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教育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教育学

职业教育学范文1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校;德育教育

一、师德教育

首先,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敢于直面困境等等这些都是职业教育学校老师所必备的素质。职业教育培养的一线的劳动者,学生在毕业之后大部分人要下工厂、进车间,并且与各种各样的机械和劳动工具打交道,战斗在条件相对艰苦的生产第一线。所以,教师必须要为人师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学生要勇于面对困难,艰苦奋斗。

大多数人认为教师工作轻闲、干净,工作环境好,而且每年还有两次长时间的假期。其实,这只符合普通中学老师的状况,职教老师并非如此。作为一名合格的职业教育老师,不能心存对艰苦条件的厌恶,更不能把类似的反面情绪传递给学生,这样对职教生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其次,职业教育学校教师的师德更应该提倡奉献精神。大多数职教教师都具有专业的技能,甚至有的拥有多个职业资格证书。如果他们在社会上兼职,大多数都会被作为得力人才,甚至供不应求,而且多数具有不菲的收入。如果没有献身教育的精神,只是追求名利,职教教师就会像陷入名利场,放弃收入微薄的教师工作。这样职业教育学校就会越办越糟糕,在教师的漠然和轻视中成长,学生就很难成为有奉献精神和专心本职的道德良人。因此,职业教育学学教师的师德教育,必须要更加注重奉献精神,为了更多地学生舍弃小我,要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全心全意去带好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程职业道德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学生品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职教生的道德文化素质现状是:

1、基础知识较为薄弱,受教育程度较低,自信心严重不足,怕吃苦、怕受累;

2、思想上道德意识淡薄,自私自利,不会辩证思维;

3、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上存在问题,具体表现为不守纪律,自律能力较差,小偷小摸等行为时有发生。

这样的学生进入社会也许会迫于生计而付出热血和汗水,但很难以睿智的头脑来分析在社会中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很难正确判断是非善恶,很难在个人利益以及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上做出正确选择。必须通过职教学校、支教老师的共同努力来改变这一现状。

其一,应该吧热爱劳动当作是职教生的品德教育的重点。职教学校要想培养合格的劳动者,就必须给学生营造一个劳动的环境,通过教育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劳动的观念。

在如今的职教办学中仍然存在纸上谈兵的错误。作为培养职业人才的摇篮,一味讲授基本文化知识、进行道德上的说教,完全没有任何劳动的艰辛是不行的。必须把学生引入一个劳动的环境,通过实际操作和演练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基本劳动技能离不开动手苦练,因此,笔者提倡把“寓教于劳”广泛应用到各个职教学校。

其二,除了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之外,必须要加强学生的兴趣培养。正如爱因斯坦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日复一日的听大道理、看空文字不会产生直接的效果,反而会让他们产生逆反的心理,对其所学的知识完全失去兴趣。必须要寓教于乐,把知识出输给学生并让他们产生兴趣,让他们把眼光投向社会、投向更广阔的生活。除此之外,在各门文化课、专业课的学习中,要有意识地渗透德育内容,通过书本中的知识和内容规范学生的不良行为,帮助他们树立起起码的是非观念。另外,创造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课外活动,例如建立各种兴趣小组,节日庆祝活动,表彰优秀学生成员等等,通过这些有意的活动来宣传传统文化、树榜样、弘正气、立新风,让学生在积极进取、快快乐乐的学习生活中完成对思想品德的完善。

其三,在职教生的品德教育方面,应该将重点放在责任感的培养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职教生也是祖国的未来、承前启后的下一代。在职教之外,还要加强他们责任意识的培养。要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对祖国的崇高感情,并且让他们意识到他们自身的成长肩负着兴旺祖国的责任,让他们切实认识到祖国未来的发展壮大需要他们贡献力量。通过这些教育,让他们树立自信心、自豪感以及历史使命感,充分发掘自身潜力,自觉担负起历史的使命。

除了学校职教老师的培养和熏陶,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请回已经在工作岗位上做出贡献的毕业生到学校现身说教,讲讲劳动模范、技术标兵以及行业状元的故事,通过这些来砥砺志气,培养情操,帮助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正当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友谊与国家的人。所以,笔者坚决提倡“寓教于责、寓教于志。”

三、关于职业教育学校道德建设的几点意见

现阶段,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内容之一,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必须要从娃娃抓起、必须要从改善社会环境抓起。职业教育学校道的德育建设只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一个环节,但是也坚决不能脱离社会这个大的环境。

从娃娃抓起可以通过改良课本进行,在课本中充分融入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集体、热爱家庭的教育,并且鼓励社会上的好人好事,积极宣扬劳动光荣等优良思想。改善社会大环境抓起,要建立完善的社会制度,给年轻人积极向上的一个目标,放眼世界,放眼未来。

职业教育学范文2

一、学校在管理方面形成严格的规章制度

教师在班会上多督促,多提醒,让学生自己找出自身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监督,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改正自身的毛病,定期开展自查自纠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能认真管好自己的言行,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去掉他们自身的枝枝杈杈,

二、完善班干部

班级内有正副班长,体委等健全的班干部成员,有他们带领同学们,帮助班主任教师完成学校日常工作,学会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处理生活学习中的一些小问题,对于一些棘手的问题,通知教师及时解决。班干部在生活学习过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三、实行军事化管理

聘请当地部队有经验的老兵对学生定期进行严格军训,一般每年在新学期开学,军训是让学生规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言行,通过军训学生能在方方面面都有所提高,从自身到宿舍内务,做到了被褥有型,教师清洁,能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对吃苦耐劳方面有所提高。

四、手机问题

手机问题是学校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叮嘱学生上课自主关闭手机,任课教师和每天签到的班干部上课的第一件事叮嘱学生关闭手机,手机已成为职校学生乃至当今学生生活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正确的使用手机能够成全一批学生,但通过手机聊天玩游戏也害了一大批聪明的孩子,学生一下课就玩手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校内班内搞文体活动,如:象棋、跳棋、跳绳、羽毛球、篮球、乒乓球等,在课间操由班干部带头组织活动。

五、谈心

对毛病多的学生进行谈心,沟通。用真实的事件来感化他们,职校学生的思想品德相当差,他们存在的问题是由自身社会家庭等方面造成的,如:打架的,骂人的,称王称霸的,大学生欺负小学生,额钱的等都存在与职校学生中,正因为平时的散漫,不好好学技术,无所事事,造成很多毛病,不会在短时间内改掉,需要教师家长共同来管理教育,做到自身克制,同学监督,严格管理,把问题摆在桌面上,大家共同想对策加以解决,把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实的反应给家长,与家长及时沟通共同教育学生改掉毛病,与家长沟通也是管理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随着社会的大趋势,单亲家庭已成为社会的一大主流,对于单亲学生来说需要一个温暖的大家庭。由于父母离异等原因,造成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无人管理,无人关心,父母互相推脱,致使孩子自身出现一大堆不良习惯,单亲学生需要多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感觉到学校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平时校会班会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多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如:战争影片上甘岭、地道战等还有一个都不能少等有积极意义的影片,来提高他们爱国的情操,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先辈用鲜血换来的,不管将来干什么都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组织师生清明节扫墓等活动,来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七、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技校学生因为学习差,自信心不足。害怕自己什么事也干不好。其实不然,只要放手去干,干得还不错。毕竟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学习得是技术。教师的虚心引导也相当重要,有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八、关心爱护学生

职业教育学范文3

>>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的进展分析与未来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的反思与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与展望 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研究 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理性回归 完善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思考与对策 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情况的定量研究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 我国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与热点分析 浅析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分类 国际视野下构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制与学位体系的思考 民国职业教育译著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学科发展的影响 谈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自主性的提升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基本现状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路径选择 对我国职业教育学发展困境的一些思考 欧盟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 近五年我国职业教育研究热点综析及未来展望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的评价与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的SWOT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孙若兰.对中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9(4):104.

[3]魏春梅.完善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体系的思考与对策[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8(3):34-36.

[4]李中玲.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工具与方法[J].职教通讯,2010(11):33-36.

[5]余晓如.中职学生数学学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6.

[6]杨琼.高职学生职业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10:10-14.

[7]冯永琴.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比较及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60-64.

[8]余永红.学业评价中量性和质性的整合之浅探――以中学数学为例[J].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2.

[9]陆健身.生物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0.

[10]刘声涛.我国高校学业评价的现状及改革对策[J].科教文汇,2011(10):10-12.

[11]赵志群.从职业技能鉴定到职业能力测评[J].职教论坛,2009(8):1.

[12]骆焕丽.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职业学校学生评价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17-31.

[13]沈南山.学业评价标准研究:内容、范式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1(11):18-22.

[14]霍桂霞.中学生物学业评价标准[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8:4.

[15]张会娜.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思考与分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6(2):127-128.

[16]孙伟国,马晓波.基于多元性理念的中职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探究[J].职教通讯,2013(2):46-49.

[17]肖化移,李中玲.KOMET――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测评的现实选择[J].职教论坛,2014(4):47-49.

[18]姜大源.职业教育的考试方法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2):1.

[19]刘虎.由遮蔽走向真实:职业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16-18.

职业教育学范文4

关键词:职业教育;学科自觉;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实践;

作者简介:唐锡海,天津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生,南宁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主任、教授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成绩斐然,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初步取得一定成效,但基于学科发展的职业教育科研成果比较薄弱,职业教育学科尚未展现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有针对性的诠释、指导和预测功能。在职业教育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促进职业教育学科自觉,构建职业教育学科基本框架,形成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科体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缺乏与问题

(一)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缺乏

对于学科自觉学界尚无共识,但关于文化自觉的诠释有助于教育学者解读学科自觉。“文化自觉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特色和发展的趋向,不带有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1]对文化的自知之明即避免“文化回归”和“全盘西化”的过程。“五四”运动以来,民族文化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是阻碍中华文化自觉的最大障碍。教育理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文化自觉意识的缺乏表现为学科自觉意识的缺失。职业教育学科自觉意识的缺乏,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恪守不合时宜的传统理论,即固守20世纪20、3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理论旨意;二是迷恋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用当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理论取代我国职业教育理论的建构,即“全盘西化”。职业教育学科自觉意在唤醒学者对我国职业教育学科意识,使学者对自己所属学科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学术工作自我觉醒、自我反思和自我创建。学科自觉对职业教育学科发展和职业教育科研的意义,犹如文化自觉对社会文化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性。我国职业教育理论可有三方面来源:通过哲学演绎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相关成果的综合;移植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理论;对我国职业教育实践及其管理经验的归纳、概括和提炼。前两者属于演绎路径形成职业教育理论,第三个方面系归纳路径形成职业教育理论。无论遵循演绎逻辑还是归纳思路构建职业教育理论,其普遍有效性均悬而未决,它需要我国职业教育实践的检验。检验实践对理论有效性的标准,需要寻找理论要素与实践活动的逻辑联系,学科自觉的参与是寻找这种逻辑联系的前提。因此,学科自觉成了职业教育学科划界的问题,它成为解释我国有先进的职业教育实践智慧,却无有学科自觉意识的职业教育理论尴尬的原因;使学科面临试图摆脱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缺乏理论指导,却无相应理论回应的窘境。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缺乏既是凝练职业教育实践智慧需要,也是构建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呼唤。

学科自觉即独立的学科意识,表现为基于本学科学术活动的学术文化(规范)和组织的能动性。独立的学科意识即遵循学科生成逻辑和学科发展的历史理性,正视学科或学术活动领域,在同一个学术共同体内,形成进行学术活动的基本伦理规范和相关学术活动的基本准则。学科共同体在学术自觉支配下开展科学研究,自主管理与协调自己的活动。学科自觉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独立的学科建制与学术权利、学位点与相邻学科并列、学术平台、学术刊物;二是具有独立的学科逻辑及其内容体系;三是具有独立的主流学术圈及其规范。用这三方面标准衡量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体系表明,我国职业教育学科还不成熟,落后于其他学科的发展。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深度和广度表明,职业教育学科学术自觉程度较低,还不能按学科建设的严格原则和标准进行学科规划及其实施,由此导致职业教育学科的贫困。它表现在,职业教育学科缺乏相对明晰的基本范畴、概念、命题和研究方法,导致职业教育学术活动中“各说各的话”和“自言自语”现象盛行,职业教育学术活动要么依附于教育行政工作,要么沉溺于职业教育实践工作,使职业教育学科缺乏独立性。虽然职业教育学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并具建制雏形,但较成熟学科差距很大。职业教育的学科自觉任重道远。

(二)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缺乏产生的问题

1.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理性水平低

理性的缺乏困扰着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导致研究过程及其成果理性水平不高,集中体现为经验或常识性思维主导职业教育研究过程。由于经验或常识性思维主导研究过程,致使从常识和经验事实层面描述和分析职业教育现象或事实成为职业教育学科知识的主流,其理论仅停留于经验总结或工作手册性质的形态。研究者热衷于对职业教育热点问题过多关注,对热点问题的描述、经验总结和工作讨论性文章成为职业教育研究成果的主流形式。用经验思维替性思维的研究过程及其结果,弱化了职业教育学科的理论性。职业教育学作为职业教育科学的知识体系,应体现人们认识职业教育现象的智慧结构,具有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对职业教育实践具有解释、指导和预测作用。职业教育学不是职业教育工作手册或经验汇编,它承担着对职业教育现象的理性抽象使命,理性和抽象反映职业教育理论的方法和形态。职业教育实践为职业教育理论提供事实依据和实践智慧,但职业教育实践的总结和经验描述不是职业教育理论。职业教育理论按照一定的学术规范,遵循自身逻辑,形成知识体系,而不是基于职业教育实践的职业教育思想和观点简单集合。经验描述是学科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不是科学理论。成熟理论需经历由经验描述到经验分析的过程,不论职业教育的学科体系进展到何种程度,最初的研究也必定是从问题开始的经验水平的论述,经过问题研究的材料积累,才有可能从经验水平的概括总结上升到范畴水平的学科体系。[2]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智慧的日益丰富,呼唤职业教育学科超越简单的经验描述,使职业教育学科“是对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提炼,通过理性抽象的系统化而形成教育理论”[3]。

2.照搬国外职业教育理论

职业教育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毋庸置疑工业化历史较长国家的职业教育理论具有先进性。但应该看到,工业化国家职业教育理论的先进性是有条件的,满足这些条件,对他国职业教育才有指导意义。借鉴工业化国家的职业教育理论,用以解释和指导我国职业教育实践,无疑是明智之举。然而,国外的职教理论是根据本国国情提出的,有些理论只适用于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国情。很多职业教育研究者没有注意将国外的理论与我国的具体国情联系起来,照搬国外理论,有的研究者没有充分理解国外职业教育理论适宜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实质,便大规模的运用到我国职业教育教学实践中,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相互矛盾,致使很多改革实验只进行了一段时间就宣告失败。造成这种结果的直接原因是迷恋西方职业教育理论,这是职业教育学科自觉意识缺乏的表现。形成学科自觉,是避免我国职业教育研究者照搬西方职业教育理论的根本。学科自觉意识的觉醒能够借鉴国外先进职业教育理论,结合中国实际,实现职业教育理论创新。

3.以普通教育理论演绎职业教育理论

职业教育学科缺乏自觉,由普通教育理论演绎职业教育理论是职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重要问题。对职业教育学科基本范畴缺乏学术共识,致使职业教育学科基本概念指称对象不明确,要么指称工作实践,要么处于常识经验,造成职业教育研究的事实或价值不确定。缺乏基本概念体系,就不能形成统一的学术话语体系,职业教育学难免沦为普通教育学的“殖民地”,普通教育理论成为它的宗主,陷入职业教育论著中盛行普通教育的“殖民话语”的尴尬,使职业教育学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普通教育理论演绎的结果。众多职业教育理论依附普通教育原理展开,更有甚者直接“移植”、抄袭普通教育学的概念和学科体系。就连“职业教育学”的定义都是直接套用普通教育的定义,将“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演绎为“职业教育学是一门研究职业教育现象,探讨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新兴学科。”[4]对职业教育学科体系的分类,完全照搬普通教育的学科分类,在教育学二级学科名称前加“职业”二字便成了教育学的分支学科。职业教育学科成了普通教育学科的影子,受普通教育学科的实质性牵制。职业教育研究采用教育学一些观点、方法和相关原理是必要的,但人们对教育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独立性的质疑,使之身处尴尬境地。“‘教育学’是一门次等学科,把其他‘真正’的学科共冶一炉,所以在其他严谨的学术同侪眼中,根本不屑一顾。在讨论学科问题的真正学术著作当中,你不会找到‘教育学’这一项目。”[5]教育学尚且处于质疑中,用它演绎职业教育学,势必造成职业教育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独立性天生遭受质疑。完全用教育学观点认识职业教育,会导致片面的结论,影响其科学性、有效性和独立性。

二、职业教育实践呼唤职业教育学科自觉

职业教育实践构成职业教育学科奠基性、本源性基础,实践需要是职业教育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因,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需要是我国职业教育学学科自觉的最终动因。

(一)职业教育学科自觉是职业教育转换发展方式的需要

我国职业教育由规模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急需职业教育的理论引领。高等职业院校招生规模已经超过了普通高等院校招生规模,有力地促进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随着时间推移,外延扩张暴露出若干问题,限制了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实现职业教育从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成为我国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取向。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以其资源合理配置和内部因素优化为动力,以结构调整和重组而获取质的发展。

职业教育实现内涵发展,提升教育质量,需要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理论引导。示范性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率先探索内涵建设,需要现代职业教育理论诠释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实训基地等与职业教育发展的内在联系,为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发展,尤其是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和职业教育示范工程实施,探索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急需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理论指导。然而,职业教育理论尤其是职业教育发展方式理论滞后于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无力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实践,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步履维艰。“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进人了高速发展时期,但在发展过程中,始终是实践超越着理论研究,一直未能形成比较成熟的、能切实指导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体系,导致职业教育更多地靠政府政策的推动,在实践中时起时落,教学方向摇摆不定,至今未能形成鲜明的特色。”[6]职业教育理论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需要指导时,却失语了,由于自身薄弱,即使解释也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自身尴尬地位,职业教育理论工作者须反躬自省,使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跟上职业教育实践发展的时代步伐。

(二)职业教育学科自觉是挖掘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智慧的需要

职业教育改革积累的丰富经验(实践智慧)急需概括提炼,形成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实践经验既是科学抽象与理论思维的逻辑起点,也是科学抽象与理论思维的对象。实践是职业教育学产生和发展基础。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起伏跌宕,曲折艰辛,取得引人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既有自身的独立实践探索,也有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实践创新。在收获一系列改革成果的同时,更需要将这些宝贵的改革经验进一步概括和提炼,由此构建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学科理论,为中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地提供强大的理论支撑,同时也为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做出理论贡献。

目前,亟待概括提炼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智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我国独立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实践智慧,它包括我国自主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存在的前提条件,确保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得以进行的主要因素,指导该实践的已有理论要素和尚不清楚的理性因素及其与已有理论的关系;二是挖掘借鉴国际实践创新的先进经验及实践智慧,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本理论要素,这些理论要素应用的条件,我国的文化背景、教育制度、教育体系、教育政策、教育管理等与国外先进职教理论运用条件的异同等。这两方面都是对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分析批判的过程,实质是对感性直观的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经验的概括提炼过程,已实现职业教育改革经验由实践活动混合向相对独立的职业教育观念的理性抽象的提升,此过程是实践智慧逐步成为理论元素的过程。

(三)职业教育学科自觉是借鉴吸收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的需要

如果说发现职业教育改革实践智慧要处理职业教育实践世界与理论世界的关系,那么借鉴吸收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则要明确与职业教育理论相关学科的理论世界的关系。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一直为中国教育问题所借鉴,被视为中国教育变革的理论和方法后盾。随着哲学社会科学繁荣,与职业教育密切的相关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其新成果为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成为职业教育学科新生长点的基础,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拓展职业教育学科视野。同传统哲学社会学科相比,一些新学科近年运用于教育研究,为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路径。

职业教育学是教育学二级学科,教育学的不断发展完善为它提供了养分。随着元教育学研究兴起,教育学科建设有很大进展,给职业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式,整体性反思和深入元理论逐渐取代职业教育研究零散非系统的思考,极大拓展了职业教育的研究领域。近年来,受职业学科研究和国外相关研究启发,职业学纳入研究者视野,将职业作为职业教育逻辑起点,按逻辑演绎出职业教育学新架构,“职业教育以职业为基础并为职业服务,故职业是职业教育的起点,也是职业教育的终点。从内涵与外延两方面考虑,‘职业科学’这一概念的建立,有利于将其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的基准科学,从而能为职业教育(学)在我国获得与普通教育(学)同等的一级学科的地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7]。此外,与职业教育密切相关的技术学、技术哲学也被用来作为构建职业教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

三、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使命

(一)确立职业教育学科的源概念,形成独立的学科基本概念

概念准确是学科基础理论成熟的重要标志和理论研究的基本条件。概念含混模糊,会导致对事物本质认识不清和随意性,容易造成空洞、抽象的议论和无休止争论。“如果条件不具备而急于建构学科的理论体系,则是舍本逐末,流于空谈,即使外观堂皇,终究是建在滩上的‘大厦’”。[8]由于概念含混不清,人们不在同一个范畴或框架内讨论问题,“各说各话”和“自言自语”现象盛行,降低了职业教育研究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职业教育学是由一套专门概念(范畴)、命题构建起来的话语方式和体系。现有的职业教育学概念大多数移植于普通教育学,存在不严密、不周全现象。职业教育学要想走向成熟,占有社会科学的一席之地,得到学界的尊重和认可,对现有基本概念梳理首当其冲,需根据新的范式重新确定本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基本概念体系等。“原先的知识不是被拒绝,而是通过一种重新的排列而被改变。在这种重新排列中,新的知识领域被开启出来,迫使对于原先不加反思地接受的东西进行重新评价。”[9]如“职业”作为职业教育学科的源概念界定,对其科学解读是职业教育学科建设的奠基性工作,它直接影响学术界对职业教育学理论逻辑起点的把握,以及职业教育学科基本范畴的厘定以及该学科体系的构建。因此,既不能用常识性概念去反映职业教育规律,又要反对套用西方概念。我们应将确立、把握职业教育基本概念体系作为强化职业教育学科自觉的基本工作。

(二)明确职业教育学科定位,确立学科建制

学科的研究对象、概念、范畴、研究方法、理论体系等内在建制是学科的核心和根本,“外在建制一方面是学科内在知识和精神规范的外在社会延伸和形式,另一方面更是促进学科内在建制成熟的条件,为学科内在建制的成熟提供了多种支持和保障”[10]。学科建设过程在于形成学科的内在建制与外在建制的互动机制。职业教育学科成熟过程是其内在建制和外在建制互动机制生成过程,职业教育学科外在建制的建立和完善,有助于推动其内在知识体系的发展和成熟,内在知识体系的发展和成熟进一步推动内在理论体系的建设,反过来又巩固和加强了职业教育学科的外在建制。学科研究只有建立专业研究机构,形成专门的研究力量、交流平台、学术期刊及其相关资源支持,才有学科的内在建制建设的优越条件,避免传统学科建设无序状况,促进学科的内在建制的有序发展。通过外在制度推动内在制度建设,使职业教育学科知识体系的成熟和服务实践的贡献赢得社会承认,并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形成由外到内良性互动,促进学科走向成熟。

(三)克服学术自由主义,凝练职业教育学科方向

我国职业教育研究各自为政的学术自由主义要么追求个体研究人员的私欲或兴趣行事,要么着眼于组织利益着力于获取资源,却忽视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工业文化、后工业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统背景,它们对我国职业教育目的、价值、功能、参与主体、制度、内容、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等有着深刻影响。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使命在于孕育并传播先进工业文化,职业认同和职业素质共同成为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定向性旨意,这应该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科研不可拒斥的意识形态,它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灵魂,对职业教育学科结构产生深刻影响,这是不容自由选择的。

职业教育学范文5

关键词:学习领域 双元制 开发与实施

一、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的开发与实施

在北京市教委及北京市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基地等相关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由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牵头组建的模具专业教师团赴德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考察培训。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的职业教育相比,明显存在着许多不同和差异,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很多方面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德国职业教育一直实行的是双元制教育制度。所谓双元制是指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这双元,它是一种将企业与学校、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以培养高水平的专业技术工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制度。其中,企业中的技能训练是双元制的主体,而职业学校的学习服务于企业训练。职业学校的教学任务是提高学生在企业现场工作的实际效果和补充加深学生们的常规教育。因此,双元制的功能就是向学生提供将来就业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但是从2003年以来,德国的职业教育又在双元制教育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创新。为什么德国的职业教育要进行学习领域的开发与创新,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到了德国。

通过与德国教育界同仁们的交流,了解到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实行双元制教育制度下,职业学校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后,学生不能马上满足企业实际生产的要求,其最显著的矛盾就是毕业生的非专业能力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此,他们发现急待解决两个问题:第一,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第二,培养职业学校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因此,德国职业教育进行学习领域的开发与创新的目的就是解决职业学校学生的非专业能力不足这个最突出矛盾!

二、学习领域实施的过程

1.项目的来源

德国职业教育在学习领域中所实施的第一步就是考虑实施项目的来源,通过与德方的学习与研讨,在项目设计上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发展方向为基础

德国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和企业预先签约,可以说是企业的准员工,然后企业委托学校对学生进行培训,所以每个学生都有其要学习的专业方向,那么在这个方向上要掌握的专业知识就是确定项目内容的基础。

(2)以企业实际需要为依据

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是要为企业服务的,所以学习领域中的项目内容要面对企业的是生产流程,要针对企业的工作或经营过程。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与企业真实生产实际工作接轨。

(3)重点培养学生的非专业能力

从我们在企业的调研和与德方学校教师的交流中发现,职业学校的学生初进企业时都会碰到一些非专业问题,如不会独立学习新知识,不知道如何与他人配合完成工作等。这些问题促使得学校方认识到教育学生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们有能把这些知识综合应用起来的各项能力。所以学校不能单纯地把学生培养成只会拷贝的“机器人”,还要把他们培养成一个社会化的人。

2.学材的制定

不论在学校的理论课学习还是在企业的实践学习,学生手里都有相应的学习材料。这些学材是由职业教师专业团队按照相应的专业教学大纲及企业对学生的知识及技能的要求制定出来的,具体包括几块内容:

(1)专业技术标准化手册

如:机械制造类专业技术手册(Tabellnbuch Metall),其内容包括:与专业有关的数学知识及公式、机械制图知识、表面粗糙度知识、公差与配合知识、机械零件知识、金属工艺学知识、焊接理论知识、模具有关基础知识、机械原理基础知识、金属加工知识、机床操作知识、液压与汽动知识、PLC控制技术等专业知识。

(2)与学生所学专业有关的专业科技书

如:铸造专业用书详细介绍了铸造技术有关的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及设备操作知识,铸造模具的设计与成型原理,铸造工人的安全操作知识与环境保护知识,对铸件进行钳工修整方面的基本操作知识等。

(3)学生学习的活页夹

这是由专业课老师设计其相关的内容,其中包括课堂问卷、课程检测、课堂作业、相关的理论知识讲解、相关的专业操作技能的详细讲解、与专业相关的科技文章资料、学生的作业、各种专业技术图纸资料等。

(4)学生到企业实习的相关专业技能材料

包括:设备的操作知识、专业的操作技能知识、安全与人身的保护知识、项目教学的相关材料等资料。

以上这些材料都是针对其专业的特点,依据项目教学等理论由专业教师与企业合作共同完成的学材资料,学生每人一本,记录其在一定时期内学习与工作情况,是对学生的一个学习与工作的总结。这些学材除了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学习,还具有一定的专业拓展性,与相关专业的联系及对先进知识的发展与展望。

3.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

“学习领域”倡导案例教学、项目教学、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模拟训练等教学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十分重视关键能力的训练和知识向行动的转化,强调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领域”以行为活动为导向,也从具体岗位的实际需要出发,但强调涉及更广泛的社会能力,并着力于在活动中重新构建知识、培养能力,使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或能力体系。使学生既能适应岗位要求,又能将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和其它能力运用于其他职业。

学生在职业学校课程大致划分10~15个学习领域,这主要根据专业和企业特点来划分。一般每周在学校学习1~2天,在企业3~4天。在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教学。例如,对于单一企业来源的班级,教学中的工作任务涉及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有针对性,设计具有企业特点的教学内容穿插在学习领域中,在学校培训的内容能在企业中很快得到应用和锻炼,教学内容和企业实践基本一一对应,学生更容易掌握,例如汽车专业有奔驰班、戴姆勒班等;对于多个企业来源的学生,则偏重于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培训,企业特点的知识和技能在企业实践中进行强化。在实际的授课中,教师根据学习领域的教学要求,提炼典型的工作任务(有时企业直接提供工作任务),学生通过“信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步骤,以独自进行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工作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会学到本专业需要的各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以及关于企业管理的相关内容,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社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际沟通能力、主动自学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职业素养等)。

4.学习领域实施的效果

实施学习领域教学法已经过去五、六年,在过去的几年中实施学习领域教学法的效果已经有所体现:学生的社会能力大大提高(主动自学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表达能力等),能更好地适应企业和社会;通过实施学习领域调动了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通过教师团队的努力合作增加了凝聚力;企业缩短了对新工人的培训时间,也缩减了职工培训机构。同时,也表现出了一些不足: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方法不是很满意;学习领域要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强,对于部分自学能力差的学生不是很适合;学生的知识结构不够合理(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了学生的职业素养,淡化了文化素养)等。

三、对德国学习领域的认识

1.学校与企业联系更紧密

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根据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出来的,每一个学习领域都针对一个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第一,通过“专家―企业技术工人访谈会”的形式,开发出一系列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第二,对开发出来的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按照人的职业能力的形成规律(由初学者到专家的成长规律) 进行序列化;第三,某一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是由几个具体的工作任务所组成, 采用“职业工作任务分析法”,对与具体工作任务相关的工作过程、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要求、劳动组织、劳动工具及与其他工作任务的相互关系等进行分析,从中找出符合本专业的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并以工作任务为核心组织技术知识和工作过程知识。显然,在整个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学校离不开企业。以企业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为依托建构学习内容的过程,把学校和企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相互间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企业会经常向学校提出新的职业要求,以便学校能够调整和补充。同时,以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必将会得到企业的欢迎。

2.对职业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学习领域的课程方案只给出了系列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及其应教授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如何设计项目, 选择适合教学的具体的工作任务则成为教师的必备能力。其次, 教师要具有职业经验, 了解企业的工作过程和经营过程。一方面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 要求教师了解企业的真实的工作世界, 这样才能从整体联系的视角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职业工作任务作为学习领域, 也才能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发现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任务。另一方面, 由于学习领域课程方案不再是按照学科的方式进行设计, 而是以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来建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通过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只具有专业理论知识, 而不熟悉职业实践已经很难胜任教学工作。这就要求教师通过企业见习、实习等途径了解企业, 积累工作经验。

3.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领域课程,将课程的学科知识转变成了系列的工作过程知识,它不但涵盖了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而且将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情感与态度类关键能力纳入学习过程之中,无疑,现在的学习过程就是今后的工作过程,学生职业能力的获得将是全方位的,这样才能实现“零距离” 培养人才。

4.由教师独立教学转变为教师团队教学

在传统的教学中, 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 基本上是独立完成教学工作, 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是一种跨学科的课程计划, 教学内容涉及多个学科, 因此对绝大多数教师而言, 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的指导工作。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跨学科的能力, 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娴熟的技能, 还要了解相邻学科、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 教师要从个体的工作方式走向合作, 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联合起来进行学习领域的教学, 这对教师来讲, 是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必须与同事建立联系, 关注其他专业领域的发展。

职业教育学范文6

【关键词】核心能力;职业教育;培养方法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一线的高技能应用人才。当前由于受宏观经济形势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领域知识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培养其与人交流、团队合作、自主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创新革新等核心能力,使其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从国际职业教育的发展动态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已经从单纯满足职业技能的培养走向培养学生持续发展的能力。美国劳工部在《关于2000年的报告》中指出未来的未来的劳动者应具备五中关键能力:处理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和运用技能的能力。1998年,美国职业教育协会的名称改为:生涯和技术教育协会ACTE,该协会的使命是是使学生不仅具有职业的入口水平,而且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得到职业持续发展的能力。

澳大利亚也对劳动者提出了必须的关键能力,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的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计划和组织活动的能力,与工作伙伴合作交流的能力,运用数学和基本技巧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

一、高职学生核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部与人交流、信息处理、数字应用、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提高、创新革新、外语应用能力雷威八项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具有将各种能力进行增和、迁移、泛华的作用。他不仅着眼于现实,而且也为未来职业活动的变化做准备。高职院校要加强核心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核心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核心能力是指在不同工作领域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基本的关键的能力。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迅速的时代,劳动者如果只掌握目前工作岗位上的单一技术技能,很快就会落后于社会需要。因此,在培训劳动者学会一种基本的职业技能的同时,必须突出核心能力的培养和开发,使他们掌握这些能够作为发展的基础的最重要的能力,掌握持续发展的能力,从而终身受益。可见,核心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二)核心能力是当前被用人单位所看重的高技能人才必备的素质要求。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是为企业输送有用人才,根据历年人才招聘信息可统计出,用人单位对核心能力的看重程度。教育部高教司在相关调研报告中指出:“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最需要加强的是: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心里承受能力。”未来路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加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的途径

虽然高职院校及高职院校学生都已经开始重视核心能力这个问题,也都通过各种途径手段来着手培养这种能力,如强调教室要积极参与课改,精心做好教学设计,要寓教寓于教学之中,要开展各种课外活动锻炼学生个人能力等,但结果与现实要求扔存在较大的差距。值得庆幸的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及学分制实施对高职院校学生核心能力培养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他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突出能力目标,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任务训练,实施与评价一体化等来组织教学。在教学组织过程中,要求学生根据事先下发的任务单独学习,包括查阅资料,解决问题等: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来发掘学生的创新,继而完成学习目标。

(二)学分制也是培养学生核心能力的有效途径。高职学生必须修满人才培养计划内的所有学生才能合格毕业。学分的获取是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除了可通过学院统一安排的公共课、专业课和拓展课的学习来取得学分外,还可以通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科学技术与创新、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及技能培训、小课题的研究等环节来获取。这些环节可归纳为素质拓展课,学院不作统一安排,学生可主动参加学校讲座、社团活动、英语四六级等各类有效证书考试、课外文化艺术活动、科技创新活动或社会调查、青年志愿者服务等各类实践活动,取得一定成绩后经班级及院系认证小组确认后即刻获得相应学分。这部分学分的获取过程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

以下列举素质拓展课中的社会实践和小课题的研究两个环节来讨论核心能力的培养。

1、通过社会实践加强核心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到实训基地或其他用人单位去实习或调研,并上交实习或调研报告,通过论证后变可取的相应学分。职业素质的养成与内化需要职业环境,高职院校学生通过亲自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体验到企业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一层次要求,这就是爱岗敬业、能与人相处、遵守企业规章制度、面对新问题要能自我学习并加以解决等。这些职业素质在高职院校学生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使知识和技能更好滴发挥作用。且时间活动本身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有在制造功能,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和一定的条件下能很好滴实现其价值的外观。所以,社会实践对高职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2、通过专业课小课题的研究加强核心能力培养。该活动可以专业课的其中一个知识点来给学生相关的课题,让学生在课下进行分析和查找资料,并配以相关的实验项目,让学生亲自动手去验证自己的分析,,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要以论文和实验结果来验收学生的成果,论文可以采取小型答辩会的形式进行。对于论文质量较高的可以帮助其发表。可见,小课题的研究能锻炼高职院校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收集、分析与组织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并逐步掌握与人交流和沟通的艺术。

职业教育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从所有职业活动的工作能力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适应性和可迁移性的一种核心能力,是日常生活以及从事各种职业必备的方法能力,适用于所有工作岗位和人员,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将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就业机会和终身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职业核心能力培训测评标准[S].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黄克宇,何小雄.核心能力开发与训练[M].北京: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