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务指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务指标范文1
【关键词】财务指标;财务分析;规范体系
在财务管理当中,财务分析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我国现在所建立的财务指标体系,主要是对于财务预测以及决策提供了支持。随着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财务指标系统的一些缺点和不足就逐渐地暴露出来,诸如,从账面上来看,企业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利润,可事实上已经不具备了支付能力,即财务状况与经营状况严重不符,严重地妨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现代的企业制度,就需要建立起新型的财务指标体系,以弥补类似的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为投资者提供真实可靠的决策依据。
一、财务指标体系
(一)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
(1)传统财务指标体系的发展历程
传统财务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基于企业财务业绩评估,作为企业财务状况分析的核心,通过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中的数据体现出来,并以其为指标进行分析。进入到十九世纪的初期阶段,由于企业不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所以绩效评价的指标以成本指标为主要考评指数。二十世纪初至末期,资本主义的组织形式呈现出多种形式的发展,单纯地依赖于绩效考评显然是不够的,于是就建立了股权收益率、资产收益率和净收益三个指标,并以此衡量企业的效益。其中的资产收益率,由于能够直接表达企业资产的获益能力,所以被看作是衡量企业的首选指标。进入到二十一世纪,企业之间的经营状况仅仅依赖于现金流转来进行预测,显然受到局限。于是,综合指标体系建立起来,作为财务业绩评价有效途径。在我国,一般会采用国家财政部所颁布的指标体系,其中对于资本金绩效评价主要使用了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和流动资产周转率以及资产负债率和销售增长率等等8项指标,一些企业还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将现金流量指标纳入其中。
(2)传统财务指标的局限
1、财务人员只对债务资本成本进行计量,而忽略了权益成本
在会计收益指标当中,权益成本属于是一种隐含成本,或者是机会成本。重视收益分派处理,而没有考虑权益成本,对于企业经营状况的评价就会缺少客观性。
2、由于净利润的指标具有可操纵性,所以容易失真
由于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以及财务报表编制的弹性化,导致财务账面的企业利润值与真实的经济利润出现数据上的差距。其原因在于,会计核算中出现了各种的主观判断而导致了企业信息失真。
3、传统的净资产收益率指标对企业的决策产生误导
在传统指标中,净资产收益率是比较具有综合性的财务指标。由于其会造成收益率和财富的不同步,所以对企业的未来投资产生误导。如果企业只追求投资收益的最大化,以收益率作为决策指标,就容易忽略资本成本的存在。
(二)新的财务指标体系
建立新的财务指标体系,将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以及发展能力考虑其中。
(1)偿债能力分析指标
企业是否具有偿债能力,即为对于债务的支付能力。那么,企业所具有的偿债资产的数额,是较为重要的分析指标。偿债资产的数额越大,就说明企业具有很强的偿债能力,而且偿债速度很快。
具体而言,对于到期的债务,企业所要具备偿还的能力,还细分为短期负债能力和长期负债能力。短期偿债能力的评价,要依赖于流动比率和速动比率两项指标来进行衡量;而资产负债率和产权比率则衡量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2)盈利能力分析指标
企业运营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赚取利润。在这其中,盈利能力的指数就显得非常重要,其主要是由企业的成本费用以及销售收入所决定的。所以,盈利能力分析指标主要体现在成本费用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上。要将企业的收益额充分地体现出来,还要将总资产报酬率等纳入其中,以客观地评价企业盈利水平的高低。低成本、高收益,就说明盈利能力指标很高。
(3)营运能力分析指标
营运能力与资产周转速度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其会受到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所以要使其产生作用,就要充分调动企业的人力和物力,并进行合理调配,以实现财务目标。
(4)发展能力分析指标
企业的发展能力,是对企业整体能力的评价。其将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企业的盈利能力以及依赖于周转速度进行主要评价的营运能力进行有效综合,从而将企业的发展前景规划出来。通过发展能力分析指标,可以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做出预测,从销售到资本积累以及总资产的增长状况和剩余收益增长率等等的各项指标,都是企业潜力的一种体系。
二、财务指标体系的完善
(一)完善财务指标体系的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多元化市场,要不断地分析市场的变化,并对企业的财务指标进行调整,使其更适应企业的发展。在对财务指标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也就是支撑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那么,就要使财务指标体系更具有科学性、可比性、适用性,并且符合评价主体的需要。
(1)科学性
财务指标体系要能够充分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而且真实、可靠。所以,对于指标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2)可比性
对于企业的财务指标设计和分析来讲,具备可比性的原则是非常重要的。有比较才有发展。不同企业之间的财务指标,以及发生在同一企业中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指标之间,是可以相互比较的。或者是在行业内对于同一指标进行比较,或者是同一企业中不同会计期间的财务指标进行比较,都要建立在具有可比性的基础之上。
(3)符合评价主体的需要
评价主体的不同,对于评价指标的设立也会有所差异。那么企业在选取财务指标的时候,要构建符合于本企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够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二)增加财务分析指标
(1)增加人力资源财务指标
目前来看,要使财务指标对于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评价,还需要根据时展的需要,将新的财务指标纳入其中。人力资源财务指标的分析,成为了企业资产评估的重点。密切关注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并且将有关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并经过科学性地分析来判断其在企业中的可行性,对于企业的未来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增加无形资产财务指标
由于无形资产存在着潜在性,要对其进行评价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在财务指标分析中,将无形资产考虑其中,对企业的决策者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状况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可以为企业的决策提供切实可靠的依据,所以对于企业的决策者是非常重要的。建立财务评价标体系,并根据市场的需求以及企业发展需要不断地完善,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强辉.浅谈企业财务指标体系的缺陷[J].商业经济,2009(10).
财务指标范文2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和资产负债率是反映企业偿债能力的主要指标,但这些指标是以企业清算为前提的,主要着眼于企业资产的账面价值而忽视了企业的融资能力及企业因经营而增加的偿债能力,或者说这些指标都是以一种静态的眼光看企业的偿债能力的。另外,在速动比率指标的计算中假设企业的应付账款的偿债能力比存货的偿债能力强,有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有些应付账款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收回,有些甚至根本不能收回。
二、指标的定义缺乏统一性
许多财务指标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例如,某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为10%,或者某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1000万元,这些指标并不能说明企业的什么问题,而只有通过与别的企业比较(横向比较)或和自己的历史情况进行比较(纵向比较)才能反映企业目前的财务状况或者经营状况。也就是说财务指标必须具有很强的可比性,而可比性的前提指标的定义必须统一。例如,主营业务利润率是用利润除以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得到的,而企业的利润至少有主营业务利润、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等形式,到底应该采用哪种利润却并未有统一的界定,这使得主营业务利润率缺乏统一性。
三、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被割裂
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各有优劣,而在实践在,财务分析往往将绝对指标与相对指标割裂开业,并过分重视相对指标而忽视绝对指标。而实际上,有些绝对指标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净资产、净利润等指标是非常重要的,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可以分析一个企业的销售规模,净资产可以反映该企业的资产规模,净利润可以反映该企业的获利能力。这些问题对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进行财务分析时,最好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更加全面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如果我们只知道某企业的主营业务利润率为30%,就不能对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规模有很深的了解,但如果同时知道了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0000万元时,就会对该企业的盈利能力和经营规模有了比较具体的了解。
四、财务指标没有反映其内容结构
财务指标是由各种数字表达的,但这些数字往往只是反映了该企业有关项目的表面现象,对于数字背后的真实情况是很难知道。例如:应收账款这一常指标,在报表中告诉我们的只是一个总数,到底有多少是刚刚发生的,有多少已经逾期,更重要的是有多少是难以收回的,企业外的人是无从知道的,而这些对于分析该企业的应收账款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
五、财务指标容易被内部人控制
由于目前会计制度采取权责发生制的基本原则,内部人可以利用这一制度虚构某些交易与事项,从而达到内部人希望达到的财务数据,于是各种操纵财务指标的现象便应运而生了。在我国目前上市公司中严重地存在这种现象,几乎使人们丧失了对股票市场的信心。
从以上可以看到,财务指标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时所存在的种种缺陷,要求财务分析者在进行财务分析时应该考虑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获得企业真实的财务信息。对于投资者来说,通过企业的有关财务指标获得上市公司真实的财务信息就显得十分重要。因此,应该采取措施,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披露进行规范:
1.在进行财务分析时,不仅应该从静态的角度看问题,更应该从动态的眼光对企业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2.在利用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分析时,应该将近三年的财务数据结合起来,一方面注意有关数据的勾稽关系,另一方面注意产生不正常变化的指标,重点对这些指标进行分析;
3.对财务指标进行统一的定义,只有计算口径一致,对比分析才有意义;
4.对特别重要的财务指标进行重点分析,并尽可能采用多种方法验证其真实性;
5.注意将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结合起来分析;
财务指标范文3
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最重要的财务指标是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三个指标用于判断上市公司的收益状况,一直受到证券市场参与各方的极大关注。证券信息机构定期公布按照这三项指标高低排序的上市公司排行榜,可见其重要性。但笔者建议在使用这三个指标时要做一定的调整,尤其是在选择投资目标,以期寻找一个有真正投资价值的上市公司时。以下就为什麽要调整及如何调整逐一论述。
一、调整的原因:上市公司具有利润操纵的动机与行为
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和净资产收益率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关键在于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利润操纵行为。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研究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会计环境和经济环境,以论证上市公司进行利润操纵是否具有利益驱动。
(一)、在发行市盈率受到限制时为提高发行价格而进行利润操纵
就中国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而言,新股发行额都是“稀缺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要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只有尽量提高发行价格。新股发行价格受到发行市盈率的限制,一般不能超过15倍。尽管没有明文规定,但发行市盈率若高于15倍一般很难获得证券市场监管部门的批准。在发行市盈率为常量的情况下,要提高每股发行价格唯有在每股收益这个变量上做文章。1996年以前计算发行市盈率的公式是:“发行市盈率=每股发行价格/发行新股年度预测的每股收益”,于是1996年以前发行新股的不少公司将盈利预测高估,其中少数公司盈利预测数远低于实际完成数。针对上述情况,证券监管部门对计算发行市盈率的公式做了修正,修正后的公式为:“发行市盈率=每股发行价格/发行新股前三年平均每股收益”。于是此后发行新股的公司多在历史数据上做文章。有的公司把不能直接产生盈利的资产尽量剥离,以较低的费用与营业收入进行配比而使利润增加。对于大中型企业而言,由于受发行新股额度的限制,只能从原有总资产中剥离出一部分资产折股作为发起人股,对这部分资产的盈利能力只能根据历史数据进行模拟,模拟计算的利润无须缴纳所得税,但却是制定发行价格的依据,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二)、为获得配股资格而进行利润操纵
大多数上市公司上市的目的是为了能方便地向社会公众发行股票筹集资金,在中国大陆,股份有限公司已有数万家,但其中只有数百家上市公司能够以向老股东配售新股的方式筹集资本。因此许多人认为,如果失去了配股资格也就失去了公司上市的意义。
然而中国证监会对于上市公司配股资格有严格的要求:上市公司在配股的前三年,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必须在10%以上,三年中不得有任何违法违规的记录。而且净资产收益率在10%以上,投资者往往认为该上市公司具有发展潜力。于是在政府对配股行为的行政干预,上市公司自身发展对配股资金的需求,以及投资者简单的价值判断对上市公司形成了压力。在这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净资产收益率10%成了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的首要目标。
于是我们就看到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净资产收益率位于10%~11%区间的上市公司很多,而净资产收益率位于9%~10%区间的几乎没有(能源、交通、基础设施类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只要三年保持9%以上即可获准配股,因而属例外)。
(三)、为避免连续三年亏损公司股票被摘牌而进行利润操纵
根据《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条例》的规定,上市公司如果连续三年亏损,其股票将被中止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前已述及,公司取得发行额度且争取上市非常不易,公司上市后又被摘牌,不仅对股东而言是莫大的损失,而且公司丧失上市资格意味着一种宝贵的稀缺资源白白浪费。上市公司往往认为股票被摘牌是对公司的最严厉的处罚,所以宁愿帐务处理上玩一些花样被注册会计师出具保留意见,也不愿意出现连续三年亏损而被判处“死刑”。
由以上分析可知,上市公司确实存在利润操纵的动机,上市公司在年度报表审计中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的事件也屡见不鲜,程度更恶劣的如“琼民源”“红光实业”事件,这些都证明了对上市公司出具的财务报表在使用时进行一定的调整更为必要。
二、对净资产的调整
对净资产进行调整,应予调整的项目其实就是上市公司易通过其进行利润操纵之处。调整后的净资产能使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这两个财务指标的决策相关性大大增强。如何对净资产进行调整呢?参考1997年12月17日中国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准则第二号〈年度财务报告的内容与格式〉》,可对净资产进行以下四个项目的调整。即:三年以上应收款项、待摊费用、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和递延资产四个项目。下面对每一项目进行逐一分析,揭示其可被利用来进行利润操纵之处。
(一)、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
应收款项主要包括应收帐款、应收票据、预付帐款和其他应收款四个项目,但应收票据一般为短期信用票据,其呈兑期一般在一年以内,因而“三年以上的应收款项”一般只包括“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预付帐款和其他应收款”三个项目。
从国际惯例来看,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某一公司而言,存在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现象,而且即使存在,也早已100%地计提“坏帐准备”,直接将其潜在的损失全部进入当期损益,因而对帐面股东权益不存在负面影响。而在我国,由于存在大量的“三角债”,以及人为利用关联交易通过“应收帐款”项目来进行利润操纵等情况。因而“应收帐款”在资产总额中所占比重一直居高不下,不少企业甚至大量存在三年以上帐龄的应收帐款。再者,由于我国过去的财务制度规定的坏帐的计提比例太低,造成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广泛存在资产不实,“潜亏挂帐”现象突出。而资产的本质是可以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也就是说,资产能单独或与企业的人力资源和其他资产相结合,直接或间接地为未来的现金净流入做出贡献。显而易见,三年以上的应收帐款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很难为企业的现金净流入作出贡献。列做企业的一项资产容易给使用者造成误解。
预付货款与应收帐款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商家相互提供的一种信用。一旦接受预付款方经营状况恶化,缺少资金支持正常经营,那麽付款方的这笔货物也要遥遥无期。有时,预付货款也是关联方之间进行资金融通的一种方式。所以,把预付货款作为调整净资产的一个项目是比较稳健的做法。
其他应收款项目原指企业发生的非购销活动的应收债权,如企业发生的各种赔款、存出保证金、备用金以及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等。但在现实中,其他应收款却没有如此简单。如:B公司在年度报表审计中被出具保留意见,该意见称:“1995年二电炉厂因设备故障而停产发生的费用8194625.06元,历史遗留的工程设备大修理支出6282661.75元,列入待摊费用和其他应收款,未计入当年损益。”上述两项费用如在本期确认,将会使税前利润因此减少14477286.81元。由此可见,其他应收款在此起到了推迟确认费用的作用,失去了其原有意义。
(二)、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待处理财产净损失一般是指在清查财产过程中查明的各种材料、库存商品、固定资产的盘盈和毁损。这些财产损失除少量可由过失人负责赔偿,或由保险公司赔偿外,其扣除残料价值后的差额便为“待处理财产净损失”其一般处理为:通过“营业外支出”或“管理费用”项目进入损益表,减少当期税前利润。所以,“待处理财产净损失”的经济实质是本应进入损益表冲减利润的损失或费用项目,根本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而且,不少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挂帐列示巨额的“待处理财产净损失”,有的甚至挂帐达数年之久。这种现象明显不符合收益确认中的稳健原则,不利于投资者正确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
(三)、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并无实质上的重大区别,它们均为本期公司已经支出,但根据“权责发生制”和收益费用确定的“配比原则”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的各项费用,简言之均为“等待摊销的费用”,只是“待摊费用”的摊销期在一年以内。而“递延资产”的摊销期超过一年,因此可将之称为“长期待摊费用”。从严格意义上讲,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并不符合资产的定义,应为对于它们很难估计其是否有预期的未来收益或服务潜力,但它们似乎又同未来的经济利益相联系,而且在会计实务中,不少人也习惯与把已发生的成本描绘为资产。因此,成本就是资产的观点,加之收益确定时“配比原则”的需要,使得这些递延项目也能以“资产负债表项目”的方式进入资产负债表。
总之,递延项目既包括含有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又包括很难确定其含有未来经济利益的支出或损失,但却以尚未耗用的未来经济利益的面貌出现,且金额一般较大,因而只能按照配比原则在其受益期内摊销。但在一些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中,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的摊销很不规范,为上市公司推迟确认费用提供了便利。如:N公司在年度报表审计中被出具保留意见,该意见称:“贵公司在待摊费用、递延资产两个科目的使用及摊销上不够规范,不符合有关会计制度的规定,影响了经营成果。”据检索:公司被出具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会计年度,利润总额为346.82万元,仅为上年的15%,而年末待摊费用余额高达23568740.85元,年末递延资产余额高达47207083.83元,两项合计占流动资产年末余额的15%以上。看来,如果N公司待摊费用和递延资产两个科目的使用及其摊销规范一点的话,说不定N公司在当年就会出现亏损。
以上举出的只是些被事务所出具保留意见的例子,但这并不意味着被出具无保留意见的上市公司就没有问题。因为被出具保留意见的毕竟只是问题被暴露的少数。所以,若进行稳健的投资,将净资产进行以上几个项目的调整不失为一种对投资者的保护。因为若是一个业绩确实不错的公司,上述几个项目占净资产的比重不会太大,调整的影响自然很小。但一些存在利润操纵现象的公司的调整结果则会有很大差异。
三、对净收益的调整
在上市公司存在利润操纵的情况下,对净收益进行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每股净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这两个财务指标的决策相关性。刚才介绍的几个科目多被用来推迟确认费用,下面则从收入方面对净收益进行调整。
首先,笔者建议用主营业务收入代替净收益来重新计算,作为每股收益及净资产收益率的参考项目。主营业务收入指经营营业执照上注明的主营业务所取得的收入。有时,如果营业执照上注明的兼营业务量较大,且为经常性发生的收入,也可归为主营业务收入。
一般而言,一个业绩斐然或者成长性很好的企业往往是因为在其主营业务上取得了成功所致。一个企业或许可以将多余资金用于寻找新的增长点或开展多角经营。但最好也要围绕其主业经营,即发展一些与主业相近或相似的行业,即这些行业在技术要求、工序要求、人员要求方面与主业近似。或者,新发展的业务是为了支持主业的进一步发展。如:彩电企业收购一个电子器件工厂;食品企业收购一个种植基地等。三九集团就是一个多角经营成功的例子,它经营的产品种类虽然很多,但仍集中在医药、生化方面。而巨人集团本是一个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却贸然去做房地产,它的失败也不是偶然的。所以,我们在解读一个财务报表时,如果一个企业的利润不少一部分来自于非营业利润,如:出租房屋出租土地等其他业务收入,或来自于资本市场上的炒作等。这些与企业的长远发展并无十分明显的相关性,很难由这样的利润认定其有长远的投资价值。
至于企业按权益法或成本法计算的“投资收益”,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处理。若这部分投资收益来自被控股子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则也可并入主营业务中进行计算,但投资收益往往来自于关联方,这一直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一个黑洞。所以,若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在利润总额中所占比重较大,则也应引起投资者的注意。
主营业务的重要性也可通过现有上市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进行说明。有研究者认为我国股市中实际上已出现了5种类型的绩优股,除传统的老牌绩优股外,还有高科技绩优股(如东方电子、清华同方、中兴通讯等);重组绩优股(如:国嘉实业、方正科技等);享有资源优势型的绩优股(如:稀土高科、东阿阿胶等)和新上市绩优股(如:中关村、清华紫光)不难发现,这些绩优股之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十分明确的主业,其主要经营产品有的甚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众所周知,1998是股市的一个“资产重组年”,很多企业进行了资产重组,但根据《中国证券报》的一项调查表明,98年进行了资产重组的企业,其后的业绩不尽相同,业绩令人满意的重组往往是在经历了大股东变更后,大大改善了治理结构,有的通过彻底的置换,更换了经营范围,有的由于剥离掉劣质资产强化主业而适应路大增.......。由此可见,主营业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另外,对于房地产上市公司或上市公司控股的房地产业子公司要注意其在收入确定方法以防止提前确认收入的情况发生。房地产的开发周期往往需要几年,按照确认营业收入的会计理论,房地产企业在预售房屋或签定售楼合同后,按工程进度确认销售收入和与之相对应的成本也不无道理,但有的企业却以售楼合同金额确定为当年销售收入,从而被出具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
经过以上调整,每股收益、每股净资产、净资产收益率这三个指标虽然会由于这些稳健的调整而在某些方面降低其相关性,所以,不要求也不可能要求全部上市公司方公布调整后的数据。但投资者若将其用于对企业的盈利状况进行评价,其可靠性无疑会大大提高,比较适应我国当前股市的某些现状。
参考书目:
财务指标范文4
[关键词] 企业业绩评价;财务指标;平衡计分卡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23. 007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23- 0011- 02
1 企业业绩评价的基本概念
企业业绩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通过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以及经营增长等方面进行的综合判断。
2 财务指标体系
2.1 财务指标的概念
财务指标,是指企业总结和评价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相对指标。财务指标分析,是以企业的财务报告等会计资料为基础,对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财务指标分析能够将企业的管理成果予以量化分析,这样便于考核企业管理状况,以作为企业下一步投资、筹资及利润分配的依据。因此,企业财务指标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财务指标分析的缺点
传统财务指标分析是基于利润的业绩考核评价,因此不可避免地存在的局限性:第一,依赖的历史信息,无法体现企业未来的发展状况。第二,仅反映财务状况,无法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第三,可能造成短视行为,忽视企业的长远利益。第四,没能有效考虑风险,无法正确反映企业目标。
3 非财务指标体系
3.1 非财务指标的概念
非财务指标,是指基于财务报表以外的更广泛的企业信息的指标,是体现管理层绩效和企业发展前景的更好的指示器。非财务指标必须定义明确且可予以衡量,指标体系应同时兼顾企业经营过程和结果,要与企业竞争策略相结合,应做到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
3.2 非财务指标的内容
非财务指标的主要内容见表1。
4 目前企业业绩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4.1 片面追求会计净收益,可能有损股东利益
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而现行的会计净收益指标只确认和计量了债务资本的成本,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由于无须承担权益资本的回报压力,管理者往往会通过过度投资来获得更大的会计净收益。但是股东追求的不是会计净收益的增长,而是正净现值的投资,期望收益率低于资本成本的项目显然损害了股东利益。
4.2 过于强调投资报酬率,容易导致内部冲突
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对企业业绩进行财务评价时,管理者会通过增大分子(基于现有资产取得更多收益)或减小分母(减少投资额)来使这个比率尽量变大。显然,减少投资额比基于现有资产创造更多收益容易得多。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低于目前投资报酬率的投资项目或资产(即使其收益率高于企业资本成本)均会成为管理者不投资或处置的对象,因为这些项目或资产会降低企业现有的投资报酬率。由此可见,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业绩评价与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相悖,企业功能出现失调。
4.3 财务会计信息的不恰当使用,致使业绩评价失真
企业财务会计信息主要服务于对外财务报告和短期经营控制的需要,因而受公认会计准则的规范和约束较多。企业业绩的财务评价则属于管理会计范畴。直接依据财务会计信息计算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通常难以做到准确有效。
4.4 整体上的“大一统”现象
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企业的组织形式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不同行业、不同组织形式下的企业,其对业绩评价的需要有所不同。目前的业绩评价方法虽给出了具有共性的一般原则,但是针对某一行业、不同组织形式下的企业的业绩评价方法却很少,这给实际操作带来了种种不便。
4.5 评价结果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我国目前对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还处于探索实施阶段,评价结果还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评价结果没有与奖惩和干部任免挂钩,不能充分发挥其约束激励作用,原因主要是没有相应的政策和制度性的保障措施,以及地方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不够。二是在某些行业,评价结果不能反映企业实际情况,有些行业,特别是某些垄断性行业,靠行业的特殊性而不是靠自身的努力取得好的评价结果;相反,有些企业经过自身的努力,绩效明显改善,但评价结果却不理想。这种情况也是影响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的又一重要原因。
5 企业业绩财务评价的对策和改进建议
5.1 以经济附加值指标取代会计净收益指标
经济附加值是企业税后净营业利润(税后净收益加上利息支出部分)扣除其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简言之,经济附加值就是超过全部资本成本的投资回报。它是企业业绩评价和激励补偿系统的核心与基础,是较具综合性且比较成熟的业绩评价指标。
首先,经济附加值是扣除全部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剩余利润,是真实的经济收益。如果企业的实际收益率低于该企业专门的、以市场为基础的风险调整资本成本,在传统的会计净收益方法下,企业可能表现为盈利,但用经济附加值指标计量,企业则表现为亏损。因此使用经济附加值可以避免企业出现隐性亏损以至于损害股东利益。
其次,经济附加值指标能有效避免内部冲突。它是一个绝对值指标,对于部门、企业和股东来说,经济附加值总是越多越好,从而使企业的业绩评价与其价值最大化目标相一致,促使管理者关注股东目标并为之努力。这是其他任何财务性业绩指标都不可能达到的效果。
5.2 避免单一使用投资报酬率评价指标
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将企业净收益与其资本占用水平相联系,有利于加强资本约束,是评价分权利润中心(或战略性经营单位)业绩的适当指标。同时,它是以百分数表示的相对盈利能力,更方便于将企业的盈利能力同市场利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通货膨胀率、行业标杆企业进行比较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进行比较。但正如前文所述,投资报酬率评价标准容易导致内部冲突,实践中应尽量避免单独使用。
5.3 对经济附加值和投资报酬率指标的计算进行技术性调整
(1)将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无形资产支出资本化。在计算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对于能够产生未来收益的支出应予以资本化,并在未来收益实现的年份摊销,以使盈利能力的变化更为平稳,从而促使管理者在追求短期效益的同时也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
(2)将租赁资产计入投资基数。将原来当期费用化的年租赁费用区分为财务费用和折旧费用。其中,财务费用在计算投资报酬率或经济附加值时不能归属于某一特定资产,而折旧费用可以作为被评价部门的费用。
(3)按物价变动水平进行调整。在通货膨胀时期,为了准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我们必须将资产的原始取得成本重新表示为现时货币单位成本或现时购买力成本,以便对通货膨胀引起的货币假象进行调整。
5.4 细化业绩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
现代经济环境下,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必须不断创新以获取竞争优势。生存的压力使得行业、专业被进一步细化,基于市场机会而成立的企业动态联盟越来越多。专业的细分、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导致了不同主体对业绩评价方法有不同的需要。细化业绩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以满足不同主体的需要,一方面能够提高具体业绩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发挥评价的作用,有利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
5.5 建立和完善制度性保证措施
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企业绩效评价激励约束作用正常发挥。要发挥企业绩效评价激励约束机制的作用,必须将改进措施落到实处。为此,除了不断完善评价系统之外,应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政策,将评价结果作为对企业及管理层评价、选聘、任免和奖惩的一项重要依据。
常用的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方法就是平衡计分卡。平衡计分卡以公司战略为导向,寻找能够驱动战略成功的关键因素,并建立与之密切联系的指标体系来衡量战略实施过程,并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以维持战略的持续成功。平衡计分卡主要是通过财务与非财务考核指标之间的相互补充,不仅使绩效考核的地位上升到组织的战略层面,使之成为组织战略的实施工具,同时也是在定量评价和定性平衡之间、指标的前馈指导和后馈控制之间、组织的短期增长和长期增长之间、组织的各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寻求平衡的基础上完成的绩效管理与战略实施过程。
主要参考文献
财务指标范文5
【关键词】财务指标 医院财务分析 财务管理 会计报表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进行改革以后,形成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医院的经营管理理念有所提高,也突出了医院财务分析的重要性。医院财务分析的主要依据是会计报表,既分析、预测和评价医院财务经营情况和成果,也为之后的财务决策、预算和计划提供信息。若要分析好医院财务的状况,就要采取合理性的分析方法。以详尽的财务报表、财务指标和资料,全面系统的分析了医院的运营情况和财务情况。各管理层以这些信息评价医院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医院财务分析方法
选择医院财务分析的方法,会影响到财务分析效果。若要深入了解医院财务状况,需采取合理的财务分析法。医院财务分析最常用的是比率分析、趋势分析、因素分析、综合指标分析法。
(一)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计算财务当中的比率指标,以此明确经济活动程度。比率属于相对数,可以将不可比指标改为可比指标,便于分析判断。采用比率分析法易于判断计算结果,计算更为简便,也更加有效。但采用比率分析法需注意所有对比项目的联系和一致性。要保证衡量标准具有科学性。
(二)趋势分析法
趋势分析法又称为水平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采用趋势分析法,能够对财务报表的数字资料、指标、比率开展环比对比和定基对比,从而获得财务数字资料的增减数额、方向和幅度,以此揭示经营趋势和医院的财务状况。趋势分析法能够分析出变化的原因、性质,预测出医院未来发展趋势。
(三)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分析指标和它的影响因素,并在数量上明确各因素影响指标的程度和方向。如果有一些因素影响到了分析指标,其他因素没有出现变化,根据顺序明确因素单独变化后的影响。采用因素分析法,是运用数学知识将可测事物的联系和外部特征进行处理,获得客观事物的本质。因素分析法还能简化研究课题,保证其信息量。因此,广泛应用在财务分析中。该方法应用时需注意因素替代顺序、分解关联、替代连环性以及计算结果假定。
(四)综合指标分析法
综合指标分析法有两类,即沃尔比重评分和杜邦财务分析。沃尔评分法是早期的综合分析法,是将财务比率和信用指数归成线性关系,评价企业信用水平。它将标准比率和实际比率进行比较,评定指标得分,并评价单位的业绩。杜邦财务分析利用财务指标的联系,层层分解,获得财务指标变动趋势和原因。杜邦财务体系能够分解财务比率,权益净利率是它的核心指标。该指标综合性很强,而且极具代表性。其计算公式为:
收支结余率(净资产)―收支结余率(资产)×权益乘数=业务收支结余率(业务)×权益乘数×资产周转率。
二、财务指标体系在医院财务分析中的应用
(一)成本管理指标
在医院财务分析中,成本管理指标有三类,即门诊收入、住院收入、药品材料消耗。门诊收入的计算公式为门诊收入=每人次支出/每人次收入。每人次支出=支出/人次,每人次收入=收入/人次;住院收入=每人次支出/每人次收入,每人次支出=支出/人次,每人次收入=收入/人次。住院收入能够表现出住院病人的收入耗费;药品材料消耗=药品材料消耗/医疗和其他收入,药品材料消耗表现材料的消耗程度和药品管理水平。
(二)预算管理指标
预算的收入执行=实际总收入/预算总收入,预算支出执行=实际总支出/总预期支出。预算执行表现出医院的预算水平。财政拨款执行=财政补助支出/财政项目支出,财政拨款执行表现了财政补助的支出执行。
(三)风险与结余管理指标
收支结余率=收支结余/医疗+补助+其他×100%。收支结余表现了医院财政收支与科教收支余外的收支结余,表现出医院管理、医疗支出节约和医院财务的状况。流动比=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资产负债=总负债额/总资产额。
(四)收支结构指标
单人经费支出比=人员费用/管理费+医疗支出+其他,人员费用支出表现了医院人员薪酬和配备的水平,公用经费的支出比=公用经费/管理费+医疗支出+其他,公用经费支出表现了医院人员服务和商品支出的情况。管理费用率表现出医院管理情况,其公式为管理费/管理费+医疗支出+其他。药品材料支出=药品费+材料费/管理费+医疗支出+其他,药品收入率=药品收入/医疗收入×100%。药品、材料支出表现了医院材料的耗费,而药品收入表现出医院药品收入所占的比重。
(五)资产运营指标
总资产周转=医疗+其他收入/总资产。医院运营力由总资产的周转率反映。如果医院的周转次数多,运营能力便越强。账款周转=账款余额×365/收入,表现医院账款的流动速度。存货周转率=药物材料支出/存货,表现了医院提供的药品、材料流动速度和存货占用资金。
三、财务指标体系应用在财务分析中的注意要点
医院财务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医院的发展。财务分析才能贴近实际,落实到实处。财务指标体系选择指标要遵循医疗业务拓展、服务质量和成本控制,将卫生资源在速度、质量、成本上达到合理统一。快速整合统计指标和财务指标,并做好动态分析。财务指标体系的选择要侧重于医院实际情况,不同角度分析薄弱环节,寻找到真实依据。
四、结束语
财务分析是医院经济活动和财务管理的主要手段,既评价总结医院过去的财务状况,也为医院未来的财务预算提供有效信息。故此,需认真做好财务的分析工作。若要把握好财务分析,需选择适当的分析方法,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客观总结财务管理的经验。将财务指标体系应用在医院财务分析中,才能改善财务管理的工作内容和水平,促进医院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桂霞.浅议医院财务指标体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12).
[2]陈新友.财务指标体系在医院财务分析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2).
财务指标范文6
【关键词】山西汾酒 财务指标 能力分析
一、公司简介
汾酒集团是以白酒生产销售为主,集贸易、旅游、餐饮等为一体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集团下属5个全资子公司,11个控股子公司,2个分公司,1个隶属单位。集团现有员工近10000人。其中,山西杏花村汾酒厂股份有限公司为汾酒集团核心子公司,于1993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为中国白酒第一股,山西第一股。
二、行业背景
2012年后半年开始,中国酒水行业在诸多酒类“门事件”、国家禁酒令、严查三公消费、禁止价格垄断等政策的频繁出台的综合影响下,国内诸多矛头开始纷纷指向白酒行业,社会积聚多年的怨气也开始集体向白酒行业开火。终于,2013年外界诸多不利因素促使正在疯狂发展的白酒产业迅速进入行业发展的拐点。
三、财务指标分析
(一)偿债能力分析
短期偿债能力。下表是山西汾酒集团公司近三年短期偿债能力比率。
年份 流动比率 速动比率 现金流量与流动负债比
2011年 1.72 1.19 0.69
2012年 1.99 1.41 0.41
2013年 2.11 1.15 0.51
通过上述数据,在流动比率上过去三年是逐渐提高的,相对于2011年和2012年,2013年的流动资产达到40.98亿,较过去两年增加,因此流动比率逐年增强;本年度企业将流动资产的一部分置于存货、预付账款及其他非速度资产中,速度资产占总流动资产比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所以2013年速动比率下降,相比来说,2012年企业保有较高比例的速度资产,速动比率较高;同样,2013年货币资金和交易性金融资产之和为9.85亿,相对于过去两年有较多下降,现金比率下降不少,12年和11年基本持平。
同时,速动比率接近标准值1,从企业短期债权人的角度考虑,企业的短期偿债安全系数大幅提高,对债权人是有利的。
长期偿债能力。权益乘数是总资产和股东权益的比率,比值越高表明企业负债程度越低,债权人权益受保护的程度越高。近三年汾酒集团逐年降低,主要由于企业偿还了债务,预收款项及应付股利等项目减少,负债程度逐年降低。
项目
年份 资产负债率 权益乘数 利息保障倍数 偿债保障比率
2011年 0.47 1.90 113.76 1.46
2012年 0.40 1.68 44.28 2.40
2013年 0.33 1.52 35.72 -6.34
企业的利息保障费用一直保持在0.5左右,而偿债保障比率在2013年为负值,主要是由于企业2013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负,并且在2013年季度报表中也均为负值,所以2013年企业偿债能力有一定危险,但在合并报表前,母公司的现金净流量为正,因而是下属子公司处于亏损状态,且在刚出来的2014年3月份报表中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为正,再考虑到2013年因为八项规定等因素影响,所以我认为汾酒集团长期偿债能力仍然较好,但需注意2014年的报表披露,以进一步观察。
(二)营运能力分析
项目
年份 应收账款周转率 存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
2011年 183.62 0.95 1.31 1.07
2012年 308.33 1.22 1.44 1.18
2013年 612.05 0.92 1.35 1.02
汾酒集团曾经在2011年的时候采用大幅度赊销的方式以扩大市场,所以应收账款相对较高。汾酒集团从2011年到2013年的应收账款周转率大幅度提升,因为各年度应收账款减少,具体表现在2011年应收账款为0.23亿,2012年下降到18.87亿,而2013年企业收回关联方主要偿债,应收账款数额下降到101万,尽管销售收入也有小幅度的下降,但减少率远不及应收账款减少率,因此应收账款周转率提高,相应的表现在应收账款回收期也在减少。
2012年度存货周转率有上涨,主要因为当年存货达到14.23亿,相比11年的12.49亿和13年的18.66亿有一定的提高,而营业成本三年相差不多,2013年略有提高,达到15.18亿,
(三)盈利能力分析
时间
项目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销售毛利率 0.76 0.763 0.77
销售净利率 0.30 0.31 0.24
股东权益报酬率 0.40 0.45 0.26
总资产收益率 0.16 0.22 0.17
销售毛利率越高,最终利润空间越大。山西汾酒毛利率达到77%,说明企业每卖出100元产品,成本只有23元,毛利高达77元。只要每100元销售收入需要抵补的各项费用低于77元,企业就能盈利。
股东权益报酬率表明普通股投资者委托公司管理人员应用其资金所获得的投资报酬,总资产报酬率是指企业一定时期内获得的报酬总额与资产平均总额的比率。在2013年,上述指标中,除了销售毛利率之外,其他指标都由于白酒行业的深度调整导致企业整体获利能力下降。
(四)发展能力分析
时间
项目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营业收入增长率 0.49 0.44 -0.06
净利润增长率 0.53 0.50 -0.28
净资产增长率 0.25 0.4 0.07
总资产增长率 0.42 0.24 -0.05
每股收益增长率 0.58 -0.15 -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