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与虚幻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真实与虚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真实与虚幻范文1

以今年十二月为终点,一场令人魂牵梦萦的展览将一个完美的光彩世界呈现给观众。

《新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带我们一起跟随印象主义的先驱,克劳德・莫奈,踏上一场追逐光与色彩的漫长旅程。

触摸,莫奈映迹

如果说优秀的的艺术家个展就像是一部传记,让我们得以了解画家的故事。那么《新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则更进一步,让观众穿越到一百多年前,回到莫奈生活的时代,在有限的时间内,陪伴这位印象派大师度过他丰富多彩的一生。从少年时期起步于讽刺漫画,到八十余岁溘然长逝,莫奈的人生历程以多媒体感映技术得到重现,展览启用全息投影,分解莫奈绘画中的色彩与轮廓,在全新的三维空间中投射三维立体影像;体感装置调动起小朋友和大朋友体内隐藏着的艺术细胞。各式实景音效与背景音乐的融合,诉说这位伟大画家如何用尽一生来追逐光与色彩。

印象,一派好风光

莫奈于我们而言不算陌生,但我们仍未真正熟悉他。《新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按照时间顺序,以他人生中的每个重大转折为节点,将这位在艺术史上有着里程碑意义的故事娓娓道来。

15岁的莫奈已经见识了形形的人,他在大大小小的城市中穿梭,用幽默讽刺的形式把他们的样子画下来,这让他成为了当地有名的漫画家。后来,莫奈带着自己的漫画作品来到彼时巴黎最繁盛的商业街,格拉维耶的商店进行展示。

与此同时,18世纪中期掀起的商业革命业已引发欧洲社会经济领域的大变革。近代化进程“解放”了画家:他们再也不用待在室内,仅凭记忆和想象描绘自然风景。铁路出行的潮流令画家们随心所欲前往郊外,在大自然的包围中绘制风景画。而十九世纪软管颜料的普及,也令当时的画家得以将时刻变幻的光和色彩的不可思议表现在作品之中。

在更为自由开放的氛围中,莫奈在格拉维耶遇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位导师――尤金・布丹。尤金带着他一起去野外作画,莫奈自此真正开始了作为风景画家的生涯。

繁花深处,唯爱不可辜负

在莫奈晚年绘制出享誉世界的《睡莲》系列之前,他已与繁花结下多年之缘。1890年,生活已然富裕起来的莫奈把原先租住的吉维尼房子买了下来,他凭借自己的艺术感知性和想象力打造出一座种满了异域植物、融合了日本风格的吉维尼花园。巴黎乃至海外的艺术家和名流对这个巨大的花园充满兴趣,争先恐后赶来观赏莫奈的花园,并对这里的美赞不绝口。

展览邀请了韩国花艺导演Vicky Jung,将红色、棕色、橘黄、蓝色等暖色调鲜花精心搭配,打造出一座绝美的莫奈花园。错落绚丽的花园上演着莫奈与卡米尔跌宕起伏的爱情短片,法兰西式的浪漫爱情裹挟着吉维尼的芬芳和悠扬婉转的音乐,让观众沉浸于莫奈的情感之中。

在他无数艺术探索的试炼中,唯有卡米尔的身影频频出现。莫奈传世的人像作品几乎都以卡米尔为原型。卡米尔如冬日暖阳般的爱恋给予莫奈源源不断的灵感,伴随着莫奈走过波折而艰难的艺术探索之路,直至到达莫奈艺术创作的巅峰。莫奈逝世后也被埋葬到卡米尔身边,因为那里有他永恒的爱。

《新印象莫奈・时光映迹艺术展》

真实与虚幻范文2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愿意合作、神志清楚、语言表达确切、病情稳定的门诊输液患者或陪护人员300例,男180例,女120例,年龄3~73岁,平均35岁。

1.2 调查方法:采取自行设计式调查问卷,先讲解问卷中各项问题及填表要求.被调查者了解后逐项填写,小儿患者及无文化不能填写回答问题者可由陪护或调查人员代替填写,以不记名方式进行答卷。共发出问卷300份,回收300份,有效回收率100%。

2 结果

2.1 门诊输液室患者健康需求的主要内容:要求了解(1)输液环境、输液程序和方法的300例,占100%。(2)输液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的270例,占90%。(3)输液总量、滴速及所需时间260例,占86.6%。(4)治疗目的、相关知识及预防280例,占93.3%。(5)液体渗漏处理方法265例,占88.3%。(6)拔针后按压方法和时间300例,占100%。(7)输液后的注意事项285例,占95%。

2.2 通过对输液患者的调查结果分析.说明患者在输液过程中有不同的健康需求.针对调查结果制定了相应的护理措施。

3 护理措施

3.1 输液情况介绍:向患者介绍输液环境、输液程序和方法。对门诊患者静脉输液过程中需要了解和注意的问题护士应详细介绍,如在输液前询问患者,是否先要吃点东西,是否需要上厕所等,让患者感到护士在关心他.并讲解血管的准备和穿刺的注意事项,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在与患者交流的同时,护士利用专业知识宣教和娴熟的操作技能来取得患者信任,使静脉输液的健康教育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3.2 讲解药物作用与不良反应:随着人们文化程度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有90%的患者想知道所用药名、药物的作用与不良反应,输液时护士一边操作一边进行简短的药物作用及常见不良反应知识宣教。

3.3 告诉患者输液的总量、滴速、所需时间:建立静脉输液巡视卡,卡上有护士的签名、药品名称、剂量、输液的滴速、时间、患者姓名等,让患者一目了然,了解自己用药过程,告知患者或家属共有多少瓶液体,使患者做到心中有数,安排好自己的工作时间,并告诉患者输液的滴速是根据不同病情和药物调节的。

3.4 输液中的知识宣传:宣教的“黄金时间”在输液中。有93.3%的患者对疾病的治疗目的、相关知识、预防知识非常需要了解,为了做好输液中“黄金时间”的教育工作,护士应充分利用此阶段患者集中、停留时间较长、相对较稳定的最佳时期,针对患者所患疾病随时做好疾病健康教育,发放健康小处方、小常识卡片供患者阅读。语言是医患沟通最基本、最重要的工具,与患者直接语言交流是患者获得健康知识的主要形式。在与患者交谈时,应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力求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使患者能够理解,避免使用命令式语气,应采用商量的口吻,适中的语调,自然大方的表情使患者感到悦耳亲切,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3.5 加强巡视防液体渗漏:专职护士随时巡视,负责换液体、拔针、调节速度、病情观察,及时为患者排解困难,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去卫生间时,告知患者输液侧手臂下垂,抬高输液瓶,以免输液压力过低造成回血堵住针头或因茂菲氏滴管颠倒致空气进入血管造成不必要的痛苦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发现液体渗漏及时作相应处理。对于小儿患者,尽量采用头皮静脉穿刺,妥善固定针头,并指导家属如何看护和抱患儿姿势以及分散患儿注意力的技巧、方法,防止患儿哭闹、情绪不稳而自己拔掉输液针头。

3.6 告知输液拔针后按压方法及时问:输液拔针后,穿刺部位出血、皮下淤血是临床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种现象,也是输液患者拔针后常找护士责问的问题。所以护士在拔针时应耐心向患者讲解按压针眼的方法、时间以及按压的目的、原理,指导患者输液完毕后应用输液贴按压皮肤进针处和血管进针处2~3分钟,为防止输液拔针后局部淤血,告知患者输液完毕拔针后,让被输液侧上肢在平卧状态下屈肘90度并举手2~3分钟,坐位及站立患者,则应将输液侧上肢举起,手超过头顶水平2~3分钟,对于血管弹性差的患者,嘱其经常热敷保持血管弹性已备下次再用。

3.7 输液后的注意事项及自我护理:输液侧肢体不要提重物和测量血压。对血管刺激性大的特殊药物如20%甘露醇,最好用热水袋将输液侧肢体热敷,以保护血管,但要防止烫伤。对于输液时间长卧床久的患者,告知患者不能突然下床,以防性低血压而发生晕厥。如有特殊情况应及时就诊,并告诉下次输液时间。

真实与虚幻范文3

关于美人鱼的故事已经流传了数百年,不论民间传说还是神话中都有谈及。画家和作家们都费尽心思想要将美人鱼的神秘莫测和动人之美呈现出来,但却为其诸多形象所困扰。甚至到今天,仍有一些人声称美人鱼确实存在。

传说

The mermaid and merman legends begin with the worship of gods as have many mythologies. The earliest representations and descriptions of these now well-known creatures can be traced back as far as the eighth century BC, where merfolk got their beginnings as pagan3) water deities4) and supernatural water beings.

The Babylonians were known to worship a sea-god called Oannes or Ea. Oannes was reputed to have risen from the Erythrean Sea and taught men the arts and sciences. In the Louvre today can be seen an eighth century wall-scene depicting Oannes as a merman, with a fish-like tail and the upper-body of a man.

The Syrians and the Philistines were also known to have worshiped a Semitic5) mermaid moon-goddess. The Syrians called her Atargatis while the Philistines knew her as Derceto. It is not unusual or surprising that this moon-goddess was depicted as a mermaid as the tides ebbed and flowed with the moon then as it does now, and this was incorporated6) into the god-like personifications that we find in their art and ancient literature. Atargatis is one of the first recorded mermaids and the legend says that her child Semiramis was a normal human and, because of this Atargatis was ashamed and killed her lover. Abandoning the infant she became wholly a fish.

In Japanese and Chinese legends there were not only mermaids but also sea-dragons and dragon-wives. The Japanese mermaid known as Ningyo was depicted as a fish with only a human head. Polynesian mythology includes a creator named Vatea who was depicted as half-human and half-porpoise7).

Greek and Roman mythology are often placed together as the two are very similar, and it is in the literature from these cultures that one finds the first literary description of the mermaid and, indeed, mermen. Poseidon and Neptune were often depicted as half-man and half-fish, and Homer mentions the Sirens during the voyage of Odyssey although he fails to give a physical description.

The British Isles too had their fair share of merfolk mythology. The Cornish knew mermaids as Merrymaids; the Irish knew them as Merrows or Muirruhgach and some sources write that they lived on the land below the sea and had enchanted8) caps that allowed them to pass through the water without drowning. While the women were very beautiful, the men had red noses, piggy eyes, green hair and teeth, and a penchant9) for brandy.

Germanic mythology has the Nix and the Nixie who were male and female fresh-water inhabitants and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y were treacherous10) to men. The Nixie lured men to drown while the Nix could appear in the form of an old dwarfish11) character or as a golden-haired boy and, in Iceland and Sweden, could also take the form of a centaur12). The Nix also loved music and could lure people to him with his harp13). If he was in the form of a horse he would tempt people to mount14) him and then dash into the sea to drown them. While he sometimes desired a human soul he would often demand annual human sacrifices. There was also a more elven-like Nixie that would sometimes appear in the market; she could be identified by the corner of her apron being wet. If she paid a good price it would be an expensive year, but if she paid a low price the prices for that year would remain cheap. In the Rhine were to be found the Lorelei from which the town took its name. The Germans also knew the Melusine as a double-tailed mermaid as did the British heraldry15) as well.

和许多神话故事一样,美人鱼和雄性人鱼的传说也起源于对神的崇拜。对这些现已广为人知的生物最早的描绘和描述可以一直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人鱼在那时开始被视为异教的水神和水妖。

古巴比伦人信仰一位名叫奥安尼斯或埃亚的海神。据说奥安尼斯来自红海,将艺术和科学传授给人类。如今在卢浮宫内可以看到一幅绘于8世纪的壁画,画中奥安尼斯被描绘成一个雄性人鱼,拥有一条鱼尾似的尾巴和男子的上身。

叙利亚人和非利士人据说也信仰一位闪米特美人鱼月亮女神。叙利亚人称她阿塔迦蒂斯,而非利士人则称她德吉塔。这位月亮女神被描绘成美人鱼其实并非不寻常也不足为奇,因为潮汐的涨落自古以来便与月亮的盈亏相关。这被叙利亚人和非利士人融入了他们对月亮女神的拟人化描写中,而这样的描写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古代艺术和文学作品中找到。阿塔迦蒂斯是最早有记载的美人鱼之一,传说她的孩子塞米拉米斯是个普通人,阿塔迦蒂斯为此感到羞耻,便杀了她的情人,抛弃了尚在襁褓中的孩子,最终彻底变成了一条鱼。

日本和中国的神话里不仅有美人鱼,还有海龙王和龙母。日本有一条著名的美人鱼叫作“人鱼”,被描绘成一条仅头部为人头的鱼。波利尼西亚神话中则有一个名为瓦提亚的半人半海豚的造物主。

希腊神话和罗马神话由于十分相似,常被人们放在一起谈论。对美人鱼甚至雄性人鱼最早的文学性描述恰恰就来自于这两种文化的文学作品。古希腊海神波塞冬和古罗马海神尼普顿常常被描绘成半人半鱼的生物。荷马在记叙奥德赛的航程时也提到了女海妖,不过他并没有描写她们的外貌。

不列颠群岛的神话中也少不了人鱼的神话传说。康沃尔人称美人鱼为“梅里少女”,爱尔兰人则称之为“梅罗”或“梅莉嘉”。据一些资料记载,这些美人鱼住在海底的陆地上,拥有被施了魔法的帽子而得以在水中穿梭而不被溺死。美人鱼非常美艳,但雄性人鱼却是红鼻猪眼,绿发青牙,还爱喝白兰地酒。

日耳曼神话中有被称为尼克斯的男妖和被称为尼克西的女妖,他们都生活在淡水中。据说,他们对人类阴险狡诈。尼克西会引诱男性将他们淹死,尼克斯则会变成矮小的老人或金发男孩来引诱人类。在冰岛和瑞典的传说中,尼克斯会变成半人半马的怪物。尼克斯还喜爱音乐,会弹奏竖琴把人类引到他身边。如果他化身为马,就诱惑人骑到他身上,再冲入海中将其溺毙。有时候他渴望获得人类的灵魂,就要求人类每年以活人献祭。还有一种长得更像是精灵的尼克西,她有时会出现在市场上,围裙裙角湿哒哒的就是她了。如果她出了高价,那么这一年商品的价格就会走高;但如果她出了低价,那这一年商品的价格就会一直走低。莱茵河中有个名叫洛勒赖的美人鱼,那里一个小镇的名字就得名于她。德国人还把一种双尾美人鱼称作“梅卢辛”,她的样子还出现在英国的纹章上。

现实

With the growth of science, the fantastic became childish amongst the writers of the growing educated, especially during the eighteenth century, but began to flourish again with the Romantic Movement at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However, it was also this time that the scientifically-minded started to do their utmost to dispel the myth of the mermaid, claiming that all the recorded sightings were by men who'd simply been at sea too long: wanting to believe, they would see a seal, porpoise, dugong16) or manatee17) and swear they'd seen a mermaid.

It is from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at the reported sightings are so numerous. The sightings page shows where the sightings were and also the accompanying reports. Prominent, well-respected people writing in prominent papers argued with scientists apathetic18) to the existence of such a fantastical creatur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that the mermaid is tossed back and forth between those that believe, or want to believe, and those that stand behind their logic and scientific proofs that a creature such as the mermaid simply cannot exist. A wonderful film of these two meeting is Splash, with Daryl Hannah and Tom Hanks. No matter how the mermaid is used or what role she plays she will always retain her mysterious air. Perhaps the next move is a more feminine one, bringing back the myth of the mermaid protecting women, or the soul of the woman drowned before her natural time of death ...

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些传说对于学识日渐丰富的作家们来说变得幼稚可笑,尤其是在18世纪,不过,这些传说在18世纪末的浪漫主义运动中再次盛行起来。然而,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有科学头脑的人开始竭尽全力打破美人鱼的神话,称所有记录在案的美人鱼目击事件只不过是因为人在海上漂泊的时间太长而想要去相信,所以他们一旦在船上看到一只海豹、海豚、儒艮或海牛,便会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看到了一条美人鱼。

正是从19世纪开始,有关美人鱼目击事件的报道变得数量众多。此类目击记录中既有目击地点还有当时的相关报道。一些备受尊敬的、为有名的报纸写文章的知名人物与不关心这一似真似幻的生物是否真的存在的科学家们争论不休。

在20世纪,美人鱼变成两类人不断争论的话题。一类人坚信或是想要相信美人鱼的存在,另一类人则以他们的逻辑和科学证据担保,像美人鱼这样的生物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融合这两方观点的一部精彩影片便是《美人鱼》,该片由达丽尔・汉娜和汤姆・汉克斯主演。不管美人鱼的故事如何被人们利用,也不管她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她将永远保持神秘色彩。在神话中美人鱼会保护女性或者那些在自然死亡前被淹死的女人的灵魂,也许人们对美人鱼的关注下一步会向着更具女性关怀的方向发展,使这样的传说重获新生……

1. folklore [?f??kl??(r)] n. 民间故事;民间传说

2. plague [ple?] vt. 使烦恼

3. pagan [?pe??n] adj. 异教的

4. deity [?de??ti] n. 神;女神

5. Semitic [s??m?t?k] adj. 闪米特人的(闪米特人近代主要指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古代包括希伯来人、巴比伦人、腓尼基人、亚述人等)

6. incorporate [?n?k??p?re?t] vt. 包含;纳入

7. porpoise: 请参见P23注释5

8. enchanted [?n?t??nt?d] adj. 被施魔法的

9. penchant [?pent??nt] n. 爱好;嗜好

10. treacherous [?tret??r?s] adj. 奸诈的;背信弃义的

11. dwarfish [dw??fi?] adj. 矮小的;非常小的

12. centaur [?sent??(r)] n. 半人马(希腊神话中半人半马的怪物)

13. harp [h?p] n. 竖琴

14. mount [ma?nt] vt. 骑上(马、自行车等)

15. heraldry [?her?ldri] n. 纹章

16. dugong [?du???] n. 【动】儒艮(一种状似鲸的海兽)

真实与虚幻范文4

门诊是病人迈进医院的第一台阶,急诊静点室作为整个门诊的静点中心,是医院对外联络的直接窗口,工作优劣直接反映医院的护理质量,关系到整个医院声誉,也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康复。因此,我们从2008年4月在急诊静点室针对患者的不同服务需求,采取了护理干预,运用“人性化的服务语言、人性化的服务环境、人性化的服务品牌”[1],提供特色服务。这不仅在患者中得到了良好的反响,同时也提高了医院的知名度,树立了医院的整体形象。

1 提供安全、舒适、清洁的输液环境

安全就诊治疗是每位来院患者最关心的问题,我们必须确保环境安全,因此,我们静点室每天都有专门护士对所有静点椅、输液杆牢固情况进行检查,并做好登记,发现问题及时通知相关人员维护,确保我们提供的基础设施安全、到位。

合理布置输液区,为了满足不同病人需求,我们设置一个安静区域,内设两张床位,3个静点区域安置了液晶电视,每个区域都有中央空调循环送风系统,饮水机,可移动抽拉式餐桌,报刊架及温馨提示板,满足不同病人多方位的护理需求。

2 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提供人性化服务,让病人感到温馨

2.1 我们把为病人服务的理念延伸和升华,树立了科学的服务理念,准确定位,既要微笑服务,更要知识服务,为每个输液患者送上一杯温开水、一个热宝、一个坐垫、一句问候、一份关爱,同时还为病人提供移动式餐桌及报刊,以备病人吃饭及看书时使用。

2.2 我们重新细化修订了静脉告知流程。将输液前、穿刺前、穿刺时、穿刺后、输液中、巡视时、拔针时、离院前都做出详细规定。具体是输液前先做到有效核对并自我介绍,评估病人,询问既往病史、用药史及过敏史,告知病人输液总量、药名、主要药理作用及大概输液所需时间;穿刺前让病人先看到所用药物的空安瓶,让病人感受到我们医院的诚信服务;穿刺时告知患者可能会有些疼痛,请患者给予配合和谅解;穿刺后告知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及安全输液和加快输液的危害性;输液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输液是否通畅,注射部位有无液体外渗,输液管有无扭曲和受压,在巡视病房中告知病人疾病的特点,饮食及活动的注意事项,协助病人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帮助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拔针时告知按压穿刺点注意事项,包括按压时间与方法,指导患者在注射室观察15~30min后离开,并介绍本科输液高峰时间,预约明天输液时间。同时,为了满足上班族中午休息和一些上学的孩子不耽误课程来治疗的需求,我们在中午和晚下班后的特殊时段增加护理人员,满足不同病人的个性需求。

3 提出随访的举措

留下患者的联系电话,对患者进行回访,目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及时采纳患者及其家属的宝贵建议,以便更好的完善我们的服务。在随访中,有一个老大爷,姓李,今年80岁,因咳嗽、咳痰10余天,于2009年1月21、22、23日在门诊地下一层静点室点了3天消炎药。静点期间,我们常规为患者发热宝、坐垫,给患者倒杯热水,热宝凉了及时给予更换,并给予患者健康指导。周到的服务,耐心的解释给李大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月1日,我们进行了电话回访,接到电话,大爷非常高兴,他说咳嗽好多了,痰也明显减少,每天都按照我们告诉他的那样做,对我们的服务非常满意。通过随访,使护士的服务得到升华,也提高了护士的工作热情。

4 体 会

通过对静点患者服务需求进行护理干预,使急诊静点室护士的服务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和好评,打造了急诊静点室的服务品牌,同时也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了护士的社会地位和自身素质。当我们的病人听到护士们的亲切话语,所感受到的是护士们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当我们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病人满意的欢声笑语[2],这是对我们最大的安慰。

【参考文献】

真实与虚幻范文5

关键词:虚幻的力 教学 中国古典舞基训课

一、 基训课堂中“虚幻的力”

没有任何一门舞蹈专业课有像基训课那样,与身体如此近距离接触,并与身体对话。即便没有舞蹈创作中的变幻多样、没有舞蹈表演中的激情四射,我们也不可否认,基训课在对身体打磨锻造的过程中,老师带领学生去体会 “虚幻的力”、营造“虚幻的空间”的点点滴滴是那样的历历在目、栩栩如生。苏珊・朗格《虚幻的力》给了我很多启发:

㈠ 首先是“虚幻的动作”。

“舞蹈动作中自发的与之相关的特征是虚幻的,他们表现的生命力也是虚幻的。力量(及生命力的中心)在舞蹈中是一种被创造的――被外部姿势创造的存在。”[1]在实实在在的基训课堂里,老师和学生接触了太多被命名的舞蹈动作:竖叉、前踢腿、五位小跳、串翻身、凌空跃……。每当钢琴伴奏响起,回荡在练功房里的就是 “膝盖伸直”、“脚背绷住”、“胯根儿往上拎” 老师的口令吼叫以及学生“哼哧”的喘息声,犹如建房搭桥的建筑工地般忙忙碌碌、轰轰烈烈、热热闹闹。难道基训课就只有老师的声嘶力竭、暴跳如雷?只留下学生的汗流浃背、气喘吁吁?在这些耳熟能详的名称背后,除了赋予每个动作各自的规格要求、精准角度,更多的应该是老师带领学生去试问“我们在做什么”。如擦地练习中“延伸”的概念是否可以与阳光的无限放射有相得益彰之处,单腿蹲练习中“韧劲”的质感是否与延绵不断的山脉有异曲同工之妙?

㈡ 其次是“虚幻的情感”。

苏珊・朗格告诉我们:“是想象的情感,而不是真实的情绪状态控制着舞蹈。”[2]我们可否在“手臂、后背、膝盖、脚尖……”这些身体部位的训练中,培养学生去寻找情感的抒发和激情的碰撞。情感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够表演出来,并被观众所体会。

“踹燕”――幅度与力量并存、线条与造型共有的古典舞舞姿;“倒踢紫荆冠”――软开度与爆发力融合、跳跃与舞姿结合的大线条技巧,是老师和学生公认的高难度动作。在“踹燕”和“紫荆冠”形成跃起之前,做了许多铺垫训练、辅助练习,最终爆发了“踹燕”、“紫荆冠”,这中间凝聚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不得不感慨其中的形美、力美。只是在这样的孤芳自赏中,老师是否应该带领学生试问:为什么要学它们?在什么时候需要它们来表达什么?毫无疑问,在表达模棱两可的人类感情方面,舞蹈给与的“意会”空间有着惊人的想象的作用。无论是表演者还是观众,都被启迪、引发着去填满那空白的“虚幻空间”。心中喜悦的兴奋、痛苦的解脱、郁闷的发泄牵引着我们去奋力地一抬腿、一展腰、一扬手,在“踹燕”的那一瞬间去传达或苦或乐的情绪;胸间高兴的激亢、悲痛的挣扎、忧郁的张扬带动我们全心地一跳起、一仰头、一劈叉,在“紫荆冠”的那一刹那去释放或激情或压抑的思绪。在这样的情绪想象训练中,学生似乎更容易为每一个姿态找到归宿,审美特征从模糊走向清晰,使学生在基训课中找到兴趣的起点,情感的突破 ,更为以后走向舞台、走入观众做好身体、心灵的准备。

㈢ 最后是“虚幻的表演”。

“只有在舞蹈范围内,动作才是姿势。它是实在的动作,却是虚幻的自我表现。”[3]有了“虚幻的动作”、“虚幻的情感”,必然会引出“虚幻的表演”。当然在比较单一的基训课堂里,不会真正如在舞台上一样去要求学生塑造人物角色,但是却要准备一个可以以后能够在舞台上驾轻就熟地表演的身体。

当我们紧张时,就会心跳加速、来回踱步;当我们轻松时,就会舒展眉头、悠扬身姿;当我们悲伤时,就会紧握胸襟、蜷缩身体;当我们愉悦时,就会眉开眼笑、手舞足蹈。基训课堂里有许多短句组合:扶把要组合、大踢腿组合、五位小跳组合、身韵组合……,即便这些组合不可能像在舞蹈剧目里的动作排列一样那么个性突出、形象鲜明,但老师仍然应该让学生把生活中的自然身体表现参入到这些训练单元里,习惯用身体去描绘日常生活,用姿势去表演人类的喜怒哀乐。这样情感表演的启发下,引导学生试问:我们扮演了什么?讲述了什么?每一个组合短句都从开始、发展到结束,就像一个生命流程从发生、旋转到消失。射燕小跳组合的灵巧与活泼,如同稚嫩的孩童在草丛花海中 沉浸于扑蜂引蝶的无忧无虑;控制组合的轻柔与稳健,犹如成熟的在回忆自己的逝水年华中感慨当下的幸福和安定;提沉身韵组合的吞吐与呼吸,好似年迈的老者在怀念昔日的“叱咤风云”后欣然接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现实。 在练功房的有限空间里,在一个半小时的规定时间里,我们尝试用“虚幻的动作”去抒发“虚幻的情感”,为观众呈上“虚幻的表演”。

二、 “真实的动作”与“虚幻的力”

我们在基训课堂里,每天接触的、较真的、强调的、训练的就是身体、头、四肢、躯干,这些真实的客观物质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和眼睛。我们的灵魂就栖息在大脑、心灵,而舞蹈动作的能动中心就在身体,基训课堂里到处布满呼吸、爆发力、肌肉线条、重力平衡……。动作中力的较量、直立与倾斜、上升与下降、沉重与轻飘,这些都是学生的身体“语言”。真实的碰撞、聚集、分散、翻滚……,也能被观众切实感知。我们在如此真实的氛围里打造身体外形、释放身体欲望、体验身体躁动。

我们深知舞蹈给予了人类最大的意境空白、最神秘的虚幻空间、最广阔的想象天地。在基训课堂里,我们也应该竭尽全力让那些着实可见的肌肉、肌腱、关节消失,赏心悦目的大眼、笑脸、身姿隐退,唯一留下的是抽象的姿势、想象的情感、比拟的形象和虚幻的力。而被学生做出的速度、力度、幅度,教室里所拥有的点、线、面的构图,动作中的地面、中间、空中的三维利用,都成为构建虚幻王国的物质材料。即使没有像在舞台上一样使用逼真的灯光布景、华丽的服装道具,基训课堂里四处弥漫的虚幻气息同样引人入胜、流连忘放。

注释:

[1]苏珊・朗格著:《情感与形式》第200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真实与虚幻范文6

关键词:电影媒介;虚幻;现实;伍迪艾伦

《开罗的紫玫瑰》(The Purple Rose of Cairo)是伍迪.艾伦(Woody Allen)导演、编剧的最为温馨的影片,1983年由20世纪福克斯公司拍摄,1985年上映,次年即获奥斯卡大奖提名,1986年获金球奖、凯撒奖和戛纳电影节多项奖,其原创剧本最获好评。故事讲述了女主人公塞西利亚在电影《开罗的紫玫瑰》男主角和饰演男主角之间的爱情故事,试图挣扎找出虚幻与真实的界限。分不清的虚幻、现实和梦境情节、艺术手法,为影评者们所赏析。

一、电影可以造梦,而生存是造梦者的困境

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塞西利亚是活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的普通女性,生活窘迫,靠餐馆做杂事维持生计。她厌倦了无所事事的失业丈夫和每日重复的底层劳动者的生活,沉浸于影院放映的电影《开罗的紫玫瑰》里,并被男主人公汤姆深深吸引。在她第五次观看电影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影片中的角色汤姆突然走出影院荧幕,径直走向我们的女主人公,拉起她的手,在观众一片哗然中逃离了剧场,塞西利亚仿佛美梦成真,与汤姆开始了一段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恋情。电影此时为塞西利亚营造了一个梦境,仿佛一针麻醉剂令女主人公暂时摆脱了现实的窘迫,徜徉于浪漫的童话故事里。而汤姆的扮演者比尔为了躲过危机自保事业,也出现在了女主人公的世界里,与汤姆展开了对塞西利亚的争夺。

电影可以造梦,现实世界中不会出现的矛盾、情节、浪漫的好事情,都可以在造梦者的手上集中实现。这样的梦源于我们的心理因素,然而生存是造梦者的困境,生存中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选择。塞西利亚从落魄的平民妇人摇身一变成了与电影角色存在于同一世界的美丽女主角,而自己却分辨不清爱的究竟是汤姆还是比尔,她混沌地说:“两周之前没有人爱我,而现在有两个人爱我,还是一模一样的两个人。”在塞西利亚掉入电影般浪漫的恋情梦境的同时,却受现实世界的生存问题所牵制,在荧幕角色与演员之间左右为难,也无法摆脱她的丈夫,生存不是生活,她更不可能用汤姆在荧幕里的假钞购买可口饭菜。当塞西利亚作为自我梦境的造梦者,真正活在其中时,她的困境亦成了我们的困境。正如伍迪艾伦这部电影的片名与影片中女主人公观看的电影“开罗的紫玫瑰”一致那样,仿佛暗示着我们电影只是电影,我们看的塞西利亚的故事和她的故事一样,电影之梦代替不了我们生活的世界,无论直接或间接的造梦者,电影只不过是短暂的,我们都逃离不掉生存的困境,必须在现实中面对生存问题。

二、电影的界限——分不清的虚幻、现实与梦境

电影如同一场梦,短暂、不真实。电影的界限并非独立存在,它依附于个体的主观体验,当我们置身其中时,界限的问题将变得模糊不清。汤姆从荧幕中逃出进入现实世界后,片中剧场里的人和荧幕里的角色开始了对话,汤姆的逃逸打乱了原有的秩序,戏里戏外,陷入一片混乱。伍迪艾伦借戏中荧幕上的角色之口提出了对虚幻与现实的质问“我们重新下个定义,把荧幕里面的称为现实,那边的称为虚幻”,那么究竟哪里是真实而哪里又是梦境呢?

卡伦霍妮提出解决冲突的三种层次逐一加深的方法:其一、尝试超越部分冲突,将其与冲突的主要部分对立起来;其二、回避人; 其三、尝试不同方式,即回避自己(最高最残酷的解决方式)。此时,电影十分巧妙地实现了以上三种解决冲突的方式,当我们类似塞西利亚活在电影之梦里,我们如她一样,在“开罗的紫玫瑰”之梦里回避现实自己。塞西利亚既不否认现实中的自己和丈夫保持婚姻关系、也不否认自己对汤姆或比尔的爱慕之情,她在电影之梦里,不会思考自己究竟该选择谁、或者去往何处。回避自己是第三个境界,是站在自己相对客观的对立面审视自我内心世界。在这种自我修复中,电影带给我们梦境般的虚幻感便对自身存在于真实世界的现实感起到了极大作用。

三、“我们不要电影,我们只要真实的生活,可以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