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老症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老症状范文1
【关键词】劳动争议;劳动者权益;纠纷处理;劳动仲裁
中图分类号:D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86-02
劳动争议又称劳动纠纷,是指在劳动法律关系中,双方当事人在适用劳动法律、法规或履行劳动合同过程中,就双方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关系所产生的争议。
劳动争议案件是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民事案件。现如今,随着市场经济中企业体制的改革、劳动用工形式的多样化的出现,劳动争议案件数量也出现上升趋势。而当前已经出现了大量基于劳动合同的待遇、福利、保险引起的传统形式的劳动纠纷,而因休假、服务期等原因引起的新形式劳动纠纷也在逐步上升。我国《劳动法》规定,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劳动争议仲裁结果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因此,人民法院受理的劳动争议案件也相应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而面对着一些新类型劳动争议案件的增多,现有法律制度框架下的调整已明显滞后。
一、劳动争议的理论概述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关系主体之间因劳动的权利与义务发生分歧而引起的争议。台湾法学家史尚宽对劳动争议定义为:“各个之雇佣人与受雇人间所生之争议及雇佣人或雇佣人团体与受雇人团体间所生之争议为限。”因此,劳动争议的基本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劳动纠纷产生于劳动关系主体之间
劳动关系主体中,一方为劳动者,另一方则为用人单位。依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者主要是指与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和与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职工。而用人单位是指在中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以及国家机关、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与劳动者订立了劳动合同的单位。
(二)劳动纠纷的产生以存在劳动关系为基础
劳动纠纷的内容涉及双方已经存在事实上的劳动关系,这是一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从而确定了劳动主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劳动关系是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如果没有劳动法律关系双方在实现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履行,也就无所谓劳动争议。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内容非常宽泛,多涉及当事人劳动过程中以及日常生活或者经济领域。
(三)劳动纠纷的表现形式
劳动纠纷既可以表现为非对抗性矛盾,也可以表现为对抗性矛盾,而且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当表现为对抗性矛盾时,多以怠工、罢工、示威等形式出现,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
二、我国劳动争议的现状分析
(一)劳动争议数量增多,单个劳动争议案件涉案人数呈增长趋势
劳动法颁布后,劳动争议案件呈现增长态势,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作为劳动关系的主体,双方所追求的利益出现两级分化,开始出现双方主体最大化的追求自身利益的情形,这种情形同计划经济时代主要以个人利益服务于集体利益的局面出现了明显不同,于是出现了部分滞后的劳动法律法规无法有效实现如今劳动关系和谐的局面。
(二)劳动争议解决方式效率过低,能够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的劳动争议案件范围有限
劳动争议出现后,第一层级的解决方式为调解,主要由企业自身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来执行,此外,仲裁和诉讼阶段也可以由仲裁机构或者司法机关主持调解。可是由于案件性质以及当事人的选择,只有少部分案件能够通过调解来解决,多数案件最终还是向法院选择诉讼解决。
(三)劳动争议案件种类增多,内容出现多样化
过去主要以确认劳动关系、履行劳动合同为基础的传统劳动争议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因单位开除员工、辞退职务,员工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专业培训、服务期限制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二、我国劳动争议主体双方目前存在的主要矛盾
1.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追求的核心是效益最大化,劳动者追求的是自身获得利益的最大化,这势必使劳动关系主体双方站在为各自利益的角度而形成的矛盾,这也是劳动争议本质原因所在。部分用人单位只注重自身利益的获得,不重视劳动者的利益分配,违反劳动合同甚至违反法律法规的用工情形都存在,造成了劳动关系更容易产生冲突,并且这种矛盾已经出现增多的趋势。
2.用工单位自身管理水平有限,这也是劳动争议形成的原因。用工单位没有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合同的约定建立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比如劳动合同中的格式条款约定的权利义务的不平等,已经有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潜在可能。
3.因劳务派遣引发的劳动争议出现,劳务派遣的用工形式现在更多的出现的劳务市场中,劳务派遣一般在临时性、辅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但是具体的工作内容,该法中并没有说明,因此也造成司法实务中难以界定,更难有效的解决因劳务派遣引发的劳动争议,而且劳务派遣涉及多方主体,出现劳动争议后,各方的推脱也使纠纷难以解决。
4.因养老、医疗、工伤等问题引起的劳动争议普遍存在,多数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普遍存在拖欠劳动者养老、医疗、工伤等各种社会保险的问题。一旦发生争议,用人单位便以诸多借口推脱,拒不履行法定义务。而这类纠纷法律关系特殊目前是否属于劳动法律调整,还存在争议,也造成司法实践一定的混乱。
5.《劳动合同法》施行后对我国劳动法律关系格局产生了深刻影响,也引起劳动纠纷新的变化。该法主要强调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而对用人单位则强调了更多的责任。比如关于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时法律责任,以及当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时,适用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规定。
6.劳动争议司法成本设置不合理,人民法院对劳动争议案件收费为10元,适用简易程序时减半收取。当事人负担的司法成本过低,导致了当事人主动选择诉讼程序,并过分增加诉讼请求数额,有的当事人甚至提出并无法律依据的请求由法院来选择支持,这无形中加大了司法资源的浪费,激化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矛盾,更难解决双方劳动纠纷。
三、解决劳动争议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用工形式的复杂性和劳动关系的多样化日趋复杂,带来的好处就是更有效的适应经济结构的发展,而任何一种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带来的劳动争议数量也出现增长。
由于劳动争议的本质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的冲突,因此,不合理、有效的解决劳动争议,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就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的生产秩序也受影响。因此,妥善处理各种劳动纠纷,对于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合理处理劳动争议,有利于保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关系其实是相互依存,互惠互利的,彼此双方不能分割。单位的有序发展,带来更多的利益,劳动者同时也是该利益的享受者,而劳动者积极性也是一个企业的动力。一个企业是否能长久的发展,与管理者和劳动者之间劳动关系是否和谐有密切联系。任何一方违反法律或合同的约定,侵犯对方的权益,都会导致劳动关系的运行停滞,从而影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用人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既损害企业的效益,也会严重影响劳动者,进而危害社会稳定。
第二、依法处理劳动争议,有利于增强劳动关系双方的法律意识。在劳动关系中,双方当事人互享权利,互相承担义务,但是,由于劳动关系的特殊性,信息的不对等以及双方经济实力的差距,用人单位往往凭借优势地位,甚至不惜违反法律,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通过依法处理劳动争议,可以提高双方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使其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三、有效处理劳动争议,有利于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保障社会稳定发展。劳动争议应该及时解决,否则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矛盾一旦扩大,不但影响劳动者的利益,也干扰了用人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有效处理劳动争议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维护正常的经营秩序,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条件。
四、解决劳动争议的基本对策
(一)修改完善劳动法法律法规体系
对现有劳动法律法规进行修订,修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法律条文,建立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劳动法律体系,比如对工伤的诉讼时效能否参考民事诉讼法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规定,劳动争议的仲裁、诉讼时效能否参考民事案件两年的诉讼时效,甚至能够直接使用民事诉讼法中的相关规定对劳动纠纷的诉讼给与保护。
(二)优化劳动争议非诉讼解决机制
劳动争议不同于民事纠纷,其争议主体之间是不平等的,且争议内容复杂,并且劳动争议在多数情况下是以劳动关系的存续为前提的。因此,与劳动争议的特点相适应,个别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应力求简便、快捷,要求解决争议的程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进一步,解决争议的人员不仅具有劳动法律方面的知识,同时还应熟悉企业、行业的传统和惯例对劳动关系实务和业界的劳动人事管理实务有深入的了解,力求达到双赢的争议解决效果。各种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起着对司法和诉讼补偏救弊、分担压力和补充替代的作用,具有其特殊的优势和价值,更适合个别劳动争议的解决。
(三)完善我国现有的劳动仲裁机构,加强管理模式
优化我国现有的劳动仲裁机制,设置针对不同行业的拥有专门技术的仲裁员,其仲裁员按仲裁法之规定进行选任及管理,最大程度上树立仲裁结果的权威性,有效节省司法自愿,努力实现所有案件及时高效办理。目前还存在的一个仲裁员的法律水平的局限性,以及有的仲裁员的法律政策水平较高、但是相关涉及劳动专业知识储备不足,以至仲裁结果的信服力度不够,裁决结果不具终局性等问题,建议对此调整,更换为具有专业性劳动仲裁机构,提高劳动仲裁的权威性。
(四)解决劳动仲裁结果的权威性,加大对劳动者权益司法保护力度
法院在受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应认真审查案件事实,以及争议双方具体情况,切实依据法律规定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随意因劳动者不懂法,法律知识有限,剥夺劳动者应享有的诉讼权利。法院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过程中,合法使用民事诉讼程序规则,若涉及对用人单位实施强制措施,在条件符合时,及时实施,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诉讼过程中的诉讼风险及时告知劳动者,对于那些文化水平有限劳动者,法院应当帮助其正确理解相关法律法规。
中国法制社会的建设,核心在于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以法律适用的公平公正为其本质目的,民生建设同样是推进法制社会建设的基础。有关劳动争议案件的数量的增加,需要劳动行政管理部门、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和法院协调配合,不仅是规章制度,甚至是相关立法的推动,建立一个多部门合作,有机联系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从而解决劳动纠纷、优化劳动关系。
文章的写作,只是从劳动争议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基础的理论研究,法律实务中还有更多的实践问题有待解决。同时也希望我国劳动争议问题能在一个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过程中,能在一个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下有效的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房芳.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改革[D].山东大学,2008.
初老症状范文2
【摘要】通过对入住ICU的老年患者可能产生不良刺激的种种原因的分析,进一步的探讨预防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的护理方式,从而提高ICU护理的工作质量,帮助老年患者尽快得到康复。
【关键词】老年患者 ICU 精神症状 预防护理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口进入老龄化,老年患者的就医比例也在不断上升,尤其在入住ICU的患者中,老年患者的比例已经接近50%,由于老年患者在入住ICU后,因对自身疾病本身的治疗和愈后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术后的一些不良因素的刺激,如疼痛,睡眠障碍,语言表达不全等等,从而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出现紧张,焦虑,烦躁不安,谵妄等一系列精神症状。
通过对2009年9月-2010年6月期间,入住我科ICU的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的14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诱发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预防护理措施,从而有效降低了2010年7月至今我科ICU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的发病率。
1、一般资料
2009年9月-2010年6月期间入住本科ICU的老年患者(大于65岁)56人中,出现精神症状的为14人,其中14人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情绪,表现为情绪高涨的为6人,表现为烦躁不安甚至幻听,幻视的为4人,表现为胡言乱语,不配合治疗的为3人,1人表现为沉默抑郁。
2、分析原因
1)环境因素:入住ICU的病人多处于不自由的特殊环境,24小时受到监护,被各种陌生的仪器,导线,管道所包围,从而引起老年患者的紧张焦虑感;其次是噪音刺激,ICU各类仪器运转的声音,呼吸机和心电监护仪报警的声音,抢救危重病人的声音,以及工作人员的交谈都是ICU噪音的来源,ICU的噪音水平一般白天50-75分贝,晚上为40-55分贝,根据有关研究显示,每天至少有6H的噪音大于60分贝时,就会导致病人烦躁不安,刺激病人的交感神经,引起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压力感和焦虑感加重,从而引起头痛,睡眠障碍,以至产生幻觉等症状;此外,ICU内常使用24小时人工照明,多数老年患者不习惯在有光亮的环境中入睡,从而更加重了老年患者休息差的问题。
2)病人自身因素:有些老年患者因年龄大,原本性格内向或脾气急躁易怒,知识缺乏等,入住ICU后因气管插管,无陪护,限制探视,使用约束器具限制其活动等原因,会使患者因表达沟通不畅,护士不能很好的理解其意思或护士未及时发现其不适更进一步诱发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导致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症状。
3)病情因素:入住我科ICU的老年患者多为术后患者,因术中使用了一定剂量的麻醉剂和镇静剂,术后因老年患者自身代谢较年轻人慢,可能仍有少量药物残留体内导致患者出现焦虑和躁动等。
3、预防护理措施
1)术前访视护理:做好术前宣教,专设术前访视人员在接到手术通知后12H内到患者床前做好访视并进行心理护理,内容可包括:介绍科室成员及ICU护士,介绍ICU监护设备的功能以及使用各类仪器的目的,介绍术后进入ICU后应如何配合护士进行操作和手术后的功能恢复锻炼。通过术前访视,加深了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加了熟悉感,在与患者交流的同时得到患者初步的信任,并使之对ICU有了初步的认识,从而消除患者的恐惧感和神秘感。加强术前访视宣教,可有效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对术后防止出现精神症状以及术后恢复都起着积极的作用。
2)规范ICU的环境 :将ICU的各类仪器分类放置整齐,将抢救和监护的仪器放在不容易引起患者注意的地方,老年患者在术后返回ICU时,要告知其使用各类监护仪器的目的,以及身上各类管道的作用,嘱咐其不要随意拔除管道,以防引起不必要的并发症。医护人员谈话及走路时,动作要轻柔,要及时巡视病房,尽量减少心电监护仪器,呼吸机,输液泵,电话,呼叫器所产生的报警声音,医护人员工作时避免谈及与工作无关的事宜。应鼓励老年患者白天少睡,以利于形成规律的睡眠,夜间条件允许时,可尽量减少照明,只开工作台附近的灯。如遇到抢救病人时,应注意使用床与床之间的布帘遮挡,以防给其它患者照成压力。
3)对疼痛的及时处理:术后的老年患者,往往对疼痛部位表达不清,或者因气管插管无法正常沟通,插尿管等引起疼痛,如发现患者有不适感,可根据病情,给予一定剂量的止痛药,以减少因疼痛引起的休息差,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
4)加强护患沟通,及时巡视:在护理老年患者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关心及沟通,及时了解患者所需。护士应学习和运用各类沟通技巧,如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文字表达等方式获取患者的心理需求信息。对于有语言障碍、意识障碍的老年患者,护士要表现出更多的爱心和耐心,认真倾听患者要表达的意思。在ICU里,由于患者往往是一个人而没有亲属的陪护,而有时ICU护士配备又不能完全满足需要,护士就会过多的关注监护和治疗,而忽略了患者本身,因此这就要求护士在做各项治疗前要更多的患者沟通,尽量得到患者的配合,平时也要多巡视病人,及时发现病人的各种生活需要,如喝水、吃饭、大小便等问题,不要等到这些不良因素变成刺激老年患者出现烦躁不安,生气等情绪时才发现。
5)加强病人的基础护理:由于疾病的影响,尤其是危重、昏迷、高热、手术、气管插管的老年患者,因无法自主变换,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常常引起患者身体疲惫、虚弱、大汗淋漓、机体抵抗力下降,从而并发其它疾病。这就要求我们要严格做好老年患者的基础护理,如口腔护理,会阴擦洗,床上擦浴等,以保证患者的清洁,舒适,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缓解患者的不适和焦虑情绪。
6)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医护人员在监护工作时,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对任何一个细小的变化都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如老年患者突然出现话多,情绪高涨,行为动作反常等情况,要积极寻找原因并正确处理,要及时发现精神症状的先兆,做到早期治疗,不要等到病情恶化时才引起重视。
小结 根据以上几点的分析,在采用了上述预防护理措施后,我科ICU老年患者发生精神症状的比例较前明显下降,此方法行之有效,关心护理老年患者时,更体现出我们要采用人性化的护理方式。
参考资料
初老症状范文3
1.只要坐下来,小腹就有一堆肉。
2.认识新朋友的速度与概率逐渐降低。
3.KTV热门点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会唱。
4.有件事要告诉人,可一见面就忘了。
5.如果不喃喃自语,脑子就打结。
6.讨厌在外面过夜,因为要带好多东西。
7.莫名其妙地一大早醒来。
8.每次看到明星过世的消息都感叹:我们的时代过去了。
9.开始注意医药新闻。
6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初老”
“初老症”一词源自台湾的一部电视剧,意指在生活和工作的重压下,人的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大,对新鲜事物缺乏兴趣,心态消极,并且身体出现衰退迹象。不少认同“初老症”者甚至将它看作是一种全新的现代“病种”。
“怕老”是人们的共同心态,但随着90后甚至00后活跃于社会,很多年轻干练的“白骨精”也开始感叹自己“老”了。心理学判断一个人的认知功能和记忆力是不是真的退化,需要专业的测量工具和严格的诊断标准,仅凭一两条模糊的描述是不能下结论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老”有两个特征:
1.人格上的变化。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荣格认为,人的前半生偏重于重视外部世界,好活动,爱交际,也就是偏重“外倾性”;而后半生则更重视主观世界,个体的发展更多表现出“内倾性”的特点,对自我有着更深的思考。也就是说,“老”的一个特征就是变得更加内敛。或许经历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人们更需要宁静和内观。当然,内外倾向的变化只是一种大体的趋势,现实中也存在着“老顽童”和内向的青年人。
2.认知功能退化。认知功能退化是“老”的主要表现,如视觉、听觉逐渐衰退,加工速度变慢,运动灵活性和记忆力有所减退,由此还可能给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和失败感,甚至导致抑郁、焦虑、愤怒等负面情绪出现。
“初老”是“初成熟”的表现
有很多人自认为有“初老症”,他们将导致自己“初老”的原因归结于压力过大。
现在,“压力大”似乎成了解释一切社会心理现象的万金油。但是,如果仔细分析“初老症”症状就会发现,“初老症”其实更多的是“初成熟”的表现。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发展观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其中25岁到50岁为“成年中期”,这个阶段的个体需要实现繁殖感,体验关怀。也就是说,他们渴望关怀下一代,对家庭和子女有深深的责任感,强烈地希望自己能给下一代创造出好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
在这一阶段,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还要承担社会工作,所以这是一个人具有高创造力、高生产力的时期,也是心理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期。很多人深信不疑的“初老症”症状,如“一天没有吃绿色蔬菜就会觉得身体怪怪的”、“对完美起疑,对不完美深信不疑”、“按时回家”、”不爱凑热闹”等,都是人们开始注重生活细节和社会规范,学会独立思考,对感情更加理性,追求生活品质的“初成熟”的表现,这些都属于这个阶段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个时期的人们“很少认识新朋友”,因为他们固定的人际交往圈子已形成;“对于星座、运势、塔罗牌”不再热衷,是因为他们褪去了“幼稚”的外衣。还有些人觉得生活中总是丢三落四肯定是衰老的表现,这其实更多的是和注意力不够集中有关,并非记忆力下降的表现。
即使出现真正“老”的特征,也并不意味着人的智力全面下降。心理学家将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而晶体智力是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衰退的,它会一直保持稳定。这说明“老人”宝贵的经验在处理复杂的现实问题时还是有优势的。
自贴标签当心真的“老”
生老病死是任何生命个体都无法逃脱的自然法则。我们无法阻止自己的身体衰老,但可以保持自己心态年轻。
据一项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城市白领的心理状态是:49%有疲倦感,46%有平淡感,38%有烦躁感,有满足感的不到一成。如果正值盛年,却总觉得自己“初老”,甚至处于沮丧的状态,就会慢慢对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
当然,心理现象也能对人产生积极的作用。比如,暗示可以发掘人的记忆潜力。有实验表明,分别让两组学生朗读同一首诗。对于第一组,在朗读前,告诉他们这是著名诗人的诗;而对于第二组,则不告诉他们这是谁写的诗。朗读后立即让学生默写,结果第一组的记忆率为56.6%,第二组的记忆率为30.1%。
初老症状范文4
伴随雨天忧郁症出现的往往还有慢性鼻炎等慢性病的复发,也可能加重忧郁情绪。
在连续的阴雨连绵的天气中,人们想要有个好心情十分困难,也很容易得上忧郁症。忧郁症人的主要表现是容易情绪激动,沉默寡言,看上去总是一副在想事情的样子,有些案例中还有更严重的忧郁患者有着轻生的念头。
日本专家指出,实际天气是通过气压来影响人的心情的,原因在于调控人心情的“自律神经”和“气压”有着深刻的联系。
气压较高时,空气自中心向流散,高空空气下沉补充,不断地产生下降气流,空气受到挤压温度上升。这样很难形成水蒸气,所以高气压时多以晴天为主。而这时空气中含氧量高,能够充分补给能量燃烧,使得交感神经兴奋,人们的活动意向也就明显积极。
当气压较低时情况正好相反,空气中含氧量少,交感神经处于低潮,身体也就容易感到不适,因此出现了“雨天忧郁症”。
许多人下雨天总是非常忧郁,原来跟气压有关。但是,雨天忧郁症也是可以克服的。在下雨天人们可以适当地做一些运动,比如,可以慢跑半小时,或者每天在体育馆内进行球类运动。我们还可以通过听欢快的音乐、看喜剧片等来调节情绪,而养宠物、养花也是调养情致的好方法。适用话题:调节,天气,健康,心绪,雨等。
初老症
初老症特指由于工作压力及生活紧张的影响,年纪轻轻便没有了朝气,有了老年人的沧桑和成熟的现象。
初老症一词源于台湾偶像剧《我可能不会爱你》,特指由于工作压力及生活紧张的影响,现代人往往比实际年龄老得快,不知不觉中,年纪轻轻便开始出现“老”的征兆。
初老症有以下几种或多种表现:
1.枕头旁边,电脑键盘旁边,出现一堆万金油、白花油、绿油精等提神药方。
2.越近的事情越容易忘记,越久以前的事情反而越是记得。
3.莫名其妙就会一大早醒过来。
4.躺在沙发上看8点档连续剧30分钟就会开始熟睡。
5. 如果不喃喃自语,脑子就会打结。
6.觉得自己快要被一堆密码淹没了。
7.对于年轻朋友不让座这件事情会非常介意。
……
初老症状范文5
上午在骨科门诊刚忙过一阵,才觉得闲了些,又走进一对中年夫妇,我便问他们是谁看病。身板很壮实的女士说是她。
我接过病历本,请她坐在凳子上。她不但不肯坐,还转过身子来,用屁股对着我。要是一般人,说不定就要生气了,但我当了几十年的骨科医生,知道患者是臀部有毛病,不能坐。果然,这位姓李的女士不等我问,就用手摸着臀部相当于上方的部位说:“不小心跌伤了,痛得厉害。”
我检查了一下,发现她的臀部稍微有些肿,上方用手指一触就痛,估计是骶尾骨受伤。于是开了申请单,照尾骶部x线片。
片子很快就洗出来了。果然不出所料,是尾骨骨折。李女士很奇怪:人哪来的尾巴,哪来的尾骨?尾骨骨折从何说起?
我告诉她,人类经过千百万年生物进化,尾巴退化没有了,但尾椎骨还残留着一点儿,有三四厘米长。它远不如其他椎骨那样强健,功能上也不太重要,主要是为骨盆底肌肉提供附着处。
人体跌倒时,如臀部后方撞在坚硬的地面、台阶或其他突出物上,即可发生尾骨骨折或脱位。女性骨盆比男性宽大,因此更容易受伤。
李女士问该怎么治疗,我说,尾骨骨折复位容易,但难以固定,幸而愈合后对直肠、骨盆功能影响不大,所以可以不复位不固定。不能平卧睡觉,就干脆侧睡。不能坐椅子或沙发,可在臀部垫上气垫圈,或改坐狭长的条凳,使尾骨部位落空,免除受压。适当多饮水,吃些含纤维素较多的蔬菜,保持大便通畅,以免便秘刺激使症状加重。发生便秘时可服用蜂蜜或吃点香蕉以通便。严重时可使用润肠通便药物如麻仁丸或液状石蜡等。这几天疼痛症状明显,可以服消炎痛或芬必得止痛。一般1个月左右症状即大部分消除,以后也没有后遗症。如果过了几个月症状仍然如故,可以采用封闭疗法。经过几次注射后效果仍然不佳的,则采取手术方法,切除尾骨。手术过程简单,比较安全。由于尾骨生理作用不大,所以切除后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效果良好。
防治“老寒腿”避免三误区 霍雨佳
又到了“老寒腿”高发的季节。“老寒腿”该怎样定义,目前医学界争论很大。大多数人比较认可的宽泛的定义是: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腿部(多为膝关节)酸麻疼痛,统称为“老寒腿”。最普遍的共识是:该病症与天气有关,阴寒和湿冷是其最关键的致病诱因。防治“老寒腿”,不少人容易步入以下三个误区:
(1)“老寒腿”是老年人的病
不错,老年人患“老寒腿”的可能性相对较大,但这种病症并非与年轻人无关。尤其是一些年轻女性,寒冷时节依然短裙飘飘,美丽“冻”人,“老寒腿”就会主动找上门来。据报道,去年12月初,上海阴雨低温,在医院的骨科门口很多年轻女孩子排起了长队。她们共同的症状是:腿部酸麻胀痛而且还有沉重感,大夫说这就是“老寒腿”的前兆。所以在此提醒那些爱美却忽视了健康的女性朋友,一定要注意保暖和适当的锻炼,千万不要为了一时的美丽让“老寒腿”钻了空子。
(2)“老寒腿”治好了,就一劳永逸了
很多患者都是因为在阴湿寒冷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而患上“老寒腿”的,后来经过治疗,病情好转,甚至症状完全消失。殊不知,“老寒腿”是一种“环境病”,一旦遇上诱病的气象环境,最易复发。比如,有些怕热的“老寒腿”患者,夏天也犯病。因为他们喜欢呆在有空调的房间里,而空调房间的冷空气总在最底层,加之墙体温度很低,有“老寒腿”毛病的下肢,自然就遭殃了。反过来说,冬季保暖,“老寒腿”患者尤其需要保暖好腿部(膝关节最重要)。
初老症状范文6
程 信
老石今年56岁,在乡村做了30多年的村医。去年年初,他出现视力模糊、头晕、左胳膊麻木疼痛等现象。凭经验,老石认定自己得了颈椎病。前不久,老石来到医院诊治颈椎病。然而经造影诊断,医生告诉他得的不是颈椎病,而是颈动脉血管闭塞,4根供应脑部的动脉血管已经被血栓阻塞了3根,而最后1根也只剩下头发丝粗细的间隙了。老石的情况已经很危险,因颈动脉狭窄堵塞,造成脑缺血,表现为头昏、头痛、眩晕、视觉障碍,严重时会出现晕厥。如不及时治疗,随时可能发生脑梗死。
脑血管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症,是世界上三大致死病因之一。脑血管病多发于老年人。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不可避免都会出现动脉硬化的情况。一般的动脉硬化并没有症状,但是如果发生动脉硬化者又有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则需要特别加以注意。一旦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例如眼前一过性黑蒙,短暂的语言、意识、动作障碍,能在15分钟内自行恢复,千万别不当回事,这些现象正是脑血管病的先兆。一般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半年内有25%的患者会发生脑血管病。因此患者如经常出现视力模糊、头晕、胳膊麻木疼痛以及脑部缺血症状,千万不可凭自己有限的医疗常识加以判断,因为短暂性脑缺血很容易被误认为颈椎病,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因为人的脑神经细胞对缺氧特别敏感,如果缺氧时间达到6分钟,细胞就会坏死。所以对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最好在发病6个小时内开始。介入治疗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堵塞的新方法,效果较好。一般是在患者大腿根部动脉穿入一根导丝,导丝可直达血管阻塞部位,再向导丝中注射溶栓药物,以清除栓子,并根据患者病情扩张血管、放入支架。
脑血管病多发生在清晨、人们起床后这一时间内。老人尤其要注意,起床时不要迅速起身活动,而应该在床上先让身体适应从睡眠过渡到清醒的状态,再慢慢起来活动。
骨性关节炎青睐“富态”老人
刘 军
骨性关节炎是因关节软骨受破坏,失去弹性,丧失强度,并引起软骨下骨的硬化或囊性变及骨赘形成,从而产生疼痛和运动障碍,严重者导致患肢病残。骨性关节炎可发生在任何一个关节,常见的关节是膝、髋、踝、肩、腕、肘和指等关节,但以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最为常见。这是因为膝关节负重大,活动多,最易受外伤、劳累和风寒刺激。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还造成患者下蹲、上下楼梯等障碍,严重时会产生膝内翻及屈曲挛缩,最后出现关节病残。体形肥胖的老人膝关节承重更大,所以患病的概率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