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数学集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数学集合范文1
高一是数学学习的一个关键时期。但众多初中数学学习的成功者,进高中后数学成绩却不理想,数学学习屡受挫折,我想造成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学生不了解高中数学的特点,学不得法,从而造成成绩滑坡的结果。
一、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特点的变化
1.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
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空间立体几何等。
2.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
高一学生产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另一个原因是高中数学思维方法与初中阶段大不相同。初中阶段,很多老师为学生将各种题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因此,初中学习中学生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势方式,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知识内容的整体数量剧增
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课后的复习工作,记牢大量的知识;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新知识顺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识结构之中;第三,因知识教学多以零星积累的方式进行的,当知识信息量过大时,其记忆效果不会很好。因此要学会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实行“整体集装”。
二、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习惯因依赖心理而滞后
初中生在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是很明显的。第一,学生依赖于套用教师提供的题型“模子”;第二,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回家后辅导也是常事。升入高中后,教师的教学方法变了,套用的“模子”没有了,家长辅导的能力也跟不上了,由“参与学习”转入“督促学习”。
2.思想松懈
有些学生把初中的那一套思想移植到高中来。他们认为自己在初一、初二时并没有用功学习,只是在初三临考时才发奋了一两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而且有的可能还是重点中学里的重点班,因而认为读高中也不过如此,存有这种思想的学生是大错特错的。中考的题目并不具有很明显的选拔性,但高考就不同了。
3.学不得法
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学生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4.不重视基础
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5.进一步学习条件不具备
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相比,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一次飞跃。这就要求必须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为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高中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
三、科学地进行学习
高中学生仅仅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成绩。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1)制订计划。学习目的明确,时间安排合理,不慌不忙,稳打稳扎,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和克服困难的内在动力。但计划一定要切实可行,既有长远打算,又有短期安排,执行过程中严格要求自己,磨炼学习意志。
(2)课前自学。课前自学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3)及时复习。这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效,使对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
(4)独立作业。这是掌握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加深对所学新知识的理解和对新技能的必要过程。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意志毅力的考验,通过作业练习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由“会”到“熟”。
(5)系统小结。这是通过积极思考,达到全面系统深刻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的重要环节。小结要在系统复习的基础上以教材为依据,参照笔记与资料,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目的。经常进行多层次小结,能对所学知识由“活”到“悟”。
(6)课外学习。它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加深和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满足和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激发求知欲与学习热情。
2.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不少学生容易急躁。有的学生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3.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高一数学集合范文2
数学是一门以抽象性和严谨性而著称的学科,在锻炼学习者思维中起到了显著的效果。数学家欧拉有一句话值得我们深思:数学这门学科需要观察,也需要试验。的确,在当今注重创新的氛围中,我们的教育更需要数学实验和猜想。然而,数学当中的计算与逻辑推理很枯燥,这就使许多学习者望而却步。数学有它自身的优点与不足,如果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数学实验,展示抽象概念,演绎发展过程,引导学习者一步步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既可以有效克服传统教学不够鲜活的气息,又避免了教师一言堂的弊端。
数学作为中学的主要学科之一,其地位在高中阶段是无法比拟的。然而,数学课中的教学手段很长时期都是沿用“粉笔加黑板”这一单调模式。因为学科自身的特点,确实没有某些学科生动、形象、具体。很多学习者反应课堂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则给数学教学改革带来一片生机,这值得全体数学教师进行积极推广。
高中数学学习是一个过渡的关键期,是初中数学的提升和深化。经过三年的初中数学学习,学生虽然养成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却只是初具雏形。但是,高中数学内容逻辑严密、思维严谨、语言抽象、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很强。高一年要学习集合、函数、数列、向量等,高二高三年要学习不等式、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概率、极限、导数与复数等,这些知识内容理论成分很多,不管是知识的抽象性、论证的逻辑性、还是方法的灵活性,与初中相比其对数学思维的要求上了更高的台阶。这也要求高中数学教师要摆脱“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解决高中数学知识量大、理论性强、逻辑性高等问题。以下几点,是我指导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所总结的一些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板书,扩大课堂信息容量
信息技术为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更形象、更丰富的表达方式。相对于单一的板书设计,课堂上结合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将教学上那些用板书及语言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用更为形象的方式展示给学生。因为多媒体课件其优势在于可以将文字、图片、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各种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能引导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所学的知识,而且通过多媒体课件还能引入课外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体验、亲历学习过程。信息技术与板书的结合使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模拟,丰富课堂教学效果
采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表达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球体认识和面积、体积计算公式推出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有关计算公式的推出。动画模拟不但能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同时还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能动主观性,化被动为主动,产生特有教学效果。
3.利用多媒体演示数学实验,促进课堂知识理解
高一数学集合范文3
【关键词】极限;几何意义;数列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01561);中国矿业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4QNA58).
一、引言
极限思想贯穿整个高等数学始终,是高等数学学习的基础,高等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及运算法则都是建立在极限的基础之上,因此,在高等数学教学中,使学生充分理解极限的定义、内涵和性质等是十分必要的.而通过几何意义体现出的生动活泼的极限思想,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极限本质的认识,使得这一概念不再仅仅是一种形式化的表达.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从几何意义的角度给出直观的几何解释,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对概念或性质等有个直观的印象和初步的理解,然后,进行严格的理论推导,可使学生理解起来相对容易,更加容易掌握定义和性质的内涵,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数列极限的定义和几何意义
(一)定义(ε-N语言)[1]
对于数列{xn}及常数a,ε>0(无论多么小),总存在正整数N,当n>N时,恒有|xn-a|
(二)几何意义
在定义中|xn-a|
随着n的增大,xn代表的点越来越“密集”在点a的附近.
结合数列的几何意义可以更加有效地向学生讲解数列极限的有界性、唯一性、保号性以及数列子列的收敛性等性质.
三、从几何意义的角度理解数列极限的性质
(一)有界性:如果数列{xn}收敛,则数列{xn}一定有界
分析设 limn∞xn=a,根据上述几何意义,对于任一给定的正数ε,一定都有正整数N,数列{xn}从第N+1项开始都落在区间(a-ε,a+ε)里面,不妨取ε=1,那么{xn}从某一项开始都落在区间(a-1,a+1)里面,剩下的有限项自然是有界的,取一个既包含区间(a-1,a+1)又包含剩下的有限多项的闭区间[-M,M]即可证明结论成立.
(二)唯一性:如果数列{xn}收敛,则极限唯一
(四)数列子列的收敛性:如果数列{xn}收敛于a,则它的任一子列{xnk}都收敛于a
分析设 limn∞xn=a,根据极限的几何意义,对于任一给定的正数ε,都存在正整数N,数列{xn}从第N+1项开始都落在^间(a-ε,a+ε)里面,在区间(a-ε,a+ε)外面只有数列{xn}中的有限项,而{xnk}作为{xn}的子列,自然也只有有限项落在区间(a-ε,a+ε)外面,于是可以找到正整数N*,使得{xnk}从第N*+1项开始都落在区间(a-ε,a+ε)里面,这就说明{xnk}同样收敛于a.
对于函数f(x)的极限,可以类似地讨论其几何意义并从几何意义的角度分析其性质,这里就不再累述.
四、运用几何意义分析问题并寻找证题思路
部分关于极限的证明题,同样可以从几何意义的角度来理解,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
分析因为 limk∞x2k-1=a且 limk∞x2k=a,根据几何意义可知,对于任一给定的正数ε,可以找到共同的正整数N,数列{x2k-1}和{x2k}均从第N+1项开始都落在区间(a-ε,a+ε)里面,在区间(a-ε,a+ε)外面只有{x2k-1}和{x2k}中的有限项,因此,在区间(a-ε,a+ε)外面必然只有数列{xn}中的有限项,这就说明了{xn}也是收敛于a.
在高等数学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例如,导数[3]、微分中值定理、定积分等等,均有其几何意义,从几何直观出发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加深对概念或问题内涵的理解,使得抽象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形象直观,在教学中合理运用这些几何意义,不仅能够使得教师的教学活动事半功倍,更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数学系.高等数学: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高一数学集合范文4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1 尝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组织教学。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的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小学《信息技术》中有一课用《动画自己做》程序来制作动画故事,该程序为学生提供了背景、静物、动画角色等素材,十分地直观,操作也较简单,学生很容易上手。但是在教学中学生的操作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他们只是随心所欲地将各种素材拼凑在一起,而并没有掌握到动画的制作方法。于是我提出了三个动画制作任务:1、让一个小朋友从左向右跑去。2、两位小朋友赛跑,要求同时起跑。3、两组小朋友进行接力赛。这三个任务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从加入一个动画角色到加入两个动画角色,并要能控制角色的动作时间,最后一个任务要改变动画角色。学生在这一连串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2 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有效性
在创设教学情境时,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合理选择情境素材,再者,所创设的情境要能激活知识、学习技能,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三课《小海龟的家》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先看课本,了解这一课所创设的情境。然后,在屏幕上展示事先已经设计好了的保护小海龟的“倡议书”,文字、插图非常漂亮,整体设计很美观,学生观看后赞不绝口,个个跃跃欲试。于是我们就可以抓住学生们这种求知欲的心情,让学生自己练习制作倡议书以及同本课相关内容。这样,学生在兴趣的促使下,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不仅能专心完成任务,还制作出了其它精美的作品。如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学会了综合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力和创作能力,从而教师圆满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充分地体现了教学有效性。
3 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小学生的形象思维相对突出,信息技术课理论的抽象使讲授型教学法不适合小学生。有人曾说“电脑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玩出来的”,一语道出信息技术学习的要害。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敢于尝试非常规的教学方法。比如以下两种教学法:
游戏教学法。用游戏的方式教学,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获得知识。例如在讲鼠标的基本操作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玩《纸牌》和《扫雷》游戏来体验,在很短的时间内学生就掌握了鼠标操作。再如通过玩《金山打字通》,引导学生熟练掌握指法和键盘。游戏教学法不是教师大撒把,让课堂变为游戏场。它的核心是“寓教于乐”,旨在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是由教师提出一系列任务,引导学生分解任务,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法。这里的“任务”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具体的作品,如一幅家乡美的图画、一个奖状、一份请柬等。要求全体同学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出主意想办法,动手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促使同学们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这是一个求知欲望被激发的过程,是困难被各个击破的过程,是一个从不会到会的探索过程。当一个个任务完成后,同学们会有一种攻城拔寨的成就感,这种学习的良性循环,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过程是:教师设计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充当指导者,最后还要对完成任务情况检查评价,即所谓的任务、指导、评价。
我认为教学方法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之分。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选用教学方法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高一数学集合范文5
摘 要 通过对高校学生学习武术套路的动机研究,探讨出影响高校武术套路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进而提出了根据学生自身对武术充满了神奇、向往、好胜、好学、好玩的心理特征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武术的动机,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高校学生 武术 动机
一、前言
中华武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在广大民众中武术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在众多高校中,更是将武术设为大学体育必修课程,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表层看似乎他们早已自发地产生了学习武术的需要,而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由其学习动机支配的,而学习动机则决定于人们的需要。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一定会形成努力学好武术的动机,从而给武术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种表面现象下其实掩盖着一种与我们的教学目的大相径庭的心态。经过调查了解,学生学武术的动机大都是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迅速获得高超的格斗绝招或者
是纯粹的体验练武的快乐,然而,在教学中发现课堂上的武术学习并不能迅速得到自己所渴望的东西,单调的套路演练体现不出格斗绝招的实用价值,而枯燥的武术基本功更进一步打击了他们练习武术的积极性。他们原来促进动机形成的内驱力就会迅速消失,进而出现消极行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缺乏武术的客观认识,错误地认为武术即技击,没有认识到基本功对武术学习的作用,另一方面,武术套路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来说相对乏味的项目,而且传统的武术教学仍然停留在“拳练千遍,其功自现”的思想上,根本不考虑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要求,因而致使学生对武术的学习不感兴趣。
二、学习动机概述
动机(motivation)是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心理动因或内部动力。个体的行为是在主观需要和客观事物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内驱力和诱因的形式被引发的。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进行学习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说明了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什么,学习努力的程度。或者学习动机是指激发、定向和维持学习行为的心理过程。综观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它目前主要存在着七个理论:1.驱力说(drive theories)。有机体为了降低某种内驱力状态,即降低一种不愉快的激起或唤起感,就会以某种方式做出特定的反应。2.强化论。如果学生因学习而得到强化(如得到好成绩、教师和家长的赞扬等),他们就会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强化(如没得到好分数或赞扬),就缺乏学习的动机作用;如果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惩罚(如遭到同学或教师的嘲笑),则会产生避免学习的动机。3.需要层次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4.认知失调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费斯廷格(L.A.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是这样解释的:当一个人深信不疑的价值观或信念受到心理上相矛盾的信念或行为的挑战时,会体验到一种张力或不适。为了解决这种不适,他可以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或寻找一种解决这种矛盾的理由或借口。5.自我效能感理论。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的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6.成就动机论。生活使人面临难度不同的任务,他们必然会评估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力求成功的人旨在获取成就,并选择能有所成就的任务。7.归因论。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学生们试图去解释事件发生的原因,他们试图去为他们的成功或失败寻找能力、努力、态度、知识、运气、帮助、兴趣等方面的原因。
一般来讲,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但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有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高,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这种现象并不否认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只是说明动机毕竟不能代替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只能是间接地增强与促进学习效果。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技能和方法等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只是影响因素之一。另一方面,动机水平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动机的强度适中,对学习具有较适宜的促进作用,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较高,学习效率也高;而动机水平较弱或过强,作业水平则不高,学习效率也不高。“耶基斯—多德森法则”表明,高度强烈的学习动机和低强度的学习动机一样降低学习效率。动机的最佳水平与学习课题的难易程度有关。一般来讲,最佳水平为中等动机强度。
所以,在武术教学中,应该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要以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为依据,有的放矢的使学生学习动机的水平适当,一定要注意防止给学生提出的目标过高,或给学生加的压力太大。
三、影响高校武术套路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在武术套路教与学的实践活动中,当学生对所学的技术动作产生良好的动机与兴趣时,就会表现出很强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做到全神贯注的听教师的讲解,认真观察教师的示范动作,对所讲的技术要领能认真地分析领会。练习起来也能刻苦认真,一丝不苟。有这种心理状态的学生,对所学技术动作掌握的比较快。如果学生对所学动作没有兴趣时,对学习和练习就会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心不在焉,应付马虎。这样不仅延误了练习的时间,而且学习的效果也差。因此,探索研究武术教学中能够引起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主要因素,对指导教学和提高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作用。
(一)高校学生方面
高校学生是武术教学中主导者,是学习的主体。每个高校学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而不同的性格特征对技术动作练习的态度也不同。在教学中,教师应仔细观察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如对内向型的学生要多采用表扬、鼓励的方法,增强他们的信心,克服害怕和害羞的心理,培养勇敢、不怕困难的品质。而对外向型的学生要相对的少表扬,多引导他们专心去做好各种练习,培养集中注意力的良好品质。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特点,根据其不同特点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要多采用启发鼓励的方法,多用简单直接的事物来启发他们在技术动作学习方面的难点。只有正确的掌握学生各方面的特点,教师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才能及时地消除学生在练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
(二)武术教师方面
武术教师是高校武术学习的指导者,也是他们学习武术的启蒙者。武术教师简明扼要、生动、风趣幽默的讲解,准确优美的示范能起到振奋学生精神的作用。学生在此状态下,对练习武术才能产生跃跃欲试的迫切需求。在此需求下,学生对武术就容易产生动机和引起兴趣。反之,如果教师讲解罗嗦,把握不住重点,示范动作不准确或者失败,学生对武术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影响学习的兴趣。另外,教师情绪对学生也起着一定的诱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始终要情绪饱满,口令准确宏亮,哨声清脆悦耳,对学生要热情友善。这些都能提高学生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上好每一节课,处处要为人师表,以表率的举止言行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方面
适合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武术教学内容,寓竞赛性、趣味性和多变性溶为一体的练习方法,合理得当的教学方法,平整光洁、醒目整齐、安静协和的教学环境等都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用良好的学习条件从各方面给他们以良性的刺激,使其带着兴奋的情绪和积极的态度进入对武术套路的学习和练习上。
四、培养学生武术套路学习动机的措施
现代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指出:“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使人变得冷漠,由于它不能拨动人们的心弦,很快就会被遗忘。”他认为教学的“任何途径都要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要使学生的学习态度染上情感的色彩,要引起学生的感受。因此,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巧,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所以,在武术教学上要紧紧抓住以学生为核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教师通过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培养其学习动机。
(一)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来培养武术学习动机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造活动的诱发剂,也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学生往往会被新奇的现象和新鲜的事物所吸引,现在武术音像的流行以及动作电影的影响,使他们大都对武术产生了浓厚的神秘感。教育心理学专家鲁纳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内容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感和发现的自信感。”武术教师应充分利用高校这一好奇心理,在课前布置好场地器材,安排好教学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尽快地转移到武术教学上来。在课堂上应做到教学内容每节课都有新的东西,使学生对武术有更新的认识;组织教法上应灵活多变,使学生对武术学习不断地产生新的探究活动,从而激发他们对武术课产生更强烈的需要。
(二)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来形成武术学习动机
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中,常常怀有一种强烈的好胜心理,他们一听到要比赛,就会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是因为追求成功是每一个学生的一种现实体验和强烈的动机趋向。顾明远教授在《提高民族素质,迎接21世纪挑战》一文中提出:我赞成让每一个孩子都获得成功的“成功教育”,“让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得”,“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知识,自己的兴趣和才能得到发展,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所以武术教师在教学中应正确利用学生这一好胜的心理,灵活多样地开展各种教学比赛,设计一些趣味较浓、竞争较强的游戏,在防止伤害事故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武术格斗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如采用双人摸肩、太极推手等),以促进学生武术学习的发展。
(三)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来培养武术学习动机
对于初次接触武术的多数高校学生来说,对武术动作技能学习的理解是慢了点,但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而且也具有极强的好学心理,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在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师应积极利用学生的好学心理.一方面加深武术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从对武术本身的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移,把学习武术的动机从纯粹的好玩向真正的想学习发展;另一方而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正确学习目的培养,使其明确武术学习的意义,把对武术的学习兴趣与武术的精神、文化联系起来,促进他们的运动乐趣向志趣升华。
五、小结
高尔基说过:“在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行动动机更重要,更珍奇了。”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学习积极性的核心要素。在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意识、有目的的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努力改进和提高自身的素质。培养他们学习武术套路的动机和兴趣,这对提高学生学习的武术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全国体育院校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高一数学集合范文6
一、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启迪学生积极思维的手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时机,加以引导、扶植、培养,使学生对信息技术形成真正的学习兴趣。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耐心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会和会学中不断取得进步。如:在介绍基于图形用户界面的Windows系统时,在学生不熟悉计算机的情况下,可预先示范给桌面改换图案、背景、改变图标下字体的大小、随意拖动任务栏、调整窗口的大小,等等,让学生感知Windows系统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如:在教计算机操作系统时,由于Windows系统的人机交互性强,因此有些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会在上机时做出花样来显示自己的能力,诸如将系统桌面的图标移动或改变桌面的背景,等等。若教师发现后,对这些学生加以批评,甚至处罚,学生就会由扫兴到无味,一旦失去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也就无从谈起。有效的做法是:宁可自己的教学进度受影响,也要请这些学生上台给其他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这样,不仅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传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也要告诫学生,一些随意操作可能会影响计算机系统的正常工作,所以是不能随意改变系统设置的。在教学中,应采用兴趣激励法,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知识的动力。这样,学生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学习,一旦取得一定的成绩,就会产生学习的价值感、荣誉感和喜悦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深化,形成良性循环。
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老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得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了相应的任务的同时也掌握了需要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真正的学习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
传统的学科教育往往只强调线性思维,而忽视发散思维,这样是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素质的人才的。计算机的工具性,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教育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教师应让学生在巩固性练习中,多进行知识的整合创造。如用“画笔”进行美术创作、用Excel分析班级成绩、用Internet进行信息交流,等等。这种学以致用的教学方法既有利于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又有利于开发学生智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使信息素质和创造素质的教育落到实处。
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更加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相应的信息应是与中小学生各科的学习内容相关的知识,这就产生了信息技术课程如何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的问题。课程整合是指用不同课程的素材和能力整合在一起,使学习的目标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的情况,要求运用多种知识和能力。现代教育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提出了以超媒体方式组织教学信息的思想,这就为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手段。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整合,就是以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作为载体,把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其他学科问题的综合能力。
五、鼓励学生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
由于信息技术课时的限制,以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差异,要想通过信息技术课来的满足每个同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需求是很困难的,在信息技术教育中,必须考虑这个差异性。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平时多看计算机书,至于上课,主要是用于解决平时看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自主地决定学习的进度,遇到问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咨询,查找相应的资料,与教师共同研究,鼓励学生在掌握信息技术课本知识的同时,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去学习课本以外电脑知识,让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担任信息技术教育的学生辅导员,组织学生信息技术经验交流,等等,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上都能取得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