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发现爱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这里发现爱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这里发现爱范文1

[关键词] 癫痫性精神障碍;临床特征;转归

[中图分类号]R74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3(c)-148-01

癫痫是一组由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所引起的,以短暂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慢性脑部疾病。癫痫性精神障碍指一组反复发作的脑异常放电导致的精神障碍[1]。由于累积部位和病理生理改变不同,导致的精神症状各异,多以抽搐和意识丧失为主。约有1/3的癫痫患者有精神障碍。我院2006年1月~2008年3月治疗33例癫痫性精神障碍患者,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与临床特征

1.1一般资料

本组癫痫合并精神障碍患者33例,均符合CCMD-2诊断标准。其中,男21例,女12例。原发性癫痫23例,继发性癫痫10例,其中,颅脑外伤5例,脑炎3例,中毒性脑病1例,脑囊虫1例。有癫痫家族史2例,癫痫发病年龄8~53岁,平均28岁,病程1~16年,平均8.5年。癫痫发作类型为全身发作27例,部分发作4例,混合性发作2例。癫痫起病后出现合并精神障碍的病程为2~13年,平均9年。脑电图检查原发癫痫异常率为35%,继发癫痫均为异常。

1.2临床特征

33例患者中,12例有意识障碍,表现为连续或间断性视、听、嗅、味等幻觉,伴随有牵连、附体、被害等症状(36.3%),此型发病多为频繁全身发作后或精神运动性发作。10例出现幻听、幻视、行为紊乱等分裂样障碍(30.3%)。4例情感障碍(12.1%),其中3例为抑郁发作,1例为抑郁躁狂双相发作。4例出现人格改变(12.1%),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固执,易激惹和攻击行为。2例为痴呆(6.1%)。1例癔症性精神障碍(3.1%)。

2 治疗与结果

根据病情给予抗癫痫药物合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为主,对继发性癫痫进行病因治疗。33例患者中,治愈14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1例,四种转归的患者平均精神病史分别为4、5.5、11、13.5年。

3 讨论

癫痫发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大脑神经元的异常放电,癫痫的异常放电可出现在癫痫的发作期,也可出现在发作间歇期。大脑神经原电生理异常有各种不同的学说,一般认为和维系膜电位的离子异常有关,也有认为和大脑神经介质,即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等)和抑制性氨基酸(GABA等)的不平衡有关。总之,癫痫发作是大脑神经细胞异常、过度放电的结果[2]。一般认为癫痫患者伴发的精神障碍与大脑优势半球的疾病有关,而抑郁状态与非优势半球病变有关[1]。

癫痫性精神障碍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偏执状态、思维障碍、行为障碍、知觉障碍、情感障碍、人格改变和神经症等,具有明显的类似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且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均可出现于本病中,若无癫痫发作史,可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Slatter等(1963)报道69例癫痫性精神障碍,其中65%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2]。

癫痫性精神障碍的病程和临床症状具有如下特征[3-4]:①其症状呈发作性、多样性和多变性,往往很难认定属于哪种精神症状;②其行为缺乏目的性、动机性,具有突发性、残酷性和冲动性,对后果常无所顺忌,过后多感追悔莫及;③情感反应和接触较好,缺乏阴性症状,大多自知力完好或部分丧失;④其病程不符合常见功能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虽说病程较长,但很少出现精神衰退表现;⑤大多数患者有既往及住院期间癫痫发作史、家族史;⑥绝大部分脑电地形图检查异常;⑦少数患者出现癫痫性人格改变;⑧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⑨抗癫痫治疗有效癫痫性精神障碍的发生,最多见的为颞叶癫痫。但也有不同意见,如Landalt曾强调颞叶癫痫在出现精神分裂样精神障碍中占主导地位。但以后见到更多的是全身性发作出现精神障碍。张顺泉[5]也报道,以全身性强直-阵挛发作为主,从而修改了Landalt的意见。

本组33例患者中,12例有意识障碍,表现为连续或间断性视、听、嗅、味等幻觉,伴随有牵连、附体、被害等症状(36.3%),此型发病多为频繁全身发作后或精神运动性发作。10例出现幻听、幻视、行为紊乱等分裂样障碍(30.3%))。4例情感障碍(12.1%)),其中,3例为抑郁发作,1例为抑郁躁狂双相发作。4例出现人格改变(12.1%)),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固执,易激惹和攻击行为。2例为痴呆(6.1%)。1例癔症性精神障碍(3.1%))。33例患者中精神障碍发生率最高的是意识障碍(36.3%),其次为分裂样障碍(30.3%),与有关文献相符合[6]。治疗转归结果表现在控制癫痫的同时给予及时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很关键,癫痫和精神障碍病程越长,其治疗效果越差。应尽量做到及时诊断,规范治疗,力争在短时间内控制症状,对合并有精神症状者尽早使用抗精神病药物。

[参考文献]

[1]沈渔邮.精神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0-280.

[2]杨玲玲.器质性精神病[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46-253.

[3]朱家冒,姚芳传.临床精神医学[M].2卷.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184-216.

[4]孙振晓,王相兰,于相芬,等.癫痫性精神分裂样精神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8,24:221.

[5]张顺泉.癫痫性精神障碍72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精神疾病杂志,1996,22:104.

这里发现爱范文2

关键词:乳腺癌;小脑转移;癫痫;共计失调;护理

乳腺癌在女性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在晚期出现脑转移率是高达10%~20%[1],常见的临床症状有癫痫发作、头痛等。患者出现癫痫合并脑肿瘤时,对患者的神经损害程度加重。癫痫是神经突然异常放电引起反复发作的短暂脑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乳腺癌合并小脑转移导致共济失调,表现为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的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还可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步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导致运动的随意性、姿势的稳定性、平衡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障碍。

我科于2016 年4月收治了1 例晚期乳腺癌小脑转移的患者,患者在住院期间突发癫痫合并共济失调,经积极的抢救和治疗,病情得到了控制,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患者,女,55岁,已婚,隐匿性右乳癌T0N3M1(双肺、脑)Ⅳ期。患者因"诊断右乳癌1年余,头痛、呕吐2 w"于2016年5月10日由乳腺科转入我院放疗科。平车推入病房,意识清楚,精神差、表情淡漠、对答切题。诉:头部胀痛,偶有恶心、非喷射状呕吐,查:右侧腋窝处可扪及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最大约1.5×1.5 cm,右锁骨上可扪及大小约1.0×1.0 cm肿大淋巴结,四肢肌力I1级。患者于2016年3月11日行TXT 150mg化疗,化疗过程顺利。颅脑MRI示:①右侧小脑半球区域占位并幕上脑室系统积水征象,考虑小脑内转移瘤可能性大。②双侧半卵圆中心、侧脑室旁脑白质多发缺血灶。2016年5月11日开始行颅内转移灶姑息调强放疗,DT95%PTV 40Gy/20F,同时辅以脱水降颅压及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分别于5月13、14日下午癫痫发作,发作时的临床症状有双眼先一侧凝视,牙关和嘴紧闭,嘴角出现分泌物,上下肢出现抽搐,丧失意识,大小便失禁,持续时间1~2 min。立即将患者平卧,将衣领解开,松开裤带,将头偏向一侧,给予患者吸氧,应用心电监护,静脉注射甘露醇,静脉推注安定,静滴地塞米松对症处理后5 min,意识恢复,症状缓解;给予卡马西平口服,1次/d。癫痫缓解后患者随意运动的速度、节律、幅度和力量不规则,即协调运动障碍,伴有肌张力减低、眼球运动障碍及言语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步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导致运动的随意性、姿势的稳定性、平衡性、准确性等方面的障碍。目前该患者继续放疗中,患者仍共济失调,未再发生癫痫。

2护理

2.1心理护理 给患者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在和患者的交谈过程中,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患者及家属风险治疗成功的案例,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效缓解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

2.2癫痫大发作的护理

2.2.1 发作时护理 在患者发作时,将患者平卧,将衣领解开,松开裤带,将头偏向一侧,将压舌板应用已消毒的纱布包好,置于上下牙齿之间,避免发作过程咬伤牙齿。及时将患者的分泌物清除,确保呼吸顺畅,必要时进行吸痰

2.2.2 发作后护理 在患者昏睡过程中,保持病房安静,详细记录患者发作过程的相关症状和各项体征的变化[2]。

2.3用药护理

2.3.1癫痫发作时,立即给予地西泮缓慢静脉注射及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治疗后,症状可较快缓解。地西泮具有抑制呼吸和心跳的不良反应,因此,在注射药物过程中严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

2.3.2癫痫发作时,机体的需氧量升高,血管的通透能力增加,因此,在发作过程中易出现水肿,因此,需应用甘露醇消除水肿,有效降低颅内压[3]。

2.4安全护理 在患者首次出现癫痫时,护理人员需在病床准备好急救药品,如抗癫痫药物,负压吸引器以及压舌板等。在护理过程中,将病床的床栏拉起,避免患者发生坠床。护理过程中,告知患者多卧床休息,保持心理平静,避免情绪波动,在患者苏醒后,需严密监控患者的一举一动有效控制躁动行为。

2.5康复训练 患者现合并小脑共济失调,为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我们采用Frenkel(弗仑克尔) 训练法,这种方法是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的代偿强化反馈机制,反复训练使中枢神经系统再学习的训练技术。主要采取卧位、坐位、立位和步行4种姿势。其要点是在训练时使患者集中注意力,学会用视觉代替消失的本体感觉。方法如下:

2.5.1仰卧位 ①屈伸一侧下肢:训练先从屈膝开始,足跟顺着治疗台进行往上滑动,直至能将下肢伸直;②外展内收髋关节:先将膝盖弯曲,足跟静置在治疗台上;③外展内收髋关节;④屈伸髋、膝关节;⑤足跟放在对侧膝部,沿胫骨向足部滑动;⑥双下肢同时屈伸;⑦双下肢交替屈伸:令其足跟在治疗台上滑动;⑧一侧下肢屈伸,另一侧下肢外展、内收。

2.5.2坐位 ①让患者用足接触PT师的手:每次变动手的位置;②下肢抬起,再踏在预先画好的脚印上;③一动不动的静坐数分钟;④双膝并拢,交替站立、坐下。

2.5.3立位、步行 ①让患者在一直线上前后移动其足;②沿弯曲的线步行;③在两条平行线间沿平行线步行;④尽量准备地踏着预先划好的脚印步行。

3讨论

脑转移如不治疗,中位生存期仅为1~3个月,采用全脑放疗可能延长到4~6个月,并能减轻72%患者的精神症状,但全脑放疗也可引起脑水肿、神经系统症状及精神症状等放射反应,因此在放疗过程中不仅要做好放射反应的护理,还要加强放疗并发症的观察,及时做好抢救及护理。患者住院期间坚持Frenkel(弗仑克) 训练法,2~3次/d,30 min/次,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4]。

参考文献:

[1]李冰,刘建宇.乳腺癌脑转移的治疗[J].国际肿瘤学杂志,2007,34(4):270-272.

[2]黄红梅,张玲,张淑霞.1 例左乳非霍奇金淋巴瘤合并癫痫发作的护理体会[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2,21(6):638,641.

这里发现爱范文3

关键词:癌性疲乏;生存质量;护理干预;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发生于乳腺腺上皮组织,乳腺并不是人体存活的必要器官,且原位癌对人体影响不大,一旦癌细胞松散脱落则会引起癌细胞转移,危及患者生命[1]。癌性疲乏(CRF)是指一种因患者患有癌症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疲劳、虚弱、消极的感受,在癌症患者中CRF的发生率较高[2]。2013年4月~2015年10月,本文针对乳腺癌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探究对其CRF及生存质量的影响,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4月~2015年10月按照入院单双数将我院选取的144例乳腺癌患者分为A、B两组各7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乳腺癌的诊断标准并经手术治疗,手术得病例组织确诊为乳腺癌[3]。所有患者均无心脑肾等严重器官的病变,本研究已取得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且经过伦理委员会,近3个月内定居我市患者自身可进行正常语言沟通。A组均为女性,年龄20~62岁,平均(41.81±7.85)岁,已孕51例,未孕21例;B组均为女性,年龄21~63岁,平均(41.73±7.79)岁,已孕52例,未孕20例。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 A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定时开窗通风,加强营养,2次/d测量体温、血压。

1.2.2 B组患者在A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措施为,①对患者进行入院前筛查,入院当天进行自我效能测评,记录相关资料。②为每位患者寻找可能导致其癌性疲乏的原因,结合治疗方式及患者社会因素以及贫血、营养不良等自身因素,针对具体原因实施具体干预措施。③为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减轻环境及疾病造成的心理压力,积极主动的关心患者。④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及家属正确认识乳腺癌,告知其手术治疗及术后放疗的相关知识和注意事项。调整患者心态,建立起面对疾病的信心。⑤促进患者进行自我护理,对患者日常生活性格进行指导、帮助,在化疗同时坚持有氧运动,作息规律早睡早起。饮食中多食用易消化蛋白质丰富的食物,补充水分,多吃新鲜蔬果。

1.3观察指标 ①采用Piper疲乏量表(PFS)对患者CRF程度进行评估,量表包括疲乏的行为及严重程度、情感、感觉、认知及情绪等4部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分值为0~10分,得分越高表示CRF越重[4];②采用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表(EORTCQLQ-C30)测定患者的生存质量,用其5个功能子量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得分越高表示生存质量越优[5]。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

2结果

2.1比较护理后两组CRF程度 经过不同的护理干预,A组疲乏的行为及严重程度、情感、感觉、认知及情绪等4部分得分均高于B组,差异对比具有显著性,P

2.2比较护理后两组生存质量情况 A组生存质量表中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情绪功能及社会功能评分结果均低于B组,差异对比有意义,P

3讨论

CRF对癌症患者的影响较大,与患者主观有关,使患者主观认为身体虚弱、注意力不集中、对生活丧失兴趣等,可能与患者手术治疗及术后化疗对患者造成的疼痛、失眠、胃肠功能降低等有关,另外担心手术费用及疾病预后也会导致患者CRF的发生。据有关学者研究认为CRF的发生直接影响了患者的治疗疗效,对癌症患者影响较大[6],因此改善乳腺癌术后患者的癌性疲乏、提高其生存质量逐渐受到国内外的加以重视。

本研究对乳腺癌术后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通过PFS量表测评后发现,经过综合护理干预的B组患者,其疲乏的行为及严重程度、情感、感觉、认知及情绪等4部分得分较A组更低,B组CRF程度较弱,P

综上述所,应加强乳腺癌患者的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癌性疲乏以及生存质量,应在临床加以推广。

参考文献:

[1]王海燕,胡阳,杜彩梅,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状态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460-2462.

[2]黎秋霞,甘海洁,罗雪红,等.系统性护理干预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作用的系统评价[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5,21(2):129-133.

[3]秦艳艳.信息知识信念行为模式护理干预对乳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及负性情绪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4):41-42.

[4]李红丽,马莉,赵海平,等.化疗期乳腺癌病人应对方式与情绪状况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15):1425-1427.

这里发现爱范文4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7)08(b)-0141-02

胰腺癌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进展快、预后差,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加。胰腺癌和糖尿病发病具有明显相关性,高达30%~40%的胰腺癌患者同时合并糖尿病[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是治疗胰腺癌的首选治疗手段,可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时间,但术后存在较高的并发症发病率。糖尿病可导致患者机体代谢紊乱、降低修复及抗感染能力,引起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甚至感染,从而加大糖尿病合并胰腺癌患者手术的风险性,增加并发症的发生[2],故有效提高血糖控制水平对降低术后并发症极其重要。该研究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对42例糖尿病合并胰腺癌行PD患者实施细节护理干预,旨在探讨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以提高护理质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共纳入84研究对象。选择2015年7月―2016年6月期间接受PD治疗的42例患者设为参照组,包括男25例,女17例,年龄38~70(58.45±10.67)岁,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期间接受PD治疗的42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包括男26例,女16例,年龄35~70岁,平均(57.72±11.23)岁。所有患者经临床诊断均确诊,且满足PD手术指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实施围手术期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参照组基础上实施细节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稳定情绪:研究证实[3],外科术后患者负性情绪与血糖水平密切相关,术前及时疏导患者负性情绪,术后患者清醒后及时关心并安?峄颊咔樾鳎?焦虑程度严重者可引导其进行呼吸放松训练、冥想训练,助其保持稳定情绪。②戒烟戒酒:术前即告知患者吸烟、饮酒对血糖控制及手术恢复的不良影响,监督患者戒烟戒酒,以利维持术后血糖稳定。③快速康复:鼓励患者使用镇痛泵,观察患者术后疼痛反应及根据疼痛规律给予超前镇痛,而非根据患者疼痛主诉进行镇痛。术后当天即可指导患者咀嚼口香糖,3次/d,以促进肠蠕动恢复;术后24 h行肠内营养,术后第1天协助患者床上坐起1 h,第2天协助床边站立,并在助行器辅助下室内行走。活动时间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过渡。④胰岛素泵的应用:术前向患者通过多种宣教形式讲解胰岛素泵调整血糖的优势:更快地调整血糖,血糖稳定,胰岛素用量少等,不足之处是费用高、需要患者密切配合,尽量争取患者的配合应用胰岛素泵,以更好地调节血糖。⑤准确监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随时调整胰岛素的用量,还能及时发现低血糖反应,因此确保血糖监测的准确性非常重要。临床研究发现[4],不同手指部位快测血糖的水平有所差异,固定左手的无名指,取其手指两侧皮肤进行采血,操作要稳、准、轻、快,减少患者疼痛感,以免患者因疼痛导致焦虑加重,引起血糖刺激性上升。⑥预防感染:肿瘤及糖尿病均为消耗性疾病,导致患者免疫力低下,诱发术后感染的发生。因此应加强环境及个人的清洁卫生管理,维持各种管路通畅并定时清洗和更换,避免术后感染的发生[5]。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第1、3天空腹血糖水平及术后并发症情况,如胃瘫、胆瘘、切口感染等。

1.4 统计方法

该研究资料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统计,以(x±s)表示空腹血糖等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以[n(%)]表示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术后早期血糖水平比较

两组患者入院次日、术前日空腹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空腹血糖水平均较术前升高,术后第3天空腹血糖水平均较术后第1天下降,实验组术后第1、3天空腹血糖水平均明显低于参照组(P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19.05%(8/42),显著低于参照组40.48%(17/42)(P

3 讨论

临床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与胰腺癌的发生有关[6],加上PD需要切除胰腺组织及十二指肠,而十二指肠分泌的肠促胰岛素激素肠抑胃肽具有维持血糖稳定的作用,加之手术操作、疼痛、焦虑情绪等对机体的创伤性刺激,易导致患者发生应激性的血糖升高[7]。而合并糖尿病的胰腺癌患者术后更易发生血糖控制不良。该研究可见,两组患者术后空腹血糖水平均较术前日应激性升高。PD患者因手术创伤大、手术时间长、消化道重建等因素,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高[8],且PD术后早期血糖水平与术后并发症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PD术后如何有效提高血糖控制水平,从而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始终都是肝胆外科医护人员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这里发现爱范文5

关键字:术前护理访视;乳腺癌根治术;情绪;并发症

临床上,乳腺癌是危害女性健康重要疾病之一,隶属于恶性肿瘤的范畴。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使得乳腺癌的发病率呈现上升的趋势[1]。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乳腺癌的最佳治疗方法,但这种方式往往会给家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而术前护理访视能够有效改善患者情绪变化。对此,为了术前护理访视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情绪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现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乳腺癌根治术的相关诊断标准。其中男性45例,女性35例,年龄25~65岁,平均(45.3±6.1)岁,大专及大专以上学历有20例,高中学历有28例,初中学历有15例,初中以下学历有17例,所有患者均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行全身麻醉的有55例,行硬膜外麻醉有25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前指导,其中包括向患者详细介绍手术前准备内容,手术时间以及麻醉方法等相关内容,与此同时,还要将手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和相关注意事项详细给患者讲授。而观察组则采用术前护理访视,首先,掌握和了解患者基本情况,核对访视单是否正确,尤其是患者对手术护理的相关事项,如患者生命体征、药物过敏史等,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加强和患者的交流,向患者讲授手术方式、麻醉方式等相关内容。对于比较复杂的病例,要在手术前进行详细讨论,从而了解手术中极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为更好的制定最佳的护理措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加强和患者之间的交流,了解患者的接受能力,让患者对自身的病情有一个大致了解。再次,要将手术麻醉过程和手术时间等相关内容向患者详细讲授,尤其是注意事项和手术前的准备工作等。一旦患者有疑问,应及时进行解决。最后,充分做好心理的护理,及时关注患者需求。患者对于乳腺切除而产生失望或者对手术过程出现害怕等不良情绪,对此,应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自信息,从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治疗。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手术前所测得后血压、心率、焦虑值,采用Zung焦虑自评表进行评估。观察患者术后一周后,患者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临床疗效以率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后心率、血压和焦虑情况比较 访视后,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焦虑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x+s)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手术一周后,观察组伤口感染、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患者低P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3讨论

通常情况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普遍存在情绪压力,尤其是手术期越近,常常出现焦虑、恐惧、甚至心率加快等[2],因此,加强对患者手术前的护理访视,对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本研究中可以看出,术前护理访视后,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焦虑值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术前访视能够促使患者了解自身情况,对患者手术前焦虑等情绪具有缓解作用,降低血压和心率的波动,同时还能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产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谢红燕. 整体护理对乳腺癌根治术患者护理依从性及相关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乡村医药,2013,20(2):69-70.

这里发现爱范文6

据报道,英国研究人员发现,每日吃80克豆瓣可增加血液中的抗癌分子。研究表明,从碾碎的豆瓣菜中摄取的物质可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从这项研究来看,吃豆瓣菜可有效预防乳腺癌的生长,也能帮助乳腺癌患者恢复身体,防止乳腺癌卷土重来。

豆瓣菜最近被科学家们称为“超级食品”,对健康有诸多益处。南安普顿大学癌症研究中心的格雷厄姆・派克汉教授表示,豆瓣菜中含有一种异硫氰酸盐,能够干扰癌细胞的增殖,而且这种干扰作用十分明显。

该研究以4名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志愿者首先要禁食,然后吃一份豆瓣菜。研究人员发现,她们摄入豆瓣菜6小时后,血液中的4E结合蛋白水平下降,这种蛋白参与到癌细胞的生长过程中。

另一项研究也表明,食用豆瓣菜及含有异硫氰酸盐的蔬果,如卷心菜,也会降低患癌的几率。

(凌峰)

最新研究:婴儿也有明显的嫉妒心理

加拿大约克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已经表现出明显的嫉妒心理,而不是现有理论认为的两岁后才会有所显露。

从事儿童心理和智力发育研究的玛丽亚・莱赫斯特率专家小组对50名3个月、6个月和9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4项实验。实验显示,当母亲将注意力转向其他人(如聊天或其他形式的互动)时,3个月大的婴儿通常会蹬腿和发出叫声。

莱赫斯特说,这项研究表明,3个月大的婴儿已对周围的人产生意识。这项研究得出的结论有别于现有的一些理论。现有理论认为,年满两岁的孩子才会开始显露嫉妒、害羞、骄傲等较为复杂的心理。

(凌峰)

研究人员发明新型 孤独症快速检测仪

自闭症是一个医学名词,又称孤独症,被归类为一种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其病征包括不正常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兴趣和行为模式。

据国外媒体报道,英国医学研究人员近日表示,他们发明了一种可以快速高度准确的脑部扫描仪,可在短时间(15分钟内)就能检测出儿童是否患有自闭症。

来自伦敦国王大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科学家们用新的扫描设备测试了40名成年男子,他们20人为一组。一组为身体健康的人,而另一组则是已确诊的20名自闭症患者。新型扫描仪在其中找出自闭症患者的准确率高达90%。

自闭症是一种影响儿童的社交能力的疾病,它限制儿童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能力。目前对儿童自闭症的检测手续费非常昂贵,给患者父母和他们的医生带来非常大的精神压力。这种新型诊断方法将可以大量减少目前诊断所需的时间和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