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市场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粮食市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粮食市场

粮食市场范文1

丰收之后:在农户中推广科学节粮

我国粮食收储体系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国家储备,二是地方储备,三是企业储存,四是农户储粮。近年来,农户储粮约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加上农户储粮条件差,科学储粮知识和技术不够,给粮食收储带来威胁,对我国粮食质量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在广大农户中推广科学节粮减损措施意义重大。

近7年来,我国实施农户科学储粮工程建设,推广使用新型的科学储粮仓,使农户储粮损失率平均由8%降到1.5%左右,已推广的817万套储粮仓每年可减少农户储粮损失18亿斤。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介绍,到2015年底,粮食系统将累计为农户配置科学储粮仓近1000万套,每年可帮助农民减少储粮损失25亿斤以上。“但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尚待全面建立,广大农户粮食产后损失还在继续发生,帮助农民增收减损的任务依然艰巨。”任正晓说。

“三高”叠加:粮食收储面临三大矛盾

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粮食贸易全球化、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国内粮食市场运行的各种矛盾交织累积,集中表现为粮食供求总量紧平衡与部分品种阶段性过剩、托市价格面临双重挤压与保护粮农利益、适度利用国际粮食资源与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等三大矛盾。

这“三座大山”对我国粮食收储影响几何?目前,我国粮食高产量、高收购量、高库存量“三高”叠加,加上进口粮食价格走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不断抬高,形成挤压态势。在这种双重挤压的状况下,单纯依靠敞开收购、提高托市收购价格来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空间越来越小、效应越来越弱,现行粮食收储政策体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考验。

除此以外,粮食生产和库存分布逐步向核心产区集中,主产区收储压力巨大,托市收购政策还将延续,政策性粮食库存连年“滚雪球”,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深化改革:完善粮食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

面对粮食收储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专家指出,在粮食连年丰收的背景下,改革完善粮食收储体系,做好现代粮食流通,让农民种粮多收益,让粮食主产区种粮积极性不减,是发展现代农业、改革粮食收储体系、搞活流通的关键所在。

国家发改委农经司巡视员胡恒洋指出,深化粮食流通体系改革中,要完善粮食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推动储备调节从“价格干预型”向“供求调节型”转变,推动粮食进出口调控从“主要控制进口”向“有效利用国际市场”转变。

粮食市场范文2

[摘要]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管控的手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管控的平台基于由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组成的粮食市场体系以及储备体系。在有效的管控模式下,我国粮食市场实现了平稳运行、粮价波动被有效抑制、农民利益得到7合理体现。

[关键词]我国政府;粮食市场;管控模式

2008年,在国际粮价大幅波动的情势下,总体看,我国粮价仍处于平稳运行阶段。这其中虽然也有95%自给率因素的存在,但在更大程度上得益于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行之有效的管控模式。

一、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

我国是世界粮食生产和消费大国,需要面对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保障粮食市场的平稳运行是我国政府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大在新的形势下重申,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市场经济中,粮食市场的稳定依靠的是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我国政府对粮食市场管控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粮食流通环节的资源优化配置。在有效的政府管控下,我国粮食市场实现了平稳运行,粮价波动被有效抑制、农民利益得到了合理体现。

顾名思义,资源配置(resourceallocation)就是对资源的安排和搭配,是将资源(生产要素)在各种潜在用途上进行分配,以生产出一组特定的最终产品的经济方式。资源配置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将有限资源配置到更有效的地方,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

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以及市场经济的日益繁荣,流通环节得以产生,其重要性也日益显现。资源在流通环节中的优化配置是影响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关键。有专家指出,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几乎90%的时间用于流通。在市场经济里,生产商品仅仅是为了销售而不是消费。销售和消费的脱节其实是很大的浪费,这种资源配置的效果根本没有达到帕累托最优。而只有“物畅其流”,才能保障生产与消费的衔接,才能有效解决供需矛盾、资源浪费、产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

二、管控的手段坚持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不断深化粮食体制改革。对粮食市场的管控手段日渐成熟,已经由单一的计划指令发展为以市场为主导、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这一基本方式,顺应了市场经济的必然性和规律性。

正如计划和市场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一样,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资源配置也有两种基本方式:计划配置方式和市场配置方式。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础在于以市场为导向。然而,由于垄断对市场竞争的削弱、外部性对社会供给的影响、市场机制对公共物品调节的失效、市场信息不完全对微观市场主体行为的负面作用等因素的存在所导致的市场失灵无处不在,从而令帕累托最优状态所需的一系列假定条件无法具备,资源的最优配置在现实社会中也就很难实现。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帕累托改进的余地,就需要在市场机制的主导下,采用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有限的资源使用在最有价值的地方。通过优化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尽可能地提高社会效率。

三、管控的平台基于完善的粮食市场体系和储备体系

(一)我国政府粮食管控平台的构成环节。

1由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组成的粮食市场体系。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体系作保障。我国粮食市场体系由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共同组成。

关于粮食现货市场。截至目前,我国已拥有郑州、合肥、兰州、济南、南京、吉林、长春、成都、福州、银川等10余家国家级粮食交易中心,逐步形成了以国家级粮食交易中心为龙头、区域性批发市场和大中城市成品粮市场为骨干、城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多层次的粮食现货市场体系。

作为市场中介,交易中心除了具备发现价格、公平交易、信息、资金结算、技术服务、处理纠纷等保障市场运行的基本功能外,还具备如下宏观功能:一是配合国家有关部门进行粮食宏观调控。每天的交易结束后,各种数据均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国家根据即时信息迅速做出宏观调控决策。交易中心则通过以一家市场带动多家市场的功能对国家决策有效执行和及时反馈,并通过交易规则调整、会员信息监控等手段杜绝中间商的投机行为。二是保障用粮企业能通过正常渠道用到粮、用好粮。三是规范交易行为、理顺流通渠道、合理配置粮食资源。

关于粮食期货市场。目前,我国粮食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大连商品交易所和郑州商品交易所进行。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主要在于规避风险、发现价格、交易、交割、结算和技术服务等。宏观功能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价格发现功能和价格传导效应配合国家经济宏观调控。期货价格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未来的预期,具有超前预期性。而且,由于期货交易具有严格的规则体系,因此,期货价格比现货市场价格更为集中和权威,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市场的供求状况。此外,期货市场还具有很强的价格传导效应。由于期货价格在形成过程中具有公开、透明与传递迅速等特性,各类信息可以直达市场的各个层面,从而避免了信息扭曲。二是促进农业发展,维护粮农切身利益。与巨大的粮食消费市场相比。我国粮食的种植者却是以成千上万的粮农为主,规模小且产业分散。因此,在由大量分散的种植户组成的生产者与巨大的消费市场之间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而且,粮农多以个体身份分布于信息不发达的广大农村和山区,很难独立捕捉到大市场的需求、价格等信息。而消费方则是粮食的消费企业和一些中间商,他们对信息的把握要远远强于个体的种植者。因此,在粮食市场中,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普遍存在,导致生产方与消费方利益失衡,种植者的利益难以保障。为保障广大粮农的切身利益,实现种好地、卖好粮,一些商品交易所采用“期货+订单”的形式,通过期货市场的套期保值,来保障农民的利益。其实质是以价格促进产品质量升级,进而以优质优价实现粮食产业的规模化和标准化。从而实现产业升级。此外,为让粮农接受先卖后种、风险规避的理念,商品交易所还会利用市场本身所具备的服务功能,建立相应的信息免费发送系统、免费咨询系统和免费培训制度。

期货市场的价格反映的是未来的供求关系和现货价格趋势,这样,期货与现货价格间便形成了紧密的价格联系机制。我国政府正是通过期、现货之间内在的联系机制,从粮食期货市场获取价格等信息,并通过粮食现货市场使政策与措施得到快速实施。

2粮食储备体系。

完善的粮食储备体系是我国政府管控粮食市场的又一关键环节。在我国,从粮农种植粮食到进入市场交易,还存在一个收购环节。在收购环节,各级粮食局以及具有粮食收购资格的企业,例如中储粮总公司,从粮农手中将粮食收购上来后再投放粮食现货市场。由于绝大部分被收购的粮食都要作为各级储备粮,其实质是将粮食资源归于政府管理。这样,进入市场的卖家主要有两部分:一是各级储备粮;二是自产自销的粮农以及贸易企业。其中,后者仅占很小的部分。粮食的买方则是包括加工、贸易、仓库等在内的具有市场主体地位的各类企业。

粮食市场范文3

一、2006年粮食市场形势

1、粮食连续三年增产,供求缺口进一步缩小。综合有关部门的统计,2006年我国粮食总产超过4900亿公斤,这是历史上第四个粮食高产年,也是1985年以来首次实现粮食连续三年增产,三年共增产粮食600亿公斤以上。其中,预计小麦产量1029.7亿公斤,增长5.7%;稻谷产量1807.4亿公斤,比上年略有增长;玉米产量1420亿公斤,增长1.9%;大豆产量155亿公斤,减产5.2%。

预计2006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将达到4989亿公斤,粮食产需缺口由2005年的114亿公斤,缩小为89亿公斤。其中,小麦由上年的产不足需、玉米由产大于需,转变为产需基本平衡,稻谷和大豆仍然产不足需。

2、粮食宏观调控初见成效,粮价合理回升。2006年前三季度粮食价格整体上运行平稳,在水稻、小麦收获期,价格曾出现下行压力较大的趋势。国家适时在主产区启动了最低收购价措施,采取托市收购稳定粮价,切实保护农民种粮收益。11月份以来,国家粮食宏观调控政策初见成效,最低收购价的托市收购有效控制了影响粮食预期的市场流通量,加之国际粮价上涨的拉动和玉米等粮食加工业发展对粮食需求增大,使粮价由下行转向大幅回升,粮价平均涨幅超过10%。全年各粮食品种的价格变动情况分别是:

(1)小麦价格先稳后升。与2005年先高后低的运行态势相比,2006年1-11月小麦价格基本平稳,但下行压力较大。当年小麦平均收购价保持在68元/50公斤左右,与1月份相比,11月初价格略有下跌(0.22%),与上年同期相比下降了0.3%。但11月中旬以来,北京、上海、广州等部分地区粮价尤其是小麦价格出现回升趋势,部分地区小麦价格涨幅达10%以上。

小麦价格的回升,根本原因在于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控目标的实现。针对上半年小麦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民种粮利益有可能受到影响的形势,2006年国家在河北、安徽、山东等6省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预案,共收购小麦409亿公斤,直接掌握了大部分粮源,有效控制了市场流通量,并严格要求托市粮顺价销售,导致后期市场供求紧张,价格上扬,实现了小麦价格回升的预期目标。同时,农民前期对市场预期不看好,因此在收获期间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大量销售小麦,使国家托市收购由最初估计的150亿公斤,增加到409亿公斤,是最近几年小麦收购最多的一年,农民手中粮食不多,加上后期小麦价格上涨,农民又产生惜售心理,由此也促使小麦价格回升。

(2)稻谷价格稳中趋升。2006年稻谷价格运行比较平稳,但后期呈上升态势。与1月份相比,11月份稻谷收购价上涨1.21%,为79.44元/50公斤,同比增长2.58%。进入11月份后,部分地区稻谷价格明显上涨,但增幅小于其他粮食品种。

稻谷价格保持稳定,也得益于国家在水稻主产区启动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截止到2006年11月底,国家按最低收购价收购早籼稻37.4亿公斤,中晚籼稻47亿公斤,基本控制了影响市场价格的粮食流通量,由此有效支撑了稻谷价格。

(3)玉米价格保持高位运行。2006年玉米价格明显高于上年,整体保持在高位运行态势。2006年,玉米收购价从1月的50.7元/50公斤持续上涨到9月,达63.49元/50公斤,涨幅25.2%,同比上涨12.70%,随后价格略有回落。进入11月份后,玉米价格再度上涨,涨幅超过10%。

影响玉米价格的主要原因,一是国内玉米加工需求迅速扩大。近年来,各地对玉米加工业需求前景看好,新建了一批淀粉、乙醇等玉米深加工企业,使玉米的市场需求增大,价格持续上涨。二是国际市场价格带动国内价格上涨。由于近几年国际原油价格持续大幅上涨,玉米的提取物被用作为燃料替代品,导致国际玉米价格一路走高,玉米期货价格创出了1996年以来的最高点,拉动了国内玉米价格上涨。三是由于天气等因素导致后期玉米新粮上市缓慢,市场供应能力尚未完全释放,造成局部市场供应偏紧,推动后期价格上涨。

(4)大豆价格小幅波动。2006年大豆价格明显低于前几年。当年大豆收购价持续6个月低迷不振,后期略有回升。与1月份相比,11月份大豆收购价格下跌5.34%,为111.99元/50公斤,同比下降6.69%。进入11月份后,部分地区大豆价格迅速上涨,带动了食物油价格的上涨。

影响大豆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一是大豆进口对国内市场的挤压。目前大豆进口占国内消费量的比重已超过60%。过量进口严重挤压国内市场,使前三季度国内大豆价格低迷不振。二是2006年国际市场大豆价格整体偏低,导致国内大豆价格全年在低位运行。但11月份后,受国际期货市场大豆价格上涨的影响,国内大豆价格和食用油价格一路上涨。三是国内大豆减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后期大豆价格上涨,如近期国产大豆报价每吨上涨了200-400元。

(5)国际粮价上涨拉动国内粮价回升。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报告预测,2006年受灾害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主要产粮国和粮食出口国都有不同程度的歉收,预计2006年全球粮食产量为19.94亿吨,比上年减产2.7%,而粮食消费比产量高出3.3%,世界粮食库存连续第三年出现下降,特别是小麦库存量已降至198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全球粮食供求关系趋紧,引发价格上涨,尤其是小麦和玉米价格涨幅较大,创下近10年来最高水平,由此拉动了国内粮价的上涨。

二、粮食市场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期国内粮价的回升,总体上看仍是恢复性上涨,主要是得益于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适时适度实施,体现了宏观调控政策对保护农民利益的现实作用,也为今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积累了经验。但目前粮食市场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1、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还有待深化。在粮食连续三年增产、产销缺口缩小、库存较多的情况下出现此轮粮价上涨,尽管是调控政策积极作用的结果,但也暴露出我国粮食生产、流通与需求脱节,还没有形成开放统一、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粮食购销体制市场化改革仍然任重道远。

2、调控手段、操作技巧还需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制度,对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意义重大,受到农民、地方政府和受委托企业的普遍欢迎,今后必须继续坚持。但在政策执行和实际操作中,出现托市收购“多渠道”变“单渠道”,受委托的收购企业一统天下等问题,影响了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销售托市粮时,存在过于集中、交易不方便等问题,对稳定市场预期、保持粮价稳定不利,需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政策操作办法。

3、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影响农民种粮收益。2006年化肥、柴油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在较大程度上抵消了中央惠农政策的效果。由于农资涨价,一些地区每亩地投入成本增加30-40元,基本抵消了农业补贴给农民带来的好处。尽管2006年4月份国家出台了农业生产资料增支综合直补政策措施,但补贴额赶不上农资价格上涨造成的收入减少,由此挤压了农民增收空间,会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三、2007年粮食市场形势与价格走势

据农业部估计,2006年全国秋冬粮食播种面积预计稳定在3.88亿亩,其中冬小麦3.24亿亩,基本与上年持平。在气候正常情况下,2007年国内粮食生产存在继续保持稳定的可能性,粮食需求也将保持稳定增长态势。但也存在一些不利因素,如由于耕地减少,依靠扩大粮食种植面积增加产量的余地不大;粮食价格下行压力大,而农资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将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在上述形势下,预计2007年各粮食品种价格有以下特征:

1、小麦价格将保持平稳运行,但存在下行压力。由于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托底作用,明年小麦价格整体上将保持平稳运行。但是,由于2006年托市收购的小麦大部分还在国家仓库里,明年若开仓入市的节奏把握不当,将对市场形成影响,小麦价格存在下行压力。此外,近期华北地区的干旱影响到冬小麦的种植和正常生长,部分地区出现毁种和死苗现象,有可能影响2007年产量进而影响市场供给,成为促使小麦价格回升的因素。但总体看,2007年小麦价格下行压力趋势较为明显。

2、稻谷价格下行压力增大。据预测,2007年我国水稻播种面积将达到4.385亿亩,较上年略有增加。在天气条件基本正常的情况下,预计2007年稻谷产量达1868亿公斤,比上年增长3.4%。加之这两年稻谷托市收购量较多,且托市粮销售缓慢,目前仍有较多托市稻谷存放在国库中,因此2007年稻谷市场价格下行压力将进一步增大。

3、玉米价格继续在高位运行。据预测,2007年国内玉米播种面积将达到4.1亿亩,比上年增加1.1%。预计在天气基本正常的情况下,全年玉米产量将为1.45亿吨,较上年1.42亿吨增长300万吨,增幅2.1%。但由于玉米需求量快速增长,不仅包括淀粉糖、燃料乙醇等方面的生产需求,而且正在向化工醇、玉米塑料等化工加工生产领域扩展,因此玉米需求增长速度将超过玉米产量增速,将继续促使玉米在高价位运行。预计明年全球玉米价格看涨也将推动国内玉米价格上涨。

4、大豆价格呈上涨趋势。据预测,2007年我国大豆产量将略有增加,为156亿公斤,增幅0.7%。但由于国内大豆消费基本依赖进口,国际市场行情将主导国内大豆价格。预计2006/07年度巴西大豆播种面积至少减少7.6%,国际大豆价格仍将居高不下,由此将带动国内大豆市场价格上涨。

四、2007年粮食调控建议

虽然粮食连续三年增产,总量供求矛盾趋缓,但区域矛盾、品种结构矛盾仍很突出,满足消费需求日益增长的压力依然存在。从长期看,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的约束日趋增强,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仍然较低,粮食增产的难度越来越大。因此,2007年应继续以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农民增收为目标,继续坚持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积极有效发挥粮食宏观调控作用,保持市场稳定和合理粮价水平。

1、坚持和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一是继续在重点地区、对重要粮食产品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预期,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二是要按照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要求,抓紧完善最低收购价操作办法,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使各类粮食企业能够把握市场预期,鼓励入市收购和经营。三是建立和完善托市粮销售制度,建议在若干个市场,实行每月定时、定量、随行就市销售,切实稳定市场预期。

粮食市场范文4

整顿和规范粮食市场秩序规划(20xx-20xx)

一、整顿和规范工作的主要目标

20xx年-20xx年整顿和规范粮食市场秩序的主要目标:一是强化粮油储存安全的管理,确保地方储备粮油帐实相符、质量良好和储存安全,保障粮油调得动、用的上,确保粮食经营者有安全的库存数量,其储粮、运输符合标准和技术规范;二是加强粮食收购市场管理,粮食收购市场中的经营者全部合法经营,确保粮食收购者按照国家粮食质量标准,以质论价,不发生损害农民和其他粮食生产者的利益事件;三是建立粮食流通统计报告制度,达到所有符合条件的粮食经营者和用粮单位设立《粮食经营台帐》、真实反映经营情况的目标,为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可靠依据;四是强化陈化粮监管措施,杜绝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五是实施粮食质量监管,确保粮食质量安全;六是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继续规范粮食行业的经营、管理,净化我县粮油市场,使我县“放心粮油”企业达到12个,“粮油销售放心店”达到19个,“放心粮油”产品在县城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在农村的占有率达到50,

二、实施步骤

(一)粮油储存安全实施步骤

20xx年,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以及《天津市地方储备粮油库存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结合本县实际,完成《蓟县储备粮油库存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使粮油保管库存工作走上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20xx年,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理》和天津市有关规定,根据我县实际,完成《蓟县粮食行业粮油储存及运输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确保粮食经营者使用的粮油仓储设施、设备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储存的原粮符合国家标准,储存数量符合市政府规定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的规定,粮食运输符合国家技术标准和规范。

(二)粮食收购市场管理实施步骤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严格审核条件,严厉查处非法收购行为。

20xx年,收购市场合法经营者达到100;

20xx年,收购市场合法经营者达到100;

20xx年,收购市场合法经营者达到100。

(三)粮食流通统计报告制度的实施步骤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天津市粮食流通统计制度》的规定,粮食经营者和用粮单位纳入国家统计范畴,确保国家及时、准确的掌握粮食流通状况,为国家制定宏观调控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0xx年,将所有符合规定条件的粮食经营者和用粮单位纳入统计范畴,并按规定建立《粮食经营台帐》;

20xx年,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进一步规范企业统计性、报送制度,确保其所反映的情况真实、准确。

(四)陈化粮监管的事实步骤

根据国家《陈化粮处理若干规定》的精神,继续加强陈化粮销售处理的监管,严格陈化粮的购买资格认定,对陈化粮的鉴定、出库、运输、入库、使用等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管,杜绝陈化粮流入口粮市场。

(五)粮食质量监督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和《粮食质量监管实施办法(试行)》,加强对粮食质量和卫生的监管力度,确保粮食质量安全。

20xx年,完成我县《粮食质量管理制度》的制定工作,并组织落实;

20xx年,加大对我县粮食质量的监管力度,监管覆盖面达到应监管对象的100;

20xx年,建立起县局和企业两级粮食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定期粮食收获质量调查和品质检测报告。

(六)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实施步骤

1.根据国务院对食品药品放心工程的总体部署和市政府“放心食品工程”的安排,继续推进“放心粮油工程”。在现目前,我县拥有2个国家级“放心粮油”企业和4个市级“粮油销售放心店”。

20xx年,“放心粮油”企业达到4个(其中国家级3个,市级1个),“粮油销售放心店”达到8个(其中市级6个,县级2个);

20xx年,我县“放心粮油”企业达到7个(其中国家级4个,市级3个),“粮油销售放心店”达到12个(其中市级7个,县级5个);

20xx年,我县“放心粮油”企业达到12个(其中国家级5个,市级7个),“粮油销售放心店”达到19个(其中国家级1个,市级8个,县级10个)。

2.在推进放心粮油工程的同时,开展“放心粮油进农村”活动。

20xx年,“放心粮油”在县城的占有率达到60,在农村的占有率达到30;

20xx年,“放心粮油”在县城的占有率达到70,在农村的占有率达到40;

20xx年,“放心粮油”在县城的市场占有率达到80%,农村市场占有率达到50%。

三、保障措施

( 一)加强粮食监督检查队伍建设

在现有的粮食行政执法人员的基础上,抽调业务骨干,充实粮食监督检查队伍,组织执法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根据新的法律法规,完善执法制度,使执法人员有章可寻,有据可依。建立一支廉洁、高效的粮食监督检查队伍,为维护我县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作出保障

(二)完善粮油质量检测网络

加强与天津市粮油质量检测中心和县技术监督局的联系,建立定期工作会议制度,通报粮油质量监督检验情况,研究对地方储备粮油和社会流通粮油品质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验方案。同时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粮油企业建立自己的检化验队伍,随时监测企业经营的粮油质量,建立起法定机构定期检测、企业随时抽检的粮油质量检测网络,确保我县粮油质量安全。

(三)推进粮食安全诚信体系建设

积极发挥粮食行业协会作用,在我县粮食行业内大力开展诚信体系建设,把粮食安全体系建设和诚信兴商活动结合起来,树立诚信观念,提高诚信意识。以“放心粮油工程”为基础,以产品质量为关键,逐步建立起我县粮油行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让广大消费者吃上优质、安全的放心粮油。

(四)建立规范的粮油安全事故举报制度

建立规范的粮油安全事故举报制度。设立举报电话,形成系统的粮油安全事故举报工作体系。重点监督粮食储存的安全管理和国家粮食政策的执行情况,进一步发挥全社会监督作用。

(五)加大粮食安全的宣传力度

粮油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中央和地方政府非常关注。为此,我局将结合粮食工作的实际,加大对粮油安全的宣传力度,利用广播、电视、集市宣传等多种形式,定期对“放心粮油产品”和劣质粮油的判断及危害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安全意识。

粮食市场范文5

 稳定粮食市场价格汇报材料

    今年以来,银川市粮油市场总体表现为库存充裕、供应保证,价格虽有一定的波动,但整体表现平稳。现就今年以来的粮油市场供应和落实市政府《确保市场物价基本稳定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各项任务分解的通知》精神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生产及消费

    近几年,银川市(含国有农牧场)粮食播种面积一般维持在185万亩以上,粮食产量均可达到85万吨左右,人均占有粮食550公斤左右,其中口粮生产维持在53万吨左右,人均350公斤。全市人口消费粮食38万吨,其中口粮消费28万吨。从粮食生产及消费上看完全能够满足口粮需要,但银川市作为西部区域中心城市已经形成了粮食流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之周边基本为缺粮地区,银川市的粮食流通除保证本区域的粮食供应外还承担着周边地区的粮食供应,这给银川市的粮食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银川市食用植物油生产仅为0.29万吨(折原料0.81万吨),基本为冬小麦收货后油葵种植,但食用植物油年消费量为3.3万吨(不含食品及工业用油),生产量仅能保证8.7%的口油消费,91.3%的口油消费量和100%的工业用油需区外提供。

    (二)加工与库存

    银川市是宁夏粮食主产区,粮食加工能力较大,2010年底已经达到210万吨,其中口粮加工能力为156万吨。实际年加工量(成品粮)为115万吨,其中:口粮加工68万吨。从加工能力和实际加工量看完全能够满足本地区的消费需求。食用油加工能力4.9万吨(不含成品油分装)、实际加工量为2.2万吨。

    银川市粮食企业库存粮食达到68万吨,其中口粮库存53万吨,库存中包含中央储备粮、中央跨省移库粮、自治区储备粮和企业商品粮。食用植物油库存量为0.94万吨,包括中央储备油、自治区应急成品油和企业商品油。

    二、粮油价格

    银川市粮油价格在生产、流通、加工和库存的保障下,虽然有一些波动,但总体呈现平稳运行。10月11日的监测价格为:收购地产春小麦2.82元/千克、冬小麦2.26元/千克、水稻2.62元/千克、玉米2.20元/千克,零售特二粉3.66元/千克、标一米4.72元/千克、胡麻油19.50元/千克和豆油11.60元/千克。

    1、今年小麦是上涨幅度最大的粮油品种,但主要表现在地产的春小麦品种上,由于银川市小麦的销区市场已经形成,加之春小麦品质较好,是加工高档面粉和专用粉的最佳选择,所以春小麦价格一直高于其他小麦品种和区外小麦。春小麦收购价格自年初的2.46元/千克一直平稳上涨到现行的2.82元/千克,上涨幅度为14.63%。

    2、水稻市场价格受供应充足、消费低迷及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自年初的2.84元/千克一直平稳运行,直到新水稻上市前还保持在2.80—2.82元/千克之间,但近期收购价格有所下滑,仅为2.62元/千克,降幅为7.75%。

    3、近年来,随着玉米消费量的迅速增长,其价格也一直在高位运行,种植收益的提高带动着生产量的增长,虽然玉米产量增幅较快,但仍难满足养殖业和转化业的需要,所以其收购价格一直向上运行,在年初的1.94元/千克上涨到现行的2.20元/千克,上涨幅度为13.40%。

    5、随着小麦价格的上涨和消费需求的增加,特二粉的零售价格也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由年初的3.32元/千克上涨到现行的3.66元/千克,上涨幅度10.2%,但低于小麦的收购价格的上涨。其原因为:国家存储在宁夏的20万吨跨省移库小麦全部在前期拍卖或定向销售,其价格远低于本地春小麦,本地春小麦难以满足需要,区外小麦大量流入银川市,价格同时也低于本地的收购价格。

    6、标二米的零售价格由年初的4.24元/千克上涨到现行的4.72元,上涨幅度为11.3%。水稻收购价格虽然有所下滑,但近期对大米的零售价格影响不大,其零售价格下行有一个时间过程。

    7、本地食用植物油产量极为有限,其价格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及市场的影响,没有自主的价格体系,本年的食用油零售价格一直平稳运行。胡麻油和豆油自年初到现在的零售价格保持在19.60元/千克和11.50元/千克左右,没有大的变化。

    三、稳价措施

    1、根据自治区的统一规定,市粮食局成立了银川市粮食收购价格协调小组,统一协调市粮食储备、购销、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格,在不违反国家收购政策和提高农民受益的前提下,尽量稳定市场粮价。

2、协调国家储存在银川市10万吨跨省移库小麦的拍卖和定向销售工作,确保了银川市定向销售指标的顺利完成。跨省移库小麦的出库价格远低于本地收购,为稳定银川市的粮食价格发挥了较大作用。

3、督导企业强化粮食收购力度,鼓励尽可能的掌握粮源参与流通市场和企业竞争,特别要求企业严格履行粮食订单收购协议,提高履约率。

    4、加强对粮油市场的监测与研判,坚持每周开展价格监测程序、每月对粮油市场及价格进行分析预测,密切关注粮油购销存量及价格变化,提高监测工作的针对性和准确性。加大对粮油收购、加工、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打击无证收购、串通涨价、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切实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

    5、监督粮油加工企业保障正常生产,及时将产品投放市场,充分满足需要、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基本稳定。

6、结合自治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建议市政府并得到同意建立应急成品粮储备5000吨和应急成品油储备650吨。目前已完成应急成品粮储备1000吨,其余4000吨年底前全部完成,应急成品油储备也将在2012年全部建立。应急成品粮油储备完成后将对保证银川市的粮油供应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7、利用粮食科技周和世界粮食日积极开展爱惜粮食、节约粮食宣传,提高和稳定居民心理消费预期,为粮油保供稳价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价格走势分析

粮食市场范文6

一、上半年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情况

(一)原粮购销价格环比小幅上涨,同比有所下降

上半年,稻谷购销价格总体稳中略有回升,其中早籼稻、粳稻价格先升后降,晚籼稻价格持续回升。小麦购销价格今年以来持续下降,6月1日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启动后出现回升。玉米购销价格上半年持续上涨且涨幅较大。

据监测,1-6月份累计平均,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稻谷、小麦和玉米三种粮食综合平均收购价格为每50公斤69.5元,比去年底上升1.9%,同比下降2.0%。三种粮食综合平均销售价格为72.1元,比去年底上升1.3%,同比下降2.6%。

(二)成品粮零售价格基本稳定

据监测,1―6月份累计平均,全国36个大中城市每500克早籼米、晚籼米、粳米、标准粉和富强粉集贸市场零售价格分别为1.30元、1.41元、1.60元、1.24元和1.40元,其中早籼米、晚籼米、粳米比去年底均上升0.02元,富强粉比去年底上升0.01元,标准粉价格与去年底基本持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粮食价格指数1―5月份累计比去年同期上涨1.2个百分点。

(三)批发市场价格升多降少

1―6月份累计平均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国主要批发市场粳米、玉米价格分别上升5.0%、2.3%,早籼米、晚籼米和小麦价格分别下降3.8%、3.4%和7.9%。

(四)国际市场粮价涨幅较大

1―6月份累计平均,芝加哥市场小麦、玉米期货价格分别为每蒲式耳362.0美分(折人民币每吨1064元)、230.5美分(折人民币每吨726元),分别比去年底上升14.2%、14.1%,比去年同期分别上升14.3%、9.8%。泰国市场大米(含碎10%)FOB价格为每吨300.3美元(折人民币每吨2402元),比去年底上升7.8%,比去年同期上升3.1%。

二、粮食供求形势和下半年市场粮价走势分析

(一)夏粮增产,粮食播种面积持平略增

据国家统计局预测,今年夏粮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570万亩左右,其中冬小麦面积增幅较大;夏粮产量比上年增产140亿斤左右,其中冬小麦增产140―150亿斤;全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080万亩。农业部预计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700万亩,其中早稻面积比上年略增34万亩左右。中科院预计今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当然,从目前看,实现全年粮食增产目标还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

(二)粮食库存和收购量减少,销售量增加

目前,国家粮食库存比去年底有所减少,但仍比较充裕。另外,农户存粮也有一定程度减少。据物价系统成本调查队调查,2006年4月1日,调查户户均存粮比去年同期下降1.8%。1―5月份国有粮食企业累计收购粮食同比减少67亿斤;累计销售粮食同比增加63亿斤。

(三)粮食进口减少,出口增加

据海关统计,今年1―4月份我国共进口粮食比去年同期下降56.1%,其中小麦进口有较大幅度减少。1―4月份共出口粮食同比增长12.3%,其中大米出口大幅增加。粮食由去年同期净进口61万吨转变为净出口157万吨。按目前国内外市场粮价测算,国际市场小麦、玉米、大米的进口成本均高于国内市场价格。

(四)世界粮食产量和贸易量减少,消费量略增,库存大幅下降

美国农业部今年6月份的最新报告预测,2006/2007年度世界谷物产量为19.84亿吨,比上年度减产1.2%;消费量为20.48亿吨,比上年度略增0.96%;贸易量为2.4亿吨,比上年度略降0.59%;期末库存量为3.19亿吨,比上年度下降16.64%。其中世界小麦产量、消费量、贸易量、库存量均有所下降;大米产量和消费量增加,贸易量和库存量下降;粗粮产量和库存量下降,贸易量和消费量有所增加。

(五)市场粮价总体将保持稳定运行态势,但下行压力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