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扁鹊治病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扁鹊治病范文1
一、案例描述
1. 回顾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初步的了解,我们认识了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扁鹊。既然医术这么高明,为什么他老远望见蔡桓公,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呢?(学生回答)。
教师:蔡桓公因为没法治了扁鹊才掉头就走,那在这之前他有没有主动要求给蔡桓公治病呢?(学生回答)。
教师:扁鹊主动给蔡桓公看过几次病?分别在哪几个自然段?(学生回答)。
教师:请看第一次。(出示幻灯片第二段,全班齐读)。
教师:扁鹊非常了不起,他创造了中医上的望、问、闻、切四大诊法。那么,从这段你可以看出扁鹊为蔡桓公治病用的是哪种方法呢?具体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学生回答)。
2. 体会人物心理
教师:“望”这种方法是很难的,扁鹊一望就知道蔡桓公的病情,他的医术真高明。那么,医术高明的扁鹊是怎么劝说蔡桓公的?(学生回答)。
教师:扁鹊这个时候心情如何?(学生回答)。
教师:你能读出扁鹊的着急和担忧吗?(学生进行朗读)。
教师:联系下文,我们看看,扁鹊给蔡桓公提出的建议是怎么样的?(学生回答)。
教师:蔡桓公有没有听从扁鹊的建议呢?他的表现如何?(学生回答)。
教师:你认为蔡桓公此时的态度怎样?是一种什么心情?(学生回答)。
教师:谁能用这用语气把蔡桓公所说的话读一读?(学生朗读,教师评价)。
教师:老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汇报,给蔡桓公建立了一个病历,方便观察他的治疗效果,请看。(课件出示病历;教师解释治疗效果环节,解释因为蔡桓公没有配合治疗,所以病情向体内发展)。
教师:刚才,我们和扁鹊一起为蔡桓公进行了诊断,并开出了病历,下面我们也做做扁鹊, 联系第3、第4自然段以及下文,为蔡桓公进行第二次和第三次诊断,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完成病历。(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
教师:看大家都完成得差不多了,有哪个组的病历想向大家展示一下?(教师拿其中一M的病历,边展示边检查,分析病历中病人表现,让学生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师:蔡桓公很不高兴,没有理睬扁鹊。他这时会怎么想?(学生汇报)。
教师:到现在为止,蔡桓公有没有接受扁鹊的建议?(学生回答)。
3. 感悟课文寓意
教师:作为一国之君,面对扁鹊在众目睽睽之下三番五次说自己有病,这回蔡桓公可真生气了,他会对扁鹊说什么呢?(学生回答)。
教师:三次治病之后,蔡桓公都没有听从扁鹊的话,所以又过了十几天,他的病已经到了深入骨髓、无力医治的程度,所以扁鹊老远望见他,只看了几眼就掉头跑了。
教师:我们都知道,蔡桓公的病原本是有药可救的,扁鹊是这么说的。(课件出示古文并让学生读一遍,教师对顾问进行解释)。
教师:其实,我们的课文中有一段正是这个意思,你们找到了吗?(学生汇报朗读第5自然段,教师师出示课件并指导全班齐读)。
扁鹊治病范文2
关键词: 脑白质;增龄;脑缺血
1 大脑白质病变(WML)
指分布于大脑皮层下白质、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的散在或弥漫性病灶,边缘常不规则,CT上显示为低密度,在MRIT2及FLAIR像表现为:①围绕侧脑室前、后角的帽状异常高信号;围绕侧脑室的条状或环状异常高信号;③深部白质或基底节区的点状异常高信号;④位于白质的斑片状异常高信号;⑤弥漫性改变:异常信号连接成片,弥散分布于大脑白质区〔2〕。
WML包括:①脑白质疏松症(LA)是加拿大神经病学家Hachinski〔3〕等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用以描述脑室周围及半卵圆中心区脑白质的弥漫性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CT 表现为低密度影,MRI T1加权像呈等或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②年龄相关性脑白质病,是由Scheltens〔4〕等人提出,指的是脑室周围深部脑白质区中的斑点状及斑片状异常信号改变,其病损的大小和范围与年龄增长、脑萎缩等呈正相关,年龄是其最强的相关因素。③中毒性脑白质病,是多种因素引起的脑白质的结构性改变,以神经髓鞘损害为主要特征。其致病因素有化学毒物如一氧化碳、有机锡、甲醇、苯等;药物以抗肿瘤的化疗药物最常见,如甲氨蝶呤、卡莫司丁等;,海洛因、可卡因等。④Binswanger病,又称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多起病于60~70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智能障碍,伴有癫痫或脑卒中发作,尸检白质广泛萎缩,脑室周围以及颞枕部最为显著,基底节和大脑皮层不受累。LA是最常见的一种脑白质病变,典型的LA改变位于脑室周围和大脑深部白质。其病理学改变包括深部白质神经纤维密度下降,髓鞘脱失,少突胶质细胞轴突损伤甚至变性、死亡,星形胶质细胞增生、肿胀、突起瓦解,小胶质细胞激活。不同类型LA可有不同的神经病理学特征。小的点状LA可与血管周围间隙扩张、血管扩张和萎缩性血管周围脱髓鞘相关,亦可与囊性或非囊性梗死相关;线样脑室周围改变可与脱髓鞘、胶质增生和海绵样变性相关。脑室周围不规则性扩展性LA和深部融合性LA与脱髓鞘、海绵样变性以及局灶性梗死相关〔5〕。白质疏松的MRI表现包括脑室高信号、深部和皮层下白质高信号,见于Binswanger病的弥散性脑白质病变等。Matsusue〔6〕等认为这些影像学表现对应着一系列的组织学改变。例如脑室高信号组织学上表现为髓鞘苍白,血管周围增生,室管膜内层不连续,室管膜下神经胶质增多。深部和皮层下白质高信号组织学上主要表现为髓鞘苍白和血管周围增生,血管周围增生主要见于额部和或顶部的皮层下白质,增生的范围直径通常小于3 mm,具有明显的边界。见于Binswanger病的弥漫性脑白质病变则表现为髓鞘苍白以及因髓鞘和轴突丢失引起的组织稀薄。以上WML脑白质病变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
2 增龄与脑白质的变化
脑白质总体积或区域性白质体积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其中顶叶的变化最为明显〔7〕。Walhovd〔8〕等对皮层灰质、大脑白质、小脑白质等16个自动分割的大脑区域进行MRI扫描测量其体积,分析其与年龄增长的关系,结果除了大脑皮层和第四脑室,其他部位的体积减少均与年龄的增长有关。Brickman〔9〕等观察199名不同年龄段的神经功能健康的成年人,计算其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等不同区域的脑白质总体积,结果表明脑白质总体积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尤其是顶叶和颞叶受到年龄的影响最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弥散特性发生改变,是老年人脑白质微结构衰退程度的特征性改变之一。张雪宁〔10〕等应用扩散张量成像(DTI)阐明老年人脑白质结构不同区域的平均弥散系数(ADCavg)和部分各项异性(FA)的变化,推断脑白质微结构变化及病理改变,探讨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年龄增长,ADCavg值与年龄呈正相关,在额叶白质、半卵圆中心、骈骶体膝部、顶叶白质ADCavg增加最明显。FA值与年龄呈负相关,额叶白质、半卵圆中心、骈骶体膝部FA值减低最明显。
大量流行病学资料表明,随着年龄增长,WML危险增加,患病率明显增高,LA在正常老年人中的患病率高达49.7%〔11〕,并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80岁以上者100%有LA,而35岁以下者未见LA。年龄相关性脑白质病,最常见于老龄人特别是那些有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老年人,常伴有认知功能下降,步态异常和易跌倒。病理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前认为它是脑内小血管病变的慢性缺血结果。其病损的大小和范围与年龄增长、脑萎缩等呈正相关,年龄是其最强的相关因素。其病理改变包括脑白质海绵样改变、髓鞘脱失、有髓轴索的损伤和反应性星形细胞增生等变化〔4〕。
3 脑缺血与脑白质的变化
以前认为缺血主要引起神经元损害,近年发现缺血也是脑白质变化重要原因,特别长期低灌注容易导致脑白质损害。王强〔12〕等对脑血管病人各年龄组白质疏松症发生率做了研究,结果20~39岁为0%,40~49岁为17%,50~59岁为15%,60~69岁为37%,70~79岁为50%,80~89岁为100%。
扁鹊治病范文3
[关键词]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针灸;中医药
[中图分类号] R27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8(a)-0118-02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是指人体视神经的供养血管出现循环进而引发的急性营养不良,分为前段与后段两种类型[1]。其具有视力急剧下降、视野缺损、视苍白以及水肿等临床特征,多发于中老年患者。目前,由于人口的老龄化,并随着高血脂、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的高发病率,致使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发病率在逐年提升[2]。为探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采用针灸联合中药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8月―2012年8月的64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对其中的32例患者给予中药联合针灸治疗获取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来该院住院治疗的64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有32例患者,男20例,女12例,平均年龄为(46.5±8.4)岁,病程为(3~27)月;观察组有32例,男25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45.5±7.9)岁,病程为(2~27)月。所有患者均已确诊为原发性或者继发性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中药理气活血进行治疗,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加减,主要以补益肝肾剂、桃红四物汤为主。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针灸进行治疗,针灸穴位:晴明、球后、太阳、风池、中渚、足三里、光明,提插捻转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30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结束后停止3~5 d,一共需要进行3个疗程。
1.3 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的判定标准为:①治愈:视力提高应在5行或者5行以上(以对数视力表为标准);视力应从光感不明或者无光感提高0.1;眼前手动提高0.2;视野缺损范围恢复正常或者降低30%;②显效:视力提高应在2~3行以上;视力应从光感不明或者无光感提高0.05;眼前指数提高0.1;视野缺损范围应降低10%~30%;③有效:视力应提高1~2行;视力应从光感不明或者无光感提高0.02;眼前手动提高0.04;眼前指数提高0.08;视野缺损范围应降低10%;④无效:视力、视野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3]。
1.4 统计方法
采用 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数据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野变化情况
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野损伤范围分别是(51.57±33.26和(40.18±14.99),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野损伤范围分别是(51.96±30.75)和(48.88±20.17),观察组治疗后的视野损伤药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情况
表1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
■
由表1可知,观察组有11只眼治愈,22只眼显效,11只眼有效,1只眼无效,总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有16只眼显效,21只眼有效,6只眼无效,总有效率为86.05%,观察组的临床疗效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的出来,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野损伤范围和缺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野损伤范围有一定的范围变化,但是变化的明显趋势不是很大,这更为我们把观察组的效果提供了更好的台阶,表1中的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手段,也说明我们做的实验具有科学理论数据,相对于对照组,更有完备性,观察组治疗后的视野损伤药明显优于对照组中,也表明现代医学在不断发展,技术在不断更新。
而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属于中医中的“暴盲、视瞻昏渺、青盲”的范畴,大多数都因肝郁气滞、肝肾亏虚以及气血淤滞所致[4]。该院通过局部选穴加远端配穴,针灸联合中药对此类疾病的治疗,利用眼底荧光造影或者超声多普勒进行检测,可以观察到针灸对眼部的血液循环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并能兴奋视觉神经功能,改善和提高眼部肌肉的功能以及协调水平,风池为手足少阳、阳维之会,有疏风活血通络之功,针刺时采用温通针法使针感上达头部直至眼底,对治疗眼部疾患有特效。针刺中渚、光明、足三里可疏肝明目,养血活血,因此,针灸联合中药治疗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对改善眼底缺血及提高视力有较好的作用。
现代医学表明,针灸对眼对一部分生理指标都具有良性影响,其表现为:对于大部分眼科疾病以及“正常眼”的视力均有较好的提高功效,应用眼底荧光造影以及超声多普勒检测等设备,能够证明针灸对于改善和缓解眼局部的血液循环具有较好的良性效果。有专家表明,针灸对于降低眼压以及提升视网膜SDH、ATP酶的活性有较好的促进作用,能够有效修复或调整视网膜组织以及超微结构,并改善患者的波幅以及诱发电位潜时[5]。
综上,针灸对眼不但能促进眼部血液循环,对视觉神经功能起到兴奋作用,而且能够改善或增强眼肌功能及协调能力。它作为一种非特异的治疗方法,能够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对眼部的多项功能都有较好的作用,可以被广泛应用于眼科疾病的治疗中。
[参考文献]
[1] 赵爱霞,高希言.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40例[J].中国针灸,2009(8):675-676.
[2] 赵庆新,王燕燕,张正梅,等.缺血性视神经病变64例临床分析[J]. 中国临床研究,2010(7):595-596.
[3] 陶荣三,陈鹏,秦玉枝,等.中医药治疗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2):12-13.
[4] 杨海静,于静,王颖,等.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中医药治疗概况与前景[J]. 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1(3):184-185.
扁鹊治病范文4
【关键词】复方樟柳碱;缺血性眼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8-167-1
缺血性眼病是眼科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对视力、视野的损害,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缺血性眼病的病因广泛,各种眼外伤、生活节奏快、工作及生活压力大所造成的精神紧张,嗜烟、酗酒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均可导致缺血性眼病。复方樟柳碱具有全面改善眼部缺血和保护视神经等作用,在眼科治疗上已报道,主要用于治疗缺血性视神经、视网膜及脉络膜病变。
1临床资料
本组35例病人51眼,其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30~65岁,平均年龄43岁;单眼发病者16例,双眼发病者19例。
2治疗方法
2.1药物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l,在患侧颞部皮下注射,每日1次,14d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需要注射2~4个疗程。
2.2注射部位选择:①眉弓;②发际缘;③耳前发际缘;④颧弓,四点连线组成的4cm×5cm的范围内。
2.3注射方法选用1ml或5ml注射器,配4号或4.5号针头,抽取复方樟柳碱注射液2ml,常规消毒颞部皮肤,将注射液针头朝颞部方向,450角刺入皮下,进针深度不超过0.5cm,抽无回血后,注入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当即可见皮下隆起,拔针后用无菌棉签迫3min。如有出血,应用棉球压迫5-10min。
3护理
3.1心理护理颞浅注射是在患者头面部进行操作的专科护理技术,容易给患者带来紧张、害怕情绪,为了取得配合,减少压力,必须向患者解释颞浅注射为皮下注射,不会刺伤眼球,药液中加有局麻药不会疼痛,使患者解除恐惧情绪。
3.2患者姿势患者平卧于病床上,也可采用坐姿,注意外眦处于上方,防止消毒液顺皮纹流入眼内引起刺激症状,影响患者配合治疗。
3.3观察局部反应由于此疗法疗程较长,需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故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防止针眼感染。颞浅注射1-2次后,注意观察局部有无肿胀、硬,待下次进针时,应避开以前的针眼;注射部位不能过低,否则会造成张口困难,影响进食,若发现局部红肿,可能为变态反应或炎性反应,应立即停药待另行处理,若皮下淤血时可行局部冷敷,48h后改行热敷,以促进淤血吸收。
4讨论
樟柳碱是从茄科植物唐左特山莨菪中分离出的一种生物碱,有缓解平滑肌痉挛,抵制唾液分泌等抗胆碱作用。复方樟柳碱内含有维生素B12,与樟柳碱有协同作用,通过调节血管张力,改善神经细胞代谢和局部病变组织的营养从而改善视力;普鲁卡因可减轻局部注射痛感,消除神经过度兴奋状态,利于药物吸收,提高疗效。眼底病变常因供应视神经的小血管发生改变,致视神经发生急性血循环障碍而引起局部组织缺氧。小血管痉挛,病人突然视力下降及视野改变,局部使用复方樟柳碱,可缓解这些不适症状。
参考文献
扁鹊治病范文5
[关键词]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2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1(a)-0134-04
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在新生儿中属于高发性疾病,重度者造成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几率较大,早期诊断与及时干预是降低新生儿致残率、致死率和疾病恢复的关键[1],因此寻找安全、简便和客观的检测指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是特异性存在神经元细胞内的酶,可以作为机体体内外的神经元标志物,只有在脑神经细胞受损、血脑屏障被破坏的情况下才会释放到血液中[2]。基于上述NSE的机制,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证实NSE是动物实验和临床中评价颅脑损伤和预后的可靠标志物[3],并已在评估成年人的脑细胞损伤和颅内出血中开展应用,但应用于评估新生儿的颅脑损伤及恢复情况仍处于探索阶段[4]。本研究测定引发原因和严重程度不同的新生儿HIE在疗前后的血清NSE浓度(不同病因主要分为窒息和宫内窘迫,疾病的严重程度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以探讨检测血清NSE浓度对新生儿HIE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HIE新生儿患者和20例健康新生儿(设为对照组),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订的HIE临床诊断依据及分度标准[5]和《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6],可将入选HIE患儿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轻度组23例,胎龄38~42周,平均(39.75±1.61)周;中度组20例,胎龄38~42周,平均(39.73±1.66)周;重度组17例,胎龄38~42周,平均(39.78±1.63)周。三组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6-7],轻度组表现为兴奋抑制交替,肌张力正常或稍高,吸吮反射正常,呼吸平稳,拥抱反射活跃,瞳孔正常或扩大;中度组表现为嗜睡或抑制,肌张力降低,吸吮反射稍弱,有惊厥或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拥抱反射减弱,瞳孔缩小;重度组表现为多处于昏迷状态,肌张力极度低下,吸吮反射、拥抱反射、腱反射消失,间歇性伸肌张力增高,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应差,惊厥频繁,呼吸不规则或暂停。同时按照病因的不同可分为出生窒息组和宫内窘迫组(本研究中,窒息是指出生前不存在宫内窘迫,出生时Apgar评分
1.2 方法
所有患儿均采集1 ml静脉血,经过20~30 min的静置处理后再进行血清分离,保证无溶血现象,均在采血后2 h内进行NSE含量的测定。采用电化学发光法和罗氏公司Cobas e601型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配套的相应试剂盒检测,仪器的检测在0.05~370.00 μg/L,操作室的温度保持在22~30℃。所有患儿均在出生后1 d采集静脉血,在院期间按相应病情给予适当的治疗,治疗7 d后再次在空腹状态采集静脉血,行NSE浓度检测。对照组新生儿也按照相同方式采集血样,并在相同的条件下检测NSE含量。
1.3 观察指标
观察HIE患儿在治疗前后的NSE水平,并与健康新生儿作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4组新生儿血清NSE浓度的比较
治疗前,轻度、中度、重度组的血清NSE浓度均高于对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和重度组的NSE浓度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3组新生儿血清NSE浓度的比较
治疗前,出生窒息组和宫内窘迫组的NSE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新生儿HIE多数是在围生期由于窒息或者宫内窘迫等原因引发缺氧缺血而导致的新生儿或者胎儿脑损伤,属于新生儿中常见的脑部疾病。其中,部分中度和重度患儿会产生痴呆、癫痫、脑瘫或者脑部发育迟缓的情况,对患儿及其家庭造成较大影响,及时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对于提高HIE患儿的生命质量意义重大。
NSE是烯醇化酶的一种同工酶,特异地分布于神经元和神经内分泌细胞内,其他脏器及脑脊液中的分布水平极低,不及中枢神经系统的1%[8]。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表明,颅脑损伤后血清与脑脊液中的NSE活性改变与脑血管疾病、颅脑损伤和HIE等疾病早期诊断、病情变化密切相关[8]。HIE新生儿由于神经细胞受损,导致细胞中的内容物更多地渗入脑脊液中,而NSE不与细胞内的肌动蛋白结合,因此更容易透过细胞膜释放,渗入到脑脊液中。当血-脑脊液屏障遭到损坏时,NSE便可以较快地穿过血-脑脊液屏障而进入血液中,导致NSE在血液中含量升高的现象出现[9]。HIE新生儿出现NSE水平升高的现象,除了与神经细胞受损有关之外,还与NSE的合成和分泌量增加有关。在缺氧缺血情况下,细胞能量代谢异常,促使调控NSE合成的基因表达上调,细胞的NSE合成与分泌水平提升,以维持自身正常功能[10]。
郭金珍等[11]对国外学者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发现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的NSE浓度高于正常人,但只有47%的患者的血清NSE浓度升高,两者不完全对应的原因是进入血液中的NSE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血液稀释。然而,脑损伤时血清和脑脊液中的NSE水平呈较好的相关性(r=0.77),并且与HIE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12],因此,通过血液检测NSE可以有效地替代脑脊液检测,且其操作更便捷,近几年来逐渐发展为临床上检验脑细胞受损的重要手段[13]。
本研究观察了由于窒息和宫内窘迫导致HIE新生儿血清中NSE浓度的变化,结果显示,HIE患儿的NSE浓度均要高于健康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HIE新生儿血液中的NSE浓度均高于正常新生儿群体,并且会随着脑损伤程度的加重而相应升高,因此血液NSE浓度可作为临床上诊治新生儿HIE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也可通过观察NSE浓度的水平了解新生儿脑损伤的程度,这对于HIE的早期治疗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覃惠玲.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评估进展[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7):133-134.
[2] 刘丁香,彭好,王春燕,等.新生儿缺氧缺血脑病血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变化及临床意义[J].四川医学,2015, 36(2):178-180.
[3] 张晓阳,范振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应用及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5,12(12):40-44.
[4] 阳梅,万光平,刘芳,等.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浓度动态变化的意义[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6):65-67.
[5]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2005,43(8):584.
[6] 邵肖梅,叶鸿瑁,丘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699-706.
[7] 孙玉梅.血清NSE与HIE临床分度及预后相关性的探讨[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13.
[8] 靳国伟,韩世波,陈跃平.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3,18(3):189-191.
[9] Hergenroeder G,Redell JB,Moore AN.Biomarkers in th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J].Mol Diagn Ther,2008,12(6):345-358.
[10] Bi Y,Chen JJ,Li Y,et al.The role of CYP2E1 in the protection of garlic oil′s from n-hexane-induced neurotoxicity[J].Zhong Hua Lao Dong Wei Sheng Zhi Ye Bing Za Zhi,2011,29(11):825-833.
[11] 郭金珍,乔亚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11(4):251-258.
[12] Thornberg E,Thiringer K,Hagberg H,et al.Neuron specific enolase in asphyxiated new borns:association with encephalophathy and cerebral funct ion monit or t race[J].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1995,72(1):F39-42.
[13] 张超,孙斌.GM1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血浆BDNF及NSE动态变化的研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4,37(6):133-135.
[14] 李佩青,周伟,梁妤婷.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损伤的相关性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7):2806-2808.
[15] Celtik C,Acunas B,Oner N,et al.Neuron-specific enolase as a marker of the severity and outcome of 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J].Brain Dev,2004,26(6):398-402.
扁鹊治病范文6
[关键词] 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复方樟柳碱;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 R774.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4(a)-052-01
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AION)的临床特征主要有突然视力减退、视盘水肿和视野象限性缺损,主要由于后短睫状动脉供血障碍所致[1]。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常伴有全身血管性病变,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糖尿病等。双眼一般不同时发病。目前常规采用全身应用激素、血管扩张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近年来,笔者在常规疗法的基础上加用复方樟柳碱局部注射治疗,现将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5年6月~2009年5月本院门诊AION患者38例(38眼),随机分成两组,其中治疗组20例,男12例,女8例;年龄43~70岁,平均58岁;伴高血压8例,糖尿病4例,高血脂5例。对照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45~69岁,平均57岁;伴高血压7例,糖尿病4例,高血脂3例。两组均为单眼发病,病程2~90 d,平均39 d。
1.2 诊断标准
AION应具备以下特征:①突发单眼或双眼无痛性视力下降;②眼底检查早期表现为象限性、半侧或全视盘水肿、色淡、晚期表现为视神经萎缩,如就诊时已为晚期,则参考原始病历记载;③以水平或正中线为界的象限或半侧视野缺损,或与生理盲点相连的缺损。
1.3 疗效标准
根据视力、视野的变化分为临床治愈、显效、有效和无效。视力恢复到1.0以上或提高5行,视野完全恢复或基本恢复为临床治愈;视力提高2~4行,视野由水平盲区恢复到水平模糊区为显效;视力提高2行,视野有所恢复为有效;治疗后,视力无提高或提高1行,视野无变化为无效。
1.4 方法
1.4.1 对照组复方丹参注射液20~30 ml加入葡萄糖或0.9%氯化钠溶液中静滴,1次/d,14 d为1个疗程;发病时间不足1个月的,地塞米松5~10 mg静滴,1次/d,用3~5 d(糖尿病患者避免使用)。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12、ATP、肌苷片等神经营养药物治疗高血压等全身性疾病。
1.4.2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局部注射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每次用量2 ml,于患眼颞浅动脉旁皮下注射。注射方法是先以食指摸清患眼侧颞浅动脉,触及搏动后在其下方1.5 cm处用0.45 mm针头进至皮下,沿该动脉走向推进,1次/d,连续14 d为1个疗程,间隔2 d后可继续下一个疗程。
2 结果
对照组18例,临床治愈2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55.56%;治疗组20例,临床治愈6例,显效5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5.00%。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3 讨论
AION是由供应视神经筛板前和筛板部的后短睫状动脉或供应视盘表面的视网膜中央动脉发生障碍,或由供应眶内段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颅内段的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发生障碍所致的视神经急性缺血缺氧性疾病[2]。多数学者认为本病与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高黏血症及心脑血管多种疾病有关[3]。AION常规治疗是在控制相关全身性疾病的前提下,运用激素和扩张血管、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笔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效果明显优于前者。
复方樟柳碱注射液主要成分是氢溴酸樟柳碱0.2 mg、盐酸普鲁卡因20 mg,具有缓解平滑肌痉挛、调整植物神经的作用。通过注射部位颞浅动脉旁皮下植物神经末梢,放射性调整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动态平衡,从而改善植物神经功能,并能发射性调整眼血管活性物质水平和相互比值使之波动于正常范围,从而调整眼血管壁舒缩功能,缓解眼血管痉挛,稳定内皮细胞膜,恢复细胞壁正常通透性,促进视网膜水肿的吸收,达到治疗效果[4-6]。总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复方樟柳碱局部注射治疗,可以提高患眼视力,扩大视野,改善视觉功能,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家琦,李凤鸣.实用眼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618.
[2]胡家明,王夏虹.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眼科杂志,2002,10(2):153-154.
[3]钟毅敏,于强,欧杰雄.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3,21(4):269-272.
[4]李宏,王梗,司海涛,等.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眼底病疗效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05,13(5):429-430.
[5]彭娟,胡秀文,高丹宇,等.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在眼科的临床应用[J].国际眼科杂志,2007,7(4):1124-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