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1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心中洋溢着童年时代的生活,品味着从字里行间透露出年少轻狂时的童真,神思似乎也飘向了那份曾经属于我们的逍遥日子。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写作《呐喊》《彷徨》的同时,鲁迅先生还创作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职业文学家、思想家、评论家、革命家。
鲁迅先生创作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透露了年少的疯狂时期,从中品味童真的乐趣。
百草园讲述了的景物美,同时也表达了“我”贪玩、淘气、有好奇心……种种的景物让我感觉百草园的无穷乐趣。‘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用了排比的手法,把百草园写的有声有色。及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2
纵观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能达到这样的阅读真的是太少了,究其原因:
一、教者“目中无人”
即执教者在教学中并没有把学习的主体――学生置放在阅读教学的首席,总是自以为是地讲解,而没有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去感悟文本中的每个字每个词的温度、厚度、高度,没有去触摸作者的心。
二、教者“习以为常”
即阅读教学的课堂日复一日由教者独揽,生怕学生读不懂,读不快,读不深入,而将“讲解”这一教法作为最主要的乃至唯一的方法,这样的阅读教学,也使得教者丧失了自己的阅读过程、个性和特色,产生从众心理,压抑了自己对学生、文本以及教法的钻研意识和本能,进而形成了一种习以为常、漠视学生阅读主体地位的局面。
三、“急功近利”的心态
实际教学中,教者搜集大量的各地“中高考真题”,侧重从“答题区间”、“解题技巧”、“整合答案”等操作表层去训练,指望在若干套阅读试题的“冲刺训练”之后,将阅读能力提高到能够在中高考时挣得高分的境界,事实上这样的训练只能让学生成为答题的工具,而不能真正地完成阅读。
我们都知道,阅读是生命的活动,一次次的阅读就是一次次的个人发现,就是一次次的精神远足,就是一次次的生命历程。作为教师,我们要摒弃先入为主的分析,反对越俎代庖式的肢解,呼唤学生的自主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主动培养智慧,感受生命的过程。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获得原生态阅读的情感体验,让个性阅读在语文课堂中行走呢?下面的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一、归还学习的主动权,放手让学生“原始阅读”,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摆正教与学的关系,确立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作为教师,在备课中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
例如我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感受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生活,学生们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结论。一部分同学在读后感觉百草园的生活是有趣的,而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无味的,这也是多少年来形成的结论。原因就是在百草园里,有动物,有植物,可以玩小虫,看小鸟,扯何首乌藤,摘覆盆子等,这符合儿童的天性。也有一部分同学不赞成这个观点,他们认为三味书屋的生活比百草园有趣得多:百草园里,一个人孤单、寂寞,只能与这些小虫、小植物为友,而在三味书屋里,那么多同学在一起,可以偷着到后花园去玩,可以在课上看老师有趣地读书,可以做小动作……这是多么有趣啊。这样的结论正是学生个性化的阅读感悟,这样独特的思维和感悟上的火花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所期待的,也只有在尊重学生的独特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师生共同成长的目标。
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文本阅读不仅仅是认识活动,更主要是情感活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要尊重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要让学生在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激发内在的发展动力。如在讲授《风筝》一文时,学生在阅读完文本之后,很难理解弟弟在“我”抓断踏扁他辛苦做的即将完成的心爱的风筝后的默默承受,也很难理解“我”在多年后想补过弟弟却全然忘却,而我的心却因无法补过而时时显得沉重。大部分的同学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认为如果有人弄坏了他们心爱的东西,他们一定会动手反抗,并且要让他们道歉;如果是自己弄坏了别人的东西,情况就会相反,比自己大的可能会道歉,向比自己小的人道歉可能性不大,别人要是不放在心上或是忘了,他们心里会乐开了花。但审视一下我们的课文内容,和这个时代隔阂较大的不在少数,学生没有生活体验,再加我们有时候找不到触发学生情感的酵母,学生不能与文本和老师一起产生共鸣,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这个时候,作为教者不能把已有的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要尊重学生的价值取向,尊重他们情感体验,即使这种取向和体验是有悖常理的,这样也比我们强加给学生,而学生根本不会理会要好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成长,思想的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他们回想文本内容,或再次阅读文本,就会与作者产生共鸣。
三、张扬个性,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机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3
一、开发资源,提供阅读经典的有利条件
书籍的阅读对于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为他们提供有利的条件,积极开展经典书目的阅读。近年来,我国对经典书目的阅读工作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的经典阅读存在一些困难,主要包括:第一,书籍的资源不足,来源比较单一;第二,没有足够的时间;第三,没有良好的阅读指导。受我国传统及教学思想的影响,初中生的课业压力还是相对较大的,学生由于繁重的课程而疲于奔命,压根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经典的阅读。同时,学校对于这项工作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认为学生应当把时间用在学习文化课程上,而不应该放在阅读上,所以,并没有进行足够的书籍购买,学生也就没有书看,更别说老师在阅读上给予指导了。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开发资源,为阅读经典提供有力的条件。在班级内,可以建图书角,购买经典的书籍放到图书角供学生阅读,使班级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同时,学校图书馆也要形成定期更新书籍的制度,此外,我们还可以发挥社资源的效能,使用电子图书馆的功能,让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读到经典。我们要把班级、学校和社会上的资源充分整合起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除此之外,学校要对阅读给予足够的重视,安排专门的阅读课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阅读经典、品味经典,同时,还要有专职的阅读课老师来指导学生,并每隔一段时间,召开专门的阅读讲座,对文章进行精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学校和教师要切实为学生的阅读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学生养成阅读经典、学习经典、品味经典的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从而更好的领会其中的真谛,为自己的生活和发展指明道路。
二、立足课内,开拓经典阅读视野
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经过了长期的实践和改革,教材已经比较完备,其中有大量的经典作品,而这些经典作品都是比较适合初中生进行阅读的,所以,我们在进行经典阅读的时候,要立足课内,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内容,不断开拓经典阅读的视野。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以课本中的经典文章为起点,结合课外的经典书籍进行阅读,将学生引领到更加灿烂辉煌的文学经典殿堂前,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首先,我们要对课内的经典文章进行阅读,例如,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者以简洁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鲁迅先生的文章,对于初中生来说,是十分经典的,通过阅读,能够体会到鲁迅先生当时的心境。然后,我们可以根据课内的经典文章,联系到一些课外的知识,比如说,通过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进一步地体会文学大家的风采,学习经典,体会经典。再比如,一些国外文豪的经典经过了翻译,也具有非常高的价值,值得我们细细品读,我们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就可以链接阅读泰戈尔《新月集》中的《同情》一诗,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是相似的,我们可以进行对比阅读。通过将课内与课外的阅读内容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开拓眼界,提高阅读能力。立足课内,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教材,引导学生挖掘、体验课文中意蕴深厚的文化内容,并以此为突破口,架起沟通课堂内外的桥梁,才能使学生在原汁原味的阅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获得自主阅读的方法和能力。
三、有序指导,有效地开展阅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4
《朝花夕拾》以鲁迅的视角描述了他从小到大看到的世界。他不断长大,身边的人、景也在不断变化着。鲁迅更加成熟,懂得了更多,明白了社会的黑暗与悲惨。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2021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5篇,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1人到中年,总会或多或少的想起童年或者青年时候的趣事,再感慨一番。《朝花夕拾》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这本书记述了作者鲁迅回忆起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一共十篇,鲁迅写这本书时候正在经受着北洋军阀当局和各种敌对势力的严重压迫,在这样的处境中,鲁迅写出的文章也不止有回忆,还有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影射。
这本书的各个篇章中,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故事,就是鲁迅写得最为生动的《父亲的病》。这个故事讲的是鲁迅的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而去世,这一直是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描写了作者鲁迅回忆儿时为父亲奔波治病的情景,和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以及开药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字里行间无一不流露出对庸医的讽刺之意,也告诉我们要学会明辨是非,揭穿丑恶事物的本质。
光是从这一个事件中都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人心的险恶,连治病救人的医生都如此草菅人命。读完了这本书,我深切的感受到了《二十四孝图》中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五猖会》时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无常》中作者对鬼有善心,人更应有人情的感叹;以及《范爱农》中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范爱农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悼念。
在生活中,也有不少像衍太太、庸医这样的“精神废料”,我们要检讨自己,永远都不可以成为这样的人。还有《无常》中的鬼,它也在告诉我们:连鬼都如此心善,人应该更有人情。在生活中,我们这一代青年人,应当努力学习,报效国家,让封建制度彻底消失。
这本《朝花夕拾》通过鲁迅的描写,让每一位读者都感受到了封建社会的可怕与残暴,黑白不分,浑水摸鱼的人比比皆是,搅动局面,出谋划策的“忠臣”随处可见。
我们总认为童年和青年时期是快乐的,没有烦恼的,可在当时的黑暗社会中,封建旧制度、旧道德随处可见,连公平都没有,更别谈快乐了。我们也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不要浪费青春的大好年华,我们要积极向上!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2鲁迅在晚年时回想起自己童年的点点滴滴,那犹如新鲜的花朵在阳光的照耀下无声无息的绽放了那美丽无比的花儿,在夕阳时去摘便失去了它原本的香味。夕阳给予了它让人幻想的感觉。《朝花夕拾》正与它这个名字一样。
每个人都有童年,童年韶光的快乐与压抑,对人性美好的追求与袒露构筑起鲁迅最真实的心灵风景。
我读者鲁迅先生写的散文,眼前仿佛看见鲁迅儿时的可爱,他趁先生不在的时候偷偷跳进百草园里玩耍,有时他还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甚至还爬上大树上摘野果吃。虽然每次都会想到先生那严厉的目光,但也仍避免不了儿时的任性与孩子气。
一切都是那么的天真,引起了我的共鸣,鲁迅先生以童年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一切都是多么的美好啊!
童年是快乐的,是令人回忆的,我的童年也是多姿多彩的。我的家属于郊区,房后绿油油的青草一大片,儿时玩累了就躺在那。青草上闻花的香气听鸟鸣的叫声,有时我还会到田里去捉龙虾,赤着脚丫,踩进泥土里,伙伴玩的不亦乐乎,虽然有时去河里捉鱼,脑子里幻想着大家一起大口大口吃鱼肉的场景。但这毕竟是幻想,可是河里的鱼太敏捷了,几个小时过去了都没有捉到鱼,这美好的幻想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现在为了能考上好的学校,而奋斗着,再也不能跟从前一样快乐了。
童年已渐渐溜走,留下的只剩下泡沫般的记忆,倒不如去读一读《朝花夕拾》,感受封建社会的黑暗,跟鲁迅先生一样热爱生活。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3点点滴滴的回忆,给了鲁迅晚年的快乐,好似一朵芬芳清香的花朵,在阳光下悄然无息的绽放着,散发出它那独特的幽香。待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去摘取,花儿却已经失去了晨时的艳丽。可夕阳却给了它一种令人浮想联翩,回味无穷的力量,这不像是跟鲁迅他那独具一格的朝花夕拾一样吗?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它那韶光的快乐和压抑,在自己的心里印下了美好的回忆,这种滋味,正如是《朝花夕拾》里的文章,就是一条走也走不完的回忆长城!
我读者鲁迅先生的散文,眼前仿佛看见了鲁迅长大后奔赴日本求学的样子,“哪里有天才,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茶的时候用来学习了!”也因此得到了藤野先生亲人般的关照,最终考了一个好成绩。
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风雨无阻,也因此引起我们的共鸣,每当绝望时,都只因为一张照片而坚持下去,读起来让人感觉异常的奇特。
童年是美好的,是那么的奇妙无比。我的童年也是多姿多彩的,我家建在海边,那里有好多条小溪和小河,小时候,我总会拿着爸爸的渔网偷偷地河边捉虾,久违的阳光总是那么灿烂,我赤着脚,跳到水中与小鱼玩起了游戏,风儿吹过我们的耳边,好像是在弹一首美妙的歌曲,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就是孩子的“天堂”!
时间是无情的,抱着童年一同远走高飞,童年的脚印渐渐变浅。又一次拿起《朝花夕拾》,感受那个时代童年的悲欢离合,和鲁迅一同成长,一同分享着快乐。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4《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著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文章所记述的大多是他少年时期所经历的事。书中让我印象尤为深刻的人物之一就是陪伴鲁迅成长的保姆阿长。
起初,我对阿长的印象并不是很好。她愚昧无知,思想刻板保守,繁文缛节却一套套。
但在读了后面的故事之后,我却改变了对她的看法。那时,少年鲁迅因为听了远房叔祖的介绍而对《山海经》迷恋不已,可却求之不得。我读到这里,心里叹息不已,看来这要成为一个遗憾了。但在之后,书中写道“阿长放假回到她的家乡,回来时兴冲冲地把一部木印的《山海经》递到我手上。”我不禁感慨:阿长对少年鲁迅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关爱,才会将他的愿望放在心上日日挂怀,要知道,阿长可是一字不识,连《山海经》都说成《三哼经》的啊。
我不禁想起了我的外婆,她与阿长极为相似,思想刻板保守。每次放寒假回到老家,在大年初一的晚上十一点钟都要带着我赶到古寺去拜佛。那个时候,我正是最想睡觉的时候,往往哈欠连天,所以总在心里暗暗埋怨:为什么要带我来拜佛?仅仅是为了一个好兆头,就让我在困意连连时赶过来?也未免太古板了吧。所以我越来越不喜欢外婆,听她说什么都觉得厌烦,与鲁迅对长妈妈之前的情感很相似。
但在那件事情发生之后,我却彻彻底底地改变了对外婆的看法。
我曾经很想吃一种水果,什么名字早已忘记,是一种金黄的水果,跟杨桃很像。我是从一个国外回来的亲戚口中知道的。那个时候不懂事,所以便日思夜想着。我央求妈妈去帮我找这种水果,他们去了很多市场,都不见踪影。再之后,我跟父母去了一趟外婆家,一进门,就发现,摆在桌上的五六个那种水果。我不知道年迈的外婆是如何买到这水果的,也不知道她到底跑了多少次,到底跑了多少路,我只记得,那时我的心里暖暖的。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对外婆有过埋怨了。因为我明白她的那份心意与阿长对待鲁迅很是相同,是我心中永远的阿长!
初中生《朝花夕拾》读后感600字5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有一个脱俗的名字,一下子就吸引了我。那犹如一朵美丽多彩的花在清晨的阳光点缀下悄然无息的绽放自己,待到夕阳时分在去摘取,花亦那花,却失去了晨时的艳丽与芬芳,但让人浮想联翩,同时味无穷。
在《朝花夕拾》中鲁迅对一个人物用了很多描写,在不华丽的文字中体现了对这个人的爱,她就是阿长。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有这一个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的形象,她爱唠叨,她爱“切切察察”,愚昧迷信,但更多的是朴实善良,她踩死了鲁迅心爱的小隐鼠让鲁迅对她非常的憎恶,但她寻购赠送鲁迅渴求已久的《山海经》,又让鲁迅对她心生敬意与感激。
在书中还有一个人比较有代表特点,他就是鲁迅日本的同乡,范爱农。他是一位觉醒但无法在当时黑暗社会立足的知识分子,他在革命前不满社会而追求革命,后看到革命的不彻底又备受打击,最后怀揣着痛苦与悲凉与这个社会妥协,在与友人游湖时投湖自杀。
从这两个人物中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对人民的迫害,但在《朝花夕拾》中也有美好的回忆。
细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可以爱感受到那份字里行间散发出的天真烂漫、童真无邪,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突然间,我好像看见了幼年的鲁迅跑进百草园,与他的昆虫们为伴,又采摘野果,好像又看见了寿镜吾老先生在专一的读书,孩子们却在各干各的事,而鲁迅同学正在画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5
一、以学生为前提,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文研究性学习是指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研读课文,发现语文现象、掌握语文规律、获取语文知识,应用有关知识去寻求相关原因,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语文研究性学习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的关系,在这种新的关系中,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准备好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要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学生不再作为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令,而是具有高度的自主性,他是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师生共同建立起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利和学习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二、以提问为基础,营造“研究性学习”的氛围
研究性学习首先要发现问题,确定研究问题。例如,在试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在教学中作了这样的尝试。备课时可准备几个问题:①百草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②怎样看待“我”在私塾的学习生活③怎样评价“三味书屋”里的先生?让学生对所准备的三个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性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以课堂讨论、辩论为形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深入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要避免烦琐的分析和琐碎机械的练习。”教学实践表明: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促进“研究性学习”向纵深发展,离不开课堂讨论和课堂辩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求教师真正作到“精讲”,学生已理解的坚决不讲,不是教学重点的不讲或少讲;不能面面俱到,不能全面开花,也不能不动脑筋地把教参上的东西和盘端给学生。而应当鼓励学生认真思考,鼓励他们质疑问难的探索,帮助学生克服思维惰性,帮助学生摆脱尽信书,尽信教师的思维桎枯。引导学生不仅从常规常式上去生疑,也从特殊变式上去生疑,教会学生思。并通过与人交流激活思维,解开思维的“死结”迸发创造的火花,发展创新能力。其次,要改变备课、授课的方式,把“教学目的”改成“学习目的”,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详尽写出每课所需达到的知识、能力、情感、创造等方面的目标。从授课上,应留给学生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如果可能的话,每篇课文都要提供给学生讨论的话题,让学生思考和探索,拓宽他们的思路,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话题可以是学生质疑提出的问题,可以是课文中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是对课文的评述性问题等等。这时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的讨论、辩论获得预期的效果提供帮助和指导,引导学生把“研究性学习”引向深入。
四、以小品文为依托,形成“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重在过程,思维方法的学习和思维水平的提高。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不一定是“具体”有形的制作“成果”,它可以是自己的一种见解,一种认识,甚至可以是一种由此及彼的联想。这一学习过程不在于学生观点是否新颖,见解是否独特,而在于研究性学习过程所体验到的学习乐趣,在于对课文深入理解领会后的倾吐表达,而这也正是大纲所要求的。因此,在进行完课堂讨论或课堂辩论后,我往往要求学生把他们讨论、辩论的结果、心得写成小论文或读后感,或就课文的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的某一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有时还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改写、缩写、扩写等等,以练为主,成文即可,不作过高要求,以此来培养他们的研究意识和写作能力。在小品文的写作中,我要求他们做到行文规范,所引用材料都必须标明出处,在文后注释;另外要符合逻辑,观点鲜明。以此养成研究的习惯,培养研究的能力。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读后感范文6
关键词:激发兴趣;读诵;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8-01
语文作为一门交际性很强的学科,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十分重要。同时,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又能给学生以情感震撼和精神力量,使学生享受深层的人文陶冶。而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一些偏向,如:老师讲的多,讨论对话多;学生默读的少,对课文内容及语言揣摩、品味的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没有什么感受,与作者在文中的情感无法产生共鸣。鉴于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以“以读促写”的高效教学方法作为切入点,重兴趣,重阅读,注重揣摩品味,重积累,上出语文味。让学生有话想说,有感而发,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素材加码,提高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课堂上经常给学生朗读与课文有关美文。教师经常在《意林》、《读者》等刊物上找到一些感人的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朗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谈谈感受。运用课文标题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教师问学生:你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你想知道伟大的文学家鲁迅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吗?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把奖励当作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部分学生对讲故事、谈读后感如痴如醉,那就积极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读书感受会,让学生大量的讲故事、谈读书感受,对较好的学生给予表扬或鼓励。要想在课堂上讲出生动有趣的故事,谈出较深的读书感受,就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这就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对于大多数的同学来说,挑选出几篇写得较好的习作加以赞赏。给同学、老师看,或贴在作文栏内展览,使学生有一种成功的喜悦,这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写作兴趣。
二、注重揣摩品味
摒弃以课文内容讲解分析为主的陈旧教学模式,实实在在、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涵咏、品味。
它的基本做法是:1、以分析语言为主:不但理解内容,还培养学生反复朗读、涵咏语言的习惯。2、以分析语言的特点为主: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换成另一种说法可以么?3、以分析语言的应用为主,形成语言迁移:这个句子可以删去么?用在这里,有什么作用?4、有一个充分的训练过程: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有一个思维过程,有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5、进行有目标的训练:针对不同文体,品味语言的角度不同。记叙文侧重品味一些语言的生动形象和富有感染力,以及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作用。说明文侧重品味语言的准确与生动,说明了事物(事理)的什么特征。议论文侧重品味语言的准确和严密,以及逻辑性。6、从集体教学为主转向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学习为主。形成三个统一,即:语言文字训练与思想教育、情感熏陶相统一,语言文字训练与发展思维相统一,重点训练与常规训练相统一。它的训练类别大致为: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语段及重点、有特色的句子,体悟文章情感,激发学生共鸣。
三、课堂上多读、多诵
朗读既是理解课文语言必要的手段,又是积累语言、训练语感、运用语言的有效手段,确立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完整和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的观念,因而教师范读时要力争做到:1、情真意切2、字正腔圆3、快慢适度4、语调生动。指导学生朗读要做到:1、保证学生读的时间:精讲多读;以读代讲;“读”贯彻课堂教学始终。2、培养良好朗读习惯:学生认真读书,做到字字入目,字字清晰;要学生边读边思考;要有感情地读。3、选准“多读”的内容:重点句段多读,难以理解的地方多读,有欣赏价值的片断多读。4、科学选择“读”的方式:采用自读、齐读、分角色读、范读、接力读、指名读,采用自由朗读、轻声读、默读等。
1、注重积累。平时督促学生积累,为课堂学习注入活水,为写作积累素材。要想作文写得好,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有道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写小练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学生进入初中以后,就可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积累素材,引导学生注重平时的积累。根据课文,多让学生写读后感,积累感受。
2、做摘抄。让学生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文章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规定一定的时间阅读、筛选,这个阅读的阶段正是学生潜入海底寻觅珍宝的过程,也是激发阅读兴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