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赏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虞美人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虞美人赏析

虞美人赏析范文1

【关键词】 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欣赏教育;人文精神

一、 立足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拓展多元的欣赏内容,培育人文素养

美术欣赏教育的内容应首选学前儿童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艺术源于生活,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领学前儿童感受、体验、探索、发现生活中的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所蕴含的美。立足日常生活的欣赏教育,有助于调动学前儿童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激发和诱导自然的审美愉悦感,逐步增强审美敏感性,并逐渐发展到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性质发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

教师还应注重结合学前儿童所处地域的美术文化遗产如民居建筑、工艺美术等,进行美术教学,这有助于激发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对地方美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发展也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由于地域美术欣赏有天然的文化互动场,通过传统文化环境的耳濡目染和民俗活动的真实体验,学前儿童能够轻松地感知地域美术响亮张扬的生命热情和自由无拘、质朴率真的艺术气质,同时有助于构建学前儿童文化的主体性,为他们今后步入更广阔的天地,尊重和接纳世界多元文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立足学前儿童生活和地域美术的基础上,还应让学前儿童广泛接触世界各国经典艺术,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艺术作品对话,从而拓展审美视野,丰富审美想象,提升审美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激发潜在的创造力,同时帮助学前儿童较为全面地了解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引导他们理解文化艺术的相似性及其独特性,学会分享共同的文化,容纳和接受不同的文化。

二、 重视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践行对话的欣赏教学,涵养人文精神

重视学前儿童的主体地位的欣赏教学必然摒弃教师的个人独白,走向师幼的共同对话。对话式的欣赏教学,既不是学前儿童的被动旁观,也不是教师的独自阐释,而是一个对话各方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由交换自己审美感受、理解与想象,创造性地探索美、表达美的过程,其实质是教师与学前儿童在积极参与、平等交往、真诚对话的过程中,实现精神的相遇与相通,共同构建教学的意义和生命的意义。实际上越是一场真正的谈话,它就越不是按谈话者的任何一方的意愿而进行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话体现了一种倾听的文化,倾听是积极对话的起点。“对话不能被简化为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灌输’思想的行为,也不能变成由对话者‘消费’的简单的思想交流。”当我们能倾听对方的话时,他的感觉是被爱、被肯定、被了解。”如果在对话中,教师只想批评或纠正,则失去了平等对话的前提和通过对话创生的本真意义。具体到美术欣赏教育,教师在运用对话法时就是要真诚地倾听和接纳学前儿童独特的审美感受,允许他们有自己的审美理解,鼓励他们不必拘泥于教师以及创作者的原创意图,而能生发出自己独特的审美体验和丰富深刻的审美愉悦。为了能够倾听来自各方的声音,教师还要善于挖掘家长以及学前儿童同伴的教育资源,通过亲子活动、小组活动等形式,有效拓展审美对话的场域,使学前儿童的审美潜力在多向对话过程中得到发展。

而好的对话必然是重视欣赏者对作品的感受与体验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体验的对话是不存在的。虽说学前儿童与艺术作品之间的对话,更多的是通过审美体验和领悟而进行的非语言的信息沟通,但由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水平、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原因,使得他们不可能直接地与艺术作品展开有效的对话,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为学前儿童精心选择和设计与艺术作品有关的情境,开展相关的体验活动,激发他们审美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体验可以在欣赏活动之前,通过参观、游览等形式使学前儿童积累相关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体验也可以在欣赏活动之中,选择一些与艺术作品有关或能加强其感染力的音乐、诗歌、故事,运用各种媒介再现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的场景,激发欣赏情趣,使学前儿童获得愉悦的欣赏体验;体验还可以在欣赏活动之后,教师设计相关的创作活动,引导儿童迁移、尝试艺术大师的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法,激发其潜在的艺术创造力。总之,丰富的审美体验可以有效地加强欣赏教育与学前儿童生活、情感和经验的联系,也能够有效地激活欣赏教育与社会、文化和历史等的关联,从而构筑一个宽广的欣赏语境,使学前儿童不仅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等的认识,更重要的是逐渐培养起儿童对作品形式意味的欣赏习惯和能力,最终形成有益于儿童个体和社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 遵循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构建适宜的欣赏目标,彰显人文关怀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相对成人美术欣赏而言,还处于审美理解的初级阶段。儿童在进行美术欣赏活动时,有更多的直觉因素参与其中,明显表现出审美感知的形象性和多通道性、审美理解的情感性和想象性,以及审美表达的行动性和浅表性等特点,他们对美术作品内容的感知先于对作品形式的感知,而且更喜欢描绘熟悉的物体和令人愉快的现实主义作品,以及色彩明快的美术作品。他们不仅是用眼睛观察作品、用心灵与作品交流,还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语言、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充满主观色彩。

基于学前儿童的审美心理,学前儿童美术欣赏目标应相对淡化分析和评价方面的要求,更多关注学前儿童的感知、想象、情感体验等方面;强调培养学前儿童对周围美好事物和艺术作品的兴趣,拓展他们的审美视野,培养初步的审美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通过欣赏多元艺术,引导学前儿童了解人类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似性及其独特性,逐步形成热爱优秀民族艺术与本土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通过欣赏产生自由表达的兴趣、愿望和能力,获得愉快的经验,激发潜在的创造力,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虞美人赏析范文2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赏析】

读一件作品,如果了解作者生活背景及创作动机可能会更有感染力,尤其是写作时的心理活动。有人说揣摩一个作者的内心活动并不容易,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实际上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只要我们用心(敏锐的心灵)去感受,“熨帖”,仍能找到蛛丝马迹。《虞美人・听雨》的作者蒋捷,属南宋名士,国破家亡的苦难,在他心中郁愤难平。读词的时候,我们可以遥想――他在日常生活中是何等肃杀与苦楚,而永不停歇地吟咏……唱到天发黄、树发白:当自己也憔悴了,写完无数掷去又飞来的诗篇时,他精神颓然,其中就有《虞美人・听雨》!

读词或诗,不要迷信作者在作品中“刻画”的情景,这都是很容易令人迷失的假象。词人都会在自己的宇宙中形成一套自己的“语汇”,什么“雨楼”“罗帐”“西风”“僧庐”……这些在很多词人笔端都会出现的词,它们所勾画的情景并不是写作时的实景。但我们很多后代鉴赏者,都喜欢“照猫画虎”地直译这些词句所描绘的场景,看上去文采斐然,实际上是对作者莫大的亵渎。读词要读作者的精神,他时下的精神状态和境遇是最值得揣度的。抓住了这根绳子,词读起来就会容易得多。

虞美人赏析范文3

一、引入音乐,体悟情感

我国古代诗歌与音乐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诗经》中的诗歌多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哼”出来的,后来有了配有音乐的乐府诗,诗就更紧密地与音乐联系在一起。为了更好地配合宴乐乐曲,在乐府诗的基础上,词应运而生,并形成了《沁园春》、《水调歌头》、《菩萨蛮》等专门的词调,因而诗词跟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学生喜爱音乐,我们正可以利用诗词与乐曲的特殊关系而“诗教于乐”。一次学校中秋节文艺表演苏轼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歌曲时全班学生都跟唱时的情形,使笔者更坚定了这一信念——将音乐引入古诗词教学,让学生在快乐的“唱诗”中阅读鉴赏诗词作家丰富的情感。如教学《虞美人》时,笔者一开始播放邓丽君演唱的《虞美人》,然后在凄怆的氛围中问学生:这首歌的感情为何如此凄凉?哪一句词最能反映出词人如此的心境?学生怀着急切的心情,打开课本,一下子就读完了《虞美人》一词及其相关资料,了解到词人李煜是一位五代时南唐的亡国之君。亡国之后,物是人非,他处于极度悲痛的囚禁生活之中,他眼望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于是发出人生的绝唱,尤其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形象而贴切地比喻了词人的愁多、愁长、愁深,从而使学生在刚进入词的学习时,就了解了词人的身世,初步抓住了作者的情感,尤其是抓住词眼——“愁”字。在学生进一步阅读鉴赏词后,再次播放邓丽君的《虞美人》歌曲,让学生在凄怆的歌声中进一步体味这首词的情感。最后让学生在悲凉的《虞美人》歌曲学唱中熟记词句,与词人李煜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引入图画,赏鉴意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写景抒情佳作,有的诗词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有的直接就是“题画诗”。在阅读鉴赏中,我们可借助这诗与画的关系,让学生用“作画”的方法来深入理解诗词深邃的意境。如教学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时,笔者在引导学生交流作者及其写作背景,共同赏析本词后,问学生:“想不想把本词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学生个个跃跃欲试,除了各组推选的几位同学到黑板前展示外,其他同学在座位上作画。结果黑板上很快出现了系列图画:有题名为“江南清秋图”,图画为“辽远空阔的天底下,满是秋色;浩荡而奔流不息的长江水流向远处水天相接的地方”,图案旁还题写了词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有“遥岑图”,其好似是远处层层叠叠的群山,形状各异,有的像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头上的螺旋形的发髻;还有“落日孤雁图”,从中让人感到几份苍茫悲凉,其间透视出词人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经过有趣的作画活动,学生加深了对词作深邃意境的感受与理解。

三、引入创作,品味语言

诗词的语言是高度凝练的,内涵是丰富的。如果引导学生将凝练的诗词句展开,再进行丰富的想象,就会变成一个优美的散文片断,定能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如学生阅读鉴赏了杜甫《登高》后,笔者让学生自主选择诗中一联展开想象进行片断描写,结果大家多写成了一段段优美的散文:有同学改写的是“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小作者紧扣“风、天、猿、渚、沙、鸟”等景物,描写出了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飞鸟等图景之下给人的悲凉之感。有的同学选择的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小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笔下呈现出:秋天来了,秋风飒飒,满天的黄叶往下掉,而长江的水永不停息地滚滚向前,一浪接一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向东方卷去,永无尽头,似乎整个空间都溶进了这萧萧落叶与滚滚的长江之中。学生从创作中既感受到诗词语言的凝练,又深刻领会了借景抒情的写作魅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引入论坛,合作探究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断提高探究能力”。如何才能既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又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呢?笔者多在每个专题结束后巧妙地引入“专题论坛”活动,让学生探究与掌握各个专题的特点。如学完了“必修四”第三专题“笔落惊风雨”后,学生例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 “‘笔落惊风雨’论坛”活动。学生活动前,根据各自选择的课题,自行组成各个专题探究小组,明确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共同讨论与撰写专题“论文”,而后准时在本专题结束一周后的对应时间的课上展开阅读鉴赏式的表达与交流,由于学生能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论题,自由组合探究小组,分工明确,各尽其能,集思广益,统一组稿,所以各个专题的研讨水平都较高。有的小组选择的课题是“试论中学课本中杜诗的主要内容、特点及成就”:描述安史之乱的诗篇有《三吏》、《三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反映了其深广的忧国忧民思想;咏怀抒情诗篇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等,反映了其强烈的主观抒彩;写景咏物的诗篇有《春夜喜雨》、《登高》等。此外还有思乡怀友诗篇等等。从上述作品中可见其“诗史”般的内容,雄浑跌宕的作品结构,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出神入化的律诗成就。有的小组探讨的是“由‘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谈李清照的‘愁’字”。李清照是一个多愁善感之人,愁字几乎伴随其一生。不过她前期作品中的“愁”,所写的只是李清照与丈夫的生离之愁、暂别之愁、思念之愁,是闲愁,是个人的离别相思之苦;而她的后期作品中的“愁”,却成了生死之愁、永别之愁、怀念之愁,并且是沉闷忧郁生活中无法摆脱的伤愁,是国破家亡夫丧之痛。有的小组是“由李白的《蜀道难》拓展谈李白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还有的小组切口较小,探究的是“从《登高》作品看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这些“专题论坛”的开辟,不仅可以逐步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与探究能力,而且也定能唤起学生“笔落惊风雨”之决心。

虞美人赏析范文4

【关键词】 诗歌;教学;效度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在教材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提高诗歌教学的效度就成了教学不得不探讨的问题。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诗歌教学的效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

一、扎实语言基础,在“读”中感悟,提高教学效度

诗歌偏重于抒情言志,它的语言凝练、优美,感情丰富,哲理深刻,所以教学诗歌只有不厌其烦地坚持朗诵和背诵,才能准确理解、评价诗歌,接受诗歌的熏陶与感染,与诗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提高文学素养的目的,古代圣贤说:“观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可见“读”是鉴赏感悟的前提。

那么,怎样处理好一个“读”字,激发起学生诵读诗歌的兴趣?

首先要做到读准字音,读好节奏。诗歌是融音韵美、意境美、思想美于一炉的文学,教学中要先初读感知,扫清文字障碍,再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增强语言文字的感染力。如教《离骚》第一遍要让学生读准字音,扫清文字障碍,第二遍读准节奏,一般是三四节拍,语气助词“兮”字,应拉长语气,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献身“美政”的爱国情感。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在读的过程中,形成语感,感受作者的情感。

其次要根据不同的感情基调读出不同的韵味。诗歌的题材不同、作者的创作经历不同,抒发的思想情感必然不同,所以要准确理解诗歌的含义,就要根据不同的感情基调读出不同的韵味。这就要求教师认真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进行正确的朗读,激活学生的思维情感,读出诗歌的韵味。如读《归园田居》要读得恬淡悠远,读《卫风・氓》,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这样既能激发起学生诵读的兴趣,又能准确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进入审美愉悦的良好境界,课堂效度也就提高了。

再次是创设情境,营造气氛朗读,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诗歌教学的导入和朗读环节中恰到好处地利用优美的音乐,营造气氛朗读,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如在教学《虞美人》中,朗读时用低沉凄婉的《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一方面能较快地让学生把握《虞美人》低沉凄迷的感情基调,另一方面又能引发学生想象一个亡国之君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无限愁恨。此外,教学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播放琵琶名曲《塞上曲》,使学生通过想象把音乐和文字连通起来,从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度。

二、引导联想和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诗歌的语言极其凝练、简洁,只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把诗句还原成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描述的内容补充完整,才能领会其中蕴涵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诗歌的描述,在脑中构建完美的图画,然后把它用图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就能刺激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教学的效度。如教《雨霖霖》时,引导学生想象“杨柳岸,晓风残月”的送别场景,然后让学生用粉笔画的形式展现出来,这样通过想象和动手的活动,学生加深了对词中凄清离别主题的理解。教师也可以把与诗歌意境相同的画作挂出来,让学生在画与诗歌的对比鉴赏中,提高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度。

三、借鉴前人的诗歌评论,引导学生深入品味,收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代诗歌的评论是民族审美观的体现,是我国历代文人心血的结晶。前人对诗歌的评论因视角不同而做出不同的评论,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灵活地引入前人的诗歌评论来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提高诗歌的教学效度。如教姜夔《扬州慢》时,可引用陈廷焯的评论,他说:“写兵燹后情景逼真。‘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白雨斋词话》)由此设计问题:有人认为“犹厌言兵”四字带有浓厚的感彩。请结合全词的写景句子作出分析。这样的问题既带动了对全篇艺术表现手法的分析,也加深了对主题――“黍离之悲”的理解。总之,通过把诗歌评论引入教学,既贴近高考,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求欲望,提高诗歌鉴赏的基本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通过诗歌创作体验,提升诗歌教学的效度

“学”是为了“用”,“用”又能促进“学”。因此适当鼓励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培养他们对诗词文学的热爱,也能促进学生学习诗歌,提高诗歌课堂教学的效度,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首先是引导学生仿写,“依葫芦画瓢”。在教学中鼓励创作,让学生在创作中体验诗词格律,加强对平仄对仗、押韵、新旧四声、忌犯孤平的基本要求的理解,促进学生学习锤炼语言、推敲表达技巧、品味诗歌意象背后的深沉意蕴。如在教完《蜀相》后,经过启发引导,一个学生写了《打工儿女》诗:“进城打工何处寻,城市高楼柏森森。街上行人自忙碌,工地机器轰鸣声。年年外出谋生计,时时牵挂父母心。学业未成怕变坏,长使两老泪满襟。”该诗的构思和表达体现了学生一定的仿写能力,也写出了“留守”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观察和思考。另一个学生在学完《虞美人》后,也填了一首词《虞美人・考后》:“人生考试何时了,感叹知多少?人生夙愿只初偿,何不打开窗门迎朝阳。雄心壮志应犹在,只是心情改,若问明日何以对,自是一点灯影向书山。”把考试失败和自强不息的情怀展露无余。

其次是改写诗歌,如将《氓》改写成短篇小说或续写女主人公以后的生活。将《孔雀东南飞》改写成话剧并进行表演,增添学习诗歌的兴趣。还可以尝试写诗歌赏析,鼓励学生写出对诗歌的认识、感悟、鉴赏、评价,这些教学方法都能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五、由此及彼,重视鉴赏方法的迁移训练,在迁移训练中提高教学效度

诗歌鉴赏能力是否提高,重要的是看学生能否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自觉地进行课外诗歌鉴赏活动,这是诗歌教学的终极目的,也是衡量教学效度的重要准则。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迁移训练。如:同作者作品的迁移、不同作者同题材作品的迁移、相同主题作品的迁移等。学生通过同类比较鉴赏的迁移训练,逐渐培养起学生独立鉴赏诗歌的能力,课堂教学效度也就提高了。

总之,诗歌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板块,要想诗歌教学取得成功,就应该提高诗歌教学的效度,让学生获得文学知识和能力的提升,从而能够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

参考文献

1、《白雨斋词话》作者:陈廷焯.

虞美人赏析范文5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诗词选修 意象教学

意象,就是表意之象,即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意象教学即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将作者所展现的情感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展现出来,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高中语文诗词选修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速、更准确地掌握诗词意象,无疑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从意象教学的角度进行切入,依据我多年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条较为有效的方法。

一、反复阅读,活跃思维,激发想象

在诗词的学习中,古人信奉"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现今时代诗词的学习。在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诗词,在阅读的过程中,活跃学生的思维,进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将诗词中描述的场景连成一个完整的事件,在周围环境及事件的联系之中,学生也逐渐掌握了诗词所表达的意象,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如在《春江花月夜》的学习中,学生反复阅读,将作者描述的景致拓印在脑海,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孤独的游子在静静思念着故乡,美丽的景色无人共赏,也使得他愈加孤独,愈加思归。这样的反复吟诵,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这首诗的含义,也利于学生把握作者所抒感的路线,加深了对本诗的理解。

二、创设情境,在意境中体会诗词意象

高中语文诗词选修课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另一方面更在于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准确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从这个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而在教学中最有效的手段,莫过于将学生置身于诗词所营造的意境中,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将情境与诗词所表达的情感相贴近,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一是通过多媒体仪器,为学生营造氛围。如在《虞美人》一课中,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南唐李煜的电影剪辑《虞美人》,让学生在几分钟的影音播放中,感悟李煜丝毫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体会李煜对故国的无比深切的怀念之情。"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反复吟诵,更让人感受到李煜作为阶下囚,怀念往昔生活,感受现下悲苦的绵绵不绝的愁思。再如《春江花月夜》的教学中,则可通过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FLASH,让学生在营造的意境中,体会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画卷,创造性地再现了江南春夜的景色,同时通过观看FLASH,感受意境中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多媒体直观形象的展示,让学生在意境中感悟,其教学效果要远远胜于教师按部就班的教学。

三、角色体验,达到情感的共鸣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会用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送的情感。

如在《送友人》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扩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李白、李白的友人,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在角色扮演中,感受作者不忍离别,希望远行的人留下来。青翠的山峦横卧于北城之外,绕城的河水像一条白练汩汩东流。就在这秀丽的青山秀水之间,友人将要上路远行了。李白与友人策马并辔而行,送了一程又一程,已经到了城外,依然难舍难分。但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就在这时,两匹马仿佛也善解人意,不愿分离,昂首向天,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直到友人走远了,马的悲鸣声,似乎仍在空中回荡,长留在诗人心中,也伴送着友人的万里行程。

四、拓展途径,丰富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要提高诗词教学的教学效率,教师还应该想办法丰富学生对诗词中意象的认识,只有具备丰富的意象知识,在分析诗词时才可以达到游刃有余。在高中语文的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渠道来满足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1.教师可以通过授课的形式,将诗词中的意象加以规整,分析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如在诗词中,"柳"普遍代表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梅"则代表着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等意象;"西风"普遍认为是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的象征。那么学生在了解了江水代表了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等的意象后,就很容易理解《虞美人》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2.教师也可以通过谐音教学,丰富学生的诗词意象。如在有关"柳"在诗词中的含义分析时,教师则可引用"柳"与"留"谐音,故柳的出现,常常代表了挽留之意,也就引申为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了解了这一意象,在分析《折杨柳》和《雨霖铃》的中心思想及意象分析时,学生也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依依惜别及离别的伤感。

虞美人赏析范文6

适量穿插,适当扩展

在教学中,老师穿插的内容一定要与本课教材内容密切相关,围绕教学目的要求选择恰当的课外材料,或渗透历史知识,或补充科普知识,或拓展人生社会政治的知识。面向政治,回顾历史,展望人生,在穿插的内容上可多角度,多侧面;在数量上要适当,不能喧宾夺主;在质量上要准确精确贴切,不能脱离教材。穿插教学不等于举例。举例是以具体事例说明某一观点,而穿插教学是拓宽知识面,培养能力,提高觉悟,根据教学内容发展的需要而决定取舍,有较大的灵活性。

点评精当,言简意丰

在穿插教学中要学会“点评”功夫。“点”,就是点中要害“;评”,就是评出内涵。言简意赅,分辨清晰,所用时间不多,但效果甚佳。例如,当讲到“终究”和“终于”的区别的时候,我针对高三年级好几个礼拜没有休息,学生心里失落的现状,举了两个例子“你们终究是会放假的”和“我们终于放假了”,我让学生比较这两个例子的不同含义,然后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区别,由于穿插得当,点评准确,学生马上就理解了。

巧妙穿插,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