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语文病句修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语文病句修改范文1
摘要:病句辨析和修改是高考语文的常见题型。但是,学生的病句辨析能力和修改能力却有待提高。本文试图对当前病句辨析和修改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定的对策,希望对学生病句辨析和修改的复习有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语文;病句修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当前高中语文病句辨析和修改都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病句辨析和修改这一考点本身较为复杂,从类型上看,既有结构性语病,也有语义性语病;从考察内容上看,既涉及到对语病的辨析,又涉及到对语病的修改。另一方面,病句辨析和修改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这一考点的讲授和学生对这个考点的把握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语文病句辨析和修改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可谓为是“任重而道远”。下面我们就从病句辨析和修改本身的特点出发,探讨较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先“望闻问切”,后“对症下药”
众所周知,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和对症下药,医生通过对病人的望闻问切判断其病症,并通过判断确定患者的病症,然后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治疗。其实语文病句辨析和修改也要有“望闻问切”和“对症下药”。所谓的“望闻问切”是指要通过已有的知识积累分析病句的类型,找到出现病句的原因;所谓的“对症下药”就是指针对病句的类型和病句出现的原因进行修改。辨析和修改病句首先要“望闻问切”,掌握病句的类型及其特点,其次就是要“对症下药”,根据不同病句的类型特点进行“治疗”。“望闻问切”和“对症下药”是病句辨析和修改的重要方法。
病句有很多的类型,《考试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六中病句类型,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结构混乱和不合逻辑。复习病句辨析和修改这一考点,需要对病句的各个类型的特点进行系统地把握,以便能够在考试中能够较为准确地辨别病句类型,并且能够进行修改。因此,在复习这一个考点的时候就需要从“望闻问切”和“对症下药”两方面入手。例如:
(1)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2013山东卷)
(2)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在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2013湖南卷)
(3)闪闪发光的银块,如果加工成极其细小、只有十分之几微米的银粉时,会变成黑色的,这是为什么呢?(2013重庆卷)
(4)市防汛指挥部指出,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2013四川卷)
上面例子中病句的类型各不相同,因此,修改的方法也不相同。例如例(1)的主语是“世界”,宾语是“时代”,“世界”不能是“时代”,主宾语搭配不当。例(2)中偷换了主语,整个句子的主语是“文化”,但后面又说“文化……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句子的主语被偷换掉了,可以修改为“我们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例(3)“如果……会……”和“……时,会……”两个句式杂糅在一起,可以将其中的一个删掉。例(4)成分残缺,“有关部门要”后面缺少相应的介词,可以加上“以……的态度”是整个句子更加完整。
从解题的角度来看,既可以从正面入手,又可以从反面入手。对于一个病句,我们可以直接对其进行分析,并通过分析找到病句的类型。有时候我们也可以逆向思维,用“排除法”进行筛选,最后确定病句的类型。无论选择哪种办法,都需要我们熟悉地掌握各个病句类型的特点,这样才能准确无误地确定病句的类型,并在此基础上对病句进行修改。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望闻问切”是“对症下药”的前提和基础。
二、语法知识为基础,语感为辅助
病句辨析和修改主要考察的是学生的语法知识。学习语法知识,就是从正面把握句子的结构规律,了解句子的“来龙去脉”,这样在病句辨析和修改的时候就能够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例如掌握相关的语法知识有助于拨开枝叶抓主干,也就是所谓的“压缩法”。由于句子中往往有很多附加成分,如定语、状语、补语等等,这些成分造成句子过于复杂,不利于我们辨析和修改病句。如果对句子成分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就可以准确地提炼出句子的主干,快速找出语病的原因。例如 “当今的世界,各个国家、地区相互依存,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2013山东卷)”,这个句子的主语是“世界”,谓语中心是“是”,宾语是“时代”,整个句子去除枝叶就是“世界是时代”,很显然主宾语搭配不当。又如“文化具有多向性与多面性;既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既是固态的,也是动态的;既有过去时,也有现在时、将来时;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2013湖南卷)”,句子的主语是“文化”,后面又五个小分句,第五个分句是“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小分句的主干是“文化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传承”、“创新”和“发展”的主语和宾语是“文化”,很显然是不合语法规范的。“文化”应该是被“传承”、“创新”和“发展”,因此可以在“既要传承它,更要创新和发展它”前面加上一个施事主语“我们”,这样句子就更加通顺了。
除了运用学过的语法知识辨析和修改病句之外,我们也可以凭借语感,从感性上体会句子。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生活在汉语的文化圈内,因此,对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可以凭借一定的语感来检查语病。但是这种语感的主观性较强,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三、典型例句分析,方法技巧记忆
病句辨析和修改的类型很多,如何让学生能够准确快速地辨析和修改病句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我们认为应该培养学生针对每个病句类型分别进行分析的能力,让学生掌握病句类型的特点,学会独立分析病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也应该传授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应对自如。例如“标记词法”,关注并列词、关注介词、关注代词、关注关联词、关注数量词、关注否定词和关注两面词等等,这些简单地方法有助于学生总结规律,形成方法意识。例如介词的使用不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介词使用导致句子的主语残缺,二是句子中介词残缺或误用。“市防汛指挥部指出,今年防汛形势依然严峻,有关部门要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和城市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扎扎实实地把防汛部署落到实处(2013四川卷)”这个句子就是介词残缺。又如关注并列词,“这次大会的志愿者服务工作已经完成了,我们咀嚼、体味这一段经历,没有失落感,有的只是在平凡事务中享受奉献、成长与幸福(2013大纲卷)”,“奉献、成长与幸福”这三个并列补语中“成长”与“享受”搭配不当。
参考文献:
[1]刘兴修.把握标志词语 巧妙辨析病句[J].文学教育(下),2013,02:136-137.
语文病句修改范文2
【关键词】语文;学习;病句修改
要想更好的掌握病句修改,一定要有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就语文学习中修改病句这一知识点,谈谈我的看法。
(1)修改病句要有一定的原则:改通顺,改正确(不改变句子的原意);
(2)修改病句要有一定的方法: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调(调整字词顺序),换(更换字词)。
(3)修改病句要有一定的窍门:①缩句法:指对病句进行缩句、精简、去掉句子次要成分(定语、状语、补语),保留句子的主要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从而判断句子的原因,以便对症下“药”。如:夏天的六盘水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运用缩句法,缩为“六盘水是季节”,显而易见“六盘水”与“季节”搭配不当。正确改法:六盘水的夏天是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②分类法:指把病句根据不同的毛病分类。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记住常见的病句类型。即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遇到具体病句是再对号入座。
语文病句修改范文3
病句是指不符合语言规范的句子。修改病句一直是许多同学的难题,很多同学一看到修改病句的题目就皱眉头。其实修改病句并不像想象中那么难,只要掌握方法就可以了。自己多年来从事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对小学生经常出现的病句及修改进行了一些归纳和总结。
一、小学常见病句类型分析
常见的病句类型大致有:用词不当、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重复罗嗦、表意不明等等。
1.用词不当
这种句子是由于对词义理解不清、用错了近义词等,造成词不达意,违反了句子的结构规律。
第一种:用错了近义词。
例:妈妈的房间布置得非常简朴。(把“简朴”改成“简单”)
第二种:用错了关联词。
例:虽然小丽很努力,但是她成功了。(把“虽然……但是……”改成“因为……所以……”)
2.词序颠倒
词序是词语在句子中排列的顺序,这种顺序反映了词语在词句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每一个词语在语言结构中都有它特定的位置,离开了自己的位置,就犯了词序不当的毛病。
例:美术对我很感兴趣。(把“我”和“美术”对调)
3.句子缺少了主要成分
这种句子缺少必要的成分、意思不完整。同学们知道一个句子一般可以分为两部分,前一部分说的是“谁”或“什么”,后一部分说的是“是什么”“做什么”或“怎么样”,这两个部分是句子的基本成分,缺一不可。我们发现了残缺部分,就应填上恰当词语,使句子完整。
例:正在吃饭。缺少主语“谁”。
4.重复累赘
这种句子是前边说了一个意思,后边又重复说一遍,意思重复了。如:“他在雪白的白墙上画了一只鱼。”这里“雪白”和“白”重复意思一样,连着用就显得重复多余。
5.指代不明
在句子中同时出现了几个称呼,在说明的时候分不清哪个是哪个,造成了理解上的困难。如:张芳和李红是同桌,她问她借了一块橡皮。这句话中的“她”到底是谁,表达上就不明了。
6.归类不当
第一种:在句子中不是同一类的词语放在一起当作同一类的。
例:我最爱看《快乐大本营》和《哈利波特》这两个节目。(《哈利波特》是电影不是电视节目)。
第二种:分类标准不一样的词放在一起。
例:参加这次比赛的有老师、工人和青年。(“老师”“工人”是按职业分的,“青年”是按年龄分的)
7.前后矛盾
在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矛盾。
例:这篇文章不少于500字左右。(“不少于”和“左右”矛盾)
二、病句的修改对策
修改病句就像给病人治病一样,需要先诊断出病因,再对症下药,只要方法得当,做起来就会轻而易举。
修改病句五字秘诀:
增(成分残缺的)、删(多余的)、换(用词不妥当的)、
简(修改应简要)、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修改病句要记住:修改不是再造,应该遵原意,少改动。能调整语序就不增删,能改一处解决的,决不改动两处,改病句也应简要、高效。修改的具体步骤和方法是:
1.读
读懂原句,揣摩说话人本来想说的是什么意思。然后找准病因,辨清病句的类别,是用词不当、成分残缺、搭配不当、重复累赘、词序颠倒、自相矛盾,还是分类不当等等。
2.划
用铅笔在病句上划出需要修改的部位,以便针对病因进行分析、修改。
3.改
运用修改符号,进行删、补、换、移。即删去多余及错误的词语,使句子简明。补上句子残缺成分,使句子完整。替换有关词语,使用词恰当。移前挪后,调整词语位置,使语序正确。
把修改后的句子进行复查性质的校对阅读。看看是否通顺,有无新的语病产生,是否把说话人原先想说的意思表达清楚了。如果发现有问题,还得重改。
5.交流
语文病句修改范文4
关键词:修改病句 现代汉语语法 语文教学
语法知识虽然在新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没有系统的教学要求,但作为语文学科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学生还是很有必要掌握字、词、短语、句子等基本的语法知识。语文《考试说明》中要求辨析并修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六种类型,涉及语法与逻辑两个方面的病句。因此,在修改病句中应该教给学生哪些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又该如何教的问题是值得探讨的。
一、如何辨析病句?
修改病句应首先检查毛病在哪里,然后再加以修改。就跟治病一般,要查出病症所在,而后对症下药。由此看来,修改病句的第一步是检查毛病的所在。怎样辨析病句呢?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下面介绍常用的几种:
语法分析法:几乎所有的句子,都是按语法规则组成的。不按语法规则组成的句子就是病句。因此,划分句子成分,并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就能检查出这一类的病句,如成分残缺、成分位置不当、结构混乱等。如:过去几万名地质队员经过数十年才能做到的事情,资源卫星几天内即可完成。这个句子不容易看出毛病在哪里。进行语法分析就能检查出毛病来。主语“资源卫星”的谓语动词是“完成”,“完成”的宾语从逻辑上看是“事情”。这样一检查,可知“完成事情”不能搭配,应把“完成”改为“做完”。
审读法 :就是通过审慎地阅读,去发现句子的毛病。一般说来,凡是读起来别扭,听起来含混的地方,就可能是毛病的所在。找到了病处,就要仔细分析判断,查清别扭的原因,然后加以修改。例如:后来,弗莱明对泥土中进行了分析和提炼,找到了消灭葡萄球菌的青霉素。读一下上面的句子,就不难发现,读到“对泥土中”这儿时,一定会觉得别扭,毛病正在这里。因为只有“从……中”或“在……中”这样的格式,没有“对……中”这样的格式。找到了别扭的原因,就可以修改了。把“中”去掉,读起来不别扭了,那就证明修改好了。
类比法:当对是不是病句拿不准时,通过类比的方法,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做出判断。如:①任何困难也挡不住英雄的。“英雄的”对不对呢?因为“英雄的工人”,“英雄的农民”,“英雄的侦察员”,都不妥,所以“英雄的”也不妥,应把“英雄”改为“英勇”。②他有浓厚的虚荣心,不愿埋头苦干,不愿做事务性、技术性的工作。“浓厚的虚荣心”,对不对呢?由于“浓厚的上进心”、“浓厚的爱国心”都不行,可见“浓厚的虚荣心”也不行。“虚荣心”只能说“有没有”、“强不强”,不能说“浓厚不浓厚”,应把“浓厚”改为“很强”。
二、如何修改病句?
修改病句一定要尊重原句的意思,切忌大删大改,一定要做到:原句有的意思不要删,原句没有的意思不要添。在学习语法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发现和纠正错误的训练,了解造句时常见的错误,更好地培养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下面就各种不同病句的语病该如何修改做详细分析。
(一)成分残缺:这种语病常见的有缺主语、谓语、宾语和必要的修饰限制语。例如:①经过开展机动车使用乙醇汽油的活动,使百色城的空气更加清新。缺主语,多用了介词或介词结构,使原来的主语变为状语。删去“经过”或“使”。②每当站在中国地图前,使我产生无尽的联想。缺谓语,删去“使”。③空降兵部队具有机动能力强、突击速度快,可以越过地理障碍迅速向目的地投送兵力。缺宾语,在“突击速度快”后加上“的特点”。④江苏还将鼓励各地区把地方戏种引入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意识。缺必要的限制语,在“有利于”后加“培养”或“增强”等,也可去掉“的意识”。
(二)重复多余:句子结构完整,句意清楚,仍使用了不必要的词语作句子的成分,也叫赘余。常见的情况有:语法成分重复、语意堆砌。例如:①这次会议规定每位发言者的发言时间最多不超过30分钟。语意堆砌,删掉“最多”或“不超过”。②“美尔雅”牌西服,无论在款式、质量上,还是在包装上,都可堪称全国一流。句中“堪”的意思就是“可、能”,所以“可”字重复多余,必须删去。
(三)搭配不当:句子成分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定语、状语、补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及关联词搭配不当。例如:①一不小心.手臂被小毛刺扎了一下,疼得我差点叫出声来。这是主谓搭配不当,在“一不小心”前面加上“我”,或把句中的“我”移到“疼得”的前面。②宜万铁路和沪蓉西高速公路建成以后,将为我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开端。这是动宾搭配不当。把“开端”改为“基础”。③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全市人民参与程度的高低和创建力度的大小是成功的关键。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删去“的高低”“的大小”或在“成功”后加上“与否”.或将“成功”改为“成败”。④它们原本是以星星定向的,城市的照明光却常常被它们迷失方向。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句中“被”,应该为“使”“让”等。
在学习修改病句的过程中,学生无论是检查语病还是修改病句,都时刻渗透着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学习。学生不仅要掌握修改病句的解题思路,即首先要读懂原句,弄清句子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其次要围绕句子的主要意思,找出句子在表达上的毛病,弄清是属于哪种类型的病句;再次,要针对病因,对病句进行修改。除此之外,还要对所涉及到的语法知识加以掌握,毕竟修改病句在中高考中的出题目的不只是解题得分,还是希望学生能掌握好现代汉语语法知识,并将其投入到阅读、写作等运用中去,只有明确这一点,学生才能真正掌握修改病句的真谛,才能真正学好语文的“语”字。
参考文献:
[1]高敏华.莫让“玫瑰”在新课改中凋零――谈加强初中语文语法知识的有效教学[J].现代语文,2011(03):98-99
语文病句修改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语法 培养兴趣
现行的语文教材体系,淡化了语法知识,只强调了病句的修改,与旧教材体系比较起来真让语文教师无所适从。在这里我们不去探讨教材体系的设置问题,我只是在思索,一个连话都不会说的人,他怎么能在语文学习中去进步、去提高?我们的大语文教学观又怎么能够实现呢?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总是说:“语法是为了让我们会说话,修辞是为了让我们把话说好”,以此来强调语法的重要性。我个人认为,现在学生作文词不达意、错字连篇、漏洞百出的直接根源就是缺失起码的语法知识。然而,在理解文章和写作过程中,又潜移默化的运用到了语法知识。初中语文要不要进行语法教学?作为一线教师我感到非常困惑,在此,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语法教学地位的缺失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知识教学。” 同时,从人教版的课本教学内容的设置看,只是在课本后面有一个“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附录。语法知识只是在书后的“附录部分”被提及,并没有相关的知识要点和例题巩固。这样的课程要求和课本设置,明确地把语法“踢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也导致一线语文教师对语法基本上不讲、不上。
再从初中语文试卷题型的设计来看,语法已经不被列入考试的主要内容,顶多就是仿写句子和病句的修改,而这些并不需要系统的语法知识,花一定的时间进行强化训练即可。既然不考,那教师和学生就更不会去上繁琐的语法课。再加上,现在各种理论和研讨会对人文性的提倡,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倡导学生对文学作品主体的感悟。从而使初中语法教学彻底陷入了低谷。
二、语法教学缺失的尴尬
但一个非常尴尬的现状就是,语文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并不能回避语法知识。
考试尽管不靠语法,但要考病句的修改,修辞手法的仿写等。这些并不难的知识点在九年级语文总复习课的教学中却成了难点。因为学生一直没有系统的接触过词、短语、句子等语法知识点。面对病句修改上的一些术语往往是不知老师讲的是什么。从基础开始重新讲语法,那是不现实的,但是不讲,让学生凭语感。凭语感,学生是会改但不知错误的原因,误人子弟。
不教语法带来的弊病不仅仅是病句修改,还有很多方面。如:考试中句子的仿写,就涉及到修辞的知识;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涉及到修辞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中的对联,也离不开语法知识;文言文学习中更离不开语法知识,一个词类活用就会让学生分不清东南西北。
三、语法教学不能淡出
那么,到底要不要教语法?我觉得淡化语法是有道理和应该的,那些过于繁琐的语法知识,过于机械化的语法训练是应该淡化,但淡化并不等于淡出,常用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有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
首先可以减少学生的错别字,了解了中国汉字集声音、形象、词义于一体的特性,学生就不会因为形近、音近而写错字了。其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修改病句,学生了解了词性,句子成分以及句子的构成后,就能分析出句子错在哪。三是可以更好地理解句子的含义,掌握了修辞的用法后,阅读中句子的赏析,就能针对修辞手法的特点加以分析。四能提高学生学习古文、对联等内容的兴趣。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并不能完全不要语法,需要的是去建构合理的初中语文语法知识体系。
四、构建合理的语法教学体系
首先可以根据学生知识梯度和具体的教学需要,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系统地向学生介绍应该掌握的语法知识要点。在专题讲座之前,可以让学生阅读语法知识短文的文本材料,先自己探究、分析。接着教师采用讲解、启发、点拨的形式进行专题讲座。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可以包括这些知识点:形声字、实词、虚词、短语的基本类型、常见的四种句式、常见的单句、复杂的单句、常见的复句。
同时,结合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倡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活生生的语言中随文强化。
例如:可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学习词性和词类活用。如《童趣》中的“捉虾蟆,鞭数十”中的“鞭”,学了词性知识后,学生就很容易知道它是名词用做动词,做“鞭打”解释。在教学中,我就根据不同的文言句子,适当的引入词类活用的现象,强化学生对实词、虚词的理解。这样既完成了语法教学,也完成了文言文重点字词的落实。
再如:在诗歌中的对仗学习中,可以强化短语和词性的语法知识。如《过故人山庄》中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这句话就是对偶句。告诉学生对偶的基本要求:字数一致,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反,还有短语上下一致。在诗歌的教学中,有机的补充强化词性、短语的基本知识。
语文病句修改范文6
一、习作中常见病句及病因
1、成份残缺
成份残缺指因句中缺少具体某一个必要的成分而导致的语病。造成成份残缺的原因大多数是学生疏忽大意,是笔误,也有的是学生滥用动词“使”和介词造成的。
2、用词不当
用词不当是语句中用词不够准确,而形成的一种语病。选择词语不仅仅要辩析意思的差别,还要考虑语体色彩是否协调,感彩是否鲜明。造成用词不当的原因在于学生生活经验不足,辨析能力差,对词语的理解不够准确,甚至误解,此外,在习作中又缺乏斟酌。
3、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指相关成份在意义上或者的语言习惯上不能配合,或者不合事理。造成搭配不当的原因有的是学生对词语意思不理解,更多的是对语言习惯不了解,胡乱搭配,闹成笑话。
4、重复啰嗦
重复啰嗦是句子中某些成份意义上相同,形成重复多余。由于对词义理解不准,而不必要地迭用其它词、犯了成分多余的毛病,重复除了是对词语理解不透彻,也有社会影响的原因。
5、分类不当
逻辑中的并列关系是指同一个属概念之下各个种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划分,可能把一个“属”分为几个“种”。划分要求只能按一个标准进行,而且各个子项不可相容。学生在举例时,把不同标准划分出来的子项强行并列在一起而导致分类不当。
6、自相矛盾
在语言中有不少反义词或含义相悖的词,它们大多数都是表达对矛盾概念或对立概念,在习作中,如果同连续使用一对反义词或含义相悖的词,就会造成违反矛盾律,而导致自相矛盾的语病。
二、相应的对策
(一)规范用语,尊重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
1、地方方言的影响。
普通话中有一些词汇是来自方言。这些词汇在报纸、电视等公众场合大量应用,已被我们认可。它们的意思也能理解。然而有些话就不应出现在习作中了。如“丢点了”,这是老南京话。如果写在习作中,许多人不知道是下雨的意思。
2、不规范用语的影响。
生活中存在的一些不规范的用语对于模仿性强、辨析能力差的小学生的影响很大。“帅呆了”“好好喜欢你呀”这类语言常常挂在一些人的耳边,甚至出现在一些电视节目中。比较“前卫”的学生在习作中也这样写。
3、特殊语言现象的影响。
一些语句看似不规范,但在特定的地方是可以用的。如“非常周末”是大家熟悉的电视节目,在习作中我们就不能写“非常的周末”。
(二)强化语言训练,渗透语法、逻辑知识。
准确地运用语言来写作,表达思想,往往涉及到语法、逻辑思维。把它们融入语言训练是很有意义的,有助于学生在习作中减少或避免一些逻辑、语法上的病句。
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语法、修辞都不作孤立的教学,要从实际的听、说、阅读之中多提出实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种种法则。”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插相关的训练。此外,在苏教版教材中的“练习”,也常常安排针对性的训练点,词语归类、初步认识句子、认识与运用句式、修改病句、关联词语填空等,教师以此举一反三,让学生在实际的练习中感受语法、逻辑的存在,促进学生形成用词、写句、写话的相关技能。
(三)狠抓习作修改,提高对病句的辨析能力。
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就要逐步培养,因此《新课程标准》中对习作修改也提出了几个具体的阶段性要求。在第2学段(3—4年级)习作目标中规定:“学习修改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在第三学段(5—6年级)习作目标中规定:“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不写草稿或急于誊写,应付作业,使习作中多了不少的病句。“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这些熟悉的话语足以证明修改的必要。
修改习作中的病句时,可以采用“一读、二找、三改、四查”的方法。具体来说,首先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再找找不通顺或觉得有别扭的地方,仔细琢磨,多想想如何用词比较准确,如何搭配比较恰当。然后进行修改,最后再读一读,检查表达是否清楚、流畅了。
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修改的兴趣,在方式上除了教师改、自改、还可以采用学生互改。学生修改不但帮别人找到了语病,自己也是一种学习,是双赢的好事。此外,在评讲时,从学生习作中摘录一些有“疑义”的词句,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推敲,这也是一种好的尝试。
(四)重视课外阅读,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与习作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吕叔湘先生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问题》中说:“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老师课堂上讲的是多少,得之于自己课外阅读的是多少。我回想自己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课外阅读对学生写作能力乃至整个语文能力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