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雨中的树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雨中的树林范文1
大雨过后,这里多像一个童话世界呀!忽然间,我变成了一只小精灵。我在空中绕了一圈,发现许多树上都有果实。心想:“我肯定会得到很多喜悦。”我看了看那些动物们,又瞧了瞧鲜花和小草。想:“还可能会发生许多新奇的事情。”
瞧!雨珠弟弟悠闲地滚动在青翠的叶面上。忽然,我看到蜘蛛先生在织网,就走上前问:“蜘蛛先生,你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织网呢?”他回答:“虫子在雨后都要出来透气,所以这时候虫子较多。”我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说完他送了我一串项链。
看!青蛙哥哥在击鼓跳舞为我表演,好像欢迎我的到来。我情不自禁地和它们跳起来。耳边不时传来一支支动听的歌曲,我心想:“树林里哪儿来的音响啊?”抬头一看,原来是鸟儿姐姐在一展歌喉呀!我忍不住和她对唱起来,听歌松鼠摇着红茸茸的尾巴,不时送来一颗颗浆果。细雨淋过的浆果酸甜可口。小刺猬蹦蹦跳跳地跑过来,扎满一身运回了家。
连那些小雨点儿都是魔术师,一个个都会变魔术,落在地上立刻就变成了“蘑菇”。
雨中的树林范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语言引导;语言教育;教学目标
作为一门逻辑思维超强的数学基础学科,小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掌握。尤其是数学学科别抽象化、专业化的数学术语,也是专业的数学语言,小学数学教师在应用语言教育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比如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定义或者其他数学含义等等。以下内容将对数学教育中语言教育的具体方法进行探索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意见,从而不断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注重批评语言的幽默性
小学生受到年龄的限制,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且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所以致使小学生在上课短时间内无法从课下的嬉戏中回过神来,这对教学效率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这时,数学教师可以采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不断认真听讲,学到知识,达到数学效率的提升。例如,经历了“十一”“五一”的小长假之后,学生难免会出现慵懒的状态,课堂纪律也出现了混乱的局面。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批评性的语言来压倒学生的胡作非为,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上课听讲习惯。
例如,教师看到有学生在课堂上乱讲话,就可以直接说:“有些小组的学生总是东张西望,而第一小组的学生表现非常优异,注意保持。”这样不是批评胜似批评的语言,会使学生恢复注意力。
二、注重生动形象的语言教育
对于小学生来说,什么有吸引力,什么是新鲜事物,就喜欢关注什么内容。教师采用活泼、生动的语言教学,不仅帮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将知识掌握,而且面对如此有趣的数学知识,学生当然要努力参与其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结合小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进行数学逻辑化及想象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数学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例如,在学习古诗词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古人遗留的生活习惯进行详细的介绍,结合教师生动的语言渲染,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利用古人习俗、古代的文化来熏陶学生,使学生逐渐对古诗词产生学习、探索的欲望,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教育方法的前提是必须确保语言使用的规范性及诙谐、幽默。教师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学生,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不断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数学课堂教学,实现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雨中的树林范文3
【关键词】园林工程;绿化工作;树种原则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园林绿化工程的施工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对人们周围生活的环境质量进行很好的条件,还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而树木作为园林绿化工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对其树种的原则也是很重要的。下面我们就对适合北方园林绿化的树种进行简要介绍。
1.城市园林绿化现状
1.1城市园林建设的单一性
在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往往会存在着城市树种单一的情况,这就无法很好的将生态效果和观赏效应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城市园林绿化工作的质量无法得到很好的保障。因此在目前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工程施工中,我们为了实现绿地资源的多样化,我们就要你对其树种以及其他的观赏花进行合理的配置,这样不仅使得园林绿化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保障,还充分的体现出现代化城市园林建设的多样化特点。
1.2过分引进外来树种,忽略本土树种培育
在现代化园林建设当中,人们为了使得其绿化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就引进外来树种,来对城市园林工程进行建设施工,虽然这样满足了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现实的相关要求,使其多样性、丰富性以及新颖性等方面的特点充分的体现出来。但是,由于不同的地区其生长环境也就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这就很容易导致外来树种无法使用当前的生长环境,进而使其出现大面积死亡的现象,这不仅使得城市园林的绿化成本增加,还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1.3以草坪代替树种现象严重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在绿地建设面积也在逐渐的扩大,但是,人们在绿地建设的过程中,都是采用草坪代替树种的方式来进行的,这就使得城市园林建设的效果达不到理想状态。
1.4树种培植比例不当
从当前我国城市园林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树种配置比例的不足,也使得其绿地结构的不合理性在逐渐的扩大,从而使得城市绿地建设的生态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现代化城市园林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就要对树种建设的质量进行严格的要求。
2.适合北方园林绿化的树种
2.1柳树
在城市园林工程建设工程中,柳树的培育工作已经得到了人们广泛应用,而且由于柳树的种类不断增多,我们也可以根据城市园林环境的相关要求,来对其种类进行选择。其中在我国北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施工中,人们为了使其成活率和生态效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人们主要是选用垂柳、旱柳以及龙爪柳等树种,来对其园林工程进行建设,这样不仅有效的改善了当前的城市园林的绿化环境,还使其绿化效果得到有效的提升。
2.2金叶美国梓
紫葳科梓树属。株形开展,叶基心形, 新叶金黄, 夏季叶色转为黄绿,花白色, 花茎5 厘米顶生圆锥花序,上部呈黄色或棕紫色.英果细长。耐寒、耐早,喜光,稍耐阴,喜肥沃湿润而排水良好的土壤, 抗污染能力较强, 根系较浅, 生长较快。抗病虫能力稍差。金叶美国梓原产美国东南部, 适合我国东北、华北地区栽培, 其冠大、荫浓, 树形优美, 在园林中可作行道树, 也可孤植。
2.3美国红栌
又称紫叶红栌,漆树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冠圆形,叶片紫红色,部分叶片具美丽的亮红色边缘,夏季叶色保持紫色或红紫色不变,春秋季则为鲜红色。喜光,叶耐半阴;耐寒,耐干旱贫瘠和碱性土壤, 但不耐水湿,以深厚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生长最好;生长快、根系发达。抗污染能力强.对二氧化硫有较强的抗性。适合在除东北、江南以外的各地栽培,宜丛植于草坪、山坡、土丘,混植于其它常绿树群中。
2.4珍珠梅
苦旅科珍珠梅属落叶灌木。奇数羽状复叶.小叶13-17枚,披针形,托叶线状披针形,全缘。大型顶生圆锥花序,花白色,蓄时似珍珠,花期5-7 月。原产我国北方各省,东北及华北较多。喜光,但也能耐荫,耐寒,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生长快,耐修剪,萌孽性强,少病虫害,具有抗污染能力。珍珠梅是园林绿化难得的优良夏季观赏花灌木,花小,白色、成串;花期长,密集的花序加上花蓄如粒粒珍珠,为观赏花中的佳品;其叶也清秀淡雅,也可观赏。或布置庭院,或植于林缘、路旁,或植于建筑物前后, 都会取得极好的观赏效果。
2.5卫矛
落叶灌木,高1-2m,早春嫩叶及树梢均为红色,秋叶深红,果裂红艳,堪称观赏之佳木。可作绿篱,孤植或群植,经修剪后呈圆球形观赏效果极佳。
2.6银杏
落叶乔木,其树姿挺枝雄伟,古朴典雅,叶扇形美观,秋叶呈黄色,孤植、丛植、列植皆无不宜。孤植者冠形如盖,绿荫区地;列植于角路、广场和街道两旁作行道路,丛植于庭院、草地均甚相宜。
2.7黄山栾
落叶乔木,高达17~20m,枝叶茂密,冠大荫浓,初秋开花,淡红色灯笼似的果实挂满枝头,十分美丽。入秋叶色金黄。宜作庭荫树、行道树及园景树栽植,也可用于居民区、工厂区及农村“四旁”绿化。
2.8柿树
落叶乔木,树冠开阔,球形或圆锥形。树形优美,叶大浓绿有光泽,秋季叶色深红,是优良的庭荫树。在9月中旬以后,果实逐渐变橙黄色或橙红色,果实不易脱落,叶落后仍悬于枝干上,观赏期长,观赏价值高,是极好的既有园林观赏性又具有生产功能的树种,既适宜于城市园林又适于自然风景中配植应用。
2.9葡萄
葡萄为落叶藤本,喜光、耐旱,适应温带或大陆性气候,要求通风排水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在中性土壤上生长最好。葡萄为传统的棚荫材料,园林中可搭棚架栽培,观果赏叶。盆栽葡萄可美化阳台和居室。
2.10梨
落叶乔木,对旱、涝、寒、盐、碱的抵抗力较强,可供公园和庭院等地种植。有关专家根据我国气候、土壤条件和梨诸品种特性,提出要因地制宜发展梨树,并科学划分出不同的栽培区域。
2.11银杏
落叶乔木,叶形独特,谷雨前后开花,银杏喜光,较耐干旱,但不耐水湿,对土质要求不很严格。银杏寿命特别长,我国就有许多树龄3 000a以上的古树。成年银杏树参天雄伟,古朴典雅,秀丽清奇,不失为园林绿化的理想树种。银杏适合做行道树,也可在庭院中种植、开阔地带配植等。
3.结语
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北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园林绿化工作存在着许多的问题,这不仅对我国北方园林绿化工程建设的效益有着严重的影响,还不利于北方城市生态环境的调节。因此我们在对其树种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就要根据园林工程绿化建设施工的实际情况,来对树种进行合理的选取。而且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也将许多技术工艺应用到其中,进而促进我国北方城市绿化环境的建设,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雨中的树林范文4
2009年4月20日,以“绿色・科技・创新・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届中国(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在寿光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开幕。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蔬菜产业展览为核心,依托寿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全面向四海宾朋展示着被誉为“中国绿色硅谷”的绚丽风姿和独特魅力,再度演绎寿光蔬菜产业迈步辉煌。
蔬菜种业精彩峰会彰显科技魅力
2000年以来,寿光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已经举办到第十届。每届展会都创意翻新,年年“火爆”,成为遍布全国的众多农业展会中的亮点。蔬菜博览会已经不仅仅属于寿光,而是成为了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中国蔬菜发展成就的绚丽平台。
迈步第十届蔬菜科技博览会会场,映入眼帘的是数万盆新奇优特蔬菜瓜果组成的景点,和以岩石垒叠的假山遍植香芹、芦荟、百香果、花叶苋等八面环水的景观,层叠苍翠,绿荫如盖,形神兼备,情趣天成展示的蔬菜瓜果精品荟萃,形态迥异;市场上常见的黄瓜、辣椒、茄子等大路蔬菜,也都别具卓越风姿,“笑脸”迎迓。每个展区都展示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果蔬杰作,游人如同进入了神奇魔幻般的“绿色王国”,你会惊愕地看到悬挂在高棚上的一筐筐正在生长的甘薯,一株西红柿树结出的800kg鲜果,还有棚架上生长的3m长的蛇瓜、2m多长的丝瓜,以及200多kg的巨型南瓜,都吸引着众多游客驻足留影。
蔬菜博览会展示了代表世界蔬菜产业最前沿的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展示了彩色蔬菜、袖珍蔬菜、营养蔬菜、保健蔬菜、观赏蔬菜等新品种;展示了立体栽培、无土栽培、基质栽培、生物组培等先进技术,以及植物“克隆”、自动化播种、自控温控系统等新技术,集中地显示了现代蔬菜新技术的独特魅力和发展趋势。
第十届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是一次种植技术和科技信息交流的盛会。期间,举办了“中国绿色食品蔬菜研讨会”、“展会与产业经济发展和地域经济高端论坛”、“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以及“蔬菜养生保健研讨会”等专题论坛。这些活动对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加快蔬菜科研成果转化、促进蔬菜产业乃至农村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组委会介绍,展会搭建了经贸洽谈、信息交流的广阔平台,参会的有来自全国的主要蔬菜企业和来自韩国、美国、日本、以色列等外国种业公司共1000多家、5000多位客商,以及科研单位、农业院校的专家代表,还有依靠种植蔬菜发家致富的菜农果农。农民朋友满怀对农业新知识的渴望,摩肩接踵,熙熙攘攘,逐个展位观看,索取技术材料,咨询种植方法,展会俨然成了一个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的大课堂。在这种“零距离”的接触中,农民实实在在地学到了科技致富的本领。
蔬菜产业托起寿光走向辉煌
“国际蔬菜科技博览会”创造了中国区域发展的一大奇迹,寿光形象成长为一个区域品牌,成为寿光走向国际的一张名片。寿光借助菜博会这个舞台,展示出了“中国蔬菜之乡”的绚丽风姿和寿光人的睿智聪慧。作为国内唯一的国际性蔬菜产业品牌展览会,每届都以独特的创意、前沿的思维和丰富的内涵,吸引了来自全国以及世界蔬菜种业人士的关注。
20世纪80年代,作为蔬菜大棚的发源地,寿光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目标,大力推行蔬菜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如今全市建成蔬菜基地5.6万hm2,年产优质蔬菜40亿kg,有200多种农产品获得国家优质产品标识,销往全国200多个城市并出口国外市场。寿光正从一个区域性的展会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字招牌”,实现了展示、交流、招商的互动与同步,逐步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交流中心。
一棚蔬菜托起寿光经济走向辉煌!
科技创新始终是寿光蔬菜在市场竞争中一路领先的生命源泉。自1989年三元朱村诞生了第一架冬暖式蔬菜大棚起,寿光就成了全国大棚蔬菜的实验田。许多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相继光顾,移植了组织培养、生物防治、让蔬菜喝牛奶、臭氧抗菌增肥、无土栽培等种菜新技术。如今,寿光已有“乐义”蔬菜、“洛城”特菜、“欧亚”蔬菜、“燎原”蔬菜、“圣珠”西红柿、“荣名”葡萄等知名品牌。
组委会介绍说,十届蔬菜博览会使寿光逐步完成了一个从区域性蔬菜产地到具有国际性影响的蔬菜产地市场的大跨越,吸引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和世界上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投资,涵盖了种苗、生产资料、农机具、种植技术和设备、加工机械、深加工产品等方方面面。每届参观者有60%是农民,30%是客商,10%是各地政府的农业官员与技术人员。这些市场信息的大量积聚和沉淀,让寿光这个地域性的名字与蔬菜产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完整的区域品牌。
十届蔬菜博览会为寿光先后引进了300多项蔬菜新技术、1000多个新品种和30多项种植模式,农业先进技术和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和98%,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
十届蔬菜博览会如同是一把金钥匙,打开了寿光农民的致富渠道。种蔬菜的,卖种子的,搞餐饮的,开宾馆的,跑出租的,忙包装的,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元,就是说寿光人每挣10元钱,和蔬菜有关的收入就有7元。大棚蔬菜平均667m2效益达1.5万元以上,实现了“一亩地里奔小康”,涌现了一批菜农“百万富翁”。
蔬菜栽培的先进技术正在通过寿光农民向外传播。寿光有10万农民通过培训获得了“绿色证书”,20多万农民取得了“农民技术员”称号,有5000多位农民应聘到全国20多个省担任蔬菜技术员。
“洋品牌”博览会上唱主角
自从地球上有了生命,种子就成为生命的延续物质。从绿色革命到基因革命,实质上就是种子革命。蔬菜种子是蔬菜生产最基本的、不
可替代的活体生产资料。在蔬菜产业发展中,品种和种子(种苗)的贡献作用大约占到30%~40%。
据组委会资料介绍,寿光蔬菜种子产业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菜农用的都是自产种子;90年代初期,逐渐推广国内科研单位培育的种子;到90年代后期至新世纪,国外种子公司抢摊寿光蔬菜种子市场,每年通过寿光蔬菜市场在中国销售种子超过6亿元,辐射蔬菜面积16万hm2以上。而本地茄子、辣椒、西红柿等常年的看家品种则慢慢地“全线退位”。
寿光先后引进以色列、美国、荷兰等30多个国家的1000多个蔬菜品种和400多项新技术,以无公害蔬菜为发展方向,走标准化、国际化生产路子,引领蔬菜生产的新潮流。据报道,寿光市年蔬菜种子总销量6万kg,80%的种子是“洋品牌”。例如,先正达公司的西兰花种子占到市场份额的20%,彩椒种子占到80%;海泽拉公司的番茄种子、瑞克斯旺公司的茄子也都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
笔者在主展区走访了先正达、圣尼斯、海泽拉、德瑞特、威马、bejo等外国蔬菜种业展位。跨国公司展出的蔬菜品种,主要是西红柿、大椒、黄瓜、茄子、甘蓝、胡萝卜等。外国蔬菜品种在产量和抗性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更重要的是口味好、品质佳、耐储运,另外,很关键的是跨国公司的蔬菜种子受知识产权保护,在市场销售中占有独特的优势。凡是挂有“洋品牌”名、优、特、稀的高档蔬菜,价格再贵也有人买。笔者询问一位参展公司人员,一个拳头大的彩椒售价多少?他估量一下说,30元吧!再问:“有人要?”回答:“还常脱销呢!”
一项调查资料显示:在寿光设施蔬菜生产中,洋品种覆盖面积所占比例为:甜椒(含彩色椒)95%,大果西红柿61%,樱桃西红柿80%,无剌水果黄瓜80%,西葫芦50%,厚皮甜瓜40%,茄子30%;而有剌黄瓜、辣椒、苦瓜、丝瓜、菜豆、豇豆等则多为国产品种。
韩国一家种苗企业开发了一种胡萝卜种子,在寿光蔬菜种子市场非常引人瞩目。这种胡萝卜种子每包80g售价80元,比其他胡萝卜种子价高10倍,年销售额达6050万元。即便如此,它还是不断“脱销”。总经理说:“我们企业在中国蔬菜种子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凭借萝卜、胡萝卜种子等热销商品为基础,成为能与国际蔬菜种业竞争的公司。我们还准备开拓白菜、辣椒、西红柿、香瓜、西瓜等种子市场。”据介绍,在寿光露地生产的2000hm2胡萝卜,80%的种子来自进口。
洋品种质量好,但价格之高也令人咋舌。有些蔬菜品种种子的单位价格比黄金还贵。笔者详细询问了几家种苗公司的洋品种价格:五彩椒种子每粒1元,网纹甜瓜种子每粒2元,黄瓜种子每粒0.62元,番茄种子每粒0.38元,油瓜种子每粒0.85元,茄子种子每粒0.4元。而这几种蔬菜国产种子的价格仅为几分钱。这些种子绝大部分是杂交品种,需要年年制种,年年购买。每户菜农仅购买种子一年就增加投入1.2万元。以一个蔬菜大棚需要千元的种苗计算,寿光市30万个大棚,每年光购买种子就需要多花2亿~3亿元。农民一面抱怨“洋种子”价格昂贵,一面还是乐意选购洋种子以获得好的经济收益。
博览会一位负责人告诉笔者,有近50家外国种子公司在寿光设立了销售点,有10多家外国公司建立了新品种示范基地或研发基地。国外种业带来的不仅是蔬菜优良品种,也带来了先进科学技术,以及现代企业营销理念和经营方式。
中国蔬菜种业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我国是蔬菜生产大国,也是种业大国,蔬菜种业产值约在100亿元以上。透过寿光蔬菜博览会折射出中国蔬菜种业的缩影:中国蔬菜种业缺乏品种核心竞争力、市场健康发展的驱动力,这股驱动力量不仅包括企业的内部能力(企业战略和战术管理能力,以及组织情商能力),而且包括来自企业的外部力量。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科技创新、资本集聚和知识产权保护这几种力量。
面对精品荟萃的蔬菜博览会,面对五光十色的新技术产品,业界人士都有发自内心的感慨,也滋生出一种深深的忧虑:中国蔬菜种业高端产品已经被跨国种业公司主导,“洋品牌”在蔬菜种业市场领衔唱主角,如果没有自主创新,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中国蔬菜种子产业将何去何从?
业界人士认为,要正确地认识中国蔬菜种业的现实和问题:一是要承认我们科研水平落后。“中国关起门搞了几十年运动,口头上喊赶超,实际上在原地踏步,怎么还埋怨人家是经济侵略呢?洋品种的背后隐含的是科学技术实力啊!”二是国有种业体制改革步履维艰,蔬菜种业小而分散。“我国注册100万元以上的蔬菜种子企业9000多家,注册100万以下的企业超过10万家,有一定规模的蔬菜企业屈指可数,年营业额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不超过10家,还没有超过亿元的企业,绝大多数蔬菜企业甚至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品种。”三是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种质资源利用率很低。四是蔬菜种业老板缺乏紧迫感和使命感,为眼前利益争夺市场,各自为战,缺乏长远的市场定位,更缺乏联合起来把企业做大做强的理想和行动。当众多跨国种子公司捧着高端蔬菜产品,携强大的技术、资本、品牌和服务优势走进中国,把竞争擂台摆在田头地边时,中国的蔬菜专家和种业老板眼睁睁地看着跨国公司老板在中国的土地上用“洋品种”大把大把地赚钱。中国的蔬菜科研活动仍然不愿意走出传统的经院,摆着“大而全,小而全”的摊子进行着重复研究,其结果不能不令人忧虑。
寿光蔬菜博览会折射出的问题,正在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思考。如何深化蔬菜科研体制改革、培育优良蔬菜品种和培创龙头企业,增强蔬菜种业的国际竞争力呢?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形势下,现代蔬菜种业的竞争,核心就是优良品种的竞争。农业生产力的突破与跨越,总是以种子革命为先导的。每一次品种的改良都标志着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升级。
第一,改革科研“双轨”体制。所谓的“科研双轨制”,就是一方面由政府拨款给所属科研院所和农业院校,按项目课题进行研究,科研人员并不关心科研成果产业化;另一方面,民营企业按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拿出有限的销售收入进行科研再投资,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科研双轨制”使育繁推脱节,破坏了产业化自身的运作规律。我国从中央到地方的科研院所都拥有优秀的蔬菜研究人员,不缺种质资源,更不缺先进仪器设备,但缺乏良好的科研体制和激励机制。一位管理官员深有感触地说:“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深化科研体制改革。科研院所必须打破传统的封闭管理模式,确立科研为生产服务的方向。蔬菜的科研水平和新品种培育速度,决定蔬菜产业化走向及市场竞争力。”
第二,蔬菜种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定位。洋品种蔬菜“”进入,形成明显的高端市场和低端市场。高端市场强占城市近郊新兴的蔬菜专业生产基地和部分出口蔬菜基地,低端市场则成为广大农村自种自食和集市调剂所需品种的种子市场。高端市场竞争不只是品种及质量的竞争,更主要的是技术服务的竞争。而低端市场大多为常规品种,良莠不齐,价格低廉,市场供大于求,利润空间很小。因此,低端市场开发要在物美价廉上做文章,在优质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上下功夫。具有科研和技术实力的科研单位和种子企业,要不断增强科研实力,逐步涉足种业高端市场。
雨中的树林范文5
关键字:林木常规育种;生物技术;应用
Abstract: Biotechnolog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cientific means, in the process of forest breeding, biotechnology will play a very important role, especially the selection of fine varieties of forest tree genetic markers and gene engineer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In this paper, the application of tree breeding technology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y, proposed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breeding and biotechnology breeding, ensure excellent tree species, so as to guarante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orest.
Keywords: tree breeding; Biotechnology; application
中国分类号:S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标号:2095-2104(2012)03-0001-02
0 引言
林木育种是保证林木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维持自然平衡的重要调和手段。在我国林木育种方面发展仍然相对落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方面逐步发挥作用,这就使得林木得以持续发展和延续。林木种质资源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林木的后续生长,所以要培养优良的林木资源,应用林木遗传因素并配合生物技术的使用从而克服不良林木种资源的改良,这不仅关系到我国林业的发展,同时是生态平衡的最终要求。
1 林木常规育种现状
林木是关系到自然协调的中坚力量,所以在林木的遗传育种方面以引起了相当的重视。林木遗传改良的工作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发展相对滞后。然而,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林木的育种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林木的遗传和基因改良是一项根本性的关系到林木培育的重要技术,这项技术着眼于选育优良品种并进行大量的繁殖,从而保证林木的连续性。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对木材的需求,同时可以保证优良品种的继续存续和发展。在林木的生产过程中,林木育种方面也以趋于成熟。其中,林木的育种包括选育、遗传测定和良种繁殖三个阶段,在我国,林木的育种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技术基础,并取得了些许成就。然而随着对林木需求的加大和对优良品种的偏好需求,就使得林木育种必须找到新的发展方向并创新新的育种技术作为支撑。
2 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
林木不同于其他的生物体,其生长周期较长,而且林木在幼年和成年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生理性状,除此之外,林木的遗传杂合性较高,这在某种程度上影响林木育种的发展状况。随着林业的不断发展和对林木需求的增加,现存的林木品种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生物技术的应用就可以弥补这一现状。生物技术为林木育种提供强大的动力。
2.1 遗传标记的应用
在遗传学的研究领域中,具有良好性状和遗传稳定性并且容易识别的遗传性征,比如形态特征、细胞学和分子标记等等,都可以称为遗传标记。其中,分子标记把DNA分子多态性作为遗传标记,这种遗传标记可以反映生物体的基因特性。在林木育种过程中,通常采用的分子标记方法包括:限制性片段多态性,随机扩增多态性,扩展片段多态性和简单重复序列等方法。在具体的方法应用中,要根据遗传基因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选择,除此之外,要考虑基因的识别和检测的便捷性和应用成本问题。近年来,分子标记技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遗传图谱可以显示遗传标记的相对位置,从而可以观测染色体进而进行相应研究。遗传图谱的应用和发展是林木育种研究的又一技术手段,可以在林木的良种选育和培养方面发挥作用。除此之外,分子标记中的指纹识别技术也逐步应用到林木的育种方面。指纹是一种类比人的定义,是一种区别于其他种或个体的特异DN段,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稳定性。指纹识别技术可以对树种的基因做出判断,从而对树种的个体之间进行亲缘关系判断,这就可以从根本上对林木做出区分,防止林木的交叉遗传。
2.2 基因工程的应用
基因工程通俗的来讲就是把目标基因通过一定的方式植入到受体植物,从而可以使林木的DNA发生改变,从而可以创造需求的林木品种。基因工程在林木育种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其中相关的技术包括目的基因分离鉴定、植物细胞遗传转化和转基因植物的识别等等方面。基因工程在林木育种方面有很大的贡献,在林木的体内植入目标性状的DNA,从而使受体达到DNA重组,由此可以产生基因的变异,创造出新的生物体。基因工程通常需要的时间不长,而且可以打破林木种间杂交不亲和的界限,从而可以打破林木自身性状的影响,培养出新的林木品种。
3 林木育种的展望
林木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育种具有本质的差别,林木的常规育种基本上是应用杂交来改良品种,所以改良的效果并不显著,新品种的培育较差,而且常规育种的方向性较差,难以对生物进行定向的改造和培育,而生物育种就可以打破常规育种的弊端。生物育种是从生物体内部对基因的一种改良,可以通过植入具体性状的基因对林木进行定向培养,同时,生物育种还可以打破种间杂交的障碍,使林木品种得到创新发展。
在林木育种的发展中,要不断完善基因工程的应用,要积极开发导入基因介质,同时完善基因性状,发展基因导入的有效性,同时要开发多性状基因,使导入基因能够满足需求。同时由于林木基因组重复的序列较多,提纯方面存在困难,所以在使用基因工程来培育新的林木种资源使,要完善相应的提纯技术和林木基因的检测技术,从而充分发挥基因工程在林木育种方面的应用。除此之外,要开展空间育种技术工程,采用种子卫星搭载工程,从而可以利用空间环境创造新的林木品种,在模拟的环境中发现林木的性状和改善效果,从而可以模拟空间状况的生物效应,为林木的育种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4 结语
林木育种是创造新的林木种资源、保证林木可持续发展的过程,那么在林木育种的过程中,就要重视生物技术的应用,从而可以改善林木常规育种中难以达到的技术要求,更快更好的培育出需要的林木新品种,服务于林业的发展和优良品种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沈熙环.林木常规育种与生物技术的应用[J].林业科技开发,2006,(01):1-4.
[2]毕影东,杨传平.生物技术在林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J].世界林业研究,2007,(06):23-28.
[3]马和平,臧建成,李毅,吴袖荣.生物技术在林木育种中的应用[J].河北林果研究,2005,(04):41-44+63.
雨中的树林范文6
关键词:电阻抗;抗寒性;介电常数;松弛时间;损耗角正切;抗逆性
中图分类号:Q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9-0145-04
1 引言
电阻抗技术是一个边缘性的研究领域,是研究物质电学性质的一种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电阻抗技术已经在材料研究、固体表面处理、器件研究、电化学领域、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多个领域得到关注和青睐。国外生物电阻抗技术的研究水平较高,主要集中在生物电阻抗测量技术及测量装置的研究和模型构建及参数提取的研究。国内学者在医学工程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涉及建模,算法、图像处理,临床应用等多方位多层次,在农业、林业、园艺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多停留在应用方面。
2 电阻抗法在林木抗寒研究中的应用
抗寒性是指植物不受冻害所能忍受的冰冻温度。电阻抗测量技术用于植物是将林木的茎干、针叶或样本作为一个电容器[1],通过测定其电阻抗及其相关的电特性参数,建立林木茎干、针叶或样本的电阻抗等参数与林木的抗寒性和受冻害程度的关系,来评价林木质量。
目前该法主要是用于测定林木抗寒性。植物在寒害和冻害锻炼期间以及在遭受冻害时植物组织细胞壁首先受到伤害,细胞膜发生透性改变,离子泄露,膜电阻随之发生改变,从而使组织电阻发生改变。这样,通过电阻抗法可以检测到冷冻胁迫对组织特性的影响[2]。Repo对欧洲赤松(Pinus sy lvestris)幼树当年生枝条用电阻抗图谱( EIS)法和电导(EL)法测定为期一年的抗寒性试验[3],王爱芳以8年生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苗为试材,在抗寒锻炼阶段(10月份)和脱锻炼阶段(3月份)分别取样进行电阻抗图谱(EIS)法和电导(EL)法对樟子松茎和针叶进行了抗寒性测定[4]。他们的研究结果均显示,EL 法确定的针叶抗寒性与利用阻抗法中的胞外电阻率参数re求出的茎抗寒性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相关系数=0.97)。Mancuso对4 种Callistemon 属和2 种Grevillea 属植物进行的抗寒性研究[5],得出非常类似结果。Hurme、Repo等用电阻抗图参数re法求出的欧洲赤松茎抗寒性低于EL法求出的针叶抗寒性[6,7]。Repo、Ryypp等的研究显示当样本抗寒性很强时,EIS法可能比EL法低估抗寒性[8,9]。但王爱芳的结果表明,EIS胞外电阻率re法比EL法求出的抗寒性高[4]。不同的结果可能的原因还不是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另外,Repo、王爱芳的研究表明在抗寒性快速增强的阶段,不经冷冻处理的样本用阻抗谱中的驰豫时间估测抗寒性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测定方法,具有潜在的实用性,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方法[7]。同样,刘辉对金叶女贞(Ligustrum vicaryi)茎抗寒性和电阻抗图谱参数的影响分析指出电阻抗图谱法是一种测定植物抗寒性,尤其是估测不经冷冻处理样本抗寒性的可行的方法[10]。就现有的研究文献来看电阻抗技术主要是偏向于对针叶树种抗寒性的研究,且较为可靠,对其他逆境的研究少见报道,刘晓红等曾以不同生育期小麦叶片为材料进行水分胁迫实验,得出的结论是,电阻抗图谱参数尚不能用于表征小麦品种的抗旱性[11]。
3 尚未利用到的参数
3.1 极化率
利用阻抗法研究林木或植物的抗寒性时,把待测的样品作为电容器,也就是将研究的样品作为了电介质材料。根据电介质的极化机理,电介质的极化可以归结为5种形式:电子位移极化、离子位移极化、转向极化、热离子极化和空间电荷极化[12]。由于电子的分布与温度无关,电子位移极化与温度基本无关。离子位移极化只可能在离子晶体中建立,离子极化只是与离子结构的参数有关,与温度无关。空间电荷极化,指电介质在电压作用下有能量的损耗,在讨论温度与损耗角正切、介电常数时再作阐述。
作为研究对象的林木是一种比较复杂的电介质,一方面,作为极性电介质林木中一定含有偶极分子或偶极基团如HCl、NH3等,在无外电场作用时,具有一定的偶极矩,但是由于分子不规则的热运动,分子在各个方向的分布几率是相等的。因此,就整体来看,宏观偶极矩为零。当偶极分子受外电场作用时,偶极分子将受到电场力矩的作用而趋于转向电场方向,于是就介质整体而言,出现沿电场方向的宏观偶极矩。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并非所有的分子都能整齐地沿电场方向排列。一般电介质的转向极化由于受到分子热运动的无序化作用和外电场的有序化作用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它的建立需要较长的时间,约为10-6~10-2s数量级或更长。在一般情况下,电介质的转向极化率σT与绝对温度T成反比[12]。另一方面,作为电介质的树木其中一定存在着一些N+a、K+等弱联系的离子,它们处于介质中能阶较低的平衡位置,并在平衡位置附近作热振动。在一定的温度下,离子的热振动能超过邻近分子对它的束缚势垒时,离子就能越过势垒而到达新的平衡位置,在没有外电场时,离子的随机分布没有改变,离子没有定向的迁移,不呈现宏观的偶极矩,但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外电场破坏了电介质中弱联系离子的随机均匀分布,便形成了宏观的偶极矩,从开始加上外电场到离子极化达到稳态时,同样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电介质需要的时间约为10-10~10-2s数量级,其热离子极化率aT也与绝对温度 成反比[12],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林木被极化时,其转向极化和热离子极化的极化率是否与绝对温度成反比或者有何关系,这需要实验验证。
3.2 相对介电常数
对于植物组织,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是有能量损耗的,一种是由于电导(植物组织中含有水分,电解质和各种矿物质,具有导电性)引起欧姆损耗,主要由电学指标电阻率确定,另一种是由于极化引起的损耗。在恒定电场作用下,组织中没有周期性的极化过程,因此损耗仅由电导引起,这时组织的品质可用体积电阻率来描述。而在交变电场作用下,除了电导引起的损耗外,还有周期性的与热运动有关的松弛极化,也引起组织的能量损耗,即极化损耗。当植物组织被外加的电场――不同频率下的交流信号作用时,组织发生极化,极化了的组织能够产生束缚电荷,束缚电荷产生附加电场,组织内部的电场就是外加的电场与组织内部因被极化而产生的附加电场的叠加。当外加的电场撤消后,束缚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不会马上消退而发生弛豫;导致组织内部的总场振幅和相位、阻抗(包括实部与虚部、阻抗模值、阻抗相位角)、品质因数、介电常数、损耗角正切等电学参数均会发生变化。现有的文献中普遍应用的方法是电学指标电阻率,也就是电导率的倒数,参数主要反映的是介质在电场作用下的欧姆损耗,实质上能量损耗包括电导即欧姆损耗和极化损耗。对于研究极化损耗,关键的电学参数应该是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所以,当植物组织在交变电场作用下,单考虑电阻率是不够全面的,我们应该将与极化损耗相关的参数介电常数和损耗角正切同时考虑进去。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把待测的对象看作一个由生物组织为电介质的电容器时,由于电容的大小是导体系统的物理尺度和周围电介质的特性参数决定,比如对于最简单的平行板电容器来讲,其电容大小与两板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与极板面积大小成正比,与板间填充的介电常数成正比。当所取的样品确定后,距离和面积参数确定,所以反映物质特性的介电常数是反映电容大小的一个关键的电学参数。在电场作用下,建立极化通常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达到稳定状态,这对于恒定电场中的电介质来说是不成问题的,总有足够的时间让极化建立完全而到其稳定状态,相应恒定电场中的介电常数――静态介电常数。然而在交变电场中电介质的极化情况就不同了,极化将随着电场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电场随时间的变化很快,也就是电场的频率较大时,可以与极化建立的时间相比拟,极化就可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了。这样,介质在交变电场下的动态介电常数与静态介电常数是不同的,并引起介质的极化损耗。这时表征介质电极化特性的常数用复数,表示,相当于通常的介电常数由和组成的复介电常数和介质温度和电场频率有关[13]。
式中为松弛极化时间;为介质的静态介电常数,即介质在直流电场作用下的介电常数;ε∞为相应于电子位移极化的介电常数,等于光折射率的平方,称为光频介电常数。γ为电介质的电导率即电阻率的倒数;在高频下可以忽略。当温度升高时同时向高频方向移动,而s和max值稍有下降。ε′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1所示[13]。
图1 ′和″的温度特性曲线
低温区反映ε∞随温度的变化,高温区反映εs随温度的变化,而在中间温度范围的ε′随温度上升而增大。从ε″的表达式可见,电阻率的倒数电导率γ只是ε″的组成部分,显然用不及″更能够准确地反映植物的特性。
3.3 损耗角正切
损耗角正切=″′与温度密切相关,随温度变化的特性曲线[12],如图2所示,与介电常数一样,损耗角正切与温度的关系不显涵于式中。此外,仅取决于材料特性而与材料尺寸、形状无关,其值可以由实验直接测定。由此可见,用介质损耗角正切来描述电介质在交变电压下的损耗及介质的温度是有利的。以最简单的平行板电容器为例来说明,这是因为任意一个普通的电容器都可以看成是无限多个平行板电容器的串联或者并联,根据电容器串并联的规律,可以求出任意一个电容器的电容等介电特性参数。当平行板电容器介质中含有位移极化,松弛极化和贯穿电导时,在交变电压U(t)=msinωt作用下,损耗角正切可以写为[13]:
=γ=0(εs-ε∞)ω2τ1+2ωε0
0为真空中的介电常数。从的表达式可见,电阻率的倒数电导率γ只是的组成部分,显然用不及更能够准确地反映植物的特性。
3.4 松弛极化时间
热离子极化和转向极化的粒子极化率均与温度成反比,建立热离子极化和转向极化又需要较长的时间――松弛时间。松弛时间τ与绝对温度呈指数关系,=(eu/kT)/(2v)[12],其中是离子的活化能,k玻耳兹曼常数,v离子本征振动频率,对的名称,不同的文献称谓不同,有称弛豫时间的[14]。由表达式(1)和(2)同样可以看出,无论是复介电常数・的实部′,还是虚部″它们都是极化松弛时间的函数,所以在利用阻抗法研究林木或植物与温度的关系时,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不可缺失。
如果在均匀介质中,弛豫时间为介电常数与电导率的比值[15],所以它能够比电阻率(电阻率与电导率互为倒数)更可靠地反映客观状态。近几年来对几个树种不经冷冻处理的样本研究中所发现的弛豫时间与抗寒性的相关最高。 为研究抗寒性最重要、最精确的参数[2]。Repo用求出的抗寒性与常规方法求出的抗寒性的差异不超过±2℃范围[8]。刘辉通过对抗寒锻炼初期,短日照处理的金叶女贞茎的抗寒性分析,得出样本不经冷冻处理的情况下,可通过茎的弛豫时间估测抗寒性[10]。王爱芳等采用电阻抗图谱法和电导率法对不同发育时期的樟子松茎和针叶进行抗寒性测定,得出针叶的细胞膜时间量和茎的可以作为计算抗寒性的参数,不经冷冻处理的样本,用茎的和针叶的估计樟子松不同发育阶段抗寒性是很有前途的方法[4]。
4 结语
(1)由前面的分析得出弛豫(松弛)时间、极化率均与温度直接有关,介电常数、损耗角正切间接与温度有关,作为由于高温引起的植物伤害的现象――热害,从电介质物理学的角度可以得出,是可以利用阻抗谱参数研究植物的耐热性,就目前的研究文献看,阻抗谱参数只是局限在研究植物的抗寒性方面。在耐热性方面未见报道。事实上在冰冻、低温、高温、干旱、盐渍、土壤过湿和病害等各种逆境发生时,植物体内的水分状况有相似的变化,吸水力降低[16],组织电阻一定会发生改变,这样,通过组织电阻发生的变化就可以直接地反映植物的抗逆程度或受害程度。从理论上说利用电阻抗法可以研究植物抗逆性且比其他方法更为直观和灵敏。
(2)在外电场作用下,植物组织中存在电极化损耗,损耗角正切、电导率γ、频率、复介电常数的实部′、复介电常数的虚部″之间以及它们与温度之间存在关联性。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没有考虑这些物理量与温度之间的关联性,以及这些物理量之间的关联性。所以,在利用电阻抗法研究植物的抗逆性时,参数・=′-iε″、、γ 、应该综合考虑。
(3)一方面,媒质属于电介质还是良导体,不仅与媒质参数有关,而且与频率有关。随外加电场频率的增加,生物组织介电常数从高值向低值变化和电导率随外加电场频率的增加从低值向高值变化的效应[17],另一方面,由于参数均与频率有关,所以在利用阻抗法研究物植物的抗性时,需要说明所测参数的外场频率。
(4)在高频场作用下,导电媒质电导率和介电常数的总的宏观效应引入等效的复介电常数表示,由前面的表达式可知,电导率变成等效的复介电常数的虚数组成部分。所以,在利用电阻抗研究植物的抗逆性时,植物组织的介电常数应该是比电导率更能够可靠和准确地反映植物组织的抗逆程度。这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
(5)电阻率不及更能够准确地反映植物的特性。这也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由于温度显涵于弛豫(松弛)时间 的表达式中,利用阻抗法研究林木或植物与温度的关系时,是一个重要的参数,不可缺失。刘晓红的实验结论是,电阻抗图谱参数尚不能用于表征小麦品种的抗旱性[11]。作者从物理学的视野分析,因为在利用该方法,建立阻抗模型时是把待测的对象――生物组织看作了一个圆柱形的电容器,而林木的茎和针叶又是圆拄形的,所以实验样本取材茎和针叶,实验效果较好。如果在测定叶片时修改电容器的模型为平板电容器,作者推断实验效果也许是可行的。建议我们利用阻抗技术研究植物的抗逆性时,电容器理论模型应根据具体的实验样品作相应的调整。
(6)由于植物组织属于一种非线性、各向异性的电介质,在不同的方向施加电场,其极化程度和极化方向是不一样的,所以在利用电阻抗研究植物的抗逆性时,需要研究所施加的电场的方位,例如电场的方向是平行还是垂直于组织。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都没有考虑外加场的方位。由于并联支路的导纳可以直接相加,所以,在利用电阻抗研究植物的抗逆性时,在构建物理模型时,相信在某些情况下,若采用导纳进行计算更为方便。这需要进一步的实验验证。目前的研究文献来看,未见有关研究植物抗性的导纳法的应用。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7)植物电阻抗成像技术或许是未来一个具有潜在价值和奥妙的新兴研究点。生物电阻抗成像技术(biological electrical impedance imaging,BEI)是医学成像技术的一个新方向,是当今生物医学工程学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已开始从实验室研究向临床应用过渡[18]。与之相比,研究植物的生物电阻抗成像技术未见相关文献报道。电极系统的选择也是应用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喻方圆,徐锡增.苗木生理与质量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0,13(4):17~24.
[2] 张 钢,肖建忠,陈段芬.测定植物抗寒性的电阻抗图谱法[J].植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学报,2005,31(1):19~26.
[3] Repo T,Leinonen M,P kknen T.The application of electr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in assessing the frost hardiness of Scots pine[O].//ICPRBI.Proceedings of the IX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Bio-Impedance.Heidelberg:ICPRBI,1995.
[4] 王爱芳,张 钢,魏士春,等.不同发育时期樟子松的电阻抗参数与抗寒性的关系[J].生态学报,2008,28(11):5741~5749.
[5] Mancuso S,Nicese F P,Masi E,et paring fractal analysis,electrical impedance and electrolyte leakage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ld tolerance in Callistemon and Grevillea spp[J].Horticultur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2004,79(4):627~632.
[6] Hurme P,Repo T,Savolainen O,et al.Climatic adaptation of bud set and frost hardiness in Scots pine(Pinus sylvestris) [J].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1997,27(5):716~723.
[7] Repo T,Zhang G,Ryypp A,et al.The electr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 of Scots pine(Pinus sylvestris L.) shoots in relation to cold acclimation[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2000,51(353):2095~2107.
[8] RepoT.Influence of different electrodes and tissues on the impedance spectra of Scots pine shoots[J].Electro and Magnetobiology,1994,13(1):1~14.
[9] Ryypp A,Repo T,Vapaavuori E.Development of frost hardiness in roots and shoots of Scots pine seedlings at non-freezing temperatures[J].Canadian Journal of Forest Research,1998,28(4):557~565.
[10] 刘 辉,张 钢.短日照对金叶女贞茎抗寒性和电阻抗图谱参数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8,23(2):173~179.
[11] 刘晓红,王国栋,张 钢.小麦叶片的电阻抗图谱参数对水分胁迫的响应[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3(5):48~53.
[12] 孙目珍.电介质物理基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13] 陈季丹,刘子玉.电介质物理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82.
[14] 殷之文.电介质物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15] 马冰然.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上册)[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16] 郝建军,康宗利.植物生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17] 马 青.频域阻抗法研究细胞介电特性[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4,21(4):187~195.
[18] 董秀珍.生物电阻抗成像研究的现状与挑战[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7(5):641~643.
Relationship Discussion BetweenElectrical Impedance Parametersand Temperature of Trees
Ma Fengxiang1,Chen Xiaoyang2,3
(1.School of Science,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2.School of Biologic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Beijing 100083,China;
3.School of Forestry,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42,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the principle of bio-electrical impedanc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rost hardiness in tre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mperature and electrical impedance parameters that has not been used for the study of plant cold tolerance is discussed in terms of dielectric physics when studying the resistance of plants by electrical impedance method shows that impedance method can be used in studying plants heat and other resistant and it is more direct and more sensitive than other methods;the parameters・=′-iε″、、γ 、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the measured field frequency should be described;Comparatively,dielectric constant is more reliable and accurate than conductivity in reflecting the plant tissue resilience;resistivityis less accurate/ no more accurate thanin reflect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la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