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的诗歌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重阳节的诗歌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重阳节的诗歌

重阳节的诗歌范文1

关于重阳节的童谣一

《重阳节》

小风车啊转呀转呀转得欢,

今天正好赶上一个有风的天。

闯东邻啊转西院,找来好伙伴。

你我都拿小风车啊,

开呀开心颜。

转来了野花满山,

转来了清清山泉,

转来我多少梦幻。

等到我长大的时候,

再造那大风车儿,

让风车抽水又发电。

红叶飘,黄叶飘,蓝天高高白云绕。

九月九,重阳节,我跟爷爷来登高。

我们俩,手拉手,登上山顶四下瞧。

关于重阳节的童谣二

《重阳到》

重阳到,重阳到,

爷爷奶奶节日好,

我们非常感谢您,

向你们节日问个好。

红叶飘,黄叶飘,蓝天高高白云绕。

九月九,重阳节,我跟爷爷来登高。

我们俩,手拉手,登上山顶四下瞧。

九月里,九月九,

爬山登高饮菊酒,

戴上茱萸避邪恶,

吃了花糕多长寿。

关于重阳节的童谣三

《九月里》

九月里,九月九,

爬山登高饮菊酒,

戴上茱萸避邪恶,

吃了花糕多长寿。

关于重阳节的童谣四

《欢度重阳》

茶,飘散清香。

桂花糕,大家分享。

仙茱萸,快来插上。

清清爽爽欢度重阳。

吉祥重阳

九九重阳,

处处菊香。

佳节登高,

玉宇呈祥。

关于重阳节的童谣相关文章:

1.重阳节童谣 

2.重阳节的童谣

3.关于重阳节的歌谣

重阳节的诗歌范文2

1.了解重阳节的风俗及民族文化含义

2.学会感恩,学会珍惜,学会感激老人。

3.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老人的情感,动手又动脑。

4.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活动准备

1、关于重阳节的传说故事和有关图片。

2、事先让家长和孩子初步了解有关重阳节的有关民俗。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前几天老师给你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了解重阳节的有关内容,你们都了解了重阳节的哪些内容,谁能来给我们大家说一说?

二、认识重阳节

1.了解重阳节的来历

通过故事《重阳节由来的传说》,加深学生对重阳节的了解和认识。

2.介绍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人们有丰富的活动,如登山、赏菊、喝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

3.关于重阳节的诗歌

《采桑子重阳》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过故人庄》 孟浩然

三、发表感言

播放图片,发表感想。

(1)我可以为爷爷奶奶做些什么事情?

a.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打一个电话或陪老人吃一顿饭。

b.讲一个动人的故事给老人听。

c.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拍一张幸福照。

d.陪伴老人一起散步。

e.为老人们做一道可口的菜(可以是水果拼盘)。

f.自制一张精致的贺卡表达对他们的美好祝福。

(2)我想对爷爷奶奶说句心里话。

四、活动总结

重阳节的诗歌范文3

生(合):亲爱的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家好!

田林小学《九九话重阳,感恩在我心》主题活动现在开始。

师:“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彩云追月,桂花飘香,秋高气爽胜春光。” 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又来到了。小朋友,那你们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吗?

生(男):知道,是每年农历的九月初九。

师:你真聪明。

生(女):老师,我还知道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是老年人的节日。

师:没错,因为重阳节有长久长寿的含意,所以又称“老人节”, 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

你们看,今天我们邀请了那么多的家长来到田林小学做客,和小朋友们一起庆祝重阳佳节。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

(鼓掌)

二.

生 (男):1.重阳佳节就是好,

(女)2.民俗民风气氛妙。

(男)1.敬老爱幼美传统,

(女)2.文明和谐风格高。

(男)1.重阳老少聚一块,

(女)2.欢天喜地乐陶陶。

生(合):祝所有的爷爷奶奶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师:你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学会了这首儿歌。

生(女):我们的同学也学到了很多本领,他们也要表演给爷爷奶奶看。

师:哦,原来小朋友们特地为爷爷奶奶准备了节日的礼物,那让我们快点欢迎他们出来。

生(男):好,下面,请欣赏一(1)班小朋友表演的诗歌朗诵

一(1)班表演

生(女):除了诗歌,我们还学会了别的本领,下面,请一(2)班小朋友为我们表演快板

一(2)班表演

生(男):一(2)班小朋友表演得very good

生(女):你的英语说的真好,我们再来听听一(3)班小朋友带来的英语儿歌

一(3)班表演

《上学歌》音乐响起

生(男):你听,这是什么音乐?

生(女):这是我们都会唱的《上学歌》。让我们一起给家长们唱支歌。

(全年级合唱)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学会了这么多本领,老师看到你们的爷爷奶奶看了直竖大拇指。

别看爷爷奶奶的年纪大了,他们的身体可棒呢!让我们跟爷爷奶奶一起做个有趣的游戏,好不好?

生(女):好,我们跟爷爷奶奶一起玩——赶猪。

请每个班级选派四对选手来参加比赛。

师:比赛规则是这样的:一老一少,手拿赶猪棒,一人挥一下,赶着小球从起点跑向终点,看哪组速度最快,又没犯规,就是第一名。

(比赛)

三.

音乐响起《感恩的心》

生(女):同学们,今天是爷爷、奶奶的节日。为了照顾我们,他们辛苦了,让我们为他们折一只爱心,祝他们节日快乐,也对他们说一句:爷爷、奶奶,我爱您!

生(男):嗯,我们来比一比谁折得最快,折得最好。

(全场折爱心)

师:请每个班级选四组代表来参加“巧手制心花”的游戏。游戏规则为:每个班级选派四组代表,一组为一老一少,小朋友要教会自己的家长折爱心,两人各完成两个,最后将爱心拼成一朵爱心花,贴在爱心树的下方,速度最快的一组就是第一名。

(比赛)

四.

师: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习俗流传了下来,你们知道哪些呢?

生(女):我知道要登高、要插茱萸

生(男):我知道要吃重阳糕、观赏

生(女):我还知道要喝酒

师:自古以来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就是又多彩又浪漫!那么你们打算怎样给自己家里的长辈过一个有意义的节日呢?

生(男):我可以给爷(公.文.大.全

生(女): 我可以陪爷爷奶奶聊天,讲故事解闷

师:你们的想法很好,说明你们都是富有爱心、懂得孝敬老人的好孩子!你们都想着为爷爷奶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真了不起。用你们的实际行动去谢谢爷爷奶奶的关心和照顾是最棒的。

现在考考你们的时候到了,请你为自己的家长剥一只蛋,喂给爷爷奶奶吃,再对他们说一句祝福的话。看谁的动手能力最强,谁第一个把蛋剥干净。

生(女):我们这就开始吧,现在请一(1)班的同学上台比赛。

(喂蛋)

生(女):请一(2)班同学上台比赛

生(女):请一(3)班同学上台比赛

五.

师:老人们辛苦了一辈子,为家庭为儿孙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所以当他们老了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关心他们。

生(合):老师,我们懂得了爷爷奶奶的辛苦,我们知道要以实际行动谢谢他们。

重阳节的诗歌范文4

您们好!

国庆节的喜悦还在继续,安静的心情释放着心的微笑。转眼又到九月初九重阳节。自古以来,九月九就是思念的节日,古诗有云: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古代人在重阳节思念之情,在古代重阳是团圆的日子,因为不能团圆,在外的诗人心中思念家中的兄弟亲人,写下了传世的诗歌。思念之心,字字显露真情。现在我们国家给重阳节赋于新的寓义,这一天定为老年节,我国同世界上的好多国家一样,慢慢步入老年社会,关爱老年人,关心长辈,已成为整个社会的责任。让每个人献出一点受,这世界就会变得更美丽。有一天你我也会老,看看老年的亲人,一晃几十年下去,那也许就是每个人的写照。

老年人也曾经年轻过,有过美丽的青春,有过追求,有着对社会的贡献,当你面对一对白发苍苍的老人,翻阅年轻时的照片,你心中可有感动!美丽的容颜在时光的海中被描绘成苍白和皱纹,每一纹,也有深深地爱呀,当你看到晨中相扶的老人在风景中轻轻走过,笑容绽放在慈祥的脸,心中那份感动不能自己;还有那一对年约六旬的老人身着大红的运动服在那奔跑的身影,让人羡慕;当然也有流浪在街头的老人,一脸人生的苦涩,和那渴望相助的眼,让人受不了,受不了。

人生最美夕阳红,世间最美老年花,没有人会永远年轻,老年人拥有的是智慧和经验,别说老年人爱啰嗦,每一句话里有真情,每一个字也是渴望,多陪老人说说话,会有好处,明理和涵养在时光之海已浸入到内里,没有浮华,没有虚假,只有渴望,想与子孙辈多点相处的时间,多一些相聚的时刻,可以知道孩子们的生活,为孩子的幸福开心,为每一个亲人祈福。只要孩子们过的好,老人心中就无所牵挂了。这是老人,让人尊敬的老人。而年轻人一般不能发现这一点,生活的压力好大,工作的压力和竞争,让人累和疲惫,可以认为有理由不回家,不想念老人,这是一种不正确的思想,当你已经长大的时候,父母可能在一天天衰老,思念和担忧的心时常动在心头,一句话,一句问候,不能回家,打个电话也好。【重阳节演讲稿】重阳节演讲稿。那是给你整个世界的人呀!不可以不记得。只要有时间,就要陪陪老人,给干点活也好,陪妈妈吃饭,陪爸爸看电视,看父母的的笑颜,心中也是欣慰!

重阳节的诗歌范文5

1.让学生了解重阳节的来历、习俗;

2.通过调查、访问、总结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促进个性的发展。

3.培养学生敬重老人、关心老人的良好品质,懂得“孝敬长辈,尊老敬老”是每个人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2012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重阳节,又称敬老节。前段时间,我们就围绕“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这个主题,进行了调查活动,今天,我们就以生动的形式来对成果进行汇报吧!

本次活动共分为6个组,分别是重阳溯源组、重阳美食组、重阳习俗组、重阳诗文组、重阳敬老组、重阳调查组。(幻灯出示)

请各组认真准备,首先有请第一组——重阳溯源组。大家欢迎!

二、自主活动,成果展示

(一)重阳溯源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溯源组。我们收集到了有关重阳的由来和一个相关的神话故事。

2、组员1介绍重阳节的由来1:

首先请组员1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10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九九重阳节。专家介绍说,九九重阳节源于西汉,今称“敬老节”“老人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亦称“重九节”。古人认为,九为“阳数”,象征吉祥、幸福、光明。九月初九,日与月皆逢九,是双九,故曰“重九”;又是两个阳数合在一起,故称“重阳”,所以这一天为重阳日。

3、组员2介绍重阳节的由来2:

那大家知道九月初九是什么时候被定为重阳节的吗?接下来有请组员2来给大家介绍。

重阳节正式成为节日,是在西汉时期。在汉代刘歆的《西京杂记》中已有记载。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的爱妾戚夫人被害后,她有个名叫贾佩兰的侍女也被驱逐出宫。贾佩兰与人闲谈时,说到在宫中每逢九月九日,就要佩插茱萸、饮酒,以辟邪延寿。可见,农历九月九日在汉代就成为节日了。

4、组员3介绍重阳来历的神话故事:

关于重阳节的来历,有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大家想听吗?下面请组员3来为大家介绍吧,大家欢迎!

在民间,关于九九重阳的来历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呢。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南有个叫恒景的人,拜方士费长房为师,修炼了几年后,有一天,费长房突然发现恒景脸色难看,就对恒景说:“九月九**家有灾祸,想避开灾祸,你必须做一个红布袋,用红布袋装上茱萸,

扎在手臂上,带着全家人一起登上高山向东面远望。到山上,务必喝点酒,这样灾难就会过去。”恒景照办了,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恒景带上全家登上了附近的高山,第二天,恒景一家回到家中,发现所饲养的鸡、犬、牛、羊不知何故都死去了,全家因遵循了费长房的告诫,外出登高才逃过一劫。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邪的风俗便传开了。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秋天到野外登高爬山、游玩赏花本身就是一项对身心很有益的娱乐活动。

谢谢大家,我们组的介绍完了。

(二)重阳习俗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我们是重阳习俗组。在重阳节这天,我国民间有很多活动,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酒等。下面就请我们的组员为大家一一介绍。大家欢迎!

2、组员1介绍重阳习俗之一:登高(幻灯片出示)。

重阳登高,是节日主要习俗。历代以来,汉族官民到九月九日全都成群结队去爬山。住在江南平原的百姓苦干无山可登,无高可攀,就仿制米粉糕点,再在糕面上插上一面彩色小三角旗,借以示登高(糕)避灾之意。 "登高"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的另一个原因,是"高"有高寿的意思,因此人们认为登高可以长寿。

3、组员2介绍重阳习俗之三:品酒赏菊(幻灯片出示)。

,是我国名花,也是长寿名花。在“霜降之时,唯此草盛茂”,由于菊的独特品性,菊成为生命力的象征。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古时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的。九月九日这天,采下初开的和一点青翠的枝叶,掺和在准备酿酒的粮食中,然后一齐用来酿酒,放至第二年九月九日饮用。传说喝了这种酒,可以延年益寿。从医学角度看,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减肥、轻身、补肝气、安肠胃、利血之妙。时逢佳节,清秋气爽,盛开,窗前篱下,片片金黄。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不少佳句。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就是写了朋友邀请他品酒赏菊的情景。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吧!

4、组员3、4分别介绍重阳习俗之二:插茱萸(幻灯片出示)。

大家好!听了前面钱肖毅同学的介绍,大家都知道了重阳节要插茱萸的习俗,那我就给大家来介绍一下茱萸的功效吧!

重阳节身插茱萸、饮酒,其实和端午节悬艾叶、饮雄黄酒的习俗差不多。一是春夏交替,一是秋冬交替,都是疾病容易流行的时节。说茱萸可以辟邪,这也反映了古人预防疾病的科学思想。除了防虫,它还有散寒止痛、止呕止泻的功效,可用于头痛、疝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等。可见,茱萸的功效可不小啊!所以,古人不但喜欢将带果实的枝叶采下来插在头上,还喜欢单独将果实做成香囊随身佩戴。

大家好!听了我们组的介绍,同学们一定会想这种植物究竟长什么样呢?请看大屏幕。(幻灯片出示茱萸图片)

因为据了解,茱萸分为两种:吴茱萸和山茱萸。两种都是中药,不过前者有芳香的气味,而且可以驱虫。古人重阳节插的就是吴茱萸。不过,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盛行,到了宋元以后,就开始少见了。专家认为,大概是因为重阳节俗的重心发生潜移,重阳在早期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所以代表“延寿客”的最终盖过了“辟邪翁”――茱萸。因此,现代人知道茱萸的已经很少了。这也是我们调查之后,觉得非常遗憾的一件事。

5、组员5介绍重阳习俗之四:放纸鹞(幻灯片出示)。

九月重阳放纸鹞大家好!听了我们组员的介绍,大家可以发现我国各地的重阳节习俗较为统一,主要是登高、插茱萸、饮酒、赏菊、吃重阳糕。但惠州还有较为重要的习俗:放纸鹞。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

纸鹞也就是现在的风筝。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但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因此,惠州民间歌谣中,有“九月九,是重阳;放纸鹞,线爱长”的句子;民间谚语中亦有“九月重阳放纸鹞”的说法。请大家记住惠州民间 “九月重阳放纸鹞” 的特有习俗吧!

(三)重阳美食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民以食为天”,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都离不开吃,那你们知道,端午节吃什么吗?(粽子)对!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那重阳节呢?(吃重阳糕)对,我们这一小组就来介绍重阳节的美食。

2、组员1: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北京特色小吃——栗子糕(幻灯片出示)。

北京有重阳节吃花糕的习俗,花糕又称栗子糕,它是在蒸熟的江米上排满整栗子而名。还有一种栗子糕,是用栗子泥为主料制作的。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烂后捣成泥,并准备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馅,将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摊开为底层,接着铺一层京糕片,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层澄沙馅后,最后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层,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细青梅丝拼成图案,就成了上、中、下为黄色,中间夹有红、褐两色五层的栗子糕了。吃时,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浇在上面即可。栗子糕宜秋、冬季制作与食用。因此,这种栗子糕还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呢。

3、组员2: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上海五色糕(幻灯片出示)。

上海五色糕一共有这样五种颜色:用麦青汁做成的绿色,用莲子汁做的白色,用松花粉的黄色,用玫瑰浆做成的红色,用可可粉做成的咖啡色。这五种芳香植物原料,分别加入相粉制成色浆。这样的菱形块状,装盒时插上象征吉祥的小旗即可。

4、组员3: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当地重阳糕(幻灯片出示)。

5、组员4:大家好!我为大家介绍的是九层重阳糕(幻灯片出示)的美丽传说。

传说那天是王母娘娘在天上做大寿,各路神仙都前来拜寿,在众仙欢庆之际,七位仙女却觉得天堂非常厌烦,便互相商量偷偷下凡,来到人间游玩。怎知,过了一会儿,这件事便被一位朝中大臣发现了,于是他动邪使了法术,让七位仙女永远不能回到天上。

七位仙女带着欢乐与好奇,在人间游啊,玩啊,等天黑下来,四处无人的时候,她们才觉得应该回天上去了,可是,她们怎样变化,也飞不上天,心中已知定是天上有哪位神仙在惩罚她们。出于无耐,她们便偷偷地溜进了一户人家,到厨房寻食。正巧这户人家准备在第二天摆酒席办婚事,于是在厨房里准备了糕点。其中有一种糕点是七层的,每层颜色都不同,是为了渲染酒席气氛的,特别好看。当她们吃得正高兴之时,突然有人进来了,这七位仙女便各自钻进七层糕中的每一层,为了保护严密,她们又使仙术在头首又变了两层

糕面,加起来共九层。

到第二天酒席中,一位客人看见这种糕点很可爱,便询问主人叫什么。主人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考虑到新婚大喜日子,便随口说出“玫瑰九层糕”。从此,玫瑰九层糕便在人间传开了。大家一定没想到,美丽的九层重阳糕还有如此动听的传说吧?

(四)重阳诗文组

1、小组长引入小组活动:大家好!我们是重阳诗文组的,根据收集的资料,我们队员分工合作,出了手抄报(幻灯片出示)。大家看,这两张手抄报上面写到了我们组收集到的所有诗歌,其中最有名的,也是同学们都知道的一首诗,就是大诗人王维写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了。为此,我还专门写了一幅字呢,请大家一起来读一坊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吧!(出示毛笔字)

2、当然,我们组其他的组员们也是费尽心思,准备了几张精美的贺卡,大家请看!(出示贺卡)这些贺卡可是我们诗文组专门送给在这次活动中评选出的“孝敬之星”所准备的。

3、表彰“敬老之星”

重阳节的诗歌范文6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据《西京杂记》中贾佩兰讲述九日习俗的记载来看,西汉初年即有此俗。曹丕《与钟繇九日送菊书》曰:“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三国时的重阳会已颇有声势了。梁・吴均《续齐谐记》中桓景登高避难的传说,既确证也丰富了重阳节俗。

至于定名为重阳节,则是在唐代(之前只是泛称作九日,唐及以后各代,则重阳与九日并用,现代的九日已无专指之意)。宰相李泌提请确定上巳、中和、重阳为一年之三大节庆,获准。再加上唐皇室的亲自加入(九日游曲江),使得重阳节活动在唐及以后的时间里盛况空前。这一点,从王维“遍插茱萸”的诗句中可以得到佐证。

重阳节主要的活动是登高,这一活动的来源自然是桓景避难故事。而后来人们登高主要为赏秋。重阳的节俗还有野游、骑射(此活动唐代依然盛行)、放风筝、迎出嫁女归宁、食蓬饵、吃重阳糕、饮酒、赏菊、插茱萸等。文人显贵还有“享宴高会”、相属赋诗的风雅。茱萸最初是切碎囊佩的,魏晋以后便演化为插了。先是“插茱萸于臂”,而后干脆插在发间鬓角。

唐宋以后,茱萸日少提起,只剩下簪菊了。起初只是文人显贵的风雅(如范成大《重阳不见菊》:“可怜短发空欹帽,欠了黄花一两枝”),明清时代的簪菊赏菊,几乎成了全民性的风尚。清代的《辇下岁时记》载:“九月宫掖间争插,民俗尤甚。”

二、唐诗中的重阳节

如果把唐诗比作中国古典文学的一部大百科书,那么“重阳节”就是其中一个不菲的辞条。我们从古代节俗描写的角度来观照传统的“重阳节”。

登高。这是重阳节活动的重头戏,也是诗人们描写重阳之侧重。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水景》:“九月天气清,登高无秋云”;刘禹锡《九日登高》:“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杜甫《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以及《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登高的习俗起于醒桓景避难,而登高诗中用典最多的,是“孟嘉落帽”。孟嘉是陶渊明的外祖父,随桓温征西时,在龙山重九登高欢会,风落帽而不自知,后作“落帽赋”反倒获得在场文人及桓温的称赞。于是,《岁华纪丽》便把重阳节称作“授衣之节,落帽之辰”。后来人们更是不拘礼法,视“重阳落帽”为风雅之举,甚至有意模仿。诗中的表现如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明何孟春《送菊涯翁》:“多情不用防吹帽,短发犹禁插满头”。而能把插满头的杜牧和梅尧臣,帽子自然是早就除去了的。

另一个文人津津乐道的典故来自孟嘉的外孙陶渊明。南朝宋檀道济《续晋阳秋》中记载,某年重阳日,幽居的陶渊明菊下独坐,无酒为伴 ,正惆怅间 ,忽见一白衣人自花间飘然至,原来是江州刺史王泓派人送酒来。陶渊明大喜,与白衣使畅饮而醉,作《九日闲居》一首。此即“白衣送酒”之典。

唐代的诗人们对“白衣送酒”这一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情有独钟,直用、曲用,各尽机杼。李郢《重阳日》“愁里又闻清笛怨,望中难见白衣来”,李白也“因招白衣人,笑酌黄金菊”(《九日登山》),岑参在《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中叹息道:“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皇甫冉《重阳酬李观》更是毫不遮掩:“不见白衣送酒来,但令黄花自在开”。其他,如孟浩然的“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秋登蓝山寄张五》),崔国辅“九日陶家虽载酒,三年楚客已沾裳”(《九日》),崔曙“且欲近寻陶泽宰,陶然共醉杯”(《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无不飘溢着“白衣送酒”的芳菲。

且不管酒是送来的,还是家酿的,总之饮酒,特别是饮酒,乃重阳节里不可缺少的内容。席间赋诗,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这或许跟孟嘉祖孙的两篇诗文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簪菊、赏菊。这同诗中用上“白衣送酒”典故一样,簪菊赏菊似乎也使重阳活动充满了高雅意味。郑谷说:“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重阳被称为节、茱萸节,也证明了在这节庆中的重要位置。

不过唐时茱萸也还在重阳节庆活动中风光着:王维告诉我们,那时的茱萸是深入人心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多愁善感的杜甫叹息道:“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九日蓝田崔氏庄》)。李白、孟浩然也各自作出证明:“九日茱萸熟,插鬓伤早白”(《宣州九日寄崔侍御》)、“茱萸正可佩,折取寄情亲”(《九日得新字》)。至于清代顾祖的“茱萸黄菊寻常事,此日催人易白头”(《甲辰九日感怀》),只能算作是对茱萸往日风采的一种缅怀了。

而真正长期活跃在重阳节庆活动中的是。《仙书》云:“茱萸避邪,延寿”。延寿比避邪更为实在,于是这“融融冶冶”的黄金花受到诗人们由衷的称颂。

杜牧:“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齐安登高》)。

郑谷:“更待金英发,凭君插一枝”(《恩门小谏雨中乞菊戴》)。

公乘亿:“带香飘绿绮,和酒上乌纠”(《赋得秋菊有佳色》)。

……

这些是簪菊诗(顺带在此一提:宋人杨万里有“嚼香”“蕊浮杯”的爱好),赏菊之诗更是不胜枚举。杜甫有“九日”诗十数首。写菊如:“庭前甘菊移时晚,青蕊重阳不堪摘”(《叹庭前甘》),“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九日寄岑参》),“晚来高兴尽,摇荡期”(《九日曲江》),于写菊之外,多有人世之叹、家国之忧。郑谷之爱菊,几乎可以和陶令相比了:“日日池边载酒行,黄昏犹自绕黄英。重阳过后频来此,甚觉多情胜无情”。杜牧对菊也别有深致:“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王勃因“开门有”,而自翊“是陶家”(《九日》),可见他也是陶令的崇拜者、的有情人。元稹及黄巢对重阳菊也各怀深情(详见下述)。

值得一提的是,重阳节不仅仅限于九月九日这一天,九月八日已算开始,而九月十日更被称作“小重阳”。李白《九月十日即事》就写道:“昨日登高罢,今朝又举觞。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三、唐重阳诗的内容与特色

重阳节诗人们喜咏菊,然而其表达方式和意义却有很大差别。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黄,陶令篱边色,罗含宅里香。”(《菊》)李义山通过菊的绚丽的颜色和幽香,又搬来陶罗二位助阵,为唱了一首赞美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元稹好像在说:“是花都爱,不是偏爱菊”,但“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这满园的黄英、整日赏菊的举动,又实实在在地表明了元稹对菊的喜好。

“篱东菊径深,折得自孤吟。雨中衣半湿,拥鼻自知心。”(《折菊》)这折来的简直成了杜牧倾诉衷肠的恋人了。“雨中衣半湿”,真是有了“爱相随”,“风雨我都不后悔”。“拥鼻自知心”,难道只是一种爱的表白吗?看来除了对形态美的热爱,更有其精神方面的因素。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菊》)郑谷则不仅限于对菊形态的赞美――先是通过“九日”里人们的普遍行为,暗示出在人们心目殊而又崇高的地位,而后又以“不羡瓦松高”的拟人手法,更加体现出“甘于平凡,执着奉献”的高贵品质。这大概就是作者之所以如此爱菊的根本原因吧。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不第后赋菊》),“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于桃花一处开”(《咏》),黄巢咏起菊来也透着一股冲劲,居然为“独立寒秋”的抱起不平来,真是“爱菊爱得他心痛”!

我们不妨将这些诗与屈大夫的“夕餐秋菊之落英”、陶元亮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郑思肖的“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西风中”作一比较,不难看出,唐以前的咏菊诗,重在对孤傲清高(或说是孤芳自赏)品格的一种欣赏。表现了文人们不慕名利、淡泊宁静的心态,重视内心的自我认识。而唐代的咏菊诗,在积极用世的风气下,更多地体现了诗人们在功名的追逐中几番扑腾之后的复杂心境:有的顿悟离开旋涡;有的喘息未定又再度投入;有的欲进欲退彷徨不定。唐以后的咏菊诗,一方面体现了对屈、陶理想的向往,另一方面也因时代的动荡,“独傲寒风,不畏”的精神得到更多的宣扬。从以上的分析比较中,我们也可以管窥到咏菊传统在内容上的流变。

在文人喜欢四处流浪的唐代,重九望乡思乡也是重阳诗里的一大主题。这在唐以前似乎不很突出,唐以后的那些只懂得因循的文人们也不过有一些仿制品罢了。

“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这是初唐的人们在登高望乡,格调似乎明朗些,虽然也道出些“悲”“苦”,读来却不甚悲苦;倒是后来孤独的杜甫抱病登台,举杯望乡,让人不见“悲苦”字,却自有一番悲苦在心头。中晚唐的登高思乡缺少撼人之作,这或许也跟时代有关系。

不过唐代望乡思乡的经典之作,还得算少年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作者先以一个“独”字、两个“异”字,定下思乡的基调,而后又迂回一层,以一个“遥”字,既写出了远距离的相思之苦,又显示了以彼地写此地的独特视角(这一视角让我们想起李商隐《夜雨寄北》“巴山夜雨涨秋池”、杜甫《月夜》“遥怜小儿女”以及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想得家中夜深坐”),再通过“遍插”与“少一”的鲜明比照,尽现了“忆”的主题。怪不得人们在“半个月亮爬上来”的晚上,总要一年又一年不倦地唱起这首“倍思亲”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