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京剧艺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京剧艺术范文1
【关键词】京剧;课堂;发展
中图分类号:J8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030-01
从2008年开始,教育部在全国10余个省市地区开展中小学京剧进课堂的试点活动,号召年轻学生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京剧艺术进课堂”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我国的优秀民族文化遗产,有利于“特色教育”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
一、京剧艺术进课堂中的困惑及对策
(一)缺乏师资。师资问题是目前京剧艺术进课堂所遇到的最大困难,目前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多来自于高师音乐专业,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只有“民族音乐概论”这一门课程涉及到戏曲段落的学唱,且这种学唱更多的是对唱腔的模仿,对专业的一招一式相对还比较陌生。
为解决这一难题,教育部在2008年同时启动了对试点学校教师的京剧培训工作,邀请专业京剧演员对教师进行培训。2011年,湖南长沙芙蓉区每周例行的教研活动即京剧学习,所有的老师必须跟专业京剧演员学习一招一式完整的京剧段落。以上举措对于缓解京剧艺术进课堂的师资困难产生了积极和有效的作用,值得借鉴。
(二)学生兴趣不浓。京剧艺术丰富的唱腔、历史内容、唱念做打等基本功都容易给学生以距离感,难以引起共鸣,中学生学习这些传统艺术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而长期以来孩子们受到通俗音乐的影响,本身就对民族文化接触甚少,致使他们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没有兴趣。
对此,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及形式。此外,还可以把当地的京剧票友请到学校来表演,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看到京剧的扮相、服装、脸谱,听到京胡、梆子的伴奏,更可以让学生着戏服学唱段,画脸谱分析人物性格。
(三)地域差异突出。目前京剧进课堂在大城市推广较顺利,但是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相对贫困的地区则遇到了更大的问题。目前广大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学相对滞后,有的地方没有专职音乐教师。由于地方教育经费有限,所以对艺术教育的投入较少,农村的孩子接触不到京剧。此外,中国方言众多,地域语言差异显著,北方语言背景的学生学习京剧更容易掌握,而日常讲南方方言的学生则在京剧学习的吐字、咬字、对白上产生了较大的困难。
送教下乡,让有京剧表演基础的老师下乡支教,把课堂教学资源搬到农村贫困地区去,可改善那里的音乐教学面貌。另外,对于方言色彩浓郁的地区,更应该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多给学生以鼓励,培养他们的信心。
二、对京剧艺术进课堂的反思
(一)“京剧样板戏”段落过多。京剧样板戏产生在特定的时期,对于传统艺术的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内容更利于学生理解,唱腔也相对通俗,在演唱时对于咬字和润腔上也没有传统京剧那样严格,表演的细节上也没有传统京剧那样考究。出于以上考虑,教育部在京剧艺术进校园的指导唱段中更多地选择了样板戏,而传统戏相对较少。
严格地说,样板戏并不能完整地体现京剧的神韵以及艺术魅力,内容政治性过强,不符合现在所提倡的博爱、宽容等价值观。在表演上,角色性格单一,表演形式不丰富,更为重要的是旦角、净角、丑角,这些传统京剧别有个性的行当很少体现。所以难以让学生了解全面的京剧艺术风格。在学校实施京剧进课堂活动时,也需要与当今社会的文化结合起来,不宜过分排斥流行音乐,可以通过《唱脸谱》《北京一夜》《新贵妃醉酒》等作品拉近学生与传统京剧的距离。所以说,选曲应该有全局观,应该多样化,要充分考虑学校环境和学生特点等多重因素。
(二)传承地方戏也很重要。学生学习京剧的同时,也应该重视本土的地方戏曲。各地方剧种传承至今,在艺术形式上也趋于成熟,从语言、习惯、风俗等各方面来看,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地方的乡土艺术往往是当地文化的根,更需要有传承和弘扬的必要。
京剧艺术进课堂应该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弘扬传统艺术的第一步,然而下一步,那些特色鲜明的地方戏曲,如广东粤剧、湖南花鼓戏、安徽黄梅戏、浙江越剧等都能够走进中小学课堂,这才能真正对我国传统艺术的整体传承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和意义。所以音乐教师应该因地制宜,落实地方乡土音乐教材,让中小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根。
三、结语
京剧是我国的国剧,在世界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把京剧引进课堂实际上强化了我们对本民族文化和艺术的认知。广大青少年学生能唱、能念、能演京剧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我国国粹艺术的传承和接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宋爽.我谈京剧进课堂[J].中国京剧,2008,(06):42-43.
作者简介:
京剧艺术范文2
一、京剧艺术中的京剧服饰
在京剧艺术中,京剧服饰的艺术价值往往通过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外表表现出来。京剧服饰又称之为“行头”,代表各种角色穿戴的总称,具体类别包括长袍、短衣、铠甲、盔帽、靴鞋以及相关饰品等。以戏衣为例,其名目就十分繁杂,主要包括蟒袍、官衣、箭衣、靠、披、褶子等20余种。按照色彩可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两种。按照质地可分为缎、绸、布等。而戏衣纹饰又包括龙、凤、花、鸟、虫、鱼、水、云等。根据不同的色彩和纹样,戏衣的穿戴搭配也有所不同,也因此戏衣看起来绚丽多彩且表现力丰富。其中,武生所穿褶子大都绣有飞禽;小生所穿褶子大都绣有花卉;贫寒书生所穿褶子大都补有不规则的杂色绸子,名曰富贵衣;皇帝穿黄蟒;大臣穿红色或紫色蟒;地方官穿官衣;小姐穿衣裙;丫环则穿坎肩或裙子。因此,京剧人物只要一出场,不必听其唱腔唱词,观众就能够对剧中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地位等有了大致了解,这就是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
二、京剧艺术中京剧服饰的表现作用
(一)表现不同的人物类型
京剧表演为了更好地处理各类人物可以划分成各种行当,并且规定各种行当通过特有的动作、唱念、翻打等手段来完成人物的塑造。京剧服饰与京剧表演相同,为了表现不同的人物类型,也可以进行分类,具体包括大衣、二衣、三衣、盔帽等各类专业行当,每个行当的工作范畴与任务使命又有所不同。现以大衣为例进行简述。作为京剧服饰内部分工的行当之一,大衣的存在主要是为演员创造角色提供服务。在大衣类别里,服装名称大体包括:蟒、改良蟒、旗蟒、官衣、改良官衣、学士官衣、判官衣、开氅、鹤氅、帔、八卦衣、法衣、僧衣、褶子、宫装、古装、裙、裤、袄,以及相关的服饰配件等。从大衣行当的工作范畴与作用角度分析,其涉及到的人物领域绝大部分是文职官员、老爷太太、少爷小姐、丫鬟仆人等,从服装的样式来分析,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蟒、帔、官衣、开氅、褶子、宫装、八卦衣等服装的袖口处都有水袖,这也是与二衣、三衣的区别所在。
(二)表现不同的尊卑权位
在京剧艺术中,通过服饰就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尊卑权位。从京剧服饰的用色上看,其受“五色”观念影响较深,但也有其独特的自身特点。从服饰色彩上看,其可以分为上五色和下五色两种,也即是我们常说的正色和间色。上五色是指红、黄、绿、白、黑,下五色则是指紫、蓝、粉、湖色、古铜。在我国古代,黄色和紫色代表最为尊贵的颜色,而黄色通常为帝王专用色,黄色蟒袍通常为剧中皇帝、皇后、贵妃等专用,而相对稳重的杏黄色,通常为剧中王子、亲王、王爷以及地位较高的老旦等角色专用,以显示其高贵的身份地位。比如刘备、刘秀、李艳妃等剧中人物。紫色一般分为五色,通常为品级中上的官员专用,其中的红色代表尊严和权力,能够表现出人物的高贵庄重,通常公伯王侯等显要人物才可穿红色蟒袍,比如曹操、孙尚香、杨玉环等剧中人物。而红色官衣也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状元、使官等人物才可穿用。因此,在京剧舞台上,官员级别可以根据“红为府、蓝为县”加以区分。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京剧舞台上的各种冠帽来判断剧中人物的等级权位。通常冠帽翅子样式可分三类:向上、平直和向下。这三类即是人物的明显标志,据此可以对剧中人物身份加以区别。其中向上的称之为朝天翅,拥有此类翅子的冠帽通常是皇帽、皇巾、九龙冠、扎镫、相巾等,大都是皇帝或高级文武臣僚所戴。而中下级文官所戴冠帽通常有方翅纱帽、尖翅纱帽、圆翅纱帽、桃叶翅纱帽等,大都使用平直翅子。虽然宰相所戴相貂通常也会用平直翅子,然而其翅子较长,且尾端略有上翘,如此就与普通官员有所不同了。
(三)表现不同的历史文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服饰文化,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近代服饰的流行史,19世纪末时以曲线的紧身曳地长裙最为流行,而20世纪70年代却开始流行起体现青春活力和活泼性感的“A字裙”和“迷你裙”,到了80年代随着科技发展,又开始流行体现女性自然曲线美的各类服饰。因此可以说,服饰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体现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而我国京剧服饰与其所处的客观环境、历史时期、宗教信仰、审美情趣以及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都有密切关联。现以蟒服为例加以简述。蟒服是京剧服饰中体现统治阶级地位的代表服饰之一,其无论是在造型布局与色彩上,还是在图形装饰的运用上,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识理念,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道德上的审视标准。其中的蟒服纹样更融入了中国哲学思想内涵,涉及道德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等,并且对象征父权、皇权、宗教观念的物态和图形进行了集中反映,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起到了装饰、概括、突出生活之美的作用。
(四)表现不同的艺术美感
京剧服饰可以不受时代、地区和季节等条件制约,通过服饰演绎各种不同的剧中人物,给观众以不同的艺术美感。我们说服饰体现的不仅是一种形式美,同时也要彰显一种内在美,所谓形式也即内容。在京剧艺术中,水袖的运用就充分体现了京剧的美感。京剧服装除了紧袖大都会缀有一段长方形的白色纺绸,其甩动时形似水波,因此得名水袖。究其根源,水袖来自明代服装衬袍出袖的形式,有“长袖善舞”之含义,经过夸张美化后其脱离了生活原形而成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段。通常男用水袖长一尺有余,而女用水袖在两三尺之间,其能够在表演时适当延长和扩展人物的肢体展现,充分体现出人物的情感思绪,并且能够创造出优美的舞姿,轻盈飘逸如波舞动的水袖自然增强了舞台效果的表现力。无论是国粹京剧,还是其它舞台表现形式,都主张传达一种艺术美感,京剧与其它舞台表现形式只能借助于单一手段传达不同,其能够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辅传达,并且某些时候这种辅表达已经成为展现艺术美感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京剧服饰在表现艺术美感上所起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京剧艺术范文3
关键词:京剧;传承;振兴
中图分类号:J6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0-0038-02
京剧艺术是我国的国粹,2010年成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京剧,积淀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丰厚文化底蕴。自诞生至今,经不断发展与自我完善,吸收了其它地方剧种、艺术门类之所长,并经过无数艺术家的改革与创造,使之成为具有中国标识意义的文化元素,成为世界文化之瑰宝。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样式之一,在清末以至民国大部分时间内,不仅代表着中国舞台艺术样式的最高端,同时亦为大众娱乐样式的主流。如今,随着全球文化一体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京剧的衰落恰恰代表了本土文化传统日渐失落的一个典型实例。京剧里许多剧目中的人物和故事都取材于历史,都是惩恶扬善的故事,能够以史为鉴,教书育人。如何引起全社会对京剧这一国粹艺术的重视和热爱,营造京剧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对振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自信,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意义。
一、京剧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受娱乐方式多元化冲击,京剧传承观众基础日渐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人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文艺品种样式的日益丰富,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工具的迅速普及,不仅拓宽了群众的欣赏领域,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京剧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与京剧传承的鼎盛时期相比,人们吃完饭进戏园子,这样的年代一去不复返,而京剧艺术是个品位艺术,不是快餐文化,观众只有坐在剧场里,处在一种悠闲、松弛的状态下品戏,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变快,心态浮躁,不能静下心来,因此这种环境非常不利于京剧的发展。一些中学生喜爱的是流行歌曲、街舞,对京剧了解少,接受起来有难度,学习唱段就更难了,大多数学生即使喜欢京剧课程也不会去买票听戏。社会上广大观众对京剧的欣赏热情普遍不高,京剧演艺市场不成熟,票房收入微乎其微,剧团发展普遍面临资金难题。
(二)受功利思想影响,京剧传承热情不高。
学习京剧投入较多,加之能够靠京剧吃饭的人毕竟是少数。学生家长因为孩子学习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学龄前阶段就已“摄入过量”英语、钢琴、绘画等各类兴趣班。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体系内,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帮孩子提高成绩,增强竞争力,其中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是加课、补课。而京剧不纳入升学考试内容,仅仅作为一种爱好或者选修课存在,很难激起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京剧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需要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较好,但现在报名去戏校从小学京剧的人越来越少,家长都在为孩子的未来考虑,当他们看到京剧演员的惨淡生活,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从事这种职业,因此京剧在选材方面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影响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三)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习京剧需要耐吃苦,戒浮躁。
京剧博大精深、是一门很难的综合艺术,并不是会唱两句就行了,需要几十年的不断追求,不断刻苦钻研才能达到一定水平。需要学员投入毕生精力和心血,才能将京剧艺术较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一招一式、一个眼神、都有严格的要求,压腿、下腰、翻跟头练功非常辛苦,刀、枪、剑、戟的运用要经过艰苦的训练,唱腔、念白、表演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要求,培养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要6―8年的时间才能登台演出,京剧学员必须坚守,耐得住寂寞。目前由于社会关注度的降低,行业待遇不高,从业人员不愿意拿出更多精力刻苦地、一心一意地去钻研,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流失了,这对京剧事业发展和传承来说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
二、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
京剧文化源远流长,从化妆、服饰到唱腔、身法都体现出国粹艺术的极致,它的内涵,它的扮相,都是中华民族的专利。在海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京剧,有的人想家时就会唱起京剧,京剧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京剧本身。京剧艺术持续发展,离不开观众群体的培养,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人们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特别是对传统民族艺术缺乏基本的认知和欣赏能力,普及京剧知识不可不为,要持之以恒地不断提升观众的京剧审美鉴赏素养。
(一)要发挥票友协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扩大京剧传承的群众基础。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京剧票友协会,票友们在一起互相切磋、学习戏曲知识的同时,也不断的在身边人之间传承京剧文化,通过舞台展示京剧的魅力。京剧的传承除了要培养专业演员,同时也要培养观众,两者要齐头并进,京剧的传播才能更久远,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孩子学习京剧大多是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辈的影响,由于理解能力有限,小朋友学习京剧往往局限于模仿。但京剧的前途不在专业,而在观众、在业余群体当中,因此让孩子从小就在京剧的氛围里成长、熏陶,至关重要。京剧“墙里开花墙外香”,国外会把京剧当宝贝来研究,但我们自己对传统艺术却不那么热衷,这令人很遗憾,从某种意义上讲,京剧培养了观众,观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京剧。
(二)学校是教书育人、培育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成为京剧传承的重要阵地。
2008年教育部将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2011年记者走访发现,在校园学国粹“听起来很美”,推行起来却很难,如今在不少学校已悄然亮起了“红灯”。原因是老师不精通、课时难保证、学生不爱学,大多数试点学校将京剧课列入音乐课,而担任教学任务的主要是音乐教师,师资不足是最大瓶颈。京剧是一门包括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不是只会几段唱腔就行的。除了师资缺乏,京剧课时也难以保证,到了高年级,音乐课常常被语文、数学等其它科目老师占用,音乐教学计划都无法完成,更别提学京剧了。京剧进课堂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采取相应的措施,不可搞一刀切,比如利用校园小广播、校园网站、宣传栏和校园电视台对京剧班和校园京剧动态进行报道;邀请专家教授进校召开京剧座谈会,举办“走近京剧、弘扬国粹”知识讲座等培养学生受众,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让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表演和展示,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方式,请京剧专业人士来学校上课,一学期举办一两次京剧演出、在学校里搞一些小型的演出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又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相对全面真实的京剧艺术。
(三)成立戏曲培训中心,举办各类票友大赛,给予传承者荣誉和鼓励。
成立少儿戏曲培训中心或传习所,确保喜欢京剧的人能够得到指导帮助。京剧舞台艺术是以主要演员为中心的。看京戏要看“角儿”,没有“好角儿”,演不出好戏。同样一出戏,不同水平的演员去演,其艺术效果大不相同。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还需要各方面人才成龙配套。一个剧团不但需要各个行当的优秀的主要演员,而且需要优秀的“四梁四柱”,需要优秀的鼓师、琴师和文武场演奏人员,还需要好的化装的、勒头的、检场的、管服装的、管靴帽的、管道具的和管音响的各类人才。这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加强培养。我们必须把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京剧人才,特别是青年京剧人才,放在振兴京剧的突出位置。做好戏曲类节目的宣传工作,戏曲频道应该针对少儿、青年、老年票友设置精彩的有针对性的节目。做好京剧博物馆等专题展览场馆建设,并向观众开放。传统的戏曲传承方式主要是一种一对一的传帮带式的传承,要充分发挥中年演员的作用,一方面靠他们进行口传心授,手把手地教;另一方面他们的演出活动,有力的推动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培养了青年演员,有利于向更多的人介绍京剧知识,让他们了解、熟悉京剧,进而喜爱京剧。
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必须坚持正确的理念,在保护京剧这一国粹文化的本真性的同时,不断的培养观众群体,培养传承群体,运用好学校、协会、政府和市场的作用,促进传统京剧艺术不断发扬光大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京剧艺术范文4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我国有戏曲剧种300余种,其中以五大剧种即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和豫剧最为活跃。京剧之所以能够进入中小学音乐课堂,是因为京剧是我国公认的国粹和国剧,最具民族性、群众性和国际性,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流,其剧目十分丰富,表演艺术家众多,观众极广,影响深远,可谓五彩纷呈,争艳斗奇。经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京剧内蕴博大精深,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为人称道的艺术高度。
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国粹文化,了解并喜爱京剧艺术呢?
一、?加强知识积累,提高教学水平
很多学校的京剧教学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即教师教不好,学生不愿学、不愿唱。原因是现在的音乐教师在京剧方面的自身素质非常薄弱,平时大都比较关注自己的钢琴、声乐、视唱练耳等基本功,很少接触京剧音乐,甚至有大部分教师对京剧不感兴趣。如此,谈何培养、引导学生喜欢并学好京剧呢?“艺高人胆大”,假如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京剧艺术修养和较为地道的京剧功底,在课堂上就会充满自信,教学会更加自如,就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对京剧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京剧教学要提高教学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教学生唱,还必须适当介绍有关京剧文化的知识和背景,让学生懂得京剧的价值,知道有关的故事,渐渐进入情境,产生学唱的欲望。教师要进行范唱,力求唱出韵味,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连教师自己都不很熟悉,怎么能够去教学而且感召学生呢?因此,音乐教师首先要热爱京剧艺术,多听、多唱、多学、多接触京剧,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做到厚积薄发,应用自如。
二、?浓厚校园氛围,感悟京剧文化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校园文化是一种隐形教育,它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生长期置身于这种环境,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受到文化熏陶,情操得到陶冶,心灵不断净化,人格逐渐提升。 精心创设音乐审美教育的情境,以兴趣为动力,通过京剧音乐本身的魅力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共鸣,才会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愉快的气氛中自愿接受音乐美的陶冶。
我们在学校的长廊上介绍京剧文化知识,悬挂京剧表演艺术家的图片、资料,吸引孩子们关注的目光。教室内布置大、小、三花脸及鬼怪脸谱,营造独特的课堂氛围。课间播放曲艺音乐与戏曲音乐融合的《说唱脸谱》音乐,让学生在“生旦净丑、唱念做打、手眼身法、工夫不简单”的念白中感受京剧艺术的无穷魅力。学生在浓厚的艺术氛围里感受与鉴赏,学习与提高,真正达到环境育人之目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走近京剧文化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试点京剧教育不是为了把学生变成票友,不是培养艺术家和演员,不能看作是特长教育。试点京剧教育,目标不仅是教会每个学生唱京剧,而是让他们学会欣赏京剧,“希望孩子变得高雅、有文化,能够静下心来去欣赏艺术。”唱京剧只是形式,关键是希望通过系统的学习,使孩子们培养对民族艺术的兴趣。京剧课教师不能简单教授演唱技巧,而要让京剧通过多元化的方式走进课堂,将曲目背后的故事,如何理解京剧这种传统艺术形式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
1.?欣赏与演唱同步进行
在课堂教学之前,还可通过看录相、听录音、看演出、参观演出前的准备等形式,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表演艺术实际。通过真真切切的看和明明白白的听,化被动为主动,尽快进入学唱阶段和学习表演阶段。学生在欣赏戏曲时,教师要进行剧情人物介绍,并渗透思想内容,让学生先激起对剧中正面人物的热爱。然后,让京胡、键盘、多媒体交错进行伴奏,重点对有影响的生旦净丑优秀唱段进行教唱与练唱,以至排练小折子戏等,把赏析与学唱、学与做结合起来。 只有这样,学生的鉴赏力才能得到提升。要努力开发学生内在的表演才能。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与喜好,选择一些易学、易唱、易做的剧目进行学唱与学做,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步入不同角色和人物的学习之中。京剧《沙家浜》“智斗”一场、评剧《花为媒》“表花名”一折都可根据不同角色,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教师要变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为全方位的音乐教学模式。
2.?教学与展示并举
叶圣陶说过:“你若看不起小孩子,你比小孩子还要小。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适时举办学生学习成果展,能更充分调动学生学热爱京剧艺术的激情。举行学生课外收集的资料展览,展示印有脸谱的cd光盘、脸谱服装、书签脸谱等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各种戏曲教育网、电视戏曲频道的网络电视版下载复印的名家、名曲、名段介绍等。一盘磁带、一张碟片、一段资料片的播放;一句唱腔、一声吆喝、一段对白、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的表演,彰显着学生们的成功与自信。
四、?采取灵活方式,实现内外联动
1.?利用校外资源,提升教育品位
京剧教育应该和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紧密结合,采实行校内外结合,学校与社区联动,充分动员和利用社区的资源。这些资源包括专业戏曲学校的老师、各级专业京剧院团的演员,以及分散在社会各个领域的京剧票友。我们邀请校外的专业京剧教师来校对音乐教师进行培训,对学生进行京剧示范教学,利用校园网络进行现场表演,在集体晨会上进行京剧知识介绍、名家唱段欣赏,请
转贴于
京剧票友来校和学生共庆节日。专业演员和社会人士的参与,对扩大了孩子视野、培养孩子兴趣、提升学校京剧教育品位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2.?编写校本教材,丰富欣赏资源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作为三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各校研究、开发的重点。我们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京剧进课堂”的教学研究,把编写京剧欣赏校本教材作为突破口,不断丰富京剧音乐的资源,扩大音乐欣赏面,增强了学生的音乐感知与审美能力。我们编写了《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故事与作品》校本教材,以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的故事为明线,以京剧流派与代表作品为暗线,两线有机交织,将京剧表演艺术家的经典作品作为欣赏内容,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味。学生们感受到艺术家的人格魅力,心灵受到震撼,对京剧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3.?组建特色社团,进行分层培训
在开设京剧歌曲教唱的同时,广泛开展各种活动,逐步构建适应不同学生个性需要、符合学校实际的活动组织网络,建立班级、年级、校级三个层次的兴趣活动组织,在普及的基础上抓提高,在提高的基础上抓特色。学校根据教育部推荐的小学各年级京剧教唱歌曲,由班级老师配合音乐教师开展教唱活动,全员参与,形成浓厚的学唱氛围。各年级组织交流评比,产生班级、年级“京剧之星”。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苗子组建校级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排练代表性剧目。班级、年级、校级三级特色社团活动的开展,让孩子的个性特长得到了显现,促进了孩子的发展。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学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社团课程文化,在说、学、演、唱几方面基本上做到校有特色、班有特点、生有特长。
4.?组织丰富活动,提供展示平台
实践证明在中小学校开展京剧教育,对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京剧艺术是一种集服装、化妆、表演、舞蹈、歌唱、武术、杂技等诸多表演技能和技巧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唱念做打行行俱全,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学生通过学习可受到戏曲艺术的熏陶,使他自己的艺术鉴赏力不断提高。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既拓宽了京剧音乐欣赏教育的渠道,又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学校一年一度的京剧文化艺术节是孩子们自己的节日,他们尽情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展示艺术才能,艺术节的舞台成为学生们进行音乐欣赏的重要载体。学校还举办了系列京剧音乐欣赏会:一年一度的“迎新春京剧音乐会”、“六月毕业生素质教育成果汇报会”,以及“学校京剧明星每月演唱表彰会”等。学校组织排练一些节目参加全国及省、市、区艺术竞赛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们参与京剧艺术学习的兴趣,燃烧起他们表现和创造音乐的激情。学校还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组织专场演出,向社会汇报艺术教育成果,参加地方组织的文艺活动,把学校艺术教育推向社会,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又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5.?坚持学科渗透,体现多线联动
京剧教学可以渗透进语文、美术、手工等其他学科:语文课可以开设影视赏析课,将京剧和写作结合起来;体育课可以和学走京剧台步、练京剧基本功训练相结合,开展艺术体操、校园集体舞;美术课可以把京剧和脸谱欣赏、制作结合起来;信息课在可以和京剧资料的搜集、宣传相结合。这些都是传统文化继承系统工程的组成部分。
京剧艺术范文5
[关键词]京剧欣赏 教学改革 高校音乐 音乐欣赏
京剧是中国戏曲的代表,是中国艺术的国粹,是中华民族长期积累和发展起来的精神产物。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艺术魅力,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兰州职业技术学院面向各专业新生开设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京剧欣赏”,尝试以此为媒介普及京剧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深入贯彻“文化立院,国粹砺人”,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而我们普通高校也应该把京剧这门艺术形式引入到课堂中来,让广大的学生能够真正的去了解京剧艺术。
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在大学生中普及京剧艺术,开设“京剧欣赏”课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在京剧艺术文化方面的理解和欣赏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加强对民族文化的学习、传承意识,有助于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一)、“京剧欣赏”对美育的重要作用
京剧由一系列美的音响、美的色彩、美的线条和美的画面组成,具有完美的形式和美学特征。无论是从其唱腔、念白、身段、舞蹈、脸谱,都可以感受到它的美。在欣赏京剧演出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祖国某一处具体的地方风情,而且还会联想到整个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生活。京剧中包含了浓郁的民族审美情趣、道德观念、传统习俗和历史知识等多方面的内容。学生通过学习京剧基础理论、名家名段、经典京剧故事等常识,扩大知识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从美学的视角审视京剧艺术,挖掘京剧艺术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强化京剧的美育作用。
(二)、“京剧欣赏”在思想教育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人称“东方莎士比亚”的清代著名戏曲创作家和理论家李渔认为,舞台上“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谓善者如此收场,不善者如此结果,使人知所趋避,是药人寿进之方,救苦灾之具也。”就是说借优人在舞台上的表演,塑造人物性格,用潜移默化的方式达到劝善戒恶的目的。因此,我们应当充分发挥京剧艺术的思想教育作用。京剧流传至今保留有众多优秀剧目,比如在传统戏里有歌颂民族英雄主义、颂扬爱国将领、仁人志士的爱国主义;有体现正义、惩恶扶善、舍己救人等,无论是历史剧还是现代京剧,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好素材。用京剧艺术中所体现的“仁、义、礼、智、信”去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寓教于行,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增强他们的整体素质。
二、对教与学的新探索
京剧对现今的大学生而言,遥远而陌生,有的甚至一无所知,如何让他们喜欢京剧,让他们能看得懂、听得懂京剧,而且能逐渐喜欢这门课,作为音乐教师,有必要进行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选择好的剧目组织学生现场观看
充分利用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师生集体创编的京剧教育纪实剧《国粹砺人》,组织观看前,可以先简单讲解内容,再去剧院观看艺术表演。该剧以师生十多年京剧教育历程为背景加工浓缩后搬上舞台,分为“融”、“育”、“承”、“魂”四个章节,形式新颖,内容生动,展示京剧与教育的结合,将生、旦、净、丑各行当,梅、尚、程、荀等流派一一呈现。这部纪实剧既是舞台上的“京剧教育纪录片”,也是学生的“京剧学习普及教程”。师生精彩的表演使台下的同学们对此着迷,对京剧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了学习积极性。
2、欣赏时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从京歌和新京剧开始,如:《说唱脸谱》、《京剧宝宝》等,它们之所以为大学生所喜爱,是因为他们不仅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优美的旋律、富于变化的节奏,特别是歌中的拖腔迂回曲折、韵味无穷,而且它们是在传统京剧精华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多种艺术元素,用现代艺术手段包装,是符合大学生审美情趣的京剧表演形式,它们的最大特点是学生们能够听得懂、学得会。这样学生觉得京剧音乐很好听,这时再去欣赏一些京剧名家名段,学生就比较容易接受了。
3、教唱京剧选段先易后难
开始选择像《苏三起解》、《卖水》这样比较容易学的唱段,让学生对京剧唱腔有初步的认识和掌握,然后再选择有难度的唱段,掌握一定的京剧演唱能力。以学唱《卖水》为例:首先让学生欣赏,让他们直观地感受这一唱段的表演。其次教唱。教师先示范,然后再给学生教唱,尤其要强调唱腔的重点和难点。再次进行表演。把学生分小组演唱,再从班上选出演唱好的同学进行表演,通过多种方式的演唱不仅使学生学会唱段并加以巩固,活跃了课堂气氛,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艺术创造性,而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结合欣赏和教唱内容讲解京剧常识
为了保持同学们的兴趣,京剧常识一定不能讲得过于深奥,尽量通俗易懂,举例和欣赏同时进行,比如京剧的唱腔是个比较难讲的地方,讲解到“西皮”和“二黄”时现场给学生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唱段进行演唱,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二)、参与其中,体验乐趣
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有“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的“四功五法”,它的“唱”、“念”是诗歌和音乐化了的,“做”、“打”是被舞蹈化了的,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紧密结合,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乐趣做到如下两点:
1、让学生模仿简单的京剧表演动作
除了学唱京剧选段外,还要尝试学习一些简单的动作。如:走云手、台步、亮相等,老师在讲台上边做边讲解要领,要求学生站起来慢慢模仿,一招一式都非常认真,模仿时尽管不是很到位,但他们的身心都活跃了起来,教与学在一种有趣的、轻松快乐的氛围中进行。
2、分角色演唱进行比赛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小组排练京剧节目,形式不限,可以是小合唱、可以是折子戏、也可以是小品等。课下准备,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比赛。学生们积极参与,准备的过程既学习了京剧知识和京剧唱段,又发挥了学生的创造力,既激发学生学习京剧艺术的兴趣,又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3、艺术剧照形式的应用
让学生真正的穿上京剧的服装,并且化上油彩妆,真正的扮上戏去感悟一下舞台上的戏剧魅力。为每一个学生留下一份戏剧艺术照,让他们真正的体验一下京剧演员的辛苦。
所以只要实践与理论融为一体,亲身领悟、体验、创新,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艺术知识,师生之间也才会更加和谐。虽然这种教学不如以往课堂那样严肃,但收效显著,它使这门课成为知识与兴趣为一体的教学基地。
三、教学收获
(一)、形成了浓厚的京剧学习氛围
学生开始走近京剧,转变对京剧的看法,学习京剧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每人都能演唱一段。有些同学说,他们不是不喜欢京剧,而是不了解它,与京剧零距离接触后才发现原来它也很好听。下课后经常能听到学生在哼唱京剧唱腔的旋律。有一名学生曾这样对我说:“我们过去对京剧有一种偏见,现在我们切身感受到京剧是博大精深的艺术。因为京剧是国粹,学习京剧能达到振奋民族精神的目的。”
(二)、京剧教学向实践性延伸
以兰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组建了京剧团,作为学院文化活动与对外交流的品牌和窗口,并在节日和活动期间公开演出。2001年参加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京剧走进校园”演出,荣获文化部颁发的第三届京剧艺术节“金菊奖”。2002年参加第六届“和平杯”京剧票友大赛甘肃预选赛,获优秀表演奖。2002年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京剧票友演唱研讨会,学院荣获特别组织奖,师生分获演唱特别奖、一等奖、二等奖。200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节目的录制并在CCTV11台播出,精彩的演唱受到了观众与京剧名家一致好评。2005承办“兰州市首届校园京剧演唱比赛”,选送的独唱、小合唱分获第二、八、十名。2006年在日本足立市剧场进行了演出,受到了日本人民的热情欢迎,演出结束后与市民进行了互动联谊活动。当时团员们深刻地感受到祖国带给自己的巨大荣誉和崇高责任,同时,中国京剧也在团员们的心中得到了升华。2007年3月“中国京剧院与兰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京剧演出”。2008年10月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在上海落下帷幕。作为甘肃省唯一一台参加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的剧目,教育京剧纪实剧《国粹砺人》获首届中国校园戏剧节最高金奖一一“中国戏剧奖·校园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以及优秀组织奖,学生演员常静获得“校园戏剧之星”。这一殊荣的获得,不仅是对院十一年来“国粹砺人,文化立院”办学理念和特色的充分肯定,更是对全院师生刻苦努力的回报,既为学院赢得了荣誉,也弘扬民族艺术……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京剧欣赏”课、组建京剧团是学院在继承传统国粹道路上的一种尝试、一种创新;是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是精神文明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素质教育改革的奠基,陶冶学生情操,进一步完善自身人格,提高综合素质。今后会在教学上进一步提高,方法上不断创新,研究上获得发展,构建出更加灿烂的校园文化。
总而言之,经过不断地摸索与学习,作为一名高校音乐教师应该把京剧这种高雅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充分的应用到高校音乐选修课程中,结合京剧特有的教育意义,让当今的大学生能够真正的了解京剧,热爱京剧,发扬京剧!
参考文献
[1]燕绮.“京剧进课堂”的意义及教学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5.
[2]袁宝洲.京剧欣赏与试唱选修课的开设与大学素质教育[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2004.9.
京剧艺术范文6
虽然有些京剧剧目中的青衣角色会身着宫衣、女蟒,或者其他颜色的褶子,如《贵妃醉酒》中醉酒后的杨贵妃身穿宫衣,《大保国》中的李艳妃身穿女蟒,还有《金水桥》中的郭妃身穿帔,但这些穿着较为鲜艳服饰的青衣角色毕竟是少数的。一般来说,除了女蟒和宫衣有固定的花样和花色,褶子和帔的都是比较素雅的色彩,而且京剧青衣行当不论穿什么样的衣服,其样式都是长衫,而不是上下衣可以分开的打扮。
二、京剧青衣的表演特点
(一)注重唱功,且唱演协调
戏曲艺术非常注重唱腔,京剧也不例外,唱词中的咬字、吐字都需要在唱腔中进行和完成,特别是有些唱词中的字句的行腔比较长,即某个字的拼音中的声母和韵母并不是在一个节拍中进行演唱的,或许是两个节拍,甚至是多个节拍,这样的唱腔特点就决定了京剧艺术的咬字和吐字有自身独特之处,也就是唱词中语言的声韵构成,比较明显地区分为字头、字腹和收尾三个部分。京剧青衣主要使用“小嗓子”来进行演唱,“小嗓子”俗称“假嗓”,因为大部分京剧剧目中的演唱部分都是由青衣来担任,因此要求演员具有非常好的唱功,而具备深厚唱功的基础就是有良好的嗓音条件。青衣的演唱要求用丹田之气,有了气息的支撑声音才会更响亮,其在咬字吐字方面讲究“以字行腔”,,要求字正腔圆、字字入耳。这就要求演员掌握许多灵活多样的演唱技巧。比如,运气上的偷、缓,音量上的收、放、轻、重,以及行腔上的抑、扬、顿、挫,都要熟练掌握,灵活运用。
(二)善用眼神塑造人物形象
在戏曲表演中,通过眼神来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性格是演员必须要掌握的一个表演技巧,京剧青衣行当同样也需要眼神来表现人物特征,但这并不表示只要瞪大眼睛就是有神了,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先生在舞台上的出场环节从来都不是瞪着眼睛,而是眼睛含光,只在亮相的时候睁大眼睛,展现人物的精气神,以此来引起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对于京剧青衣演员来说,必须要掌握眼神的运用技巧,要根据不同的人物来使用不同的眼神,同时要带给观众美的享受。京剧青衣代表的人物基本上是古代收封建礼教舒服的年轻已婚女子,她们的举止端庄、谈吐稳重,因此,眼神的运用要体现出她们小心谨慎、端庄稳重的特点。比如,武家坡》中的王宝钏在薛平贵面前总是低头侧面回避着对方的目光,偶尔正视一眼,目光也不能久停,这是封建礼教所决定的。这样的眼神既特定时代的又能够反映出人物的内心情感,所以这样运用恰到好处再如,《贵妃醉酒》中的杨贵妃的眼神更是多种多样:由骄傲、自负、矜持到失意、微醉以及隐痛又不肯外露感伤一系列的眼神变化运用都是深化“深宫怨”这一主题的重要艺术手段。常言说得好:“眼有戏,全身有戏”才能引人入胜,“眼无戏,全身无戏”就不抓人了,所以,京剧青衣表演非常善于运用眼神来塑造人物。
(三)身形端庄稳重
梅兰芳先生在进行舞台表演时的形体动作是美不胜收的。有的人说:“梅先生演戏,不论从什么角度摄下来都是美的都是很好的造型艺术。”一点不错,即使很平常的动作经过梅先生处理都会舞蹈化,还以《贵妃醉酒》中上场的四句念白为例,手势不是一句放下,一句又另起,而是连绵不断,又不显繁琐,最重要的是加强了念白的感染力。此外,身段的美必须上下身合,又要稳重,脚步不能碎,才大方好看。设计动作要符合剧情,也要适合自己条件。梅兰芳先生在《霸王别姬》一折的舞剑前的几句潜台词大意是:“您那边喝酒,我去更衣,去去就来”,是边走着边做手势,接近边幕一转身再偷哭,而不是看着霸王很痛苦的下场。因为这时虞姬虽然很痛苦,但她为了不让霸王发现,不愿意当着项羽的面表现出来,而是用自己的强颜欢笑来安慰霸王,然后再换装舞剑。这一段表演需要演员深入透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和心理,这样才能自如地表现出来,而不会让观众感到别扭和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