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镇化概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镇化概念范文1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全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改革实效,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
二、实施时间
年度医改工作的实施时间为年4月至年3月。
三、工作任务
(一)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1、巩固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
(1)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以下简称城镇居民医保)覆盖面,参保人数达到192917人。其中城镇职工55104人,城镇居民137813人。进一步做好城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从业人员、大学生、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的参保工作。(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2)基本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的参保问题。(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3)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参合率稳定在99%以上。(区卫生局负责)
2、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1)提高筹资标准。年上半年,各级政府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不低于100元;从7月1日起,对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区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负责)
(2)加快推进门诊统筹。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达到100%,探索城镇职工医保门诊统筹。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报销比例明显高于医院。(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负责)
(3)提高报销比例。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达到60%以上,城镇职工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有所提高。确保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全市职工年平均工资、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负责)
(4)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在资助城镇所有低保对象、五保户参保的基础上,对其经医保报销后仍难以负担的医疗费用给予补助;逐步开展门诊救助,取消住院救助病种限制。探索开展重特大疾病救助办法。(区民政局负责)
(5)积极做好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试点工作。(区卫生局、民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3、提高基本医保基金管理水平。
(1)大力推广就医“一卡通”等办法,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和医疗费用结算。在全部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统筹地区实现医疗费用即时结算(结报),患者只需支付医疗费用中需个人承担的部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负责)
(2)做好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工作,开展以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为重点的就地就医、就地结算服务。(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负责)
(3)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选择部分临床路径明确的疾病开展按病种付费试点。探索建立医保经办机构与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的谈判机制。逐步提高医保统筹层次,科学论证、有序开展基本医保经办管理资源整合。探索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保管理服务。(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负责)
(二)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1、进一步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
(1)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在政府举办的镇中心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区发改局、卫生局负责)
(2)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按购进价格实行零差率销售。(区卫生局、物价局负责)
(3)规范基本药物招标配送,落实基本药物省级统一招标采购配送的有关规定,保障基本药物的质量和供应。(区卫生局、物价局负责)
(4)密切跟踪监测基本药物市场价格和供应变化。(区物价局负责)
(5)推行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和基本药物处方集,确保临床首选和合理使用基本药物。(区卫生局负责)
(6)加强基本药物质量监管。对基本药物进行全品种覆盖抽验和全品种电子监管,完善区级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评价体系。(食品药品监管分局负责)
(7)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医保报销政策,确保基本药物全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明显高于非基本药物。(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负责)
2、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
(1)落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的政府投入政策,积极探索多渠道补偿,确保补偿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保障其正常运行。(区财政局、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2)鼓励探索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发挥医保基金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补偿作用。(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负责)
(3)探索将非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纳入到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规范合理的补偿办法。(区卫生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3、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已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按照统一部署,稳步推进绩效工资政策的落实。(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局、卫生局、人口计生局负责)
(2)科学合理确定镇卫生院人员编制。稳步推行能进能出的人员聘用制,建立以服务质量、服务数量和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考核机制,制定和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区编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负责)
4、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服务、上门服务、开展巡回医疗,为城镇居民提供基本药物、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明显提高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医疗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区卫生局负责)
(三)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年内完成镇中心卫生院改扩建项目;扩建青年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确保按期竣工投入使用。(区发改局、财政局、卫生局、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
2、启动实施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规划。
(1)为镇卫生院招收定向免费医学生;安排4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巩固和完善三级医院与区级医院长期对口协作关系,安排3名区级医院骨干人员到三级医院进修学习。(区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2)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医疗卫生人才到基层服务。积极开展为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工作,对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卫生人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实行全员在岗培训,落实持证上岗。(区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负责)
3、发挥村卫生室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的网底功能。
完成20处村中心卫生室改扩建、178处新农合布点任务。符合新农合报销条件的村卫生室,落实以药品配送为重点的一体化建设任务,提高报销比例;积极落实乡村医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补助政策,保障乡村医生的合理收入。(区卫生局、财政局、各镇街道、经济开发区负责)
(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1、完善9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1)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落实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市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建档率达到95%以上,农村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0%,提高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水平。(区卫生局负责)
(2)制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办法,提高服务效率和效益。(区卫生局负责)
2、继续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1)对15岁以下的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年再补种2035人。(区卫生局负责)
(2)对1753名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进行补助;继续开展农村生育妇女免费补服叶酸项目。(区卫生局、人口计生局负责)
(3)为200名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开展复明手术。(区卫生局负责)
(4)落实年800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确保中央、省、区级补助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区卫生局、经济开发区负责)
(5)实施艾滋病母婴传播阻断项目。(区卫生局负责)
(五)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积极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探索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的有效实现形式,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区卫生局负责)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区政府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统筹组织和协调全区的改革工作。区政府有关部门要根据国家出台的配套文件及省、市相关贯彻落实意见,及时研究制定我区的贯彻落实意见。医改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年度考核指标体系。
城镇化概念范文2
>> 城镇化进程中的城镇规划问题分析 农村视角下城镇化进程中问题探析 城镇化进程中金融约束及对策建议 城镇化进程中的动力机制探析 安徽城镇化进程中的体育旅游探析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理念培育探析 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问题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问题分析 城镇化进程中的性别问题研讨 浅谈城镇化进程中的融资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的投融资问题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财政问题思考 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 探讨小城镇及城镇化进程中的水利问题 探析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选择 山东省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约束问题及对策 浅析城镇化进程中户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苏州市城镇化进程中的主要生态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 10:13:02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4118010201)资助;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研究》(11YJA710023)。
作者简介:焦晓云(1980-),男,河北定州人,武汉大学学院博士生,从事中国化研究。
① “半城镇化”源自于地理学概念,最初指的是在大城市附近或者大城市之间的区域,它们与大城市关系密切、自身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发展很快,这被称之为“半城市地区”,也就是区域半城镇化。2006年以来,王春光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半城市化”的概念(详见2006年第5期《社会学研究》),从此,学术界开始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对“半城镇化”问题展开研究。本文论及的“半城镇化”问题就是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进行探讨的。
[1] 李爱民.中国半城镇化研究[J].人口研究,2013(4):80.
[2] 焦晓云.略论平稳推进城镇化建设[J].当代经济管理,2014(9):28.
[3] 朱孔来,李俊杰.“半城镇化”现象及解决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2(9):70.
[4] 令倩倩,郭淑玲.中国要摆脱半城市化状态[N].广东建设报,2012-07-10.
[5] 沈和.提高城镇化质量需要五大突破[J].经济研究参考,2013(42):5.
[6]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N].人民日报,2014-03-17.
[7] 夏锋.“以人为核心”推进户籍制度公平化改革[N].上海证券报,2013-12-18.
[8] 佚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需要彻底切断土地财政的根子[N].深圳特区报,2014-08-22.
An Analysis on the Peri-urbanization Problem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Jiao Xiaoyun
(School of Marxism,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城镇化概念范文3
中国城镇化速度远超发达国家历史的快速发展,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的主要动力之一。欧美成熟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在80%左右,如果中国未来10年中国城镇化继续快速发展,还有20%的增长空间。随着人力成本的提高,未来10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不能只依靠出口,不得不转型到依靠内需拉动上来,而拉动内需,就要靠城镇化。这也是支撑城镇化相关的水泥、钢铁、机械、房地产、交通运输上市公司未来10年业绩的根本。
中央经济会议首次单独列城镇化为主要任务,进一步凸显出这一“中国发展的大战略”的重要性。之后的发改委年度工作会议,确定的2013年工作重点也从过去通常的8项变成了9项,新增加了城镇化内容,此意味着发改委也着力启动未来最大内需市场。城镇化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有估算认为,如果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能上升到2/3,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可以维持20年。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新增投资需求6.6万亿元,能够替代10万亿出口。同时每1%的乡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就能使中国居民消费总额提高0.19~0.24个百分点,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能带动居民消费总额增加1200亿元。
未来10年巨大的城镇化投资规模,将继续给传统的城镇化概念板块带来源源不断的订单。当然我们要看到,快速的城镇化,带来了城乡二元化、房价暴涨、人口超过城市容纳度、交通拥堵、空气污染、教育不平等、农村发展滞后等等的一系列问题。未来的城镇化中,这些问题无法回避。所以这一次提出的城镇化和以往不太一样,被定义为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盖一座座钢筋水泥的大楼,新型城镇化,要的是质量!
新型城镇化,首先是要把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是重要的任务。因为过去中国在推动城市的过程当中,简单地称为要地不要人的城镇化,所以中国的城镇化率看上去过了51%,但实际上人口的市民化只有35%左右,有1.28亿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生活在城镇里,为城市作出了贡献,却享受不了和市民同等的待遇。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也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另外一个方面,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新型城镇化整个全过程,也就是要建设一个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低碳,要绿色。
所以未来10年,从股市的角度投资城镇化,除了传统基建相关的基建概念股票,低碳的环保股、清洁能源汽车股,美丽中国的绿色园林类股票将会业绩持续爆发。从灰蒙蒙的天、一色的水泥森林到蓝蓝的天、绿色遍布城镇角落,近20000个的城镇改造,充满了投资想象。在农民城市化的过程中,相关的培训行业、消费行业、服务行业,也将受益,但不如环保类、园林股这样直接投资就可以推动的股票爆发得猛烈。
2013年投资,不要错过城镇化这主线中的主线。更随政策和热点,才能抓到从2000点开始反弹的龙头板块。
TIPS
城镇化概念范文4
城镇化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让农民进城及农民的市民化。单纯的城市版图扩张绝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取得了长足进展。而近期,城镇化更被决策层赋予了新的内涵。也就是说,无论是2013 年还是未来几年,政府都会把城镇化作为整个国家经济增长之动力。并通过城镇化来带动整个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或如有人所说,城镇化将是未来经济发展之红利。
农民变市民才是有质量的城镇化
十后,新一届政府把“城镇化”作为未来经济发展之重心及经济增长之动力,这个思路是正确的,方向也是对的,也与现代文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相合拍。
笔者认为,政府还应把“城镇化” 推进一步,使之变为“城市化”。也就是说,我们“城镇化”的核心,不仅仅是让农民走出来到离农村不远的乡镇居住,更为关键的是要让农民成为真正的市民,实现产业的转型,同时完善乡镇城市服务功能。此外,就当前中国地方经济发展态势来看,不仅城乡之间存在严重差距,而且地方与地方之间、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也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对把城市化的发展仅是限制在“镇”上,根本就无法满足中国现实城市化的发展要求。只有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城市化”才能使传统的农村与城市二元经济结构得以调整及融合,并满足现代中国多元化的城市发展要求,才能让农民真正进入城市,让农民人口真正地市民化。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到,城市化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让农村居民转换为城市居民,并在这种转换的过程中实现个体城市社会化的转化。如果没有让农民进城并让他们真正成为城市居民,并让他们真正地融入城市的社会生活,那么这种城市化并不是真正的城市化。比如,尽管当前大量农民进入城市务工,但他们在城市没有根基,没有所必需的住房、城市身份、平等就业与教育机会等,只能从事最低收入工作等。目前中国城镇化率超过了51.3%,但按户籍人口仅约为35%。两种人口统计相差16.3%,或者说有1.8 亿农民没有进城。正如不少研究者指出,当前中国的这种城市化只是“伪城市化”,农民进城也只是“过客”,而没有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可见,城镇化的核心或实质就是让农民进城及农民的市民化。这种农村人口的市民化反映了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空间扩张,景观、社会及生活方式等新的城市环境的形成。在这种过程中,表现为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导致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向城镇聚集,并在这种人口向城市聚集的过程中同时把城市的生活方式向城市周边扩散,并在区域产业结构不断演进过程中形成新的城市空间与地理环境等。也就是说,如果城镇化不能让农村人口城市聚集、中小城市人口向大中城市聚集,让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而仅是建筑更多的钢筋水泥空盒,那么这种城镇化不仅是伪城镇化,也不可能成经济增长之动力,是不可持续的。
十报告中提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一个十分有新意的提法,是目前所提倡的有质量的城镇化。如果这样,这种城镇化将成为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因为农民进城,不仅需要提供大量的基本居住条件或住房,而且会完全改变农民生活方式、消费与收入水平,真正改变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在这里,不仅会生发出大量的农村居民对住房的消费需求,而且也能够让进城后的农民各种消费水平全面提升,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就业机会增加。国内城市就能够在这个过程扩张与发展,它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巨大消费的新增长点。如果农民进城享有平等的教育与就业机会,如果农民收入水平全面提升,只要现有的农民居民消费水平达到当前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那么中国会涌现一个巨大的消费需求,至少要让中国GDP 增长要翻一倍以上。
同时,在这种城镇化过程中,也是农村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及土地使用方式等发生重大变革的节点。因为,农民进城就可让农民土地重新集约流动与经营,中国现代新农业也就在这个过程中得以现实。可以说,只有实现了让农民真正成为市民的城镇化才能真正成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消费增长点及未来中国经济增长之动力。
单纯的城市扩张绝不是新型城镇化
最近关于城镇化的讨论与信息蜂拥而来。这些讨论的重点都放在城镇化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需求的增加,放在农民进入城市住房需求增长、城市化将培养6 亿中产阶层的消费等方面。这种对城镇化的理解,与最近中央所强调的城镇化的含义有较大偏离。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城镇化概念的提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无论实体经济还是资本市场,基本上都把“城镇化”看作是未来经济增长之动力。而这种城镇化更多的是城市版图的扩张(比如城市群的出现)、城市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城市人口增加所带来的住房需求成长等。可以说,这仅是对早几年城镇化的理解与延伸。如果说未来中国的城镇化是所谓的城市版图的扩张,那么这种“城镇化”要走多远是不确定的。
就当前全国所掀起城镇化进入“炒版图”概念的现象来看,实际上与中央政府所提倡的有质量的城镇化是有很大差别的。因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城镇化是有质量的城镇化。即“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其中包括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我们应该看到,有质量的城镇化的核心是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但实际上,当前各地方及政府职能部门所强调的城镇化与有质量的城镇化是不同的。比如,当前国家部门所强调的打造新的城市群,地方政府所提出加快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要求建筑业总产值如何突破、提倡打破行政区约束进行跨地区资源配置及打造地方特色的城镇群建设等,基本上仍然是在前十年的城市发展思路走。即这种城镇化仅是强调城市扩张,并以此扩张来带动整个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及带动相关产业成长与繁荣。虽然这样的城镇化可把生态文明融入到城镇化过程,建设智能、绿色、低碳的现代住宅,但是,这仅是在旧有的思路加上一个技术性的建筑标准,而这些内容只要相关部门颁布一个新的建筑标准,并没有真正把握有质量的城镇化的核心。
城镇化概念范文5
关键词:四化协调度;城镇化;Malmquist-HR-Xtlogist模型
中图分类号:F2992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十会议指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扩需,推动农业现代化、工业化、信息化的关键①,必须大力发展城镇化。城镇化通过人口聚集的规模效应,有效刺激内需的增长,带动“四化”发展。
为了深入分析城镇化在推动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上的作用,学者们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发展的理论逻辑研究,另一方面是城镇化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之间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具体而言,一是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研究,从二者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上看,学者们普遍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动力,而城镇化是工业化发展的空间表现形式,对于提升我国经济发展实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实证研究的内容上看,主要表现在: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速度及区域发展差异,城镇化与工业化对于我国社会保障水平的影响,城镇化与工业化之间的共生及互动关系以及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的协调关系等。二是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研究,从二者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上看,大多数学者认为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加速提升城镇化水平也有着重要的协助、推动作用,二者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都是建设新农村的手段和路径;从实证研究的内容上看,主要表现在:城镇化与产业集群的关系,城镇化与农业产业机构调整的关系,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等。三是城镇化与信息化的关系研究,从二者互动关系的理论研究上看,学者们普遍认为城镇化是信息化的空间形式,信息化是城镇化的经济内容;城镇化是信息化的载体和依托,信息化是城镇化的提升机和倍增器,城市产业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的发动机;目前,鲜有学者就城镇化与信息化的互动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我们将在后续的研究中进一步论证。
此外,目前对“四化”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概述上,更多的是侧重“三化”的研究。在“三化”的理论研究上,普遍认为工业化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城镇化是伴随工业化发展而产生并加速发展起来的,但是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又对带动工业化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工业化的深入发展和城镇化水平的加速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协助、推动作用,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发展是协调统一的关系。在“三化”的实证研究上,内容主要集中在: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速度及对经济的影响,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动态关系,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融合”的概念内涵及内在机制的检验。
从现有文献来看,自“四化”协调发展的概念提出之后,对“四化”的系统研究始于2013年②,研究强调了“四化”发展对破解当前中国发展难题,尤其是城乡一体化等诸多社会问题的重要作用,其中突出了信息化的提升作用。但是,鲜有就“四化”协调同步发展进行实证研究,这为本选题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而定量的实证分析能够更好地暴露“四化”协调发展的问题。
正如崔凯、冯献(2013)所述,中国自1950年就开始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四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几十年的发展中,取得了成绩也隐藏了诸多问题,尤其是城镇化的发展颇具争议,突出表现在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及作用上。本文所要思考的是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四化”协调发展的影响程度,也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到底对“四化”发展有何影响。本文将以中国2000-2011年31个省份及自治区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以城镇化水平对“四化”协调度发展的影响为研究目标,系统性分析在考察期内中国“四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中国“四化”发展有所裨益。
城镇化概念范文6
关健词:新型城镇化,一体化,主要做法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城镇化通常是指人口向城镇聚集、城镇规模扩大以及由此引起一系列经济社会变化的过程。城镇化的实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工业能够推动农业的发展,是推力;城镇化能够拉动乡村的建设,是拉力;惠民制度能够帮助农民增收,是助力。三大力量相互作用,构成了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合力机制。文章还论述了城镇化的主要做法。
一、新型城镇化的概念
“新型城镇化”一词最早是伴随着党的十六大。新型工业化。战略提出,已有10余年。战略提出,主要是依托产业融合推动城乡一体化…。然而,中国百姓熟知新型城镇化是在党的十,特别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及其将之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之后,才越来越受到各行业和学界人士的关注。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其在人口集聚、非农产业扩大、城镇空间扩张和城镇观念意识转化等方面与传统的城镇化概念并无显著差异。但实际上,在实现这种过程的内涵、目标、内容与方式上是有所区别的,因为各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新型城镇化至今尚无统一和明确的定义。所谓的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推行新型城镇化是为了:(1)积极应对国内外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形势;(2)弥补长期以来高速城镇化带来的弊端和损失;(3)最大限度地将改革开放成果惠及广大人民;(4)促进未来中国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二、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合力机制
以工促农,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推力作用。随着改革的全面深化,我国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发展阶段,工业成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首先,工业能为农业注入资金。农业发展最缺的是资金,获得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就是工业资金,工业资金可以通过工业税的转移、直接投资等方式流入农业领域,进而从资金上推动农业的发展。其次,工业能为农业提供技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农业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加快农业发展,必须解决农业发展的科学技术问题。工业一方面能生产大量的先进农业生产工具;另一方面可以向农业输入科学的管理和经营模式。先进的科学技术将为农业发展注入强大的推动力量。最后,工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可以向农村转移。农产品加工业在农村安寨扎营,一方面可以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农民工返乡做贡献; 另一方面可以形成农产品的需求市场, 解除农民对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进而调动农民的农业生产积极性。工业正以其独特的优势反哺农业,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巨大推动力。
以城带乡,发挥城镇化对乡村建设的拉力作用。在新一轮的农业改革中,农业领域必将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大量的人口流向何处,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为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栖息地。户籍制度的改革与城镇化建设的加强,一方面吸收了大量农业富余劳动力,卸下了新一轮农村建设的沉重包袱;另一方面与农村毗邻的中小城镇的建设将对新农村建设产生辐射力,加快农村的道路、网络、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质的提升。因此,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将拉动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成为促进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的强大拉力。
三、 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做法
1.规划引领是城镇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江苏省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编制了第一轮城镇发展规划,以后又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对镇村发展规划进行了多次调整。全省各省辖市根据城镇化发展实际,不断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各县(市)也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以提高集居率、提升城镇化程度为目标,编制了县域总体规划、镇村发展规划和村庄布局规划。
2.经济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支柱。江苏省共有涉及工业、服务业、农业的各类企业超过 200万家,它们已经成为城镇发展的经济灵魂。与此同时,在县域各镇基本实现了“一镇一品”的特色产业,有效推动了中心镇的建设。共拥有服装城、食品城、建材市场、汽车市场、汽配城等遍布城乡的数千个专业市场。
3.非公经济是城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城镇化发展的基础是工业、服务业等非农经济,而新时期推动江苏非农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来自于民营、外资等非公经济。民资、外资的壮大既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也是城镇化的新模式。民资主体地位的确立,深化了城镇化的民间性、内生性,使城镇化有了自下而上的内在需求;外资的大量引入体现了城镇化的开放性、市场性,表明江苏具有吸取外部资源的区位优势,使城镇化有了由外而内的集聚能力。
4.制度创新是城镇化发展的必要保障。一是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以苏州为例,建立了以居住地登记户口为基本形式,以合法固定场所、具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为准入条件,城乡统一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促进人口自由迁移,加快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二是推进社保制度完善。按照“统筹城乡、全民保障”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城乡社会保险制度并轨。
5.基础设施是城镇化发展的必要载体。一是大力推进交通建设。在构筑外部大交通格局的同时,大力加强镇村公路建设,全面完成了省、市、镇道路的改造,在全省形成了省、市、镇、村分级合理的全覆盖道路网络。二是生活污水处理量质并进,已基本形成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和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处理系统“三位一体” 、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监管的城乡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城市和集镇生活污水基本实现了集中收集和达标排放。三是全面实施垃圾集中处理工程。形成了“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四是高标准实施各项配套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加强集镇基础设施配套工作,集镇学校、医院、商场、农贸市场、文化娱乐场所等设施齐全,消防、环卫、通信、供水、供电、广电等设施配套,能够较好满足集镇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6.着力打造低碳城镇化建筑
⑴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发电和供热。通过能源结构转型,用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新型能源体系来取代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传统能源体系,这是低碳发展路径的核心,也是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中的本性选择。
⑵要大力节能。能源总需求量的下降,可使化石能源的消费量大幅减少,从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同时,也使得用可再生能源来替代化石能源的替代量减少,更有利于能源结构的转型 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具体措施有:着力打造城市的低碳生活方式;发展分布式可再生能源;促进产业的低碳化;低碳基础设施的城乡统筹和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