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1

【关键词】教学设计;创新思维;学习过程

历史教学设计是指历史教师在教学之前,做出的如何最有效的向学生传播基础知识、培养基本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正确方法、养成学生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整体设计。一般的来讲它包括三维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法和学法、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历史教学设计直接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教学实践的能力。可以说课堂教学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了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课程理念是否付诸实施

一个优秀的历史教学设计要解决三个问题:(1)依据教学原理,遵循教学规律,结合教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分析,确定教什么;(2)依据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教学资源、教学对象、教育者的客观现实性,创造性地设想采用何种手段和过程,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怎样教的问题;(3)把与教学过程有关的各种因素看作一个系统,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力求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在新的

课改下,历史教材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无疑教学设计策略应与时俱进,符合素质教育的各方面要求。

1 历史教学设计要不同于传统的历史教案

教学设计属于广义的备课范畴,但它与传统的备课又有所不同。传统的备课中多数教师依照教材和教参确立教学目标和任务,凭借个人经验选择教法,实施教学,整个过程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而当代的教学设计则是以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依据,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达成教学目标的系统化的设计。我们过去所写的教案只是教学设计的表现形式之一,并且是不全面的。与传统的备课相比,教学设计更注意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强调教学情境的策划和教学手段的运用,更具有灵活性和创造性。

2历史教学设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标准要求 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所以历史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同时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要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要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针对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的练习题,达到促进学生个体历史学习不同层次的进步。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知识,沟通了新的知识的联系,又提高了学生在新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课堂教学的“交流―互动”。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实践

20世纪80年代教学设计传入我国,就以它优势,使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从有关教学设计的理念中,可以概括出,教学设计是运用科学的方法,确定教学目标、寻求解决方法,然后评价教学结果的过程。本文就依据历史新课标的要求,分析进行历史教学设计的必要性,并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具体的设计策略。

一、初中历史堂教学设计的必要性

以前历史教学设计的只是以知识目标为主,没有完全体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大部分历史教学设计强调知识教学,忽视和冷落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与新课程改革中重视人文教育、培养人文精神的目标相背离。因此,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来进行教学设计是成为共识。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除了要依据历史课程标准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外,还要依据历史教科书和学生进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

〔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课共有两个重要问题一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为此我设计了本课的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条件),了解唐朝的建立,贞观之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基本史实,加深对唐太宗和武则天的认识(行为),培养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目标)。

(二)教学策略的设计

具体的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应包含教学顺序的确定、教学活动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

〔案例〕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贞观之治》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

按照本课的两个问题―唐朝的建立和贞观之治、女皇武则天的先后顺序进行,然手播放电视剧《大明宫词》中一个和武则天有关的镜头,提出问题:镜头中这位女性是谁?在她称帝前,唐朝的政局是什么样的等。随后。结合上节的所讲的内容,对于“唐朝的建立”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学,先阅读课文,然后回答唐朝建立的情况。随后应到学生开始讨论,从唐太宗为人到贞观之治再到女皇武则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让学们自己总结这些问题的原因,对于他们不能得出的,只需加以补充即可。

(三)教学媒体的选择

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如在进行第7课的一个内容“光耀千古的诗坛”主要是介绍唐诗,而课本只提供李白、杜甫、白居易的相关图片和诗歌,教师传统的讲解比较抽象,介绍到李白的诗歌,教师可以用多媒体一方面展示四川地貌,一方面朗诵诗歌,学生通过视频和声音,就可以轻松地理解《蜀道难》的意境,与传统的教学相比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学内容的设计

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以我们的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同时还要结合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

〔案例〕第5课《“合同为一家”》的历史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本课共包括: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影响、唐与吐蕃、回鹘等的民族关系。但是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笔者把第一个教学内容一一唐朝的民族政策和影响调整到最后一个进行教学,因为通过具体史实再概括抽象到政策是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的。

(五)历史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

从总体上来说,新授课教学过程设计一般包括这样几个环节:导入新课、呈现新的知识内容、设计板书、教学小结等。

1.导入新课的设计

导入新课设计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恰当的导入,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如: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的导入:如根据大家熟知的高考制度让同学们思考你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这样的设计是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提出带有悬念问题,诱发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

2.教学内容的呈现

教学内容的呈现方法主要有讲授和探究两种方法,讲授法是我们教师通常采取的一种方法,下面主要侧重对探究法的设计探讨。

3.设计板书

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板书设计一定要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学小结

历史课堂教学中常用的一些小结方法:归纳法、发散法等,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方法。结合具体的教学实际,笔者对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设计了发散法小结:今天我们一起重回隋唐,探寻了当时的日本、新罗和天竺与我国的友好交往,大家想一想,为什么唐朝时对外交往如此繁盛呢?然后让学生充分发挥,并将自己的答案进行了总结。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设疑导学;问题设计;核心内容;启发性

设疑导学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师生关系进一步和谐融洽。

设疑导学法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四大环节:教学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引出具有导学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学会解决实际问题;激发新的质疑,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能力。教师运用引导、诱导、疏导、开导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能力。在这四大环节中,最重要的是创设出具有导学价值的问题。

一、问题设计要围绕核心内容和内容的核心

设计一节课时,先要明确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核心内容,这就是“干”,从主要问题中细化出来的每个问题即为“支”。通过围绕核心内容进行添枝加叶,就会使一节课的内容有血有肉,学生也会得到一个较为系统的知识脉络。比如,对中国古代外交政策的专题复习中,各朝的外交政策及其影响是核心内容,内容的核心是“开放促进发展,封闭导致落后”。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练习:

材料一:鉴真、玄奘像。

材料二: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

回答:

(1)材料一所示的唐代文化使者是谁?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唐朝时期对外政策的特点。

(3)材料三中的“天朝”是指哪个朝代?反映了统治者怎样的思想观念?“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

(4)对比以上两种对外政策,他们导致的结果分别是什么?这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什么启示?

通过这样一组逐渐递进的问题,使学生的理解认识层层深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抓住了本专题的核心内容和内容的核心,使学生从中发现历史的规律,达到“论从史出,以史为鉴”。

二、问题设计应具启发性,要大气,忌琐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问题的设计应该尽可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问题要体现任务驱动型,要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启动化”地思考。初中生已具有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问题如果过于简单就不能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问题要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把握好“度”

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计既要基于教材,更要设计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问题设计太易,不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容易造成思维的惰性;问题设计太难,又会使学生的思维受阻、受挫,丧失思考、探索的信心。

四、完成问题之后要有提炼、升华

学习历史,我们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找到可以吸纳的经验教训,发现历史的规律。每学习一课或一单元后,针对主要内容所提的中心问题,进行归纳、提炼、概括、引申、发展,特别是方法和思想的点拨,使学生在学习方法和思想认识上得到升华。对相似历史问题进行比较提问:

例A.美、英、俄、日四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前夕分别面临的严重问题是什么,并说明它们分别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B.19世纪中期美、日、俄等国所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是什么?各自又是通过什么途径解决的?C.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相同点与不同点。D.比较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的异同。E.比较美国18世纪中后期和19世纪中期的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异同。

通过比较,让学生对相似历史问题的理解更准确。另外,多设计总结性的、小结性的问题,让学生对各类型的历史知识能比较对比,加深理解。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培养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4

关键词:历史课;教学重点;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24-02

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把握教学重点是教师要解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善于把握教学重点,教学效果好;最近学习了历史教育专家叶小兵教授听课随笔后有所启发。本文就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

一、重点的切入

这是指对教学重点展开时所进行的铺垫和引导,如背景介绍、相关知识的联系等;《三国鼎立》一课的重点一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二是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这就要把赤壁之战作为重点了。因为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居北方,重新积聚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两湖大部分地区,回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废汉献帝,自称为帝,刘备和孙权也先后称帝称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了。

二、重点的激活

这是指对重点的打开,引起学生的关注,如设置情境、提出疑难问题等。如在《第二次》的教学中,利用《》影片片段导入新课,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走入创设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当学生看完影视资料时,学生已经融入到历史情景中,然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究,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观点、态度、情感。如在讲“”时,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两个小组,模仿维新派和顽固派之间的论战,这实际上类似一场辩论赛,“顽固派”会找出各种理由来反对变法,而“维新派”则从各个方面来“顽固派”的谬论,在立与驳的过程中,学生更加深了对当时时势的了解,认识到变法的紧迫性,无形中就会站在“维新派”这边支持他们,内心也理解了康梁他们这些仁人志士为何挺身而出的缘由。

三、重点的丰富

这是指对重点的充实,如提供有关的材料、对重点进行具体的讲授、演示等。如《大一统的汉朝》重点是“汉武帝的大一统”。这一子目的重点写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削弱诸侯势力,使其越分越小,再也无力与中央政府对抗,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大力推行儒学教育,使儒家思想成为法定的封建统治思想,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而学生对“大一统”的意思搞不清楚,他们会问为什么不叫大统一呢?所以我认为要讲清楚“大一统”与“大统一”的区别,故也把它丰富为重点。要讲清楚“大一统”所涵盖的范围比“大统一”要广得多。“大一统”不仅是地域上的统一,更是思想、文化、经济的统一。比如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秦还做到了经济上的统一——统一货币、度量衡。汉武帝的政治上、思想上等内容,而“大统一”就仅仅是地域上的统一了。

四、重点的认识

这是指对重点组织相关的学习和认识活动,对重点进行探究,如开展讨论、辩论等活动。如《秦王扫六合》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措施几乎囊括了我国不同统一时期所例行的诸多方面,学好这一内容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落实将有极好启迪。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探究学习。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教师播放影片《荆轲刺秦王》,创设情景,口述目标,导入新课。学生欣赏影片,思考答问,明确本课学习目标。第二环节——自主探究,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完成秦朝建立的条件、过程以及措施和意义等知识要点的填写。教师巡回检查,个别辅导,根据学情调整教学重难点。第三环节——合作探究,学生分析思考,合作讨论,展示交流。教师随机调控,引导点拔,促进生成。第四环节——活学活用,教师把握课标,灵活设题,检查反馈。学生分析思考,讨论交流,学以致用。几个环节之后学生就基本掌握了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达到教学目的了。

五、重点的巩固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5

一、学习目标的定位要有一定的准确度

数学“学案”的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所以确定学习目标时,应根据学情准确定位,学习目标的内容应明确具体,要具有可操作性、可达成性、可检测性。

如《5.5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1)》的学案确定了如下三个目标:①理解直线与圆有相交、相切、相离三种位置关系;②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与“圆心到直线的距离d与半径r的数量关系”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的相互转化;③在观察与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使用“分类”与“归纳”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能力。

这个学案学习目标的定位采用了“理解”、“掌握”、“培养”等模糊语言,这些词很难明确表达学生应有的具体行为和应有的达成的程度,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该做到什么程度,导学效果欠佳。

二、学习内容的预设要有一定的效度

学案是否能够充分发挥其“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预设问题的效度是学案设计的关键所在。教师要依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生的情况,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还要具有一定的问题性、层次性,力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效度。

如在设计《3.1二次根式(第一课时)》学案时,笔者设计了如下内容:请自主学习课本P58-P59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①举例:说明满足怎样条件的代数式叫二次根式。②思考:当a<0时, a有意义吗?你是怎样认为的?结合实例说说你的依据。根据这一问题你认为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条件是什么?③探索: a(a≥0)与0的大小关系。由此你发现 a(a≥0)具有什么特性? 请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④猜想、验证:当a≥0时,( a)2= ?和同学们交流你是如何验证其正确性的。

上述案例中4个问题的设计,笔者力求知识点的导学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而没采用单一的填空方式,大量使用了“举例”、“思考”、“探索”、“猜想”、“验证”等引导性极强的用语,让学生看了一目了然,明白自己该学什么、该怎么学、该学到什么程度,因此导学性极强,层次特别分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思维,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极大地提高了学案预设的效度。

三、自学检测的训练要有一定的梯度

《自学检测》是学生对自主学习效果反馈、进行自我肯定的最直接的形式。选题时应注意控制梯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反馈自主学习成效,暴露自学存在的问题,提供交流的素材、质疑的资料,同时也为教师的精讲点拨提供着力点。因而题量要适中,紧扣学习目标,注重基础性,体现反馈功能。

如在《3.1二次根式(第一课时)》学案的《自学检测》部分笔者作了如下设计:

1、说一说,下列各式是二次根式吗?

(1) 32

(2)6

(3) -12

(4) -m(m≤0)

(5)  5

(6) a2+1

(7) 4

(8) xy(x、y异号)

2、自主学习例1后尝试完成书59页练习1。此题是对二次根式有意义的检测,共6小题,学生可根据自主学习情况选做3题,注意参照例1的解题格式哟!

3、尝试完成书59页练习2。此题是对性质当a≥0时,( a)2=a的应用,共4题,学生可根据自主学习情况选做2题,注意参照例2的解题格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后,指导学生尝试解答课本习题,一则巩固消化学习的知识,二则检验自学的效果,三则发现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要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变式练习,以达到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和培养迁移能力的目的。

四、自学反思的感悟要有一定的高度

反思的内容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反思自己学习中的得与失,调节自己的学习策略与方法;二是反思所学内容与其它知识和本身的内在联系,建构知识网络,完善认知结构;三是反思某些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与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要在反思的基础上对某些知识进行进一步的引申与拓展,把学习内容和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后,提高感悟的高度。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范文6

一、创设教学情境,渗透实验探究意识

物理教学时,可以根据所要教学的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利用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来创设出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去观察、思考、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出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形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1.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物理给学生展示了一个神奇的世界,要想让学生遨游在这一世界中,需要给学生创设出与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的情境,激发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如学习《凸透镜成像》时,我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看战争片时,都能见到指挥官拿着望远镜来观察敌方战场情况,很神气,那么你想有一个自己的望远镜吗?学生都想要,这样一下子就调动起了学生的兴趣.那么现在就开始吧,这样学生实验的热情高涨,实验效果很好.

2.营造学生探究的氛围

作为学生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其实和科学家是一样的,只不过我们是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探究要简单一些罢了.所以在问题情境的创设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让学生大胆的质疑,敢于说出自己的困惑.如学习《看不见的运动》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的情境:现有两个相同的量杯,一个盛了500 mL的水,一个盛了500 mL的酒精,若把它们倒在一起是不是1000 mL?学生都说一定是.这时我缓缓的将水倒入酒精中,让学生上来读数,结果发现不足1000 mL.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就开始了探究,并设计了不同的实验,如换成同样的液体呢,把酒精换成汽油等.这些问题通过学生探究后的回答,都一一得到了解决.可见让学生融入到实验探究的环境中,给学生营造成出探究的氛围,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二、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实验探究方法

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学生是主体.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让学生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探究过程中得到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1.教学思想需更新

长期以来,教学注重的是教师的教、学生的练,造成教师天天“满堂灌”忙得不亦乐乎,学生“天天做”累得不知所措.给学生的只是理论的灌输,而没有让学生真正动手去做一做,即使需要实验,也只是教师的演示实验,忽视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一切包办代替,学生成了一个知识的容器,而得不到能量的发酵.

2.教学主体需明确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在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去实验、探究和交流,并指导其对规律进行把握和掌握,不失时机的抓住学生的闪光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智慧,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成长,在掌握探究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更深层的再探究.

三、重视实验教学,提升实验探究能力

演示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教学手段,需要教师认真备好课,做好准备工作,确保演示中的万无一失.教师在演示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得出结论.同时要注重让学生参与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的步骤,这样能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如在《电磁感应》教学时,我采用边演示边讲解的方式,给学生发放实验器材,实验中让学生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然后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并让学生用准确的语言叙述出来.学生能认真操作,准确地描述,实验效果比老师直接演示要强的多.由此可见,演示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共同参与,给学生提供实验的机会,锻炼学生的实验能力,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掌握,领悟物理学的思想.

四、自主尝试实验,实现实验的探究功能

实验是提升初中学生物理科学探究能力的最有效途径,让学生在分组实验中收获成功,是提高学生物理素养的关键.不管是科学家还是学生的科学探究,基本过程是雷同的,都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评估、交流与合作”这几个步骤.怎样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呢?以《阿基米德原理》为例,阿基米德原理是他在洗澡时得到的灵感,我们怎么进行探究验证呢,下面就试试吧.

1.提出问题

一艘巨轮在大海中航行,海水对它的浮力有多大?

2.猜想与假设

浮力的大小和谁有关呢?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讨论.总结为这么几个方面:可能与物体的密度有关、可能与物体的体积有关、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可能与浸入液体的深度有关,于是作出了这些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对于假设是否成立,分别制定计划并选用所需的材料,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分别进行实验验证,并收集得到的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的正确性.

5.评估

通过实验数据可知,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的关,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个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学生仍按上面的步骤继续实验与探究.

6.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