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范文1
[关键词]孟浩然;山水田园诗;自然美
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至唐代诗歌艺术的发展达到了巅峰,涌现出了许多闻名于世的诗人和众多的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便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大诗歌流派,孟浩然就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山水田园诗及其诗派之所以盛行于盛唐时期,有其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盛唐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天下太平,这些都为山水田园诗派诗人提供了悠闲生活的物质条件。再加之当时儒学、道教、佛教的全面发展,形成了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局面,也形成了思想解放,致使某些知识分子追求个人自由生活、追求个人精神上的解放超脱:有些诗人受到佛教的影响;有些诗人在政治上受挫,于是他们便隐居于山林、田园。山水田园就成为了他们的小天地,也成为了他们诗歌作品中的主要题材。纵观山水田园诗的传统,山水诗源于南朝的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的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以描绘大自然的秀美景色和恬静的田园风光为主,并且表达诗人的隐逸思想:向往平和宁静的生活以及对现实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不满。因此,继承陶渊明和谢灵运传统的山水田园诗作便大量问世了,并且逐渐形成了诗歌流派。山水田园诗派诗人的诗歌艺术技巧颇高,但是有一定的超脱现实和个人消极倾向。孟浩然即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
孟浩然生于公元689年,卒于740年,名不详,有一种说法说他名浩、字浩然,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孟浩然的一生相当平静,绝大多数的时间过着隐居生活。四十岁时孟浩然曾西入长安求仕,但失意而归,在南方各地漫游了几年之后又重返故乡隐居。孟浩然的生活虽然很平静,但他的内心却充满矛盾,这主要表现在隐退与进取的斗争上。张九龄镇荆州时,孟浩然曾被召为从事,但不久就又归家。政治上十分失意,他深感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生活于“开元盛世”却以布衣而终。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大量写作山水田园诗歌的诗人,现存诗歌二百六十余首,大多为五言诗,其中又多为五律。孟浩然的五言诗在当时颇富盛誉,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对他评价很高,也很敬仰。李白就在《赠孟浩然》一诗中赞美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孟浩然的诗作大多描写幽静山林的景物,农家怡然自乐的生活,洁身自好的情趣,羁旅他乡的客愁等。他的诗歌风格明朗,语言清澈,感情纯挚,写景优美自然。但是由于他的生活较为单调,诗歌的形式比较单一,内容稍显贫乏,诗歌的意境也不够壮阔。苏轼曾评孟浩然“韵高才短”,十分中肯地指出了他的诗作的不足之处。但是这并不影响孟浩然成为继谢灵运、陶渊明之后,开王维之先声的著名山水田园诗人。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范文2
首先,介绍写作的时代背景。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作品,同样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它必然是时代的产物,即文学作品是某个时代生活的反映。假如我们能够了解某一首诗的时代背景,也就有可能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涵了。同样,如果几首诗都作于同一时期,那么,这几首诗的内容也大概可以依此类推。例如,当学习到盛唐诗歌时,教师即可介绍该时期的背景:经济繁荣,国力强大,人们生活安定,文化也随之繁荣起来,尤其是诗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由于生活安定,很多文人便可游历山水,表达政治抱负。因此,当时的诗人或者描绘山水情趣与田园风光,或者描写边塞军旅生活,希望建功立业,报效祖国。总之,盛唐诗歌主要贯穿了“山水田园”“边塞风光”等主题。当学习了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之后,就可以拿他与同时期的王维比较,让学生领会两人均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样,学生碰到王维的《山居秋暝》《使至塞上》《鸟鸣涧》等诗时,其中的主旨就会迎刃而解了。如果学习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让学生领会到其主要内容是表现边塞风光与军旅生活的,并指出作者与高适都是当时著名的边塞诗人。经过如此点拨,学生对高适的《塞下曲》《燕歌行》等诗所表现的主题就可以领略一二了。
而到了中唐时期,社会已经逐步走向衰落,加上八年的“安史之乱”,使得阶级矛盾激化,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该时期的诗风及其内容和盛唐时期完全不同了,主要出现了现实主义流派,诗歌内容转向描写乱世百态、人民疾苦。先后出现了杜甫、白居易两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或者忧国忧民,或者反映民生疾苦,杜甫留下了《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三别”等现实主义名篇。其中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便是他作为一位忧国忧民诗人的真实写照。而后的接班人白居易,提倡“歌诗合为事而作”,名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均以反映民生、关注社会为题材。
通过时代背景的透视,可以让学生了解唐代诗歌的内容风格。此外,充满战乱的南宋也是一个典型的时期。当时,金兵入侵,国家战乱,人民痛苦。于是出现了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统一祖国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辛弃疾便是其中的代表。无论是陆游的“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愤》)“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还是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里吹角连营”(《破阵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只要教师对当时的背景进行系统的点拨,对于其中的“统一、爱国”主题,学生不仅能很快领会,而且只要是同期的作品,学生亦可以由此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了。
其次,介绍作者的个人背景。
“文如其人”,作品的思想内容往往是作者个人生活、经历的反映,如果作者的生活、经历发生变化,诗歌内容也大多随之而发生变化。因此,只要了解到作者的生活经历,很多诗歌的内容便可以得到展现了。例如,南唐词人李煜,从南唐主沦为囚徒后,词作内容也相应地由描绘宫廷生活转向对故国的思念。其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浪淘沙》)“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相见欢》)等名句,便是他后期沦为囚徒后,留恋故国生活的写照。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以他的仕途经历可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他仕途得意,大展才华,写出了“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种充满英雄气概与爱国热情的名句。但是当他被贬官黄州后,表现的是逃避现实的思想与抒发怀才不遇的感慨。“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水调歌头》)“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浣溪沙》)等一系列流露个人苦闷的诗句,就是他后期的生活表现。再如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根据她个人的经历,亦可把她的词作分为前后期。前期生活安定,主要描写她的闺中生活,表现的是对自然风光的留恋与欣赏。“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等表现的是她闺中情怀。而后期,由于国家沦落,中年丧偶,她过着长期的流亡生活,词作内容转为表现不满现实与对丈夫的怀念之情,词风变得感伤、消沉。其中《菩萨蛮》《念奴娇》《声声慢》等均是后期的代表作。
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就明了了。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无论写洞庭湖景,写欲渡无舟楫相助的苦恼,还是写对垂钓者的仰慕,这一切又与张丞相何干?略知题材知识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一首干谒诗。诗前半部分泛写洞庭波澜壮阔,景色宏大,象征开元的清明政治。后半部分即景生情,抒发个人进身无路,闲居无聊的苦衷,表达了急于用世的决心。虽然目的是要得到张九龄的赏识与录用,但全诗颂对方,而不过分;乞录用,而不自贬,不亢不卑,委婉含蓄,保持了自己的身份。诗歌鉴赏中经常说到知人论世,这里至少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作品的时代背景;二是作者特定的境遇和心态;三是作者创作时的用意。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古诗词 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选入的古诗词,其内容健康,语言优美,学生学习这些古诗不仅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的一些社会情况,而且能够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还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秀丽壮美,从而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那么,怎样来学习古诗呢?
一、问题导入,理解情感
小学生初学古诗,对古诗没有什么概念,如果直接拿出作品来读来背,学生势必一头雾水。这时,最好找一个问题作为切入口,这个问题要适合古诗的情境,又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一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离开爸爸妈妈时会想念他们吗?”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想。”我又问:“如果想他们又见不到,怎么办呢?”有的同学沉默了,有的学生说:“可以看照片。”我接着问:“古时候的人,有时候因为某种原因也会远离家人,也会想念家人,那时候又没有照片,他们会怎么办呢?”这下,学生开始思考了,我便顺势提出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找找答案。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古诗的情境,边读边思考,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种导入方法从学生可以理解的情感入手,教他们从生活中去体会。在这首诗中,核心的情感就是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我的导入是先导入了情感,呼唤起他们对亲人的情感,尽管思念时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无论是看照片还是登高望远,其对家人的情感则都是完全一样的。这样,他们在理解上就没有了障碍,同样的思念还能拉近他们和诗人之间的距离。
二、运用诵读,领会含义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法不是要求老师逐字逐句去解释古诗,而是通过有情感的朗读,使学生们感受到古诗的抑扬顿挫之美。古诗都是押韵的,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学生背诵熟记。小学生的记忆特点是感性的,善于记忆,就算他们并不懂得诗词的意思,但只要读的熟了,同样能够背诵下来。原来很多作家都提到他们在上私塾的时候,那个时候根本读不懂,但是也按照要求背诵了下来,等到渐渐长大,他们也就逐渐懂得了那些诗文中的深刻含义。
当学生熟读成诵时,再让学生理解古诗中所描写的景,或所抒的情感,稍加点拨,便可以体会诗中的含义与感情。另外,朗读,还有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一边读一边想象,诗中的意境便会在头脑中形成。可见,有情感的朗读是让学生感悟古诗内涵的最佳途径。
朗读教学的关键在于要读出诗词的音韵美,用音乐的美打动学生,让他们忘我地朗读,反复地朗读,从而背诵下来。还有一点要提到,虽然我们一直在倡导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习毕竟是一种需要吃苦精神的活动,所以也要让学生们懂得学习就是要吃些苦,不能够给学生学习只有享乐没有艰辛的错觉。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3)课外拓展的必要性
从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
拨清波”开始,我就引导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来理解诗句。自居易的《忆江南》我搜集一些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在大自然的神奇魅力感叹下,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为何难忘江南,从而读出对江南的赞美。
送别诗我通过让学生讲述与朋友离别时的故事和心情,来体会朋友间依依不舍得离别之情……古诗词虽然离我们很远,但古人的心情与感受无不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悠远的诗文中,只有贴近我们心灵的诗句才是千古名句,我们也只有用自己的生活做比照,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文。
四、读写结合,强化记忆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范文4
【教学目标】了解“田园”诗发展成“山水田园”诗。
师:前几周我们学了两首诗,谁来带领大家背诵?
(师指一生领背诵《归园田居》和《饮酒》)
师:这两首诗的作者是谁?
生(齐):陶渊明。
师:陶渊明在诗歌创作上很有成就啊!谁来说说他的贡献?
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创始人。
生:“田园诗”描写乡村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了诗人归隐的志向和高洁的品质。
师:你们说得很全面。300年过去了,诗人们发现,不仅田园风光恬静优美,大自然的山水风光也无限美好。于是,“田园”诗又往前进了一步,发展成了――猜一猜。
生:“山水田园”诗。
师:王维就是“山水田园” 诗派的代表之一。
二、 王维是天才诗人。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教学目标】明白什么叫“字正腔圆”, 了解诗歌节奏。通过一遍遍形式不同的诵读,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师:同学们知道吗,王维是天才,从小便聪明过人,十五岁进京考试,由于写得一手好诗,而且精通音律,一下子便在京城的王公贵族之间传开了。从此,王维小小年纪便成了有名的“诗人”。
(师出示《山居秋暝》)
师:这首诗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谁会读诗题?
(一生读)
师:字音咬得很准。一起读“暝”。
(生齐读“暝”)
师:齐读诗题。
(生齐读诗题)
师:古人吟诗讲究“字正腔圆”,就是每一个字音都要读到位。自己把古诗读两遍,要求字正腔圆。
(生自由读古诗)
师:女生先来,好不好?
(师指一名女生读)
师:读得怎么样?
生:吐字很清楚,字音咬得很准。
师:是的,基本做到字正腔圆了。再请一个男生,你来。
(师指一名男生读)
师:谁来表扬他?
生:我认为男生读得更好,声音洪亮,有了点腔调了。
师:看来男女生读诗各有优点。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读,听好。
师:我读“空山――”你们读“新雨后――”吟诗就好像唱歌,它的停顿比较讲究,字音要拖长,才有韵味。
(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师:诗歌节奏很舒缓,大家的朗读很有韵味儿!连起来试试,看看是不是字正腔圆,齐读。
(生齐读,朗读很认真,注意了节奏和腔调。)
师:大家的吟诵真精彩!这就是诗歌的“声韵美”!
三、 王维是山水画家。赏析文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目标】通过想象赏析“明月”“松”“清泉”“石”等山林景物,感受“诗中有画”。
师:读了这么多遍,你觉得“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生: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山间的景色。
生:我给她补充一下,《山居秋暝》描绘的是一个秋天的雨后,山间黄昏时的美景。
师:这样说已经很全面了,你读得很仔细。王维把这座山叫什么山?
生:空山。
师:“空山”真的是空的吗?什么都没有吗?
(生纷纷摇头)
师:你从诗中看到了哪些
景色?
生:我从诗中看到了明月、松、清泉、石、竹、莲,我是从第二句和第三句看到的。
(师出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把这两句读出来。
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师:同学们知道吗?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有名的画家。他开创了“水墨画”,不用彩色,只用墨的浓淡来体现色彩。后来就有人赞美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样一个善于创造美的大诗人,他眼中的“空山”一定不空,一定是富有诗情画意的。用心读一读,你看到了怎样动人的画面?
生:我眼前仿佛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傍晚,山林里刚刚下过一场雨,月亮也升起来了,王维在山间散步,啊,空气多么新鲜!
生:我看到一轮明月顽皮地跳上枝头,乳白的月光透过浓密的松林在地面上投下了奇奇怪怪的影子。
师:看来王维富有童心啊!
生:我还看到清澈的泉水在月光的照耀下闪着银色的波光,它们跳过山间的石块,穿过密密的树林,一路唱着歌儿从诗人身边走过。
师:你真是王维的知音啊!在你和王维眼中,山林里司空见惯的景竟然是那么美好,像一幅水墨画一样。王维画山水画的技巧十分高超,他善于调墨,浓淡变化很巧妙,黑白的水墨画比浓墨重彩的画更美!他的诗和水墨画儿一样,淡雅宜人。你看,洁白的月光,青黑的石头、墨色的老松、亮晶晶的泉水……
(师生欣赏图片)
师:空山一点也不萧条,空山景色优美,多有诗情画意啊!把你感受到的,送到这短短的十个字中,读!
(师指名读)
师:你让我感受到了“诗中有画”!
(师指名读)
师:你用朗读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明月青松图》!你读得真有韵味!
(生齐读)
师:这“空山”中可不光有美景,还有谁?
生:还有洗衣女子和渔夫。
师:有人,就有了生机啦!谁来读?
(师指名读)
师:我仿佛听到了女孩子们洗完衣服回来的欢声笑语,仿佛听到了渔夫唱着渔歌高高兴兴地回来啦。这傍晚的空山,除了洗衣女、渔夫,还有什么人乐在其中呢?
生:我觉得应该还有小孩子聚在一起抓萤火虫,玩游戏吧!
师:是啊,“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生:还有老人们聚在一起聊家常。
师:白发谁家翁媪,多悠闲!
生:还有妇女在家中做晚
饭,山间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飘出饭菜的香味!
师:虽是粗茶淡饭,但是格外香甜!
师:哦,原来空山不空,恰恰是悠闲欢乐的!你向往这种自由与悠闲吗?你想到了什么地方?
生:人间天堂、世外桃源。
师:把你的向往与羡慕读
出来。
(师指名读,生齐读。)
四、 王维是隐士。拓展阅读,感受王维对隐居生活的热爱
师:王维喜爱这美丽的山水、热爱这悠闲的山水田园生活吗?当时王维还有官职在身啊,这里只是他偶尔度假的地方。如果是你,你觉得是当官快乐还是享受山水田园生活快乐?
生:我当然喜欢悠闲的山水田园生活了,不用为国家大事操劳,不用担心被人排挤。
生:虽然穷一点,吃的是粗茶淡饭,但是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如果身不由己,那我也会非常留恋这样的地方,这样的生活,每天靠自己的劳动获得生活的来源,苦一点,但是自由自在,不需要给别人磕头。
师:人各有志。我们来看最后一句,结合文后的注释读一读,王维将会如何选择?
(师出示:“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生齐读。)
师:“空山”有优美的景色,有悠闲自在的人生!还有什么比身在“空山”更自在的呢?
(师生吟诵全诗)
五、诵读王维名诗句,举一反三,进一步感受“诗中有画”
(师出示: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师:这句诗是王维晚年心境最好的写照。让我们看看,晚年的王维只想静静地享受什么?
(师出示以下诗句,生静读、思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青溪》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过香积寺》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生:他只想享受这诗情画意。
生:他只想和明月清风做伴,只想在山林里安安静静地度过晚年。
师:我们再来看看,晚年的王维,他只想静静地做什么。
(师出示以下诗句,生静读、
思考。)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酬张少府》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青溪》
生:他只想弹弹琴,钓钓鱼,过悠闲、简单却无拘无束的生活。
生:他不想功名利禄,不想荣华富贵,只想简简单单。
师:把你最喜欢的诗句,朗诵给大家听。
(师指名读)
师:什么功名利禄,什么荣华富贵,都不如我的青山绿水,都不如我的明月青松!这就是诗人王维,画家王维,隐士王维!这就是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评析】
这是一节《12岁以前的语文》校本教材实验课。教师以王维的一首诗《山居秋暝》为突破点,让学生了解王维是一位“天才诗人”,是一位“山水画家”,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通过想象赏析“明月”“松”“清泉”“石”等山林景物,感受诗歌画面美;通过拓展阅读,感受诗人的品格美。整个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教学环节环环相扣
教学前几分钟,教师先带领学生回顾先前所学的田园诗,对田园诗发展成山水田园诗进行初步的了解。短短两三分钟的时间就将旧知和新知有机对接。接下来用三个环节来突破重点:王维是天才诗人,通过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王维是山水画家,通过赏析文字,感受诗歌的画面美;王维是隐士,通过拓展阅读,感受王维对隐居生活的热爱。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学生对诗歌的领悟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诵读指导贯穿始终
诗歌教学最重要的便是指导诵读,让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自然而然地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动静美。诗中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如此,颔联写景,颈联由景写到人,动静交错,视听结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由此可见一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动静关系的处理上,诗人匠心独运,喜用静观中捕捉到的形象,以动态为静态服务,以声响为宁静服务。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给人的感觉,犹如几个精彩镜头剪辑而成的滚动画面,场景在变,人物在动,“镜头”从一个动点跳到另一个动点。这种错落有致的章法和变换灵活的句型,使得全诗充满灵动与生气。这样精妙的诗,应当反复读,好好读。在本节课中,教师先给学生提出诵读的要求:字正腔圆;然后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逐句诵读,教师及时给予正面的评价,比如“你让我感受到了诗中有画”,“你用朗读在我面前展开了一幅《明月青松图》!你读得有韵味”。
三、扣住诗句想象画面
诗歌强调画面美,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其画面美是很重要的。王维山水田园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诗中有画”,这是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对颔联和颈联的教学,教师就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画面,尤其在颈联教学时,教师鼓励学生想象诗句以外的画面:这山中,除了洗衣女子和渔夫,还有谁也乐在其中呢?学生的眼前立刻豁然开朗,一幅幅生动的山村生活画卷徐徐打开,这些生活片段是那么自由自在,那么温馨幸福,那么令人神往!这个环节的处理为下面感受王维此时“隐者”的心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拓展阅读举一反三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范文5
一、古诗词教学对于学生人格教育的重要作用
1.古诗词中所拥有的人文思想和生命情感
很多伟大的古诗词作品都是历朝历代先闲流传下来的人文思想以及生命情感的精华所在,可以说所有的古诗词都是与社会、自然以及本人紧密联系的一种抒发。拥有人文思想和生命情感的古诗词也就能够容纳更加深刻的内涵。首先,古诗词表达的是一种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这种关系,人和自然密不可分,这也是人文思想中最为深层的意义。从大量的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词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趋势。一些古诗词的作者常常以景抒情,把自然的景物与人物本身的遭遇结合到一起来表达,恰恰说明了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人类对自身意义的思考和领悟。
2.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学生人格教育的作用
上文已经提到了古诗词表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进行小学生的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就应该更加注重让学生们去体会和把握诗中的人文思想和生命情感,从而起到人格教育的作用。另外一方面要在称赞友谊的诗当中让学生体会到友情的珍贵,同时也要在描绘自然的诗词当中体会到自然的美好,从而使得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人和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而学会爱护大自然,更加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更加注重对自然资源的节约使用,懂得自然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最终符合我们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起到了人格教育的作用。
3.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让学生们学会为人处事
从培养学生为人处事能力的角度上来说,一些含有励志意义的古诗词就最有效的,例如苏燮的《竹石》中就深刻的表达了这种永不放弃,励志向上的含义,同时也表达了不畏艰难的乐观态度,这种古诗词当中不但有着诗词的优美,同时也提升了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起到了人格教育的作用。还有一些富有爱国情节的诗词,对于这种诗词的理解和感悟,比口头对学生的爱国教育有效的多,让学生们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之情,从而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感。另外一方面,一些古诗词当中也蕴含着各种人间的真情,亲情、友情和爱情,这一类的诗词对于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建立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这些人间之中美好的情感可以使得小学生们更愿意去爱和关心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感受人间情感的美好,从而提升小学生们的综合素质,起到了人格教育的作用。
4.古诗词的教学对于小学生思想品德作用
一个国家的强大,体现在整个国民的素质。诚实守信,善良勇敢,这些美德对于一个国家人民来说非常的重要,这同时也是对小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本跟目标。在一次古诗词当中,许多对于国家荣耀的表达以及对于善恶的表达都会使得小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高尚,什么是低贱。这也是非常有效的提升小学生素质的一种教育方式。用这种古一诗词当中的浓烈情感去感染学生们,比口头的教育来的更加有效,也更加深刻.
二、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策略
1.以历史为依托深入挖掘古诗词的人文意义
沧海桑田,我们已无法回到历史的现场,教师可以通?^古诗词讲述中国的历史,深入挖掘古诗词的人文意义,让学生从中感悟到“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激烈壮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凌云壮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激荡胸怀,“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田园风光;看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的糜烂;领略到“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怀;听到“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深情。
2.以情入境,激发兴趣,体会韵味
古诗词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其抽象概括,精练含蓄的特点,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可把诗词编成生动的故事。如白居易的《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一个聪明、调皮的小娃娃,为了想吃清香可口的莲子。但大人们很忙,没空陪他去池塘里采莲。他就瞒着大人,偷偷自己撑了一艘小船,到池塘里去采莲蓬。可是他没想到要隐藏自己的行踪,结果却在水面上留下一道被水波冲开的痕迹。孩子们没想到那干涩、难懂、简单的二十个字却包含了一幕天真烂漫的生活喜剧,虽事隔千年,却犹如发生在身边。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3.在朗读背诵中感悟古诗词的人文意蕴
据当代西方心理学研究表明:0~13岁是记忆和认知的全速增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能力逐渐弱化;而理解能力却是从13岁才开始发展的,到18岁发展成熟。小学阶段占有了“全速增长期”50%左右的时间,是人的记忆、认知能力迅速成长的关键阶段。多背诵诗词歌赋,对塑造小学生优雅的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古诗词优美的韵律给予学生听觉上美的感受,生动形象的文字语句描述给予学生视觉上美的享受,加上深邃的意境在学生一生的记忆中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范文6
语文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语文的学科特点决定了环境教育应该是一种情感教育,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促使学生在情感上发生变化,在情感上对环境保护产生一种积极的、不由自主的认同态度。其二,应该在美育的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祖国的语言文字是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前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让学生去感受环境中美的事物,热爱美的事物。其三,在强调重视自然环境的同时,还应该进一步提出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倡建立和谐、自然的人际关系和豁达、平和、宁静的心境。
在古诗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这是一个能发挥语文的学科特点,进行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那么,怎样来进行这方面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点入手:
首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受古代文人笔下所描写的自然景物的美,调动学生去想象,去置身于作者所描绘的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之中。以“四季”为例,杜甫笔下的“春”清新自然,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高骈笔下的“夏”抒情浪漫,“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杜牧笔下的“秋”风光无限美好,令人遐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岑参笔下的“冬”是那么富有想象色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犁花开。”在作者的笔下,自然界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还有那奔腾不息的大江,烟波浩渺的大海,那绚丽的湖光山色,潺潺的小溪。那些名山秀岳、辽阔草原、迷蒙烟雨、小桥流水、落叶残花,无一不向人们展示出一幕幕美景。在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情境。因为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也就会水到渠成,自然而生。
其次,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在古文中,自然成了诗人抒感的重要对象,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缺少了自然环境,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没有“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的浩瀚气势,则不能抒发作者“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豪情壮志;李清照“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没有那亭亭荷花,惊飞的鸥鹭,就不能表达她对生活那份执着的热爱;没有“枯藤老树,古道西风”就不能抒发那天涯孤旅子之情,可以说,是环境孕育了诗人,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
第三,在古诗文中,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对培养健康的人格,平静、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或壮丽或秀美的自然环境,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例如,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一览众山小”,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周敦颐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表不同流俗的高洁品格;范仲淹登岳阳楼,观“巴陵胜状”,则“心旷神怡”,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陆游看梅花“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则更坚定不屈服于生活磨难的信念。“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在这里,学生对自然的情感在一步步加深,由最初的“美感”到“喜爱”,由“喜爱”到“关注”,由“关注”到“思考”,层层递进,学生的环境意识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
另一方面,在感受古诗文美的意境,体会自然与诗人,自然与诗的关系的同时,还可以对照现在的自然状况,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的思考。比如,我在讲授《村居》一课时,就组织了一场讨论,题目是:如果让你选择你喜欢的生活居所,你选择诗中的环境还是现在的城中生活,并说明理由。学生非常踊跃,他们有喜欢诗中的田园风光,说它自然环境好,无污染,民风纯补;有的喜欢城市生活,说它科技发达,文明进步。更多的则希望能把两者合二为一。在经过点拨之后,大家成了共识――社会无论怎样发展,都需要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不知不觉中,学生接受了一次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