关。一般情况下的外语学习中,儿童较之成人的语音更加纯正和地道。 而在青春期后再学习母语以外的语言的,要掌握纯正的外语发音就很难了。在1975年,Ann Fathman通过调查和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仅就语音而言,语言学习者的年龄越小越好。而Spolsky在1989年也得出了惊人相似的结论。

其次,在终极水平方面。外语习得的速度仅指学习快慢,而外语终极水平则是另一回事,且很多实例表明,外语习得的速度越快并不代表学习者的外语终极水平就会越高。

在学习时间一样长的情况下,成人学习效率高,儿童学习效率低,但成人的高效率学习坚持时间并不长。Snow和Hoefnagel-Hohle曾通过研究发现,成人外语学习的速度要超越儿童3个月,但一年后,成年人的优势便荡然无存了。

Krashen和Scarcella两位学者指出,必须把短期和长期研究结果区分开来。大龄学习者短期学习速度快,而小龄学习者长期学习效果好。这也就说明,如果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外语母语者的平均水平,那么外语学习应该从小学开始。而大童和幼童的对比研究数据又说明,最佳年龄不是越早越好,而是以9岁左右为最佳。

三、低龄儿童外语学习的局限性

(一)从外语磨蚀的角度分析

语言磨蚀简称语蚀,是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的现象。

一般来说,能影响外语习得的因素也能影响外语磨蚀。作者在此探讨的是Van Els划分的第三类——母语环境中的外语磨蚀,且由于英语是在中国境内最为普遍的二语语言,所以具体讨论的是汉语环境中的英语磨蚀,从影响外语磨蚀的年龄因素、读写能力和学习动机三个方面来分析。

1.年龄对外语磨蚀的影响

成人与儿童的对比和儿童与儿童的对比,是在分析年龄对外语磨蚀的作用时集中讨论的两个方面的结果。Hansen,Hanse-Strain,Cohen,Koike,Kaufman 和Yukawa 等学者均对年龄在儿童外语磨蚀中的作用做过诸多研究,且所得结论基本一致:年龄较小者比年龄较大者的外语磨蚀速度快。此外,Olshtain通过调查发现:5~7岁的儿童外语磨蚀速度比8~14岁的快。Yoshida等专家的断面调查结论是:年龄较小的一组的出错几率明显要高于年龄较大的一组。

2.读写能力对外语磨蚀的影响

Hansen-strain和Olshtain的调查表明,外语磨蚀与磨蚀前的读写能力关系相当紧密。Hansen的研究也证明,读写能力的高与低决定了学习语种的磨蚀程度。Kopke更是指出,8~9岁的儿童是一个临界点,在此之前的外语磨蚀程度往往很大,但超过了这个年龄段,其外语磨蚀速度就会明显减缓,磨蚀程度也会有所下降,正因为这个年龄段是儿童读写能力的掌握关键期。

3.学习动机对外语磨蚀的影响

不管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消极被动的学习动机,对外语学习来说,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良好的学习动机对语言损耗有抑制作用,而学习动机越强烈,语言磨蚀程度越低。且笔者的调查表明,年龄较大的儿童的语言学习动机普遍高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由此看来,外语学习者的年龄并不是越小才越好。

(二)从认知因素分析

认知影响语言习得,因此也影响语言磨蚀。心理学家Piaget把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处于第二阶段,即前运算阶段(2~7岁)的学龄前儿童在母语环境下学习会具有诸多优势。从教育学的角度来分析,5~10岁是母语思维的最佳塑造期,母语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儿童的母语习得水平,且在儿童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母语的功劳也不小。若在此时学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英语,用英汉混合体来表达,免不了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从而让孩子日渐沮丧和挫败,就会产生语言能力的滞后发展。在母语没有打好基础的情况下学习英语,不仅影响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也会加快外语磨蚀的速度。所以,如果学龄前儿童并非生活在双语的社会环境下,最好先打好母语基础,在有良好母语基础的有利条件下再进行外语学习也不迟。

四、结语

虽然“关键期假说”的研究结论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外语学习确有优势,但从影响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和认知因素的分析来看,仅仅因为几点可能的优势就拉低外语学习的年龄线,且越拉越低的做法是不太明智的。在中国现在的外语环境下学习英语,对低龄童来说既浪费时间和金钱,又可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在不一定能建立起来外语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消磨了低龄童的持续学习意志。

所以,在母语学习的基础打好之后再进行外语学习较为合适,且学习外语的同时也不能中断母语的学习,不能顾此失彼。外语语音只是外语学习的一个基础部分,并非学好了语音就代表学会了这门外语,不能以偏概全。忽视低龄童外语学习能力的不耐磨,而过早地把孩子送到学校或培训机构去学习外语的做法是盲目且不可取的。 在我国最合适的做法还是从小学9~10岁左右再开始学习英语,这样不仅语言习得的效果会更佳,最后能达到的终极水平也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曹鸿娟.从外语磨蚀的角度分析“年龄小优势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2]倪传斌,延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01).

[3]张宇环.语言磨蚀与认知因素对我国学龄前儿童外语学习的影响[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03).

香菱学诗范文6

一、更新观念――思路决定出路

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减负增效”其本质就是要以较少的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掌握最多的知识,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有的教师一听说要“减负增效”,认为这是矛盾之想: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这行吗?其实,我们是要让马儿吃好草,而不是不吃草。“好草”从哪里来?当然从教师那里来。要教改,首先要在教学思想上转变过来。教师的职责不是把课本、教参上的文字重复讲出来,让学生听明白,不出错误;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搞“题海”,使学生成为缺乏创新的低能者。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及时恰当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达到完整。只有教学思想转变了,才能做到设计出先进的教学思路,即不只是给出结论,而是更注重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才能切实做到“减负增效”。所以,面对教改新形势,我们应该及时地转变教学思想,教学观念,确立正确的教育思想,不断地探索追求,让学生真正吃到“好草”,消化吸收,健康成长!

二、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效益

1、教学氛围和谐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体现,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但要学生亲其师,信其道,首先教师要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对学生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让每一位学生在和谐宽松的课堂上能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让学生觉得“我不行”、“我说错了怎么办”。背着这样的负担,学生永远不会主动参与学习,不会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而只会死记结论。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听到老师亲切感人的语言,得到耐心的教导、正面的启发、恰到好处的点拨。

2、教学手段精而合理。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学手段,能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愿意去尝试、去探索,积极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来。但是每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要在有限的时间里轻松完成教学任务,教学手段不是用得越多越好,应做到精而合理,不搞花架子。

3、学习方法科学合理。“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知识不是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撑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让学生真正变“学会”为“会学”,变“死学”为“活学”。让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能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这也正是素质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

4、好习惯受益终生。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学习的习惯。”我们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养孩子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上节约教学时间的一个好办法。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读题习惯、书写习惯、记忆习惯、独立的思考习惯。

三、优化练习――使学生脱离“题海”

很多老师认为“熟能生巧”,所以总是给孩子做许多练习。布置的练习不去择优,作业量很多,却没有代表性,学生苦不堪言。当然,“减负”并不是简单地少留作业或不留作业,作业少了确实“减负”,但是我们还要“增效”。不留作业怎样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怎样巩固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不要盲目乱布置,要精、要有针对性,作业量要适当,难易度要适当。如果作业过多,难度过高,就会影响学生做作业的信心和兴趣,会导致学生完不成作业、作业不认真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学生的学习负担重,学习效率低。其实减负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要精简习题,不要搞题海战术。教师每天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有目的,哪怕只布置一道题目,只要能巩固知识、达到反馈的效果就够了。而且教师要注意布置作业的方法技巧,要以鼓励、表扬为主。我班有个后进生,经常完不成作业,后来我改变了布置作业的方法,刚开始只布置一两题,他很高兴地做了,虽然没有全对,但在批阅时我给了“优秀”。他好奇地问:“老师你给错了!”我说:“没有,这个‘优秀’是表扬你按时完成了作业。”从此以后,他都能按时完成作业了,而且主动要求我给他多布置作业。现在他不但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正确率也提高了。

四、提升素质――更好地驾驭课堂

俗话说得好: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应有一桶水。师者,无才、无德、无信不立也。教学工作之余,更应不满自身现状,广泛涉猎,博览全书,参加职后培训和进修考核,这样,才无愧于人民教师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学识和处世哲学,都将是迈向“素质教育”的钥匙和通行证。教师必须勇于接受挑战,不断自觉地学习,及时“充电”,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能力。要用最新的数学教育方法指导教学实践,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学,为打造高效率的课堂打下基础,才能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减负增效,促素质教育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