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义词辨析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近义词辨析教学

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1

关键词:近义词 词典 辨析

引言

近义词辨析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重要的部分,也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一个难点。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后期,尤其到了中高级阶段,词义辨析在教学中越来越重要,是词汇教学的重点。

留学生误用近义词的原因很多,包括教材生词释义不当以及教师讲解不当等原因。因此合适的近义词辨析词典将对学生学习和教师备课、讲授近义词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出版了一批近义词辨析词典,从释义、功能、用法等方面进行辨析。例如《汉英双语常用近义词用法词典》(邓守信,以下简称《用法词典》)、《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例释》(卢福波,以下简称《对比例释》)、《汉语近义词词典》[马燕华、庄莹,以下简称《近义词词典》(马)]、《汉语近义词词典》[王还,以下简称《近义词词典》(王)]、《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杨寄洲、贾永芬,以下简称《用法对比》)等等。

一、近义词辨析方法研究分析

关于近义词辨析的重要性,很多专家学者撰文论述。敖桂华认为有针对性的辨析方法应包括三个方面:辨析语义,探究语义上的细微差别;深入语境,捕捉用法的差异之处;区别词性,认知词性的语法功能。方清明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层面对近10年来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近义词辨析方法进行了归纳、述评。

关于近义词,教师首先要掌握几种常用的方法,比如从词性、搭配、色彩意义方面等方面进行辨析。首先要看词性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则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不同,语法功能也不同;如果词性相同,再从其他角度比如指称范围大小、语义轻重、语义搭配、词语色彩方面进行辨析。这样面对学生突然提出来的、意想不到甚至是千奇百怪的词语辨析问题,教师才不会一下子不知所措。

但由于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思考时间短暂等因素的限制,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灵活应用各种辨析方法,如何使用简洁的语言、恰当的方法进行辨析显得非常关键,因此恰当的近义词辨析方法以及适用的近义词辨析词典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已经出版的近义词辨析词典,具有哪些特点,采用了怎样的辨析方法?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二、近义词词典对比分析

我们主要从使用对象,收词数量、范围及选词依据,编排体例,例句选取及释义语言难度等几方面对前文提到的五部近义词词典进行比较分析。

(一)使用对象

各部词典都设定了各自的使用对象。下面我们看一看作者们的介绍。

《用法词典》“适合已学习三年以上汉语学习者所用。所习得简体字应在常用字一千五百字以上,并熟悉汉语拼音。”

《对比例释》“主要使用对象是把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从事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教师和研究生。它将现代汉语中一部分最常用的、意义相近的或有相似点的词语分组进行对比分析,指出意义上、色彩上、搭配上、使用上的异同,以便学生正确理解、掌握与使用,为教师教学与研究提供参考。”

《近义词词典》(马)“是一本为初、中级汉语学习者编写的工具书”。

《近义词词典》(王)是“供外国留学生使用的汉语学习词典;也可供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教学参考书”。

《用法对比》“是为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海外华人华侨编写的。只要是汉语水平达到中级以上者都可以使用。同时也可以作为对外汉语教师的教学参考用书”。

各部词典的使用对象大致上分为两种:一种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一种是对外汉语教师。《用法词典》《近义词词典》(马)的使用对象规定为汉语学习者;其余三部词典把汉语学习者和汉语教师都作为使用对象,同时都把汉语学习者放在第一位。正是因为使用对象的不同,各部教材在例句选择、释义语言等方面也存在着不同。

(二)收词数量、范围及选词依据

各部词典对比分析词语的组数及涉及的词语数量各有不同。

《用法词典》共收约700个词汇,分为252组。所选词语以名词、动词、形容词等实词为主。一个近义词群,也就是对比组,包括二、三或更多的近义词。

《对比例释》共对比了254组词语,涉及词语630多个。

《近义词词典》(马)共收近义词381组,1046条。

《近义词词典》(王)“从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出发,主要根据《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8822个常用词,选定了420组近义词。”据笔者统计,共包括956个词语。

《用法对比》“共收录词语1700多对(1718对),多数是同义词和近义词,少数是汉语学习者经常遇到并感到不解的、关系密切的词语。”为了保证适用,所选词条基本限制在《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范围之内。其中有80多个是三个词为一组的。比如“之间、之中、之内”。有的词分别和不同的词组成一组词,比如“最后、然后”“最后、终于”。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每部词典词语对比的组数都在250组以上,《用法对比》更高达1718组;各部词典涉及到的词语总数在630以上,两部《近义词词典》均在1000词左右,《用法对比》为2842个,远远超过其他词典。

《近义词词典》(王)和《用法对比》明确提出选词依据是《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用法词典》未明确说明选词依据;《对比例释》选词为“现代汉语中一部分最常用的、意义相近的或有相似点的词语”;《近义词词典》(马)的出发点则与众不同,“从英语出发,特别选择那些英语相同但汉语表达不同的词语”。

(二)编排体例

《用法词典》“词条按拼音音序排列。先说明各词条意义,再比较该群近义词的不同意义及用法,各词搭配的语境标出可用或不可用。最后列出其他相关词汇。”词条的意义不是用汉语解释,而是用英语解释;例句也有英文解释。作者在词典前言中强调,词典的着重点不在定义而在用法。

《对比例释》“对比的角度不仅限于词义,还更多地注意结构、语用等方面;分析论述及例句的选择基本照顾到外国学生一般的接受水平,部分内容与例句还做了英语翻译,分析对比中为帮助学生具体理解意义和规则,还进行了正误用例的对照。”该词典对组内各词在词义、用法上的细微差别都详加解说,同时进行了正误对比。

《近义词词典》(马)先把所选的每个词都罗列了十个左右相应的词组,以方便学习者参考使用。在例子之后还有简单的中英文对照的词义辨析和正误对照的句子。词、词组和句子都加了汉语拼音。

《近义词词典》(王)在辨析各组近义词用法异同时,力求在词义、用法、搭配等方面描述清楚,在描述中辨析。注释部分和例句均有英文翻译。

《用法对比》首先列出两个(或三个)意义相同、相近或相互关联的词语,标出词性,加注汉语拼音,然后从词义说明、词语搭配、用法对比等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四)例句选取及释义语言难度

《用法词典》“所选范句比较自然,主要依据中国大陆以及台湾大学生的使用标准”。在列举范句时,各种不同的词性及语法语境尽量包括,使学习者可以清楚地认识每个词条的语法特点。

《对比例释》“分析论述及例句的选择基本照顾到外国学生一般的接受水平”。

《近义词词典》(马)例句简短,分析异、同的时候一般各有两个例子。

《近义词词典》(王)例句较多,但是部分例句与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可能离得较远。比如“这些渔民从事近海捕捞业”,“正义必定战胜邪恶”等等。释义语言难度也较高。比如对“家”和“家庭”词义的描述:这两个词都可以表示以婚姻和血统关系为基础的社会生活单位。“婚姻”“血统”等词难度较高,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这样的描述肯定不好理解。

《用法对比》中“用法对比”部分的例句全部是由编者编写的。编者编写这些例句,充分照顾到了汉语学习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需要,尽量过滤掉可能给学习者的理解造成障碍的某些文化和知识背景因素,句子的语境尽量做到浅显易懂,尽量注意全书生词量的控制,努力降低读者使用的难度。

三、关于近义词词典编写的思考

(一)词典使用对象要明确

对外汉语教学涉及到教和学两个方面。二者存在差别,所以要根据对象不同编写不同的词典。使用者要么是对外汉语教师,要么是汉语学习者。如果既针对教师又针对学习者,可能造成定位不清,解释、例句等都不会具有针对性。当然,教师可以参考学生词典,这样上课所举例句、解释语言都能适合学生的汉语水平,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如果学生水平高,也可以参看教师词典。笔者一个二年级上学期的日本学生,上课时带的是《现代汉语词典》,而不是日汉词典或者汉日词典。

(二)释义语言及例句选择,要符合学生的水平

学生词典的释义语言以及例句应该简单易懂,同时加上英文注释。这样才能符合学生的水平,不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困难,才能真正起到词典的作用。

(三)词典的工具性作用

词典例句的选择除了简单易懂外,还要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句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通过查阅字典学生既可以知道词语使用上的不同,又可以了解到在特定的语境下如何表达。

(四)对比分析方法要重应用,少描述

对比方法应该侧重词语搭配和使用语境。这样才会使读者清楚词语的正确用法。如果描述过多,没有搭配和语境,学生还是不能正确使用。

(五)对比形式简单实用

采用简单实用的形式可以让读者更清楚、方便地看出所对比词语的异同,以及出现的语境等。

(六)编排科学

词典编排上,各个板块应该清楚,易于区分。可以采用不同字体、不同颜色或颜色深浅等加以区分。这样更便于读者查阅。语

参考文献

[1]敖桂华.对外汉语近义词辨析教学对策[J].汉语学习,2008(3).

[2]方清明.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方法述评[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8(1).

[3]邓守信.汉英双语常用近义词用法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4]卢福波.对外汉语常用词语对比例释[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5]马燕华,庄莹.汉语近义词词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2

与汉字有所不同,英语单词中有词缀、词根的概念,掌握这些概念可以将英语单词的学习变得更加简易、系统、有规律。英语单词往往是在词根上加词缀构成的。初中阶段,一些否定性质的词缀在英语单词中十分多见。比如说un-这个词缀,加在happy之前,为“不高兴”;加在easy之前,为“不简单”的意思。因此,要扩大初中生的英语词汇量,教师可以利用思维导图,使学生明晰词缀与词根的关系,利用二者的组合规律,更快地掌握更多的单词。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给出一个词缀,让学生自己在纸上绘制一个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拿a-这个最常见的词缀来进行举例,这一词缀加在单词或者词根之前,可以表达“不、非、无”的意思。比如说a+social构成asocial,意义为“不善于社交的”,a+moral构成amoral,意思为“非正规的”。另外,a-加在单词之前,还有“在……的”含义。比如说a+sleep构成asleep,意义为“睡着的,在睡觉的”;a+side构成aside,意为“在旁边,在边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据自己的词汇量,对与“a-”这一词缀相关的单词进行总结,以词缀在词根前的不同含义进行区别。这样,学生可以以词缀为中心,对单词进行无限的延伸与扩展,在现有词汇量的基础之上掌握更多的单词。利用思维导图对词缀进行学习与延伸,对于初中生词汇量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二、利用思维导图,辨析相近单词

初中英语词汇较小学英语词汇有所增加,且不好掌握。这是因为在初中英语词汇学习中,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同义词与近义词。如何进行同义词与近义词的辨析成为初中英语词汇学习的一大难点。在传统的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将所有的近义词罗列起来,一个个进行比较与区别。然而,近义词无论是在意义上,还是在用法上,都可能存在各种各样的区别。单靠词义的辨析是不足的,学生仍然会在近义词的使用上出现错误。所以,在当代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思维导图,将近义词与同义词进行联系和区分。思维导图在相近单词辨析中的利用,可以加强学生的英语单词掌握能力与应用能力,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意义相近的单词该如何正确运用,是初中生英语学习的难点之一。比如说,bright、clever、wise、intelligent、smart全都有“聪明”的意思。教师可以按照它们使用的范围与其表达程度的强弱对这些单词进行排序,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思维导图。smart是最常用的单词;而bright偏重于口语,强调小孩子机灵;intelligent为正式用词,强调智力高于常人;clever强调有智谋,但也指小聪明;wise则是聪明程度最高的单词,形容有远见,有智慧。可见,聪明这一组单词可以按照以上顺序进行意义上的排序,使学生更为清晰地了解单词在细微处的差别。

三、结语

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3

克拉申(Krashen)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提出的“监控理论”在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引起了轰动,被称为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最全面、最可接受的一种理论”,其核心是五项基本假说: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监控假说,自然顺序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这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同时又得到批评最多的就是语言输入假说。克拉申认为,习得的产生需具备两个条件: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input)即略高于他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习得者能将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信息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克拉申认为理想输入应具备四个特点: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既有趣,又有关联(interestingandrelevant);非语法程序安排(notgrammaticallyse-quenced)和要有足够的量(i+1)。其中“可理解性”是指理解输入的语言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学习者不能理解的语言输入不能帮助学习者习得语言。“既有趣又有关联”即克拉申所提出的“最理想的输入应该是非常有趣的或与学习者密切相关的,它能使学习者忘记自己是从外语里获得信息”。

2基于语言输入假说的高级英语词汇教学

基于克拉申语言输入假说的基本观点,笔者认为在高级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简单地教会学生读音和解释词意,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词汇通过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甚至真实性的教学材料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际活动,并在学生遇到表达和理解困难时,及时地给予引导和帮助,以便使词汇学习与记忆不再索然无味。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以此抛砖引玉。

2.1立足显性,挖掘隐性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单位,往往承载着显性和隐性的双重文化信息。在英汉对比前提下,将文化阐释手法运用于高级英语词汇教学中,既可以丰富教学方式,又能增强教学互动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对原著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苏新春在其《文化语言学》中主张将词汇背后的文化信息逐一揭示:“所谓阐释的方法就是对语言结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说明,把隐匿、依附、蕴含于其中的社会、历史、民俗、观念、道德、思维、物质、自然等文化因素及文化意义揭示出来……把文化语言学定位为阐释性学科,这正表明文化语言学更为看重的是语言背后的东西,它就是通过研究把蕴藏在语言内部,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挖掘出来”。

以张汉熙《高级英语》中的《迎战卡米尔号飓风》(FacetoFacewithHurricaneCamille)为例,《迎战卡米尔号飓风》是约瑟夫•布莱克(JosephP.Blank)1970年发表在《读者文摘》(Reader’sDigest)上的短篇小说。作者依照时间顺序叙述了1969年8月居住在美国南部密西西比州沿海一带的柯夏克(JohnKoshak)一家和他的朋友与威力无穷的卡米尔号飓风英勇抗争的经过。约瑟夫•布莱克不仅运用了大量表现飓风破坏性的具体动词,而且还通过“battendown”“rideitout”“scudin”“wreckage”“salvage”等一系列与“船”“海”相关的词汇巧妙地凸显了文中以柯夏克一家为代表的密西西比州沿海居民生活的这一特殊背景。在词汇讲解过程中,教师若能将隐匿、依附、蕴含于词汇中的文化意义传递给学生,词汇教学就会成为语篇分析和提高学生写作技巧的一部分。

2.2寓于语篇,激发联想

语篇解读需依赖语境,而基础语境线索由词汇铸就。词汇是语篇最基本的要素,词汇间的语义选择、组织和聚合最终形成一个称之为语篇的多层级的意义系统。语篇中通常含有多个意义链条,它们之间形成前提和结论或原因和结果等关系,相互影响的意义链条共同促成了语篇意义的形成、发展和完成。任何语篇中的每个词表达一定的意义,词与词之间、句际和段际之间也有相互蕴含的语义关系,这种语义关系常通过词汇同现的形式得以实现。词汇教学不能只局限于单词或单句的层面,而要引导学生宏观地从整个语篇的角度通过比较和联想来分析词汇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加深学生对词汇深层意义的理解,并学会如何将其应用于实践之中。

以张汉熙《高级英语》中的《讹诈》(Blackmail)为例,阿瑟•黑利(Arthurhailey)通过外貌、动作、行为、语言等描写将人物心理刻画得非常的细腻。文中贪婪的私家侦探奥格尔维(Ogilvie)一开始在身犯肇事逃逸罪的公爵夫妇面前嚣张无比、企图讹诈,而后因臣服于金钱而将自己卷入了案件之中。奥格尔维在这一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也由作品中出现的重要意象“雪茄”巧妙地展现了出来。作者在文中对奥格尔维抽烟行为的描写达到6次之多。教师可将这6处描写中的关键词如“accompanied…in”“removed…knockedoff…flipped...”“bitoff”“waved”“lit”“bothering”等进行对比分析并组织学生进行相应的表演活动,结合语篇引导学生捕捉奥格尔维由横蛮无礼到屈服顺从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扫描语篇中散布的相互联系、遥相呼应的词汇并将其进行链接进而挖掘语篇线索和主题的能力。

2.3词义辨析,重视应用

词义辨析在高级英语的教学中非常重要,近义词在高级英语课文中出现的频率很高,词义辨析对于学生来说难度较高但同时又是必须掌握的内容,因此词义辨析在教学中要得到特别的重视。近义词的差别表现在词义的强度、文体意义、情感意义和搭配意义几个方面。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近义词,结合语境进行初步辨析,再综合总结。如在约瑟夫•布莱克的《迎战卡米尔号飓风》中作者在文章第26自然段的第三句话和第四句话中连用了"vanished"和“disappeared”这对近义词来描述装着小猫的盒子和猫妈妈在风中的消失,比较词义可以发现前者强调突然性和彻底性,因此更能让当时在那种恶劣的环境下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装着小猫的盒子就被风刮走的一幕重现在我们的眼前。

阿瑟•黑利(Arthurhailey)在《讹诈》(Blackmail)一文中对主要人物的眼神的描写非常的丰富,短短一个故事对主要人物Ogilvie的眼神描写达到11处之多,而对另一主要人物公爵夫人眼神的描写也有6处。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每次使用的词都不相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所有描述“看”的单词和短语并进行比较研究,进而探索这些近义表达之间的细微差异所映射出来的人物心理的变化并引导学生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JohnScopes在《震惊世界的审判》(TheTrialThatRockedtheWorld)一文中为了凸显世人对“猴子”审判(the“monkey”trial)的关注对枫树下别开一面的审判场景进行了描写,尤其是围观群众的千姿百态由“sat”“squat”“perch”这一组近义词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笔者在教学中将这一幕从相关视频资料中截图展现给学生,学生立刻领悟到了这4个简单的单词的魅力所在。但是仅仅掌握词义辨析的方法,了解近义词的区别是不够的,学习的目的是应用,因此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教师还要通过各种途径督促学生把这些词汇活用到自己的说、写、译中去,以巩固知识,加深理解。

3结语

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4

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古代汉语尤其是先秦汉语单音节词多,一个语素往往就是一个词,两汉以后,汉语走向双音化,到了现代汉语阶段,双音合成词已经成为汉语词汇的主力。现代汉语双音合成词主要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古汉语的双音短语词化,即双音短语由句法层面进入词法层面;一种是利用双音形式直接构词。无论哪一种来源,双音合成词都是由两个单音语素组成,这两个语素在古汉语中都是独立的单音词。语义具有传承性、累积性,它们原有的词义及特点会影响现代汉语双音合成词的使用。掌握语素的特点和组合规律能让词汇学习事半功倍。

一、分析语素的语义差异有助于辨析近义词

语言学习者掌握的近义词越多,语言表达,尤其是书面语表达就越丰富。近义词的词义既有相同部分,也有差异,能否准确地分辨使用它们,既是考验语言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也是词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同为双音合成词的一组近义词,如果把每个双音合成词当作一个整体去进行比较,往往很难找到它们之间本质的差别,而且学生在记忆时也比较困难。尤其是现代汉语中有些近义词具有相同的语素,语义差别有时很细微,学生很难区分,使用时也容易张冠李戴。其实双音合成词的词义源于构成它们的语素,它们的词义特点也必然受所构成语素的控制。所以对待双音近义词,可以考虑从语素入手进行辨析。具有相同语素的一组双音近义词,它们的词义共同点由相同语素决定,它们的词义差别一般是由另一个不同的语素决定的。比如:“持续”“继续”“延续”是一组双音同义词,它们拥有共同的语素“续”,《说文解字・糸部》:“续,连也。”“续”的本义是“连接”,这组近义词都可以表示行为动作接连发生,但它们的词义侧重点因另一个不同的语素而各有不同。

“持续”的另一个语素“持”的本义指握住某物不放,《说文解字・手部》:“持,握也。”“持”的语义特点是“坚持不放弃”,这个特点从它的引申义“坚持”“保持”“维持”中也能看出。“持”与“续”结合后,侧重表示某种行为或关系从起点开始的坚持不间断,如:这场比赛持续了三个小时。/两国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持续了一千多年。

“继续”的另一个语素“继”在古汉语中与“续”就是近义词,《说文解字・糸部》:“继,续也。”“继”的词义有承接前者再往下进行的特点,所以“继”有“继承”的引申义。“继”“续”连用侧重表示承接、继承前面发生的行为,这种行为有可能中断过。如:他勇敢地站了出来,继续父亲未竟的事业。/出院后,他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

“延续”的另一个语素“延”的本义是“长行”,《说文解字・廴部》:“延,长行也。”“延”有“延伸” “延长”的特点,“延”“续”结合侧重表示行为或状态从某一点开始延伸下去。如:会议延续了两个小时。/他的出生使这个家族的香火得以延续。

除了上面所说的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近义词,汉语中还有大量两个语素都不相同的双音近义词,也可以借助语素的辨析来区分。比如:“巨贾”这个词常与“富商”一起连用,“富商”是个常用词,教师只要告诉学生“巨贾”与“富商”是近义词,他们就能明白词义,但认真的学生会马上询问两者的区别。“贾”与“商”在古汉语中是一对近义词,都可以表示“做生意的人”,它们的区别在于“坐贾行商”,即“贾”是指在集市里占有一席之地的商人,特点是居留于一处,“商”表示往来各地经行贸易活动的商人,特点是流通、流动。宋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的改善,商业活动范围越来越大,沟通地域有无的贸易活动越来越频繁,即便是固定的市肆买卖,也依赖于各地商品的流通。“商”的词义特点与经贸活动日益突显的流通性相符,它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涵括了“贾”,成为常用语素,现代汉语中与商业有关的合成词基本上由“商”来构成,“贾”只作为古语词保留在书面语中。“巨”与“富”相比,书面色彩更重,常用程度也不及“富”,因此,“巨”与“贾”搭配更和谐,“富”与“商”组合更自然,“富商”在口语中也可以使用,而“巨贾”只出现在书面语体中。虽然在教学中不一定需要向学生仔细地解释每个语素的差别,但教学者必须有这个知识储备。

二、剖析语素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深入理解词语

每种语言的词汇都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汉语合成词是由语素组成,它们的文化内涵往往隐藏在语素里。在讲解合成词时,如果能够将语素携带的文化内涵剖析出来,会比将整个词囫囵地说解要更清楚,对学生而言也更有吸引力。例如,上面所讲的“商”与“贾”的使用变化就涉及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变迁。

例如,汉语中有个常用词“青年”,“青”是个颜色词,为什么可以和“年”结合表示年轻人呢?这与“青”蕴含的文化意象有关。古人认为“青”是一种与生命有关的颜色,每到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各种植物的枝叶都会呈现青绿的颜色,生机盎然,《释名・释采帛》:“青,生也,象物生时色也。”“青”与“生”同源,具有“有生命”的词源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青”和“东方”“春季”相关联,是生命力的象征。古汉语里春天也被称作“青春”,如《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王逸注:“青,东方春位,其色青也。”唐代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春天是一年中最生机勃勃的时段,人生最有生命力的阶段如同春天,后人遂将“青春”指代人生中生命力最旺盛的阶段,这个年龄段的人们也因此被称为“青年”。通过介绍“青”这个语素背后的文化,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青年”这个词,而且能帮助学生串连学习一系列以“青”为语素的词语:青草、青春、青丝、常青藤、万年青、万古长青……

三、了解语素的系统性体现有助于扩大词汇量

词汇不是一盘散沙,而是具有系统性。现代汉语词汇的系统性有一个重要体现,即具有共同语素的合成词会形成一个以这个语素为中心的聚合,如上一节提到的“青”串起的一系列词语,聚合与聚合之间又由相同的语素勾连起来,如以“教”(“教育”义项,下同)为中心可以形成下面的聚合:教师、教案、教材、教鞭、教导、教程、教诲、教练、教化、教官、教室、教学、教训、教养、教唆、教研……

以“师”(“传授知识技术的人”)为中心可以形成下面的聚合:教师、老师、师父、师范、师兄、师弟、师姐、师妹、师母、师资、师承、导师、讲师……

汉语的每个单音语素都会有类似的或大或小的聚合,合成词与合成词之间因此构成或近或远的联系,形成网状结构。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利用合成词具有以语素为中心而形成系统的特点,将会达到以简驭繁的效果。合成词的拆分组合练习就是一种利用语素帮助学生更快扩大词汇量的办法。以“教师”这个双音词为例:从“教师”可以拆分出“教”这个单音语素,先让学生找出“教”的组词规则,然后指导学生用“教”组词,这是第一轮的练习。第二轮的练习是将含有“教”的双音合成词的另一个语素拆分出来进行组词练习,如“教师”中的“师”“教学”中的“学”等,这样循环往复的拆词组词练习实际上是让学生在了解合成词的构词规律的基础上学习词汇。比起让学生强记每个合成词的意义,这样的方法让词汇的学习变得更简便,学习的成果也更容易巩固。学生掌握了单音语素的意义,就可以举一反三,对从未学过的多音合成词也可以大致猜测其意义,从而培养学生自学词汇的能力,自主扩大词汇量。

四、挖掘语素间的语法关系有助于纠正语法错误

前面我们说过,现代汉语双音合成词有一个来源是古汉语的双音短语词化,短语是句法层面的组合,短语原有的句法关系在短语词化后并没有消失,而是隐藏于语素之间,并影响合成词在句子中的使用。语文教学中,常会遇见这样的情况,学生明白某些双音合成词的词义,但在使用中会出现误用,究其原因,往往就是因为学生不了解合成词词化前语素之间的语法关系。例如:“祝福”和“祝愿”在“表示良好愿望”这个意义上是一对近义词,但“为新婚夫妇祝福”“举家互访祝福”“祝福你”可以成句,“为新婚夫妇祝愿”“举家互访祝愿”“祝愿你”却不能独立成句。之所以有这样的差异,是因为“祝福”和“祝愿”内部的语法结构不同。“祝福”的来源是一个动宾短语,“祝”是动词,表示“祈祷”“祈求”,“福”是名词,表示“福佑”“赐福”,是“祝”的内容。“祝福”本来指祈求上帝福佑、赐福,后来指祝人平安和幸福。因为“祝福”本身已含有祈祷的内容――“福”,所以后面可以不再出现表示祈祷内容的宾语,但可以直接带上祈祷的对象。而“祝愿”的内部结构关系为“祝”+“愿”,是同义并列式双音合成词,“祝愿”和“祝”“愿”意义相同,都是“祈祷”“祈求”的意思,是一个及物动词,后面必须带上表示祈祷内容的宾语,否则语义不完整。

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5

关键词:动词 嫌 嫌弃 偏误分析 差异

一、工具书对“嫌”和“嫌弃”的释义和用法说明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9)对动词“嫌”的注释有三个义项:1.嫌疑;2.嫌怨;3.厌恶、不满意(本文讨论的是“嫌”的第三个义项)。对动词“嫌弃”的注释只有一个义项:厌恶而不愿接近。《现代汉语八百词》把“嫌”作为一个条目,注释为:不喜欢、不满意。对外汉语教师和留学生常用的参考工具书《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对“嫌”和“嫌弃”的词义注释照搬了《现代汉语词典》,在用法解释中说明:“嫌”表示因(事物的)某种不足和缺点而不喜欢甚至厌恶,对象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嫌弃”的对象只能是人,表示不喜欢某人而疏远他。

按照上述词典和工具书的解释,汉语学习者在学习这两个词以后,仍然会出现一些偏误。以下是几种典型的偏误:

(1)*听力教室太大,冬天很冷,同学们都嫌它。

(2)*他很会说话,可是我嫌他个子很高。

(3)*她嫌吃香菜。

(4)*我不喜欢说话,同学们都嫌弃我。

我们通过对语料库的搜索发现,“嫌弃”的对象并不仅限于人,也可用于事物。比如:

(5)李铁答道:“首长不嫌弃我们连的猪肉炖粉条,是我们连的光荣。”

(6)这些糖是学生家长过节时送给我的,您如不嫌弃可以都拿走。

(7)那种历尽坎坷仍然真实、仍然活跃着的一颗颗追求理想、挚爱而绝不嫌弃生活的心感动了我。

可见,现有的工具书并没有能充分说明“嫌”和“嫌弃”在意义和用法上的异同。问题就在于这些工具书都没有站在汉语学习者的立场突出“嫌”和“嫌弃”的差异,也没有说明多数情况下怎样使用这两个词。

二、“嫌”和“嫌弃”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的现代汉语语料库(CCL)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动词“嫌”和“嫌弃”在句法结构(如是否需要带宾语、对宾语的要求以及句法功能等)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基于这种差异,我们又深入探讨了“嫌”和“嫌弃”在语义和语用上的差别。

(一)句法结构差异

1.是否需要带宾语

《现代汉语八百词》指出“嫌”后面可带名词宾语、形容词或动词宾语以及兼语(我们认为用“小句宾语”更合适[1])。我们通过对语料的查询也发现,在115例使用“嫌”的语料中,有35例带形容词宾语,80例是小句宾语。还没有发现不带宾语的例句。但是“嫌弃”是可以不带宾语的,比如:

(8)这地方不太平安,最好不要在街上过夜。我看三位要是不嫌弃的话,不妨到寒舍去对付一夜。

(9)病人感动地说:“我耳朵很臭,连家人都躲得远远的,姜教授却不嫌弃。”

2.对宾语的要求

2.1“嫌”及其宾语

(一)“嫌”带小句宾语。在我们搜集的语料中,带小句宾语的共有80例,占69.6%。也就是说,“嫌”的宾语绝大部分是小句。例如:

(10)她不是嫌这个太木讷,就是嫌那个太轻浮,横竖看不上,统统拒之门外。

(11)我不愿尽家庭义务,不愿下厨房,嫌炒菜油腻腻的。

(二)“嫌”带形容词宾语。语料中带形容词宾语的共有35例,占20.4%。

(12)贫困家庭数量增加,这些自强母亲以坚强的生命力作为支撑,不嫌卑微、不畏辛苦,操持好一家人的生活,她们是最值得敬佩的人。

(13)即便如此,国防部副部长保罗・沃尔福威茨还嫌少,声称要向国会索取更多拨款。

(14)成人嫌麻烦,图省事,以至事事包办代替是培养不出儿童的独立性的。

(三)“嫌”带名词宾语。《现代汉语八百词》明确指出,“嫌”可带名词宾语,并指出名词宾语仅限于指人,指物要用“不喜欢”。比如:

(15)你嫌我,我就走。

(16)谁嫌过他呢?全是他多心。

这样一来,我们再看例(1),“嫌”的对象是“听力教室”,因此应改为:“同学们不喜欢听力教室”或者“同学们嫌听力教室冷”。

在我们搜集的语料中,还没有发现“嫌”带名词宾语的例子。

2.2“嫌弃”及其宾语

(一)“嫌弃”带名词宾语。我们搜集的290条语料中,“嫌弃”带名词宾语的语料数为178例,约为60%。

(17)就让我寻个老实的温柔的头脑简单的女孩吧.她永远不会嫌弃我,她永远崇拜我。

(18)做婆婆时一定怨儿媳妇,做媳妇时却嫌弃婆婆。

(19)我会始终如一奉养母亲,即使我一辈子解决不了婚姻问题,我也不会嫌弃母亲。

(20)就业指导专家也呼吁毕业生要转变就业观念,不要嫌弃一线的技术工作,因为一旦学有所成,薪酬将比一般“白领”高得多。

(二)“嫌弃”带小句宾语。语料中带小句宾语的语料数为24例,约为10%。

(21)这位来自城市的新兵,没有嫌弃当警卫员工作辛苦,更没有闹情绪,耍调皮。

(22)她们都嫌弃我是一个孤儿,家里没钱没势。

(23)我的美人每天傍晚陪我到城区的公园里去散步,丝毫不嫌弃我衣着寒伧。

(三)“嫌弃”不带宾语。语料数为88例,约为30%。

(24)她到乡下看表姐,每次都带很多礼物,从未有一丝嫌弃。

(25)婆婆身体不适,她忙前忙后;有时老人大小便失禁,仓木拉从不嫌弃,洗净弄脏的,换上干净的。

(26)上个月一天晚上,儿子儿媳不在家,老人突然犯病,李大夫不嫌弃,为她治病清污。

(27)胡志珍常说,当教师的要爱每一个学生,无论什么样的学生都不能嫌弃。

从以上分析中可看出,“嫌”和“嫌弃”所带的宾语有很大差异,“嫌”的宾语一般是小句或形容词;而“嫌弃”的宾语多是名词,或者不带宾语,小句作“嫌弃”宾语的比例也较少。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情况下,“嫌”只能带谓词性宾语,不可带体词性宾语,属于谓宾动词;而“嫌弃”既可带体词性宾语,也可带谓词性宾语,属于体谓宾动词[2]。

在对学生偏误语料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例(2)“我嫌他个子很高”,这类用“很”的偏误占有较大比例。对此,我们考察发现:“嫌”和“嫌弃”在语义上都带有明显的主观倾向,它们都要求其后的语言成分有较强的主观性,有时会有一个主观标记共现。而“很”侧重于客观,表达一种客观评价(齐沪扬,2005),因此一般不用在“嫌”或“嫌弃”的后面。用在“嫌”或“嫌弃”后面的多是主观色彩较强的“太”。如:

(28)有一年幼儿园要买一架电子琴,袁厂长非常支持,但他嫌当地的价太高。

(29)田山生疑:是不是嫌礼太薄?

3.句法功能

“嫌”主要用作句子的谓语,“嫌弃”除了作谓语以外,还可用作定语、状语。如:

(30)他们不得不经常搬迁,以躲避邻居嫌弃的眼光和刻薄的话语。

(31)对于这门职业箫没有嫌弃之心,她有思想准备。

(32)她把那件从日本买回来的桃红色晚装穿在身上,于镜前照了一下,就嫌弃地扔到床上去。

(二)语义表达差异

1.语义重心不同

“嫌”和“嫌弃”都有“由于外界条件而引起主观心理上的不满意或不喜欢”的意思,但仔细考察,两者的语义重心有所不同。“嫌”强调的是对宾语部分所指出的缺陷不足或令人嫌恶之处的不满或厌恶,而“嫌弃”不仅有这种不满和厌恶,还隐含有由于不满和厌恶进一步想抛弃的意思。如果说“嫌”的宾语是为了说明主语不满意的原因,那“嫌弃”则已经包含了主语由于不满而准备采取的态度或措施,即“弃”。试比较:

a.丈夫嫌妻子没文化。

b.丈夫嫌弃妻子没文化。

a.句丈夫只是对妻子没文化不满,带有“看不上、瞧不起”的意思,而b句则隐含有由于妻子没文化,丈夫厌恶甚至想抛弃的意思。

因此,我们再看例(4),只是因为“我不喜欢说话”,“同学们都嫌弃我”,这里用“嫌弃”语义过重,可以改为“同学们都嫌我闷”。

2.与宾语的语义关系

“嫌”的宾语所表达的语义内容总是表现为消极的时间或情状,它或许是客观的事实或现象,或许是主观的感觉或评价,而其中必含有触发“嫌”这一心理行为的“点”。作为这一触发点的宾语与“嫌”的语义关系表现为因果关系,我们将这类宾语称之为原因宾语。一般来说,“嫌”在表示对人或事物的不满时必须指明原因。而“嫌弃”呢,它可以只带对象宾语而不必说明原因。比如:

a.丈夫嫌妻子没文化。

b.丈夫嫌弃妻子没文化。

c.丈夫嫌妻子。

d.丈夫嫌弃妻子。

现在,我们再看例(3)“我嫌吃香菜”的错误就在于没有说明“嫌”的原因,应改为“我嫌香菜味道不好,所以不喜欢吃”。

(三)语用特征差异

1.语用要求

用“嫌”的句子多为非自足句,一般不能单独使用,需要有一定的上下文与之呼应。在交际中,如果没有一定的语境,说话人只说一个“嫌”字句,会让人觉得话没有说完。比如上例a“丈夫嫌妻子没文化”,若有一个后续句“因此,不愿带她去正式场合”,这样意思就比较完整。而“嫌弃”呢,既有对原因的说明,也隐含着某种处置结果,因此是可以自足的。如上例b。

2.语体差异

一般来说,“嫌”和“嫌弃”多用于口语,但在对语料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嫌”前面还可以受“稍”、“略”、“尚”等词语的修饰,这种句子用于书面语,具有较强的主观评价色彩。如:

(33)这部回忆录是口述后整理的,所以稍嫌零乱,但却保存了一种亲切感。

(34)就其整个的著作来说,这本三十万字的书,虽不免略嫌单薄,但所收文章的确是他一生学术研究的精华。

(35)虽然他的文字那时尚嫌幼稚,但其文学天资已经显露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三、结语

汉语词汇中存在着大量的类似“嫌”和“嫌弃”这样的近义词。绝大多数近义词并不完全相同,甚至“异”大于“同”。对于其中的“异”,有必要进行深入地辨析。“意义有联系的词语,特别是那些有共同语素、相同词性的词,留学生非常容易用错,应作为近义词辨析的对象”(刘缙,1997)。

在目前的对外汉语教学中,无论是教师还是教材,对近义词的处理基本上都是“以词释词”的方式,这种方式不能突出近义词“异”的一面。而带给留学生的影响就是:认为近义词没什么区别,遣词造句时随意替换、类推,因而导致多种偏误的产生。赵金铭(2005)指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要交给学习者识词的能力,而且还要交给他们辩词的能力。”只有把词义、用法辨析清楚,学生才会正确地选用词语。以“嫌”和“嫌弃”为例,在教学中我们讲清楚以下几点区别:(1)语义上,两者都表示不喜欢、不满意,但“嫌弃”还有“抛弃、不要”的意思;(2)“嫌”的后面多带小句宾语或形容词宾语,“嫌弃”一般带名词宾语或不带宾语;(3)“嫌”字句一般不单独使用,它需要一定的上下文与之呼应。这几点讲清楚了,偏误的出现也就可以避免了。

(本文为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为2010SQRW023。)

注释:

[1]苏英霞:《“嫌”字句说略》,语文研究,1998年版,第3期。

[2]宋玉柱:《关于体宾动词和谓宾动词》,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范开泰,沈敏.“眼看”与“马上”的语义表达功能辨析――兼谈对外汉语近义虚词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5).

[2]刘缙.对外汉语近义词教学漫谈[J].语言文字应用,1997,(1).

[3]齐沪扬.对外汉语教学语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张丹.动词“烦”和“嫌”及其相关句式[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6,(3).

近义词辨析教学范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积累词语

在当代年轻的作家中,韩寒和郭敬明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们十七八岁时就成为中国文坛的新星,也成为当前中学生崇拜的偶像,很多中学生常常感慨:“我什么时候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有名气的作家呢!”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大多数中学生的写作水平较低,写作能力甚至远远没有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习作往往词汇贫乏、语言干瘪或词不达意,因而缺少新意、缺乏文采。究其原因,其中重要一点是他们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忽视了词语积累。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组织、引导学生积累词语,为提高写作能力夯实基础呢?经过多年教学实践的摸索,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词语积累,培养学生从多方面积累词语的能力,丰富词汇,培养表达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有效途径。

一、抓住课本,以课本为范本积累词语

1.在预习课文时,对每篇文章(包括讲读课文和自读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都必须让学生掌握其意义及用法,重点是让学生记忆每篇文章的注释,以及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然后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比如听写,确实不能理解的词语自己动手查词典等,这对那些学习不太积极的学生会起到督促的作用。这样,日积月累,学生每学期就可以从二十多篇课文中积累大量的词语。

2.在分析课文时,通过辨析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让学生积累词语。比如鲁迅的《社戏》一文,文章中有这样一句:“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朦胧”一词,我让学生比较它与“蒙眬”的区别,学生动手查阅词典,明白了“朦胧”一般是指暮色、月色等客观景物模糊,话语表达的意思不清晰和主观意识不清楚;而“蒙眬”是指“眼睛看东西模糊”。通过辨析,学生会很容易记住了这些成对的近义词,同时发现了这些近义词的细微差别。这对学生应对中考十分有利:徐州中考语文试卷第一大项“积累与运用”,每年必考两个词语选择,给出两个近义词,让学生辨析,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学生结合平时的积累,再联系短文,能很容易选择出来。

3.通过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积累词语的灵活用法。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文章开头这样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这里的“标致”本义是“漂亮”,而在这里是反语,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极端憎恶的感情。教师在讲课中要结合具体语境对这些词语加以分析,让学生既掌握词语在句中的真实意思,又明白要准确理解词语,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加以分析。这样在积累词语的同时,能了解同一词语的多种用法,从而较为灵活地积累词语,积累词语的本义和延伸义。

二、从教师的课堂用语中积累词语

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备课、钻研教材,在重要知识点上要精心揣摩:该用什么语气,用什么句子,甚至一个词语修饰。教师在课堂上肯定会使用大量的生动形象优美的语句,将其中的一些精美词语让学生记录下来。学生在积累词语的同时,还能开阔视野,强化听讲的效果。比如在讲解《范进中举》一文时,分析范进、胡屠户和周围人形象时,笔者用到很多成语,如“孜孜以求、平步青云、趋炎附势、前倨后恭”等,笔者把这些词语课前板书在小黑板上并进行讲解,学生明白了意思,也学会了运用,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三、利用课外阅读积累词语

学习语文一定要大量阅读,才能会用好词语,写好文章。笔者在课后布置学生利用好课余时间阅读优秀的杂志,比如《青年文摘》、《读者》等,不是让学生随便读一读就算了,笔者会布置学生一些问题,其中就有一项:把文章中好的词语摘抄下来。可以制作卡片、摘录名言警句等,并把这些词语进行分类摘抄,比如写人的摘抄在一起,写物的摘抄在一起,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晰,力求做到词语积累,有的放矢,需要时从记忆的脑海中把它撷取出来。

四、从日常生活中积累词语

语文从生活中来,学习语文不只是从课本中获得知识,也可以从生活中积累词语。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运用大量的生动形象、有生命力的语言,如网络语言、时鲜词语等。比如时下流行的一个词语“给力”,报纸上能看到,打开电视能听到,它既可以作形容词,又可以作动词,利用好,能起到很好的表达效果。作形容词时,类似于“牛”、“很带劲”、“酷”,下力,尽力。如:“这课上得好枯燥,不给力呀!”尤其是当某个事件或某个现象给人以强烈的刺激,让人精神为之振奋时,我们就可以说:“太给力了!”作为动词使用时,相当于“给予力量”、“加油”的意思,如:“大家给力啊!”可见一个新鲜的词语使用合适,会使句子生动形象,精彩到位,当然也不能滥用,要适时适量。

如果学生能做到以上几点,就能积累大量的词语,但这不是最重要的目的,积累词语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应该在平时注重对学生加强字词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运用词语的实际能力。如笔者让学生把积累的词语遵循语法规则,准确流畅地用在造句中,这样使学生掌握了造句的常识规律,并能在具体语境中,根据词义,选择恰当的词语表达思想感情。

笔者经过长期积累和训练,纠正了学生作文中滥用词语、词不达意的现象,学生的遣词造句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作文中不再是重复使用几个干巴巴的词语,大部分学生能充分运用平时积累的词语,对人、事、物能较为详细生动地叙述或描写,文章中用词不当的毛病也极少出现了。他们甚至还能根据不同的语境选用差别细微的近义词表达复杂的思想感情。在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上,学生的反应比较快速准确,在表达思想感情方面把握得比较准确细腻,写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