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故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肖邦故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肖邦故园范文1

肖邦故园》这篇文章,作者是雅·伊瓦什凯维奇。这也是一个波兰人,作为肖邦的同胞,作者怀着对肖邦深深的敬意,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借描述故居的历史和现状,回顾了肖邦传奇而又不平凡的一生,特别向我们表现了肖邦的爱国情怀,对祖国难以割舍的爱。

这篇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人物、景与音乐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表现肖邦的爱国主义情怀,自然流畅,笔调亲切平和,情感表现真挚感人,有人评价这篇文章是“真切中见精神,朴素中有华彩”。

在解读本文时,我们应该抓住散文的一条重要原则“形散神不散”。文章的大部分内容都陈述描写肖邦诞生地波兰热那左瓦沃拉的自然景色,但是主题却是肖邦的音乐与故乡、祖国的关系,及肖邦的爱国情怀。

文章可以分五个部分。开头1—2段是对肖邦故居的历史回顾。作者用富丽堂皇的建筑群和肖邦出生的简朴小屋进行对比,突出表现肖邦故园的伟大价值——它是波兰人朝拜的圣地,举行精神宴会的殿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家多以景寓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作者用故园这一特殊的场景——肖邦的出生地——来表现肖邦对于故园的真情感才是作者安排本文的真实目的。

下面3—8段可以作为第二部分,重点阐述肖邦故居及周边环境与艺术家创作之间的密切关系。本文当中花很大的笔墨去描写肖邦故园。表现出故园的“简朴”“清寒”“简陋”,作者在这里提示了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特别是对艺术家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本文中写到“肖邦专程和他心爱的妹妹卢德维卡从首都来这里”跟故国告别。故园在肖邦的心中已然成为祖国、乡村的象征。这很清晰地告诉我们,对故乡的思恋始终萦绕在肖邦心中,他的音乐渗透着对故土绵绵情思。

接下来的9—12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集中体现了肖邦故园的深切思念与深沉热爱,直至用音乐来寄托情思。作者用沉痛的语境既说明肖邦对祖国的不舍,也说明他人生之路和艺术之路的悲壮凄凉。肖邦心怀故土,他的创作始终从祖国获得精神资源,所以我们能听出这音乐“跟这片土地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用音乐弹奏心中的那缕乡音,那份爱国情,而作者正是这样把肖邦的故国情娓娓道来。

第四部分是13—19段写肖邦故居的现状,人们从这座小屋及肖邦音乐中获得精神力量。这是主题升华的部分。文中写道“世上最杰出的钢琴家都把能在这间房子里弹奏一曲肖邦的作品,表示对这圣地的敬意,引为莫大的荣幸。”这里作者用侧面衬托的手法看出肖邦故园的巨大艺术影响,肖邦的精神力量是巨大的,所以文章引用舒曼的话,称之为藏在花丛里的大炮。肖邦之家是“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民族精神的基础”,波兰人民认为肖邦所创作的音乐在民族中是他们斗争的武器,是引导他们走向胜利的精神支柱。

最后的20—27段是文章的第五部分,这是文本中最华美乐章,作者通过细腻的笔法描写了肖邦故园四季的美景,将其与肖邦的音乐融合在一起,使景色与音乐那样的般配协调。文中说“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望着这样实为波兰民族精华的朴素小屋”。作者反客为主,通过“花园的主动想与音乐般配”表现肖邦音乐的艺术魅力。春天景物对应着乐曲的优美与轻盈,夏天景物对应乐曲的悠扬与清丽,秋之景物对应乐曲的忧伤与深沉,冬天的寒冷孤寂则听出了肖邦音乐的温暖。这段写景不由让人拍案叫绝。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童年与青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儿时的嬉戏、故乡的风物、亲人的关爱。一幅幅画面会永远鲜活于头脑之中。何况肖邦的童年是处在一个花的海洋、树的包围之中的世界,它四季分明美不胜收,无论肖邦走向何方,这些都是他挥之不去的永远回忆。

肖邦故园范文2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提问 有效性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有效性是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要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该关注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下面笔者探讨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前提

1.问题的设计要有针对性。教师备课时,要认真钻研课程目标,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目标,确定课文的重点和难点,从而精心设计好每一个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避免空问、泛问、随意问。

2.问题的设计要注意兴趣性。同样的问题,采用不同的问法,效果也不一样,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提问,往往会使学生有强烈的探求欲望。因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3.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在一堂课中,有层次的问题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使教学过程一环扣一环,最终将学生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与思维水平逐步引向更高的层次与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在讲《肖邦故园》一课时,可以按照这样的逻辑顺序有层次地设计如下问题:在作者的笔下,肖邦故居是个怎样的地方?肖邦故园有何独特的美?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有何联系? 这三个问题的设计分别是从浅层理解到分析综合再到评价探究层层深入。只有这样由浅入深体现不同层次的问题才能符合学生认知逻辑顺序,教师才能够通过问题引领学生不断深入理解文本。

二、良好的课堂教学组织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保障

1.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受到激励,感到振奋。和谐的师生关系还表现在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班级的整体风貌,这样才能选择恰当的提问方式和切入点。所以,教师不能将个人的情绪带入课堂,也不能使用产生歧义的语言,面对全体,就是以每一个个体作为出发点和目标,因此必须使用中性的事例和语言。

2.提问时表述要清晰简洁。首先,问题最好是提前预设的,不是上课时想到什么就问什么。学生答不出时该如何引导,如何追问,都需要预设,唯有如此,才不会在上课时随意变更问题或无端增加问题,使语言变得很嗦,从而导致问题表述不清楚;其次,课堂上教师一次应只提出一个问题,不应该出现一系列的连续问;再次,教师应使用简洁自然的、与学生认知水平相符合的课堂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或太专业的学术语言。

3.侯答的时间要留足。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我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每当一个学生准备回答问题时,他便会嘴微张,身体稍前倾,眼睛也睁得更大一些,或许会抬起头微笑,这些细微的举动表明他对回答这个问题比较有把握;而对听到问题后低头或躲避教师目光的同学,则可能对这一问题没有信心。因此,在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细微举动。

4.叫答时要面向全体。教师在叫答时,应尽量扩大课堂参与面,力求所有学生都能对问题做出反应,确保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比如对优等生可以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分析性的、评价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兴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

三、答后及时评价和鼓励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补充

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教师及时妥善地处理,是发挥教师的教育智慧、反映教师提问技巧、促进课堂提问中师生相互影响、保证提问有效性的重要补充。教师对学生正确的反应和满意的回答给予积极的评价,能鼓励学生进一步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在评价学生的回答时,要坚持以表扬为主,时刻给学生以鼓励,既使回答完全错误,也应耐心听学生答完,再给予评价,或许学生的思考在全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或独创性。要努力去发现其中的积极因素,给予某一方面,某种程度的肯定。尤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依赖性和心理上的障碍,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

总之,老师的语言要有很好的亲和力,在关键时候给学生积极的欣赏和激励。无论如何,不讥讽、挖苦学生,给课堂、给学生今后的学习与成长造成恶劣的影响。而且这种要求应该贯穿教师教育的始终,成为教师一种自觉的意识。

参考文献

肖邦故园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爱国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034-02

一、以本为本,让爱国思想有迹可循,有处可感。

1.通过选文领略祖国山川的秀美与壮丽,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编了大量展现祖国壮丽山河的篇目,如《祖国山川颂》中,作者饱含深情的给我们描写了“有头顶千年积雪的珠穆朗玛峰,有莽苍的黄土高原,有草树蒙密的西双版纳,有一望无际的华北平原,有一泻千里的黄河,有浩浩荡荡的扬子江,有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有海南的椰林碧海”秀美山川;《三峡》中郦道元生动再现了长江三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多姿风采;《蜀道难》中“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的壮丽之景更是令人惊心动魄。这些深刻细腻的描述可以让学生们张开想象的翅膀,仿佛身临其境,对祖国山川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2.了解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孕育了灿烂的的文化。读庄子的《逍遥游》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其文章构思的巧妙,想象的的奇幻,文笔的恣肆和浪漫主义气息,更能感受到庄子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和他愤世嫉俗鄙视功名利禄的人格魅力。司马迁的《史记》不仅详实记录了上古时期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给我们塑造了廉颇、蔺相如、项羽等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更能让我们感受到“无韵离骚”的艺术之美。大文豪苏轼一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宇宙无限人生短暂的感慨抒发的淋漓尽致。

3.学习前辈的爱国行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人类的学习源于模仿,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高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深深地感染着我们,是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的最好的素材。比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铮铮誓言;苏武的“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的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屈原生活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战国时代,许多士人在本国得不到重视时。常常投奔他国。在秦将白起攻破郢都时,屈原痛感国家的败亡,自己又无力挽救。是年五月五日,遂自投汩罗江,以身殉国。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精神永远是中华精神文化的瑰宝。

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爱国主义教育锦上添花。

科技的发展不仅带来了生产力的革命,更是为教育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运用改变了传统教学靠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教学模式,使对学生的爱国教育更形象、直观,更便于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比如在教学《黄花岗烈士事略》一文时,在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以后投影黄花岗烈士陵园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瞻仰烈士塑像和纪念碑,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烈士们为了国家民族的存亡勇于牺牲的精神。再比如在教学《祖国山川颂》这篇文章时用多媒体投影黄果树瀑布、长江三峡、珠穆朗玛峰、扬子江等等一些祖国山川的美丽图片时,祖国山川美景如在眼前,就更能激发学生们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在教学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篇诗歌时,给学生播放虹云老师的配乐朗诵,那真挚的情感、优美又有些忧伤乐曲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引起学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教育和感染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

三、适当的课外延伸,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接受教育。

语文教学不能死啃课本,爱国教育更不能囿于教材,而要适当地给学生补充相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寓教于乐。比如,教学闻一多的《发现》这首诗歌时,可以在介绍闻一多是补充介绍“1925年夏,闻一多从美国留学归国。走下海轮,使人难以抑制心头的兴奋,把西服和领带扔进江中,急切的扑向祖国的怀抱。然而等待他的却是无边的黑暗和奇耻大辱……”通过这些内容的补充,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是人写作这首诗歌的背景,更能够了解诗人那颗火热的爱国之心,从而理解《发现》这首诗歌所表现出的诗人闻一多悲壮的爱国情怀。在教学《肖邦故园》这篇课文时,介绍作者时补充介绍“在肖邦二十九岁那年,德军攻占波兰,以后肖邦带着故乡的一掊土一直漂泊异国,大部分时间在法国度过,直到长眠于巴黎的拉雪兹公墓,按照他的遗嘱他的心脏被运回祖国。在国外的日日夜夜,肖邦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他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能够更深入的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眷恋,那种无法割舍的深沉的爱。

四、联系生活实际,使爱国教育不再是空中楼阁。

肖邦故园范文4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现代教育技术;微课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3-0092-02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机结合,对提高教学效率、更新语文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有着积极的作用。它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开展涉及师资水平、教学观念、学科资源的开发等多个方面,隶属于教育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教育技术对于教育的核心应用是我国教育教学领域中一个较为复杂的难点。

1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主张,在教学传播过程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成为建构意义的主体。语文学科中建构主义理论与多媒体教育信息技术的结合对语文教学发展提供了理想的教育途径,与此同时,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为语文教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发展空间。

语文课程的教学,要不断拓宽其教学模式的应用,变更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并利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的结合,通过不同类型的授课方法,让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中拓宽视野,使学生在现代化教学模式中提高学习能力,获得语文学习的实践能力。

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视角。在传统教学模式的授课方式中,学生被动接受教学内容和信息,会在传播者与受播者中产生一种单线性的传递关系,阻碍了学生对语文学科丰富信息的学习与积累。教育技术和互联网对语文学科的介入,使教学信息的传播方式由单线性迈向双边抑或多边,学生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索,对于语文信息内容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进行选择。传统的阅读和写作与教育技术媒体的有机结合,为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开辟了新的学习途径。

2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的优势

多媒体教育技术对传统语文学科的介入,为语文教学在不同侧面和程度上带来了一种教学理念的传统颠覆以及教学实践的优化。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介入,可以对文章的理解更加生动,让学生仿若身临其境,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学生在对文章的理解和学习中也不再是一知半解,而是能够充分地了解文章作者的背景,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提高对课文的感知能力。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所提供的音乐、图画、影视等多种技术手段,使学生对语文课文的感知能力进一步提高,对课文情境的内心体验也更加深刻。语文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把传统教学模式中较为抽象的讲解变得更为具体,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利用多媒体传播功能来弥补授课教师口授的不足。学生在学习课文时除了学习知识,也可以陶冶艺术的情操,获得美的享受。

如在讲解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可以剪辑相关纪录片中与课文有关的历史画面导入课文,为学生营造出伤感的氛围,缩短课文时代背景与学生的时空距离。这样的导入既突破了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迅速地对课文产生共鸣,也最终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3 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相融合的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1)影视资源可以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①影视资源具有直观性和逼真性,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学习《肖邦故园》一文,可以播放有关肖邦的纪录片和肖邦的《波兰舞曲》等音乐作品,以真实的场景和梦幻般的音乐充实学生的感知,再结合文本体味肖邦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怀。

②影视资源的综合性可以推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深刻理解文本。如学习《祝福》《雷雨》《辛德勒名单》等文章,可以观看改编的同名电影,借助演员深刻生动的表演引导学生走进名作名著,加深对人物性格、形象的理解,又可以吸引学生主动查找相关知识资料,更贴近那个时代,视角全面地赏析文本。

③影视资源的丰富性可以与文本形成对比,进行对比阅读。如学习《品质》,可以观看黄宏、巩汉林的小品《鞋钉》,通过人物性格和行为的对比,让学生明白“品质”的内涵,懂得不同时代背景下都要坚守职业操守。

2)音频资源可以充实听说内容,提高听说能力。

①音频语言生动、准确,能够更好地读出文本情义,读出文字的画面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方教师普通话不标准,部分教师诵读缺乏感染力的缺点,有利于学生从情感上体悟和把握文本。如《致橡树》的经典诵读,深情款款,学生充分感受到了爱的坚贞,并锻炼了诵读能力。

②音频语言温暖贴切,特别是许多经典的诵读与对白,能让观众展开遐想的翅膀,自由自在地想象。如《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诵读安静有情,学生在聆听品读中,似乎与海伦・凯勒共同畅游博物馆、剧院、树林,在生动的语言情境中,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到盲人对光明的渴望,健康者应该对生活倍加珍惜。

3)微课资源可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①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有些文章内容庞杂,课堂上教师的讲解不能面面俱到,只能突出某几个重点。未探讨的知识点有些也很有价值,不能弃之不理。微课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戴孝初入贾府时各色人等的哭泣也很有人性的探讨价值,笔者将相关内容录成微课,利用课前十分钟时间播放,就很好地展示了这一情景,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②拓宽学生理解文本的途径。如学习《春江花月夜》,利用微课《十分钟教你背诵<春江花月夜>》,学生不仅很快地掌握了背诵的窍门,而且更好地理解了本诗。有时,对某个知识点的疑惑,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找资料,看教师录成的微课自行解决,既节约了课堂时间,又促进了学生的理解,拓宽了知识面。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阅读教学的教学模式

第一步:阅读经典原作。教师寻找合适的剧本,或是课文原文,让学生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课文中需要进行探讨的核心问题。

第二步: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学生阅读后,教师汇总学生找到的可以讨论的核心问题,然后划分类别让学生分组或逐个进行讨论,进而让学生对所学课文加深了解以及进一步掌握。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要尽力去引导学生开发他的思考能力,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在欣赏影视作品这个环节中,因为学生之前的学习中已经对作品有了很多的了解,所以教师给学生播放影音是让学生发挥发散式思维,使作品有深度的了解和掌握。或利用网络查找疑问处;或与同学在群内讨论分析,解疑释难;或针对某个知识点,由教师提供微课或资料,学生加深认识。这个环节既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需要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摒弃错误的认识,形成大致相同的结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文本点拨,点评学生表现,进一步促进学生的理解和认知。

4 语文教育技术使用的隐患

尽管多媒体教育技术对课程改革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这些积极作用的背后,在未来的教学中也不能忽视多媒体教育技术所带来的诸多隐患。语文教师的教育技术离不开多媒体课件,倘若课件质量不好,加之教师存在操作不当、过度使用等不良现象,语文课的质量就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一些学校对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不够重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审查,并没有真正做到物尽其用,甚至成为一种摆设,成为公开课上装样子的工具,成为获取教学荣誉的首段。美国内华达大学的教育技术学教授麦德克斯在《交互多媒体:教育的未来和问题》一书中也指出:“只有当教师真正把交互多媒体同学校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过程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时,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教育价值。”

5 结语:语文教育技术的应用前景

不能因为一些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有缺点就全盘否定,也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有优点就不加区分、滥加应用,应该看到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够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真正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总趋势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2]周庆元.中学语文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周庆元.中学语文教学原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4]程达.语文学科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肖邦故园范文5

【关键词】内容枯燥;方法陈旧;引入生活;走进自然

生活是鲜活的文本,它能拉近我们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和现实生活自然而然地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在职业教育面临困境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将五彩缤纷的生活带入校园,又尤其是从事职校语文教学的教师更应将实实在在的生活渗透到每一堂教学之中,让生活和教学、生活和学习自然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焕发潜在的欲望,点燃青春的激情。

一、文本僵硬,内容枯燥

我国教育从其体制到所涉足的教育教学内容都极大地体现了传

统文化和传统内容,而这种传统更多地体现在评价模式的一层不变,教学文本的一脉相承。让我们以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经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语文拓展模块教材为例,来斟酌斟酌我们所用的教学文本。全书共计六个单元,所选课文三十篇,其中远离我们生活几百乃至上千年的篇目有十五篇,远离我们的生活近一百年的有六篇,和我们的生活风马牛不相及的外国文学作品四篇,和我们的现代生活略微靠边的有五篇。试想,让一群被义务教育扫地出门的孩子,来学习连我们自己都搞不明白的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祝福》,会是怎样一种效果?试想,让我们一群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都失去了信心孩子去漫游《肖邦故园》,又会有着怎样的感悟?更不要说他们在老师的点拨之下,如何去学习《国殇》,如何去领悟《把栏杆拍遍》。内容的陈旧意味着思想的僵化,必然带来学生的厌学。

二、方法陈旧,照本宣科

职业教育的教师大多来源于义务教育的各个教学层次,又尤其是

职业教育中从事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更是如此。这么一群教育工作者,大多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自己的教学点过多地关注于教学的知识点上,过去的所谓可考点上,而忽视了教学的根本是发展学生的能力,特别是专业技术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更有甚者,由于来之于不同的文化层次,对文本知识的驾驭能力有限,或者说其本身就没有能力对文本内容驾轻就熟;极为典型的是,一部分学校更本不注重教师的培训,或者说这种培训也只是做做形式、走走过场,没有实质性的触动或影响;再加之,当今社会不务正义之人比比皆是,大多利用空闲时间进行“长、短、方、圆”的训练和提高,有一部分教育工作者更是不舍昼夜、日复一日地勤勉与此。

义务教育衡量学生成绩是否优异的唯一标准是年复一年的统一考试,衡量教师教学成绩优劣的杠杆就是教学成绩。从义务教育进入职业教育的教师,一夜之间好似脱缰的野马失去了约束,放任自流地驰骋于课堂内外。假如其责任心强,工作能力也很强,这部分教师会很快地进入新的岗位,担当起新的角色;假如某位老师借此作为休闲胜地,视学生为草芥从此逍遥自在地过上了神仙般的生活,学生的结局可想而知。作为边缘学科的语文教学更是令人堪忧。

三、引入生活,激活文章

文本好比人的躯体,生活便是流淌的血液。只有将源源不断的血液输入这快要僵硬的文本,文本才可能焕发出自然人的体征,成为灵动而又鲜活的生命。

中职校语文教学文本尽管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远离我们的生活已经太久太久,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要你能够驾驭教材,只要你能够在利用文本的同时融入现代人的现代生活元素,学生一定会努力学习努力去接受。例如我们在从事《过秦论》一文的教学时,除去语言文字的梳理,重点语句的讲习,前秦后秦的剖析之外,我们不妨将现代社会中一个企业的兴衰,一个人的荣辱镶嵌到文章的学习过程中去,这样既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现实意义,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与自己的现在有关,与自己的将来有关,尤其是与将来自己的创业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这样一些来源于现实生活内容的引导下,学生一定会感觉到学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老师,不是为了父母,而是为了自己实实在在的未来。又如我们在进行《一个人的遭遇》这篇文章教学时,我们除了让学生明白小说中讲的主人公是谁?他有着怎样的遭遇?你从这些遭遇中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我们还应该将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融入其间,因为这正是热血青年常关注的话题,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共鸣,容易调动他们的情怀。我们更应该将纳入其间,引起学生的深思,调动学生的情怀,启迪学生的智慧。再如,我们在从事《内蒙访古》这篇文章的教学时,我们既要让学生知晓昔日的民族的纷争,更要让学生感受到今日的民族融洽。在这一点上,我们更应该将现实生活中和谐的民族关系恰到好处地点缀其间,让各族儿女领悟民族大家庭的温暖。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