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1

一、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习惯

叶圣陶先生在《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中写道:“……假如学生进入这一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写道:“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义务教育阶段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而叶老强调的“探索”“辨析”正与《标准》中的“发现和提出问题”“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相符。

叶圣陶强调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独创精神。标准在总体目标中也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个重要内容,并且在学段教学目标中多次强调加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过程。

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和自主思考的能力

《小学教育的改造》写道:“儿童的活动逾越常规,就因为他们对环境感到新奇,非常羡慕,于是引起了求知、求行、求享受的欲望。”“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

叶老的理念中“教”是必要的,但“教”不等于“讲”,更不等于逐字逐句地“串讲”,而是“启发”“引导”的意思。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长此以往,学生思维被僵化,逐渐丧失自主思考的能力。从叶老的文章中我们能发现,他非常注重学生思维的开发和独立自主思考的能力。

比较新旧标准,也能发现制定者对学生“开放性思维能力”和“自主思考能力”越来越关注。

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2

期 末 调 查 卷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直接写出得数

13-7 = 14-5 = 11-9 = 12-4 = 16-8 =

2 + 44 =30 + 63 =53-8 = 50-6 = 75-9 =

13-9 = 14-7 =17-8 = 11-5 = 12-3 =

5 + 71 =48 + 5 =6 + 26 = 67 + 9 = 58-5 =

14-8 = 11-7 =15-8 =18-9 = 16-7 =

43-30 = 37-7 =56-20 = 15-6= 12-5 =

二、列竖式计算

52 + 17 27 + 68 35 + 35 61-53 73-45 50-24

三、填空

1.看图写数。

( ) ( ) ( ) ( )

2.67里面有 个十和 个一。

个位上是5,十位上是2的数是 。

3.看图写算式。

12-=

12-=

4.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

47 >8 52 < 5

5.

( )元( )角 ( )元( )角

6. 可以换 枚 。 可以换 张 。

7. 先算出得数,再把算式填入合适的 里。

8+31 8+37 50-9 73-37

四十多 三十多

8. 6元 17元 3元 10元

(1)买一条 和一个 ,一共要 元。

(2)买2个 要 元。

(3)买1枝 ,付出20元,找回 元。

四、选择合适的答案,在里画“√”

1. 从小到大数,39后面是几?

三十八 四十 四十一

2. 比50大得多的数是几?

50 52 80

3. 如果54+1的和是七十多,里是一个什么数?

比6小的数 6 比6大的数

4. 60个鸡蛋正好装满一盒,如果用这个盒子放苹果,能放多少?

比60个少 正好60个 比60个多

5. 买一个 要8元, 有6元4角,还差多少钱?

2元 2元6角 1元6角

6.由两个三角形拼成的图形,哪一个是平行四边形?

五、在方格纸的左边画一个长方形,中间画一个正方形,右边画一个平行四边形。

六、解决实际问题

1. 2.

今年8岁的有多少人? 原来有多少盆?

3. 4.

再踢多少下就和

已经装了多少箱? 同样多?

5. 先把他们画的图形整理一下,再填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3

1.1 调查工具采用自制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应用水平》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教师基本情况调查;第二部分为教师应用《课标(2011年版)》水平调查,涉及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调整五个维度[1][2],每个维度设计10道题,共计50道题;第三部分为教师应用《课标(2011年版)》水平影响因素调查,涉及文本解读方式、教师自身素质和教育环境三个维度,每个维度设计6道题,共计18道题.第二、三部分每道题采用利克特5点记分法,5代表“完全同意”,1代表“完全不同意”.同时,对该调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该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896,信度为0.875,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

1.2 调查对象与过程

3.1 结论

(1)义务教育数学教师应用《课标(2011年版)》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不同性别、专业背景和学段教师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教师存在显著差异.在应用水平的五个维度中,内容目标、课程目标和实施建议的应用水平基本相当,而课程性质和课程调整相对较低,尤其是课程调整的应用水平最低.

(2)在影响数学教师应用《课标(2011年版)》水平的因素中,专家案例诊断、教师自主研修和教研组活动熏陶等容易被教师接受的学习培训方式等因素对教师影响较大,教师的专业情操和教学能力等自身素质因素对教师影响也较大.

3.2 建议

本调查表明,教师还未完全吸纳、理解《课标(2011年版)》理念,教学中理念与实践脱节现象比较突出.那么,《课标(2011年版)》理念如何与教学无缝对接呢?

3.2.1 理解数学马克思说:“一种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真正完善的地步.”数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门主要学科,是自然科学的王冠,其本身具有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智力价值,确立了它在学校课程中总是占有重要地位[3].在传统的数学中,许多人感到数学总是一大堆数字、符号、理论、法则,数学内容是枯燥乏味、抽象难懂的.因此,只有真正理解数学的内在价值、本质含义,才能把学生吸引到数学的世界之中,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无穷,从而享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4];同样,只有真正理解了数学,教师的教育理念才能得以升华,教学的积极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为此,作为数学教师必须首先理解:数学是什么?数学是理性思维的科学.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科学.数学是生活.数学即生活,它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生活、工作,有自己独特的思考世界、反映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运算方法及有关数学知识结构.数学是美.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说:“数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有至高的美.”数学的美不象自然美、艺术美那么鲜明、亮丽而潇洒,甚至也不象其它社会美那么地直观和具体,它抽象、严谨、深沉、冷峻而含蓄,是一种理智的美.数学是工具、是故事、游戏、是问题、是语言……

3.2.2 理解课标数学课程是什么?数学课程的功能是什么?怎么实施数学课程?实施到什么样的程度?数学教师应该要树立什么样的教育观?等等,这一连串的问题,《课标(2011年版)》都给以了回答和规定.事实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和功能目标的规定,它是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和实施建议的全面规定.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体现了数学学科和数学教育学科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是对不同版本数学课程教材编纂的原则性指导和具体性要求,是对义务教育数学教学中教师教学理念和思路、观点和方法、进度和教学安排等具体教学行为的明确约束,它也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从数学教材方面来讲,数学课程标准是义务教育数学教科书编写的依据标准;从数学教学方面来讲,数学课程标准是义务教育数学教师日常教学的重要依据标准.日常的数学教学应该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自身学校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情况,准确把握数学课程的内容,以便更好的完成数学教学,同时发挥数学课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5];从评价方面来讲,数学课程标准是评定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成绩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3.2.3 理解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最简单的理解便是“教”与“学”,也可理解为“师教生学”或“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数学教学是什么?数学教学应该做什么?该怎么做?数学教学就是教师通过数学活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数学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6].数学教学是一个过程.数学教学过程是实现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途径,它突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师是数学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数学教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数学教学过程是生动可变的,课堂的活动来自于学生动态的发展.教师要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课堂教学结构,要从传统的“事先预设”中走出来,走向“动态生成”,要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创造互动学习机遇,促进多向交流,捕捉点化,不断生成课堂教学资源,赋予课堂更多的开放性、动态性、创造性、挑战性、发展性和生成性,让数学课堂充满智慧与乐趣.数学教学是富有生命活力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其生命活动的构成部分,教学过程必须在动态中生成,必须焕发出师生生命的活力;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命主体的地位必须受到应有的尊重.以学生的动态发展为内容,即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和展现学生生命的价值,使学生的知识、智能、情感、思想等方面的素质在动态中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ZK)〗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4

关键词:数学 课程 标准 设计 思路 把握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是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分别提出了阶段目标,体现了数学课程的整体性与阶段性,克服了过去小学与初中的教学内容、要求相互脱节、重复的弊端,使九年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既是一个前后一致,互相配合的有机整体,又是一个逐步过渡相互衔接的系统学段,体现了有序和有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适当分散,螺旋上升。

新课程标准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结合数学教育特点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来设计。《数学课程标准》中不仅使用了“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而且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知识技能目标了解(认识)能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能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或意义);能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出这一对象。能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能明确地阐述此对象与有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运用到新的情境中。灵活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过程性目标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经验。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

过去的数学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偏重知识传授,过分强调数学答案的正确性、标准性,而学生的数学实际能力未能得到提高,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新课程标准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强调以知识为基础,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以及物体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和变换过程,并使学生提出问题,收集处理数据,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解决简单的问题。新的课程注重了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并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强调以数学知识为基础,以培养数学能力和数学综合素质为目标。不是只学数学知识而是强调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数学能力,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提倡学“活”、用“活”。

数学思考主要是针对以前的重视数学结果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主动、自觉参与教学过程,积极参与讨论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掌握科学灵活的学习方法,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建立空间的观念,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发展思维,解决问题。新课程强调问题的解决过程,把学习过程看作是生成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突破了传统教学中的问题提出的单向性、数据提供的预设性、问题答案的绝对性、作业形式的单一性、教师作业评价的权威性。新课程标准提出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鼓励与人合作,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情感与态度是针对过去数学教学偏重于知识传授,理性分析,而忽视情感的体验与熏陶和被动的学习态度等弊病提出来的,新的课程改革,设置生活与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课程回归学生的经验和生活,联系实际,借助直观、形象和实践来学习,同时也很关注和发展人的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引起情感共鸣与体验,使之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建立自信心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总之,数学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来设计的。只有领会设计的思想,正确把握设计思路,才能使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落实到教育的实践中。

参考文献:

[1].梁坚.小学数学课程“综合化”初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09期.

[2].郑毓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之审思[J].小学教学(数学版),2012(Z1).

[3].黄翔,童莉,沈林.数学课程基本理念的丰富与发展――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看数学课程理念的新变化[J].中国教育学刊,2012(08).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5

关键词:教学过程;抓;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5-353-01

一、教师教育观念转变,改变教学旧俗

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是建立在学生的现有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旧俗,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改变演讲者的角色,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协调者和合作者,充当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裁判。要让学生做的事能独立完成教师坚决不能代劳。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在学生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在适当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引导与帮助。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探索、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

二、分析生源个体差异,促使人人全面发展

《考试大纲》明确提出:初中数学学业考试是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终结性省级考试,目的是全面、准确地反映初中毕业生是否达到《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学业水平.考试结果既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标准的主要依据,也是高一级学校招生的重要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育要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即要为所有学生打好共同基础,也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造就学生在认知数学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和志趣等方面上存在各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承认这种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因势利导。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在新教材中设计了不少如“思考”、“探索”、“讨论”、“观察”、“试一试”、“做一做”等问题,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并在小组成员的安排上刻意合理搭配体现优、中、差各级知识水平学生,以优等生的思维方式来启迪差生,以优等生的学习热情来感染差生。在让学生独立思考时,要尽量多留一些时间,不能让优等生的回答剥夺差生的思考。对于数学成绩较好的学生,教师也可另外选择一些较灵活的问题让他们思考、探究,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数学成绩。

三、学生潜能激发,自主探索创新的培养

维果斯基、皮亚杰和布鲁纳等人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认为,学习者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或师傅)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他人(周围人)的帮助,利用客观存在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和探索方法,通过布伦达・德尔意义建构的理论方式而获得的。对于学生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大胆地探索与创新。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从而使他们自豪地觉得每个知识都是他们通过探索与实践总结出来的,而不是教师强加教给他们的。

四、设置联系生活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都明确要求教材的内容编写与中考知识点考查的题型应用切实要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通过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我身边的数学事例来阐明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及应用的过程。现如今某些学生不想主动学习或者讨厌学习,究其心理其实是因为他们觉得学习无用且枯燥乏味,简单的认为学习数学主要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通过反反复复地题海战术而产生厌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好教材列举的与我生活息息相关的数学素材和形象的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尊重学生,热爱学生,关心学生,经常给予学生鼓励和帮助;学习上要及时总结表彰,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学习的喜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要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乐学、愿学、想学,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值得为学习而勤奋,不会有一点苦的感觉。

五、善用媒体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提供更为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总之,只要我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抓《数学课程标准》的同时又要及时渗透《考试大纲》内容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方式和教学手段,把中考题型渗透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用心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数学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学生的数学素养、解题和创新能力就一定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1《义务教育初中数学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范文6

小学数学 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

一、关注数学课程和现实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育应着眼于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的培养……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以后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该考虑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强调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必须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即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应该是源于学生的生活、源于现实世界的学生们可以接触到的内容,这些同时也应该是学生们乐于接受和学习的内容。课堂教学的内容应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思考才能解决,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理能力,从而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下一步的不断学习乃至于现实生活当中。因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就必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积累出发,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觉到数学的亲切、自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新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明确提出了“过程性目标”,重视数学的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重视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就是学习目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活动过程中亲身经历某些“过程”,而学生在亲身经历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东西要比“数学知识”本身更有价值。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经历了观察、类比、归纳、实验、猜想、验证等获取知识的过程,亲身体验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同伴互助、竞争交流的学习乐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获得的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等将会检验自身的个体主观性经验,从而正确的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从而学会形成数感,知道该怎样学习数学,才能在数学方面有所发展。

二、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活动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说明:首先,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活动,是一种有现实问题到数学问题、有具体问题到抽象问题的认识转化活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从自己的已有数学知识经验出发,经过自己的学习和思考得出有关的数学结论。其次,数学教学活动是帮助学生建构自己数学知识结构的活动,是学生在学习数学,把新的学习内容正确的纳入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并成为自己知识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必须是学生在主动探索、学习,在吸收、理解、掌握、内化、运用的过程中有效建构自己的数学知识结构。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深入了解学生真是的思维活动,通过创设适当的符合学情的数学问题情境或者实例来引发学生必要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积极反思,从而让学生进行有效建构数学知识结构。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把数学知识的发现、形成和运用的过程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经历这种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其次,小学数学教师必须结合具体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创设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学生只有亲身经历过这些学习过程,才会提升自己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第三,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取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技巧来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促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性和富有个性化的过程。

三、关注教师角色的正确定位,以促使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无容置疑,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的一切设计都应该是围绕着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展开的。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小学数学教师才会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留给学生较多的学习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独立思考、学习与交流、合作探究的机会,从而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首先考虑怎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比较、推理、猜想、实践、交流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灵活多变的数学学习活动来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来观察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产生学习数学的愿望和兴趣。同时,小学数学教师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合作者,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尊重、理解、信任、宽容和平等交流的学习氛围中学到知识、获得成功的内心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使课堂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