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核细胞计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核细胞计数范文1
【摘要】 目的 探讨在胎盘和胎儿发生病理性变化时,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FNRBC)数量的变化,为母血中FNRBC计数在无创性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方法 对110例8~40孕周的妇女(60例正常妊娠,30例病理妊娠,20例胎儿异常)外周血进行单密度梯度离心,瑞氏染色和细胞计数,分析母血中FNRBC数量在病理妊娠和胎儿异常时的变化及其与孕周的关系。对有胎儿异常可能的病例,孕早期(8~12周)自然流产者行绒毛细胞核型分析,孕中期(13~24周)及晚期(25周以上)取流产儿和新生儿血进行染色体分析。结果 正常妊娠时,母血中FNRBC平均数量为(10.20±8.11)×103/L,病理妊娠和胎儿异常时母血中FNRBC平均数量为(23.09±12.42)×103/L和(38.93±14.87)×103/L,病理妊娠组和胎儿异常组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F=25.927,q=4.236、10.674,P
【关键词】 孕妇;胎儿有核红细胞;产前诊断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the counting of fetal nucleated red blood cells (FNRBC)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athology of fetus and placenta, and provide rationale and experiment evidence for the application of FNRBC in noninvasive prenatal diagnosis. Methods This study consisted of 110 women with 8-40 weeks of pregnancy (60 with normal pregnancy, 30 with pathopregnancy, and 20 with fetal disorder). Counting of FNRBC in the maternal blood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gestational weeks, pathological gestation and abnormal fetus were evaluated by single density centrifugation and Wrights staining. For suspected cases, in early pregnancy (8-12 weeks), chorionicvilluscell karyotype analysis was done in those with spontaneous natural abortion; in the midtrimester (13-24 weeks) and the late pregnancy (over 25 weeks), the abortus or newborn blood was collected for chromosome analysis. Results Of normal pregnacy, the average quantity of FNRBC in maternal blood was(10.20±8.11)×103/L; of pathopregnancy and abnormal fetus, it was (23.09±12.42)×103/L and (38.93±14.87)×103/L, respectively. The differences of FNRBC count between normal pregnacy and both pathopregnacy and abnormal fetus were significant (F=25.927;q=4.236,10.674;P
[KEY WORDS] Pregnant women; Fetus nucleated red cell; Prenatal diagnosis
利用母血中胎儿有核红细胞(FNRBC)进行胎儿遗传疾病的产前筛查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项非创伤性产前诊断技术,母血中FNRBC是目前最适合产前诊断的胎儿细胞,当胎盘解剖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破坏或母儿免疫异常时,其数量会发生异常。本文检测了不同孕周母血中FNRBC数量的变化,探讨病理妊娠时和胎儿畸形或(和)染色体异常时母血中FNRBC的变化情况,为母血中FNRBC计数辅助应用于产前预测病理妊娠和产前筛查胎儿畸形提供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院产科门诊及住院孕妇110例,孕周8~40周,年龄28~40岁。包括正常妊娠60例;病理妊娠30例,其中子痫前期19例,胎儿宫内发育迟缓3例,妊娠期糖尿病5例,妊娠心脏病1例,习惯性流产2例;胎儿异常20例,其中死胎5例,神经管畸形6例,胃肠道畸形4例,肢体畸形3例,18/21三体2例。病理妊娠诊断按《妇产科学》(第6版)教材标准进行,胎儿异常诊断参照产前B超诊断及染色体检查结果。排除贫血(HGb>100 g/L)及其他血液病。3组孕妇年龄和产次差异无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各组孕妇年龄、孕周、产次比较
1.2 FNRBC检测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创伤性检查前采集外周静脉血10 mL,置于EDTA抗凝管,室温保存, 6 h内室温下检测。用密度为1.085、1.075 kg/L的Percoll细胞分离液在离心管中制成密度梯度,然后将外周血10 mL用生理盐水等倍稀释后,缓慢加入。室温下以3 000 r/min离心30 min,分别收集上、中层分离界面细胞,以生理盐水洗涤后,制成涂片,瑞氏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FNRBC并计数。
1.3 胎盘绒毛细胞核型及胎血染色体分析
对有胎儿异常可能的病例,孕早期(8~12周)自然流产者行绒毛细胞核型分析,于孕中期(13~24周)及晚期(25周以上)取流产儿和新生儿血进行染色体分析。另取脐血1份、正常未育未孕妇女外周血标本2份分别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
1.4 统计方法
应用SAS 1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1],结果以±s表示,数据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正常妊娠、病理妊娠和胎儿异常时母血中的FNRBC计数比较
正常妊娠时,母血中FNRBC平均数量为(10.20±8.11)×103/L,病理妊娠和胎儿异常时母血中FNRBC平均数量分别为(23.09±12.42)×103/L和(38.93±14.87)×103/L,病理妊娠组、胎儿异常组与正常妊娠组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F=25.927,q=4.236、10.674,P
2.2 各组孕妇不同孕期母血中FNRBC计数比较
在正常妊娠组,随着妊娠时间的延长,母血中FNRBC检出数逐渐增多,但各期之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病理妊娠组孕中期和孕早期相比FNRBC数量差异无显著意义(F=17.325,q=2.112,P>0.05),但与孕晚期比较差异有显著性(q=9.827,P
2.3 母体外周血中FNRBC数量与孕周的关系
正常妊娠组和病理妊娠组的母血中FNRBC数量与孕周呈正相关(r=0.491、 0.500,P0.05)。
2.4 胎儿异常组胎盘绒毛细胞核型及胎血染色体异常与母体外周血中FNRBC数量的关系
子痫前期病人的胎盘绒毛切片中可见明显的滋养细胞脱落现象,而此类病人母血中FNRBC数量则较正常妊娠时明显升高。此外,光学显微镜下可见胎儿生长受限(FGR)病人胎盘绒毛滋养细胞数量减少,且细胞外基质沉积增多,说明其增殖活性明显降低。正常核型胎儿母血中FNRBC的数量相对较少,大约每毫升有1~3个。在核型异常胎儿母血中FNRBC数量则明显增多。胎儿异常时,母血中平均FNRBC的数量约为正常胎儿组的2~3倍,2例孕18/21三体胎儿病人达正常妊娠的6~9倍。
3 讨 论
3.1 母血中FNRBC的进入方式及数量
正常成人外周血中不存在FNRBC,妊娠后由于母体与胎儿之间有母胎输血,FNRBC有可能通过胎盘进入母体循环。胎盘在母体胎儿间作为机械屏障和免疫屏障起着重要作用。由于FNRBC需通过胎盘屏障进入母体循环,所以它在母体循环中的数量与胎盘解剖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密切相关。此外,胎儿本身产生红细胞的多寡,以及母体全身免疫和对胎儿的局部免疫状态,都是影响母体循环中FNRBC数量的重要因素。胎盘解剖结构遭破坏,通透性增高,胎儿细胞滤过增多;胎儿由于低氧等因素造成红细胞生成增加,母体血循环中FNRBC的数量也可能升高;胎儿细胞表面抗原与母体差异大,不能被母体耐受,导致母体对胎儿细胞的破坏和清除增加,母血中FNRBC的数量则可能减少。本文结果也反映和验证了这些理论。
胎儿细胞在母体循环中出现的时间有个体差异,文献报道母体外周血中检出FNRBC的时间不一,但大多在7~12周[2]。从理论上讲,胎儿细胞进入母血的最早时间是妊娠5周末,此时胎儿胎盘循环建立。此后大量绒毛生长,使母儿循环间的物质交换面积大大增加,进入母血的胎儿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在本研究中,我们最早在孕8周母血中发现FNRBC,较上述文献报道的时间略微提前,可能与本实验仅用了单密度梯度离心法及瑞氏染色,操作步骤少,减少了细胞丢失,更多地保持了细胞形态的完整性有关。但我们在正常妊娠组仍有3例未发现FNRBC,占4.41%,分析可能与样本个体差异以及实验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有关。
3.2 母血中FNRBC数量与胎儿、胎盘生理性变化的关系
有学者认为,母血中FNRBC数量在孕12~14周左右最多[3],其后随孕周增长而逐渐减少。也有报道提出,母血中FNRBC数量与孕周无关[4]。本实验中,我们对正常妊娠组、病理妊娠组和异常胎儿组孕妇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母体外周血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正常妊娠组和病理妊娠组的母血中FNRBC数量与孕周呈正相关,母体循环中胎儿细胞的比例随孕龄而增加。我们推测,虽然随着胎儿发育成熟,胎儿血液中FNRBC在全血细胞中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但同时胎儿的血容量逐渐增加,与母体交换加快;而且随着胎盘体积增大,使母儿间循环物质交换面积大大增加;此外,胎盘血流量随妊娠进展而逐渐增加,这些可能是母血中FNRBC数量随孕周显著增加的原因。异常胎儿组母血中FNRBC数量与孕周无明显相关性,可能与胎儿、胎盘发育异常,或样本数量较少有关。
3.3 母血中FNRBC数量与胎儿、胎盘病理性变化的关系
KADA等[5]研究显示,在子痫前期时,母血中FNRBC数量较正常妊娠时增加。我们的实验结果与其一致。子痫前期病人妊娠生理免疫抑制反应减弱,胎盘绒毛滋养细胞有脱落现象,从而增加了胎盘屏障的通透性,使胎儿细胞进入母体增多。同时,子痫前期时,由于胎母间免疫平衡失调所导致的一系列胎盘绒毛和胎盘床血管的病理改变,导致胎儿宫内缺血低氧。因而, FNRBC也可以认为是一个慢性低氧的指标。低氧时,胎儿对氧和血红蛋白的需要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产生并释放不成熟红细胞,胎儿血液循环中的FNRBC增多。所以,子痫前期时,胎儿由于宫内缺血低氧产生FNRBC增多;胎盘通透性增高,FNRBC由胎盘漏出增加,导致母血中FNRBC数量上升。
此外,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在FGR时母血中FNRBC数量明显增加,在孕中期平均(45.04±16.02)×103/L,远远高于同期各组水平。这可能与胎儿生长受限时,伴随的慢性低氧和血红蛋白增高,引起胎儿红细胞生成和分化增强有关。另外,本文研究显示,FGR时胎盘存在严重的滋养细胞数量降低,细胞外基质沉积增多。这种异常胎盘也可在子痫前期时发现,可以导致母胎运输增加和更多的FNRBC进入母血。
本文结果还显示,FNRBC在正常核型胎儿母血中数量相对较少,大约每毫升有1~3个。在核型异常胎儿母血中FNRBC数量则明显增多。胎儿异常时,母血中平均FNRBC的数量约为正常胎儿组的2~3倍,2例孕18/21三体胎儿病人达正常妊娠的6~9倍。这可能与异常胎儿时,胎儿胎盘免疫损伤重,导致胎母血液交换明显增加有关。此外,也与畸形或三体胎儿本身可产生更多FNRBC且寿命更长有关。PCR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非整倍体胎儿母血中胎儿DNA含量明显增加。也有报道显示孕13三体胎儿的母血中FNRBC增加[6],与我们的实验结果一致。提示母血中FNRBC计数可以作为预测胎儿染色体异常的一个辅助指标。
综上所述,病理妊娠和胎儿异常时孕妇母血中FNRBC数量会发生明显改变,母血中FNRBC计数可辅助应用于胎儿异常的产前筛查。建议有条件的地方可在孕8周开始对孕妇外周血FNRBC进行检测,如每毫升大于20个时应加强对病理妊娠和胎儿发育异常的相关检查, 做到及早预防。
【参考文献】
[1]周晓彬,纪新强,徐莉.医用统计学软件PPMS 1.5的组成和应用特点[J]. 齐鲁医学杂志, 2009,24(1):2932.
[2]周云,翟志敏,刘雨生,等. 孕妇外周血FNRBC富集的孕周选择[J].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08,10(4):99102.
[3]邹丽,朱剑文. 孕妇外周血中FNRBC的出现频率及其与孕周的关系[J]. 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0,3(4):199201.
[4]仇姝, 李芹, 王建军. 孕妇外周血中FNRBC数量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关系[J].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8,16(8):7172.
有核细胞计数范文2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流式细胞术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AbstractObjective:To induce and culture purity dendritic cells(DCs) of different maturation phase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in vitro.Methods:The 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were isolated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with density gradient centrifugation.The first step was to work on a 7-day culture of monocytes in medium supplement with 100ng/ml rhGM-CSF and 5ng/ml rhIL-4,and the cells were actually immature.In the second step,the cells were cultured in the medium supplement with GM-CSF and TNF-α,and cultured until the 14th day.Mature DCs were obtained.Cells harvested were identified for their morphology by microscope,properties of DCs detected by FCM,function with MLR method.Results: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expressed CD1a molecules and costimulating molecules in middle level,HLA-DR in high level.In maturation phase DCs expressed costimulating molecules,HLA-DR molecules,CD83,and CD11c highly.These DCs could stimulate proliferation of allogenic T lymphocytes.Conclusion:The method to obtain DCs of different maturation phases from human peripheral blood monocytes is successfully set up.A number of DCs with high purity are obtained.
KeyWordsdendritic cells;flow cytometry;mixed lymphocyte reaction(MLR)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沟通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桥梁,对于免疫反应的启动、进展以及免疫耐受的诱导至关重要[1,2]。很多学者应用体外大量扩增DCs,然后用肿瘤抗原冲击后回输患者治疗肿瘤,取得一定效果[3]。然而外周血中的含量也仅占单个核细胞总量的0.5%~1.0%,难以分离和纯化。本研究采用细胞因子(GM-CSF、IL-4、TNF-α)联合培养,在促成熟期不再加入IL-4的方法,获得成熟DCs。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外周血:健康男性成人献血者,晨起空腹抽取肘静脉血。
主要试剂: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 IL-4,Peprotech公司);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厦门特宝生物公司);CD1α-FITC、CD80-FITC等单克隆抗体(BD公司);DMSO(Sigma公司)。
方法:①DC的诱导培养:在离心管内加入体积比为1:1.5的淋巴细胞分离液和肝素化的新鲜稀释血液,离心25分钟,吸取界面层单个核细胞,用生理盐水洗涤2次,弃上清获得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获得的单个核细胞用含10%自体血清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将所得细胞重悬,混匀,调整细胞浓度为(2~3)×106个/ml,以1ml/孔加入24孔培养板中。将培养板置入37℃、5%CO2培养箱中,孵育6小时后,吸弃培养上清,祛除非贴壁细胞,即可获得贴壁的DC前体细胞。将获得的贴壁细胞用每孔加入含rhGM-CSF(100ng/ml)和rhIL-4(5ng/ml)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1ml,隔天半量换液,A组培养至7天收集细胞,B组培养至7天换培养液即含rhGM-CSF(100ng/ml)和TNF-α(10ng/ml)的RPMI1640完全培养基1ml,隔天半量换液,培养至14天收集成熟DC细胞。培养期间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细胞生长趋势。②DCs表面相关表型的检测:将不同时期的DCs用PBS调至106/ml,加入离心管,每管20μl/106个细胞,加FITC标记的CD80、CD86、CD1a和PE标记的CD83、HLA-DR及APC标记的CD11c单抗,4℃冰箱避光孵育30~60分钟,PBS洗涤,用600μl PBS重悬细胞待测。③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效应细胞制备,取异体的健康人外周静脉血,经上述方法获得PBMC,贴壁法获得非贴壁细胞,即为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刺激细胞制备,培养7天和14天的DCs组,按刺激细胞:应答细胞(DCs:同种异体淋巴细胞)1:10、1:100及1:1000的比例加入96孔培养板,各100μl,每个样品设3个复孔,混合培养4天后,1000r/分,离心5分钟,弃去上清120μl,每孔加入5g/L的MTT 20μl,37℃、5% CO2条件下孵育4小时,1000r/分,离心5分钟,弃去全部上清,每孔加入DMSO 100μl,微型振荡10分钟,酶标仪490nm处测各孔吸光度(A)值,结果以3个复孔的均值表示。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统计学软件进行方差分析,以X±S表示。
结 果
DCs形态学观察:PBMC经2小时贴壁后,有部分细胞悬浮,多为B淋巴细胞和外周血DCs;当加入GM-CSF、IL-4过夜培养后,贴壁细胞数量较少,体积小;诱导2天,贴壁细胞伸展,呈高度多形性;培养5天,细胞形态不规则,粗细不等的毛刺多而密,呈现典型的DCs形态;第7天时正常组DC表面突起更加明显;当加入TNF-α后,成簇现象明显增多,并且大量突起交织;但随着时间的延长,梭形细胞减少,个别细胞开始增大变圆,在培养14天,几乎所有DCs均逐渐增大变圆,出现悬浮趋势。对于在7天之后未加TNF-α的A组细胞未出现B组细胞的成熟现象。结果见图1、2。
图1 第7天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标志结果:按DCs常规培养7天后,再次检测DCs的特异标记,达到成熟水平;诱导14天后,DCs的成熟标记的表达量均高于7天组的表达量(P<0.05),而DCs的CD1a标记的表达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混合淋巴细胞反应:7天组的DCs由于没有完全成熟,促进T细胞增殖的作用不明显,但经过促成熟因子TNF-α刺激后的DCs,达到完全成熟后,DCs明显促进同种淋巴细胞增殖(P<0.05),并且随着DCs浓度的下降增殖效果减弱。见表2。
讨 论
本实验利用其外周血取材简单方便的优点,从中获得PBMC,在反复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单核细胞属于贴壁细胞,然而在隔天换液的时候仍有较多的悬浮细胞,这些悬浮的细胞大多是B淋巴细胞,因此经长时间的贴壁培养加上在换液时将悬浮细胞祛除,便得到较多的纯度较高的单个核细胞分化而来的DCs。经过GM-CSF、IL-4联合诱导后,可以从每100ml外周血中获得9×106个未成熟的树突状细胞。由于IL-4在诱导过程中主要抑制培养体系中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生长,并维持DCs的未成熟状态。因此,在培养7天后本实验就用GM-CSF和TNF-α联合在诱导7天至其成熟,这样既节省了培养成本,又能获得成熟的DCs。
本实验结果表明人外周血诱导获得的DCs在形态学上完全符合不成熟、成熟的典型形态即树突样的突起以及后期变大变圆;表面分子的表达情况,在未成熟期时,DCs中度表达CD1a、CD80、CD86、CD83、CD11c、及HLA-DR;经过TNF-α诱导后,DCs成熟后,高表达CD80、CD86、CD83、HLA-DR及CD11c,对于树突状细胞表面表达的CD1a分子,在培养体系中加入TNF-α前后,期表达量变化不明显,可与其他表面分子共同作为区分未成熟DCs与成熟DCs表面标志物;通过混合淋巴细胞反应进一步验证了未成熟DCs只有较弱的激活T细胞的能力,经TNF-α诱导后变为成熟DCs就具有了强大的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能力。
DCs的来源成为很多研究的瓶颈,本实验从简单方便的外周血中用细胞因子诱导出大量功能性的成熟DCs,为研究DCs的作用以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图2 第14天
参考文献
1 Casas R,Skarsvik S,Lindstr?m A,et al.Impaired maturation of monocyte-derived dendritic cells from birch allergic individuals in association with birch-specific immune responses[J].Scand J Immunol,2007,66(5):591-598.
有核细胞计数范文3
随着我国油气管道事业的蓬勃发展,油气管道的腐蚀与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长输天然气管道主要采用的阴极保护措施为强制电流保护法,阴极保护日常的维护维修成本上升成为日常管道保护的重要课题。
本文详细阐述了长输天然气管道阴极保护常见问题分析和处理。
主题词:腐蚀阴极保护问题分析处理
中图分类号:U473文献标识码: A
1.阴极保护原理简介
外部电源通过埋地的辅助阳极、将保护电流引入地下,通过土壤提供给被保护金属,被保护金属在大地中仍为阴极,其表面只发生还原反应,不会再发生金属离子化的氧化反应,腐蚀受到抑制。而辅助阳极表面则发生丢电子氧化反应。因此,辅助阳极本身存在消耗。
强制电流阴极保护驱动电压高,输出电流大,有效保护范围广,适用于被保护面积大的长距离、大口径管道。也是目前新投用油气管线所采用的阴极保护方式。
2.阴极保护站设备及常见问题处理
2.1恒电位仪常见故障排除
序号 故障现场 原因 处理方法
1 开机无输出,指示灯不亮,数字面板表不显示。 ⑴电源开路
⑵输入保险管断或稳压电源变压器保险管断。 ⑴查输入电源并重新接好。
⑵更换保险管。
2 输出电流、输出电压突然变小,仪器本身“自检”正常。 参比失效或参比井土壤干燥或零位接阴线断。 更换参比、重埋参比或接好零位接阴线。
3 输出电流突然增大,恒电位仪正常。 ⑴水或土壤潮气使阳极电阻降低。
⑵与未保护管线接触
⑶绝缘法兰两边管道搭接。 ⑴可以暂时不改变装置,夏季季电阻会回升。
⑵对未保护管线采取措施
⑶对绝缘法兰处不正常搭接进行处理。
4 无电压、电流输出,“保护电位”比“控制电位”高,声光报警20S后切换到恒电流工作。“自检”正常。 ⑴参比电极断线。
⑵参比电极损坏。
⑶预控值电位比自然电位低或太接近自然电位。 ⑴更换参比。
⑵更换参比。
⑶适当抬高预控值电位―在机后串接一个电阻
5 输出电压变大,输出电流变小,恒电位仪正常。 ⑴阳极损耗。
⑵阳极床土壤干燥或发生“气阻”。 ⑴更换阳极
⑵夏季定期对阳极床注水。
6 有输出电压,无输出电流,声光报警20S后转入恒电流状态,恒电流也无法工作,仪器“自检”正常。 一般是现场阳极电缆开路, 不排除阴极线被人为破坏。 重新接线。
7 故障现象同上,但仪器“自检”也不正常。 机内输出保险管熔断。 更换保险管。
8 仪器无法输出额定电流,到某一电流值仪器报警,“控制”电位比“保护”电位高,20S后转到恒流工作。 ⑴限流值太小。
⑵限流环节故障:反向放大器IC6、IC7坏。 ⑴调节比较板有关参数将限流值放宽
⑵更换IC6、IC7
9 输出电流、输出电压最大,电位显示“1”(满载)报警20S后,转入恒流。 现场和控制电位偏差超过5mv,比较器IC1坏或阻抗变换器IC9坏。 更换比较板上的IC1或IC9
2.2交流CBZ-3/B型阴极保护控制台典型故障排查
现象:控制台在工作挡工作时恒电位仪输出变化剧烈,保护电位从0.9V到1.8V间断变化,一段时间后,仪器自动切换到恒流工作状态,持续一段时间后自动切换回恒电位状态,恒电位仪输出又剧烈变化,开另一台机出现同样现象。
排查:从控制台后接线板上拆下远控通断“+”、“-”两线,用万用表测量无远控信号。恒电位仪开“自检”正常,短接控制台场效应开关管V8,恒电位仪可在自动挡正常工作。
判断:控制台出现故障。
检修:经查时间控制板D5外控隔离模块和D1晶振4060同时损坏,更换这两个模块后故障消除。
2.3辅助阳极常见问题及处理
按照规范要求阳极地床接地电阻应小于1欧姆,如果恒电位仪运行时输出电压与电流之比明显加大,即输出电压很大,而输出电流很小,说明输出回路电阻加大了。如果阳极电缆与恒电位仪、阳极地床间接触良好,说明阳极地床接地电阻较高,可在地床附近浇水降阻,验证,不合格应从新埋设。
2.4参比电极常见问题及处理
如果发现通过长效参比电极所测的电位与便携式参比电极所测的电位有很大偏差或恒电位仪的“保护电位”比“控制电位”高,说明长效参比电极内CUSO4溶液流空或参比电极接线断路,应立即更换。应定期向参比电极井内注水,保证参比电极与土壤接触良好。
2.5 RTU阀室、场站内阴极保护设备及常见问题处理
2.5.1电位传送器典型故障维护介绍
(1)远传显示的管道电位与实际值E有较大偏差或无显示。
首先用数字电压表接在“管地电位输入”接线端子两端,测得的管道电位的实际值为E,然后用电流表串接“电位信号输出”接线端上测得的电流值经换算后与电压值E相等,说明电位传送器工作正常,问题出在电位传送器与RTU间的接线、RTU、通信及接受器上,请相关人员检修。
若用数字电压表接在“管地电位输入”接线端子两端,测得电压值为E,然后把管地电位输入的(+、-)从接线端子上拆下,测量两端电压为E1(E远小于E1)。要检查电位传送器内接地端的压敏电阻、放电管是否短路,造成阴保电流在进入电位传送器后从接地端流失,如果是要立即更换(100#阀室的例子)。此现象多发生在雷雨过后,雷雨后要及时对电位传送器进行检修维护。
(2)远传显示的管道电位值抖动
若抖动幅度较小、频率较快,多是由于并在“电位信号输出”接线端上300µ滤波电容损坏造成的,应及时更换。
若振幅较大(达几百毫伏),多是由于该处管道受到杂散电流干扰,造成管道电位波动。如果杂散电流影响到阴极保护效果,应及时组织排流。
2.5.2避雷器常见问题及处理
从远传显示得知或在测试时发现参比对管道电位明显变化,未达到保护值,而参比对接地极的电位接近参比对管道电位,当拆下避雷器,用万用表电阻蜂鸣档测避雷器两端的电阻,若蜂鸣器鸣响、避雷器电阻接近零,说明避雷器已经短路,要立即更换。
2.5.3接地电池
保护器也可采用接地电池,它是由平行靠近的一对牺牲阳极棒组成,中间用绝缘垫块隔开周围用介质充填,用两根与绝缘接头两端的管道分别连接的VV-0.6/11×16mm2电缆,通过测试桩短接片与双根阳极棒的引出电缆分别相连。
如西气东输管道采用的接地电池是锌阳极材料的,这种阳极材料的开路电位为-1.05V,相对于钢铁的有效电位差小,只有0.2~0.25V,锌阳极的消耗率为11kg/A.n。
根据这种接地电池的特点,若发现接地电池测试桩处的保护端电位较平常明显降低,非保护端电位却升高。而当拆开接地电池与管道的连接片后测量,如果管道保护端的电位恢复到正常保护值,接地电池的电位降为―0.9V以下,非保护端电位为自然电位,说明接地电池失效,应立即更换;若接地电池电位为-1.05V,保护端和非保护端的电位值正常,可能是接地电池短路,应立即维护。
4.总结
由于长输天然气管道阴极保护系统点多、线长,给阴极保护效果判断、故障分析处理带来困难,故掌握科学分析、判别的方法是必要的。这样会大大缩短故障判别和处理时间,还会节约大量费用。近几年新投用的极保护系统自动化程度较高,要按照规定的要求对阴极保护系统进行检查、维护;要仔细排查故障隐患,及时整改;尤其是雷雨过后要及时检查、维护,确保阴极保护率达到100%,提高管道的防腐效果,延长管道使用寿命,进一步保障石油天然气管道输配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俞蓉蓉,蔡志章。地下金属管道的腐蚀与防护[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8:51-53。
有核细胞计数范文4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方法回顾2005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34例进行研究总结。护理重点,注意鞘内化疗的术前,中,后的护理,加强化疗的护理,加强病情观察,并配合医生积极对症处理和精心护理,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结果3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29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85.29%。结论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在白血病的任何时期,鞘内注射化疗是预防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主要方法。
【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鞘内化疗护理
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是由于白血病细胞直接播散或血液转移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引起的脑膜及脑实质白血病细胞局限性或广泛性浸润[1]。脑脊液中叶酸含量比血浆中高3倍,有利于白血病细胞的增殖,经过一段时间中枢神经系统的白血病细胞增殖到一定数量,便引起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而随着,骨髓复发通常会接踵而至。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大多数的抗白血病药物不能通过血脑屏障,少数药物虽能达到脑脊液,但药物浓度过低,不足以杀灭白血病细胞,鞘内注射化疗是预防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主要方法[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来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34例。其中男20例,女14例;年龄14~49岁;治疗前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8例,治疗中发生9例,缓解后发生15例,复发APL并发中枢神经系统浸润2例。
1.2诊断依据全部患者均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尤其以颅内压增高为主);脑脊液压力增高,>0.02kPa或>60滴/min;白细胞>0.01×109/L;涂片见到白血病细胞;蛋白>450mg/L或潘氏试验阳性,排除其他原因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或脑脊液的相似改变[3]
1.3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头痛、头晕30例,视力障碍10例,言语不清6例,恶心、呕吐19例,肢体无力麻木9例;颈项强直19例,克氏征、布氏征阳性15例,脑脊液检查压力增高24例,潘氏试验阳性30例,白细胞增高30例,脑脊液涂片找到白血病细胞32例。
1.4治疗本组病例均采用维甲酸60~100mg/d,分次口服诱导至缓解,以阿糖胞苷100~150mg/d巩固强化方案治疗。甲氨蝶呤10mg加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溶解后边稀释边缓慢注射于鞘内,隔日1次,至脑脊液恢复正常,再巩固3~5次,以后每次入院化疗时注射1次,维持3年,部分MTX效果欠佳的患者联合阿霉素-C50mg缓慢鞘内注射,有占位性体征加作放疗。
1.5结果
3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性白血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患者29例完全缓解,完全缓解率85.29%,5例死亡,死于骨髓复发化疗未缓解引起的出血、感染,死亡率14.70%。
2护理
2.1鞘内注射护理
2.1.1术前护理
2.1.1.1心理护理由于脑膜白血病多发生在疾病的缓解期,一旦发生,对病人及家属均是沉重打击,病人多有不同程度的悲观,对治疗产生疑虑,针对此情况,由护士向其做解释工作,宣传以往治疗成功的病例,讲明鞘内注射的必要性,消除其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疗.
2.1.1.2术前准备备好鞘内注射所需的物品,药物,协助病人摆好,取去枕侧卧位,后背与床沿齐平,屈颈抱膝,使脊柱尽量前屈,增加椎间的宽度,对个别因颅内高压或全身化疗出现头痛,呕吐病人,可用恩丹西酮等药物防止呕吐.
2.1.1.3术中护理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有无心慌,肢体麻木等情况,记录脑脊液的性质,量,协助医师留取标本送检,特别要注意多留取1mL脑脊液以检查白血病细胞.
2.1.1.4术后护理
2.1.1.4.1观察有无并发症发生头痛:由于腰椎穿刺术后脑脊液易从针孔外渗,使脑脊液压力降低引起头痛,因此,术后病人去枕平卧4~6h,不能耐受长时间卧床者,适当协助转动身体1~2次,翻身时不能抬高头部,对部分恶心,呕吐者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本组病例中只有4例出现头痛,口服药物后疼痛缓解.发热:白血病病人易发生感染;鞘内注射阿糖胞苷后部分病人有发热,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每2~3h测量一次.本组病例中有6例鞘内注射阿糖胞苷后6~8h内体温升高至38.0e左右,经口服药物,饮水等处理,体温逐渐降至正常,胃肠反应:21例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食欲差,与应用化疗药物有关,遵医嘱给予恩丹西酮8mg静脉推注,指导病人少食多餐,进食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
2.1.1.4.2渗血,渗液情况观察穿刺后12h内注意局部有无渗血,渗液,保持纱布干燥,渗液较多者查明原因对症处理,并告知病人24h内不宜淋浴.
2.1.1.4.3避免交叉感染病人长期化疗,机体抵抗力降低容易引起感染因此,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按时开窗通风,每日紫外线消毒2次,每次30min,减少探视人员,注意口腔及肛周卫生,减少感染机会.
有核细胞计数范文5
【摘要】 目的 观察瘢痕灸对肿瘤化疗肠道黏膜损伤的治疗作用及其对黏膜免疫中肠道集合淋巴结(PP结)及固有层中淋巴细胞(LPL)亚群的影响。方法 运用给小鼠原位接种C-26结肠癌并重复灌胃环磷酰胺,建立肿瘤化疗肠道黏膜损伤的模型,瘢痕灸处理17 d,观察瘢痕灸对瘤重、抑瘤率及PP结面积的影响,分离肠PP结内的淋巴细胞,用免疫荧光染色及流式细胞仪分析黏膜免疫各部位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环磷酰胺组瘤重显著降低,抑瘤率约为37.59%;环磷酰胺加灸组瘤重与环磷酰胺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荷瘤及环磷酰胺都可显著降低PP结面积,明显增加PP结内CD3+和CD8+细胞百分比,降低LPL中CD4+细胞百分比。而瘢痕灸可明显减轻环磷酰胺对PP结面积的影响(P<0.01)。瘢痕灸还能使荷瘤和环磷酰胺作用下显著减少LPL中的CD4+细胞百分比显著增加(P<0.05),但对LPL中的CD8+细胞百分比及PP结中的CD3+、CD4+、CD8+T细胞亚群无明显影响。结论 荷瘤及环磷酰胺可明显抑制肠道黏膜免疫功能,而瘢痕灸能减轻荷瘤及环磷酰胺对PP结及LPL中某些T细胞亚群的影响,改善黏膜免疫抑制状态。
【关键词】 瘢痕灸;黏膜免疫;肿瘤;环磷酰胺;小鼠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carring-moxibustion on Peyer’s patch and T cells subsets of intraepithelial lymphocyte of tumor-bearing mice with cyclophosphamide. Method The mucosal immune deficiency model was made by in site inoculating C-26 colon carcinoma with repeated intragastric administration of cyclophosphamide. The mice were treated with scarring- moxibustion for seventeen days after inoculation. The area of Peyer’s patch were measured, and T cells subsets of Lamina propria lymphocyte (LPL) were separated and detect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test and flow cytometer. Result Tumor weight of tumor-bearing group was higher than cyclophosphamide group significantly (P<0.01). The tumor inhibition ratio of cyclophosphamide was 37.59%. The area of Peyer’s patch of intestine in tumor-bearing group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The amounts of CD4+ cell of LPL was decreased in the tumor-bearing group and cyclophosphamide group. Scarring-moxibustion could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e area of PP and the amounts of CD4+ cell of LPL (P<0.01, P<0.05), while had no effect on CD8+ cell of LPL and T cells subsets in Peyer’s patch. Conclusion Scarring-moxibustion can improve the mucosal immune defective caused by tumor and cyclophosphamide.
Key words:scarring-moxibustion;mucosal immunology;tumor;cyclophosphamide;mice
黏膜损伤是癌症常规治疗(即标准剂量化疗)中常见的毒副反应,临床又称黏膜炎。黏膜损伤不但会引起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治疗效果,还是患者并发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近年来黏膜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权威机构发表的报告认为,黏膜炎不仅是放化疗作用于上皮干细胞引
起的局限于黏膜上皮的毒性反应,更是黏膜下的其他细胞和细胞外基质都参加的一个复杂的过程[1]。目前,有关化疗时小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病理形态学研究已基本明确,但对于瘢痕灸治疗荷瘤机体化疗所致黏膜炎的黏膜免疫机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以环磷酰胺多次灌胃的荷瘤小鼠为模型,研究瘢痕灸治疗化疗所致黏膜损伤的黏膜免疫机制。
1 实验材料
雌性BALB/c小鼠,3周大,75只,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清洁级,体重(16±2)g,许可证号:SCXK(京) 2000-0006。C-26结肠癌瘤株: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所韩锐研究员惠赠。FITC标记的抗小鼠CD3,PE标记的抗小鼠CD4, PE-cy5标记的抗小鼠CD8,eBioscience公司产品(购自晶美公司)。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
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荷瘤模型组、环磷酰胺组、环磷酰胺加灸组,每组15只。
2.2 肿瘤细胞接种
选取生长良好的C-26结肠癌瘤组织,按肿瘤(g)∶生理盐水(mL)为1∶3比例匀浆,调整细胞数为5×107/mL。环磷酰胺组及环磷酰胺加灸组小鼠在麻醉状态下打开腹腔,将20 μL C-26肿瘤细胞(共1×106)接种于盲肠浆膜下,缝合腹壁,造成荷瘤C-26结肠癌模型。假手术组在同样条件下开腹,盲肠浆膜下注射20 μL生理盐水。
2.3 给药及施灸方法
假手术组从接种后至处死为止,每日0.9%氯化钠溶液200 μL灌胃。环磷酰胺组及环磷酰胺加灸组从接种后第1-12日,给予0.9%氯化钠溶液200 μL灌胃,第13-17日,每日给予环磷酰胺200 μL(总计量为5 μg)灌胃。在此基础上环磷酰胺加灸组于造模接种次日开始在小鼠背部正中线下1/3处(相当于命门穴处)施治,施灸局部剃毛露出皮肤,使用艾绒制成半米粒大艾炷,放置于穴位相对部位,用线香点燃,每日1壮,连续施治17 d。
实验过程中荷瘤模型组、环磷酰胺加灸组小鼠各有1只死亡,环磷酰胺组小鼠有2只死亡,均死于肿瘤及化疗所致的恶液质。
2.4 检测指标与方法
瘤重及抑瘤率的计算:打开腹腔,剥离肿瘤,称重。
抑瘤率(%)=(1-实验组的平均瘤重/假手术组的平均瘤重)×100%
记录肠道集合淋巴结(PP结)面积,制备PP结淋巴细胞悬液:取出全部小肠,用含5%NCS的D-Hank’s液冲洗肠腔。肉眼观察PP结,记录个数和面积,并剪下PP结。用机械力挤压的方法得到PP结淋巴细胞悬液,并用300目的尼龙网滤过,去除残留组织和杂质。
小肠黏膜固有层淋巴细胞(LPL)的分离:预热的离心管中加入含有0.1%Ⅱ型胶原酶的1640培养液10 mL。将经过消化液消化振荡后的小肠移入离心管中,放入恒温箱中,于37 ℃孵育40 min。取出离心管充分振荡,用300目的尼龙网过滤。滤液离心1 min(1 000 r/min),去除上清,加入含5%NCS的1640培养液,调整体积至5.4 mL,再加入100%percoll至9 mL,充分混均后成为40%细胞percoll混悬液,用巴式毛细吸管在试管底部轻轻加入1 mL 70%percoll,使两层液体间形成清晰的界面,制成percoll梯度分离液。600 g、25 ℃离心20 min。收集40%与70%percoll界面间的细胞,用含5%NCS的D-Hank’s培养液洗3次,即为LPL。
分别用FITC、PE、PE-cy5标记的抗小鼠CD4、CD8、CD3单抗对分离的PP结淋巴细胞及LPL进行免疫荧光染色(用量参照产品说明书)。用D-Hank’s将所分离的小肠黏膜淋巴细胞浓度调整为5×106个/mL,按1 μL/106个细胞量加入荧光抗体, 室温下避光40 min,之后用生理盐水洗一遍,上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收集4 000个细胞用于数据分析。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4 结果(见表1~表4) 表1 各组小鼠瘤重及抑瘤率比较(略)注:与荷瘤模型组比较,P<0.01(下同)表2 各组小鼠PP结面积比较(略)注: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P<0.01;与环磷酰胺组相比,##P<0.01(下同)表3 各组小鼠PP结中CD3+、CD4+及CD8+细胞检测结果(略)表4 各组小鼠LPL中CD4+、CD8+ 细胞检测结果(略)
5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成人黏膜面积为400 m2,不仅有物理和化学的防护功能,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免疫系统。黏膜免疫系统是由包括肠道、鼻、眼、泌尿生殖道和直肠黏膜及某些外分泌腺(如唾液腺、乳腺等)黏膜相关的淋巴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免疫体系。黏膜部位是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而黏膜免疫系统也是机体中最大的免疫器官。
本实验以环磷酰胺多次灌胃的荷瘤小鼠为模型,研究瘢痕灸治疗化疗所致黏膜损伤的黏膜免疫机制。首先我们观察了各组小鼠的瘤重并计算了荷瘤模型组、环磷酰胺组及环磷酰胺加灸组的抑瘤率,结果表明,环磷酰胺对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瘢痕灸对未经化疗及化疗后的瘤重都无影响。各组小鼠肠道PP结面积的比较显示,荷瘤小鼠受肿瘤影响,肠道PP结的面积明显减少,且随肿瘤的增大而减小。
环磷酰胺组肠道PP结的面积进一步减少,说明环磷酰胺进一步抑制了荷瘤小鼠本已受损的黏膜免疫功能。这与周氏[2]报道的环磷酰胺可诱导PP结数目减少的情况相一致。可见,环磷酰胺可导致肠黏膜免疫功能障碍,而这种功能障碍可能也在化疗所致的黏膜损伤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临床研究表明,针刺某些穴位不仅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反应,增强防病能力,而且能减轻放疗、化疗不良反应,延长患者生存期[3]。黄氏[4]曾观察到化疗后大鼠胃黏膜变薄,胃黏膜浅层上皮均有程度不同的剥脱现象。针刺足三里后针灸组动物肠黏膜上皮坏死较化疗组减轻、表层黏膜剥脱及纤维组织增生率少于化疗组,且病变程度也轻。说明针灸可有效减轻化疗的毒性作用,保护胃肠黏膜。王氏也报道了针灸对化疗引起的胃肠道毒副作用及黏膜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5]。本实验结果也显示环磷酰胺加灸组PP结面积明显高于环磷酰胺组,能明显改善LPL中因荷瘤及环磷酰胺化疗导致的CD4+细胞百分比下降,恢复LPL中正常的CD4+细胞百分比。说明瘢痕灸可明显改善环磷酰胺造成的黏膜局部免疫功能严重抑制,这可能是其调节黏膜免疫的作用机制之一。
参考文献
[1] Mucositis:Perspectiv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Perspectives on cancertherapy-induced mucosal Injury. Pathogenesis, measurement,epidemiology,and consequences for patients[J].Cancer, 2004,100(9 Suppl):1995-2025.
[2] 周 华,王培训,刘 良,等.环磷酰胺对小鼠Peyer’s结和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细胞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17(4):186-189.
[3] 李忠仁.实验针灸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95.
有核细胞计数范文6
[关键词] 双歧杆菌;黏附素;内毒素血症;自由基;细胞间黏附分子
[中图分类号] R6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6(b)-0012-04
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时,肠道既是启动器官,也是最易受损的靶器官。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其主要化学成分为脂多糖(Liposaccharide,LPS)。当来自于肠道和感染部位的内毒素大量进入体内引起大量氧自由基生成,可导致肠黏膜损害,完整性受到破坏。黏附素是微生物表面的一类生物大分子,通常为蛋白质或糖蛋白,与微生物的黏附可能密切相关。目前对双歧杆菌黏附素的研究尚较少,本实验采用腹腔注射LPS法建立内毒素血症大鼠模型,观察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自由基和细胞间黏附分子(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ICAM-1)浓度变化的影响,以评价其在内毒素血症时对肠黏膜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和材料
青春型双歧杆菌株1027经API20A及TAB系统(英国)和多次生化鉴定确定。LPS(E.coli.O111∶B4 Sigma公司);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ethane dicarboxylic aldehyde,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检测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大鼠ICAM-1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试剂盒购自上海百蕊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1.2 实验方法
1.2.1 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的提取、纯化 将双歧杆菌接种于硫乙醇酸盐液体培养基,置入厌氧培养箱37℃培养48 h,离心收集培养上清液,经过饱和硫酸铵沉淀,Superdex 75柱凝胶过滤,Q-Sepharose FF离子交换层析后,收集第1峰的成分,相对分子质量为16 000[1]。冻干保存。
1.2.2 实验动物和分组 4~6周龄健康SD大鼠72只,购于上海斯莱克实验动物有限责任公司(实验动物合格证号:0051443),清洁级,雌雄不限,体重220~300 g。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模型组(24只):腹腔注射LPS(5 mg/kg),造模前后正常喂养;双歧杆菌黏附素预处理组(24只):建模前7 d开始给予正常喂养加黏附素5 mg/(kg・d)灌胃,第8天腹腔注射LPS(5 mg/kg)后继续黏附素5 mg/(kg・d)灌胃直至处死动物;对照组(24只):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 mL/kg),造模前后始终给予正常喂养。建模成功判断标准:腹腔注射LPS后,除人为处死外,SD大鼠7 d内不因其他原因死亡。
1.2.3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各组分别于腹腔注射LPS后6 h及1、4、7 d麻醉下腹腔切开,迅速取出小肠末端距回盲部5 cm的回肠组织,生理盐水冲洗后,液氮保存备用。
1.2.4 SOD、MDA、MPO和ICAM-1的测定 回肠组织SOD活性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MDA的含量,分光光度法测定MPO活性。应用ELISA法测定肠道ICAM-1的变化,具体操作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进行。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模型组各时点回肠组织中SOD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双歧杆菌黏附素预处理组除注射LPS后6 h时点外,其余各时点回肠组织中SOD含量虽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而注射LPS后1、4、7 d后双歧杆菌黏附素预处理组回肠组织中SOD含量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模型组各时点回肠组织中MDA、MPO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双歧杆菌黏附素预处理组各时点回肠组织中MDA、MPO含量虽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却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腹腔注射LPS后,模型组各时点回肠组织中ICAM-1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双歧杆菌黏附素预处理组各时点回肠组织中ICAM-1表达虽较对照组有所升高,但却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3 讨论
肠道在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2],它不仅是阻止肠腔内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侵入体内的重要屏障,也是调节机体应激反应、生成炎症介质的重要器官。当发生内毒素血症时,肠黏膜屏障受损,其机制可能与缺氧、炎症介质释放、氧自由基增多、细胞凋亡等有关[3-5],此时可发生大量细菌、内毒素移位,从而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6]。
双歧杆菌是一种人体肠道中最重要的生理菌,目前关于其在减轻内毒素血症、调节脂质代谢、抑制氧化损伤、减轻肠道炎性反应、保护肠屏障功能等方面的作用特点已有较多报道[7-10]。但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制造与保存活菌制剂的难度较大,由于局部气体和生长底物的不足,活菌难以足量繁殖,且如果该菌穿过肠壁,还可能促进败血症的发生等[11-13]。无细胞制剂则可有效克服以上缺陷,因此,我们尝试应用从双歧杆菌培养上清液中纯化出的一种分子量为16 kD的蛋白质[14]――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观察其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可抑制内毒素对肠上皮细胞的损害作用,对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肠黏膜屏障也具有防护作用,能减轻肠缺血再灌注损伤[15-16],但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是否可抑制肠道氧自由基生成尚不清楚。本实验采用腹腔注射LPS法建立内毒素血症大鼠模型,观察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自由基和ICAM-1的浓度变化的影响,评价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对内毒素血症时肠道损伤的保护作用。
当发生内毒素血症时,氧自由基大量生成,与生物膜中的脂类物质发生作用,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大量包括MDA在内的醛类产物,造成生物膜系统损伤和细胞内氧化磷酸化障碍,导致肠黏膜屏障损伤[17-19]。MDA可降低细胞膜流动性,使细胞通透性增加,可作用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分子,使之变性,促进炎性渗出和水肿,是肠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物的代表性产物。MDA含量的高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氧自由基对组织、细胞损伤的程度。MPO是一种主要存在于中性粒细胞中的酶,在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中也少量存在。MPO含量的多少可间接反映组织炎症浸润程度,可作为评价肠道炎症严重程度的指标[20]。SOD是一种源于肌体的活性物质,能消除生物体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如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组织中的脂质过氧化反应,稳定细胞膜,维持细胞内氧自由基处于一种无害的低水平状态。SOD的活力高低可反映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本研究发现:LPS模型组各时点肠组织MDA、MPO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OD含量则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内毒素血症时氧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引起的氧化损伤可能是造成肠黏膜损伤中的机制之一;使用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预处理后,各时点回肠组织中MDA、MPO含量明显低于LPS模型组,SOD含量虽较对照组有所降低,但却明显高于LPS模型组,使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增强,减轻了肠黏膜的病理损伤,从而达到保护机体肠道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
ICAM-1是一类位于细胞膜表面的糖蛋白分子,是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一种重要黏附分子,体内分布广泛,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组织局部黏附分子表达上调是中性粒细胞黏附、激活的基础,而中性粒细胞过度激活可导致组织损伤[21]。本实验中,大鼠腹腔注射LPS后,肠道组织ICAM-1表达上调,使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炎症介质,加重肠组织损伤。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预处理后,ICAM-1表达下调,说明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可能通过抑制ICAM-1的生成或释放,降低中性粒细胞聚集,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对肠道的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在大鼠内毒素血症肠损伤模型中,大鼠肠组织MDA和MPO含量增加,SOD活性下降,使肠组织内氧自由基生成过多或清除能力下降,引起脂质过氧化反应,造成氧化损伤,可能是内毒素血症肠损伤的发病机制之一。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可通过提高SOD活性进而抑制脂质过氧化损伤,同时通过抑制ICAM-1介导的炎性反应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肠黏膜屏障功能的稳定。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可能对防治肠源性感染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减少机体的继发损伤起到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郑跃杰,潘令嘉,王立生,等.双歧杆菌黏附素的提纯及鉴定[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2,10(10):1149-1151.
[2] Ljungdahl M,Lundholm M,Katouli M,et al.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in ex-terimental shock is dependent in the intestinal flora [J]. Scand J Gastroenterol,2000,35(4):389-397.
[3] Jing K,Sun M. Effects of 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 on Toll-like receptors 2 and 4 expression in intestinal tissue in young rats with endotoxemia [J]. Chin J Contemp Pediatr,2011,13(12):985-988.
[4] Ozdemir D,Cilaker S,Tugyan K,et al. The effect of Rho kinase inhibitor Y-27632 on endotoxemia-induced intestinal apoptosis in infant rats [J]. J Mol Histol,2012,43(1):81-87.
[5] Li HM,Wang YY,Wang HD,et al. Berberine protects against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intestinal injury in mice via alpha 2 adrenoceptor-independent mechanisms [J]. Acta Pharmacol Sin,2011,32(11):1364-1372.
[6] Liong MT. Safety of probiotics:translocation and infection [J]. Nutr Rev,2008,66(4):192-202.
[7] 刘伯阳,姚淑娟,夏美玲.青春双歧杆菌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肠道菌群和脂质代谢的影响[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9,21(10):877-879.
[8] 王玮,李金梅,马文旭,等.双歧杆菌对内毒素损伤幼年大鼠抗氧化作用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29):2844-2848.
[9] Rodes L,Saha S,Tomaro-Duchesneau C,et al. Microencapsulated Bifidobacterium longum subsp. infantis ATCC 15697 favorably modulates gut microbiota and reduces circulating endotoxins in F344 rats [J]. Biomed Res Int,2014,2014:602832.
[10] Moya-Pérez A,Neef A,Sanz Y. 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 CECT 7765 Reduces Obesity-Associated Inflammation by restoring the Lymphocyte-Macrophage Balance and Gut Microbiota Structure in High-Fat Diet-Fed Mice [J]. PLoS One,2015,10(7):e0126976.
[11] Alberte A,de La Fuente R,Avellaneda C,et al. [Post-ERCP bacteriemia due to Lactobacillus casei:a case history] [J]. Enferm Infecc Microbiol Clin,2003,21(4):215.
[12] Salvana EM,Frank M. Lactobacillus endocarditis: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cases reported since 1992 [J]. J Infect,2006,53(1):e5-e10.
[13] Koch S,Hufnagel M,Huebner J.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 of enterococcal infections――alternative and experimental approaches [J]. Expert Opin Biol Ther,2004,4(9):1519-1531.
[14] 钟世顺,张振书,王继德,等.纯化黏附素介导的双歧杆菌黏附肠上皮细胞的研究[J].医学杂志,2003, 28(10):907-908.
[15] 钟世顺,李淑梅,张振书.双歧杆菌分泌型黏附素对肠上皮细胞形态学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1, 19(8):836-840.
[16] 钟世顺,宋京翔,张振书,等.双歧杆菌黏附素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护作用[J].中华内科杂志,2011, 50(10):863-867.
[17] 王丽杰,孙莹,孙梅.银杏苦内酯B对内毒素血症幼年大鼠肠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 41(8):700-704.
[18] 李军华,周薇.α-硫辛酸对溃疡性结肠大鼠模型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2014,28(4):277-279.
[19] Hakansson A,Molin G. Gut Microbiota and Inflammation [J]. Nutrients,2011,3(6):637-682.
[20] Nagib MM,Tadros MG,ElSayed MI,et al.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oxidant activities of olmesartan medoxomil ameliorate experimental colitis in rats [J]. Toxicol Appl Pharmacol,2013,271(1):10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