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升初中试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升初中试题范文1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课程改革
体育课堂应该是流淌着情感的开放的课堂,更应该是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的课堂。传统的小学体育课堂,往往是教师过分强调体育知识技能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教学内容在更多的时候脱离了儿童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的现实,使学生的学习也似乎成了简单的服从和机械的练习,而不是对真实的学习生活的愉悦体验,最终导致学生日渐失去学习和生活的源动力,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一、什么是体育教学生活化
所谓体育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活动,自主进行体育新课标所规定的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学习中愉悦身心,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生活化的体育课堂中真正得到实现,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二、实施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
1.体育课作为一门特殊的学科,担负着的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任,也是孩子们自主交往的小天地,是他们自己的“社区”。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和祖辈的溺爱使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自私、自大、自闭等不良性格,这些都使他们在以后学习和生活的与人交往中,产生了很大的障碍,使他们不能很好地很快地去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因此我们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对学生这些方面的引导和训练。
2.有关部门最近对我省学生的体质与健康状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我省学生的身体、体重等生长水平继续呈现增长趋势,青少年身体的匀称度继续有所提高,以往普遍存在的“豆芽菜”体形现象得以进一步改变。然而,学生体能素质,特别是中小学生的体能素质明显下降,成了当前不容忽视的问题。学生反应速度、爆发力、耐力和力量等各项指标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耐力素质的下降尤为明显。此外,学生肺活量指标的大幅度下降和高近视眼患病率都成了教育部门的心病。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育体制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使家长和学校给予学生过多的“应试溺爱”,限制了学生校内外的活动时间,忽视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学生体力劳动时间和体育活动时间的减少外,我们学校体育教学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特别值得反思的是我们的体育教学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锻炼热情,是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否游离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想。因此,在这样的现状下,我们有必要进行体育教学的生活化研究,使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结合。
3.现行的课标中,将“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作为基本理念之一,并明确指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锻炼的前提。这一论述,为我们开展体育教学生活化实践和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我们体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锻炼身体的方法、技能,我们的教学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为孩子们设计更多、更好的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可以说――体育教学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生活,体育教学也就失去了它的本质属性。
三、实施小学体育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在素质教育不断得到推进,新课程改革不断走向深入,新教育实验已经开始启动的今天,在我们体育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活化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1.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地、主动地、积极地投身课堂的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体育教学的生活化强调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此过程中,既要引导学生感知生活、感悟生活,又要引导学生改善学习、自主学习。
3.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和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体育生活化、社会化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体育器材的生活化,使学生明白,锻炼并非一定要在学校或者在专门的锻炼场所,也并非必须要用专门的体育器材。
小学升初中试题范文2
关键词:比较;实验装置;实验现象;实验操作;实验结论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2-007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2.026
黑格尔说过:“假如一个人能看见当前显而易见的差别,我们不会说这人有了不起的聪明。同样,一个人能比较相近似的东西而知其相似,我们也不能说他有很高的比较能力。我们所要求的,是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比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或现象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相同与相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实验,又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和核心所在。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合理地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发现事物之间的规律,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有助于形成科学的思考方法,提高化学学习效率。
一、比较法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运用
1. 实验装置综合比较 建立科学系统的认知体系
化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科学认知的重要途径。而承载实验的一些实验装置复杂多样。面对多种多样,孤立抽象的实验装置,学生的认知容易片断化,难以建立系统的认知体系。看到复杂的实验装置往往没有多大学习热情和兴趣,甚至产生畏难情绪。而通过将实验装置综合的比较,寻找装置和装置之间的联系区别,则有助于让独立的各装置串连成线,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认知w系。
在复习固体和液体药品反应的发生装置的复习过程中,其中就涉及许多初中阶段最为重要的实验装置。将书本基本装置的递进式比较过渡到拓展装置的平行式的比较,则能让学生对实验装置的认识更为系统清晰。
(1)书本装置的递进式比较(比较装置的特点和不足)
主要从三套装置的特点和不足进行比较,装置A简易但不能随时添加液体,装置B可以随时添加液体药品但不能控制反应速率,装置C可以随时添加液体,可以控制滴加液体药品的量来控制反应速率。但这些装置都无法实现控制反应开始和停止的功能。此时顺势引入可以控制反应开始和停止的装置---启普发生器。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其工作原理。而对启普发生器进行变形,又能组装出另外一套与其原理一样的发生装置,比较这两套装置的各部分仪器(装置D中的球形漏斗、容器中间、旋塞相当于装置E中的长颈漏斗、试管、弹簧夹),学生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自然就能明白装置E这套装置的工作原理。即装置E的长颈漏斗中加入液体药品、固体药品置于有孔塑料板上,当加入的液体与固体药品接触时,反应发生。当关闭弹簧夹时,反应停止。反应原理和启普发生器一致。学生通过比较这两套装置的各部分仪器,提高了学习效率。最后再将五套装置以功能升级的方式进行比较,即从简易装置(装置A)升级到可随时添加液体药品的装置(装置B),再升级到可以控制反应速率的装置(装置C),最后升级到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的装置(装置D和装置F),这种层层递进式比较的方式,把原本看似孤立的装置联系起来,这些装置如同一个集合一样,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和关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2)拓展装置的平行比较(比较装置的组成仪器)
有了这两套可以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的装置(装置D和装置F)做基础,为了让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发散,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室或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创新实验的设计,通过比较这些仪器,其实不难发现,要让反应开始,只要让固体和液体药品接触。让反应停止,即让固体和液体药品分离。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实验器材,设计并动手实践以下五组创新装置,让学生感受这些装置是如何实现控制反应的开始和结束。
工作原理:第一组装置通过向U形管中左侧加入液体,固体置于有孔塑料板上,将固体和液体充分接触,反应发生,关闭弹簧夹,固体和液体药品分离,反应停止。这一组装置的工作原理类似于装置D和装置E,有了前面的铺垫,组装出这一套装置也就水到渠成。第二组装置从干燥管一侧加入液体药品,另一侧加固体药品,通过手动调节两管高度实现固体液体药品的接触和分离,从而实现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第三组装置,可抽拉的铜丝下方的网兜中加入固体药品,瓶中加入液体药品,通过抽拉铜丝实现固体和液体药品的接触和分离,从而实现反应的发生和停止。第四组装置,在干燥管中加入固体药品,烧杯中加入液体药品,将干燥管浸入液体药品中,使液体和固体药品充分接触,反应发生,关闭弹簧夹或是直接拿出干燥管让固体和液体药品分离,反应停止。第五组装置是利用生活中的废旧塑料瓶组装,在底部有孔的塑料瓶中加入固体药品,在废弃塑料瓶底加入液体药品。让塑料瓶浸入液体药品中,固体和液体接触,反应开始,再讲塑料瓶拿出液面,固体液体分离,反应停止。
教学时,通过灵活运用这种综合的比较方法,让个别孤立的知识形成整体网络结构,让知识化零为整,从而让学生达到融会贯通,建立起系统化的认知体系。
2. 实验现象有效比较 避免知识混淆不清
探究物质的性质实验中,有时不同的性质却出现相似的实验现象,这让学生抓不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此时若能抓住事物特征设计出不同现象的实验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显著差异的现象去辨别不同的性质,则可以有效避免错误认知的形成。
在蛋白质特性教学中,向鸡蛋清中分别加入饱和硫酸铵及醋酸铅溶液后均出现白色不溶物。由于前者是由于蛋白质的溶解度降低而析出,发生的是物理变化,后者由于醋酸铅使蛋白质化学性质发生了改变,发生的是化学变化。这两个性质实验,虽然现象相似,但其所体现的性质却大不相同。为了让学生能够区分这两者的不同,补充这样一个对比实验进行比较:向之前产生的白色不溶物中分别加入等量水,振荡后发现前者白色不溶物逐渐减少,而后者白色不溶物无明显变化。通过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实验现象分析,前者白色不溶物减少是因为析出的蛋白质重新溶解,后者因为蛋白质性质发生了改变,所以无法再溶解到水中。通过设计这样的实验进行现象的比较,则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性质的内涵,避免混淆,避免张冠李戴。
除此之外,对于一个概念的理解,有时只有文字的描述,学生理解起来不够全面。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饱和溶液的理解看似不难,但有时学生理解时的囫囵吞枣导致概念理解片面。饱和溶液是指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部分学生认为饱和溶液就是不能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也就是说未理清以下这一点:在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不能溶解该物质,但还可溶解其他物质。为了让学生理解区分概念,可设计以下的对比实验:将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适量硝酸钾饱和溶液,分别向两支试管中再加入少量硝酸钾和少量高锰酸钾,振荡。观察现象,加入硝酸钾的那支试管中硝酸钾未继续溶解,而加入高锰酸钾的那支试管中的溶液立刻呈现紫红色,高锰酸钾颗粒消失。很显然,通过比较溶液颜色的区别及加入固体颗粒是否减少的现象,对概念的理解显得直观易懂。
3. 实验操作正误比较 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化学实验操作时,要求学生严谨规范。不同的实验操作可能会导致不同的实验结果。而一些错误的实验操作有可能会引起一些后果。对于一些操作,学生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对该操作的认知不到位。而通过比较正误操作,能够帮助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稀释浓硫酸的实验中,通过比较正确操作:将浓硫酸沿着玻璃棒注入水中,并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便散热。另外一组错误操作:将水注入浓硫酸中,并在烧杯内壁贴上白纸,由于浓硫酸溶于水放出大量的热使密度较小的水带着一部分酸液溅出,把纸片腐蚀。让学生感受错误操作可能导致的后果,让学生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诫,从而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4. 实验结论新旧比较,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初步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一些实验结论的得出,其实可以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概念,让学生由此及彼地认识未知的新知识,形成正确的结论。
在酸雨的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最后获得一系列结论,这些结论以化学方程式形式呈现:SO2+H2OH2SO3;2SO2+O22SO3;SO3+H2OH2SO4。对于第一个化学方程式,通过比较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H2OH2CO3),CO2 和SO2在书写上,仅仅是C和S的区别,因此,只需要⒃来化学方程中CO2+H2OH2CO3的C换成S, 就能够写出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即SO2+H2OH2SO3。 对于后面两个方程式,引导学生,如何将SO2转化成SO3,其实只要增加氧元素,很容易猜想到氧气作为另一反应物即可,而SO3转化为H2SO4,从分子结构上看,这两者书写上就差一个水分子,很容易猜想到水作为另一反应物。通过以往学习的二氧化碳相关实验结论迁移到二氧化硫转化为硫酸的实验结论。通过比较已学过的同类事物,与新学知识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事物的个性或共性,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的形成。
二、实验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实践反思
1. 重视方法的有效性
比较法一般使用最多的有:类比,即把同一事物进行比较;列比:即把相对独立的互为并列的事物进行比较;寡众比:即把同类中的某事物与众多事物进行比较;综合比:即把一系列的各个事物的诸方面进行比较。实验教学中,虽然经常会使用到比较的教学方法,将实验教学中的诸多片断进行整理归类,而不同的教学内容要依据需要选择适宜的比较方法。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运用比较法,不能为了表现教学的表面的浮华而随意运用比较法,要确保使用的比较方法的有效性。
2. 重视科学思想的渗透
化学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及思维的创新性等多方面。可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至关重要。而在教学中,虽然进行了比较式的教学方式,但往往侧重教师层面的教学,而忽略了向学生渗透科学思想。也就是说,在实验教学中运用比较的方法,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该种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去感受并学习比较法的科学思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则对学生的教育会有更深远而有意义的正面影响。
在实验教学中,通过比较知识本身及相互之间的异同点,能够有效帮助我们解决易混淆、难理解的知识,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过程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学习科学的比较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知识宝藏,将会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1] 刘爱兰.浅谈比较法在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鄂州大学学报,2008(5):67-70
[2] 尹中环.对比教学 奏响实验探究华彩乐章[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6):15-16
[3] 黄平.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利用对比实验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小学升初中试题范文3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课堂效率
生物课程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学科,生物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对生物更加热爱,还能提高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随着新课改制度的,初中生物课程,尤其是实验课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在生物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生物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解和教授,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地通过实验进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探究能力。
一、利用生物实验多样化,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力
生物是一门神秘的不易理解的学科,正因如此,学生才更想去探究它、了解它,教师应该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使学生对学习生物学充满动力,自发地去探索、发现生物学中的奥秘,只有这样,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实验是生物学科的基础,生物实验的多样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以实验为平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七年级学习《胆汁参与消化作用的试验方法》时,教师先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介绍,然后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试管中的变化,这样在亲自完成实验后,学生对学习内容将产生深刻的印象,同时还会收获到成功的喜悦。所以,通过生物实验学生不仅仅收获了成就感,同时还学会了运用科学实验来解决实际问题。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实物、样本、模型等来进行课堂讲解,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枯燥地讲解知识,将静态的知识以动态的方式来掌握,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从而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在欢乐中学习知识,在得到知识的过程中收获欢乐。
二、利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开放式教学模式变得越来越重要,这种方式不仅会激发相关人员的创新能力,同时还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改革,会使课堂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教学质量得到有效的提高。
要做到生物课程的开放式教学,必须做到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进行开放。比如,在学习“生物圈里的绿色植物有哪些”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转移到动植物公园等地方,让学生亲自感受自然,主动寻找植物之间的差别,这样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三、让学生亲自实验,提高生物学习效率
初中生物有很多种实验形式,例如,演示性的、制作性的和观察性实验等。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开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生物学习的效率,同样也会使学生的学习得到很大的进步。
初中生物教师应该从传统的演示实验中走出来,告别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初步将演示性实验转变成制作性实验,使学生在生物课堂上具有主体地位,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全身心投入到做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去理解、体会课堂学习的内容。比如,在学习了《种子的萌发》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在家里种植玉米、大豆和小麦等,安排学生观察这些植物的生长变化,也可以让家长帮助学生共同完成这项任务,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激发对生物的热爱,还为家长和孩子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增进彼此的感情。
四、开展课外生物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
课外活动是学生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可以对课本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学习了“生物圈里的绿色植物”之后,教师可以安排合适的课外活动,比如,制作植物标本等,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需要到户外采集样本、查阅相关资料,并且进行标本的制作,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一方面学到了很多生物知识,另一方面,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将得到进一步培养。
初中生物教材中存在许多难以理解的学习内容,所以,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实验,同时教师用简短的语言、合适的方式进行讲解。比如,在学习《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时,课本上安排了一个演示性实验来证明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然而对于氧气产生的过程,假如只是教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将很难理解和掌握。所以,教师可以进行一次实验操作,学生通过实验将深刻地认识到氧气的产生过程。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一位学生来进行操作,让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讲解。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对氧气的生成过程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将会为他们之后记忆光合作用公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而言之,以实验为基础的初中生物教学,教师要不断地探索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开放式教学,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学习热情。只有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激发、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生物实验课堂的主体,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并且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升初中试题范文4
一、实现乐器与教材整合,培养学生技能意识
乐器根据大小形状、演奏技巧、发声原理等特点分许多种类:有的简单易学,如七孔竖笛,学生只需掌握基本的指法和吹奏技术就可学会;有的较为复杂,如口琴,学生不仅要吹吸并用,更要依靠感觉左右移动音位。对于水平较低的初中生而言,如果学习的乐器难度过高,容易产生畏难和厌学心理;反之,如果过于简单,又提不起兴趣进而轻视。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侧重,以音乐教材的技能学习为基点进行整合,选择难度适当的乐器进行教学,使音乐学习不成为学生的负担。
例如,在进行知识和技能单元学习“竖笛练习”时,对于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竖笛这个简单、普遍、易带的乐器是完全可以实现学生人手一个的。于是笔者和学生们进行了手把手的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竖笛的音乐魅力,增长音乐技能。学生手握着竖笛纷纷跃跃欲试,笔者让同学们站起来,抬头挺胸,手指自然弯曲,面带微笑,竖笛与身体成45度角,轻轻吹气,有意识地控制气息。经过多番练习和指导,学生们基本能吹出音调,大大提高了后续的学习兴趣。
二、运用乐器实现唱奏合一,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将声乐教学与器乐教学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可以有效攻克音乐教学中的诸多难点,例如合奏教学,合奏作为音乐的一种综合形式,包含着音乐诸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它不仅要训练学生的乐器吹奏打击方法、声部的学习、音准和节奏的把握等表演才能,更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大家的共同健康成长。
在进行《青春舞曲》教学时,在学会基本节奏曲调后,笔者将其设计为两项音乐教学活动。
活动一:编排打击乐伴奏。首先介绍和展示新疆维吾尔族的特色乐器及各自的演奏方法:手鼓、萨巴依,还有其他打击乐器以供选择。将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各组选用喜爱的打击乐器,自编与歌曲配合的节奏,教师对每一组分别加以辅导;然后小组分别展示成果,全班共同选出与歌曲节奏最匹配的小组打击伴奏。
活动二:创编舞蹈动作。选择几个舞蹈功底较好的同学进行简单的新疆舞蹈动作学习,然后带领学生进行舞蹈教学并选择舞蹈组。
两项活动完成后,全班分别组成唱歌组、舞蹈组、乐器伴奏组共同表演《青春舞曲》,同学们载歌载舞,团队合作的力量将课堂气氛推向了,充满青春的活力。
三、应用自制乐器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音乐是实践的艺术,而现代教育更加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能在实践中激发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论,音乐新教材为学生量身定制了一项创造性内容――自制简易乐器。自制简易乐器含义较广,包括自行寻音源材料(课桌、书、玻璃杯、身体的各个部位),或用易拉罐等废弃品制作的一些简易乐器(如铃鼓、酒杯琴等),来探索、体验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情感起伏等等。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这项内容的实施,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完《茉莉花》这首歌曲后,学生对这些简单的音节节奏较为熟悉。于是笔者让各组分别准备八只大小不一的玻璃杯、一根筷子、一瓶水,让学生自行往八只杯里注入不等量的水,自行敲打并进行调适,直至能奏出1、2、3、4、5、6、7、1的不同音阶,尝试连续敲打出一小段与歌曲相符的乐曲。学生通过自我动手操作,不断改进、聆听、练唱,不仅加深了对音调的掌握,更激发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挥创造思维进行音乐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升初中试题范文5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问题情境;教学效率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我国已经逐步实现由传统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的转变,无论是教育理念或是教学手段方面都有了全新的突破。为了提高初中生物教学效率,人们逐渐意识到创设教学问题情境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作用。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还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是提高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
一、初中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所存在的问题
初中生物教学具有一定的探究性,要求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课堂活动中来,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我能力的提升。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是初中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然而,由于诸多原因,初中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方面还存在如下问题:(1)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从实际出发,主观臆想大于客观判断,最终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学习热情;(2)问题情境的创设没有充分结合教材,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因此缺乏实用价值;(3)问题情境的创设缺乏一定的有效指导,没有在适当的时间给予学生启发和引导,导致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不知所措;(4)问题情境的创设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缺乏一定的逻辑连贯性,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自身优势得不到真正的发挥;(5)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够科学、合理,缺乏矛盾以及解决矛盾的线索等必要的因素,导致学生无法解决问题;(6)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够简明扼要,内容松散拖沓,学生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揣测问题情境的实际用途,以至于学习效果事倍功半。
二、初中生物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途径
1.利用故事情节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枯燥性,因此部分学生往往会为此对学习产生抵触、厌倦的情绪。因此,教师需要在学习过程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习“动物细胞”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述“变色龙”“枯叶蝶”的故事,展现变色龙和枯叶蝶为了逃避敌人的追捕,自身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最终与环境融为一体的神奇现象,从而引出变色龙和枯叶蝶的变色原理在于皮肤组织内的三层色素细胞。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但可以领悟到生物学的神奇之处,还能够有效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借助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想要提高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也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初中生物教学具有一定的探究性,需要学生借助实验来证明理论的正确与否。其次,实验是一项综合性的活动,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享受到课堂成果,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时,教师可以采用“先实验,后原理”的方法,将一盆天竺葵的植物用塑料袋罩起来,并放在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然后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塑料袋内壁上有水珠,这时候教师可以提出问题:这些水珠主要来自哪里呢?学生可以先进行揣测,随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找出问题的答案。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具象,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3.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初中生物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锻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大部分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所蕴含的生物现象,并且利用生物知识进行解释,帮助学生补充生物常识。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教学过程中,只有积极为学生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小学升初中试题范文6
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教学模式的优化与改进是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也是促进体育教学成效提升、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抓手。广大教师应当立足体育教学工作实际,针对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深入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教学成效。笔者多年从事初中体育教学,在这一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究分析,本文将做简要论述。
一、体育常识教学从“口头讲述”向“形象拓展”转变
在初中体育教学工作中,室内课教学承担着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的任务,许多教师在这一方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完全以口头讲解的形式,导致课堂教学信息量不足、氛围沉闷。笔者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将多媒体手段引入课堂,从直接的口头讲解向多媒体演示转变,通过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演示各种体育相关的信息,有体育运动起源的介绍,有重大体育赛事的精彩场景,甚至还有体育疑难动作的慢镜头回放等等。这样的教学模式让体育室内课教学充满了趣味性,学生所接触到的内容不仅知识量丰富,而且演示形象生动,提高了体育学习的兴趣。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手段可以促进体育室内教学的生动性提升,能够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障。
二、体育技巧训练从“师徒传授”向“合作探究”转变
技能动作在体育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应当将体育技巧训练作为重要抓手。大多数教师采取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单一形式,教学活动中过程枯燥,学生学习热情不足,模仿训练的效果也不佳。针对这样的状况,笔者对教学活动进行了充分改进,以教师的动作示范为起点,组织学生开展动作揣摩分析与自我练习之后,将他们编为四至五人的学习合作小组,每一个小组明确一位动作较为规范的学生牵头,组织其他学生进行动作训练。在训练的过程中,牵头学生要对其他学生动作中不规范之处进行指点,也可以采取一人训练、其他人一起帮助他寻找与纠正的方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训练活动不再简单地对教师动作进行模仿,更多的是自己边练习边思考,以及对其他学生进行帮助。这样的互动活动既能够提供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技能动作水平。
三、体育技能巩固从“机械枯燥”向“趣味生动”转变
作为初中体育教师,要能够有效掌控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注意力,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训练活动之中。在进行了动作的示范技巧训练之后,教师应当通过巩固训练帮助学生提高掌握效果,如果采取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训练,学生必定会感到过程枯燥兴趣低下,此时就需要教师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研究,以创新的理念突破教学困境。例如在篮球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训练巩固运球的技巧,有的教师采取机械训练的方式,学生会感到兴趣不足。笔者在这一过程中则采取了游戏化的模式,将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一个组都进行运球蛇形跑竞赛活动,这样的竞赛让学生的兴趣有效激发出来,他们不再被动地进行训练巩固,而是主动融入到小组间的竞赛活动之中,这种以赛促学模式极大调动了学生训练的积极性,枯燥感乏味感一扫而空,同时在竞赛的过程中达到了熟练掌握运球技巧的目标。由此可见,对初中体育训练巩固环节进行趣味性改造,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完成了训练目标。
四、体育教学内容从“局限教材”向“全面保障”转变
初中体育教学工作承担着疏导学生心理、强健学生体魄、引领学生思想等多重职责,广大教师要着眼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科学的完善与补充,从而实现全面保障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充分运用校本课程为载体,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拓展,一方面补充了科学锻炼、合理膳食方面的内容,指导学生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同时科学地开展锻炼,使体育锻炼为身体素质的提高发挥重要作用。笔者还向学生介绍了均衡营养的相关内容,纠正学生不良的饮食习惯,这对于提高学生生活质量也具有积极的帮助。另一方面,笔者针对学生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拓展了教学内容,例如针对当前部分地区社会形势不佳的状况,笔者向学生传授了应对不法侵害的一些动作技能,重点对学生强化了遇到不法侵害时如何进行周旋的技巧传授,以及采取出其不意的动作将对方予以击退的技能,这样的技巧传授与技能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初中生的自我保护能力。
五、体育课外活动从“自发组织”向“指导开展”转变
体育课外活动是整个体育教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教师除了要抓好课堂教学之外,还要将课外活动作为重要的延伸和拓展,满足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以及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往许多教师并没有注重这一环节的兼顾,大多数时候还是以学生自发组织兴趣活动为主,活动目标不够明确、重点不够突出,效果也无法达到预期程度。针对这种状况,笔者强化了学生课外活动的指导,将其纳入到教学整体规划之中,一方面针对学生感兴趣以及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建立了篮球、足球、体操、武术等多个兴趣小组,将学生吸纳进去开展活动。其次,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辅导,重点让他们自己制定活动计划、活动目标要求,让他们将课外活动与体育技能巩固、身体素质增强等方面的目标融为一体。另外,针对一些体育特长生,笔者还将课外活动打造为因材施教的重要载体,为他们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训练,从而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模式的优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应当引起广大初中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积极投入到教学改革研究之中,促进体育教学成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康瑾.初中学校体育教学改革[J].河南科技.2012(15)
[2]董欣欣.关于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