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的作者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所见的作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所见的作者

所见的作者范文1

1 围绕教育发展大局,创设技术环境

实验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必须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十二五”期间,浙江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加强内涵建设。对此,我们在推进实验教学工作中,紧扣下一步浙江教育发展面临的质量、公平两大中心任务,注重实验室建设的标准化和多样化,注重对教育技术环境的构建。

强化政策引领 2010年,浙江省省委、省政府印发《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紧紧围绕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核心问题,坚定不移地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提出要“构建更有效的教育技术支撑基础”。2011年,浙江省率先教育信息化专项规划——《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要求加强和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传统教室、功能室和实验室的改造,并积极探索与推进基于移动终端、3G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电子书包和移动学习等现代信息化教学学习方式。

突出实验室多样化发展 为满足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需求,我们以促进多样发展为基本理念,自2009年开始启动实施了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工程,按照“实验室标准化建设、创新实验室多样化建设和基础教育装备达标建设”的基本思路,开展了标准化实验室、中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室、高中新课程配套实验室、创新实验室等建设项目,服务教育均衡和多样化发展。2012年,专门组织力量修订了《浙江省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遵循“必配标准化、选配多样化”的基本理念,对各类实验室建设提出了具体技术要求,为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提供了有效指导。2013年,浙江省在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建设和更新科学实验室和专用功能教室的同时,为全省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配备科学实验室,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并为学校特色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了有效支撑。

2 紧抓课堂应用,深化实验教学

深化实验教学的关键在于促进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近年来,浙江省坚持以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为基本要求,积极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着力在“改变实验装置、优化实验设计、创设实验情境、转变实验方式”等方面下功夫,深化实验教学。

优化实验设计,突破教学难点 实验教学的成效如何,关键在于实验设计。传统的实验设计往往受实验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难以形象、生动地呈现知识点、创设学生自主探究的实验环境。技术环境的更新和配备,为实现优化验设计创设了条件。如应用新材料可以改进实验器材,将光传输、热传导等原来实验难以直观展现的概念和规律通过简便的实验操作明显呈现,顺利打破了教学的瓶颈。应用新设备重构实验设计,针对瞬时速度、静摩擦力、电场强度、库仑定律、光弹性形变、涡流的成因、牛顿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等难以理解的抽象物理概念和规律,利用传感器等现代教育技术装备优化方案设计,化无形为有形,为学生创设思维的台阶,有效降低学习难度,突破知识难点。应用新技术优化实验过程,借助传感等技术从定量的角度精细反映实验过程中的变化,充分延伸学生感观,变传统实验的不可能为可能,让学生在数字化条件下对实验现象进行多角度的感知和多视角的探究。杭州市萧山区义蓬小学利用“温变油墨”这一新材料,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热传导现象;富阳中学利用传感器等现代技术装备优化实验方案设计,研发了100多个与新课程高中物理教学配套的创新实验,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创设实验情境,提高教学效果 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实验教学中实验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有效方法。如应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可以直观展现抽象的知识,不仅用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色彩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还用二维和三维的图像、动画进行模拟,从而把文字材料获得的抽象概念具体化,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应用虚拟仿真实验,为学生展现理想状态下的实验环境,突破传统实验在时间、空间和器材等方面的限制,让原来不让做、不便做和不能做的实验得以生动展现。应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实验教学创设特定教学情景,使学生突破时空限制,产生“超越现实、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实现情景互动教学。温州市龙湾中学借助谷歌地球开展地理实验教学,将地球玩转于手掌间,有效提升教学质量;湖州市安吉县孝丰镇中学利用三维虚拟显示技术开展“食物的消化与吸收”等实验教学,化静为动,让学生如身临其境般地进行直观感受,有效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创新实验模式,培养探究能力 实验教学的目标除了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多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利用新技术、新设备,创新实验方式,倡导参与式、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教学。如应用数码显微技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高清晰度、多画面、无延迟的交互式实验教学手段,变传统的、孤立的实验观察为生生、师生之间的信息共享与合作探究;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自动采集校园内各种动态数据并进行智能分析,为学生构建开放、有序的自主探究实验教学环境;应用二维码等现代信息技术,使实验探究走出校园,通过家校联动等方式,让学生针对生活、学习中遇到的科学问题自发开展各种小课题研究;应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对实验室实行开放管理,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并开展实验探究,探索建立自助式实验运作方式和评价体系。德清县德清一中开展自助式实验教学,让学生进行自主设计并开展实验探究;嘉兴市实验小学借助二维码和无线网络环境,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为学生自主探究校园树木提供便捷学习方法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

3 加强组织管理,保障教学成效

严把教学仪器质量关 教学仪器设备是实施实验教学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其本质是一种教学设计,宗旨是满足教学需求、提高教育质量。因此,教学仪器设备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效果。自2009年开始,我们建立了教学仪器产品教育适应性评审制度,对教学仪器设计方案、安全性能、材料工艺和实验效果进行第三方评审,确保优质产品进校园、进课堂。同时,针对教学仪器采购的实际困难,我们在不断探索的基础上,构建了教学仪器设备政府采购整体解决方案,提出了“公开招标、资质入围——网上竞价、择优选用——合同签订、集中配送——验收结算、综合评价”的政府采购整体思路,开通了普教仪器政府采购协议平台,有效避免了教学仪器设备政府采购中存在的程序合法但结果不公等问题,最大限度保证了政府采购效益。

依托信息化实现过程评价 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和实验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实验教学有效开展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浙江省积极推进建设覆盖全省中小学校的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平台,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手段,将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相融合。平台一方面实现了教育技术装备配备、设备管理应用、实验教学开展等信息实时在线管理和分析,对实验教学进行宏观监控;另一方面,可针对某一具体实验就实验设计、实验要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微观评价和反馈,促进实验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通过构建全省互联共享的中小学实验教学管理体系,提供丰富的实验教学在线资源,使实验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并为教师、学生自主设计创新实验提供技术支撑。

所见的作者范文2

【关键词】 健康教育;胃癌;化疗;护理

胃癌是目前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疾病,该类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差,对化疗的敏感性相对较高,然而临床现有化疗药物的所具有的毒性及不良反应对该类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近年来在临床医学界对恶性肿瘤患者围化疗期间的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1]。本次研究中选取78例患有胃癌的患者病例,对应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接受化疗的该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实施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分析。现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抽样患者为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就诊的78例患有胃癌的患者病例,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常规组中男27例,女12例;年龄33至79岁,平均51.7岁;患胃癌时间5个月至7年,平均1.1年;干预组中男25例,女14例;年龄31至78岁,平均52.2岁;患胃癌时间7个月至8年,平均1.4年。研究对象自然资料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化疗。常规组患者在围化疗期进行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在围化疗期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健康教育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化疗前:相关医护人员应耐心将化疗的具体目的向其患者进行讲解,使患者知道化疗能够有效阻止肿瘤细胞“死灰复燃”,使患者了解化疗过程虽然是一个相对比较痛苦的治疗过程,但该项治疗同时也是战胜癌魔的一个有力武器,能够使胃癌的治疗取得更好的效果。将化疗的作用、具体方法、实施方案、药物的名称、常见毒副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介绍。且该类患者的健康宣教工作应该进一步加强,使利害关系向患者进行详细说明。②化疗中:护理人员应更加主动地对患者进行关心,帮助患者在短时间内认识到不良心理状态对身体康复产生的不利影响。嘱咐患者的家属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要,使患者的心情保持舒畅,精神愉悦,与谈话时应该注意语气和方式,引导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自我调节。告诉患者悲观绝望的情绪只会使胃癌的病情程度进一步恶化,而只有意志坚强,心态稳定,以乐观开朗的性格面对疾病,才能够对治疗和康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将病情已经明显缓解的典型病例向患者进行介绍,使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显著增强,鼓励患者适当的参加体育运动。这对转移患者对病情的注意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患者的不良精神状态进行纠正,同时运动还可以激活患者机体的免疫机制,使其自身的抗病能力增强,对身体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使其身体和精神状态得到显著改善。③化疗后:化疗后患者机体抵抗力相对低下,应注意对患者进行保暖,且嘱咐患者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以便使疗效得意巩固,特别是1周后对血常规进行复查,可以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情况,以便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恰当的处理。指导患者在术后一年以内应注意少食多餐,吃干一点的食物,防止摄入过甜的流质饮食,餐后应该至少休息半小时后再活动[2]。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进行对比。

1.3 数据处理 所有资料均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表示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χ±s),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组间对比进行X2检验,P

2 结 果

干预组患者围化疗期内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健康状况、心理状况评分别为(90.42±11.64)分、(84.85±8.17)分、(73.18±7.14)分、(78.58±13.27)分;常规组患者围化疗期内躯体功能、社会功能、健康状况、心理状况评分别为(36.72±10.31)分、(19.41±9.83)分、(46.75±6.36)分、(13.22±6.04)分。两组患者上述四项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

3 体 会

通过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护理措施,在患者住院接受化疗期间对其进行反复干预并根据治疗情况对护理方案进行及时调整,对患者及其家属多次进行全方位健康宣教,使接受化疗的胃癌患者在接受护理干预后在躯体功能、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心理状况等多个方面有明显的提高,使临床对该类患者在化疗期间实施健康教育干预的有效性得到充分的体现[3]。

参考文献

[1] 董勇,马胜林,叶魏武,等.紫杉醇联合顺铂腹腔化疗治疗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09,18,(17):728-729.

所见的作者范文3

夜书所见的所见是所看到的景物。《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这是叶绍翁在异乡触景生情之作。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文心雕龙·物色》说:“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来源:文章屋网 )

所见的作者范文4

2、原文:

《夜书所见》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所见的作者范文5

作者王湾在玄宗先天年间进士及第,后往来于吴楚间,被江南清丽优美的山水美景深深倾倒,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山水的优秀诗篇,但不知因何原因,王湾留存于今的诗作很少,现存诗仅有10首,而《次北固山下》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首。王湾的诗歌深受当时吴中诗人诗风的影响,有着清新隽秀的飘逸之美,而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也体现了他的这一诗风。

在首联中,“客路”“行舟”两个词语点出作者身份,是一位身在异乡的羁旅客,于是,有人就揣度此时的诗人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这就未免有点绝对化了。难道仅仅凭借这两个词语就能意会出作者因思念家乡而产生愁苦的情绪吗?如果这样分析,那可就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了。且看一两句的后面三个字各写的是什么:“青山外”“绿水前”。诗人由楚入吴,沿江乘舟而行来到北固山下,所到之地是一个有着青山绿水的所在。他为什么停船?是因为眼前所见之景吸引了他。“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在遣词造句中,是很珍惜用词的。他会用最恰当的词语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表现出来。如果诗人的本意是要流露思乡的愁苦之情,它会选择一些更能表达他愁苦之情的意象。“青山”“绿水”,这些亮丽悦目的景致是足以让诗人产生喜悦之情的,也符合王湾清新隽秀的诗风。

而在颔联部分,作者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样对仗工整的句子,写出了春季到来,潮水上涨,漫上了堤岸,使河面更加宽阔。春风柔柔地吹拂着,使船帆高高地悬挂着的景致。这是身处船上的诗人所见之景。在读到“潮平两岸阔”一句时,我想起了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水面初平云脚低”一句,两句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所写的,都是春水上涨,使人眼界开阔,内心顿生旷达之感。而“风正一帆悬”更是写出了诗人此时恬适自在的心情。悲伤之情,我想是无从而来的。

而最为有名的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诗人的所见所感。见到的是夜晚还没有消尽的时候,朝阳却从海边喷薄欲出;感觉到的是此时春天已经冲破了严冬的束缚,迫不及待地从旧年中走出,焕发着勃勃生机。“生”和“入”形象地把“海日”“残夜”和“江春”“旧年”联系在一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海日和江春那种动态的活跃之美。而这种时序的更替和新旧年交接的形象化描写,无疑会让人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使人产生一种欣喜之感。往往人们在分析此诗的过程中,会从“残夜”和“旧年”这两个带有贬义的凄凉色彩的词语入手,而没有从全诗的感彩整体分析。想当然地认为羁旅在外的诗人在面对时序更替的时候,生发出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再和后面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两句联系在一起,更加认为此诗的主题是抒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认为此诗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我认为,此种理解是片面的。诗歌是精炼的语言艺术,如果此诗是写乡愁,作者在前四句里所做的铺垫是否太长了,直接写自己的乡愁多好、多直接。如果我们耐心品味,对这两句诗进行更深一步的理解,这两句诗还阐述了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这样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而这种人生感悟的获得,会使诗人更加留恋江南,更加喜爱初春时的江南风景。即使是身处异乡,但见到此种景致,定会使他萌生奋发向上的斗志。此时的诗人刚刚中进士,又赶上历史上文人最有希望的开元盛世时期,诗人是想有一番作为的,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诗人离家在外,这时的诗人,是没有时间来思乡的。

《河岳英灵集》中记载,唐代著名文学家张说在任宰相的时候,曾亲笔将“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题于政事堂,令朝中文士作为楷式。试想,哪一个朝中要员会把写满思乡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悬在居所里,弄得自己每天都愁眉苦脸的呢?唯一的解释就是这两句诗能让人产生向上的力量,流露的是积极乐观的心态,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哲理,这些要素才会让张丞相把这两句诗悬挂于政事堂上。

所见的作者范文6

弁山,风景秀美,素有“吴兴富山水,弁为众峰尊”之称。它还是一座蕴涵着深厚历史文化的青山。南宋诗人萧德藻(他的诗名与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相当)因喜爱弁山千岩风景秀丽,隐居弁山,自号千岩老人。跟随他一起寓居弁山的,还有一位文人。永嘉潘柽(chēng)为他取字,号白石道人――姜夔。

二、解读词牌

“慢”是什么意思呢?舒缓的意思。可见本词是曲调舒缓,宜于抒情的“慢词”。

三、解读小序

姜夔的词,常有小序。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齐读)词前小序交待了什么内容?

1.交待了词作的时间

2.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

3.写作的缘由,其他词人的评价

四、赏析上片

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2.进入扬州城,词人眼前的扬州城是怎样的一座城?

(1)我们看一幅荠麦青青的图画,营造了扬州怎样的景象?

(2)作者进一步描写具体之景:废池乔木,有何作用?

(3)清角吹寒,给人怎样的感觉?

3.名都是作者联想的,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一虚一实,虚实结合,这是作者写作的特点。上片内容概括为:述所见所闻,扬州残破景象。

五、赏析下片

1.豆蔻,青楼体现昔日扬州何种景象?

2.今日扬州作者又见到何景?

二十四桥、冷月、桥边红药

3.写景运用什么方法?

下片内容概括为:怀古伤今的情怀。

六、关于诗句引用

1.如何理解《扬州慢》词中杜牧诗句的引用?

A.有很多咏扬州的诗作,犹以杜牧的几首最为著名。状写扬州之繁华无出其右者。

B.在《扬州慢》中要表现扬州的昔胜今衰,化用杜牧诗句,一方面自己可省却许多笔墨,更重要的还可引发读者美好的回忆,反衬当今的萧条败落。

C.但他的追昔,主要怀念的是扬州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这多少削弱了严肃的爱国主义的主题。

2.赏析《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卷上珠帘”怎么理解?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总结:整首词通过扬州古今对比,表达作者感慨今昔的《黍离》之悲。而引用前人诗句(杜牧)是本词的另一特色。

【教学反思】

1.关于教什么。我认为语文课堂有且只能有一个支点!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语文课堂必须有一个支点;二是语文课堂也只能有一个支点。一堂课的时间太短了,只有45分钟,但我们的课堂教学又必须是有效性的,因此课堂的目标只能精简,而无法面面俱到。王荣生教授指出课文根据它们在语文课程中的不同地位、性质、功能及功能发挥方式等,可分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种类型。因此我们在教学目标设定前既必须关照课文所负载、所包含的知识、概念、原理、技能等,又必须仔细研究不同类型的课文所承担的不同任务。《扬州慢》在选文中的位置和性质决定了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既不能脱离课文所负载的单元知识,又可以加以更灵活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