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学生心理辅导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学生心理辅导范文1
初中生 考试焦虑 辅导方法
考试原本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方法,但在一些学校、一部分教师眼中考试已成为检验教与学效果的唯一方法,自然而然加大了考试在师生心目中的地位,成为学生的难关。有的学生由于部分学习环节的欠缺,加上沉重的外部压力,引起了考试期的担心、害怕、恐惧等不良的心理反映,严重的会出现出汗、口干、腹痛、头痛、头晕等不良的心理反映,影响了正常学习水平的发挥。因此,教师、学生都应对考试焦虑现象有充分的认识,让学生掌握适当的自我心理调节和心理训练的方法和技巧,让不良的心理和生理反应逐渐减弱乃至消失。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的焦虑程度与活动效率呈倒“U”型曲线关系。换句话说,焦虑程度过强和过弱,都不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而适度的心理焦虑,对人所从事的活动会产生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学校对学生进行的前期问卷调查也表明,初中学生中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现象。
我们认为,在对学生考试焦虑心理的研究探索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即对初中学生中出现的考试焦虑现象,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解释,不能有任何的主观臆测。客观性原则是设计心理学方法、采取心理学对策的最主要、最基本的要求。
2.发展性原则。即对初中学生中出现的考试焦虑现象的研究要坚持发展性原则。中学生正处在一定的发展年龄阶段,而每个发展年龄阶段所形成的角色年龄特征既有相对的稳定性,又有一定的或塑性,在对其心理的研究中要坚持发展性原则。
3.教育性原则。以中学生为客体而进行的教育实验研究,决不允许给学生留下任何心理创伤。研究取得的成果必须接受教育实践的验证,有效地服务于教育实践。
4.点面结合原则。对学生考试焦虑现象的心理辅导受两个因素的制约。即指导的对象和内容,就辅导的对象而言,对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既要全面,既对全体学生普遍进行,又要结合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加以个别辅导。就辅导的内容而言,既有普遍的一般考试焦虑缓解方法的辅导,又有特殊的适合特定学生的具体个案的心理辅导内容。为此,既要了解普遍的焦虑状况,又要了解个别的焦虑差异,找出有代表性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解决。
特质理论的代表人物阿尔波特认为,特质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单元”,是能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的神经“心理结构”。按照阿尔波特的看法,人格特质具有以下八个显著特点:(1)特质是一种实际存在于个体之内的事物,即神经心理结构;(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习惯是特质的具体表现;(3)特质具有动力性,也就是具有决定人的行为的能力;(4)特质的存在可从个体的外显行为加以推测;(5)特质与特质间具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特质的区分只是相对的;(6)特质与道德判断或标准不是同一范畴;(7)当一个人的行动或习惯与某一特质不相符时,也不能证明此种特质不存在,因为同一特质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个体外显行为的两重性及其不同情境的刺激,有可能导致个体特征与行动的背离;(8)特质既可作为个体人格来研究,也可根据它在整个人口中的分布来研究。
在个人特质中又特别强调对主导性特质的把握,这种思想对形成指导模式的基本特征有重要作用。因为指导模式是以对学生个体心理特质的全面了解和把握为前提的。
美国认知心理学家约翰逊认为,问题解决包括准备、生成和判断三个阶段。准备是指明确问题的性质、确定信息范围以及解决问题策略受何因素制约这样一些心理活动。生成是指考虑出一些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判断是指对这些解决问题办法进行评价。就一些简单问题的解决而言,这三个阶段可能是依次进行、步骤分明、一次完成的;但对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来说,则可能在某些阶段出现循环。或者为了解决问题的一同部分而重复生成阶段,或者根据新的信息对可能的解决问题部分进行多次的评价。因此,虽然问题解决的一般程序是准备、生成和判断,但在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三个阶段多次循环反复的现象。该理论对于我们正确把握辅导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帮助学生依据问题性质合理选择解决问题方案,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智力结构发展理论,在当代心理发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皮亚杰认为,从整体上看影响智力发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成熟的影响,指机体成长对智力发展的制约作用;二是动作练习和经验的影响,这种平衡过程实际上指的是认知结构的建造过程。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的建造过程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最大,它构成个体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
美国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提出的综合适应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任务即一个人在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必须学习的活动。若此项活动成功地学会了,不仅可使他感到快乐,而且还会促使他顺利完成以后的发展任务;若此项活动的学习遭受失败,则不但会使他感到沮丧、不安,还可能阻碍以后发展活动的进行。在发展任务中有些是伴随身体的成熟而出现的,有些主要来自社会文化的压力客观需要,还有些则基于个人的价值观和抱负的增长。哈维格斯特关于发展的基本思想和主要途径是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的。
人际互动理论又称为人际相互作用,强调人与人之间交往时的相互依赖关系。蒂博特和杰勒德就是从这一观点出发,提出了人际互动理论。他们认为,任何一个人在互动情境中的行为都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即一方进入情境时的目的、动机,以及另一方对此可能出现的行为反应。由此而来的三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便是:个人行为受其意图决定的程度;个人行为与对方反应相依的程度;上述两方面相互结合的程度。根据这一思路,他们划分出人际互动的四种相依类型。分别为假相依;非对称性相依;反应在性相依;彼此相依。程度逐渐加深,这一理论思路对于正确认识辅导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们希望,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指导学生考试焦虑的心理研究和实践,总结学生在考试心理方面的变化规律,通过现象探索学生考试焦虑心理辅导中行之有效的科学模式,尽最大限度地排除学生的考试焦虑心理障碍,以发挥学生真实的学识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中学生心理辅导范文2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99-02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1]。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给人们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在校中学生也不例外地受到了这个大环境的影响,提前感受了这些大的压力,如升学压力、人际关系紧张、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等。目前,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加之由于家庭的残缺和不和谐,如父母感情不和、父母离异形成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公民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2] 2008年,在抗震救灾中政府与社会对灾区人民开展了积极的心理援助活动,可见心理健康维护已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反映在教育领域中,随着经济现代化、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开展,社会各界都开始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笔者深切体会到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大力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对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的心理建设,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其身心全方位的发展的重要性,尤其需要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反思。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现状
笔者在担任某中学的心理辅导教师期间,曾与多个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做过学习交流,参阅其他资料,认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有以下特点。
1.学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重视程度不够,配备了心理咨询室的学校所占比例还较小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证明。
2.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对心理辅导教师重视不够。心理辅导教师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普通学校一般是由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职担任的,重点学校相对重视,会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来担任。但是由于学习和考试的压力,对该项工作的重视程度还普遍存在不足。
3.从中学生的角度来看,普通中学的学生对心理辅导还比较排斥,不愿进行心理辅导,对接受过心理辅导的学生会有一种异样的眼光看待;大城市的重点中学的学生相对较易接受心理辅导,愿意前往心理咨询室接受心理辅导。
二、中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结合笔者的咨询辅导实际、相关资料和与同行的较多的沟通,认为目前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学习问题。中学生因学习而产生的心理问题是这个群体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为:学习压力过大、学习方法不当、学习缺乏动力、学习困难、考试焦虑等。
2.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中学生反映较多的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
3.青春期问题。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发展的时期,出现了很多相应的心理问题,比如:早恋、情绪不稳定、自制力较弱、过分关注自我等,这些都需要引起广大心理工作者的重视。
三、对中学生心理健康辅导的反思
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和其他心理辅导教师的反馈,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辅导进行了反思,以期获得同行和专家的共鸣。
1.反思心理辅导教师。对于心理辅导教师而言,当面对不同的来访者前来寻求帮助时,我们是否需要向他们提供种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按照罗杰斯的观点,我们应该秉承“非指导中心的原则”,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是要告诉他们应该怎么做。但在实践中笔者发现每个前来咨询的中学生,将问题说完都会问到“老师,我应该怎么做?”,这似乎暗示着中学生内心是渴望我们给他们一个具体明确的方法,这也是大多数教师所关注的问题,而这也似乎暗示着我们有责任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这种理论与实践上的不协调,作为咨询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取舍?
2.反思中学生。对于前来咨询的中学生而言,正如笔者所提及到的,大多数学生都迫切的希望得到心理辅导老师相关的建议和方法。此刻,笔者不禁要反思,当辅导老师给来访的学生提供了相应的建议时,按照这样做的学生有几个呢?或者能这样长期坚持做下去的又有几个?我们知道短短的一次辅导仅仅给来访者带来的是心理上的启发与行为上的建议,真正的改变还在于自己,而对于其是否会按照辅导老师的意见来做我们是不得而知的。
3.反思心理辅导形式。对于心理辅导的形式,笔者更多的感受是在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谈心交流,或是在进行一次思想教育课,缺乏甚至不会运用专业的咨询技术。因此才出现了其他学科老师能够代替心理咨询老师的现象。作为咨询师我们要如何摆脱这种尴尬的局面?如何提升自我的实践能力?如何做到科学的运用有关咨询技术?又如何改变这种咨询模式?使得其他学科的教师无法替代心理辅导教师这个专门职业,笔者认为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
4.反思心理辅导效果。对于心理辅导效果,笔者深知不能对此做全盘否定,因为当来访者来到咨询室那一刻,他的内心是期望改变现状的,哪怕只接受了一次心理辅导,也可以在动机、认知观念上或多或少发生着某些变化。但众所周知,心理问题的形成是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不仅包括生理因素、心理因素、还包括社会因素,要想解决好心理问题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时间。然而在实践中发现:对于大多数中学生而言,要想跟进心理辅导效果是很难的,首先学生不愿再次前来做咨询,对于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也就不了了之了;其次是心理咨询老师有限,需要咨询的学生较多,无法顾及到以往咨询过的学生,因此无法得到咨询效果的反馈意见。作为心理咨询师,我们是否需要对前来咨询的学生进行心理建档?是否需要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持久的跟进工作?是否需要对心理辅导效果进行评估?倘若需要,我们又当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
对于以上种种反思,是心理辅导教师普遍存在的困惑,应该引起心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因为这既是对学生负责,更是有利于心理辅导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胡崇富.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J].成才之路,2009,(22):6-7.
中学生心理辅导范文3
[关键词]班级心理辅导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邴倩(1976- ),女,山东冠县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94-02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力图突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的局面。班级心理辅导通过关注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其人格健康全面地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班级心理辅导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班级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会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若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采用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还应采用各种方式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班级心理辅导就是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大学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个性或心理上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他们学习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技能并引导他们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可能或正在遇到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三)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
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普遍肯定和认可,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在整个大学阶段,都应针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点及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广泛开展相应的班级心理辅导,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意志与耐挫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中学生心理辅导范文4
关键词:心理健康 班主任 初中 学生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现代社会对于一个人“健康”有两方面:不仅指躯体方面的生理健康,还指精神方面的心理健康。
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于1946年曾为心理健康下过一个定义:“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次大会也为心理健康认定了四个标志:“①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②适应坏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③有幸福感;④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
二、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发展心理学认为:初中生正处于生理心理快速成长变化的青春期,青春期属于特殊时期,这个时期身体和生理机能都发生急速变化,身体越来越成熟。生理上的快速成熟使少年产生成人感,心理发展的相对缓慢使他们仍然处于半成熟状态,成人感和半成熟状态是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加之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一些工作不到位,使初中生心理健康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综合各方面资料,我认为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认知方面过分高估自己。身体的急速成长,使他们从心理上产生自己已经发育成熟的体验,认为自己已经是成人,这就是成人感。具有成人感,便认为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就属于成人水平,应该被社会、坏境和周围成人平等相待。而实际上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状态,于是就出现了自己认为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现实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具体在生活中就表现为对父母、老师的关心显得不耐烦、甚至语言顶撞或有肢体冲突。
2、情绪方面的极不稳定,喜怒无常。青春期的孩子情绪表现有时相当激烈、粗暴,甚至失控,有人用“疾风暴雨”来形容。人们认为平常的是是非非,却在他们那里引发高强度的反应。自尊心过强,或过于自卑,容易走极端。当其情绪好时,学习积极性高涨,与别人相处和谐;当其情绪不好时,学习积极性低落,与别人难以友好相处,甚至出现逃学、上网、打架等现象。
3、意志力方面比较薄弱,常常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做什么事都会优柔寡断、虎头蛇尾,自制力较差,易受暗示,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4、人际关系方面交友范围开始缩小,初中生最要好的朋友一般只有一两个,而且是同性别。此时男女生的关系开始发生巨大的变化,表面上疏远,漠不关心,实则上想接近,渴望异性关注。与父母的关系:有点紧张,对父母的依赖减少。与教师的关系:他们不再盲目接受任何一位老师,开始对老师品头论足。对所喜爱的教师他们会努力地学习那门课,而对自己不喜欢的教师则排斥那门课。
三、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与参与。而班主任在这方面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原因是:班主任与学生接触时间长,次数多,对学生了解较全面深入,带班一般为三年,这就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系统地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为班主任提出了辅导学生心理健康的职责。
班主任辅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很大的优势,表现为:在时间与空间上很灵活,校内校外,课内课外,既可利用较长的时间,如入学教育和班会时间,也可利用较短的时间,如课间休息和放学之后;更加上班主任负责具体管理班级及本身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学生面前具有较大的权威性,学生的认同感、亲和力好。
四、初中班主任如何辅导学生的心理健康
在做班主任的几年中,我发现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烦恼、学习考试困惑、家庭原因及偶发事件,在工作中总结出以下四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1、利用班会课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和青春期知识讲座
对中学生有针对性地讲授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是必要的,对指导其学有好处。他们按照心理学的规律去学习,学习成效必然有所提高。了解了记忆的规律,学生就有可能上课更专心,更好记住知识。了解了青春期的心理特点,从而主动把握自己的心理,安全顺利度过青春发育期。
2、关注每个学生,平等的沟通交流
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心理辅导常常是通过谈话来完成的。如果这时班主任能用平等的沟通交流方式,学生一定会从心里尊敬、感激。
沟通交流注意点:
首先班主任在劝说前要深入了解劝说对象,关注每个学生。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其次要让自己保持一种热情的、友善的、真诚的心理状态。选择舒适、放松的环境,与学生的距离适当,尽量使学生有一种亲近感,使这种热情的、友善的心理为学生所领会。不论学生在交谈过程中出现何种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言行和情绪,班主任自身必须始终具有这种心态。
最后要运用必要的沟通技巧。如学生在情绪动荡的状况下,很难听进善意的劝告。稳定情绪的技巧有:①避实就虚。班主任在劝说前谈一些与劝说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事,以使学生的情绪逐步稳定下来;②“冷处理”。班主任不直接实施劝说,而是让学生对刚才发生的事情进行回忆,或写在纸上;③肯定学生的成绩与优点。表扬与奖励会使人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进而身心放松,情绪稳定。此外劝说时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和肢体语言,根据情况调整劝说的内容和方式。应根据自己察觉到的学生心理,适当调整自己的劝说内容或暗示学生要引起重视。
3、利用偶发事件及时进行个别心理辅导
现实生活中会常出现料想不到的意外事件和情境:如学生亲人亡故、车祸、火灾、抢劫、父母离异以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突发的不愉快的事件等。这些情况一旦出现,学生的心理平衡可能被打破,甚至心理崩溃,因此特需心理辅导与重视。
我班有个女生在刚刚准备念初一时母亲突然病逝,她遭遇的打击很大,虽然表面上她极力表现想让自己坚强,可她对母亲的思念严重干扰了她的生活,她刻苦勤奋却没有效果,夜里思念母亲却只能偷偷哭泣,她不肯找人诉说心事,只能自己背负,如此恶性循环,让她焦虑失眠,成绩下降。为了减轻学生偶发事件后的痛苦,加速重构心理平衡,我一直陪在她的身边,冷静地守候着、鼓励着,我想让她明白:爱她的不只是她的父母,还有我这个班主任。在我的干预下,她终于走出了丧母的阴影,开始乐观积极起来,对未来又有了希望。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事情是不能让全班学生知道的,不能寻求全班同学帮助的,如学生的父母离异、女生意外身体伤害等;
4、多与家长联系,帮助其发挥好家庭教育的功能
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在家的时间比较长,受父母的影响较大,所以班主任多与家长联系,帮助家长发挥好家庭教育很有必要。联系途径:
①利用家长会有计划地向家长介绍一些基本的实用的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向家长讲述家长育人成功的范例,或者推介这方面的书籍,如《学习就是习惯的养成》、《给孩子一生的财富》、《生命的重建》、《亲子沟通的技巧》等,帮助家长树立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观念。
②帮助家长树立创设良好家庭气氛和关注孩子心理需要的观念。家长教注重物质条件创造,关注孩子的吃、喝、穿、住等生理需要,却往往忽视家庭良好的心理环境的营造,忽视孩子多方面的心理需要。父母关系紧张、亲子关系不良,都会妨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班主任应启发、引导家长不断自我完善,家长之间应有亲密和谐关系,亲子间应有平等、互爱的关系,形成关怀、爱护、民主、平等、以理服人、鼓励为主的教养方式。
③采用个别座谈、电话联系等方式,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互通情况,提出施教建议,纠正家长施教偏差。有些问题突出的学生,其家长也往往是有突出问题的,对这类家长要根据其教育缺陷和偏差,明确提出要求和进行更具体的指导,跟踪家长教育过程、方法及效果,及时纠正家长的不当教育。
五、结束语: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
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在班主任的诸多工作中,德育工作是核心工作。要做好德育工作,必须依托学生良好的心理,改善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是德育的基础,故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班主任的重要职责。
参考文献:
中学生心理辅导范文5
下面列举两个笔者在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的案列。
案例一:伊亮(化名)是个性格内向的初三学生,平时沉默寡言,不喜欢与同学相处。上课不敢举手发言,请他回答问题时,他情绪紧张,不敢大声说话,平时喜欢独处,在与同学、教师交往时总是怯生生的。一次课间,同学们照常嬉笑玩闹,他却一个人静静地坐在位子上。我走过去轻轻地问他:“为什么不和同学们一起去玩呢?”他迟疑了一下,又似在思索的样子,等了一会儿,他低下了头,小声地说:“我不想。”我发现,胆怯犹如一张巨大的网笼罩在他的头上。我微笑着对他说:“没关系的,同学们都很愿意和你玩的。”于是我叫来了好几个男同学,提议他们和伊亮一起去踢足球,起先他有些不愿意,但在同学们的强烈要求下,他勉强地和同学们去了。后来经过观察,发现他逐渐克服了胆怯和畏难情绪,愿意和其他同学交往了。
案例二:一次体育课下课之后,学生们满头大汗、欢呼雀跃地走进了教室,我发现坐在角落里的伊亮特别沮丧,就把他请到办公室,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问他:“今天体育课为什么不高兴呀?”他小声地说:“我觉得什么都不如别人,别人都比我好!”他的这句话,让我感到非常吃惊,感到他的心理问题较大,需要激发他的潜力。他才十几岁,怎么会给自己戴上“什么都不如别人”的帽子。我接着开导他,他才委屈地说出同学们在打篮球时嫌他技术差,不愿意和他一组。特别是有个球打得很好的同学,就不想让伊亮加入他的球队,勉强同意后,也不给他传球,让他呆呆地站在球场上,他觉得自己太失败了。
我便耐心开导他:“每个人在老师眼里都是一块金子,如果你自信地展现你的光芒,大家就都会对你刮目相看的。”我接着启发他:“那你有什么本领比其他同学要强呢?”听到我的问话,他低着的头忽然抬起来了,我注意到他的眼睛突然闪亮起来。他使劲点了点头,说:“老师,有,我会唱歌!”我赶紧抓住话题,大声赞美他:“看,你不是什么都不行,你有自己的长处。那好,有机会你也给大家展示一下。加油,要对自己有信心,你能行,你一定行!好好准备一下下星期音乐实践课的‘擂台赛’。”我看见伊亮欢天喜地地跑回教室了。
作为心理辅导员,又是音乐任课教师,在这方面可以给伊亮创造很多的机会,让他展示自己的才华,增强自信心,不让他掉队。音乐实践课前,我再一次嘱咐他努力发挥,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果然,他在音乐擂台赛中脱颖而出,稳获“唱歌擂主”,从他喜滋滋的神情中分明看到了他心中的一份自信和喜悦。他的这次表现也着实让其他同学刮目相看,他的信心更强了,劲头也更足了。
于是,我乘胜追击,交给了他一个任务:每天中午读报课负责领读英语。这是一门他一向不喜欢的学科,他竟欣然答应了。可喜的是试行几周来,他完满地完成了任务,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他的英语成绩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同学们的心目中更有了很大的威信。而他现在不但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做到积极主动,还能助人为乐,帮助教师完成许多的工作,成了一个全面发展、积极向上、乐观阳光的学生。
二、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托进行个案分析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和知识领域相联系的八种智能为语言智能、节奏智能、数理智能、空间智能、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每个学生拥有的智能也不外乎于此。
1.认识到每个学生智能具有多维度性
学生都具有多种不同的智能,只是发展和表现的程度不同,使得每个学生各具特点。基于学生的阶段性特点,我们仅就加德纳的理论中关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直接的四个方面(交流、动觉、节奏、语言)智能加以分析探讨。
在案例一中,学生伊亮是个比较胆怯的男孩,不善与人交往。交往即交流智能(Interpersonal intelligence),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表现为觉察、体验他人情绪、情感和意图并据此做出适宜反应的能力。每个学生在智能领域的禀赋是不一样的,不能因为某一个方面的表现而否决其他方面。况且,个人的智能和潜能是可以开发和激发的。案例中的伊亮,却总看不到自己的闪光点,为此,逐步引导让其发现自身闪光点,唤回自我认知是关键,并可以用集体的力量加以感召。他不具有很强的交往能力,但是具有其他能力,如音乐。音乐即节奏智能(Musical-rhythmic intelligence),伊亮在音乐擂台赛中获得“唱歌擂主”,就是他在此方面具有较强的智能。
案例二中,伊亮的篮球打得不好,表现出他的身体—动觉智能(Bodily-kinesthetic intelligence)不够发达。身体—动觉智能指运用四肢和躯干的能力,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但并不能推断伊亮的言语—语言智能(Verbal-linguistic intelligence),比如听、说、读和写的能力,个人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也不行。正像在案例二中,伊亮是可以做好教师交给的英语领读任务的,并提高了英语成绩。如果仅仅依靠伊亮不善于交往,就否定了他的其他才能,是荒谬的。要多维度、多视角地看待学生的智能发展。
2.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使学生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产生明显区别
适当的环境和教育引导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未被发掘的能力。只是“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人们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也与家庭的教育和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智能强调的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学生因为一点挫折,就自暴自弃,认为事事不如人,造成了后进。通过心理辅导,增强学生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辅导教师就要让这样的学生克服自卑心理,重新建立信心,取得更大的成绩。
当我们了解了加德纳关于智能理论的含义之后对于学生此类问题的心理辅导,就可以更加得心应手。
三、心理辅导内容分析
对于此类学生情况,需要从三个方面解决他的这一心理问题。
1.帮助学生克服胆怯心理,增强参与和信任意识,发挥集体的感召力
胆怯的学生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敢也不想与他人接触、交流。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集体生活中才有可能。”因此我有意识让他与一些较为活跃的学生共同参与音乐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让外向的学生带动他,影响他。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同伴的热情与快乐感染了他,通过同学间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们增加对伊亮同学的了解,使这个“孤独的孩子”逐渐融合到集体大家庭中来,从而逐渐地让他克服胆怯心理。同时加强对于学生成长环境——家庭的沟通。
2.通过挖掘潜力,发挥特长,使其树立自信
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能长项,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如果只见所短,而忘其所长,那么就算他是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我们若能扬长避短,强化其长处,即使残疾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要善于寻找那些孤独和自卑学生的优点,发挥他们的积极因素,就像在大海沙粒中找金子一样,在他们暗淡的心灵中找到闪光点,并使之发扬光大。
确实,受到轻视的伊亮丧失了自信心,内心深处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自卑感,才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是没有一个学生不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赞赏的。就算是学困生,他们的内心深处也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喜爱,也同样希望能受到表扬。我帮助伊亮找到了自己身上的闪光点,挖掘他爱好唱歌的潜能,及时进行鼓励,“加油,你能行,你一定行!”种子开始在他的心里生根发芽,心理辅导教师要善于发现、挖掘、激发和引导学生个人的智能。通过引导让他看到自身闪光点,逐步消除他的自卑心理,树立起自信,并让学生善于利用自己的智能优势,给学生以自信和成功的钥匙。
3.搭建舞台,尝试并体验成功,并加以激励和巩固
每个学生的智能展现是有差异和侧重的,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学生之间只有差异,没有差生,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人才。我们以多元化观点看待学生,创设环境,举办“班级擂台赛”,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有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单词默写比赛、小品表演……门类多,涉及面广,让每一个同学都开发出自己的闪光点。在对伊亮的心理辅导过程中,我抓住“擂台赛”这个有利契机,鼓励他参加音乐实践中的擂台赛,并鼓励班中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参与融入活动,让我们的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锻炼才干,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健康、乐观的生活情趣,形成健全人格,让每一颗心灵都快乐地学习生活,让每一位学生都幸福地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曾说:“时代已经不同,我们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走入适应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最大的成就感。我们应该做的是多花心力找出每个人的天赋并加以培养。”
四、结语
中学生心理辅导范文6
摘要: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普遍存在不良的就业心理,不但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而且关涉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在大学期间,针对心理问题,运用班级心理辅导模式,进行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相关的培训和指导,使学生对自己、职业和未来形成清晰的轮廓,为踏出校门进入社会做好各方面准备。
关键词 :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班级心理辅导
基金项目:山东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项目编号:2011zcj316)
作者简介:郭增波,男,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育教学与研究、法学理论及应用。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4-0067-06
我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培养大量人才,也给日趋严峻的就业市场带来了压力,使本来就“难”的大学生就业市场“难上加难”。[1]然而,很多用工单位却叫苦招不到称心如意的职工,“珠三角”和“长三角”连年出现“用工荒”。[2]“就业难”和“用工荒”同时出现,表明高职教育与社会需求间存在错位,高职学生就业水平不高,职业发展能力偏弱。对菏泽家政职业学院405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约占75.3%的同学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规划,对将来如何晋升和发展也缺乏设计。约有24.7%的同学表示做过设计,但有明确设计的仅占5.1%左右。针对高职学生在职业发展规划中的问题,从心理教育的角度,探讨利用班级心理辅导方式来增强他们的职业发展能力。从最初的自我认识,到职业认知,再到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引导和灌输,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了解职业的发展趋势,熟知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踏出校门进入社会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一、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不良的心理表现
(一)由学习和生活压力产生的心理问题
高职学生在课程学习、校园生活和交友过程中,由于自身及环境等各种原因,经常出现紧张、焦急、忧虑、担心和恐惧等复杂的情绪反应,产生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等心理焦虑。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58.6%未及时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和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学习模式的过渡,学习吃力,考试成绩不理想;有约32.1%学生在校园生活和交友过程中,由于性格内向和不善交流而缺少知心朋友,产生许多感情问题;有18.2%的学生在学校就通过各种途径隐约获知残酷竞争的社会现实和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他们由于缺少这方面的认知和经验,没有勇气甚至害怕去面对深不可测、复杂多变的社会。学习和生活的挫败感以及对未来职业和社会的恐惧,使他们的心理产生焦虑,难以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科学规划。
(二)因不能正确认知自我产生的心理问题
全面、客观和实事求是的自我认识是健康的就业心理的基础,但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看不到自身优点,觉得处处不如别人,就会丧失信心,做事畏缩不前,产生自卑感;如果过高地评价自己,则会骄傲自大、盲目乐观,导致自负。
高职院校录取分数线在大专院校中往往是较低的,许多高职生认为自己不如普通本专科学生,甚至认为自己不是真正的大学生[3],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占到受调查总数的87.9%。加之,因部分高职院校存在基础建设落后,配套设施不全,学院规章制度不完善和师资力量偏弱等问题,使部分高职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巨大落差,调查中,有约78.4%的高职学生对目前就学的院校不满意。由此导致自己对自己评价过低,产生自卑感,职业目标规划偏低。
部分高职院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和社会需求,开设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加强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甚至超过了普通本专科院校,这些高职院校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往往心存优越感,眼高手低,对未来职业期望过高。
(三)对职业认识模糊引起的心理问题
清晰、明确和科学的职业认识是健康就业心理的必要条件。由于职业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使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认识模糊,造成职业认知盲区和灰色区。
高职学生对职业的认知除了来自于课堂上专业教师的讲授,大多来自网络、电视和报纸的相关报道,而这些信息往往是零碎或不系统的。缺乏相应的职业体验,也限制了他们对自己职业角色的认知,继而导致对自己职业能力的发展水平、职业兴趣的取向和适合自己个性职业种类的选择,很少进行认真分析与评估,使得多数高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特征认识得比较模糊(69.6%)。这种自我认知上的不足,造成职业生涯规划时的盲目心理。
许多高职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习惯性地依赖父母和老师,不积极主动计划自我未来的职业发展,对职业生涯规划缺少热情,对于职业和就业,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主动了解职业就业的相关知识,不主动收集有关信息,从而造成职业目标不明确,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自我认知模糊、自我规划意识缺乏。[3]甚至缺乏基本就业技巧,如整理个人推荐材料、收集和选择适合的就业单位,掌握基本的面试技巧等。在调查中发现,仅有20.5%高职学生因为喜欢而选择目前的专业,有57.9%的学生所学专业是由父母做主选定的。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优势
针对高职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心理问题,除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外,还可以尝试以班级为单位的集体心理辅导新模式。心理学相关研究证明,人具有社会性特征,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都要与各种人交往,建立各种形态的人际关系,而人的心理适应主要是这种人际关系的适应。许多心理问题往往源于不良的人际关系,这类心理问题就可通过从复原人际交往情景中重新纠正交往行为加以解决。班级心理辅导能够提供适当的社会交往情景,班级成员围绕某些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与人际互动,彼此进行交往,相互启发和诱导,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和提高,发现自我,尝试学习和改变行为方式,改善人际关系,进而解决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遇到的心理问题。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团体性优势
处于大学阶段的学生强烈追求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希望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渴望获得友谊和关爱,渴望得到同伴、父母、老师、社会的尊重和认可。班级心理辅导这种团体形式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提升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热情。[4]
在班级心理辅导过程中的讨论分享环节,团体成员间积极的、正面的反馈,如一面镜子,通过别人从多角度来看待自己,不但发现自己的短处,还能发现自我的优点,从而比较客观地进行职业定位,培养自己的职业情感,克服在面对专业和职业问题时的自卑、自负和盲从心理。
(二)班级心理辅导程序的人本性优势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许多心理问题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及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产生、发展和维持的,因此,将这些在社会环境和人际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问题放回到类似的情境中去加以解决,既具针对性又简单有效。(1)班级心理辅导能够营造良好气氛,通过举办各种活动,使组员心理产生安全、信赖和温暖的感觉,自己感到被他人需要和接纳,自然就有归属感。班组成员可从中获得力量与支持,在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增强自信,避免盲从和对他人的依赖。(2)加入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后,学生会发现他人也有类似自己的问题,心理压力自然就会减轻,甚至在参加活动中有同病相怜的感觉,他们之间也能够建立起互帮互助的真正情谊,共同克服和战胜在职业认识、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3)班级心理辅导过程可以给成员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通过宣泄可以有效释放压抑性心理负担,恢复到正常的精神状态。不少高职学生在职业规划过程中积蓄了许多不安和忧虑情绪,宽松、安全而又互相关注的心理辅导小组为这种情绪的宣泄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
(三)班级心理辅导形式的灵活性优势
班级心理辅导方式灵活多样、丰富多彩,辅导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展开,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通过游戏、观看视频、演讲、讨论等方式,增进成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在交流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班级心理辅导在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组织和实施
丹麦心理学家艾鲍说,在辅导的过程中,辅导者能带进辅导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在进行班级心理辅导过程中,辅导者除了在实施的不同阶段具有心理咨询相关技能和对团体氛围应有敏锐的察觉和组织利用资源的现场应变能力,还应具备一定的个人特质,如亲和力、客观、诚实、耐心、有同情心等。[6]
(一)制定辅导活动目标
班级心理辅导要依据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提高职业认知能力,最终帮助他们进行职业定位。班级心理辅导应贯穿高职教育的全过程。因此,班级心理辅导所要达到的整体目标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在辅导活动的不同阶段,都要设定相应活动目标。
1.实现学生学习的目标。通过心理辅导,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实现理想抱负和自身价值的可能性。
2.达成学校教育的目标。通过科学的职业规划,学院能有效地实施教学计划和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极大地促进毕业生就业,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和声誉。
3.满足社会需求的目标。职业生涯规划的班级心理辅导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认知,克服职业选择和职业定位中的困境,提高长期职业发展的意识与能力,不仅实现高职毕业生顺利就业,减轻社会就业压力,而且,还为社会提供急需的人才,缓解人才市场中的供需矛盾。
(二)说明辅导活动方案
1.辅导的对象是大一学生,以自然班为一个团体,人数在30-50之间,并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成立5-8个讨论小组,每组的成员设定为5-8人。高职三年,在校理论学习时间仅二年,学习时间紧,任务重。笔者认为,在第一学年的第二学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时机合适。在高职学生对大学生活、学习和自己专业有相当了解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的心理辅导,无论对他们今后的学习还是就业,效果可能会更理想。
2.辅导活动共设计五套步骤,每套步骤设定四方面的内容,每套步骤活动时间为150分钟。
3.班级成员分别在第一步和第五步活动结束时填写“班级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其结果作为班级心理辅导事中效果评估和事后效果评估的指标参数。
4.辅导活动场所最好选择多媒体的教室或活动室,有利于开展活动,便于师生交流互动。
(三)设计辅导活动步骤[7]
根据所制定的辅导活动目标和活动方案,设计出具体的活动步骤(见表1)。
(四)效果评估
活动效果评估是对班级心理辅导在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实效性的评价,是整个心理辅导活动不可或缺的一步。它不仅影响活动进程,而且,对于积累辅导者的指导经验,为以后更好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心理干预具有基础性意义。评估分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及反馈评估三次进行。(1)事中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在整个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通过观察或问卷方法对活动情况进行适时效果评估,能够掌握班级成员的个体表现和整体表现,并随时调整心理辅导方法、手段和内容,及时变换辅导步骤,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如在自我认识部分的自身评价环节,按花名册顺序请班级成员对自己做出评价,大部分成员都不愿开口,好像也不知如何开始。出现这种状况,辅导活动就难以进行,就需要及时变更辅导方法。改为每位成员在名字下面用一句话或一个词对自己做个总结并写到纸上,纸收起来后,辅导老师按顺序请每位成员进行解释,就能顺利完成本环节的任务。(2)事后评估。班级心理辅导结束后,填写评估表,对整个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可以了解活动对班级成员在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作用和影响,以及对以后举办此类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对两次“班级心理辅导效果评估调查表”进行汇总分析表明,班级心理辅导课程对职业生涯规划具有积极作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比如,“本辅导是否有利于缓解高职学生的‘就业难’?”,学生回答“是”的比例由事中时的32.1%提高到事后时的70.7%;对“本辅导能否解决高职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回答“是”的比例由15.3%提高到38.6%;对“你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高职学生有意义吗?”,回答“有”的比例由9.8%提高到44?3%;对“本辅导对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回答“有帮助”的比例由13.4%提高到57.2%;对“本辅导对于大学的学习”,回答“有非常好的影响”的比例由7.4%提高到32.4%。(3)反馈评估。为了解班级心理辅导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持续影响力,在辅导活动结束后的3个月到半年后,通过问卷、访谈或调查的方法,选取30名曾经接受过辅导的学生进行反馈,获得辅导活动对学生学习、生活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通过反馈,心理辅导活动对班级成员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积极地面对人生和大学生活,逐渐克服了不良的就业心理,努力学习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特别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②对自己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经常会站在对方的立场看待问题;③对自己的大学生活、未来的职业和人生有了更加清晰和详细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搜狐教育.就业现状:专科生不挑研究生不怕本科生遇尴尬[EB/OL].[2013-12-10].http://kaoyan.eol.cn.
[2]新快报.珠三角长三角齐遇用工荒部分企业缺工三四成[EB/OL].[2012-02-10].http://sina.com.cn.
[3]潘小莉.不良心理对高职生职业规划的影响[J].甘肃教育,2111(12):20,20.
[4]杨婉,邬瑞斌.应用团体辅导开展大学生个性化就业指导[J].科教文汇,2010(11):197.
[5]张彩霞.团体咨询在高职学生就业心理辅导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7(4):73-74.
[6]苏娅.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中职生自信心的实践研究[J].江苏教育,2012(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