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漂泊的心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漂泊的心范文1
蒋春玲,1981年出生在广西北部一个小镇上,父母均为工人。学生时代的蒋春玲并没有早早显示其独特的写作才华。她的青春期是伴随着大量的书籍度过的,言情、武侠、科幻、名著……连她自己也记不清到底囫囵吞枣读了多少书。跟许多同龄人一样,她也深受琼瑶小说、张小娴散文、席慕蓉诗歌的影响。
2004年,蒋春玲从广西师范学院毕业后供职于一家电力国企。在办公室当秘书不仅工作轻松,薪水和福利待遇都不错,这曾让她的很多大学同学羡慕不已。那时,她和一些时尚女孩一样,业余时间喜欢逛街,买漂亮衣服、化妆品和包包,穿高跟鞋。对街拍感兴趣的她还鼓捣起了照相机,而这些都与当作家八竿子打不着。
许多人问蒋春玲,你什么时候有的文学梦想?她努力能想到的是,小学时作文写得还算不错,偶尔被老师作为范文朗读。“其实,我并没有什么作家梦。”她说。上班两年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稀里糊涂地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跟许多网络一样,她写作的初衷也是因为“闲”。
“2006年,我有一段特别空闲的时间。一个星期六中午,我正抱着笔记本电脑在床上看小说,忽然想,要不我也试着写点儿什么?因一时冲动我就开始写了,没想到越写越兴奋、越写越顺畅。到黄昏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写了近1万字。”说这话时,蒋春玲眉宇间散发着掩饰不住的自豪。
兴奋之余,蒋春玲打算把这段写下的文字放到网上,她想到了给自己取一个笔名。头一天,她刚读了王维的诗《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于是,她就把这首诗的名字作为自己的笔名。这1万字就是她的第一部小说《原来》的开头。她说:“当时,既没想过有多少人看,更没想过什么成名,纯粹就是自娱自乐。”
那时,很多网络都在苦苦纠结于如何吸引读者、博取点击率赚钱,或者寻求出版渠道达到一举成名的目的。但在蒋春玲看来,写作是她本职工作之外的一种爱好,她热爱笔下的人物和他们的故事,随他们的悲喜去尝试另一种人生。即使没有一分钱稿费,又有什么关系呢?她没想到她写的东西在网上非常受宠,很快就有了大批铁杆读者和粉丝。不到一年,“辛夷坞”这个名字在网络江湖上可谓大名鼎鼎。就这样,蒋春玲非常低调地写着,以至于几年后都鲜有同事知道她在写小说。
到2007年年底,蒋春玲已是出了《原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致青春》)、《晨昏》三部畅销小说的美女作家。那时,她还没有想过要辞掉工作。不过,她还是有些担心同事们知道自己在工作之余写小说。有一次,她帮单位领导签收的邮件是领导在网上给妻子买的书,其中就有《致青春》,但领导并不知道作者辛夷坞就在他的眼前。
有段时间,蒋春玲身体不好。同时应付工作和写小说,让她时常感觉有些吃力,有时坐在办公室里也会陷入迷茫状态。看着办公室里50多岁的阿姨,想象着自己30年后的模样,蒋春玲渐渐地开始厌倦了一成不变的生活。她决定走出去,在旅行中寻找答案。
在杭州的最后一天,蒋春玲和当时的男朋友(现在的老公)在西湖边上走来走去,突然就特别不想回去上班。她说:“我当时想着这份工作能够带给我的是什么?我能学到什么?最后发现什么都给不了我。”在那一瞬间,她坚定了辞职的念头。
蒋春玲将想法说给男朋友听,没想到男朋友竟马上同意了。回去之后,她辞掉了工作。单位的领导感到非常惊讶,她几乎是这家电力国企历史上第一个辞职的人。
那年,蒋春玲27岁。她说:“27岁,这是一个自己还能改变的年纪,所以,很想去试一试。想过会后悔,但是,总好过一成不变。”
辞职的事她一直没有告诉爸妈。直到两年后,蒋春玲的父母才知道自己的女儿已经从国企职员变成了畅销女作家。
“现在的人,如果是搞金融什么的,很乐意告诉别人自己的职业。但如果说自己是作家,大家几乎会觉得这个人很不靠谱。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还好点儿。”蒋春玲说。尽管如此,她还是庆幸选择了写作成为自己最喜爱的职业。
机缘巧合,作品被赵薇赏识
辞职之后,蒋春玲有了更多的时间支配生活,她成为起点中文网的专栏作家。对于她来说,这是一种新的开始,是生命的另一种可能。由于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她的写作渐入佳境。她说:“其实,一年里,我真正用在写作上的时间也就4个多月。我会用七八个月的时间构思和写提纲。”
《致青春》是蒋春玲的第二部小说。爱情很浪漫,现实很骨感,它讲述的也是这样一个残酷青春的故事。“爱情和面包的抉择,理想和现实的拉锯,成长所需要付出的代价,这些都是我试图在这部小说中与读者分享和探讨的。”蒋春玲说,“如果青春是暖伤的,它最大的意义在于‘错得起’;如果青春是美好的,一辈子都值得回味;如果青春是残酷的,那也一切都还来得及。”
蒋春玲在写这部作品时跟网友聊天,想着给它取个什么名字。讨论的结果是“致我们终将腐朽的青春”。一家出版公司慧眼识珠,主动和蒋春玲签了约。小说将要出版时,正值党的十七大召开。蒋春玲觉得“腐朽”一类的词不合时宜,就将书名改成了《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令她没想到的是,这个看上去有些冗长的名字,却对这本书的流传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是一个吸引人的短语,能勾起人对青春的许多回忆。
伴随着人生第一份合约而来的是人生的第一笔稿费——4万元。曾经做秘书工作的蒋春玲年收入不过五六万元。“我当时根本没去想这本书会卖得怎么样。”蒋春玲说。当出版商告诉她要加印的时候,她大为惊讶。其实,相对于这本书此后庞大的销量,这只是开始。到2009年,随着4本书的热销,蒋春玲的版税收入很快超过了曾经年工资的10倍以上。
2010年,蒋春玲与原来的出版公司分手,换成了现在的出版公司——北京儒意欣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这家出版公司有影视背景,正是现在的经纪人将她的书推荐给了编剧李樯。
李樯之前编的《孔雀》、《立春》、《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等剧本,都是文艺气息浓厚的作品,他觉得小说《致青春》里有非常吸引人的地方。他说:“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尽管经历不同、命运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在追求一种自在、充实的生活,他们不在意别人的眼光,不在意外界的纷扰,他们珍视的是生命过程的圆满与完整。”李樯把这部小说推荐给了赵薇。
当时,赵薇正为自己在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毕业作品而发愁。最初,她对这个题材并不太感兴趣。但看完这部小说后,她马上就爱不释手了。她说,“辛夷坞”的小说人物关系网错综复杂,表现了高超的驾驭文字和小说艺术的能力,让人能明显地感受到作者在努力地追求一种静逸空灵的优美意境。最关键的是,小说的上半部分反讽而激情,下半部分沉淀而悲情。作品紧贴地气,没有无聊的多愁善感,没有漂浮的生活想象,真实而又宁静、感人。
就这样,这部小说很快被李樯改编成了剧本,赵薇决定亲自执导将此拍成电影。得到消息,蒋春玲非常吃惊。她说,自己是赵薇的忠实粉丝,让赵薇来拍这部电影,确实是一件奇妙的事情。
1998年,大型电视剧《还珠格格》在国内首播,可谓收视大热。蒋春玲家乡那座小镇上的人们和中国所有的地方的人一样,每天都被“小燕子”逗得如痴如醉。蒋春玲对“小燕子”崇拜得不得了。当时,她怎么也不会想到,十多年后,“小燕子”这个远在天边的“格格”会跟自己这个普通人联系到一起。两人甚至投缘到可以随时通电话、无拘无束聊天的地步。
蒋春玲说,曾经有人问过她最希望由谁来演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简称电影《致青春》)中的女主角,她当时第一个想到的名字就是赵薇。没想到,最后,赵薇真的成了电影《致青春》的导演。
2013年4月26日,赵薇的导演处女作电影《致青春》在国内公映,首映日票房4620万元,破了《泰囧》的首日票房纪录;同时,刷新了2D华语片首日票房纪录。接着,电影《致青春》势如破竹,一口气拿下7亿元票房收入,不但为国内类型片的探索之路增添了一抹亮色,更以其坚挺的排片和惊人的上座率创华语电影多项奇迹。
令蒋春玲遗憾的是,因为怀孕,她错过了电影拍摄时去片场探班的机会;又因孩子刚出生几个月需要照顾,没能参加电影首映式。
跟任何一部改编自热门小说的影视剧一样,电影《致青春》也遭到了“原著粉”的质疑。他们认为电影改编太大,没有小说原有的味道,特别是结尾和小说有着很大出入。对于这些质疑,蒋春玲力挺赵薇。她说,赵薇导演在这部剧作上下了很大工夫,也投入很多情感。自己当初写这部书的时候,女主人公郑微身上就有着“小燕子”的影子,洒脱、执著、敢爱敢恨,浑身上下透出的那种灵气像极了10年前的赵薇。郑微和赵薇的契合度不仅是外在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们都是理想主义者,有着同样的单纯、勇敢、重感情、愿意为自己所追求的东西不顾一切往前冲的特质。从这层意义上来说,作为导演的赵薇,会比演员赵薇更能淋漓尽致地在电影里表现郑微和她的青春。
低调做人,对金钱没什么概念
从2007年开始至今,蒋春玲创作发表了《致青春》、《晨昏》、《应许之日》等13部小说,成为“80后”女作家青春文学的新领军人物,并独创了“暖伤青春”系列女性情感小说。
2013年3月,蒋春玲各种版本《致青春》的销量已经超过250万册,在电影上映后的两个月内至少又卖了50多万册。按照如今中国出版界的行情,一本书能卖5万册就是畅销书。像《致青春》这样能卖300万册的书,是书商们梦寐以求的超级畅销货。
虽然赚了大把的银子,但蒋春玲对钱并没有什么概念。在她看来,靠写作只要能维持最基本的生活,自己就非常满足了。平时,除写小说之外,她最喜欢的事就是做公益。与一些影视明星的作秀不同,蒋春玲做公益是发自内心的。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时,蒋春玲率先捐出10万元稿费,但她不愿让媒体报道这件事。“我捐10万元钱,并不是为自己做营销,纯粹是从做母亲的角度去做这件事的。”蒋春玲说,当时,她看到地震后的电视报道,一位妈妈抱着从废墟里被挖出来的孩子,其实孩子已经去世了。看了这个画面,她心里觉得很刺痛,因为她的孩子才刚刚5个月。作为妈妈,她特别能理解这种心情。
现在,蒋春玲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她平时很低调,极少接受采访。这也是“辛夷坞”在网上红得发紫而生活中的蒋春玲却很少为外界所知的原因。“我挺满意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不想被更多的事情打扰。”一次,当蒋春玲带儿子在小区游泳池里游泳被人认出来时,她竟感到了某种隐忧。她不想因为自己成名而打搅家人和朋友的正常生活。她说:“我以前从没想过成为作家,也没想成名,我就是一个以写字谋生的人。”
2013年7月上旬,蒋春玲新出版的小说《蚀心者》的影视改编权卖了出去,价钱达到惊人的7位数,是电影《致青春》的改编权价钱的两倍还多。看来,电影《致青春》带来的效果非同凡响。
蒋春玲的小说《致青春》还将被拍成电视剧。前不久,韩红已买下草根歌手冷碗碗创作的歌曲《青春》,作为该剧的主题曲。
如今,许多写得不错的作者都转行做编剧了,写得稍微好点儿的能拿到两三万元1集,写30集的话就能拿60万元。这是一个吸引人的数字。但蒋春玲觉得编剧太累,她曾参加过电视剧的编写,由于受不了各种修改,中途退出。她说:“现在写小说足够维持我的开支,将来的事将来再说了。”
漂泊的心范文2
实在读不懂为什么会有不散的宴席,我们刚刚握了握手却又要相拥着开始告别。深情款款的双眼,脉脉柔情的微笑,就仿佛在那个瞬间开始冻结,成了短暂的甜言蜜语,让一颗温暖的心渐渐冰封。
一种欺骗的感觉。
一颗严重受伤的心!
没有第二次的回眸,只有静静地回首。
把玩着手里的啤酒罐,小心的干杯。慢慢理解了什么叫做临时宝贝,才发现他不过是一个偷心的贼。过着都市的夜生活,做着成人才可以玩的游戏。可惜从未想过,以前对缘分的不忠演变成了对他的眷恋,过分的强求是源于无悔的付出。无奈在樱花几近凋谢的时候,我们的爱情也逐渐枯萎,终究干涸了。
睁着氤氲的双眼,想着依旧古老的话题,问大千世界有多沧桑。可惜没人回答我的问题。想到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多庸俗的方法!三十分钟前还在荡漾的激情,竟要用这种滥调来彻底毁灭,不留一点蛛丝马迹。这,真的做的到吗?记忆的碎片决不是缺失的拼图,而是划破的伤口,最终会愈合。
流年如水。
这么多的日子这么多的他陪我走完了不同的人生。虽然旅途不一样长,烙印却是同样深刻——都以一个个悲剧结局。
过腻了凡夫俗子的生活,总想和常人有点不一样,于是给了自己一个变坏的最好理由。结果每个人都还是一样,爱上的往往是心中的最后一个他。片刻的停留只不过是一樽香甜的美酒,过路的野花,只是偶尔的陶醉,醒了就消失了,他永远也不可能属于常会痴情的自己。
硝烟弥漫的战争里,爱情把我摧残得片甲不留。守护心房的盔甲莫名其妙地碎了一地,跟着受伤的心一起离开我的胴体,又随着他的离开彻彻底底地消失。我成了一名无心的追逐者,在两座灯火辉煌的城市间寻觅着他的足迹,走着他也许会走过的地方,看着他也许曾看过的风景。因为我爱到忘了形,结果我一败涂地,就像歌里唱的那样。
其实我知道,他在奔跑,正在努力的追寻着下一个目标,我再也不会找到他。
于是,在柳絮纷飞的日子里,我终于抓住了自己疲惫的心。
漂泊的心范文3
曾是童星,17岁北漂寻梦
一句“就是矫情”和翻白眼的经典表情,让全民都记住了《甄执》中那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华妃娘娘”。大多数人对蒋欣的认识,也是从她扮演的“华妃”开始。但实际上,她8岁就开始拍电视剧,正经的童星出身。
1983年,蒋欣出生于新疆乌鲁木齐,成长于河南郑州。因文艺兵出身的爸爸是音乐作曲人,受家庭熏陶,蒋欣从小就喜欢唱歌表演。她4岁时,有一次妈妈正在厨房做饭,突然听到女儿一边哭一边大声哀求:“妈妈!我不让你走!”吓得她赶紧扔下勺子进屋看蒋欣,却发现小丫头正对着镜子哭,敢情是自己跟自己玩演戏呢!
一次,爸爸带蒋欣坐火车,一杯茶的工夫,串到其他车厢的蒋欣抱着一大堆零食回来了。爸爸以为蒋欣乱找别人要东西,有点恼怒地拉长了脸。他正要发作,一位女乘客过来了,看着蒋欣的爸爸笑眯眯地问:“这是你家闺女?哎呀太招人稀罕了!又会唱又会跳,几节车厢的人都被她逗乐了!”爸爸这才明白,原来那一兜零食,全是“奖励”。
在随父母迁居河南郑州后,6岁的蒋欣被选中参与电视小品拍摄,7岁进入郑州市少儿艺术团,8岁进入河南省少儿艺术团,那年她主演的电视剧《坠子皇后》在全国播出。14岁那年,蒋欣进入河南省艺术学校学习,并陆续接拍了一些电视剧,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童星。
虽然蒋欣爱表演,但爸爸不太希望女儿从艺,在父母的想象中,只要蒋欣简简单单、快快乐乐地生活就好。但17岁那年,蒋欣作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去北京寻梦!面对女儿坚决的态度和决心,父母也只好同意,但蒋欣的年龄实在太小,家人不放心,一家三口干脆移居首都,就这样成为了“北漂族”。
虽然有父母的“陪漂”,蒋欣不至于落魄到住巴掌大的地下室、啃馒头喝冷水充饥的地步,但她毕竟是个毫无背景的小丫头,又不是中戏、北影等名校走出的科班演员,初来乍到北京城,自然屡屡碰壁。面对冷眼和不屑,小姑娘却展示出她倔强的一面,为了能让父母在北京有套房子,为了能继续做自己喜欢的表演工作,她穿梭于各个剧组和片场之间,发誓一定要成为“北京演员”!
到北京一个多月后,蒋欣来到《大脚马皇后》剧组毛遂自荐。她一进门就被惊着了:房间里有七八十个女孩,全都打扮得时尚又漂亮,而她穿着件肥T恤,扎条大辫子,“要多傻有多傻”,瞬间就觉得没希望了。正在她失望的时候,突然听到负责选角的副导演高亚麟让女孩们卸妆。不一会儿,蒋欣乐了:“卸了妆,也就那么回事嘛!”小小的一声嘀咕引来了一片白眼,也惊住了高亚麟。最终,蒋欣成了“马皇后”身边最重要的大丫环。
2003年版的电视剧《天龙八部》,是蒋欣接的第二部比较有影响力的戏,她出演美丽泼辣的木婉清。片中,她和男主角有一场激情戏。一接到剧本,蒋欣傻了,她“蹬蹬蹬”跑向导演周晓文,向他求助:“导演,我连恋爱都没谈过,这个……这个怎么……演?”周晓文翻了个白眼:“没吃过猪肉没见过猪跑?”蒋欣一听傻乐着跑开了。开拍那天,那条居然一次就过。此后,蒋欣的演艺道路渐渐顺畅起来,有时候一年可以接好几部戏,尽管都是配角,但她总会刻苦而走心地去塑造每一个人物。
片场内,蒋欣有点傻闹腾,片场外则有点倔强。2005年,一部大制作影片剧组寻找演员,蒋欣去应聘。她刚一进屋,只见两个副导演对着一堆照片里的一张照片笑:“这妞不错!”他们言词表情中带着一丝轻慢,蒋欣恼了,“啪”的一声将手包掷到了小茶几上:“你们这哪是在选演员?!太过分了!”说完,她转身,冲出房间……
事实上,这一年蒋欣正处于经济困难期,因为她刚为父母在北京贷款买了套房。可她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事后,朋友心疼蒋欣养家辛苦,从中协调,对方答应让她饰演女二号,条件是报酬上要蒋欣“表示表示”。蒋欣一听,直接发了条短信给对方:“钱给少了,显得我不值价;给多了,显得我过分浮夸,还真心难办。”发完短信,她将对方的电话拉进了黑名单。
率真“蒋老爷”,不想当红星
对看不惯的人和事,蒋欣很刻薄,对钟情的事她又常常过于较真。2010年,蒋欣接演《甄执》里的华妃。一场戏中,因为她感冒高烧几天,状态不佳,拍了5条才过。拍完后,蒋欣跑到角落里大哭了一场。哭完后,她找到导演要求重来。导演吃了一惊:“不是过了吗?”蒋欣仰起脸:“我不满意!”最后,蒋欣补拍了一条自己最满意的。
因为过度较真,导演都叫她“不听话的二倔子”,蒋欣倒是一点也不在乎这难听的“雅号”。“二也好,倔也罢,能这样叫我说明他们心里有我,哈哈!”
而“华妃”这个角色,当初也是蒋欣凭借她那股“较真”劲儿争取来的。2010年,蒋欣在横店拍《甄执》的时候,导演郑晓龙觉得她身上有股书香气,适合演端庄得体的曹贵人。而蒋欣在与那个演华妃的女演员过戏时,觉得她表演得不对路,就直接对导演说了自己的想法,表示她想试华妃的戏。导演说你演不了华妃,你不够狠毒。她说:“你不让我试怎么知道我演不了啊?”然后导演就同意让她试戏。
蒋欣在看小说《甄执》时,就有了独特的感悟:不能单纯看华妃怎么坏、怎么狠,也应该看到这个用情专一的女人,为了一个男人忘我的付出……
果然,因对角色有着深刻理解,蒋欣演活了这个人物。2012年3月,《甄执》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收视热潮,“华妃”在剧中频频出彩,成了全剧最抢眼的角色:她在君王身侧媚眼如丝,在众妃面前飞扬跋扈,叫人恨之入骨。然而面对凄凉的命运,她眼中绝望的热泪又让观众唏嘘不已。
《甄执》播映后,无论蒋欣走到哪儿,大家都喜欢听她那句经典台词:就是矫情!好像说完那句话,就能把心中的怨气都发泄出来。蒋欣在片中饰演了一个美艳跋扈奢华的贵妃,生活中的她其实只需要简单的小确幸。
从《天龙八部》《欢天喜地七仙女》再到让她一炮走红的《甄执》,出道多年来,蒋欣塑造了一系列荧幕经典角色,带给观众很多惊喜和感动。但与此不相符的是,她却鲜在媒体上露面。低调的个性使得她常常被追随已久的粉丝们抱怨“太不会经营自己”。对此,蒋欣坦言她将名利看得很淡:“没有想过要大红大紫,就是喜欢演戏。从事自己热爱的职业,凭能力赚钱,让父母过舒适安稳的生活,这样就足够了。”
不要以为蒋欣这话“假”,身为艺人,她甚至一直在刻意回避一些公开活动。“我不想过那种全透明的日子,真成了红星,连公共汽车都不能坐了,大排档的美味也不能吃了,谈个恋爱地球人都知道,那种日子怎么过啊?”
在个人博客上,蒋欣自称“老爷”,大有些自得其乐我行我素之意。该称谓源自拍摄电视剧《欢天喜地七仙女》时,蒋欣饰演的四公主绿儿经常幻化成“老爷”,而且口头禅就是“老爷我……”那以后大家就都“老爷老爷”地叫她,她干脆笑纳了这个阳刚称号。
荧幕上的蒋欣可以盛气凌人,但在私下她一直率真低调。“生活中我比较雷厉风行,急性子,有什么说什么,但有时候很得罪人。”能吃苦,心直口快,直爽随性是接触过蒋欣的人最多的评价。
生活中,蒋欣喜欢吃甜点,爱逛淘宝,卸下华美的角色外衣,她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80后女生,享受生活带给自己的一切,也在这一切中寻找自己的快乐。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把什么都展现在聚光灯下,简凡的生活,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
在导演和搭档眼中,蒋欣只是“二”和“倔”,但在朋友眼中,就还得加上一条:“毒”,“毒舌”的“毒”。可蒋欣说话之“毒”,却令朋友们喜闻乐见。
蒋欣男生缘很好,有一个庞大的“兄弟团”,演员时男、傅风男和蒋欣都好到“只差同穿一条裤子”了。所以,蒋欣自命为“兄弟团”的“恋爱参谋长”,对哥们的婚恋指手画脚,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傅风男的恋情。
傅风男是河南人,话少,实在,和蒋欣很投缘。他谈了一个女朋友,及时带到蒋欣面前。傅风男刚说完“这是我女朋友”,蒋欣直截了当地丢过来一句话:“老傅,她不适合你,你们俩成不了。”傅风男的脸傻成了猪肝色,女孩也“啪”地一摔水杯,怒气冲冲地冲了出去……
傅风男不甘心,过了一段时间,他又带了一个女孩到蒋欣面前。这回蒋欣更简单粗暴:“这个我不喜欢!”
蒋欣一次次否定,傅风男只好一次又一次地往蒋欣面前领女生。最终,一个女生第一眼就获得了蒋欣的赞许:“对嘛,这女孩才适合你。”之后,这女孩成了傅风男的妻子。婚礼上,傅风男“痛哭流涕”:“我娶个老婆不容易啊,‘蒋老爷’让我在爱情的路上屡屡受挫,好在上天眷顾,今天终于娶到老婆了。”台上台下一阵哄堂大笑,新娘则笑得转过身去。
在“过五关斩六将”之后,时男终于也娶到了妻子,而她“是蒋老爷看过的、一直说好的老婆”。
《欢乐颂》爆红,梦想做表演艺术家
作为年轻貌美的女演员,有几类角色往往会令她们避而远之,比如说破衣烂衫、肤色黝黑的农民;比如说白发苍苍、满脸皱纹的老人;比如说中年发福,整日哄娃、做饭的孩儿他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在2014年播出的电视剧《老农民》里,这些“毁形象”的角色都被大胆的蒋欣一勺烩了。
有人说,蒋欣从皇族直接跳到农民,落差有点太大了。蒋欣却不以为然,并直言“本宫早就会下地干活”。蒋欣透露,她之前有过农村戏的经验,也到农村体验过生活,这次相对的得心应手,拉犁、锄地、插秧什么这些她还都会一点,挑水这些就太简单了。
《老农民》讲述的是一个超过60年跨度的故事,剧中很多角色都有老年装,蒋欣承认化老年装很辛苦,“我们化装通常都是4个小时以上,而且因为是反季节拍摄,天热,又穿得很厚,妆贴在脸上完全不行,一会就起水疱,要不停地去修”。但蒋欣并没有因此叫过苦,8岁就出道的她,什么苦头没吃过?
蒋欣说自己骨子里是个爽朗的性格,“因为我妈妈是兰州人,我的性格挺西北的。”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在生活中和网络上都自称“老爷”的蒋欣,俨然一副女汉子做派。自我评价时,她更是用上“雌雄同体”这个词,把自己同一般意义上的淑女划清了界限。
“我是那种挺懒的人,平时其实并不爱运动,但有时又不得不动,因为要保持身材,还得保证自己的身体好。”同样的,蒋欣在穿衣打扮上也不是一个特别爱花心思的人,“我私下里穿衣服会比较简单,关键是舒服。“
但是一谈到吃,蒋欣显然就“专业”多了。她笑着说,吃的多了,就吃出了品位。“我会自己和面、调馅包饺子,而且我炒菜味道还挺好的,没办法,谁让我是天生的美食家!”不接戏的时候,亲手为父母做上一大桌子菜,是蒋欣最爱做的事。
2015年3月,她和相恋4年的男友叶祖新和平分手,却被人炒作成了“叶祖新劈腿”。蒋欣得知后,气愤地发微博更正:“请不要断章取义,侮辱我心中那个单纯善良的男孩!”在之后的采访中,蒋欣也直接回击:“什么叫劈腿?谁看到了劈腿?这种事情会发生在叶祖新身上吗?为什么要让他背这个骂名?不可以!所以,怎么看我都无所谓,反正我必须站出来!”
两个月后,蒋欣出演的奇幻剧《花千骨》开播。在新闻会上,众主创集体被追问会不会发生跟前任互撕的问题。在一众演员打太极中,唯有蒋欣豪气地直接笑言:“你想得美!我不存在这个问题,我跟前任一直是好朋友!”事实上,她和叶祖新已经认识了12年,一个是活泼正直女汉子,一个是单纯柔善小宅男,起初大家都看好两人的“互补式”恋情。但兜兜转转了几年后,他们却觉得,与其成为一双并不合适的夫妻,倒不如回到原点,做一对真挚的朋友。
2016年4月18日,由蒋欣、刘涛、王凯、靳东等人主演的电视剧《欢乐颂》一经首播,就成为收视冠军。剧中5个性格各异的女孩,在同一件事情上会有5种态度,观众会从她们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伴随着《欢乐颂》引爆业界和朋友圈,成为2016年电视剧的“现象级”作品,蒋欣扮演的那个出身贫寒的“樊胜美”,更以精湛演技牵动无数人的心,频频跃上微博热搜话题。而她在剧中遭受重男轻女的父母无情对待,入戏观众心疼怒骂“她在父母眼里,就像是一头养起来供血供肉的猪”,引爆大批网友泪崩共鸣。
漂泊的心范文4
[关键词]股静脉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术;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中图分类号]R54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2-146-04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是严重的缓慢型心律失常,药物治疗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治疗效果欠佳。因此,对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应及时采用股静脉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术治疗。股静脉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术有助于稳定患者血流动力学,维持重要脏器的有效灌注。及时有效实施股静脉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术在改善血流动力学,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预后状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股静脉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术通过调整起搏参数,保证血液灌注、心排出量与心率。同时,股静脉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术有助于恢复机体生理需求的基础上不增加心肌耗氧量,为安全用药治疗提供保障。但关于股静脉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术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的应用研究甚少,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内科住院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69例作为研究组,纳入标准:全部患者心电图显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者采用股静脉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置人术。(1)仪器:采用JC-500型5F气囊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导管(美国Arrow),18号穿刺针、6F动脉鞘。(2)操作步骤:选择右股静脉作为穿刺点,常规消毒铺巾,定位右股静脉,局部麻醉满意后,采用Seldinger’s法穿刺右股静脉,置入导丝与6F动脉鞘管,透视下置入漂浮电极,定位于右心室尖,固定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导管,退出6F动脉鞘导管,股静脉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期间右下肢制动位,取卧床位,采用2倍阈值起搏,调节起搏器参数,起搏频率设定为60~70次/min。连接漂浮电极,在电极导管置入15~20cm时将气囊冲入1mL空气,关闭气囊开关,电极导管再缓慢置入10~20cm。起搏功能测试满意后嘱咐患者深呼吸,用力咳嗽,向两侧转动身体,如起搏功能良好则缝合皮肤及其皮下组织,固定电极导管,常规消毒包扎,持续心电监护。
1.3检查方法
(1)BNP、cTnI:研究组(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前1h、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后24h)采集静脉血5mL,对照组体检时采集静脉血5mL,用于测定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BNP水平测定严格按照BNP试剂盒(美国Phoenix公司)说明书操作,采用放射性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BN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水平,采用StatusFirstTMcTnI检测仪(Princeton BioMeditech公司)检测血清cTn I,cTnI参考值为
1.4观察指标
(1)BNP、cTnI:比较两组血浆BNP、血清cTnI水平的差异。(2)心功能指标:比较研究组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LVEF、LAD、LVEDD、CI)的差异。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2.结果
2.1两组血浆BNP、血清cTnI水平比较
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前,研究组血浆BNP、血清cTnI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前后血浆NP、血清cTnl水平比较
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后血浆BNP、血清cTnI水平均明显低于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前,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的比较
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后LVEF、cI均明显高于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前,LAD、LVEDD均明显低于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前,临时心脏起搏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4临时心脏起搏治疗效果
69例临时心脏起搏治疗患者电极一次性到位成功率100.00%,平均电极导管安置时间(8.12±0.85)min,平均起搏时间(4.11±0.35)d,未见明显并发症出现。
3.讨论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是由于房室传导系统中的传导功能异常下降导致的,由于心房传导冲动不能向下传导导致房室分离。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主要由于心力衰竭、心脑血管供血不足导致的,严重者可导致抽搐、晕厥甚至死亡。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主要包括后天性与先天性病理原因,其中后天性病理原因主要为导管消融术、心导管术、心脏外科手术导致的损伤,手术牵拉、手术创伤与麻醉等操作导致心律失常或加重心律失常程度,严重影响心输出量,严重者甚至导致心跳骤停,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后天性病理原因还包括高钾血症、重症心肌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与药物应用等。临床上对于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积极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应及时实施临时心脏起搏器术,有助于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改善预后状况。临时心脏起搏器置人术主要采用股静脉与锁骨下静脉,其中锁骨下静脉由于穿刺要求较高,容易出现气体栓塞、血胸、气胸与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术采用的电极导管主要有普通电极导管与漂浮电极导管,普通电极导管由于穿刺点距离心脏位置较远,导管置入右心室的难度较大,常需在x线下进行操作。漂浮电极导管有助于显著缩短操作时间,临时心脏起搏器置入成功率较高。因此,股静脉漂浮电极导管在临时心脏起搏器术中的具有明显的优势。合并高钾血症的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在积极纠正原发病可以恢复窦性心律,但股静脉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术在改善心功能与预后状况中具有重要的价值。部分重症心肌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可以恢复窦性心律,但部分患者需要实施股静脉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术。但关于股静脉漂浮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器术在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中的应用研究较为罕见。
漂泊的心范文5
一
他乡的天空
文/卞毓方
(1)村口往东南,是一条暗灰的沙砾路。路的右侧,呈斜面坐落三幢农舍。
(2)第一幢,树篱紧贴道边,蓝砖蓝瓦,色调爽朗而澄静。楼作两层,屋顶向上攒聚成复瓣,若从高空俯视,俨然一朵含苞欲放的蓝玫瑰。透过树篱的缝隙,瞥见院里有柔碧的草坪,有娇媚的盆花,有帆布躺椅,还有一只系着铁链的狗,隔着篱笆向窥视者发出狺狺的短吠。闻声,主人从躺椅抬起头,冲我送来一抹抱歉的微笑。那一刻,我瞅见他左手捧着一册书,右手擎着一朵花,书已半展,想必耽读有时;花犹带露,显系摘下不久。此情此状,若醍醐灌顶,甘露洒心,顿时想起近年的一句流行词:“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3)这词是从荷尔德林的诗中摘出来的,荷诗原题《在柔媚的湛蓝中》,国内至少有三种汉译,我曾比较的,也就这一句,分别是:一、“功德圆满,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二、“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三、“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瞧,三种译介,关于主体部分的表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惊人一致,差别仅仅体现在缀前四字的推敲,是译者的偶然巧合?不,只能说是英雄所见略同,心有灵犀一点通。
(4)第二幢,略为偏后,黄墙红瓦,楼依然作两层,带阁,造型有点像反置的L。也有篱笆,不,栅栏,木质,高逾一丈。这是对生存空间的保护,是个人尊严、生命尊严的外化。栅栏爬满南瓜藤,随处悬垂着乍金犹黄的果实。无疑,这瓜是没人偷的,或不怕偷的。院内无人,凉亭支着一副画架,画布上是一幅未完成品,油彩斑斓,似火树银花,又似落英缤纷。猜想主人是一位艺术家,至少是位乡村艺术家,昨夜与朋友高歌狂饮,纵论创造与美学,今朝霞染轩窗,犹自梦迷黄粱。多想他这时――恰恰是这时――“吱呀”一声推门出来,于是主客双方同时用异质的语言招呼“早上好”。哦,在这样的时空,这样的萍水相逢,套用康德的话,连“早上好”一词,也会升华为某种形而上的命题。
(5)才要迈步,身后“咕咚”一响,回头,一个又大又圆的南瓜,自栅栏的高处坠落,砸在草坡上,然后,通灵一般,直滚到我的脚边。啊,是感激我目光的抚爱吗?是唤醒我乡居的甘美吗?还是代表宿酲未解的主人殷勤送行?
(6)我把它捧起,掂了掂,好重的分量――果实成熟,是该向大地谢恩的时候了。在朝阳一面的瓜棱,留有一处叶形的光斑,不,是太阳的热吻;我也学阳光之多情,搂着它亲了又亲,火辣辣地。末了,仍把它搬回栅栏,搁在一蓬雏菊旁,等待它主人大呼大叫的发现。
(7)第三幢,又稍稍错后,平房,粉墙青瓦,没有篱笆,也没有栅栏,仅有一丛芭蕉掩映,蕉分窗而荫绿,花覆圃而流丹,撇去屋顶双天窗、双排气孔的造型,就情调而言,宛然故国江南的遗梦。宅之右角有一树老榆,粗可十围,铁干铜枝,碧叶虬结,繁荫匝地。榆下有一亩方塘,水清见底,水面嬉戏着三四只野鸭。屋主或许是华侨,我想。也不排除是受过东方文化洗礼的德国佬,我又想。法兰克福的歌德故居,二楼主厅,不就名为“北京”,厅中陈列着中式的家具、壁挂、风琴?焉知眼前这扇饰以铜环的红漆大门启处,不会走出一位当代西方的陶渊明?
(8)路的左侧为原野,一马平川,一望无际,乍一看,和故国没有什么两样。区别,或者说差异,当然有,主要体现在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比方说,同样是麦子、向日葵、葡萄、蔬菜、花卉、牧草,这里一畦一畦,穿插生长,所以一眼望去,从金黄到翠绿,从姹紫嫣红到鲜青嫩碧,纵横有序,赏心悦目。最让我感动的,是刈后的牧草,不是东一堆西一垛地随便乱码,而是用机器捆扎成一个又一个的圆柱体,排兵布阵般撒放在原野,如此一来,那失魂丧魄的枯草,仿佛又集体还阳,焕发出雄赳赳气昂昂的神威。
(9)视野的尽头,为绿树遮掩的地平线,居中,电视塔一般,耸起一座教堂的钟楼。荷尔德林的诗是怎么说的?“在柔媚的湛蓝中/教堂钟楼盛开金属尖顶/燕语低迥,蔚蓝萦怀。”由于距离过远,燕儿飞翔我无法看清,遑论呢喃,眩目只有蔚蓝、蔚蓝、蔚蓝,纤尘不染的蔚蓝,一碧如洗的蔚蓝,吸一口气令人清爽百倍精神百倍的蔚蓝;蔚蓝的晴空映天使笑靥如花,笑语如铃,是轻盈可在针尖上蹁跹的那一族。
1.本文有大量的描述,其深层意蕴虽源于感悟,但浅层的“看”也非常重要,请通读全文简述“看”在文中的作用。
答:
2.第7段中作者写道:“焉知眼前这扇饰以铜环的红漆大门启处,不会走出一位当代西方的陶渊明?”请问作者想象中“当代西方的陶渊明”应该是个怎样的人?
答:
3.文章前后都引用了荷尔德林的诗,后一处引“在柔媚的湛蓝中/教堂钟楼盛开金属尖顶/燕语低迥,蔚蓝萦怀。”有何用意?请简要作答。
答:
4.题目是“他乡的天空”,可文章重墨写的却是“三幢农舍”,有人认为这是文不对题?你是怎么看的?
答:
二
年轻需要漂泊
文/肖复兴
(1)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2)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图。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3)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4)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5)我也想起我自己,在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6)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
(7)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8)一辈子总是呆在舒适的温室里,再是宝鼎香浮,锦衣玉食,也会弱不禁风,消化不良的;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间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实心的墙。
(9)尽人皆知的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7岁就曾经随其父亲和叔叔远行到小亚细亚,21岁独自一人漂泊整个中国。美国著名的航海家库克船长,21岁在北海的航程中第一次实现了他野心勃勃的漂泊梦;奥地利的音乐家舒伯特,20岁那年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维也纳的贫寒的艺术漂泊;我国的徐霞客,22岁开始了他历尽艰险的漂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然,我还可以举出如今被称为“北漂一族”那些生活在北京农村简陋住所的人们,也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开始了他们的最初漂泊。年轻,就是漂泊的资本,是漂泊的通行证,是漂泊的护身符。而漂泊,则是年轻的梦的张扬,是年轻的心的开放,是年轻的处女作的书写。那么,哪怕那漂泊是如同舒伯特的《冬之旅》一样,茫茫一片,天地悠悠,前无来路,后无归途,铺就着未曾料到的艰辛与磨难,也是值得去尝试一下的。
(10)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决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七个大海和十三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王国的国土上了。”
(11)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5.“年轻需要漂泊”,既是标题,也是作者思想主张。结合文章内容,请你简要概述年轻漂泊的意义。
答:
6.第8段多处运用了比喻修辞,请分别指出“处女地”、“玻璃窗”的本体是什么。
答:
7.作者说“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才敢于外出漂泊”,可见“年轻”和“漂泊”是互为条件,请细读全文,找出二者关系。(从文中摘取句子作答)
答:
8.文章通篇强调年轻人应该“漂泊”。那么,什么是“漂泊”?请谈谈你对“漂泊”的理解。
答:
三
远方,有一颗漂泊的心
文/马卡丹
(1)友人从遥远的北国,寄来一张明信片,画面上一匹骏马扬鬃,驰骋在无垠的草原和高远的蓝天下。友人说她又要远行了,不知道哪里才是终点,也许是属马人注定要漂泊吧,也许……
(2)友人与我同年,都属那独往独来、萍踪无定的马,总是在庸常的生活中渴望着漂泊,在漂泊的旅途中渴念着家。经历了漂泊途程的风霜雨雪,我们相聚在那个秋日的郊外,蓝天、白云、银杏,飞翔的叶片从银杏枝头飘落,林间小径上满目是耀眼的金黄,那场景美得令人心颤。连叶片也思念着家了,我们还要在漂泊的旅途中越走越远么?那一刻家的感觉在心头风起云涌,我们相对久久无语。
(3)这以后在庸常的生活中我们鸿雁传书,一度度诉说着对漂泊的向往。不是没有电话,声音透过电波已无法传递流浪的质感,还是让心在笔尖上驰骋,一如马蹄踏踏掠过草原,带给自己摆脱平庸的快乐。记不清几度鸿雁往来之后,友人又一次远行了。她说她已了无牵挂,影子就是她的家,带着影子带着家走在路上,她不会再有家的渴念。望着鸿雁飞来的远天我默默祝福,哪一片星空下,此刻跋涉着她孑然的身影?
(4)友人是川妹子,川妹子的心性往往是高蹈飞扬,一次次地走在流浪的路上,她果真不会再有家的念想?总疑心她也是客家的后代,清代初期的“湖广填四川”,她的家乡会理城不是涌入过大批的客家人么?永远的漂泊,永远的“客而家焉”,她的骨子里难道没有客家先人的基因?可是,客家人的漂泊是无奈的呀!或迫于战乱,或迫于人口的繁衍,流浪只是为了生存。一程程远离家园,一次次回望故土,在频频回望中脚步却越行越远,在越来越远的行走中回望得更为急切。这才是客家人哪,他们何曾停止过对家园的念想?哪怕这家园早已虚无飘渺,那也是他们心中的图腾。而她……
(5)川妹子却告诉我,她难道不也是为了生存么?衣食无缺的只是身体,心的生存难道不需要更为广阔的天地?漂泊不是旅行,忍饥受冻跌打损伤时时有之,可在身的煎熬中心灵却无拘无束自由而通透,她已经习惯了让心在大地上流浪,在笔尖上流浪,怎么还能把一颗自由的心,重新放进金碧辉煌却是憋闷窒息的珠宝盒中呢?
(6)我无语。我是一个客家后人哪,为什么却没有了先人跋涉前行的勇气?从漂泊中归来,每日里单位与家两点一线往返,宽慰我的是哲人或诗人的警句:当我走遍世界寻找我的家,最后却发现家就在我最初出走的那个屋檐下;当我走遍世界寻找我的心,最后却发现心只在我的胸腔里。
(7)我明白、明白,可是,我的心仍然想要从胸腔跃出!
(8)我无法像友人那样,让双足重踏漂泊之旅,那就在庸常的生活中让心再度出发吧:当静夜来临的时候,当繁忙劳作的间隙,请让我释放我的心,静静地体味心的漂泊。
(9)人生,在心的漂泊中才会有足够的厚重。
(10)何况,心的漂泊旅途中,我一定能感应到、感应到――远方,那一颗漂泊的心……
9.文中说友人与我都属“马”,又说我是“客家的后人”。这“马”与“客家人”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10.明明是写友人,可文中却处处有“我”,请简要地说说“我”在文中的作用。
答:
11.第5段是转述友人的话。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表现了友人怎样的理想追求?
答:
12.文章结尾处说“人生,在心的漂泊中才会有足够的厚重”。此句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四
流浪的河流
文/吴梦川
(1)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2)8年前,当我由蜀地人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作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3)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4)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浑……
(5)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头扯出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6)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冰冷冷,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7)这一结论让我觉得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8)事实上,水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级,就像人类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过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9)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生存了。
(10)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11)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问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12)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13)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14)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13.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摘引概括、举例说明其中的四种来。
答:
14.作者说“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但人为什么“在死亡后寂灭”,没有像“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呢?请简要作答。
答:
15.文章末段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这其中“世俗的枷锁”指的是什么?
答:
16.文章所以耐读、富有意蕴,因其恰当地运用某种艺术手法。本文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作出简要的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文章从“村口往东南”看的起始写起,通过移步换景依次描述了别致新巧、风光无限的“三幢农舍”,最后收笔于“视野尽头”。如此写首尾圆合、思路一贯。
2.熟悉、热爱中国文化,喜欢田园生活,追求桃花源般的安静闲适、自由和谐,乐度与世无争生活的陶渊明式的外国人。
3.强调足以使作者“萦怀”的“蔚蓝”,因为这个“蔚蓝”既是自然的天空,又是心灵的净土,还是精神的寄托。“蔚蓝”是自然与社会、客观与主观美好的融合,是愉悦身心、激励情志的理想家园。
4.不是文不对题。作者所描述的虽然是地面的景致,但这些景色流光溢彩、充满生机,高雅脱俗、别有情趣,堪称诗意生活美好的家园、精神的乐土、心灵的殿堂、理想的天空。而且结尾又以天空点题,怎能说文不对题呢?
5.①可以见所未见,让生命半径更宽更远;②可以品尝人生的更多滋味,体味人生真谛;③可以丰富人生经历,老年有得回忆;④可以张扬梦想、放逸心灵,充实自己的“史记”。
6.处女地:指可以磨炼青春意志,培育思想才干,让年轻人在勤奋中成长、在奋斗中创业的场所;玻璃窗,温暖、安宁,舒适、敞亮,永远供人享乐的美好环境。
7.年轻,就是漂泊的资本,是漂泊的通行证,是漂泊的护身符。而漂泊,则是年轻的梦的张扬,是年轻的心的开放,是年轻的处女作的书写。
8.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凭借自己或借助外力,年轻人积极主动地接受磨炼、奋战艰辛,勇敢地闯荡他乡,丰富人生经历、体验生活甘苦、创造人生价值的过程。
9.马,是为强调年轻人应该像马那样“独往独来、萍踪无定”,敢于漂泊;客家人,是以我为比衬,进而突出友人执着于漂泊,赞颂她敢于活出自我、追求精神生活的品格。
10.作用主要有二:①用第一人称便于叙述,通过“我”来见证友人的执着漂泊,显得真实可信;②意在对比,以“我”的“庸常”,来衬托凸现友人的崇高理想追求。
11.主要运用了反问和比喻修辞。表现了友人宁愿躯体经受苦痛煎熬,也要使心灵自由放逸、精神漂泊驰骋,决不过那种虽然衣食无忧、庸常享乐,但身心遭受束缚、蜗居一隅的生活。
12.人生应该有所追求,除了为“庸常”的“吃小米”而劳作外,更应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有足以使身心愉悦的奋斗经历和理想寄托;惟其如此,你的人生才能丰富厚重、多姿多彩,具有意义。
13.对比:①“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②排比:“河上没有浪花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③拟人:“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④比喻:“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级,就像人类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或“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⑤借代: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⑥移就、夸张、顶针:“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
14.因为人只是学会了河流的流浪形式,而没有学会其实质;人不能像河流一样做出智慧的思考和行动,即: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紧密和谐地统一起来,进而形成强大的存在。
漂泊的心范文6
作为今年国家大剧院歌剧节的开幕大戏,我不知道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登临是否也基于上述考虑,但我的确从中读出了“对救赎者的救赎”这种人生意味,并认为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永不过时的话题。很显然,音乐史家们十分看重这部歌剧“能把一个原始乐曲的原始主题发展为全剧的主题”,看重它“将音乐的戏剧变成了一种建立于一个或几个主题之上的交响曲。”当然,理解这一点对于把握《漂泊的荷兰人》乃至于把握歌剧艺术是重要的。否则我们就难以理解,为什么我们要对着12部投影器营造出的惊涛骇浪,静穆地聆听着那个长达12分钟的“序曲”。
这个12分钟的“序曲”是歌剧叙事的高度概括。大部分观众可能和我一样,可以被乐曲营造的氛围、交织的动机、递进的叙事所感染、冲撞乃至激越,但并不清楚由法国号和大管奏出的是男首席荷兰人的动机,也不清楚女首席珊塔的动机是由那支英国管吹奏出来的乐句。当然,你能听出前一动机弥漫着阴郁的刚毅,也能感受到后一动机遮掩不住果决的温婉。待到看完全剧你才会想起:哪里是风暴的怒吼,哪里是海浪的咆哮,哪里是港湾的宁静,哪里是世俗的喧闹,哪里是珊塔的救赎,哪里又是荷兰人的敬畏……从场刊上知道,这个“序曲”是瓦格纳在写完全剧后才创作的,因而成就了一段富有戏剧性的“交响诗”。
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由三幕构成,原剧没有为每一幕命名,根据歌剧的叙事,我以为可分别称为“企盼”、“邂逅”和“诀别”。这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叙事:每隔7年才有机会上岸一次的荷兰人,企盼在爱情的港湾中结束无休止的漂泊;荷兰人“黑桅红帆”的船在挪威靠岸,邂逅了对自己充满同情并意欲使之得到救赎的珊塔;珊塔不仅是挪威船长达兰德之女而且是青年猎手艾瑞克的意中人,这使得荷兰人不得不再次认领被诅咒“永世漂泊”的宿命……正当荷兰人与“黑桅红帆”解缆起锚之际,珊塔从海边的悬崖跃入海中,实现了“以死殉爱”的救赎!在我看来,这个叙事虽然简单但却不失完整。它的“完整性”不同于我国大多数戏曲作品呈现的“起承转合”,而是在“正、反、合”中直奔“结局”或者说直奔“冲突的解决”。由于不用过多地琢磨“转”之“山穷水尽”处的“柳暗花明”,这个“冲突的解决”无需拖上“光明的尾巴”而让人直面“悲怆的震撼”。
或许正是因为叙事的直截了当,《漂泊的荷兰人》才可能彻底地按照音乐的思维来结构歌剧。正如瓦格纳在致友人的信中所说:“在真正动手创作《漂泊的荷兰人》之前,我先写了第二幕珊塔叙事曲的歌词和旋律,我不知不觉地就把整个总谱主题的萌芽栽进这首乐曲中……当我最后动手写作时,我已经构思出来的主题设想就像一张网一样,布在整个作品上。严格地讲,我不需有意这样做,我只需从一种适合它本质的意义出发,把这首叙事曲中包含的各种主题加以发展,以得到这个戏剧的主要抒情场面中那些鲜明的主题结构为形式的音乐形象。”欣赏歌剧《漂泊的荷兰人》,似乎不必去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自述”;我之所以不能对瓦格纳的“自述”割爱,有两个层面上的考虑:一个层面是我们如何跳出“看戏”的巢臼,能够以“音乐”的方式去欣赏歌剧;另一个层面是对“歌剧”这一艺术样式理解――即不必把它视为“以音乐为表现手段的一种戏剧样式”,歌剧的真正意义在于它是“按戏剧冲突建立‘主题’并加以‘发展’的一种音乐体裁。”
现在我们可以不必急于“看戏”而是可以静心“听乐”了。静心听乐叫“聆听”,“聆”也是“听”不过是一种入心入脑的“听”。由于根深蒂固的“主角制”演剧观念,我不甚理解为何第一支深情、悠长的歌曲是由挪威帆船的舵手来吟唱。这个男高音甚至在剧中都没有姓名,他为了消磨避风躲雨的时间,默默地倾诉自己对远方的心上人的思念。不过当荷兰人那深厚的男中低音从颠簸的“红帆黑桅”中阴沉地“咏叹”时,你立刻觉察到“艺术对比”的妙用――不仅是“声部”音色的对比,而且是爱情“幸福指数”的对比。事实上,舵手沉浸在爱情遐想中的吟唱,加深了荷兰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悲剧落差,你不能不相信他在漂泊了许多个“七年”之后,唯一的追求就是“不追求”――除了毁灭。
我不知道是不是瓦格纳格外关注音色的对比。第一幕既然强化着水手搏击风浪的强悍,第二幕就凸显出姑娘们轻摇纺轮的温馨。我们也就从大提琴、大管和大号营造的阴森氛围里走出,来到弦乐组铺陈的和风暖阳中。但其实,这个“对比”本身也是女首席珊塔即将坦陈心迹的“宣叙”的铺垫。第一幕中荷兰人的故事此时再次由珊塔的“宣叙”唱出,说不上是荷兰人的故事感人还是珊塔对荷兰人故事的言说感人,姑娘们以合唱的方式对珊塔表示认同,而珊塔则由貌似平静的“宣叙”导向了石破天惊的“宣誓”――她要成为荷兰人的救赎者!
于是,便有了荷兰人与珊塔见面后的“二重唱”。就音色而言,这是一曲男低中音与女高音的二重唱;而就剧情而言,这是几近绝望的荷兰人邂逅近乎虚幻的救赎者的心灵碰撞。其实只要想想剧情,你就能知道这段“二重唱”即便是一段“对白”也会无比的感人,更何况是瓦格纳这样的大师不仅洞悉了人性的隐秘更高扬起人性善良。第三幕欢快的氛围是这种“厄运”解脱的延续,瓦格纳也藉此以丰富的打击乐器和木管乐器来丰富这部歌剧的色彩。但显然,歌剧《漂泊的荷兰人》的叙事虽然简单但并不简陋,在讴歌“救赎”之时并没有忘记揭示“无可救药”的固疾――这便是人性中的多疑与猜忌。或许,我们可以认为珊塔的“救赎”是一种心存敬畏的精神救赎,是她对“荷兰人的故事”心存敬畏的一种抉择,是她对精神漂泊的向往与追求。但其实,荷兰人本身也对“宿命”心存敬畏,他的多疑与猜忌或许暗示出他不得不“永世漂泊”的根由。当珊塔为实现救赎而不惜由悬崖跃身海中,她使救赎的对象超越了荷兰人这一个体而指向了整个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