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明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读书使人明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读书使人明智范文1

[关键词]明清书院;教师;日常生活;准入制度

[中图分类号]G649.2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5) 04-0147-06

书院是我国自唐末以后古代教育体系中一种重要的办学形式,在人才培养、学术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教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我国古代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对不同时期书院内部建制的研究也一直是我国教育史研究和历史研究中的热点。

我国书院自唐宋起步,兴于明清,柳诒徵先生就曾盛赞明清书院为“赫然一徵帜,风靡宇内”。在明清书院蓬勃发展时,伴随着中央集权的巩同,政府逐渐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书院官学化倾向日益严重。其中,政府加大了对教师选聘权的控制,要求教师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可进入书院讲学。与此同时,书院在不断发展中也明确和严格了教师的选聘标准和薪俸标准等。但是,关于明清书院教师的选聘标准和任用方式,书院教师如何获取薪酬,薪酬是否足以支撑起生活所需,以及教学活动和教学之余的课外活动如何开展等这些关乎明清书院教师日常生活的问题,研究者还较少进行研究本文拟就这一主题展开论述,以更好地还原明清书院教师的日常生活状态,并汲取当时较好的经验,对当今教师选拔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提供一定借鉴。

一、回归历史:明清书院教师日常生活场景还原

(一)选聘活动:严格把关,德才兼备

明清书院,尤其是清代书院,加强了对山长选聘的控制。如乾隆时期朝廷下诏曰:“书院讲席,令督抚学臣悉心采访,不拘本省邻省,亦不论已仕未仕,但择品行方正,学问博通,素为士林推重者,以礼相延,厚给廪饩,俾得安心训导。”在遵循国家总方针的同时,明清书院聘任山长主要有自任和聘任两种形式。自任式山长多是书院的创建者,如陈献章建阳春台,魏良弼主持丹龄书院,王阳明主持龙冈书院等,这些创建者又多是当时德高望重的学者:聘任式山长,则是书院落成后应聘请而来的名师大儒或知名学者。聘任有官府聘用和公举聘请。其中,省会书院的山长须由官府聘用,如南京的钟山书院掌教的聘请需“督宪修庄启聘仪,付地方官敦请”;府州县书院则由官府决定或士民公举,如山西省永济市的敬敷书院就是第二种方式,“敦请山长必须官民公商,择其品学兼优者始下关聘,如上官函荐及本县官亲与附近地方绅士一概不得滥请”,广东丰湖书院的“掌教老师须择两榜品学兼优者,听绅士公议,禀本府出名聘请”。

明清书院山长的总体要求即品学兼优,这些品学兼优的学者有辞官回家后德高望重之人,如钟山书院“采访有文望品望、年高而精明强固,足以诲人者为‘掌教’,不拘爵秩、不拘本省外省”;也有地方儒学的老师,如竹溪书院的山长就由地方儒学老师轮流执掌书院:有的书院还多聘请举人担任山长,如河北东阳书院“书院掌教先生,应由本处绅士延访附近文行兼优科甲,呈由本县聘请”。到嘉庆、道光年间,聘请举人出身之士担任山长的趋势明显增加,同时由于书院官学化倾向日益严重,且山长的廪给等较为诱人,也出现了大量没有学问的投机钻研分子,致使书院的管理日益松散,学生的学业日益荒废等。

(二)薪酬地位:待遇颇丰,名利双赢

明清书院教师的薪酬在书院条规中有明确规定,如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申聘南昌乡绅舒日敬主洞并议款》提到:“合约计供亿每季议支银24两作为廪给。奉送主仆,一切日用悉资焉。案查管洞教官,除本等斋俸外,每季支银6两,是不过倍而为四,会计每岁该支银96两外,年节、端阳、重九、冬至,公派节仪各壹两,共足百金之数。窃见巨室延一塾师尚有远过于此者,而无奈为租谷所限,以语于大烹之养,诚为愧之!”

从上述《申聘南昌乡绅舒日敬主洞并议款》中可以看出,白鹿洞书院洞主工资还不如当时富裕人家聘请的塾师的工资。不仅如此,与明代中期当时官员的工资作一下对比,会发现山长每月的月谷也不多。明朝官员的俸禄是洪武十二年确定下来的,正一品到从九品官员的俸禄差异较大,其中正一品为月米87石,从九品为月米5石。山长的工资比从九品的官员月米少3石3斗,足见明书院山长的供给并不高。虽然书院山长薪酬不能与官员相抗衡,且不算处于社会高层次收入的团体,但是书院也是竭尽全力保障洞主的生活,尽量满足其日常基本需求。

清代书院山长的薪酬比明代略高一筹,如顺治年间,白鹿洞书院的山长“每月支银9两,一年共银108两”;清乾隆二十年(1755),山西省曲沃县从教书院掌教先生“每年束120金,每月10金,月底馈送。膳仪60金,每月5金,月初馈送。贽仪、端阳、中秋、年节、寿仪各4金,以上20金,如期斋长俱先开单,知礼房向公直处取封柬送”。这样看来,书院山长的薪酬高低不等,有200两白银左右,也有高达700多两的。这与书院所处地区的富庶程度,以及当地对书院的重视程度等密切相关。

清代书院山长的薪酬高低与否,可以与当时的清代文职官俸相比较。清代一品文官岁俸银180两,禄米180斛;二品155两,禄米155斛:三品130两,禄米130斛;四品105两,禄米105斛:五品80两,禄米80斛,等等。可见,清代书院山长的薪酬已经与二、三品文官的俸禄相匹敌。清代山长的薪酬较明代而言,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这与清代书院逐渐被国家控制,官学化倾向以及清代经济发展迅速等均有密切关系。

在尽力保障山长的生活所需外,有些书院还对山长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待遇,有薪酬、路费、寿礼等。如《鳌峰书院年额应支经费遵照详定章程》规定:

延请掌教,送聘金银一十六两,盘费约计远近临时再酌,以二十四两为率;院长递年讨脯银四百两。(嘉庆十五年增讨脯银为每年六百两);院长递年伙食银一百二十两(遇闰增银十两);院长年节敬银每次十两,端阳、中秋、年边三次,共银三十两;院长年节代席银每次二两,共银六两;院长初到,送下马席银三两;院长初到,应供三日银三两:加增院长生日并且父母生辰,每次送寿礼银十两,共银三十两;院长辞馆回籍,程仪银二十四两:开馆、散馆每次发银一十五两,交闽、侯两县备办酒席,致送院长,并一切铺设鼓吹手等项,共银三十两。

鳌峰书院院长的收入不限于脯银,还有符项名目繁多的收入和待遇,这可以通过表1进行更为直观明了的分析。

由上表可见,鳌峰书院为教师提供了多达12项的经费,从最初选聘教师聘金、教师到书院的盘缠以及人院后的工资、伙食、过节的福利、回家的路费、父母的寿礼银,再到教师辞馆后的程仪银等均有涉及,可谓是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周到服务。

明清书院山长不仅获得物质收入,同时也受到地方官和学生等的尊敬,社会地位较高。清代书院凡新山长到院开学,当地地方官必须到院率生迎接且会置办酒席等恭迎山长。如安徽泾川书院诸生第一次课期,县主应在拜谒完先贤之后,谒见山长;江西凤t书院则规定每年书院启馆送学之日,应先时陈设香烛茶酒,请州尊教官躬诣书院送诸生入学。此后,本州尊教官人院到达山长所在之地,与山长行宾主礼。这样,教学活动才能正式开始。诗山书院规定“每年山长开课,应备酒筵一席及三牲、香烛、酒果、鞭爆、鼓吹、赞礼等项,定费六千文,不得过用,以示撙节。颜元在漳南书院教学时,“郝子率弟子拜迎,止其舍。卜吉,郝子及乡父老、子弟咸集,从予行释奠礼于孔子主前。郝子、乡父老再拜,揖,升座”,当地民众对其行拜迎礼,以示尊重老师。

(三)生活掠影:支撑生计,担当顶梁

明清书院山长在书院掌教会获得一定的薪酬,但他们往往是支撑一家老小生活的顶梁柱,书院所获薪酬往往仅够他们支撑全家的日常所需。如嘉庆六年粤秀书院院长冯敏昌在《书院事宜管见陈札》中说:

六七年前,岁千金,乾隆壬午端溪陆大田先生尚六百金,而粤秀延范九池先生岁则八百金,其米未皆在外。……家潜斋太使,尚复回千金,后此掌教自请岁省三百金,当道奏为令蒙子弟并随从益,以长班、厨子、伙夫、家口见在为三十三人,日约须米三十六斤,为银九钱,早菜二钱,晚二钱,柴薪一钱五分,灯油一钱,一日银一两六钱计之,岁为银五百七十六两矣,而每岁家人工食约二十金,轿钱约四五十金,二千余里,家眷之来,约费百金,则已七百四十余金矣。而每岁上下添补粗衣,省中应酬红白,将何所出?不得不藉助于贽见礼矣。……且尤异者播散谣言,以为掌教贪财忘义,口众我寡,事昧难辨。窃愿大人之为粤东人士计,俟蒙避位之后,仍奏请照回原日事例,庶可他时延接外省硕儒宿学,造就此邦人士,凡此皆不得已而后言之者。

冯敏昌每年收入700余两,这个收入不算低,还属于当时书院山长中的高收入者。但是,他要养活全家33口人(含长班、厨子、伙夫、家口),要请临时杂工,要开支家眷的路费,要应酬红白喜事,要添置粗衣。仅伙食一项,每日即需银l两6钱。可见,明清书院山长薪酬虽高,但由于承担着全家大小的生计,得来的膏火费有时也仅能维持全家生计。

(四)教学活动:升堂讲学,定期抽查

明清书院在注重为学生制定学习应遵循的步骤和学习方法、态度等指导性文件,强调学生自主研修的同时,大多数书院均定期有一课由山长升堂为生徒讲授,暇日还会依条约一一讲解。如河南游梁书院规定:

每逢五逢十日,早饭后听讲。听云板一次,诸生齐集堂中,安置座位停妥。二次云板登堂,诸生各自齐心一会,庄坐听之。心存自可不倦。毋得怠慢傀说。俟讲讫矣,或有独信。或有独疑,不妨问辩。问欲其审,欲辩其明,不然不已,乃为快事,决不惮烦厌琐也。仍有不明,次日再问,要不可以苟得而遂已。如此久久,识解自进,义理自相洽浃,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教者学者,均有益亦。

明清书院生徒不是每天都上课,而是逢五或逢十或朔望之日,这也为生徒留下了大量自修时间。书院上课之日由专人敲击云板(类似云形的铁铸厚板,上系绳,悬而用槌击板发声)或鸣鼓,作为上课铃声召集学生。第一次声音类似于今日学校的预备铃声,而第二声铃声则是正式上课铃声,这时生徒就需要聚精会神开始听讲。有的书院在山长正式讲授之前师生、生生之间还会互相作揖,类似于今天课前的起立。书院注重培养生徒的怀疑精神,鼓励学生要多发问。因为当时山长和生徒都住在书院之中,今日问毕仍有疑问,明日等依旧可以问。

明清书院教师的升堂讲学有助于学生深刻地把握知识,但是检验学生课下学习情况和是否按照要求阅读书籍等,就有赖于书院教师对学生日程簿的抽查。这一环节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有时也作为书院的一项专门教学活动出现。如湖南岳麓书院对诸生的功课簿较为看重,规定:“诸生各立功课簿一本,将每日清晨、午间、灯下功课逐一开入。如理经史何书,于何起止,理古文某篇,诗某首,或学书临某贴,据实登填,听掌教不时抽阅叩问,并候本院不时取阅。总期靠实,难容捏饰。有捏填者,白欺欺人,甘心暴弃,以犯规扶出。”明清书院的教师通过指导、问答等途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而定期查看生徒的日程簿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其实际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敦促生徒读书和回顾之前学习的知识。

(五)课余活动:舒缓身心,优游心境

明清书院教师在教学之余,课余活动也较为丰富。如明代著名学者陈献章及其弟子在教学之余过着耕教并举,半农半儒的生活。他居乡数十年,家中有田二顷,因体弱多病,便委托自己的学生代为耕种,自己只取三成收获,余作学粮,很以这种自然、恬静的乡村教育生活为乐。《咏江门墟》、《南归寄乡旧》正是课余活动的真实写照。其中,陈献章在《咏江门墟》中写道:

二五八日江门墟,既买锄头又买书。

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

陈献章讲学之余在江门墟趁墟时,买了锄头和书。锄头用来耕田,书本用来增进学问。从某种意义上说,陈献章的生活应该算得上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典范。

梅花书院主讲吴讲学之余则与朋友在又一村举行宴会,《又一村春宴记》中讲:

丁巳春二月,余与诸君会于此。黄鸟怀以好音,落花萦于芳草。春色照人,风物嘉美。诸君乐之,各适其适。抚乌皮几,拭砚弄笔。将有作者,为吴山尊。云鬟雾鬓,飘然欲仙。姗姗来迟,对客作寒暄者,为秋影楼主人。二客并坐见之,小起为江宁侯、聂莨圃……

讲学之余,书院山长在鸟语花香、春风宜人的美景中与朋友欢聚,既可以一扫讲学之余的疲累,又可以与朋友共叙友谊,聊近来所见所闻。放松之余,诸友之间边唱边喝,抚砚弄笔,既陶冶了性情,也可以从中感悟更多,对知识和学问的启迪不无益处。

紫阳书院的山长陈祖范在教学之余还亲自酿酒,酿酒时所需的材料、过程都在诗中生动展现。他在所作《酿酒歌》中如是说:

山妻知我心幽忧,买秫酿酒供归谋。释之溲溲A浮浮,贮以柘沃其馏。薪槁藉密且稠,越宿得气滋液流。婴儿始孩肌滑柔,昔名酒子今酒头。漉醅糟声ff,水短水长任所求。圣人贤人分两瓯,天寒软饱抵重裘。交春绿蚁凝浮沤,此生茫茫不得休。那能独醒侣俳忧,醉乡日月聊淹留。

陈祖范酿酒的原因是心里幽愁,但是在尝试酿酒的过程中看到秫热气腾腾地发酵,水泡声滋滋地响,愁绪慢慢解开。小酌自己所酿之酒,一切烦恼只是在梦乡之外。

明清一些书院的山长还以督办团练甚至于直接参战等方式参与了当地的军事活动。如明弘治年间,湖广按察佥事汪玉,创建书院,“日聚生徒讲诵,士多兴起”,在逆贼攻陷九江之际,“募民集兵越宿而备”,于是“境内安堵”。还有一些山长常常以教学收入直接救济族人,如嘉庆举人黄玉珍,以主讲当地书院的所得分济族人。

二、现实境诠: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未来走向

历史是现实的扩展,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明清书院教师能扎根并乐在其中的根本,就在于他们日常生活所需得到了满足,精神层面也较为丰盈,而自身的追求境界也使得书院教师达到了育才为乐的境界。当前,我国教师队伍从选拔、准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选拔标准不一,过于偏重硬性指标,不关注教师日常生活等问题。借鉴明清书院教师的日常生活研究,当下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在走向上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严把教师准入标准

明清书院教师在选拔时,国家、地方都会制定一系列规定,由地方绅士等进行公推。通过层层把关,书院教师质量颇高,总体来说是德才兼备,古今通览。正是教师质量的保障,使得书院教学质量获得了支撑,学生素养有所提升。当前我国教师虽然质量不断提升,但总体还是进入师范学校,或是获得教师资格证,并通过考核即可。这一方式大多仅能把握教师的知识层面,存在其品德等其他层面无法深入透视以及准入标准较低等问题。当前,我国必须加快建设教师准人制度,准人标准、准入措施、认证机构等方面都需要一一落实。只有在制度化层面对教师准入标准予以落实,才能使得大批符合条件的教师参与其中,也可以使得仍需努力的后备教师有可以参照的标准,促进我国教师队伍质量不断提高。

(二)关注教师日常生活状态

明清书院教师的教学活动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日常生活的所感所悟又会成为其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明清书院教师虽有时因家计人口过多薪水不够支付,但整体而言日常生活是比较充裕的。良好的日常生活状态为明清书院教师安心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当下,我国教师在生活导向上呈现将教师分裂为教学活动中的“人”的状态,对其日常生活关注较少。教师的发展偏向教学这一单轨道运行,最终会导致教师教学和生活都无法配合得当。在关注教师发展时,我们既要关注其在学校课堂中的教学活动,还要关注其日常生活。教师的日常生活状态是影响其教学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著名哲学家胡塞尔提出“回归生活世界”,对教师而言不能仅将其视为“教学人”,还应该将其视为“生活人”,以“生活人”最终引导其教学和生活良性互动,达成教师发展的最佳状态。

(三)加快教师公务员建设

明清书院教师虽未硬性规定是举人、进士,但大都是进士等出身,如岳麓书院历代山长就大都是进士出身,这就意味着他们通过了当时公务员考核,能领取一定俸禄,还会获得书院提供的无微不至的服务。我国虽于1993年在《教师法》中首次以法律条文正式提出“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但是目前我国教师的工资待遇还较低,社会地位不高,很多优秀学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其原因就在于《教师法》虽提出但并没有得到落实,我国教师仅有工资收入,而各项津贴等无法得到保证。教师不仅经济收入低,社会地位也不高。与公务员相比,则更是相形见绌。借鉴明清书院教师吸纳进士和举人出身等,教师因为身份、经济保障而长期坚守书院的举措,当前我国需要落实教师公务员制度。 这一举措不仅是继承优秀传统经验,也是顺应国外教师公务员制度的趋势。通过教师公务员制度,既可以吸纳优秀学生进入其中,也可以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三、结语

读书使人明智范文2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麦考莱曾给一个小女孩写信说:如果有人要我当最伟大的国王,一辈子住在宫殿里,有花园、佳肴、美酒、大马车、华丽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条件是不允许我读书,那么我决不当国王。培根说:读书使人明智。余秋雨说:读书使人摆脱平庸。面对喧嚣人世,纷扰红尘,人们确实需要翻开书页,静静地嗅嗅书香,品品诗味,澄澈心灵。

朱熹认为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每读一本书,首先要做的就是心到,心里想读,才会让眼睛、让口跟着前往,去读,去诵。然这三者又像是一个圆环,周而复始,首尾相接,眼到,口到,又进一步会让读者心到,用心思考和分析研究,力求做到“比较参考”和“融会贯通”。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有一种奇特的读书方法,他拿起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一句一字地读,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闭目静思:设想这样一个题目,如果要让自己来写应该怎样写,想完后再打开书,如果作者写的和他的思路一样,他就不再读了。但在我看来,只要选对书籍,必是开卷有益,即使思路一样,语言上作者或许也是有独特之处的,在细节的处理上,或许会给读者带来思考与提升的空间。

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年轻人读书,每一本好书都读它几遍。好书内容丰富就像知识的海洋,读书时人的意识指向一个方面,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口,不能使各个方面的知识进入视野,读一遍书只是获取了意识指向的那个方面的信息而已。例如,他在读《汉书》时,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而爱因斯坦说:在所阅读的书本里找到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这两位思想界的巨人,他们在读书的某些方面是有共性的,那就是带着目标去读,只抓住重点去读,这样才是真正心灵的阅读,也只有这样,才能走到作者的灵魂深处,去探究,去碰撞,与之产生共鸣。

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用笔在自己喜欢的字句上或是引发自己思考的语言上,留下自己的思想火花,或是将喜欢的部分进行摘抄,这其实就是与作者思想的碰撞。无论对作者赞同与否,这种行为就已经是对作者最崇高的礼赞。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曾这样评价读书的过程: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开卷有百益,人生树常青。书香更比荷香远,书为人们打开了瑰丽无比的知识宝库的大门,享受书香,人们的生活也就会芬芳无比。

读书使人明智范文3

1、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使人精确。——培根

2、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3、光阴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奥斯特洛夫斯基

4、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尔

5、人类发出的最美妙的声音。——莱文

6、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气。——罗曼·罗兰

7、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雪莱

8、书读的越多而不假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9、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艾迪生

10、书,以是哺育心灵的母乳,启迪智慧的钥匙。()

11、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雨果

12、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高尔基

13、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14、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高尔基

15、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赌博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富兰克林

16、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17、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用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触了它,它就活起来了。——高尔基

18、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托马斯·卡莱尔

19、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

20、书,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使人明智范文4

关于读书,我相信有9个字是非常适合它的: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

英国作家柯南道尔讲:“我认为人的脑子本来像一间空空的小阁楼,应该有选择地把一些家具装进去。只有傻瓜才会把它碰到的各种各样的破烂杂碎一古脑儿装进去。”因此,我们就要“读好书”。读好书就像和许多高尚的人在谈话,而读坏书却为人的堕落搭起了跳板。那些内容级荒诞的书籍会像毒药一样,毁灭人的一生。那何为好书呢?这就要看你的兴趣爱好和需要了。喜欢历史的人,就可以选择一些历史书;喜欢科学的人,就可以选择一些科幻书;喜欢写作的人,就可以多看一些小说。

读书好。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伟大智慧的结晶。好书,能带着我们去遨游瑰丽多姿的知识海洋,了解古今中外的趣事奇谈;好书能使我们明辨是非,分清美丑;好书能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就是最好的证明。

书能够向你提供宝贵的人生经验,可以向你展示人才成功的秘密,为你指出通往知识顶峰的胜利道路。那么,我们就要好读书。名人传记,那些使人敬佩的成功者的经验,能给人以很深的教益;童话,能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其实,各种门类的书籍都看看很有好处:历史使人明智,古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思维严密,逻辑修辞使人能言善辩。广泛读书,就会使自己变得更充实,更聪明,更能干……

想让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写作能力提高,知识增加,读好书么?那还是这9个字:读好书、读书好、好读书。

读书使人明智范文5

读书节倡议书(一)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春神降临,春回人间,在这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里,秀全街保利小学迎来了校园读书节。本月读书活动的主题是让读书成为习惯,使书香充满校园。我们读书的口号是:我读书,我快乐!

培根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智慧,哲理使人深刻,道德使人高尚。书可以给孤独者以宁静,给失意者以鼓励,给怯懦者以勇气,给无知者以智慧。通过读书,我们可以足不出户知天下。每读一本书,我们就好像结识新的朋友,跟随他的心灵来一次神秘之旅。

我们当中的许多同学,早已有了这样奇妙的体验。有的同学跟着《冒险小虎队》,闯入危险恐怖的地带,体验险象环生的旅程;有的同学结识了《淘气包马小跳》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感受不一样的校园生活,感受各种新鲜刺激的游戏带来的精彩;还有的同学和郑渊洁叔叔,走进了《皮皮鲁总动员》,奇异的服装店、红鼻子火车、蜘蛛潜艇,还有特别的肥皂订书机,真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这些同学,虽不能说读书破万卷,却也下笔如有神了。

这次读书节将历时一个月时间,通过学校阅读营造书香成趣,幸福盈心的智慧乐园。让书香感染孩子的心灵,感受亲情的温暖;让书香浸染教师的心灵,感受家的幸福;让书香飘进每家每户,共享阅读带来的幸福。今天,秀全街保利小学向全体师生郑重发出如下倡议:

1、让读书成为生活不可缺少的甜点。每天挤出半个小时的时间,博览群书。

2、以班级图书角为阵地,同学间分享美妙的故事,品味精彩的语言,学会做摘录笔记,将自己的感受个性地表达。

3、诵读经典,与智者对话,让朗朗读书声成为校园动人的乐章,让经典语录涤荡自己的心灵。

4、以书为友,以文会友,让书成为你和同学友谊的桥梁,成为你和爸爸妈妈欢乐共聚的美餐。

为配合本次读书活动,学校提醒请大家做到以下几点:

1、开展一次以读书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如新书介绍会、读书心得、我与好书交朋友、书伴我成长等。

2、出一期以读书为主题的黑板报,通过黑板报,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读书方面的知识。

3.进行一次班级十佳读书之星和校园书香家庭评比。

老师们,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书吧!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让校园处处书香四溢,让笔下充满动人的华章。请记住,我们的口号是我读书,我快乐!

秀全街保利小学

2019-4-1

读书节倡议书(二)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在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季节,我校又迎来了校园读书节,本届读书活动的主题是:让课外阅读、经典诵读与书法特色有机融合。活动口号:诵读经典,为精神打底;博览群书,为人生奠基。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知心的朋友,书既像一位慈祥的智慧老人,不断启迪我们,教给我们道理,又像是一位真诚的朋友,跟我们面对面地交流,鼓舞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憧憬并勇于追求。

读书则是汲取精华的学习方式,是传承优秀文化的通道。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聪慧,读书使人高尚,读书使人文明,读书使人明理,读书使人善辩。学校组织读书节旨在引导各位老师和同学在浓郁的读书氛围中真正地多读书,读好书,体会读书的乐趣,领悟读书的真谛!从经典文学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为自己提升品位。我们语文科组希望通过读书节的举办,努力构建书香校园、书香家庭、书香社会。

如今,新课程标准也要求我们每一个小学生都要完成四百万字的阅读量,我们必须从现在开始,把读书看成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才能适应将来学习型的社会。

老师们、同学们,读书节已经拉开序幕,从现在开始,大家行动起来吧!让我们在读书实践活动中,为精神打底,为人生奠基,与经典为友,与博览同行,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涵养的人。让书香溢满我们的校园,让读书成为我们的习惯,让好书伴随我们全校师生健康成长!

张开双臂,让我们一起读最美的书籍吧!

新华第六小学2019.3.29

读书节倡议书(三)

刘浩小学第xx届校园读书在本周开幕了,学校倡议全体学生及家长多读书、读好书!

尊敬的家长朋友、亲爱的同学们: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中国的圣贤告诉我们: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可见,古今中外,读书都为世人所推崇。一个人不读书,他会变得无知,一个民族不读书,就会变得落后。读书的多少更成为一个人、一个民族素质高低的象征。

为了让大家爱上读书,享受阅读的快乐,使我校真正成为书香校园,使每个学生的素质在书本中得到提高,学校特举办了第xx届读书节活动。在此我们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1、选择好书,并坚持阅读。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志向,选择所喜欢的书籍,每天挤出半小时以上的时间读书,并持之以恒,使读书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博览群书,并写下读书笔记。让我们怀着渴求和虔诚的心,阅读各种课外书籍,在这些凝结着人类千百年文明的经典中汲取成长的营养。同时,做个读书的有心人,养成读书就动笔的好习惯,读读写写,随读随写。

3、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活动,如讲故事、朗诵、演讲、课本剧表演等等,为我校读书节增光添彩。

4、要终身读书。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多读书、读好书,读出人生的充实与美丽。

从本周开始,第xx届读书节就开幕了,我们希望同学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感受文字之美,享受读书之乐,用祖国的优秀文化滋润我们的心灵,塑造我们的完美人格。诵读经典诗文,积淀人生底蕴,通过读书,让我们成为一个有知识、有修养的人。让我们的校园因读书而美丽!让书香永远飘荡在刘小!

读书使人明智范文6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为生存,为了考学,拼命的读书,有人甚至说书籍是生计的敲门砖,有了事业即可不要书。对于这一观点,我不敢苟同,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物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在我看来,读书的目的并不在于为考试,而在读书,若只为考试而读,那变是读死书。我认为,读书的真正目的应是以下四点:

第一,读书让人获得知识。这是最浅显的作用。

我们从小到大所读的教科书目的也大于此。它让获得丰富的知识,获得渊博的学识,也让人们得到学位和工作,这些无足轻重的“副产品”。这一层的读书只是为了生活和学识。不可否认,知识的获得也是十分重要,毕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诌”吗?

第二,读书让人提高修养。

阅读一本好书,正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谈话,“他”的语言中无不闪烁智慧的火花,无不传答着高尚的修养,从一本书中学到的修养,提高的品格,远比在生活磨砺中体会的深刻,体会的彻底。正如林语堂所说的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了风味,他在写作中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着此间浅移默化的“味”,不正是在读书中体味的素养吗?

第三,读书让人开阔视野。

人生活的范围有限,限制于空间与时间的连锁中,当他只能同身边的交谈,他的认识是肤浅的,他的学识是简陋的。但当他打开一本书,时间,空间便再不能限制于他,他可以坐在家中看到世界各地,品味古今中外,他可以体会古战场上“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宏大,可以体会大草原上“风吹草地牛羊”的生机;可以体会黄昏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忧;可以体会“白日放歌需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的欢喜。在书中人可以翱翔于智慧的天空,他的视野也不会只存在于一省,一市,一县,一国而是整个宇宙整个空间。着也许读书所换来的乐趣吧。

第四,读书让人明白事理。

韩愈曾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或?”我想最大的疑虑也莫过于不明事理吧,读书里的名人,也许刚好可以找到答案,看世界名人的作人处事,从中可以学到许多方法,对于明白事理,应是非常重要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