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范文1
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有一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前进,那就是“吃一堑,长一智。”
那是一次数学考试,当老师发下试卷时,我发现很多题目都是比较简单,而且很多题目我还做过,于是心中暗自高兴。答题了,我做得很快,只花了大约半个小时左右就已经完成整张试卷。这时我发现除了我之外,还没有一个同学能和我相提并论。我偷偷的瞟了一眼坐在我附近的同学,有的甚至连一面也还没做好。就连平时成绩很好的任亚涵和刘冠良也还在皱眉紧思。我心中这一股得意劲越来越强烈。我一边在心里嘲笑那写做的慢的同学,一边玩起了小动作。检查,已经忘的一干二净。等到下课铃声响了,我第一个把试卷交了上去。
第二天,老师捧着批改好的试卷走进教室。看着老师脸上微笑的表情,我知道这次大家肯定都考得很不错。发试卷了,我竖起耳朵等待着老师的表扬。“黄颖,100分。”“严国鹏,99.5分。”“吴淑文,98分”……怎么?还没有我。一半多的同学都已领会了试卷,难道……难道是老师忘了?或许是老师放在最后再来表扬我吧?“林明?觯?8分。”啊,81分?不会吧。肯定是老师改错了,或分数统计错了!不会啊,老师平时都没有出现这种错误。我低着头上台拿回了这张我期盼已久的试卷,经过初略检查,我发现了试卷中的错误:两道应用题中的数字抄错,三道计算题计算错误,还有很多填空、判断、选择也出现了不应该有的错误。这一个“88分”犹如一声响雷击在我的耳旁,我如梦初醒;又如一根长鞭抽打着我的心灵,教我还敢粗心?这一个“88分”也是我成绩史上最糟的一次。
下午放学了,我低着头回到了家,妈妈问我:“孩子,发生什么事了?怎么愁眉苦脸的?”我说:“昨天的数学考试我只考了88分。”妈妈走过来摸着我的头,安慰我说:“孩子,没关系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嘛。”我听了妈妈的话,吸取了这次考试的教训,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认真,再认真。
这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深刻的哲理。“吃一堑,长一智”这一句名言永远记在我心中。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范文2
在我四年级的第一次测验中,使我获得了启示,因此这句话也成了我的座右铭。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老师进来宣布:“这节课我们进行第一、二单元的测验。”我紧张极了,因为我为了这次测验,下了不少功夫呢!试卷发下来了,我一看,基础题也不是很难,我连忙做完了,刚刚好,第二节上课铃响了,我有一节课的时间写作文。为了有检查的时间,我看也不看就写了上去,过了一会,下课铃刚刚响,我就写完啦,不过,我还没检查呢!算了,还是听天由命吧!我想:我应该是九十分以上吧,因为我三年级经常是九十以上的。
过了几天,试卷发下来了,一个鲜红的数字刺痛了我的心——七十九分,我第一考这么低的分。看着别的同学拿着优异的分数拿回家给妈妈看,我心里就非常惭愧,我辜负了妈妈对我的期望,看来要变成失望了。老师似乎看透了我的心事,走过来跟我说:“‘失败乃成功之母’,这次考差了没关系,其实你基础题做得挺好,就是作文写错了,下次要努力喔!”顿时,我廓然开朗,但是妈妈那边我该怎样说呢?
在放学的路上,我边走边想,妈妈会不会骂我呢?但妈妈不但没有骂我,还说:“没事,‘失败乃成功之母’下次考好点!!!”居然跟老师说的一样。自从这以后,我把错的题目都重新做一遍,把写错的作文重新写一遍。“功夫不费有心人”在第二次单元的测验中,我获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范文3
一、心中有“库”。讲的就是学生心中要有一个庞大的语言材料库,即进行字、词、句、篇等原材料的积累,可以在语言文字运用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唐代的韩愈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劝学》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讲的就是积累对于语文学习重要性的道理。积累要分层次、有系统性:一类是显性材料,指事实性的、知识性的知识。如词语、语言运用、句子的表达、文章。二类隐性材料,指思想积累、生活经验积累、情感体验积累、方法积累等。如生活经验中的事例,它普通但是里面蕴含道理对人的成长会有很多的启示,对学生的成长起到提醒、激励作用,又是一个写作的素材。
对于高三学生来说,应考知识性的积累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一、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二是善于对易混字音、字形和同义的词语、成语进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释中提到的字、词;分考点训练的资料中的列举的字词;综合训练试卷中出现的字词等。三是掌握词语搭配、感彩、语体色彩等。
二、手中有“法”。讲的是如何进行科学高效的积累,需要掌握一些操作方法。《语文课程标准》讲,在语言实践过程中,提高语言实践的能力。这就是要用语文这一工具做手段,探索语文的无穷内涵。学生的多读、多写、多思、多问,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是实现语文积累,提高语文学习的文化品位的基本途径。具体来说,可分为:
第一、要养成诵读的习惯,加强语感的积累。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其本质就是加强语言积累。朗诵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更是提高写作无可替代的门径。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百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精炼、生动阐述朗读、背诵的积极意义。于永正说:“要引导学生背诵。积累语言,犹如银行存款,我们将一生享用它的利息。”高三学生面临高考,必须去关注语言材料,背诵名句,最好用“陌生化”来提高积累效果。作为一名高三学生,除了在规定的时间内熟背老师指定的篇章外,每人每周还应背诵一两首古诗词、每日摘抄记诵一两句经典、名言(诗句、格言、俗话、歇后语),这些做法必定能极大地激发自己对语言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丰富自己的词汇和语言,提高自己考场写作时遣词造句的水平。
第二、要养成阅读的习惯,加强材料的积累。
心理语言学家克拉申指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也就是说,要使学生获得母语书面语的能力,必须使学生大量积累书面语的语言材料,而读书,正是学生积累书面语言材料的最好手段,让学生在读书中进行积累:积累语言,积累生活.积累思想。阅读是语文的根、作文的母。对语文学习重要的是培养兴趣,平时多引导学生读读那些文学大家们的优美著作,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体会其中优美的意境、语言,难道不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情么?读得越多,越有语感,基础知识就雄厚了,语文成绩就越高了。
第三、要养成练笔的习惯,加强实践的积累。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范文4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读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获取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首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少年的心扉,引导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
1、树立榜样。榜样的作用极大,孩子的模仿性强,根据学生敬佩英雄、崇拜名人的特点,我常常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
2、以身作则。课外时间,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读书,一起诵读古诗,这对孩子是一种无声的教育。阅读时,老师所流露出的热情、趣味和欢乐之情,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学生在浓浓的读书氛围中,体会到老师对阅读的重视,从而自觉地进行阅读活动。我还经常给学生讲自己青年是怎么学习的,并给学生绝对肯定的启示是:阅读非常有趣。这犹如一副良好的催化剂,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一旦兴趣培养起来不仅眼前受益,还将伴随整个人生。
3、好书引读。由于中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可选择有精彩画面的书给学生看,多多的从图书馆借大量的书。学生易被吸引,就会热情地去阅读,这样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也要注意读书要循序渐进,先易后难。
4、收获激情。要经常召开读书汇报会,如利用早会赏读、交流所摘录的好词妙句;举行班级赛诗会;评选"故事大王";摘抄本展评;开展"小导游"活动,让学生谈天说地、谈古论今。教师要及时给学生奖励,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寓教于法,使学生会读书
课外阅读应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要以课内带课外,课外促课内的方法,课内学方法,课外求发展。而课外阅读书籍的种类不同,且题材丰富,文章的内容深浅不一,学生理解能力也高低有别。为了防止只追求故事情节,忽视文章中心及语言描绘,我注重以下几种阅读方法指导:
1、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要求。低年级摘抄词句、仿句练习;中年级摘录佳句、精彩片段、名人名言等;高年级摘录时要注明出处,写读后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用读书方法。根据不同体裁的文章用不同的方法去阅读,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精读、略读、浏览"三读"法。精读就是要一句一句地读,一句一句地理解,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停下来,做上记号,以便查工具书或向人请教,弄懂了再继续读;略读速度较快,常常一目几行,意在了解大概内容;浏览的速度就更快了,主要用来浏览报纸、搜集信息资料,常常只看看标题。阅读初期,一般以精读为主,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和阅读能力以后,以上三种读书方法可交叉进行,一般内容略读或浏览精彩的部分精读。
3、指导学生进行仿句、仿段、仿篇的练习。如阅读介结竹子的文章,可引导学生为各种竹子编写标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或为文章内容"空白"处作扩充、填补,不但训练了学生阅读能力,还进行创造想象力的训练。
三、寓教于活动,使学生读好书
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这已是共识。但光一遍又一遍地死读,只能让学生感到乏味、疲劳,以至昏昏欲睡,应该巧妙,寓教于活动之中,醉翁之意不在酒,旨在"哄"他们读好书。
1、讲。我们在早会或课前,让学生轮流上台,交流课余时间阅读中摄取的语言材料,让大家或说一新闻,或晓一趣事,或背一古诗,或得一好词佳句,或明一道理,变枯燥的读写为有趣的乐事,学生兴趣盎然,视野开阔,语感增强,更令人欣喜的是,学生从课外阅读中得到源头活水,逐步达到厚积薄发,说话妙语连珠,写文章意到笔随。
2、办。组织学生自办手抄小报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手抄小报的内容广泛:国家大事、校园生活、环保教育、科学世界等。学生根据需求,独立命题、编辑材料,设计版面,并配以彩色插图。
3、赛。为了使孩子的读书热情持之以恒,我利用各节日定期举办故事会、古诗朗育会、辩论会、手抄报比赛、征文比赛等读书交流活动。也可进行快速阅读比赛、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等,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课外阅读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
4、展:(1)剪贴展览。学生在广泛读报纸、杂志或其他书籍时,会发现其中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指导学生把这些材料剪下来,找一个本子,分类贴上,积累资料,每月在班上评展一次,以激发学生周而复始地进行下去。(2)摘抄展览。如果在遇到用得准确、生动的词语或形象具体、含义深刻的句子,或精彩的片段,这些含义深刻的格言、警句,特别是在不能摘剪贴的情况下,可让他们用日记本摘抄下来,也可以定期在班上班上交流展评,看谁最好。
四、挖掘书源,让学生有书读
1、家长要配合。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帮助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范文5
【关键词】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路径;启示
2013年10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授予深圳“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引发了媒体的高度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等众多中央媒体相继报道和介绍了深圳在开展全民阅读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新浪、搜狐、网易等国内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转载了这一消息。深圳荣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的路径与启示值得关注与探讨。
一、全民阅读走的是尊重市民意愿的“群众路线”
推动全民阅读的深圳读书月活动的意义在于提高广大群众的整体文化素质,提升深圳的软实力,壮大深圳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核心竞争力。这个过程起源于市民的自发需求和主动参与,创始于政府对群众意愿的尊重,以及积极倡导和推动。从2000年11月开始,深圳十几年如一日地践行着这种可贵的坚持,才使活动规模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好,参与者越来越多。读书月不仅成为深圳彰显文化魅力的独特品牌,更见证了深圳人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到目前,深圳借力13届的读书月,已建有200个自助图书馆,628家基层图书馆,构筑了遍布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阅读硬件。另一方面,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成为引领各种知识讲座的“超级航空母舰”,在它的引领和护卫下,深圳民间读书组织也越来越多,这些由读者自发形成的民间读书团体,已经成长为一个较为成熟的公益文化组织,每周在深圳中心书城及各区图书馆举办不少于三场读书文化活动,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新生代的阅读人口。
二、全民阅读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幸福人生的有效路径
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是精彩人生的开始。在2012年的深圳读书月中,深圳市首批30家全民阅读示范单位和示范项目受到表彰。这是深圳读书月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表彰,此项评选在全国尚属首次。这项评选推动了全民阅读向常态化、科学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一座年轻的城市,为何能够不懈地推动全民阅读?实际上这不仅因为有政府倡导和推动,更因为有众多市民热情参与。让人生因阅读而丰富,让城市因读书而受人尊重,这已是深圳人共同的观念。
“我阅读,我快乐”。在深圳有关部门的大力倡导下,读书已成为普通市民的生活常态。在2013年的深圳读书月中,就有从200多户深圳市民家庭中评选出的30户“书香人家”受到表彰,这批“书香人家”不少都是平凡的工薪家庭,但在购书时他们却毫不吝啬,出手阔绰。据有关统计,深圳人均购书量自1989年至2013年,已连续23年蝉联全国大中城市之首。深圳购书中心、八卦岭图书批发市场也常常吸引着众多书迷。而一些特色书店、书吧则以其文化的独特取胜,成了深圳全民阅读现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三、全民阅读是激发全民创新潜能的有效方法
深圳全民阅读的重点在倡导全社会重视阅读,营造书香氛围,激发创新能量,使每届读书月都创意不断。如首届读书月提出了“营造书香社会”;第三届读书月提出了“实现市民文化权利”的理念;第四、五、六届读书月,则逐步开始关注阅读对城市的作用,先后提出“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市民素质”、“让城市因阅读而受人尊重”等观念;到11届读书月时已发展成五大板块403项创新主题活动,举办读书主题活动累计达2000余项,直接参与者超过1000万人次。读书的外延和内涵不断扩展和丰富,读书月的活动形式不断翻新,读书月深深扎根于社区和基层,深入市民群众日常生活;到第13届读书月时,又按照“提升品牌、深入基层、创新形式、扩大影响”的原则,吸引广大群众的参与,以培养市民的阅读能力为着眼点,每一个主题都旗帜鲜明,扎实推进。“让阅读成为习惯”是深圳读书月追求的目标.
深圳读书月活动坚持以创新为灵魂,把读书月的策划组织当成一个大的创意过程。如第五届推出深圳童话节;第六届推出“历史的天空下”名家主题对话论坛;第七届推出“全国报刊读书版总编圆桌会议”和“图书漂流”;第八届推出“海洋文化论坛”、“诗歌人间”;第九届推出“30年30本书文史类优秀读物评选”及“校园网络文学大赛”等活动。以内容创新和运作模式创新为动力,并建立有深圳阅读网,成立了深圳市阅读联合会,实施了市民阅读能力提高工程“阳光阅读计划”,出版了《全民阅读推广手册》、《全民阅读参考读本》等书籍,以引导和推动读书月的品牌提升和转型发展。
四、全民阅读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经之路
针对深圳特殊的移民人口结构,读书月活动对于人数众多的外来劳务工、少年儿童等社会群体尤为关注。为数百万读书需求强烈、需要社会帮助的外来劳务工量身定做了“青工读书成才”大型报告会、青工大课堂、打工格言竞赛等一系列项目;为青少年群体策划出“阅读•成长”板块,组织举办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图书漂流、书香校园评选等一系列活动。今后在推进青工阅读中,将继续举办书香企业及读书成才职工评选、青工大课堂、关注留守儿童阅读等主题。重点策划“阳光阅读计划”,开展送书进工厂、举办青工读书沙龙和“读书改变命运”报告会,新设“青工数字阅读室”、青工朗诵会等活动,扩大外来青工的参与。出版“特区农民工”口述历史系列图书,让农民工主动地、创造性地加入到深圳读书月活动中来。
通过13年的运作和探索,深圳读书月实行“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媒体支持”的措施,党委和政府在深圳读书月活动中不但体现了一种文化责任的担当,更重要的是在读书月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把握着读书活动的整体定位、目的与方向。每届读书月的筹备期间,都会根据新的任务、新的要求成立和调整深圳读书月组委会,由市领导亲自挂帅,有关部门领导为组委会成员,形成“领导亲自督阵、部门协同作战”的格局,有效地调动起深圳各级文化单位的精干力量,被媒体誉为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圳现象”。
中国有一句古语:“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我想,全民阅读应该是一个文明社会长期传承的自觉行为,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实现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王京生著,《文化立市论》,海天出版社,2005年8月;
一句格言的启示作文范文6
本地近日举行了一次语文教师的阅读能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道题:
请你简要解释下列词句的主要意思: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天道酬勤。
竞赛的结果大大出乎意料,在一百八十多名参赛者中,这三个词语能全部解答的只有11%,全部不正确的占28%。参赛人数是按语文教师总数的4:1确定的,也就是说,参赛者都是骨干或语文素养最好的。上面的三个词语是不是冷僻深奥呢?不!“上善若水”这个词在中央电视台的“水立方”酒广告中经常出现,而且是黄金时间;“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如今不少中小学也经常使用,有的还作为校训或班训;“天道酬勤”那就更不用说了,以此为书法内容的条幅或匾额随处可见。更令人费解的是,参赛者中有几个是书法爱好者,自己也经常为别人写“天道酬勤”之类的条幅,可他们对这四个字的理解也不完全正确。
一个对自己的学科并不敏感的人怎么能称得上专业教师呢?这就好比一个缺乏想象的人怎么可以称为诗人,一个从来不关注植物生长的人怎么可以称得上植物学家。
一、学科敏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学科敏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内容及相邻学科的某些知识内容有一种特别的敏感,超出一般人的关注程度和兴趣程度,渐渐地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条件反射似的敏锐品质。所谓专业,就是专门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专业教师就是专门从事某一学科教学的人。专业教师与非专业教师的区别在于:专业教师在自己的学科上要远远超越非专业教师,在知识面(宽度)、知识点(深度)以及对知识的应用(灵活度)等方面都与常人有着明显的不同。
1.学科敏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学科敏感与教师专业构成有什么关系呢?毫无疑问,是充要条件关系,也就是说,必须而且只有对自己的学科具有一定的敏感性,教师专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依赖于三大支柱:一个是学科专业基础与理论,一个是学科敏感,一个是教学技能和技巧。前二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方法。学科专业基础与理论属于基本框架,具有相对固定的特点。比如汉语言专业,它就是由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现代文学、文艺理论、写作等具体的科目构成基本框架的。这个框架的搭建,一般都在学生时代完成。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人还会对局部内容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比如对古代文学中的某一个作家或诗人的作品作深层次的阅读与研究,但一般不会对整个框架重新构建。而学科敏感属于配件性的,起着辅助的作用。尽管如此,它对于专业的发展却意义重大。学科敏感的这个特殊性,决定了它在教师专业发展上的重要作用。至于教学技能,是操作层面上的,带有程序性,眼下研究甚多,这里不再赘述。
2.学科敏感不同于刻苦学习专业理论
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既有知识数量上的增减,也有知识性质上的嬗变。更重要的是,学科知识的变化,它往往不是以直接的、批量的、显性的形态出现的,而总是以间接的、零散的、隐性的形状出现的。正因为这样,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一劳永逸,躺在大学期间所学的那一点专业的功劳簿上睡大觉。只有对自己的学科保持高度的敏感,不断更新和充实自己的学科知识,才能使自己的专业得以继续发展。生活是非常丰富的,里面充满着各个门类、各个学科的知识,如果我们只关注和研究,势必一事无成。只有选择与自己学科相关的那一部分进行观察、思考与研究,才能不断地充实与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使自己的专业得以发展。
二、语文教师应有的八种学科敏感
中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和工具性很强的学科,这一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师学科敏感内涵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处处留心,用专业眼光来审视社会生活。一般而言,以下几个方面是主要内涵。
1.敏感于生活用字的正确与规范
在现实生活中,在汉字的认读和书写上还存在着许多不正确、不规范的现象。语文教师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教育学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尊重语言文字,维护其严肃性。如果我们平时对语言文字保持高度敏感,一方面自己可以避免使用时的差错,另一方面可以找出一些规律,从而使自己的教学更有效。在编写《中国新文学大系》时,有人拜访先生,曾谈到文字差错时,说,编辑有一双特别的眼睛,他们知道往哪里看。比如一看到“”,就会看“钊”是否写成了“剑”;一看到“夏丏尊”就会看“丏”是否写成了“丐”。语文教师虽然不是编辑,但对语言文字必须有这种敏感,有一双专业的眼睛。
2.敏感于方言俗语的特色与差异
方言俗语是现代汉语言的根。我国是个多方言区国家,虽然普通话与方言在读音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但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俗语是活跃于民间的一种土语,各地因生活环境与民风民俗不同,都有大量的俗语流传于口头。虽然这些俗语有它的区域局限,也不一定能登大雅之堂,但它鲜活、形象,具有极强的亲和力。对中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掌握当地的方言俗语,有多方面的意义。一是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使课堂变得更亲切;二是能够快速搭建起方言与普通话、雅言与俗语之间的桥梁,以加深理解。
3.敏感于商业用语的个性与流变
我国从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后,商业竞争日趋白热化。为了吸引人们眼球,大家在宣传口号和广告用语上动足了脑筋,特别是近几年房地产广告,把广告语推到了极致的地步,其中也出现了不少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广告语言。由于它在众多媒体上长时间的狂轰滥炸,因而流传广泛,影响深远。比如:香烟有害,连皇冠也不例外;劲酒虽好,可不能贪杯;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戴比尔斯钻石广告语);上上下下的享受(三菱电梯);百闻不如一“键”,不“打”不相识(打印机广告);千里“音”缘一线牵(中国电信广告语);“本书作者是百万富翁,未婚,他所希望的对象,就是本小说中描写的女主人公”(某新书广告语)等。这些广告词,或比喻、或双关、或暗示,形象生动,是语言智慧的高度浓缩,值得我们语文学习者好好地品味与借鉴。如果你比较关注广告,可以发现,广告语言也在渐渐变化。总的趋势是:从直白到含蓄,从粗俗到文雅,情感深了,诗意浓了。许多广告语都可以作为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范例。这是一个高度商业化的社会,语文教师不得不关注商业语言。关注它,能够使语文教学与时代走得更近,能够使自己的课堂更鲜活。
4.敏感于新词新语的理解与运用
经济、文化、科技等的发展是极其迅捷的,作为载体的语言,其发展同样是快速的,特别是信息时代的翩然而至,语言的诞生与繁衍如雨后春笋,再加上传媒的灵活与多元,又大大促进了语言的传播速度与普及广度。以语言教学为己任的语文教师,就应当紧紧跟随这个时代语言发展的脚步,保持高度的敏感,分析、甄别新词新语新句,学习、理解和运用一部分有价值的语言,并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不能只做纯洁祖国语言的守护神,还要做推动祖国语言创新和发展的积极分子。
5.敏感于新版字词典的增删修改
像《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既是供语文学习者查阅的工具书,也是记录语言阶段性发展的珍贵史料,具有研究价值,从中可以洞悉乾坤。字典和词典通常都会相隔一段时间进行修订。这修订,既有对条目和义项的修改和调整,也有增加与删除的。增了什么?减了什么?为什么增或减了?这些都有比较研究的价值。像《新华字典》从1953年的第一版到2011年,先后作了11次修订,每一次修订都烙下了时代的印记。《现代汉语词典》从1960年出版试用本到2005年,也先后修订了五次,而且都有较大的增删。像2011年第11次修订的《新华字典》,主要涉及增补字音,增补新义,增删词语,增补人名、地名和姓氏用字,更新附录及改动体例。比如在词语方面,增加了“民生、福祉、和谐、愿景”等这几年使用频率较高、社会各界已经普遍接受并使用的词语,而被《人民日报》头版标题中使用过的“给力”并没有列入条目。另外,像“学历门、房奴、晒隐私”等网络热词也被《新华字典》作为例词收录。这体现出语言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每当一本新的语文类工具书修订出版时,作为中小学语文教师,你有没有立即买来,并把它与前一版进行比照?发现有什么差异?你有没有认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修订?如果你能作出肯定的回答,那说明你具有学科敏感。如果你现在还在使用1971年版的《新华字典》或197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那只能说明你对于语文学科已经相当迟钝了。汉语字典和词典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工具,这个工具绝对应该是最权威、最先进的。
6.敏感于书法艺术的内容与形式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一朵艺术奇葩。可以说,它开遍大街小巷、村村寨寨,在富丽堂皇的大厅里有,在断垣残壁上也有。汉语书法这种艺术,通常是以诗词格言、名人警句为载体,或自勉,或警示,或明志,往往意义深远,它是语文学习中的一个独特外延。“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出自屈原《离骚》)、“和风君子德,时雨圣人怀”(古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出自曹雪芹《红楼梦》)、“海为龙世界,云为鹤故乡”(楹联),诸如此类,是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的。当你看到时,有没有想:它出自哪里?它表达了什么意思?妙在何处?书法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其形式的价值有时还大于内容(诗句)的价值,因而,我们还得思考:这是什么字体(草书、行书、金文、篆体)?这种字体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布局?为什么不用简化字而用繁体字等。对古今书法家是否有所了解?知道王羲之的《兰亭序》吗?认识颜真卿的字体特点吗?清楚赵朴初、舒同、启功的不同风格吗?理解狂草的魅力吗?与其他学科的教师相比,语文教师与书法艺术有着直接的关联。语文教师应该成为书法家,这个要求也许有点高,但应该懂得一点书法艺术,至少应该比其他学科教师更内行一点,这个要求不算高吧。在浏览参观名胜古迹的时候,别人看不懂写在门楣或廊柱上的楹联,而你有不少(不要求全部)能大体读出来,并初步理解大致意思,这个要求也许是不算高的。如果你是书法爱好者,经常写写条幅或对联之类,自己所写的那一句的意思总应该清清楚楚吧?比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你也许给别人写过,但你推敲过这里的每一个字吗?也许没有。只是看人家都是这样写,我也这样写。其实,这里有错。有专家在《咬文嚼字》上撰文,指出“径”应该是“胫”。胫是腿,路要用腿来走;径即路,与前面的路重复,“径”乃“胫”之误也。平时经常看到的,我们为什么没有发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啊!
7.敏感于新闻作品表达的新样式
新闻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有新、奇、快的特点,只有这样,它才能吸引眼球,抢得先机。为此,新闻圈的从业人员动足了脑筋,不断地翻新着花样,尤其是在大小标题的制作上,可谓煞费苦心。经常阅读报刊或许就会发现,最近若干年的新闻标题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特别是那些都市类、生活类的报刊,其新闻报道的标题呈现出以下显著特点:一是事实具体。就是标题直接叙述出主要事件,让人一看标题就知道写了什么。二是描述细节。标题不一定是内容的概括,而是直接呈现出事件的细节,把具有刺激性的细节放大,吸引你注意。三是字体粗大。如今有许多报刊,其标题的字号越来越大,有相当的新闻,标题所占的版面往往比正文还要大。有的头版都是标题。四是图文结合,或照片,或插图,让你不想看也得看,而且还得看清。想想也是,报刊的种类越来越多,报纸的版面动辄五六十页,谁会去仔细看呢?题目浏览一番都得花费许多工作时间。读题时代,只有做好标题。我们思考过这种变化没有?《知音》杂志为什么订数那么大?除了内容的可读性外,独特的“知音体”标题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语文教学不是新闻写作,但新闻写作无疑是语文教学内容之一。我们为什么不能从新闻写作的嬗变中获得一些作文教学上的启示呢?
8.敏感于文学新作的阅读与鉴赏
不管语文的“文”解释成文字、文章、文学或别的什么,反正,语文与文学是高度相关的,而且是年级越高,相关度也越大。从小学高年级开始,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多数是纯文学作品。文学是在发展的,当前文学的发展虽然没有像经济的发展那么高速,但内容和形式都有明显变化,由于创作基数的庞大,作品数量与质量也相当可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都在正常评选,优秀作品也不断出现。你读过实的《白鹿原》吗?读过姜戎的《狼图腾》吗?读过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和《活着》吗?读过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吗?读过龙应台的《野火集》和《目送》吗?你经常在读杂文吗?还有,《读者》杂志总应该偶尔翻翻的吧?如果你是一个小学高年级或中学语文教师,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基本上是摇头,那只能让人说遗憾了。笔者认为,不读长篇小说,还可以谅解,没有写作兴趣,也可以谅解,但如果连《读者》中的美文也不读,连最近有什么优秀的新作也不知道,那就有点过了。敏感于文学新作,这是语文老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是要经常拓展和补充课外时文吗?你不关注不阅读当代新作,怎么收集和拓展?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不是要经常评价和鉴赏学生的优秀习作吗?你如果从来不阅读和鉴赏优秀的文学新作,会不会妨碍对学生习作的评价和鉴赏?青少年正处于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他们中间,喜爱文学的特别多。现如今,文学爱好者虽然远不如五六十年代,但在中小学生中,每个班级都会有一些,他们需要鼓励、需要引导。语文教师的职责之一,便是和学生中的文学爱好者共同走过一段充满诗意的青春岁月。假如你对文学一点也不敏感,你用什么姿态走过?似乎可以这样说,一个远离文学新作的语文教师是不大可能成为时尚的被学生喜爱的人。
三、语文教师学科敏感的形成途径
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小学低年级教师严重缺乏学科敏感,教语文的没有比别的老师多识几个字,教数学的没比别的老师算得快一些准一些,教科学的也没比别的老师更喜欢实验与探索……没有学科敏感,何谈专业发展?这里面,客观原因也可能存在,有的学校领导,一会儿要你教语文,一会儿又要你教数学,甚至教体育或美术之类的学科,经常变换学科对专业发展当然不利。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很有可能是因你自己学科优势不明显,没有学科特长,学校领导才要你换来换去。同一学科教师在专业发展上的差异,主要不在于专业基础与理论,而在于学科敏感。从学校毕业出来时,大家的专业基础与理论上的差异不会太大,而后来有无学科敏感方面所造成的差距却往往是巨大的。教师的专业发展主要在于学科敏感上。
语文教师学科敏感的形成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具体的像工艺流程般的操作步骤,关键在于平时的重视。留意、思考、查阅、积累,这便是最基本的途径。
留意——多长一个心眼。留心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多观察。语文教师是普通人,但也是学科人。应该像普通人一样享受生活,但也应该像专家那样喜爱自己的学科,不断丰富和更新自己的学科涵养。
思考——脑筋转个弯儿。思考是最犀利的武器。一旦发现新的问题,就要问问自己:这是什么?为什么?人家在电视上看到“上善若水”,可以不想它的意思,但作为语文教师,你怎么能不想呢?这难道不是语文内容吗?人家看到“天道酬勤”的条幅,可以一看了之,但你是语文教师,必须想一想,这是什么意思?是谁说的?只有思考,才能在大脑中留下印迹。
查阅——花点时间验证。如果你不认识、不理解、不明出处,要当即把它记下来,回家百度一下,或者查查工具书。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多一些工具书,像《现代汉语词典》《成语词典》以及《词源》之类,以便及时查阅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