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夕阳的容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夕阳的容颜范文1
Abstract: Solar cell film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flat panel displays. And the ITO film i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transparent semiconductor films.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d the melting law of ITO film under ultrashort wave laser ablation. Through a series of laser experiments, this paper aimed to identify the basic physical mechanisms and melting and ablation process of ITO film in the far-infrared laser. After the experiment, this paper identified the melting threshold energy density and the melting rate under different laser energy dens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lm thickness and the threshold energy density.
关键词: 太阳能电池;ITO薄膜;激光直写技术;超短波激光烧蚀;阈值能量密度
Key words: solar cells;ITO film;laser direct writing;ultrashort wave laser ablation;threshold energy density
中图分类号:TH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032-03
0 引言
在平板显示器和太阳能电池的生产中透明导电薄膜的工业应用是不可缺少的——而这两大市场元素正在快速成长起来。工业上人们可以在此类薄膜上设计安装各类电路图,而这类薄膜在可见光范围内具有很高的透光率。
为了使ITO薄膜的优良性能得到应用,工业上需要将其进行剪裁,从而得到所需要的功能结构。半导体工业中剪裁ITO薄膜的传统的工业方法利用所谓的湿法刻蚀法。而此方法需要各种不同的制造平台,大型昂贵的机器设备,使用有毒化学物质。全球平板显示器市场上价格的竞争使得制造上不得不需求新的制造方法。
据现存的等离子平板显示器生产工艺显示,湿法刻蚀的生产中,单单一个生产平台就至少需要6个工作站,而每个工作站只能加工最多7个2160×2460mm大小的平板玻璃毛坯。然而每个加工站的花费就要达到几百万美元之多,而单个薄片步进需要花费大约12美元左右。每套模型设备价值大约100百万美金,此外,湿法刻蚀需要对有毒作物,酸性化学材料进行处理,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于此相比较而言,激光快速图案成型工艺在平板显示器的生产中只需要两个加工站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加工程序:其中一个应用于平板显示器的加工,而另一个应用于玻璃基体的冲洗。据估计,工业上应用的激光快速图形成型机,单台花费不到6百万美元——大大节省了设备成本。不仅如此,另外一个好处在于:应用此种方法可以省去大量的生产步数——有效的省去了三分之二加工步数——包含激光快速图案成型模型在内的花费最多也只不过几千美元而已。而且快速激光图案成型工艺是个干加工工艺过程,在第二步玻璃基体的洗涤中,也是采用蒸馏法进行操作——这就避免了对有毒洗剂和酸性化学物质的使用,也大大节省了用于对此类物质进行处理的花费。而此技术最杰出的贡献在于,它克服了湿法刻蚀工业在加工大型平板中刻线不一致的加工缺陷[1][2][3][4]。
本论文中将要对高频率皮秒激光下基于玻璃基体上的ITO薄膜材料的烧蚀过程进行研究。实验中将采用远红外激光(1064nm)。激光实验结束后还将采用在一系列光学仪器对靶材进行观察和分析,比如,这其中将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白光干涉仪。
而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找出基于玻璃基体上的ITO薄膜在高频率激光烧蚀下的关键熔化阈值。此外,在ITO薄膜图案成型过程中的加工系数也将在论文中进行优化,以求在能量消耗最少的情况下得到最好的加工质量。具体的说,在ITO薄膜烧蚀过程中所需要的最佳的激光刻蚀速度和激光能量,既能够将ITO材料完全移除,又不对玻璃基体造成损伤。
ITO薄膜在皮秒时间域内的激光烧蚀实验:
本章主要通过实验的方法对ITO薄膜在皮秒激光烧蚀下的过程及规律进行研究。实验过程分为两个部分,远红外激光实验和紫外光激光实验,本文基于实验数据对ITO在两种不同波长激光下的烧蚀过称做了总结,找出二者之间的异同。在本章的最后,将给出ITO和玻璃在1064nm和355nm波长下的物理性能。
1 实验设置
实验设置由激光器以及一系列光学仪器组成。光束放大器beam expander,反光镜mirror,激光扫描器scanner,移动平台motion stage。另外不可缺少的还有电脑控制设备和相关的软件,用来控制激光束和移动平台。激光从激光器发射出后,被放大器进行3倍放大,再通过一系列的反光镜被引入到扫描器中,通过电脑软件可以控制激光器在靶材表面的移动。另外,用来分析和测量熔化斑点直径的仪器和方法也将在本部分进行简单介绍。而在分析过程中,光学显微镜,白光干涉仪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也是不可缺少的。
该系列实验中使用的是HYPER RAPID 25激光器,由Lumera Lasers GmbH设计制造。该仪器属于全固态被动锁模侧泵大功率Nd:YVO4激光器,能够产生50MHz频率的皮秒激光。激光脉冲频率可由电光调制器(EOM)中的定位装置进行调节。输出频率在200kHz与1000kHz之间。激光器基本波长为1064纳米(远红外光)。通过二次和三次共谐产生器(SHG和THG)可产生532纳米(绿光)和355纳米(紫外光)波长的激光。因为激光器发射的是TEM00式激光,因此该激光束可以用高斯光束进行描述。
激光器,扫描仪,以及平台都由电脑上的特殊软件进行控制和调节。该软件控制扫描速度和位置,激光能量和激光频率,以及平台的移动位置。有了该软件,可以将ITO薄膜剪裁成工业上所需要的功能结构。此外,在工业生产中,不同的生产上使用不同格式的数据文件,而该软件能够兼容多种格式的文件,甚至图片格式也可读取。因此,可将复杂形状的图案存储为图片格式,由该软件直接读取,从而实现对ITO材料复杂图形的加工。
2 ITO薄膜的单脉冲激光实验
在论文的本章节中将对所有实验进行描述并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其中第一小节将对实验中使用的重要参数和公式重点解释。在随后的小节中将对不同厚度ITO薄膜靶材在不同波长激光下的熔蚀中的表现进行描述和讨论。首先将重点讨论单脉冲激光烧蚀实验的结果,该实验中所需要的输入能量密度的计算方法,移除ITO材料所需要的阈值能量密度,以及ITO薄膜的光渗透深度。
实验过程:整个单脉冲实验的目的在于计算出能量密度值,阈值能量密度值和光渗透深度系数。此外,通过该实验可以对ITO材料在不用波长激光下不同的熔化规律得到直观的了解。所有的单脉冲实验全部采用的激光扫描速度。利用该速度可以确保熔化斑点能够相互分离开来。基于脉冲频率达到了200kHz,因此最大半径为40?滋m的熔化斑点可以保持相互分离而不重叠。所得到的熔化斑点的半径由白光干涉仪进行测量。在仪器的帮助下可以得到熔化斑点关于半径和深度的信息。有了这些数据就可以计算出ITO材料光渗透深度值。
在该实验中所有样本靶材使用范围从0.4J/cm2到13.2J/cm2能量密度的激光进行辐照。激光将从ITO靶材正面入射。从能量密度为0.64J/cm2开始,实验中得到的ITO靶材表面可以观察到熔化的斑点。熔化深度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加而提高。在能量密度为2.33J/cm2时只可以得到部分熔化的斑点。而当能量密度从3.52J/cm2开始可以清楚的观察到,ITO材料在熔化斑点中心部分可以被完全移除。该中心部分的半径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然而当能量密度甚至达到13.20J/cm2之高时ITO材料熔化斑点的周边仍然没有被移除。当能量密度为5.20J/cm2时,未能熔化的边缘宽度为10.4?滋m,而当能量密度为13.20J/cm2时该边缘宽度为10.95?滋m。而熔化斑点的深度随着能量密度的提高成步进式增加的趋势。在ITO材料被完全移除之前,可以观察到熔化深度随着能量密度的增加在40纳米到60纳米范围之间增加。实验中甚至使用更高密度的能量时也没有对玻璃基体造成损伤。
接下来,在这一段中将重点研究ITO薄膜熔化阈值的计算方法。这里本文使用30号样本举例进行讲解。
图1为远红外激光实验中样本熔化斑点半径值平方与不同能量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实验中激光由ITO正面方向入射。从该曲线图中可以清楚的观察到,由直线逼近方法得到的直线斜率,以及Y轴截距分别为322.46 和 579.58。熔化阈值能量密度就可以按照前文所介绍的方法计算出来。经过计算可以得到结论,基于玻璃基体之上的ITO薄膜材料在远红外激光脉冲下的熔化阈值能量密度为0.573J/cm2。
通过这种方法,所有样本靶材(Nr.2-Nr.42)的熔化阈值能量密度就可以全部被计算出来。而通过这些不同样本的熔化阈值能量密度,就可以做出不同ITO薄膜厚度与相应熔化阈值能量密度之间的关系曲线图。
由曲线图2可以清楚的看到,阈值能量密度随着样本厚度的增加而成递减趋势。从样本2到样本20,阈值能量密度随着ITO薄膜厚度的增加迅速递减,样本20到样本42之间,阈值能量密度并不随着ITO薄膜材料厚度的变化而变化,而成相对稳定的趋势。
3 ITO薄膜材料在远红外激光下的熔化规律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ITO薄膜材料在不同波长的激光下呈现出不同的熔化规律。在前几年中已有一些论文对基于玻璃基体之上的ITO薄膜材料的激光熔化规律进行研究,而所有研究结果都一致显示,在1064纳米波长激光下,ITO薄膜可以用过热蒸发被完全移除。通过对ITO薄膜靶材表面温度的数据模拟,人们发现,在该波长激光下,ITO材料的表面温度可以被加热到沸点之上。在远红外波长激光下,样本靶材只有ITO薄膜材料吸收光子后被加热,因为在该波长激光下,玻璃材料被完全透射并不吸收光子。
参考文献:
[1]M. Y. Xu, J. Li, L. D. Lilige, P. R. Herman, "F2- laser patterning of indium tin oxide (ITO) thin film on glass substrate", Applied Physics A, vol. 85, no. 1, pp. 7-10, 2006.
[2]H. W. Choi, D. F. Farson, J. Bovatsek, A. Arai, D. Ashkenasi, "Direct-write patterning of indium-tin-oxide film by high pulse repetition frequency femtosecond laser ablation", Applied Optics, vol. 46, no. 23, pp. 5792-5799, 2007.
夕阳的容颜范文2
[关键词]国际贸易 专业 双体系融合
一、南通市外贸人才需求状况
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南通已成为江苏甚至全国的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具体地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对外经贸高速发展,具体针对南通近年的外贸发展情况,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作了详细了解,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南通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27.76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7.4%,高于江苏省平均增幅4.3个百分点。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不断增加,大批操作性和服务性较强的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旅游等行业的涉外工作岗位不断出现,这将吸纳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专业)毕业生,从而促进需求增长。同时,更多的国际性企业看好南通,国际各类投资及其贸易趋向活跃,2007年仅南通开发区新增外商投资396个,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3个,商务部确认资金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3.23亿美元,这将产生更多的涉外就业岗位。国际贸易人才将出现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结合我们的调查资料结合南通人事局的预测,在今后的五年内,南通对国际贸易(外贸)专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在11000个岗位到15000个岗位。
二、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
1.对市场需求的调查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对国际贸易企业的市场调研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查的企业面比较窄,数量有限,不能反映实际的用人需求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在调查时,通常以几家企业或是几十家企业为调查样本进行,最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即以此为依据。但是国际贸易企业有着专业贸易型外贸企业和生产型外贸企业,其所属行业也千差万别,因此几家企业或几十家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用人需求,导致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其次,对用人需求的调查分析的深度不够,不能反映企业用人的规格要求。很多学校在用人的调查表设计时往往注重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的数量和岗位,但是对于企业某一岗位用人具体需要哪些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以及要达到的标准等调查不够,导致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没有真正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起到参考作用,人才培养也因此产生了偏差。
2.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导致学生岗位实习欠缺
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是应用性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条实用、高效的途径,可以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就国际贸易这个专业而言,校企合作缺乏“双赢”机制,首先,从学校角度而言,学校十分希望将所有学生派到国际贸易企业的相关岗位去实习,并在实习中通过企业外贸从业人员的指导,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技能。但是学生数量众多,平均一个班大概有30到40人,一个年级大约有100人甚至更多,以每个企业接纳3到4名实习学生计算,一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大概需要找30到40家国际贸易企业,这对于学校而言十分困难。其次,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普遍不高。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际贸易企业普遍对其业务特别是客户资料采取保密的态度,学生参与到实习中去企业担心其客户资料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另一方面,外贸业务环节繁琐,很多细节东西问题需要有丰富经验才能应对自如,企业担心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参与其中会导致业务出差错,因此一般只让学生观看,不会让学生上手操作,导致实习学生有时干脆被晾在一旁,实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鉴定联系不紧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而言,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规范,主要有商务部及人事部联合颁证的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即外销员考试,商务部外经贸企业协会的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职业资格考试,海关总署的报关员资格考试,国家质检总局的报检员资格考试,国际货运协会的国际货运员资格考试,剑桥商务英语初、中、高级考试等。对于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证,很多学校没有重视,仍然沿用以前的学科式教学计划,没有将职业资格鉴定课程和教学计划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时手中含金量较高的国际贸易职业证书缺乏,实践技能也相对较差,在就业竞争和岗位竞争中处于落后局面。
三、“双体系融合”的基本思路及其实施措施
1.“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思路
目前,对专业成功与否的评价,主要涵盖诸如专业的师资力量、科研能力、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率等等指标。但是,对于高职国际贸易这一具体的专业而言,真正能够体现其成功与否的应该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和企业认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即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性是否强;其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能否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即人才的可塑性是否强。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应当坚持“双体系融合”的思想。
所谓“双体系”即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与国家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的融合。“双体系”在重视其职业技能资格培养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所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包含在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中的,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必须修完的课程才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文凭,所以,我们高职高专的全日制学校首先应当使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并获得大专学历。同时,基于直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教育职能,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本专业的从业或执业技能,而目前我国的从业或执业技能往往通过国家(行业)建立职业资格制度、标准,并通过行业、认证培训机构培训并颁发相关的资格证书来完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学历文凭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技能教育体系两个方面,这两个体系必须进行良好的融合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高专人才。双体系融合示意图如下:
2.“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施措施
(1)实施“双体系融合”,需要对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理性考证
虽然,国际贸易行业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也比较规范,有外销员考试,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国际货运员等职业技能考试,也有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也有一些含金量较低的所谓的职业技能考试混在其中。因此,在实施“双体系融合”教学时,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合理和理性考证。因为,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试在外贸行业有着一定得层次性,对从业人员的个体特性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国际贸易专业还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将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体系,并将该体系融合到学历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完成对学生的人性化培养。
(2)改革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有机的融合到教学课程中,构建符合“双体系融合”思想的课程体系
根据“双体系融合”的思想,在构建本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时,首先通过调查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资格、技能认证教育体系的模块课程构成,这些模块课程主要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领域中的六大职业资格和技能考试而设定的,它们分别是报关、报检、外销、单证、跟单、国际货代,其模块课程构成如下列图所示:
在考查了上述岗位课程后,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意见,将这些课程进行了课程的整合,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如下图:
(3)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双体系融合”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素质和技能。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性格差异、成长环境差异、心理差异等,他们在从事国际贸易相关事务的工作中其实有着不同的适应性,我们在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据调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有一部分毕业后会进入营销、管理和会计等岗位,因此,我们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国家税收、证券投资、公共关系、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和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等课程加入其中,使其毕业后具备与个体特性相适合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
(4)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保障“双体系融合”教学的实施质量
运用“双体系融合”的思想来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具有较好的可执行性和预期效果,但是如果要保证“双体系融合”思想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我们还应当建立一支技能和素质水平较高的“双师”队伍作为“双体系融合”教学的实施保障。培养国际贸易“双师”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加培养的方法,首先,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有丰富经验的外贸人员充实教学队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其次,可以将专业教师派驻到企业去,进行下厂实习,在实践中提高学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和课堂进行改革,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双体系融合”的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志毅.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供需失衡原因及对策分析.现代商业,2009.10.
[2]等.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夕阳的容颜范文3
【关键词】绒毛膜羊膜炎;胎盘早剥;病因;围产儿结局
Placental abruption with human chorionic amniotic membrane inflammation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LiYuezhi ChangXueyan【Abstract】Aim: to explore the placental abruption occurred factors, and without human chorionic amniotic membrane inflammation analysis for perioperative births influence. Method: a retrospective case-control study design,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cember 2007 ~ 2009 on December 3 years, in our hospital inpatient delivery 52 cases of placental abruption patients, including 20 cases had human chorionic amniotic membrane inflammation, 32 cases without human chorionic amniotic membrane inflammation. Results: of placental abruption have cross-bred factors, gestational hypertension disease (yesterday), the tyre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 (30.8%), umbilical cord factors (13.5%), hydramnios (7.7%), trauma (3.8%), idiopathic (7.7%). In a human chorionic amniotic membrane inflammation in patients of placental abruption premature and low birthweight than without the incidence of amniotic membrane inflammation person; the gut However, surround births ending as neonatal asphyxia, neonatal death, low umbilical arterial pH incidence of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Conclusion: tire 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 and gestational hypertensive disease is abruption occurred, there are the main factors differentiate of inflammation of placental abruption amniotic membrane inflammation in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human chorionic than those who, despite the incidence of preterm neonates situation is different,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t.
【Key words】Gut amniotic membrane inflammation, Placental abruption, Etiology, Wai births ending
【中图分类号】R1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072-02
胎盘早剥是妊娠20周后严重威胁产妇及胎儿生命的严重的产科并发症。往往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若处理不及时可危及母儿生命。胎盘早剥确切的原因及发病机制不清,但炎症的存在是发生胎盘早剥的主要原因。本文对我院52例胎盘早剥及同期住院的正常孕妇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并分析有无绒毛膜羊膜炎对围产儿的影响。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产科分娩共7846人,发生胎盘早剥患者52例(20例有绒毛膜羊膜炎,32例无绒毛膜羊膜炎)。患者年龄18~41岁,平均年龄28岁;分娩孕周28~36+6周21例,37~41+6周31例,平均孕周约36.5周;其中初产妇37例,经产妇15例。
1.2 诊断标准:全部患者均经产后常规检查胎盘,发现母体面有凝血块及压迹,从而诊断胎盘早剥。绒毛膜羊膜炎诊断标准[1]:①胎膜组织病理检查呈炎症反应,产前或分娩24h后体温≥37.5,恶露臭味,白细胞计数升高(本文中绒毛膜羊膜炎有临床症状的以此为标准);②胎膜病检呈炎症反应(本文中绒毛膜羊膜炎无临床症状的以此为标准)。
1.3 统计学方法:收集的数据经核对、整理后,录入SPSS 13.0数据库,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 值<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胎盘早剥的发生率: ①本院3年间分娩的产妇共7846例,其中发生胎盘早剥的孕妇有52例,发生率为0.66%。②52例发生胎盘早剥的孕妇,其中有绒毛膜羊膜炎者20例,无绒毛膜羊膜炎者占32例,有绒毛膜羊膜炎者占38.5%。③52例胎盘早剥的易发因素:胎膜早破16例,占30.8%;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9例,占36.5%;脐带因素7例,占13.5%;羊水过多4例,占7.7%;外伤2例,占3.8%;原因不明4例,占7.7%。
2.2 胎盘早剥患者有无绒毛膜羊膜炎围产儿结局比较 有绒毛膜羊膜炎的胎盘早剥患者中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低脐动脉pH值的高低的发生率没有明显的不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3.1 胎盘早剥的病因:目前胎盘早剥发生率各地报道不一,发生率的差异可能与各医院收治的病人情况不同、产后是否常规检查胎盘以排除隐性胎盘早剥有关。国内文献报道胎盘早剥发生率为0.46 %~21%[2],本研究中胎盘早剥的发生率为0.66% , 与国内报道相符。
胎盘早剥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其主要危险因素有血管病变、机械性因素、宫腔内压力骤减、子宫静脉压突然升高等。黄文湘[3]研究发现胎膜早破和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胎盘早剥较常见的两种病因。本研究结果表明:胎盘早剥的易发因素中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占36.5%;胎膜早破占30.8%;脐带因素占13.5%;羊水过多占7.7%;外伤占3.8%;原因不明4例7.7%。
3.2 胎盘早剥对围产儿的影响:胎盘早剥对围产儿的影响极大,由于胎盘早剥出血引起子宫腔内急剧缺血、缺氧,致使胎儿宫内缺氧,新生儿窒息率及早产率明显升高,围产儿死亡率增加。
绒毛膜羊膜炎是指胎膜的炎症,通常与破膜时间过长或产程延长有关,一直被认为是产妇及胎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宫内感染导致早产和新生儿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4]。有研究表明绒毛膜羊膜炎与早产、低新生儿出生体重和胎膜早破有关[5]。因此,有绒毛膜羊膜炎的胎盘早剥的围产儿结局与无绒毛膜羊膜炎的胎盘早剥相比可能是较差的。Bracci R等[4]研究证实尽管有绒毛膜羊膜炎母亲通常没有感染的临床证据,但婴幼儿败血症和死亡率增高了。本研究结果表明有绒毛膜羊膜炎的胎盘早剥患者比无绒毛膜羊膜炎者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升高了,但围产儿结局如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死亡、低脐动脉pH值的发生率没有明显不同。本实验结果与上述报道不一致,可能原因是:①小样本实验;②胎盘早剥发病前的围产期管理是不同的。有绒毛膜羊膜炎者比无绒毛膜羊膜炎者能更早的开始围产期管理,因为绒毛膜羊膜炎增加了早产的分娩或早产胎膜早破或胎盘早剥的发生率。Vintzileos AM等[6]也提出真正的胎盘早剥是随着绒毛膜羊膜炎的存在,发生在胎膜早破之后的。然而,对绒毛膜羊膜炎组的早期围产期管理可能预防胎盘早剥的发生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
本研究结果表明有绒毛膜羊膜炎胎盘早剥患者占胎盘早剥38.5%,这与先前Nath CA等[7]研究报道相一致,此研究不足之处是没有调查正常孕妇中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但已有研究表明绒毛膜羊膜炎者在胎盘早剥患者的发生率比正常孕妇中高。
总之,胎盘早剥是妊娠晚期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妊娠期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预防和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胎盘早剥能有效地改善母儿预后,降低围产儿死亡率。绒毛膜羊膜炎主要与细菌上行感染有关,加强产前卫生宣教工作,积极治疗各种阴道炎症,产时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和肛查,有利于降低其发生,从而减少胎盘早剥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年.妇产科病理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6:314~345
[2] 乐杰.妇产科学[M].7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13~116
[3] 黄文湘.41例胎盘早剥的高危因素及对母婴影响的临床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2)
[4] Bracci R, Buonocore G.Chorioamnionitis:A risk factor for fetal and neonatal morbidity[J]. Biol Neonate.2003,83(2):8596
[5] Gibbs RS,Romero R,Hiller SL,Eschenbach DA, et al.A review of premature birth and subclinical infection[J]. Am J Obstet Gynecol.1992; 166(5): 15151528
[6] Vintzileos AM, Campbell WA, Nochimson DJ, et al.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s:A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bruptio placentae[J]. Am J Obstet Gynecol,1987,156(5):12351238
夕阳的容颜范文4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本-硕融通;教育教学质量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for Undergraduate-Graduate Mutual Intermediation
WU Jiang ZHOU Xiao REN Jian-xing ZHU Rui HU Dan-me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College of Energy and Mechanical Engineering,Shanghai 200090,China)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core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which has been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by the state and the university itself.Undergraduate-Graduate mutual intermediation training mode is a kind of new exploration,and promotes each other through this training system.Besides,both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hare common off-campus education base.By sharing famous overseas teachers,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have received substantial benefits.What’s more,our school has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In general, our school has achieved certain results after the use of this model,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for othe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Integration;Education and teaching quality
我国大多数高校实行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互分开互不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本科生的发展,同时也不利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教育。基于对这种培养模式存在弊端的研究,本文探索一种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互融通的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融通培养模式是一种创新型的教育模式,这种相互融通的培养模式不同于一般的大众型、适应型人才培养模式、也不同于传统的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相对分开的培养模式,而是通过这种模式使得两个阶段教育相互衔接,相辅相成。通过相互融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通过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相互促进使研究生寻找自己的研究方向。
提高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对本科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非常重视,为了培养本科生的创新意识,教育部设立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上海市设立了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大部分高校也都设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使本科生有充分的条件进行科创,接触最前沿的科研信息。通过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融通培养模式,在此培养模式中本科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研究生进行交流,并在研究生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等实践活动,为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
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途径,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健全质量保障体系,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高端人才支撑。[2]通过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融通培养模式,研究生可以在本科生的促进下增强自己的知识储备,从而可以更加从容解决与本科生合作科创研究过程中出现的科学问题。同时,研究生可以在解决与本科生合作研究中发现的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明确定位自己的研究方向。
1 本科生与研究生相互促进
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采用研究生带领本科生的模式。第一,本科生在研究生的带领下主动做一些创新创业项目,这使得本科生更加清楚自己在课堂的学习中自己学习哪方面的不足,增强了本科生对基础知识学习的热情,促进了他们在第一课堂的学习中更加积极。增强与老师的交流,同时老师也会被活跃的课堂气氛所感染,讲课也会更加有激情。在个体学风增强的同时,也会促进团体学风的增强,从而提升整体学校的学风。同时,在做科创项目的过程中,本科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加促进他们在第一课堂学习的热情。在做科创项目的过程中也会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展他们的思维,增强了本科生撰写学术论文和发明专利的积极性。第二,研究生带领本科走进实验室,在走进实验室的过程中本科生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了动手能力。在实验室中本科生能深刻体会到研究生师兄师姐间的相互帮助,增强本科生的团队协助精神。研究生导师在对研究生进行指导的过程中,本科生也会从中受益匪浅。在本科生毕业后他们就会比同类型学校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更加得到企业的认可,提升职业竞争力。
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本科生对研究生有促进作用。研究生在对本科生进行指导的同时会找到自己知识储备的薄弱点,从而增强研究生对学习的热情,补充知识的不足,研究生会不断增强阅读文献能力,特别是为了走到科技前沿,需要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英语能力也会得到提高。在进行指导的过程中,研究生要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增强了研究生的交流和表达能力。研究生与本科生的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既有利于本科生的学习又有利于研究生的科研。
2 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校外教育基地的共享
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中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教育实践基地一般是相互分开的,但是在新的培养体系中我们充分利用资源,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形成本科与研究生共用基地体系。目前我校拥有多家知名电力能源企业实践基地,并注重企业师资的引进,注重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创新能力,注重基地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让学生进企业接受工程师最直接的实践指导,真正做到学有所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在校外基地的打通后使本科生与研究生同时获得校外导师的指导,有利于促进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共同进步,校外老师同时对本科生与研究生进行创新创业指导,在指导的过程中,本科生可以开阔视野、拓展思维,研究生可以更好地定位自己的创新点,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和更加深入的研究。
3 海外名师对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共同教育
我校海外名师主要是指导青年教师的科研,指导科研项目的申报、学科平台建设,指导高水平论文的撰写,同时,我们邀请海外名师走进本科生的课堂。在走进课堂的过程中,本科生可以接触到国际前沿科技,既拓展了他们的视野又萌发他们创新创业的激情。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本科生的表达能力和英语水平。我们同样邀请海外名师指导研究生的科研实验及高水平学术论文的撰写,由于海外名师接触非常多的国际前沿科技信息,他们给研究生带来最新的科研信息,大大促进研究生的科研水平。
4 本―硕融通培养模式取得成效
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融通的培养模式中,本科生提前进入教授课题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课题组研究生数量不足的问题,使课题组力量不断壮大。本科生与研究生的相互促进提升了课题组的学习氛围。在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融通培养模式中形成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良性循环,并使此模式得到传承。在应用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融通培养模式之后,我校相关课题组取得丰硕成果,一年内,单个课题组研究生和本科生在能源与环境类顶级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Applied Catalysis B:Environmental等杂志上10余篇,申请和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国家和上海市各类竞赛奖项10余项。所在课题组的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二等奖、上海市大学生年度人物提名奖、国家奖学金、上海市优秀毕业研究生等称号,2名研究生被录取攻读博士学位。由此可见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融通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的促进作用非常显著。
在应用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融通培养模式,在全校范围内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2015年的第四届上海市大学生机械工程创新大赛中取得三项一等奖和四项二等奖的佳绩,同时我校学生承担近百项国家级创新训练科创计划和上海市创新训练项目。
5 结束语
实行新的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融通培养模式后,本科生增加了见识,增长了知识,使自己在同类型高校中能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研究生既巩固了自己本科学习的知识又更加准确地定位自己科学研究的创新点。本体系对本科生和研究生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对其他高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夕阳的容颜范文5
关键词:卓越计划 金融专业 课程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金融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掌握着巨大的经济资源,在支持经济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之相应的社会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日增,但我国过去及现在的高等教育中金融专业人才,尤其是能够掌握现代金融知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数量十分有限。金融学本科教育是金融人才培养的核心,只有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调应用能力,突出创新能力,培养适销对路的金融人才,是金融人才的根本出路,也是金融专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培养卓越型人才正是现代金融教育的根本出路。
教育部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将卓越计划引入金融人才培养客观上可以适应金融学专业“数量化、微观化”的发展要求,有利于专业人才的卓越化发展。
1、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金融学科和金融专业发生了较为深刻的变化,金融学人才的培养必须适应这种变化。面对新形势,金融学专业建设必须秉承以市场为导向,突出能力培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从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训体系建设等核心要素方面着手,充分利用学校改革教学体系的东风,调动金融学专业教师的积极性,研究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
1.1、社会、学校与学科发展强化了金融学卓越型人才的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金融化进程的不断加剧,特别是中国加入WTO,金融服务业的开放,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企事业单位、政府有关部门、居民个人等对现代金融人才的需求旺盛,加快建设和发展现代意识的新型金融学专业将势在必行。根据教育部资料统计,全国有120所大学开办金融学专业,以平均每个大学每年80名毕业生计算,全国不过一万人。而根据劳动部门统计,每年需要金融人才2万人以上,而更多的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在江苏省,大概有20所大学开办金融学专业,每年毕业生不过两千,这远不能满足江苏省的经济发展需要。
1.2、人才需求旺盛,但人才输出不乐观
尽管金融人才需求旺盛,但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合格、优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之一。
一些院校的师资力量准备和硬件设施更新没能跟上扩招的步伐,严重影响了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相当数量的学校尚未形成良好的分层次人才培养机制,除了本、硕、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清晰外,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办法上差异不大,缺乏科学的衔接与协调,而且学校培养学术型人才、管理型人才、技术操作型人才的比例格局,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或人才市场的需求并不一致。于是,一边是众多的金融机构、工商企业或政府部门总是感慨优秀金融人才太难得,特别是在应届金融专业毕业生中“平淡无奇者多,出类拔萃者少”;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另一边有相当数量的金融专业毕业生面临就业困难。对此,未能及时调整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应当承担主要责任。
2、完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的机遇和问题
形势压力逼人,不过我们依然面临许多机遇和优势,只要有百倍的信心、坚定的信念,就能够化危机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搞好金融专业建设,我们仔细分析论证有以下机遇和问题。
2.1、具备的条件
2.1.1、学校的支持,学院的重视,教师的协作,学生的勤奋是金融学专业宝贵财富
江苏理工学院择机成立商学院是资源的进一步优化和整合,不是简单的归并和资源的再分配;虽然学院成立只有四个多月,但我们感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关照和支持。学院领导多次深入金融系倾听教师和学生新生,经常与金融系领导就专业建设与学科发展、专业特色的形成与凝练、教学与科研的相互驱动、学生技能的培养与提升、存在的问题与困难等进行指导和交流;金融系教师经常的交流、相互的帮助、工作的协调与配合、业务精益求精的品质、合理化的建议与意见、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无不体现着大家庭的温暖;特别是今年新生在进行了专业概论的教育和引导后,学生更加关注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
2.1.2、专业特色优势的体现
师资队伍的特色体现。教师分别来自不同院校,有助于整合和把握专业的现状和趋势;江苏理工学院金融系现有博士3人,计划未来3年内支持2-3名教师考博,引进和晋升教授1-2人,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和档次。
专业定位的特色体现。金融学作为比较成熟的学科,结合我省经济发展情况,主要培养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大中专院校等单位从事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特色的体现。为真真体现应用型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培养目标,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主干基础课、专业主干课、方向拓展课为平台,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整合教学内容,对重复、交叉的内容进行删减和明确归属,构建以基础实验、课程实验和综合实验为主体,以校内实验和校外社会调研、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为依托,以课程论文、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文为探究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学条件特色体现。目前正在筹建金融证券模拟与银行业务模拟实验室的校内实习平台;在实习基地建设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两方面的工作:一是利用经济管理学院已开辟的实习基地,如常州工商银行、常州市建设银行、江苏省信托投资公司、华安证券公司、海通证券等有关实习单位进行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与调研);二是正在开辟新的实习基地,目前已于常州市体制改革委员会、江苏省信托投资公司、中国工商银行常州分行等单位达成初步实习意向。
学生专业技能特色体现。由于本专业学生在就业中许多单位要求其必须具备工作经历的要求,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保险和证券从业、金融分析师、计算机等级和外语等级考试,克服进入市场的障碍。
2.2、存在的问题
2.2.1、人才培养模式急需完善,人才培养现状不容乐观
从全国范围看,多年来的教育教学改革促使我国金融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已经有304所大学或学院(根据教育部高教司编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大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设立了金融学专业,而且作为热门专业,每年的招生规模增长很快。但是高等院校向社会输送的金融专业毕业生总量仍然不能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开放的需要,合格、优秀的金融人才仍然是关系国家发展战略的紧缺人才之一。与此同时,设置金融学专业的各个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一些重点大学在金融学科建设方面不断突破,已经接近甚或在某些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也有不少院校还远远落在后面,导致高校金融专业毕业生的质量和结构问题越来越突出。我校金融学也可能面临同样的问题。
2.2.2、教改实践效果有待深入评估,实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良性循环
有专家认为,目前急需对全国范围内的重大金融学教改实践项目进行一次有计划、有步骤的认真盘点。那些获得成功的项目可以总结出怎样的经验,是否具有推广的价值?那些失败的项目能够汲取哪些教训,应该如何在今后的教改实践中有效避免?那些一度陷入僵局后又出现转机的项目给我们以怎样的启示?那些初期目标已经实现了的项目要怎样延续下去?那些效果不够理想的项目该如何调整?所有这些其实都可以作为下一阶段教改研究的备选课题,为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之间新的良性循环做好铺垫。江苏理工学院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循环。
2.2.3、师资队伍基本满足需要,但缺乏领军型、重量级师资,学术梯队、研究团队、研究方向和特色不明确,散兵游勇情况较为严重。
2.2.4、实践教学体系有待加强与提高,目前正在筹建的金融实验室在经费与人员等方面不能完全满足专业需求,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衔接需要进一步理顺。
3、课程体系优化的基本思路
目标:按照以市场为导向,以差异化竞争为核心的原则,以特色办学为主要手段,改善专业计划和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的办学质量;大力建设实践环节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逐步形成特色。
建设的基本思路:
3.1、以特色办学为主要手段,改善专业计划和课程体系
根据金融学专业的实际情况,走差异性竞争道路是我们进行专业建设的主要思路。按照学校国际化商科大学的总体定位,参照国际银行业展开业务的主要特点,我们将对专业培养模式进行适当改造。强化对学生新型银行业务知识和能力的训练。在条件成熟时,开设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新课,形成具有金融学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
3.2、以课程建设为抓手,推动专业建设,提升专业的办学质量
专业发展在于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教学水平提高在于课程建设的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深深感到专业建设的根本在于课程建设。我们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把原有基础较好的课程建成精品课程。对于大多数专业学生都修读的专业基础课如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等将按照精品课程的要求来建设;以特色课程为主要突破口,争取一些新课成为特色课程。投资银行业务、企业银行业务、个人银行业务、客户服务、风险管理、资产管理等课程在国内各高校中开设的学校不多,有些则根本没有学校开设,如果集中一些青年教师在老教师带领下重点突破,有可能形成在国内具有优势的特色课程。
3.3、大力建设实践环节课程体系
金融学专业未来建有金融模拟实习中心,在其下属的实验室中安装有资讯分析系统、模拟交易系统和银行业务模拟系统,这一中心侧重于模拟证券交易,今后3年内金融学专业将这一模拟中心内容扩大为包含证券模拟、外汇交易模拟和衍生金融工具模拟(初期为期货模拟)的综合模拟实验中心。
3.4、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教学条件改善的前提下,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鼓励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学生讨论、专题辩论、模拟操作、实践演习、业务知识及能力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辅助材料如电子教材、电脑软件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5、逐步形成特色,完善专业定位,形成专业方向(资本市场,投资理财)
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特色:以多证书为支撑,应用能力突出,适合金融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银行、证券、保险);教学特色:以科研带动教学、形成专业方向。
4、金融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的主要特色
4.1、实地考察调研国内金融学专业现状,审慎明确江苏理工学院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定位,结合长三角及苏南地区经济金融企业发展需求,培养基础扎实应用型人才;
4.2、从办学理念与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专业基础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知行合一,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4.3、不断通过教学实践改革,修正教学方法与教学体系,提升金融专业办学实力。
课题:本文是2013年江苏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面向卓越型人才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整体优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陈雨露.《我国金融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1期.
[2]韩曙平,李前龙.《金融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3月.
[3]刘桂梅等.《本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惠州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4]吴少新等.《金融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1年12月.
夕阳的容颜范文6
论文摘要:本文以我国和南通市外贸发展状况和对外贸人才的需求出发,分析了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双体系融合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思想,并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施措施。
论文关键词:国际贸易 专业 双体系融合
一、南通市外贸人才需求状况
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南通已成为江苏甚至全国的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具体地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融人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对外经贸高速发展,具体针对南通近年的外贸发展情况,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作了详细了解,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南通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27.76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7.4%,高于江苏省平均增幅4.3个百分点。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不断增加,大批操作性和服务性较强的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旅游等行业的涉外工作岗位不断出现,这将吸纳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专业)毕业生,从而促进需求增长。同时,更多的国际性企业看好南通,国际各类投资及其贸易趋向活跃,2007年仅南通开发区新增外商投资396个,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3个,商务部确认资金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3.23亿美元,这将产生更多的涉外就业岗位。国际贸易人才将出现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结合我们的调查资料结合南通人事局的预测,在今后的五年内,南通对国际贸易(外贸)专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在11000个岗位到15000个岗位。
二、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
1.对市场需求的调查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对国际贸易企业的市场调研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查的企业面比较窄,数量有限,不能反映实际的用人需求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在调查时,通常以几家企业或是几十家企业为调查样本进行,最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即以此为依据。但是国际贸易企业有着专业贸易型外贸企业和生产型外贸企业,其所属行业也千差万别,因此几家企业或几十家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用人需求,导致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其次,对用人需求的调查分析的深度不够,不能反映企业用人的规格要求。很多学校在用人的调查表设计时往往注重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的数量和岗位,但是对于企业某一岗位用人具体需要哪些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以及要达到的标准等调查不够,导致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没有真正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起到参考作用,人才培养也因此产生了偏差。
2.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导致学生岗位实习欠缺
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是应用性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条实用、高效的途径,可以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就国际贸易这个专业而言,校企合作缺乏“双赢”机制,首先,从学校角度而言,学校十分希望将所有学生派到国际贸易企业的相关岗位去实习,并在实习中通过企业外贸从业人员的指导,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技能。但是学生数量众多,平均一个班大概有30到40人,一个年级大约有100人甚至更多,以每个企业接纳3到4名实习学生计算,一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大概需要找30到40家国际贸易企业,这对于学校而言十分困难。其次,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普遍不高。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际贸易企业普遍对其业务特别是客户资料采取保密的态度,学生参与到实习中去企业担心其客户资料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另一方面,外贸业务环节繁琐,很多细节东西问题需要有丰富经验才能应对自如,企业担心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参与其中会导致业务出差错,因此一般只让学生观看,不会让学生上手操作,导致实习学生有时干脆被晾在一旁,实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鉴定联系不紧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而言,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规范,主要有商务部及人事部联合颁证的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即外销员考试,商务部外经贸企业协会的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职业资格考试,海关总署的报关员资格考试,国家质检总局的报检员资格考试,国际货运协会的国际货运员资格考试,剑桥商务英语初、中、高级考试等。对于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证,很多学校没有重视,仍然沿用以前的学科式教学计划,没有将职业资格鉴定课程和教学计划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时手中含金量较高的国际贸易职业证书缺乏,实践技能也相对较差,在就业竞争和岗位竞争中处于落后局面。
三、“双体系融合”的基本思路及其实施措施
1.“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思路
目前,对专业成功与否的评价,主要涵盖诸如专业的师资力量、科研能力、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率等等指标。但是,对于高职国际贸易这一具体的专业而言,真正能够体现其成功与否的应该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和企业认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即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性是否强;其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能否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即人才的可塑性是否强。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应当坚持“双体系融合”的思想。
所谓“双体系”即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与国家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的融合。“双体系”在重视其职业技能资格培养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所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包含在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中的,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必须修完的课程才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文凭,所以,我们高职高专的全日制学校首先应当使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并获得大专学历。同时,基于直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教育职能,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本专业的从业或执业技能,而目前我国的从业或执业技能往往通过国家(行业)建立职业资格制度、标准,并通过行业、认证培训机构培训并颁发相关的资格证书来完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学历文凭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技能教育体系两个方面,这两个体系必须进行良好的融合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高专人才。双体系融合示意图如下:
2.“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施措施
(1)实施“双体系融合”,需要对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理性考证
虽然,国际贸易行业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也比较规范,有外销员考试,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国际货运员等职业技能考试,也有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也有一些含金量较低的所谓的职业技能考试混在其中。因此,在实施“双体系融合”教学时,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合理和理性考证。因为,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试在外贸行业有着一定得层次性,对从业人员的个体特性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国际贸易专业还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将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体系,并将该体系融合到学历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完成对学生的人性化培养。
(2)改革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有机的融合到教学课程中,构建符合“双体系融合”思想的课程体系
根据“双体系融合”的思想,在构建本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时,首先通过调查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资格、技能认证教育体系的模块课程构成,这些模块课程主要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领域中的六大职业资格和技能考试而设定的,它们分别是报关、报检、外销、单证、跟单、国际货代,其模块课程构成如下列图所示:
在考查了上述岗位课程后,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意见,将这些课程进行了课程的整合,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如下图:
(3)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双体系融合”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素质和技能。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性格差异、成长环境差异、心理差异等,他们在从事国际贸易相关事务的工作中其实有着不同的适应性,我们在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据调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有一部分毕业后会进入营销、管理和会计等岗位,因此,我们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国家税收、证券投资、公共关系、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和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等课程加入其中,使其毕业后具备与个体特性相适合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