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3数学知识点总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初3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初3数学知识点总结

初3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1

关键词:数学教学;衔接;差异;方法

当前,“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倡导“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使得初中数学教学普遍执行的是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而淡化了为学生的升学而应做的必要准备。进入高中以后,其课程标准难度提高,教材内容多,导致了学生学习困难,教师较难进行有效教学。究其主要原因是二者差异较大。笔者从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关注差异,注重方法”,努力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

一、关注差异,有的放矢

1.知识差异

初、高中数学有很多衔接的知识点。如命题、函数概念、不等式等。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复习和区别旧知识,注重对那些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加以分析、比较,从而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如:根的判别式,求根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二次函数的图像等。初中数学知识少、浅、难度较低。高中数学知识面广,是对初中的数学知识推广、延伸和完善。如,初中学习的角的概念只是“0°~180°”范围,但实际当中有720°和“负300°”等角,为此,高中将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任意角。又如,初中一个负数开平方无意义,但在高中规定了i2=-1,就使-1的平方根为±i。即可把数的概念扩大到复数范围。

2.教学差异

(1)初中课堂教学容量小、知识浅显,教师通过精讲多练,课后作业,反复练习,大多数学生能够掌握。而高中数学的学习随着课程开设多,课时减少,课外练习时间也相对减少,这样集中教学的时间相对比初中少,教师又很难像初中那样督促每个学生的作业和课外练习了。

(2)初中学生模仿做题,模仿老师思维推理较多,而高中学生也有模仿做题和推理思维,但随着知识广度和难度的增加,全部模仿难能维系了,为了避免学生高分低能,思维定式,提倡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已是高中数学教学的必然了。

3.自学差异

初中学生自学能力较低,但凡考试涉及的题目,基本上是教师耐心的讲解和学生大量的训练,学生很少自学。但高中的知识面广,要全部由教师训练完高考中的习题类型是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较少的、较典型的题例讲解让学生去融会贯通。如果不自学、不靠大量的阅读理解,学生将会一筹莫展。

二、注重方法,事半功倍

1.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1)创设问题情境,揭示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在数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应让学生知其所以然,高中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这就要求高中教师在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时,注意创设问题情境,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揭示新知识(概念、公式等)的提出过程,例题解法的探求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刻。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贯彻新课程理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参与对数学的学习和思考,践行陶行知的“在做中学”理念。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让学生课外制作棱柱、棱锥等几何体,感受几何体的形状和性质;在讲椭圆定义时,让学生画出椭圆,要比教师直接给出椭圆定义效果要好得多,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式的教学,引发其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参与活动的同时也激发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3)重视知识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合理的知识建构,有助于思维由三维向多维发展,从而形成网络结构。在复习中要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条理化,便于记忆及掌握运用,同时对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也应进行分类总结,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蕴涵其中,并得以有效的培养和提高。

2.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1)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纠错订正、质疑问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和反思习惯,从而提高自学能力、发现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解完题目之后,及时回顾解题过程中是如何分析联想探索出解题途径的?使问题获得解决的关键是什么?通过解题后的回顾与反思,更有利于发现解题的关键所在,并从中提炼出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站得高,看得远,驾驭全局,理想效果”。

(2)要夯实基础,探索规律。首先必须掌握好课本的基础知识,一切问题的解决都是建立在一个一个的最基础的知识点上的,如果连最基础的知识点都不会,那还如何解决问题呢?因此学数学同样需要记忆,并且是牢固的记忆。其次,在解决问题中探索规律,同一类型的题目,这次错了,下次就会做了,规律是总结出来的。可以从练习、例题中实践总结,还可以从一些经典易错题中归纳总结。规律理解和掌握得多了,就能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得心应手,迎刃而解啦。

处理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推进高中数学新课标教学的切入点和增长点,笔者虽然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与落实新课标,培养新型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关注差异,注重方法,有机衔接,有效发展,愿我们的高中数学教学更上一层楼,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苏]巴班斯基.教育过程最优化[M].吴文侃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01.

[2][美]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易东平,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初3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实践教学法 小学数学 应用

传统的以教授书本知识内容为主的数学教学模式已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渐渐被淡出舞台,不适应现在的教学发展时代,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模式,要求教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学习联系实际,在生活中寻找数学的踪影,更加深刻的学习数学知识,在学习中加强同学间合作互作,提高学生的合作交际能力,这些都要求数学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将实践教学法融入实践教学课程中去,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下文就是我个人的一点见解。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过去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经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们对数学课不感兴趣,觉得繁琐乏味,比较深奥难懂,缺乏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数学成绩普遍较差,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善,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小学二年《认识厘米》的课程学习中。初于对学生实际情况的考虑,知道大部分孩子是第一次接触"厘米"这个名词,不理解其中到底是什么含义,所以教师采用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来理解厘米的定义,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数学知识,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课堂上,教师要先给同学们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景环境,例如,让一名同学围树叶边线转一周,实际动手操作,知道绕树一周的距离就是树桩的长度,用厘米来表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和"厘米"这两个词语;接着让同学们进一步感知什么是厘米,给学生们准备一些道具,矿泉水瓶,桌布,书本,课桌等,每个同学一次沿着这些道具从一点出发,用手指转完全程,回到起点,亲自感知到底有多少厘米。接下来让学生对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说说,描描,加深学生对厘米的感性认知,深化概念。最后组织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测量物体面及平面图形的厘米长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图形周长测量的整个环节,体验知识形成过程,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过去的单一授教模式已不再适用于现在的数学课堂,现在的课堂要求教师更多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为以后的社会生活做铺垫。新的课程改革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就是要在新时期教育中以学生为主导方向,树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交流、勇于创新的能力。在学习完一个单元之后,教师让学生对这个单元的数学知识进行总结和概括,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概括,对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反思自己的解题的思路。由于数学知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是一个个片段,所以要一单元总结的形式来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种总结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思考,巩固知识所学,也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将前后知识点进行连接,提高分析问题概括总结的能力。例如,一个同学在单元总结中这样记录,在本单元的图形剪拼学习中,我不仅仅学会了简单图形的面积计算,还在此基础上学会了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学会了将不规则图形分成几个熟悉、掌握的图形计算面积,将几个面积在合并起来,就得到了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三、建立激励制度,提升学生学习自信心

每个人都需要夸奖,都喜欢别人夸奖自己,尤其是刚刚进入课堂的小学生们,年轻气盛,有着这个时期的骄傲和虚荣心,因此,要想有效的对这些孩子进行激发式的教育,就需要教师利用孩子这个时期的特殊特点,给予同学们适当的激励与赞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教育模式会让同学们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同学们的关注,更加希望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获得更多的赞美,大大的激励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这样的鼓励,不仅仅使孩子们得到安慰,更多的是让孩子们的内心得到温暖,心理存有感恩、感谢的情结,促使学生在心理鼓励自己一定要好好学习,不辜负老师对于我的厚望,不能让教师失望,要给自己挣脸,用优异的成绩回报老师对我的关爱,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课改要求背景下,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当代教育界的发展的要求,不能再继续沿用古老的教育方式,阻碍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在新时期课改下,要对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完善,再将新思想融入到教学中去,鼓励教学以学生为主导,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善于观察与思考,敢于提出质疑与挑战,勇于创新的精神。数学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就肩负了历史的重任,要制定适合新教育模式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将学生培养成爱学习、有思想、有远见的社会主义新青年,让数学课堂变得高效是新时期数学教师的责任与使命。

参考文献:

[1]邓更生.试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策略──兼谈课堂教学效率普遍较低的原因[J].九江师专学报.1998(5).

[2]许万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几点建议[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95(12).

初3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3

1、是物理的前提

数学可以分为两类: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其中与高中物理紧密相连的大部分都是应用数学。应用数学主要体现的是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分析、解决的能力和较强的计算机运用能力。而物理是物质世界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式,实验是具体的,思维是抽象的,思维的实现需要用具体的实验手段和应用手段来实现,这些都是数学所具备的,因此数学是物理理论研究成为实现的前提。

2、是物理的研究手段

物理中有各种公式,比如胡克公式:F=kx,如果我们只将这个公式表述为弹簧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有一定的关系,而不是总结出这个公式,那么变换一个弹簧我们就需要重新研究这个弹簧中的这两个数据之间的关系。如果通过数学手段,先对某一弹簧的弹簧系数,弹簧的伸长量以及弹簧的弹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数据的统计,以表格的形式列举数来,然后进行计算,总结出他们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然后就能总结出弹簧系数是一个定值,也即是每个弹簧都有一个弹簧系数k。这个简单的公式推导过程就体现了数学是物理的研究手段。

二、方法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1、理论中的数学化思想

高中物理中研究的自由落体中各个变量之间的关系时伽利略通过斜塔实验得出的理论,这是科学家首次将数学思想与物理相结合,以科学的实验为前提,以逻辑实验为依据,对实验中得出的各种数据进行数学化总结,最终得出自由落体的运算法则。还比如开普勒的三定律,是开普勒通过地球的轨迹以及周围各天体的运动轨迹,开创了三角测量方法。如果在物理研究中确实数学研究的严谨性,就会对物理理论的研究产生局限性。比如,法拉第在研究电磁场时,由于数学知识的局限性,虽然提出了“场”的概念,但无法对这一概念用数学语言进行具体的描述。高中物理中的大部分理论:自由落体运动,运动定律,引力定律以及惯性定律等理论都是将运动中的各动量之间的联系数学化而得到的结论。因此,我们可以知道,数学方法对于物理教学学习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2、数学公式更加具体化

在物理理论推导的过程中,往往函数,数列等数学知识经常应用在其中,这是由于数学公式比起语言叙述更加具体化。比如物体在自由落体实验中得出的结论中,我们可以将这一理论总结为,物理在自由落体的过程中的速度是随着时间成倍变化的,这一定量的倍数就是重力加速度g,如果用数学公式表达的话就可以直接表示成:v=gt也即是时间与速度是成正比的。这一公式要比上面的语言描述更加直接,具体,形象。还比如在自由落体中的位移公式的推理,我们可以将这一变化描述为,位移的变化量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用数学公式表示出来就是:h=1/2gt^2。这些物理推导公式中体现的数学公式正是说明了数学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高中物理教学与数学的结合

1、迁移

知识迁移能力是学生在两个有关联的学科之间将知识进行迁移的能力,能进行知识迁移的学科一定是有关联的。比如:物理与数学结合的知识点有:数学中的向量对于物理中的矢量(力,速度,加速度,位移,冲量,动量,电场强度等)。由于物理中的矢量遵循平行四边形法则,即数学向量运算。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已知某物体的初动量为P1=3kg•m/s,末动量为P2=4kg•m/s,方向竖直向上,该物体的动量变化就可以转化为数学中的作图求解和代数运算。做出一个图形,竖直向上的动量标为P2,横向向右的方向标为P1,由于是矢量,因此不必标出矢量的长度,然后根据方向将其补成平行四边形,连接对角线,根据已给出的数据,求出对角线对于的动量变化量。这一知识点就是讲物理知识转化为数学中的作图求解问题,即知识迁移。

2、推理能力

初3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4

一、关于初、高中数学成绩的分化

1.新事物新环境的负面影响

对高一新生来讲,新教材、新同学、新教师、新班级……学生有一个由陌生到熟悉的适应过程,对于我们农村普高更是如此。另外,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有的学生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必有些学生在思想上会松懈,入学后无紧迫感。对于我们农村普高还有一部分“线下生”还会有畏惧心理,他们在入学前,就听往届生讲“高中数学很难学”,高中数学课一开始也的确有些难理解的抽象概念,如集合、映射、函数等,使他们从开始就处于被动状态。以上这些因素都会影响高一新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

2.教材的变化

首先,初中数学教材内容通俗具体,多为常量,题型少而简单;而高中数学内容抽象,多研究变量、字母,不仅注重计算,而且还注重理论分析,难度比初中增加了。其次,高中由于受高考的限制,教师一般都不敢降低难度,造成了高中数学难度实际上“明降暗升”。教材上有的要考没有的也会考,因此,教材难度实际上并没有大幅度地降低,这也给我们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阻力。

3.教学进度的变化

我教过多年初中数学得知:初中数学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较充足,教学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但高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全部讲全、讲细和巩固强化。这也使高一新生开始不适应高中数学学习响成绩。

二、搞好初、高中衔接的几点思路

1.衔接好先要基础好

(1)搞好“学前”教育

这是搞好衔接的基础工作,也是首要工作。通过入学教育提高学生对初、高中衔接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紧迫感,消除松懈情绪,初步了解高中数学学习的特点,为其他措施的落实奠定基础,这里主要做好四项工作:一是给学生讲清高一数学在整个中学数学中所占的位置和作用;二是结合实例,采取与初中对比的方法,给学生讲清高中数学内容体系特点和课堂教学特点;三是结合实例给学生讲明初、高中数学在学法上存在的本质区别,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学法,指出注意事项;四是指导学生请教高年级学生谈体会讲感受,引导学生少走弯路,尽快适应高中学习。

(2)早摸情况早做规划

为了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我们要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然后以此来规划自己的教学和落实教学要求,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在教学实际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进行摸底测试和对入学成绩的分析,了解学生的基础;另一方面,认真学习和比较初、高中教学大纲和教材,以全面了解初、高中数学知识体系,找出初、高中知识的衔接点、区别点和需要铺路搭桥的知识点,以使备课和讲课更符合学生实际,更具有针对性。

2.方方面面当好学生的“导演”

作为新时期的高中数学教师,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应该是导演,是编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主要环节:

一是知识讲解,二是作业讲评,三是试卷分析,教师要当好这个导演和编剧,真正导演好教学中的这几个关键环节。

3.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注意运用情感和成功的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因为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是搞好衔接的关键一招。学生学不好数学,少责怪学生,要多找自己的原因。要融入学生,从各方面了解、关心他们,特别是差生,帮助他们解决思想、学习及生活上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提高认识,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降低提问难度,多让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使他们善于在失败面前,能冷静地总结教训,振作精神,主动调整自己,同时做好个别学生思想工作,这样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初3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方法

高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起跑线,而高一年级又是高中阶段的开始,因此对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很重要。初中生经过中考的奋力拼搏,带着充足的信心、旺盛的求知欲来学习高中课程。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他们普遍感觉到高中数学并非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易学,而是太枯燥、抽象,比如函数、指对数函数,等等。一些初中的数学尖子,经过高中一段时间的学习后,数学成绩却呈下降趋势。渐渐地,他们认为数学太抽象难懂,从而产生畏惧感,动摇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从以上可以看出,探索如何搞好高一的数学教学很重要。下面我就如何搞好高一的数学教学谈谈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初、高中知识的内容有差异。新课标对初、高中教材的内容都做了较大的改动,而不少高中教师并没有接触过初中教材,因而对初中教材的内容并不是很了解。虽然在课改后初中教材内容的难度大大降低了,但那些在高中学习中经常应用到的知识,如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立方差公式,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等等,都需要在高一阶段补充学习。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了解学生在初中学了哪些知识。有些知识在初中没有学过,而高中却要用到,这就要在教学中做补充;还有的知识在初中只要求学生略微了解,但在高中却是重点,需要在教学中加以重视。

2.初、高中数学的特点有差异。不少学生反映集合、函数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很抽象。确实初中数学知识点少、内容浅、难度不大、知识面窄。高中数学知识广泛,既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推广和延伸,又是对初中数学知识的完善。它抽象性、理论性更强,如集合、函数等概念,就是理论性、抽象性很强的概念,一些初中数学基础很好的学生也难以适应。而且初中阶段很多教师将题目的解法制定了统一的步骤,如解一元二次方程方程分几步,因式分解先看什么、再看什么等。学生习惯于这种机械的、便于操作的学习方式。而高中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学生一时间找不到好的学习方式。

此外,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有一个明显的不同,即在教材内容的“量”上急剧增加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高一上学期就要学习必修1、必修4两本书,上课的时间紧迫,不少学生跟不上这样快的进度。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1.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初中数学知识是基础,应在此基础上学习高中数学知识。高中数学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如函数的概念,教学中不但要注意对旧知识的复习,而且应该讲清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复习中,更好地接受新知识。

2.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多举实例,增强教材趣味性、直观性。如高一数学学习集合知识时,集合是一个学生未接触过的抽象概念,若照本宣科,势必枯燥无味。我认为在讲集合的运算时,可以这样引入:“某人第一次到新华书店买了高一的数学课本、语文课本和英语课本,第二次买了高一的数学课本和物理课本,问这个人两次一共买了几种课本?学生会回答应是4种。然而为什么不是3+2=5种呢?这里运用了一种新的运算,即集合的并的运算,{数学课本,语文课本,英语课本}∪{数学课本,物理课本}={数学课本,语文课本,英语课本,物理课本}。可见,这一问题中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是数,而是由一些具有某种特征的事物所组成的集合。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便被吸引,其对学习集合的知识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可以使抽象的教材“活”起来,使学生容易理解。此外在课堂教学中应多让学生参与,给学生讨论发言的机会,并适时点拔,让学生多感受多体验,使学生想学、会学。

3.教会学生合适的学习方法。高中数学很难学,题目都有一定的难度。由于高中的知识比初中难了很多,为数不少的高中生容易急躁。有的同学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同学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这就是为什么高中要上三年而不是三天。这就要求学生要有战胜困难的心理准备。此外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如课前要预习、课堂听课效率要高、课后要及时巩固、学习时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情等,并要求学生掌握。学生自己也要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的学习方法。

总之,只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找出合适的教法和学法,就一定能教好和学好高一数学,从而为以后整个高中的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初3数学知识点总结范文6

1.让学生在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去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内容始终围绕着知识和方法这两条主线而展开。在知识中蕴涵着方法,方法需要数学知识体系的支撑,两者紧密联系,互为依托。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知识和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例如,对于10以内数的认识,要先要小学生通过具体的物件感受“数字”,并逐步概况出10以内的数字。在此过程中,其实就是演绎再现了远古时代数字的发生过程,但蕴涵了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即归纳和概括。对于初入学的幼儿来说,这种感觉是浅显的、初级的,还处于数学发展的萌芽状态,是一种潜意识的对数学概念的建构。新课程标准也倡导让小学生在自我探究知识形成过程中,获得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表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其关键是要学生自己去亲历体验,从中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操作策略,就是对学习的法则、定理、概念、公式等,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日常生活和学生已经习得的数学知识、方法、潜意识的体验等紧密结合起来,亲自去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感觉数学思想方法。

例如,在进行小数乘法教学时,可以先创设一个生活问题情境,产生需要计算的一种需求,让学生根据所创设的问题情境的数量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再结合学生已经习得的小数点移动引起数字大小变化的规律和整数乘法等知识,巧妙地将小数的乘法转化为学生已掌握的整数的乘法,并最终得到正确的结果,最后,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己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规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但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规律,而且也对数理有个感悟,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同时,在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下,学生也对简单的数学建模、数学化规等思想方法得到了些许的认识和感悟。

2.通过反思使学生感悟的数学思想方法清晰明了

反思是指学生对自己所经历的探索数学知识、方法、认知策略等多方面进行二次认识及更深层次的理解。反思属于元认知的范畴,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反思,即可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使自己感悟的模糊的数学方法在大脑中清晰明了,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进行分析,笔者觉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应注意一下几点:一是要务实,让学生明白反思对自己学习的重要作用,从而促使学生从被动引导反思达到主动、积极反思的转变。还要切忌浮躁,培养学生精心、踏实反思的良好习惯。二是教给学生反思的方法,引导学生回忆和思考学习中的重要步骤、关键环节,回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提炼其中的方法和知识技能,并做进一步的思维“反刍”。三是要反思本身进行同伴间、师生间的交流和反馈总结,互相学习,查缺补漏。

例如,在进行三角形的分类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让学生按照角的大小对不同的三角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初步认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接下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刚才的分类过程进行回忆和交流,并说明自己这样进行分类的原因。通过这一交流反思的环节,让学生一方面明晰自己在此过程中的分类方法,并感受“同一标准、不重复、不遗漏”等分类原则;另一方面让学生明白分类对我们认识角的帮助和意义,从而体验到数学方法对研究数学问题的价值和作用。最后,教师再用集合图的方法对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者关系做一表示,在此过程中,也将集合的思想渗透进去,让学生感悟集合思想的重要意义。

3.借助整理知识和复习知识环节,让学生总结数学思想方法

整理和复习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促进学生数学能力发展和提高数学素养的必要手段。在教学中,一是要将知识的形成过程做一回放,在回放过程中再次明确各个知识点,既是整理知识,也是复习知识,同时也将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再现了一次。二是要在再现回忆的过程中注重各个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凸显知识形成过程中的共性,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普遍性、实用性、关键性。最终实现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总结。

4.通过解决数学问题,增强数学思想方法实用性的再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