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机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反馈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范文1

Abstract: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rategic alliances, this article constructed feedback control model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to establish close strategic partnerships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and achieve resource sharing, participation of interest, "win—win" go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system is a complex feedback system, the feedback mechanisms can help constantly adjust the system and promot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on. Feedback control mechanisms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need to strengthen the control sense, implement control mechanisms, and build the information system.

关键词: 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反馈控制模式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strategic alliances;feedback control mode

中图分类号:F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010—02

0 引言

校企合作是高校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合作,可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需要;校企合作也是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校企合作为学生的教育提供了便利,跨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此外,校企合作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途径,通过教育资源和企业资源的共享,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企业实际生产力,加上人力资源能力的提升,极大地促进了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

1 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的内涵

根据校企合作的实际状况,本文将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定义为:指高校和企业为了实现社会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双重优化和协调发展而形成的一种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实现联盟效益的整体优化。在校企合作战略联盟下,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密切的战略伙伴关系,将高校和企业传统的短期合作、松散合作、单向合作转变为长期、紧密、系统的合作,通过实现资源共享,实现利益均沾、“互惠双赢”的目的。

2 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反馈控制模式

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机制是指在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系统内各要素、各子系统等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和方式。基于此,本文构建了校企合作战略联盟反馈控制模型,如图1所示。

校企合作的前提就是高校和企业签订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合作协议,校企合作系统以此建立。校企合作战略联盟系统是复杂子系统,存在诸多保障合作顺利开展的子系统。支持子系统为校企合作提供资金、技术、人员和信息支持,促进校企合作中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合作子系统是校企合作系统的重点,涉及实质性合作行为。校企合作既包括人才培养合作,又包括技术研究开发合作,高校和企业根据各自的实际需要对合作内容和方式进行具体的规定。风险管理子系统、激励惩罚子系统和利益分配子系统是合作子系统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校企合作具有一定的风险,尤其是技术研究开发更具有高风险性,通过风险识别和控制措施,对合作中的风险进行全过程管理;校企合作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出现“逆向选择”和“搭便车行为”,一定的激励惩罚措施,能够有效约束双方行为,保障各自的利益;以合作双方的投入和贡献程度为基础的利益分配能够保障校企合作的公平和对等,保障双方的权益。影响校企合作系统运行的不仅包括内部因素,外部环境对合作也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其中重要的就是政府因素。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政府的行为直接影响合作双方的利益,通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对合作项目给予一定的优惠和鼓励措施,降低合作风险,规制高校和企业的行为,保障合作的顺利实施。

反馈机制范文2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7)02-0132-03

在高校传统行政管理模式实施过程中逐渐凸显出创新意识匮乏、反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到了整体管理水平,限制了人本思想的发挥,因而在此基础上为了给予学生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要求高校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建构过程中应逐步完善反馈环节的建设,最终由此达到良好的行政管理状态。

一、反馈机制在高校行政管理中作用的体现

(一)规范目标制定

在行政管理环节开展过程中决策、执行、检查等是管理的重点,而在决策等阶段工作实施过程中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应注重发挥自身职能效用对高校职能计划目标等展开系统化的分析,同时发挥反馈机制作用获取职能信息,继而由此制定合理化的计划措施,避免不规范行政管理行为的凸显。此外,反馈机制在高校计划目标制定过程中的作用亦体现在以组织、指挥、控制职能总结的形式为高校计划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利的条件,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高校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着重提高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且发挥其价值对反馈信息进行准确判断,达到良好的行政管理状态,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二)获取管理信息

从管理信息获取的角度来看,反馈机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当代高校在合并、扩招过程中可通过行政反馈获取管理数据,同时结合行政管理动态网络信息对自身发展结构进行不断完善,且基于动态信息整合的基础上对发展计划进行有效规范,并在实践发展过程中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达成高效率l展目标;第二,行政管理工作需对高校扩招等业务服务,因而在此基础上落实反馈机制有助于行政业务问题的处理,且通过对措施、政策等内容的完善营造良好的行政管理环节,并实现对行政管理全过程的监督,避免管理行为仅停留于表面现象的凸显,提升整体管理效率;第三,反馈机制的建设亦有助于鼓励组织成员参与到管理信息反馈工作中,最终由此推进高校进一步发展,并引导其不断完善自身行政管理形式。

二、基于行政管理视角下反馈机制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一)人为因素

人为因素是影响行政管理反馈机制建设的关键,即部分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缺乏行政管理人员培训、讲座等管理活动的安排,致使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对反馈机制的重视程度,最终影响到了整体行政管理水平,且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环节,凸显出效率较低的行政管理问题。此外,高校在行政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缺乏对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反馈过程不健全等问题,并由此影响到了行政业务的有效处理。另外,高校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主体意识,即在行政任务处理过程中未明晰自身职、权,同时在实践工作环节开展过程中缺乏创新意识,仅考虑上级交代的任务,最终影响到了整体行政管理成效。

(二)观念、制度因素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在行政管理反馈机制构建过程中观念、制度等层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即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始终秉承着“目标管理”原则,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忽视对先进管理理念的引进,继而在预期目标实施过程中影响到了整体管理成效。此外,当代高校在行政管理环节开展过程中着重强调将反馈机制视为检验、监督手段,未意识到反馈信息管理信息的获取等功效、价值,最终影响到了反馈观念的系统化树立。另外,反馈制度的构建是推进其建立及鼓励成员参与管理的关键,但就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来看,在基于封闭管理信息反馈渠道的环节下未实现对制度的健全,因而高校在管理任务执行过程中应着重强调对此问题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

(三)信息因素

基于行政管理视角下,信息不对称问题也是影响反馈机制建设的主要因素之一,行政管理人员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反馈效率逐渐降低,同时影响到了整体沟通成效。而当前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凸显体现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各院系与行政主管部门、院系内部、教师与教辅人员等层面,由此影响到了反馈机制作用的发挥,同时影响到了整体行政管理水平。此外,由于高校行政管理环节开展过程中存在着忽视“双向沟通”的现象,继而在一定程度上极易引发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影响到了反馈信息的获取。因而在此基础上为缓解传统管理模式下凸显出的不规范管理现象,应注重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加强对反馈机制的完善。

三、行政管理中反馈机制构建措施分析

(一)完善信息系统

基于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完善信息系统有助于反馈机制的逐步完善,因而在此基础上,高校在信息系统建构过程中首先应对其信息收集、加工、传递等功能进行设定,同时建设管理信息沟通平台,从而保障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可利用信息沟通平台实现有效信息的交互,并提升整体信息使用效率。其次,基于信息系统完善的基础上亦应强调对系统应答能力进行完善,继而在管理事务处理过程中可在应答能力的支撑下实现快速的反应及分析,从而提升整体业务处理水平。另外,在信息系统完善过程中应注重秉承着“资源共享”的思想对传统管理模式下信息不对称问题进行有效改善,同时,便于高校管理人员在良好的信息交流情境下展开规范化的行政管理决策行为。除此之外,在信息系统建构过程中配置硬件、人才资源亦是至关重要的。

(二)加强管理人员培训

在高校行政管理反馈机制构建过程中对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此基础上,当代高校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定期安排管理人员参加专业的培训项目,促使其在培训过程中提高自身信息系统操控能力,即利用信息平台对动态教育信息进行及时,并从社会、人才市场等角度出发获取各方反馈信息,以此来逐步完善高校教育模式,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此外,由于管理人员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实施的关键,因而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以文化活动的形式对反馈理念的重要性展开宣传,且引导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开展过程中在组织、协调、监督等环节开展的基础上秉承着动态管理意识,最终避免信息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凸显。另外,当代行政管理人员亦应注重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并将服务教学思想、民主管理意识等贯穿于实践工作h节中,利用自身信息处理能力达到最佳的行政事务反馈状态。

(三)完善行政管理评价体系

在反馈机制构建过程中完善行政管理评价体系亦是至关重要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第一,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将评价体系视为重要反馈手段,并以行政管理评价体系科学完善形式达到管理活动指导目标。同时,在体系内容规划过程中逐步明确管理对象评价细则、行政管理活动评价等内容,最终由此体现管理评价的客观性,且从评价内容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发现行政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对其展开行之有效的处理;第二,基于行政管理评价体系完善的基础上亦应强调对工作绩效考核制度的健全,同时明确衡量标准,且鼓励教师、学生等高校人员参与到行政事务监督管理中,达到高效率信息反馈状态。从以上的分析中即可看出,营造良好的评价文化氛围是非常必要的,为此,应强化对其的有效落实。

(四)健全监督环节

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下逐渐呈现出权力过度运用等问题,为了迎合反馈机制构建需求,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完善执行机构、反馈机构、监督机构等,且要求监督机构在实践业务处理过程中应承担起自身监督权,并对反馈机构业务处理行为的开展形成计划性的监督、检验,且结合工作绩效考核制度严格把控工作人员整体工作效率,达成高效率的信息反馈状态。此外,为了营造良好的监督氛围,要求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应摒弃传统的以廉政监察为主,由党监察部门执行的模式,同时注重完善高校亲政监察部门,并配置监察制度,最终以此来实现良好的反馈监督状态,避免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频繁凸显。另外,基于监察工作开展的基础上应强调布设监察网络,即拓展监察渠道,鼓励教师、学生参与到其中,发挥自身监督职能,推进反馈机制项目构建工作的有序开展。

(五)强化民主参与意识

反馈机制范文3

一、高校就业信息反馈机制现状

1.就业信息反馈的观念不够。高校和毕业生均对于就业信息反馈的意义不能充分认识,导致高校在做就业反馈工作时不够深入。在就业难的压力下,无论是高校还是毕业生都在积极主动的拓展就业渠道,寻找就业岗位,对于就业反馈却极少关注。也有部分高校能够意识到就业反馈的作用,却因没有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负责,导致就业反馈流于形式,只回收几份问卷,召开几个座谈会,使得反馈信息零散,没有实际意义。

2.反馈渠道不畅通。反馈渠道的畅通,直接影响着反馈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很多学生在毕业后就更换了联系方式,对于高校而言,毕业信息的反馈就需要依靠大量的人力物力,没有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很多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来负责就业反馈信息工作。使得高校对就业信息的反馈收集缺乏了主动性。很多毕业生有积极反馈信息回母校的想法,却也应为不知道去哪里反馈,不知道怎么联系而终止反馈。

3.没有合理的响应机制。作为没有响应机制的信息反馈,只是一些冗余数据的堆积,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目前很多高校的就业信息反馈中还停留在收集信息的阶段,不能对信息综合分析利用。导致指导了就业市场需求变化,却没有办法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2]

二、就业反馈-响应机制的构建

高校的生命之源是学生,而已经毕业的学生是高校在进行就业信息反馈过程中最宝贵的资源。以高校辅导员为支撑点,高校毕业学生以及毕业学生就业单位为主要调查了解对象的就业“反馈-响应”机制的构建可以简述为下面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调查、建立就业信息反馈数据库。辅导员可以结合日常工作制定可行的信息反馈渠道,例如:可以通过向校友、用人单位发放问卷的方式、对用人单位实地访谈的方法、通过电话以及短信方式实现回访与互动、通过网络建立多种信息反馈与交流互动平台等。通过去反馈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就业信息反馈数据库。数据库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毕业生的基本信息部分,例如生源、成绩、爱好特长等,形成对反馈信息主题的大体勾勒。第二部分成为就业信息部分包括从学生寻找工作过程中笔试、面试的试题到工作后对于工作单位、行业等个个人评价、薪资待遇、以及相关工作单位基本信息。结合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对数据库相关信息进行深入整理和分析形成如图1-1所示的三个响应机制。

第二阶段:根据就业信息数据库中的内容,分析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形成调研报告,为修订人才培养计划以及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提供参考资料,帮助高校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接轨。 通过对就业反馈信息库中与专业技术相关的问题进行整理、比对分析,以及企业、校友给出的合理化建议,帮助专业课教师明确教学目的,制定与市场需求更加符合的课程体系。教学信息库中的校友成长经历,成功案例可以整理后作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素材,让学生更为直观的感受毕业后的生活,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第三阶段:将就业信息库中的信息用于日常对于学生的职业生涯指导、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做好生涯决策。例如:可以通过就业信息库中毕业生基本信息部分与现实条件中的某个学生的情况进行比对,结合相关条件给毕业生合理的就业推荐,帮助毕业生合理定位自身。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签约时犹豫不决、签约后毁约等现象大多是由于对于工作环境认识不清导致的,如果通过就业信息库的利用能够帮助学生清楚认识到要签约企业的基本情况、核心技术、薪金水平等,再做出签约决定时就会变得很容易,毁约现象也会减少。

第四阶段:充实和更新数据库内容。作为就业“反馈-响应”响应机制的核心是就业反馈信息的数据库,大量分析数据的产生也是依赖于强大的数据源。所有该“反馈-响应”机制的建立是一个持久的、不间断的过程。

1.就业反馈机制的常态化

反馈机制范文4

关键词: 高校教学质量 学生信息 反馈机制

信息保障是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信息反馈机制又是信息保障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教学质量的信息很丰富,一般有学校教务处、督导团、学生处、校友会、院(部、中心)教学主管部门、教师和在校学生及社会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等。其中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利益相关者”,理应具有最高发言权。据相关文献分析,70%的美国大学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几乎全部依赖于学生这个评价渠道,发达国家中英国也是如此。为此,学生对于教学质量的信息反馈应是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中的核心部分。

一、现状分析

中国高校在教学质量学生信息反馈方面较关注。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学质量学生信息反馈,主要由教务处、学生处等组织,通过座谈、访谈及问卷等形式进行。其中,问卷一般通过相关指标的设计,以分数、等级(如:优、良、中、差)或满意率、同意的程度等确定结果。

但总体而言,教学质量学生信息反馈目前在高校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如相应的体制、机制不健全,系统中相关部分各自为政,缺乏相应监控与评价;对教学的信息反馈,没有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由于经费不足导致教学信息系统建设跟不上时展的要求;信息反馈机制有效运行的动力不足等。其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传统教学信息反馈中,学生置于被动地位,学生的教学意愿既得不到表达,更得不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缺失。在思想意识层面,学校领导、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对学生意见的不重视,学生维护自己“受教育”权利的意识欠缺。

(二)教学信息少且零散,监控机制不健全,反馈机制有效运行的动力不足,信息不及时、不真实和不完整,反馈落实不力或得不到落实。

(三)学校组织机构职责分离、缺少沟通,教学信息只有收集,没有反馈;或只有反馈,没有评估与约束,教学质量的完善仅是一张空头支票。

二、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学生信息反馈机制

以精神激励、物质激励作为激励机制的主要措施;以制衡机制、调控机制作为制约机制的主要手段;以组织保障、制度保障、渠道保障、经费保障作为保障机制的主要方式,以激励机制、制约机制、保障机制作为反馈机制的三大模块,简称“二二四”信息反馈机制(如图1)。

三、具体措施

(一)提高学生教学质量监控意识与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

改革、完善、实施各个环节对激励机制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如定任务、科学的奖励制度,民主管理制度和目标管理都有助于激励机制的正常运行。激励机制的运行方式主要包括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

1.多方位、多渠道宣传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的意义与作用,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监控意识。宣传方式主要有:第一,口头宣传。第二,纸质广告宣传。第三,网络宣传。第四,现代媒体宣传。第五,通过“学生座谈会”面对面进行交流与宣传,等等。

2.对学生信息员实行培训与评优奖励机制,提高学生评教的积极性。通过发掘有较高教学质量监控意识的学生,组建学生信息员团队。并对学生信息员进行:①培训制:为保证学生反馈信息的质量,学生信息员聘任后的一个月为实习期。实习期将对学生信息员进行培训,培训期间每周举行一两次研讨会(主要针对教学信息的采集、稿件的撰写等方面进行讨论),培训期满合格的通讯员将转正和颁发正式聘书。②任务考核制:每位学生信息员每月必须提供至少三个教学信息。③评优奖励制:信息若被采纳,给予丰厚报酬。一个学期对提供信息总数排名前五名的信息员进行评奖,并颁发荣誉证书。

(二)保证教学信息的真实与完整,落实制约机制。

1.通过对反馈信息来源院(系)进行权衡,进一步扩大信息的覆盖面。通过来稿内容与主题,有针对性创设栏目。每个栏目的稿件再分别根据“贬褒参半”的原则及信息所涉及的系部进行平衡,尽量扩大信息的覆盖面;“学生座谈会”保证每学期每教学院(系)至少一次。

2.通过对学生反馈信息进行调整与修正,进一步提高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由于学生的表达能力有限,为保证教学质量学生反馈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需要管理部门进一步进行确认与处理。为此,需要专门组织一支队伍对稿件进行整理与修改。稿件进行三审制,在主编对稿件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甄别与稿件内容的价值观进行判定后,将通过的稿件交予修改团队进行处理,修改团队处理后再由主编进行最后的敲定。“学生座谈会”中学生表述不清楚或不完全的信息,需要后期在保留原观点的基础上,从专业角度进行阐述或补充。

(三)形成教学质量监控的闭环,完善保障机制。

1.组建专门的教学质量信息反馈队伍,进一步确保了人员的稳定性。组建一支专门的、经过几轮培训的信息员队伍,随时向中心提供教学质量信息;组建信息处理队伍,专门负责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组建教学院(系)反馈信息队伍,专门负责对各教学院(系)反馈所收集到的信息;组建反馈信息落实队伍,专门负责对各教学院(系)对信息的处理情况进行确认与调查回访,等等。

2.建立院(系)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制度,使学生反馈的信息落到实处。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真正形成教学质量监控闭环管理体系,以学校名义下发相关管理文件,进一步对系部的教学质量监控信息反馈进行了要求。并对系部反馈信息情况进行统计,统计结果纳入系部年度教学工作考核评估,直接与教师考核挂钩。

反馈机制范文5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0-0009-04

一、提升人才培养模式自我调适能力的现实呼唤

对职业院校社会适应性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而且学界普遍认为适应性的内涵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体现为被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可以从适应对象、发展时间和发展阶段等维度进行理解。以此维度审视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现是一种适应社会、适应现实的生存型适应,体现出工具主义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取向应趋向于发展型适应,即应受到选择性、主动性和适切性等应然特征的规约[1]。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培育适应性发展的内在机制。

反馈机制是人类社会内部科技、经济、社会和环境运动中普遍存在的调控机制,是系统自我调试的基本方式,对一个系统的适应性具有决定性影响[2]。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循环的系统工程,高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则是这一系统工程的核心[3]。建立健全反馈机制决定着职业院校由生存型适应阶段过渡到发展型适应阶段。借助系统控制论相关理论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进行分析,以发现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的总体特点,进而分析制约模式转换的因素,并提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的建议。

二、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控制系统的构成及特征

(一)构成

反馈是指施控系统的输出作为被控系统的输入,作用于被控系统(被控对象)后产生的结果(即输出)再送回来,并对系统下一时刻的再输入和输出发生影响的过程。如图1所示,反馈控制系统是闭环控制系统,大致由控制环节、执行环节、反馈环节和比较环节组成。在反馈控制系统中存在两种反馈形式,即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发挥增强输入信号的作用,负反馈发挥减弱输入信号作用。正反馈不能进行控制,只有负反馈控制系统才能完成自动控制的任务,即系统的适应性主要取决于负反馈机制的作用。就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给定量、控制器、执行器等概念的具体内容如下。

给定量指人才需求;控制器指学校决策机构;执行器指学校人才培养各环节的职能部门与一线教学单位;被控对象指人才培养模式;被控量指人才培养实际质量。

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控制系统的参与者包括: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代表的政策制定者(P)、以学校高层领导为代表的决策者(D)、以职能部门为代表的行政管理者(M)、以系部教学单位为代表的具体操作者(T)、以学生为代表的学习者(S)、以用人单位为代表的社会协作机构(C)。其相互之间的反馈回路包括两部分:一种是大循环反馈回路(用虚线表示),一种是单反馈回路(用实线表示),如图2所示。大循环反馈回路揭示了人才培养活动中各参与方的总体反馈机制。单循环反馈回路包括五条单反馈回路:T―D;T―M;T―P;T―S;T―C。因为国内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是由各专业所在系部(或分院)负责操作,所以T是各种反馈回路的中心点。

(二)特征

综合分析反馈行为的生成动因、参与主体、传播方向、影响效果、内容等因素,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呈现出以下特征。

1.行政性

行政性特征源于三方面的影响:一是以财政投入为主导的学校投资体制;二是人力资源供不应求的总体结构;三是以行政职能部门为中心的组织结构体系。在此背景下,职业院校在总体上缺少内生性的与社会需求进行互动的动力,从而形成行政引领下的反馈机制。

2.封闭性

在一项关于教学改革主体性参与结构的研究中,笔者采用利益相关者权力、利益矩阵对教学改革主体性参与结构进行分析,形成两个判断:一是参与主体以教育服务供给方为主,需求方参与不足;二是各方关注点集中在教学改革的中间过程,决策起点与决策终点受到忽视。如图2所示,除了行政管理者和教师之外,其他利益相关者缺少反馈的意愿和途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便难以获得负反馈,而负反馈恰恰是系统形成自我调适能力的基本保障机制。在此结构下,人才培养模式接受的更多是正反馈,也就是说系统自身只会自我强化,以至于陷入自我编织的路径锁定。

3.单向性

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组织模式,但绝不仅仅是指教学过程本身。当前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各类反馈行为,主要指向以课程教学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与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科研、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播等方面联系薄弱。

4.滞后性

职业院校的专业是与特定岗位群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需要因应岗位人才需求的变化而进行适应性调整。作为系统输入量的人才需求受到技术进步、商业模式、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并对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新要求。所以,职业教育客观上一定会滞后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或者说具有一定的时滞性。对国内职业院校而言,在行政体制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下,这种滞后性被进一步放大。

5.孤立性

反馈控制系统中,一次信息流动的起点和终点是决定系统能否实现闭合循环的关键,输入量能否根据反馈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则决定了被控量在本次循环中的具体值。信息反馈自身并不能带来改变,信息反馈只有同其他资源要素反馈复合在一起,反馈机制才能发挥效果。因为封闭性特征的存在,造成反馈信息形成之后不能有效传达到或改变系统输入,也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决策环节,在决策没有根据反馈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资金、技术、设备、人力资源等相关资源要素的流动就依然按照原有的标准继续运行。

三、发展型适应阶段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调整面临的约束

(一)行政化的组织体系

在行政化的组织体系中,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活动被拆解为不同的单元,并分散给相关部门去完成。行政体系特有的规范性与部门间的阻隔性严重限制了信息的自由流动,反馈信息对决策环节的影响需要经历漫长的、程序化的环节。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在行政化的组织体系中,行政指令及行政者自身的意志左右着系统运行,用图1进行解释,系统的输入量与比较量都是由行政力量控制的,所谓的反馈只不过是一种参考而已,难以对决策形成影响。

(二)学科化的专业结构

在总体上,职业院校仍然沿袭以学科设专业的逻辑,致使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难以形成统一的交流语境。西方国家专业的划分只是对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结果的一种统计归纳;专业的划分对所培养的具体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几乎没有影响;专业设置往往取决于社会的需要与可开设课程科目的均衡。只要学校能开出必需的课程组合,而且社会有这方面的需要,就可以设置新的专业,专业设置有很大灵活性;专业之间的界限也比较模糊,学生变更专业自由。而在我国,专业划分发挥着一种很强的管理功能,规范着高等学校的专门人才培养的口径和领域,因而也直接关系到所培养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专业设置往往要围绕规定的学科专业划分口径进行,当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时,需要对整个学科专业进行调整,具有相当难度,专业界限也比较分明,学生变更专业较为困难[4]。

(三)消耗型的资源使用方式

对教育资源的利用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消耗型,另外一种是发展型。消耗型模式以行政力量为主导,教育资源投入及运营处于相对封闭的财政预算体系之内,重投入而轻产出。发展型模式以教育供求联盟为主导,教育资源投入及运营融入社会资本体系之内,在重视资源投入的同时,关注教育资源的资本化。发展型的教育资源利用模式因其能在教育供求各方之间形成良性的利益交互机制,能够为教育发展创造可持续的资源供给保障,已经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诞生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资源配给模式并没有顺应社会发展及时调整,政府负责拨款,学校负责花钱,资金管理严格执行政府财政预算管理的套路,教育资源的运行被禁锢于行政框架下的封闭体系。在如此自成逻辑的封闭结构之下,社会资源难以进入,学校资源难以流出,进而造成各方都缺少发展的积极性。

(四)单向性的人才培养标准

德国劳动力市场与职业研究所在1972年向欧盟提交的《职业适应性研究概览》报告中首先提出关键能力的概念,1974年又在《关键能力――现代社会的教育使命》一文中对关键能力作了系统论述,提出了职业教育应该培养受教育者三方面的能力:以具体的知识和技能为代表的通用能力,内容包括普适性、超前性、长效性的知识和技能;以形式的能力为代表的自立能力,内容包括独立行动、应用性思维和行动、自学行动;以行为方式为代表的个性能力,内容包括个人行为方式、社会行为方式、工作行为方式、责任行为方式。2012年,第三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通过的《上海共识》提出,随着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仅有一技之长而不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终将会被社会淘汰;职业教育应当满足人们终生学习的需要;职业教育不仅要使无业者有业,还要促进有业者不断学习,实现自身技能的“升级换代”,从而提升工作能力与生活品质。因此,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职业能力开发不仅要使接受其训练的个体掌握从事某种职业活动的本领,而且要重视对个体生命的独立、自主和强大的人格力量的锻造,赋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和能力,以提升其生命质量和人生境界。国内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一直以职业技能培养为建构依据,这种单向性的导向同发展型适应的要求存在严重冲突。

四、对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的建议

发展型适应阶段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转换以行政性、封闭性、单向性、滞后性和孤立性为印记的反馈模式,能否转换则取决于能否突破上述四类约束。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报告制度、引入社会化的教学质量评价与反馈、推广数据平台的应用等操作均是有益的探索,方式方法层面的优化对结构与机制的转换也将发挥积极作用,但在人才供需社会结构及以行政管理为主导的学校运行模式没有根本转换的背景下,主体性参与严重缺位,能够与发展型适应性相匹配的反馈机制难以在短期内建立。

关于教育法规方面的研究将制约主体性参与的因素归结为高校的治理机制,并寄希望于通过对《高等教育法》的修订理顺高校同政府之间的关系,约束行政权力,明确高校自主办学地位,建立现代大学制度。1999年,《高等教育法》实施以来,高校行政权力集中程度日益加剧的情况足以表明原来封闭的教育体系是缺少自我革新的动力和能力的。反思发达国家现代大学制度形成的过程发现,现代大学制度不是某种强势力量建立起来的,而是在诸多社会力量的博弈格局中自发形成的。国内部分实施理事会制度的高校难逃行政权力集中困扰的现实业已证明,仿效西方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制度,能够落到纸面却难以落到实处,缺少多元化参与的教育教学过程注定会被个别主导力量所绑架。

教学改革的基础是资源配置结构与交易机制,以财政投入为主宰的资源配置结构如果没有改变,其他利益相关主体就难以获得进入高校教学改革决策体系的资格和条件,主体性参与的机制亦难以形成。高校要加强与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机构的协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搭建开放的发展平台,这一点得到普遍的认可,也被认为是实现高校教学模式转变的重要路径。信息、人才、知识、设备、场地、服务、资金等多种价值要素的交换关系是协作的基础,这些资源要素的交换与流动如果是阻滞的,仅仅在信息层面实现有所沟通,反馈机制的本质意义仍难以得到体现。

因此,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反馈机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从改变现有反馈机制的孤立性着眼,通过调整资源交互关系,让信息反馈与资源流动协同运行,消除外部利益相关者进入的障碍及提升其参与的积极性,优化主体参与结构,从而改变既有机制的封闭性特征。在一个同外部环境能平等、充分对话的系统中,负反馈才有可能存续,发展型适应能力才能形成。

参考文献:

[1]张成涛.高等职业教育适应性摭论[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120-124.

[2]魏宏森,姜炜.科技、经济、社会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反馈机制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6(6):76-82.

[3]毕克贵.高校教学质量信息反馈系统的长效机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2(2):87-91.

[4]刘海燕,曾晓虹.学科与专业、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关系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2-4.

Analysis on Feedback Mechanism of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Adaptation Conversion Perspective

TAN Fu-he

(Guangzhou Panyu Polytechnic, Panyu Guangzhou 511483, China)

反馈机制范文6

关键词: 社会需求 就业反馈机制 就业体系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表现为分层次、多样性、实用型,高校则应按照社会需求不同,实施分类培养,在全面提升毕业生就业择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的同时,把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中国计量学院作为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高校,一直致力于引入市场机制,鼓励学科创新,提倡校企联合办学,初步形成多形式、多类型和多层次的现代开放教学体系。以此为契机,中国计量学院计量测试工程学院不断致力于完善就业反馈机制,构建良性互动的就业体系。以贴近社会需求出发,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对现有人才培养大纲和方式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此为要求,计量测试工程学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工作。

一、以专业调研、专业教育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为引导,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一)专业教育和专业调研让学生审时度势。

本科生在校期间会接受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这些课程所传达给学生的教育和思想只是大学生步入职场前最基本的准备。学院一贯的传统都是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渗透就业指导的理念,邀请对应学科的专业教师加入就业指导教学队伍中,贯穿大一新生入校到大三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的整个阶段。

学院鼓励和倡导学生走出去,积极开展各类专业调研,提供技术指导和专项经费。例如,组织学生赴胜利油田临盆采油厂开展专业调研,学生深入到基层劳资科和就业站开展就业情况问卷调查,制作了《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就业形势和相关企业用人需求》的调查表。此外,学院鼓励和支持学生利用课余和寒暑假等走访优秀校友,通过社会实践走近企业,开展调研。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可以主动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就业形势、区域差异等,为今后走上社会储备各项能力,同时明确自身优缺点,及时确立目标。

(二)毕业生跟踪调查体系专项建设长抓不懈。

应届毕业生毕业当年的就业情况无法客观和全面地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的综合情况。毕业生在进入社会初期对自身发展缺乏合理定位,就业择业时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众多毕业生在毕业当年或1—2年内跳槽换单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对毕业生开展长期的跟踪调查,一方面可以动态了解学院毕业生的工作流向、就业特点,可以对学院教育教学环境、专业课程设置和建设、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方式,以及管理服务等方面提供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了解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思想品德、专业知识、业务能力和工作业绩等方面的总体评价和要求,为进一步推进学院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改善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并逐步建立经常性的反馈渠道和评价制度。

近年来,学院不断探索和加强毕业生跟踪调查体系专项建设。

1.每届学生中设立若干名校友联络员,成立校友理事会,及时更新就业动态,建立就业信息库;

2.制作和完善具有专业特点的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并细分到由毕业生填写和用人单位填写的版本,同时建立畅通的反馈和回收渠道:网上调查、实地考察、电话回访、毕业生座谈等;

3.开展毕业生的跟踪回访调查,每2—3年进行一次,学院保证充足的经费。例如,对毕业生就业集中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走访和跟踪调查,一方面进行就业质量调研,另一方面采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质量的反馈意见,逐步建立起经常性的反馈渠道和评价制度。

二、以“产学研”合作平台为载体,提升学生专业素质和工程技术能力。

(一)整合资源、联合培养——校企合作稳步推进。

近年来,学院与多家企业建立“产学研”的合作平台,例如,从2007年开始,我院与海克斯康(青岛)有限公司签订“3+1”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协议,目前已经成功举办了6届海克斯康班。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三坐标人才紧缺,通过这一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学生在大四毕业前赴海克斯康公司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能熟练掌握三坐标测量技术,而这项技术的学习如果放在校内,无形中就会受到场地、仪器、技术和产业等条件的限制而局限于理论层面。同时,学生在企业培训期间获得的三坐标测量应用软件PC-DMIS证书也给学生求职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砝码。

(二)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发掘潜在的就业市场。

学院一直致力于建设有效的校外实习基地,搭建校企合作的平台。实践证明,这样一方面增强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效性,使学生可以较早地进入社会实践和生产实践活动,检验所学的理论知识,接受增强能力和素质的训练,确定完善自我的目标。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从中了解到企事业单位用人的具体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教学方案。此外,这项工作的开展大大拓宽了学生就业的渠道,深层次发掘出潜在的就业市场。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目前建有青岛海克斯康、浙江三花、杭联热电、富尔顿热能、杭州沃镭等老牌实习就业一条龙基地。学院在10年又开辟出广州广电计量测试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大三的工科学生进行暑期实训的基地,向珠三角打通了人才输送的通道,第一期广电质量班学员中有6名学生被广电录用。另外,学院牵头,于10年开辟了株式会社东京精密—中国计量学院实验室,目前已成功举办了2期东京精密实验培训班,培训合格的部分学生直接被东京精密录用。

三、以学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为契机,培养学生职业情商。

现代化社会需要综合型的人才,良好的心理调试和承受能力、社会适应和应变能力、自我管理、学习和教育能力都是新时代人才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加强学生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学院一贯的传统都是注重和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能力及职业操守的培育,不断激发和提高学生职业情商。

(一)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从新生抓起。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效果的综合体现。从入学之日起,我们就引导学生做好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和生涯规划。学院先后邀请校企合作企业和杰出校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相关人员来为低年级学生做职业操守及创业技能方面的讲座,安排企业里的成功校友及考取研究生的师兄师姐和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这些举措在无形中促使了学生在大学的基础阶段就为自己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或继续深造、或就业或创业,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新生刚入大学时的迷茫和无助。

(二)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让学生受益良多。

对于高年级学生,学院要求他们利用课余和假期到企事业单位进行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和实习,提高职业技能,提前掌握就业需要的能力,增加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例如,学院在2010年与广州广电无线电技术有限公司开展了第一次合作,旨在让学生提前融入职场,有效增强学生就业适应力和竞争力:住员工宿舍、刷卡考勤、跟师傅进实验室、独立动手开展仪器检测、定期撰写实践报告、不定期接受综合考核,学生在两个月的时间里提前体验了职场人的酸甜苦辣,一方面培养了自己的职业操守、掌握了必备的职业技能,一方面增强了自己的社会适应力。

(三)抓心理特点,提升质量,改善结构。

大部分工科学生有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即内向、不善言辞和交际、不善自我包装和推荐,在就业心理上都会表现出自信心不足,从而引起面试怯场、表现不佳等原因。有了日常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这些锻炼的机会,学生可以有效克服以上心理障碍。另外,针对这些问题,学院还积极开展就业援助,举行各项就业指导和讲座,如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模拟面试等,并邀请优秀校友进行座谈和交流,现身说法,一方面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一方面提供就业技巧和经验,以上做法大大激发了学生就业热情。

随着江浙沪民营及私营企业的高速发展和壮大,学生对进中小民企锻炼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同时,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先就业,后择业甚至创业”,逐步纠正就业观念。近年来,应届毕业生进入民营和私营企业的占到半数左右。此外,毕业生在行业内从业率高达90%以上,也印证了学生对专业的认可度和自豪感。

工科学生最大的就业产业一般为制造业,而这一产业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因此,毕业生历年来扎堆于华东沿海尤其是江浙沪一带的现象较为普遍。这块区域虽然对人才需求较大,但竞争激烈且逐年趋于饱和。学院积极鼓励和倡导毕业生向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发展,鼓励学生走向基层,实现自身人才价值最大化。近五年来,学院每届毕业生中向中西部地区发展的人数逐年增长,通过大学生村官等途径走进基层的意识也不断加强。

总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如果把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供”方,把用人单位视为人才的“需”方,那么高校有责任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只有结合办学特色,贴近社会需求,找到良性互动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才能实现社会需求和高校人才培养供应之间的高效对接。

参考文献:

[1]张珍荣.统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

[2]陈德明.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合力机制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