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前儿童教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前儿童教育范文1
【关键词】 《颜氏家训》;学前儿童;教育思想;内容;当代启示
一、《颜氏家训》中的早期教育思想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这句话是说一块美玉如果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个精致的玉器,后人多以此比喻不经过教育、培养、锻炼,就不能成才。颜之推在《教子篇》中说:“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颜之推很重视子女的教育,而且强调要对孩子的教育及早地进行。《颜氏家训》的学前儿童教育思想主要包含了教育要趁早、品德教育,早期教育的方法等三个方面。
1、教育要趁早
幼儿时期是人生良好品质奠定并形成的重要阶段,幼旱乃枷牍勰钌形葱纬桑任何好的坏的教育都会给他们的心灵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长大以后这种影响很难彻底消除,在他的举手投足间,在他的一颦一笑中都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而家庭恰恰是这个时期孩子最为重要的活动场所,家庭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是关键的,所以应该及早地对孩子进行教育。
颜之推在阐述这一道理时并没有凭空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颜之推同时还主张家庭教育条件好的王侯将相之家可以对孩子实行胎教,在他能够睁开双眼,审视这个神奇的世界之前就接受良好的教育。[1]如今,胎教更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据史料记载,最早进行胎教的是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她怀孕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文王生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后人也有怀孕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的做法。贾谊《新书》、刘向《列女传》、王充《论衡》等对胎教都有所记载。由此可见,早期教育在古代就已经很受重视了。
2、品德教育
汉民族自古就有“百事德为先”的训诫,对孩子进行德育教育是使孩子形成良好品质最为关键的环节。作为封建王朝里的士大夫,颜之推没有忽视这一点。他注重子女仁义礼智信等内容的教育。《省事》篇中说到:“君子当守道崇德,蓄价待时。”颜之推认为道德教育是儿童早期教育的最基本的内容。《教子》篇中的所谓“生子咳啼”即需“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在早期教育阶段我们的父母应当及时对孩子进行道德启蒙教育,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早期形成的优良道德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其收益一生。反之,则不然。[2]
在品德教育中,一方面他引导子女从小节制欲望,淡泊名利,建立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他教育子孙要处理好自身利益与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当三者的利益发生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就应该“舍生取义”,保持个人节操,要有“浩然之气”,要有丈夫气魄,为国家民族的利益毅然放弃个人利益。教育子女要培养大德。再者,颜之推强调“节约为礼”,认为节约也是一种美德,是礼的体现。所以他教育子女在幼年时期就要学会自理、自力,避免浪费。
3、早期教育的方法
颜之推非常重视家庭教育的方法,主张对孩子的教育既要有慈善之心,又要严格要求。在《教子篇》中说到决不能“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反讲,应诃反笑”。颜之推指出有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时候,不能正确及时地给予管束,该批评教育的反而赞赏,该及时制止的反而当作玩笑一笑了之,致使孩子处处任性妄为,最终造成了孩子正误不分,不明是非.“父子之严,不可以狎”,“狎则怠慢生焉”,用以告诫各位家长对待儿童的时候必须严格要求,不可溺爱。
《颜氏家训》的这种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学前儿童教育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世间没有不疼爱孩子的父母但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个度,古人常说“物极必反”,家长对于孩子,如若慈爱之心过了度,任其所为,那么孩子就会越加撒泼无赖。等到孩子“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当然父母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视孩子如仇人,稍有不如意便百般呵斥,笤帚、拖把也随即而至,久而久之孩子便怕见到父母,到别一个天地寻求温暖,很容易成为坏孩子。[3]因此,在孩子小的时候,要勤于教诲,严格要求,让这课幼苗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只有如此才能使之成为有用之才。所以颜之推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
二、《颜氏家训》的早期教育思想对当代的启示
1、及早施教,勿失良机
家庭是孩子最初的成长环境,每一个孩子刚出生的时候都是一张纯白的纸。我们的家庭在上面撒上墨点,所以这张纸可能会色彩斑斓,也可能会黯淡无光。但是在此之前他们仅仅是一张普普通通的白纸,所以我们要抓住时机在这张白纸被“污染”之前给予它最绚烂的颜色。
教育孩子要趁早,要及时。要在孩子能够“识人颜色,知人喜怒”的时候“便加教诲”,不要等到孩子的一些坏习惯已经养成了才想起来抓教育。有的坏习惯一旦养成则无法改变。我们有的父母常常用“树大自然直”来比喻孩子的教育,虽然没有错,但是这其中的危害也是众所周知的。学前儿童的早期教育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当代的父母们应该明白这一个道理,有时候树大了未必就能直。对于孩子的教育千万不能有侥幸心理,也不要将其寄托于时间的流逝,我们的父母要抓住时机,及早施教。
2、尊道崇德,勤俭自立
培根说:“美德有如名香,经燃烧或者压榨而其香愈烈,幸运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每一位望子成龙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中,德才兼备的才能称得上是人才,为此,学前儿童的教育首先要培养孩子具有良好的品德。
家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环境,家庭环境以及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的性格养成,道德品质的形成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培养一个拥有优良品德的孩子要比改造一个品行恶劣的孩子要简单得多。所以我们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抓早,抓严。家庭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家庭中的环境氛围,无时无刻都在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对孩子进行诚信、善良、孝心和爱心方面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对孩子进行这些方面的培养不应该是抽象的,而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具体的人和事,让他们懂得这么做的道理。与此同时还要创造良好的教育气氛,培养孩子的大德大爱精神。[4]
3、严慈相济,切勿过度
对于任何事物的态度,都必须有度。这个规律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抑或是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都必须严格遵从的。这跟小树浇多了水会被“淹死”是一个道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超限”,反而会产生负面效应。做父母的谁不希望子女成才。但是有的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孩子却表现平平。
颜之推认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如果是非不分,奖惩不明,失去教育孩子的原则,那样的溺爱反而会害了孩子。父母的过度施爱,往往会适得其反。做父母的应当严慈相济,不能一味溺爱。亲子之爱不应当是单向的,孩子在索取的同时,也应当教会他如何回报。反过来有的父母使用“巴掌教育”,成效也甚微。在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中,我们的父母一定要懂得把握度。
【注 释】
[1][2] 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 张泰.颜氏家训解读[M].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4] 李敏.《颜氏家训》中的儿童道德思想教育简论[D].苏州:苏州大学,2012.27.
学前儿童教育范文2
一、何谓儿童责任侵犯
在心理学中,责任心被界定为能够自觉地把分内应该完成的各项事务要做到更好的心理状况,用以描述一个人的责任感、可靠性、持久性、成就倾向方面的人格维度。社会心理学对责任扩散现象给予了恰当解释:责任扩散是指个体在群体活动中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即随着群体中人数的增多,在群体中采取行动的个人责任就减少了。这一现象表现在儿童教育中,就是本该由儿童承担的、儿童也有兴趣和能力承担的责任,却由成人越俎代庖式地承担了,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作儿童责任侵犯。
在将子女看成是“私有财产”的我国,侵犯儿童责任的现象屡见不鲜。成人将儿童始终看成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对象,吃饭要父母喂,衣服要父母穿,玩具要父母收拾,床铺要父母铺,甚至考试不合格要家长帮助找关系……在这个社会多变、价值多元的时代,成人可以找到各种理由来侵犯儿童的责任,如社会不安全因素多、社会太复杂等。但无论以何种名义,儿童责任受到了侵犯是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这已成为儿童责任心教育和人格养成的最大障碍,应当引起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二、儿童责任侵犯现象出现原因的社会学分析
1.“社会化理论”与缺乏对儿童可塑性的认识
个体由婴儿到成人,经历了一个由生物性的“自然人”转化为社会性的“社会人”的过程,个体学会了适应社会环境、参与社会生活、履行社会角色,这个过程也就是社会学范畴中的个体社会化过程。[1] 建立在生活依赖基础上的社会化进程,往往使成人忽视了儿童可塑性的存在,无形中剥夺了儿童的责任。现代精神科学和心理学将人的可塑性分为经验期待可塑性与经验依赖可塑性,经验期待可塑性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物种的特异性和种内个体之间的一致性;经验依赖可塑性则是个体在特殊经验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个体之间有较大的差异。[2] 人的经验依赖可塑性无法在发育中预先形成,个体必须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获取经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应对环境的能力,完成由“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由于我们对儿童的可塑性、变化性的忽视,所以往往在教育中对儿童过度保护。这隔断了儿童与环境作用的通道,阻碍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剥夺了儿童承担责任的机会。
2.“符号互动理论”与对儿童的过度保护
符号互动理论是研究人们面对面的交往与作用以及引起或改变这些活动与过程的主观反映,解释人们用什么方式去定义、理解与处理他们所处的情境,强调个人的主观理解,由于它关注理解过程中符号的作用,故称之为“符号互动理论”。儿童与社会的互动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儿童与他人运用符号进行互动的过程,他人通过一些符号(语言、行为)来表达自己对儿童的期望和目标,同时也通过理解儿童的符号来了解儿童,与其进行互动;儿童则通过定义、理解他人的符号,运用自己的符号与他人进行互动,完成社会与儿童的互动过程。这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途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了成人对儿童进行保护的种种理由与借口的阻碍。对儿童进行保护是每个家长、教师甚至每个社会公民的责任,但是这种保护要适度,只要儿童的身体和心理安全没有受到威胁,就应该让他们自己与社会互动,并且承担应有的责任。许多人认为现在社会环境太复杂,儿童无法独立应付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因此需要成人代替儿童承担许多责任,即使是当儿童对做某件事、承担某种责任很感兴趣时,成人也会由于溺爱或出于安全的考虑而加以制止。
责任侵犯是因为我们对儿童的过度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家长的过度保护会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如此培养出来的孩子独立性差,在青少年期甚至儿童期,就会表现出倔强、任性、自立意识、依赖性强、适应新环境能力差、社会责任感弱、情绪波动性大、易走极端等。[3]
3.“功能理论”与对儿童的完美主义期待
功能论的分析方法现在广泛地用于西方的社会研究,美国社会学家默顿认为功能是“有助于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观察的结果”,提出了“显”(即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是参与者所预料、认可的)和“隐”(即参与者没有预料、认可的)的概念。家庭、学校以及整个社会对儿童的教育主要是执行儿童社会化的功能,用默顿的功能概念来分析,其“显”是对儿童的教育达到了其预料和认可的社会化目标;其“隐”也就是教育中出现了事先所没有预料、认可的结果,也就是儿童未完成社会化或偏离了正常社会化的轨道。家长和监护人的“完美主义期待”表现为在儿童身上寄予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不惜将自己节衣缩食省下来的钱财投入到儿童的教育中来,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加之当下社会对个人利益的尊重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价值”的判断拉大了人与人的差距,使得他们无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要求儿童一定要按照成年人的要求行事,成为高素质、高科技的人才,进而获得丰厚的物质奖励和较高的社会地位。家长愿意代替儿童承担除了学习、考试以外的全部责任,包括自我服务的责任、生活自理的责任,甚至道德责任全部由家长越俎代庖。
三、如何将责任心还给儿童
责任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相应行为。[4] 现在很多人抱怨孩子的责任意识淡薄,权利意识强烈,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本来有机会参与社会生活,可是每一次机会都被成人以各种关心的名义剥夺了,因此儿童在一次次机会剥夺中降低了心理成熟水平和社会化水平。从这一意义上讲,我们必须把责任心还给儿童。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相信儿童
儿童需要成人的保护,但是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须保护。培养儿童责任感及实施责任教育,我们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成才观。教育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还在于使儿童善良和幸福,“为此教育必须帮助儿童获得有助于其自我实现和共同繁荣的技能、态度和倾向”。[5] 所以,对儿童责任心的培养,促使儿童学会控制自我、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与知识的传授同样重要。[6] 儿童天生就有贡献、行动和服务的本能,他们具有巨大的潜能,但是当这种自然的倾向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时,它们就会慢慢减弱。[7] 所以,要培养儿童的责任心,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教育观,相信儿童,形成培养儿童责任心的意识。
2.给予儿童承担责任的机会——历练责任心
责任心可以激发人的潜能。培养儿童的责任心,就是要给他承担责任的机会。一个正常的、健全的人身体里有着巨大的创造潜能,但是常常会在重大责任“降临”时才能发挥出来。责任感是在承担责任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儿童才能切实体验到自己为他人服务的能力,认识到他人需要自己,在战胜困难中历练责任心。只有儿童认识到了什么是责任,认真履行所肩负的责任,责任感才能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并获得发展,儿童责任感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知、情、意、行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过程。
3.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与道德情绪——内化责任行为
责任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建立在自我动机和自我导向基础上的主动的道德行为,而不是外部监督与奖惩的结果。道德情绪和社会认知在责任行为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与个体环境的相互影响下,帮助儿童认识到责任行为的重要性,并进一步做出行为决策,决定是否按照自己的道德推理、信念和意向来计划行为。当前学校塑造儿童责任行为的主要是监督与外部控制,这种模式无法将儿童的责任行为内化,难以在脱离监督与外部惩罚后持续发展。为此,责任行为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于儿童的具体责任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与责任相关的社会认知和道德情绪,如公平与移情方面的训练、亲社会思维训练与内疚训练等,让儿童了解责任行为来自彼此的社会认知和社会道德。而且,认知和情绪的训练还可以使儿童的积极行为更加巩固,由外而内的强化儿童的行为定向策略,也有助于激发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认知和情绪发展。[8]
4.家庭、幼儿园、社会三位一体培养儿童的责任心
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组成的共同体,三者相互补充,任何一方教育的失败都会造成整体教育的失调。在培养儿童责任感的过程中,家长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起点,情感是突破口,知行统一是根本方法,榜样示范是基本原则。因此,家长要积极营造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氛围,将儿童作为独立个体,尊重儿童的权利与地位;让儿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设立明确的劳动任务和质量考查标准;让儿童承担部分家庭责任,给予其参与家庭事务管理和决策的机会,并允许发表意见,从而提高儿童对家庭责任的认知和承担家庭责任的自觉性。
教师要充分发挥有关教育因素的作用,利用课程中的有关内容培养儿童的责任心,这些课程能使儿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依存关系和利益关系,明确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使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的影响;加强儿童在活动中的参与性和协作性,培养学生的责任心,通过角色扮演和游戏等方式培养儿童的集体责任感;鼓励儿童参与某些幼儿园、班级的工作,引导儿童的社会性朝向适应社会的需求与选择,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强烈集体责任感和义务感的社会成员。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通辽,028000)
参考文献:
[1]孙兴春.社会学视野中的现代家庭教育[J].当代青年研究,1999(6).
[2]韩太真,吴馥梅.学习与记忆的神经生物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83.
[3]孙建雷.过度保护影响孩子自主发展[J].农家参谋,2007(7).
[4]金芳,杨丽珠.儿童责任心研究述评[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5]燕良轼,王小凤,卞军凤.儿童教育中的责任侵犯与儿童责任心的培养[J].学前教育研究,2013(1).
[6]张萌.儿童责任意识淡薄的归因与建议[J].基础教育,2008(1).
学前儿童教育范文3
[关键词]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项目式教学
当前,幼教行业对高职学前教育毕业生的职业综合水平、专业实践的要求越来越高,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如果要全面增强学生职业综合水平尤其要注重教学方式的革新。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设计的一些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专业课程,是训练学生艺术教学创意实践管理的实训型课程。其主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作为幼教要学会最起码的教学过程组织实施管理,增强创意设计教学过程管理,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能顺利在幼儿园实施艺术教育教学环节做好准备。根据调研结论发现,传统的教学培养出的学生教学过程创设能力较差,很难独立担当幼儿园繁杂的教学活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组织管理方式的创意在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相当重要。因此,要积极进行尝试性革新的探索,努力形成独具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的教学模式。培养出适应当代社会幼儿园需要的高素质综合性优秀人才,这也关系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自我的可持续发展。根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综合水平提升方面的追求,高职院校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相关的一些课程应革新传统学前儿童教学管理方式,积极采用项目课题式教学方式。项目式教学管理实施过程能充分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兴趣,实现培养综合性人才的目标[1]。
一、项目式教学的特征
项目课题教育实践活动本身由来已久,当今的项目课题式教学更迅速地推进了职业教育教学模式从理论教学方式向实践教学方式探究的转型。其课程组织实施过程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交互的积极过程,项目课题式教学是让教师在与学生的教学交互中,能够将学习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小项目,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编不同的项目课题训练。在任务驱动中组织教学,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情境。不断根据学生的兴趣、问题、经验、建议等实际情况作出调节,修订与完善课程计划[2]。项目课题式教学组织实施过程注重以学生为本、突出教师的指导地位的教学模式,它将过去的认知教学变换为一些小的项目教学课题,老师带领学生通过一起组织完成一个项目课题,并依照项目课题任务的开展来进行教与学,以学生为本分析教学追求的目标价值,在项目课题式教学中,教与学的开展过程成为学生自觉参与的创意完成项目课题的过程。
二、根据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特点,建构基于项目的教学模式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就是要重视课程教学过程管理对学生的综合水平的提高,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作为艺术教育教学组织管理实施的基础,加强艺术教育教学中基础理念和教学创意管理技能的深度交叉。以学前儿童艺术教育项目式教学任务为目标,以教学过程为基础来进行项目课题设计创新,强调系统学习与项目活动的深度结合,项目式教学与每学期安排到幼儿园参加见习实践的活动相互交织,使学校的教学和幼儿园的教学相一致,努力探索适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自主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在幼儿园班级进行观摩教学设计教学活动实施创意过程,以激发学生在学校学习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论及教学技能的学习积极性[3]。
(一)围绕教学大纲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项目任务
在运用项目式教学前首先要进行项目课题的编排。项目任务的编排应围绕教学大纲,紧密结合教材中对应章节的教学内容,认真分析教材内容,在基本理论的教学中注意把必要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学校的教学资源、培养目标,由教师提出具体的项目任务与学生共同讨论,注重项目任务的可实施性,与学生生活实际相一致,着重关注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最终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4]。由于以前的教材不能适应教学项目设计创新设计的需要以及学生认知现行知识的需要。现行的教材需要根据目前项目教学学科知识系统进行再编写,要为项目教学提供全面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不能过于理论化,可以增补实践性、可操作性的知识,恰当地处理理论滞后性与教育实践发展活动性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对原有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重新进行取舍组合,革新过去教材中不适合现代市场需求的内容,增加适应社会需求的内容[5]。例如,提出项目任务“学前儿童欣赏中国画和油画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小朋友大多都喜欢画画,即使有些小朋友不会画画,也喜欢欣赏名人的画作。你懂得如何欣赏中国画和油画吗?在幼儿园,我们只是简单地教会学前儿童画儿童画就够了吗?还要做什么?怎样设计欣赏中国画和油画教学活动呢?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确定了项目任务:设计学前儿童欣赏中国画和油画教学活动方案并组织实施。在确定项目实施方案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并安排学生围绕项目涉及的任务查阅资料、收集相关项目课题资料,以及完成项目的各个子项目的处理方案等内容。让学生亲自查询资料,激发学生自发学习的积极性,让学习与学生自身的天分兴趣追求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有价值的学习。
(二)分小组制订项目计划
学生根据项目的内容和目标,整理所收集的资料,经讨论后初步制订子项目的工作进程,制定项目完成的过程。项目教学在分小组开展活动的时候还要合理考虑小组成员与成员之间配合上的互补性。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开展项目信息的收集、相互讨论、共同制定项目子任务的完成方案,将项目细分成各个子项目,各个子项目落实到人,组员之间要配合默契,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在项目教学组织实施进程中,教师只需起引导作用,不要太多干预学生的决策,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素质能力。项目教学实施的整个教学过程是多维的,学生之间的交互,师生之间的交互,学生相对分散。这就要求项目指导教师使项目任务有序地开展,防止学生相互依赖、无实际实践行为的情况发生。
(三)互动合作,完成项目计划
学生各自在小组内的角色子项目课题分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交互配合情况确定后,依照项目实施进程,高效地推进项目进程,进行项目实践,在实施项目中应重视成员之间的互动,组织项目实施过程中倡导互助学习的方式。这里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设计实践技能的要求不是只凭一门学科独立去完成的,这门课有机地容纳了过去的科学教学法、常识教学法、音乐教学法、计算教学法等,它需要把一些科目中有关教学实践内容相互交织并深度结合。它对实现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帮助学生转变为优秀的幼儿教师起着巨大的作用。
(四)成果展示,分析评价
评价要对项目组织实施的全过程进行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成绩,而且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拓展,同时,尊重学生每个人的认知水平的高低,注重每个人潜能的挖掘,帮助学生增强自信,真正围绕学生创造性潜能的发展,既关注自我评价,又关注他人评价,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学生组织实施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认知特征等,提出有待改善的建议,让大家进行分析评价,及时提出改进的意见或建议,解决项目活动组织指导中学与用脱节的弊端。让学生在评价活动中逐渐学会创意教学管理,指导学生创意设计各个子项目的教学管理实施内容,在每学期安排的到幼儿园见习活动期间进行试教,在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节中训练学生的教学过程实施管理的能力,帮助学生尽早实现向幼儿教师的顺利转换[6]。
(五)教师总结
学生完成一个小的项目方案后教师应作出分析和评价,指出出现的问题和之后要如何改进,教师应及时表扬每位组员所付出的努力。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并在讨论中提升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教学项目实施所必需的理论知识。最后整合各组员所得的经验,共同解决项目进程过程中的难题。由于该门课程的综合性,项目教学要求教师对几乎所有的艺术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相关知识领域有丰富的理论和实战体会;不仅要指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同时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形成实践技能和掌握技巧。总之,在教学活动实施中要关注实践与理论相互交织,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主动探索的项目式教学,将会更好地培养出适合现代幼儿园需要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艺术教育相关的课程,是我院为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些专门结合市场需求的实践类课程,首先要符合我市学前儿童教育的现状,在开展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创新教学模式,坚持开放的心态和发展的理念,促进课程改革,向课程活动项目的组织和实施等方面纵深发展,走特色化的教学道路。
参考文献:
[1]周文华.项目教学法在学前专业活动设计课程中的运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7):96-98.
[2]杨晓萍.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幼儿园课程设计[J].山东教育科研,2002(2):25-27,35.
[3]张淑琼,赖红仙.适应实践需要重新建构《学前儿童教育活动设计》课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8(11):52-54.
[4]刘文静援浅谈项目教学法的应用[J]援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118-120.
[5]谢定明,黄明胜,陈爱群.项目教学法在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20-21.
学前儿童教育范文4
当孩子牙牙学语时,父母就教孩子数物体的个数,对物体进行分类等,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在家中,幼儿用积木摆出各种造型,用七巧板摆出各种图案,比较两个物体的大小、远近,孩子为大家分东西,同别人玩棋子、走大迷宫;在幼儿园,幼儿排好队,说出自己确定的位置,为小朋友分发碗筷;在商店,幼儿用一定数目的钱买回自己需要的东西,明确所找钱数是否正确,所买东西多少是否正确。另外,在生活中幼儿还经常遇到“今天星期几”“现在几点了”等问题,不经意间,数学知识就在构建,数学思维就在形成。可见,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所以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也只有贴近幼儿的生活,才会是生动的、有用的。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是一个领域,而不能局限于一门学科,它渗透于生活及其他各门学科中,幼儿数学教育是发展幼儿思维能力重要而有效的途径。成功的学前幼儿数学教育,由家庭和幼儿园共同完成。
家庭教育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幼儿数学思维,完全可以运用生活化的语言开启幼儿数学智慧的大门。不能把数学教育的全部责任归于学校,家庭教育也承担着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启蒙性教育、生活化教育的重任,从而促进幼儿数学教育全面健康发展。
幼儿园的老师有丰富知识和经验,对幼儿进行的数学教育系统而全面,这十分重要。但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比较突出的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幼儿思维发展等错误倾向。小学入学考试及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得原本对幼儿高期望的家长,更增添了对幼儿园多教些知识的希望,给幼儿园带来了无形的压力。许多幼儿园纷纷开设了识字班、双语班、珠心算班等特色班,吸引家长,宣传“这些班毕业的学生深受小学欢迎,语文、数学、英语成绩好”。其实,学前教育不只是为孩子入小学做知识准备。记住了多少数,做了多少道加减法题,珠心算水平多高,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能有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和有质量的问题,并且能从不同的方向去认识它们,从而启迪孩子的思维,使孩子从幼儿期就开始积累创造的才能,这对幼儿日后的学习和一生的成长将起到长期的积极效应。
当前,幼儿园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幼儿园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幼儿园教师素质,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幼儿园教师要关注全体幼儿的全面发展,不能违背幼儿心理、生理的发展规律,而只顾眼前的某些利益。应本着对孩子未来负责的态度,思想上从重视个别学生的培养转变到重视全体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使全体幼儿的潜质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比如,教师在珠心算教学中,不应只关注个别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忽略或没有重视另一些年龄小、理解能力弱的学生,以致造成缺乏关注的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带来无法挽回的负面影响。所以,要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让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省和成长,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重视学前儿童学习态度、能力的形成,把知识与幼儿的生活相结合,使之乐于学
应该让幼儿看到身边的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感受数学。比如,看故事书的时候,看钟表、日历,玩沙子、积木、橡皮泥,分发碗筷、整理玩具等过程中,都能捕捉到数学的影子。只有幼儿看到了生活中的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用处,才能对数学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可以说,学习态度比学习本身更重要,有了好的学习态度,明白了学习的意义,学习就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获得知识而且是高质量的知识就成为很自然的结果。那些脱离幼儿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无多大意义,更多的会给幼儿的数学学习埋下厌恶的种子。可见,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要人性化,多应用生活化的数学,使之乐于学。
现在一些地方的幼儿园,很流行珠心算。我注意到,很多幼儿并不喜欢珠心算这门功课,害怕计算两位数或三位数甚至四位数的加减混合运算,有的还产生了严重的冷漠或反感。成年人心目中的那么好的珠算式心算的研究成果,会造成这种结果,恐怕是科研专家也不曾意料到的。究其原因,是这种成果脱离幼儿生活实际,幼儿们根本不知道两位数、三位数、四位数表示多少,这么多数加加减减是为了什么,有什么用处。不过,玩玩算盘,有利于幼儿掌握十以内数的分解和组成,对学前幼儿算盘当玩具比当算具更有意义。
三、重视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给幼儿宽松的思维空间,让幼儿在“趣”“奇”“思”的数学环境中主动探索
一些地区,不少幼儿园给幼儿教了很多数字计算快而准的方法口诀。表面上数学知识水平很高,计算能力可以达到小学二、三年级水平了,实际上,长远来看,对多数幼儿来说弊大于利。原因是这些方法脱离小学数学教育,幼儿难以摆脱思维的枷锁,他们故步自封,很难感受自由思维带来的真正的快乐。所以,必须走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误区,还数学以本来面目,让学前儿童在自由的思维空间主动探索,让学前儿童感受属于自己的真正快乐。
我国数学家陈省身曾为2001年北京召开的世界数学家大会题词:数学好玩。学前儿童天生好玩,可见,对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要在“玩”上下工夫,让幼儿在“玩”数学的过程中,真正感悟数学。让幼儿在游戏环境中快乐地玩数学,感受七巧板的变化其妙无穷,鲁班锁的设计巧妙、严密,简单的推理故事充满乐趣。走走大迷宫、摆摆积木、排排多米诺骨牌、玩玩折纸游戏,用沙子堆堆城堡、建座桥、挖个陷阱等,在玩的过程中,幼儿的逆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数学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学前儿童教育范文5
农村学前儿童养成教育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与城市差距虽变得越来越小,但在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农村教育明显滞后于城市教育的发展步伐,由其是学前儿童教育相比城市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归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基础设施落后以外;另一方面,是由于农村儿童的父母基本都是在家务农,文化水平及其低下,加上农忙时节根本没有时间培养孩子的养成教育,导致很多孩子行为放任自流、卫生习惯较差、是非观念不明,缺乏应有的思想品德和交往能力。因此,深入探讨农村学前儿童养成教育的培养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村学前儿童养成教育的涵义
通常意义上的“养成教育”,是指关于道德生活层面习惯的养成,是指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逐步培养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优秀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培养的过程包括两个:分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和道德理性的形成,前者是后者形成的基础,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外化。目前,由于学生自身发展的限制和德育工作效率的紧迫性,导致学校教育过程中更侧重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并没有一开始就注重道德理性认识。因此,加强学前儿童道德理性认识是儿童养成教育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之一。
事实证明,幼儿时期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学前儿童,社会性知识和技能的形成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模仿性和重复性,因而幼儿时期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而且一旦形成将维持一生。针对于幼儿社会性知识发展的特点,儿童养成教育培养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第一,从儿童出发,以人为本,进行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中要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运用适合儿童发展的培养方法和策略,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实际教育中逐渐培养;第二,具有明确的计划性、组织性和系统性,儿童养成教育不是某个教育者的个人行为,而是要求整个教育系统制定明确的教育目标,采用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第三,学前儿童养成教育侧重于实践性操作,养成教育培养是长期形成的过程,最终还要在实践结果中进行评价。
二、农村学前儿童养成教育培养策略探究
(一)良好的育人环境是儿童养成教育的前提条件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根据上述学前儿童养成习惯形成的特点,发现学前儿童的行为习惯几乎全部从成人行为中模仿而来,如果给孩子一个干净整洁,良好的学习环境,将有利于养成教育的培养。尤其在农村,家长因为农忙而很少关注孩子,调查发现具有良好卫生习惯的孩子只是少数,大部分孩子缺乏基本的卫生保健常识。例如,随地大小便,乱扔玩具。早晨还干净的教室,到了下午已经面目全非。为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对于初入园的孩子,首先进行基本的卫生、礼貌常识教育,并言传身教,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活动空间,逐步教给孩子小手洗干净,不随地大小便、和小朋友友好相处等习惯,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下,学前儿童会逐渐认同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榜样激励是儿童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从儿童的年龄发展特征来看,幼儿明辨是非能力较差,对事物的好坏、对错难以区分,教师屡禁不止的不良行为在儿童看来无关紧要。为此,根据孩子认知发展特点,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树立正面榜样,从而规范学前儿童的行为和是非判断能力。例如,幼儿欣赏儿歌《李小多分果果》后,教师开展了一个小活动,请3位同学帮助老师分发一些彩纸,每一沓彩纸中有一张颜色最漂亮,其中两位发彩纸的同学将最漂亮的发给了别人,只有一个同学发给了自己。这时候,老师笑着说:“我们班里今天多了两位李小多。”教师用激励的语言不仅鼓励了两位做法正确的孩子,而且提醒了那位发给自己的孩子。从那以后,班里很多活动中,孩子们都争当李小多,可见激励评价可以为培养孩子的养成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
(三)家长的积极配合是儿童养成教育的坚实后盾
学前儿童的养成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和义务,与家庭教育也有着直接的关系。现在家庭中的独生子女较多,备受爷爷奶奶的宠爱,容易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而农村学前儿童由于父母忙于各种农活,孩子往往缺乏父母必要的关注和培养,一些孩子也容易养成懒散的行为习惯。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良好的养成教育,家长的配合非常重要。当教师发现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纠正和转变,而作为家长需要与学前班保持一致性与连续性,只有坚持不懈的互相配合,才有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例如,教师在学校中发现孩子不专心学习,通过与家长沟通后,家长也发现孩子作业时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一会吃东西,不能坐下来,此时妈妈给孩子提出了要求,每次作业期间只有一次出去的机会,尽量在写作业开始前将所有事情做完,并由妈妈监督。结果试了几次之后,孩子在作业期间,居然一次都不用出去了。由此可见,在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过程中,家长的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训练的持之以恒是儿童养成教育的必要保障
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持之以恒的训练和坚持不懈的态度,是形成良好教育的必要保障。对于农村孩子来说,因为之前形成的陋习较多,矫正起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因此,需要教师创造更多的时机,反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在训练“学前儿童与人交往”的行为习惯的时候,向其他学生借东西要说“谢谢”,给小朋友分发玩具的时候要会礼让……将行为习惯的培养渗透到一点一滴的行为中,逐渐纠正,反复训练,最后形成。再如,训练良好的卫生习惯过程中,学生每次饭前洗手之后,都自己在“光荣榜”上填一面小红旗,在点滴的积累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学前儿童养成教育的培养是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现阶段农村儿童缺乏必要的关注,行为习惯急需规范,需要教师、家长和多方力量共同努力,制定养成教育的教学目标,在家庭教育中不断强化巩固,为培养农村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锡香.幼儿养成教育的理论研究\[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0,(09).
\[2\]陈沛媛,董雅芬.重习惯养成,让孩子终身受益\[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1,(05).
学前儿童教育范文6
关键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
作者简介:王辉(1978-),女,舒兰人,职称:一级,学历:大专,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音乐作为一门艺术,不仅仅是唱歌,还要学会欣赏、感受和表达能力。学前教育是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有着启蒙式重要的影响,作为对学前儿童身心健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音乐教育,在当今幼儿园实际音乐教学活动中,仍然存在一些急需改进并解决的问题。所以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注重选择适合幼儿认知特点的音乐内容,注重学前儿童对音乐的倾听和理解欣赏能力的培养。下面一起分析关于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内容。
1.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发展现状
学前教育对一个孩子一生的教育有着启蒙上的作用,其重要性也是目前备受关注的一个问题。音乐教育是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至今我国大部分幼儿园都已经开设了音乐教育课程,但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公立和私立幼儿园的教育课程安排来看,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再者大多数的幼儿园在音乐教学中内容单调,主要以唱歌跳舞为主,且上课的方法传统老旧,形式单一。这些现象也说明了我国学前儿童音乐教育还不够完善,有待改革加强对儿童音乐教育管理。
2.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发展存在问题
2.1教学条件差,方法单一
大多数幼儿园的条件比较简陋,活动空间狭小,限制儿童的活动范围,这也降低了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其次,缺少音乐乐器辅导教学,让音乐活动课变得死板呆滞。第三,教师福利待遇低,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最后,在音乐教学活动中仅以教师教一句,儿童唱一句的形式来培养儿童的音乐学习能力,舞蹈也是一个动作式地教,通过反复练习来加强记忆。
2.2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低
目前很多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大部分为初中、高中毕业生,只有部分人员受过正规的幼师培训,但对儿童音乐教学法了解甚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虽然也有少部分是幼师毕业的,但是专业基础较差,职业素质较低也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2.3忽视儿童音乐能力培养
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艺术本身带来的美感。现在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也认为,既然是学前教育,只要学会基本知识就行了,对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艺术熏陶不值得学习和重视。而私立的学校则以盈利为目的,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而忽视对学前儿童正确的教育方法,这些做法也失去了做好音乐教育本质的意义。
3.学前儿童音乐教育方法
3.1用自然的音乐活动尊重儿童的天性
儿童的天性是无拘无束的,自然的音乐活动也是随意、开放、无拘束,以及个性化的发挥。所以将儿童参与到自然的音乐活动中易于感受音乐的魅力,与儿童的天性不谋而合。对于现在很多教师把音乐活动做成规律、刻板的观赏节目,让孩子觉得枯燥无味的方法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了。而自然的音乐活动,不是灌输儿童理论上的音乐知识,而是引导学前儿童在音乐中的自我表达、意想不到的行为,这些都可以看做合理的体会和感受。所以要多开展这种儿童对音乐最纯真、最自然的表达和感受的音乐活动,不要泯灭儿童的天性。
3.2选择适合儿童的音乐教学作品
虽说音乐是无国界的,但是音乐却有等级之分。不同阶段的人所感受的音乐是不一样的,选择对的音乐作品才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学前儿童的音乐应该是自然而纯真的、简单、旋律欢快的。所以教师在为幼儿园音乐教学中要选择合适的音乐作品,特别是要遵循儿童的年龄和发展水平来进行有合理的安排。如对于小班要激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选择一些简单易懂的乐曲;而对于中班可以初步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通过运用不同的器乐曲和歌曲,来引导他们对音乐的欣赏,学会用动作语言来简单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由此可见,选好音乐作品才能因人而异地提高音乐教育的效率。
3.3注重音乐活动形式的运用
不管是其他的艺术还是音乐,它们的表达活动形式的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通过多样的活动形式,可以帮助儿童在艺术思维能力上的培养,和审美心理的构建。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借用韵律活动来加强儿童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如借用身体语言来描述小鸟飞翔的动作,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导儿童把握和理解音乐的内容。再者可以利用美术活动来丰富儿童的想象力,儿童的好奇心比较强,简单地引导对音乐的现象中会感知音乐形象,创造出新的画面感。也可以通过语言活动来锻炼儿童对音乐的表达能力。音乐是欣赏感受的,但是最终还是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只存在于初步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儿童表达出内心的感受,也可以引导儿童在自我感受中增加自己的创意动作。通过活动形式,来加强对音乐的教育。
3.4注重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
学校要注重对音乐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对教师的福利待遇,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另外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不断地调练有素的耳朵、良好的内心音乐听觉是十分重要的。学校也应该制定一套适合幼儿园教师发展的评价标准,激励教师扎实好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教学素质,要围绕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目标开展工作,培养儿童感受和表达音乐魅力的能力,用奏、动、说、画等游戏方式来辅助教学,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学前儿童音乐教师的音乐能力和素养。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前儿童的音乐教学质量,得到家长们的肯定。
4.结语
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之一,它具有的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是对儿童学习生活、成长过程中不可缺的启蒙教育。虽然目前学前儿童音乐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在音乐教育新体系中注重对学前儿童的教学方式改革,以及把音乐教育对儿童影响重要性的观念传播给家长和教师,相信可以培养好和提高儿童的音乐能力,让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焦健.浅谈幼儿音乐欣赏教育的途径和方法[J].科技创业家,2013,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