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写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写作范文1
*动态消息的概念和特点:
动态消息——也称“纯新闻”,是最常见的消息类型。它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新闻事实,是反映新事物、新情况、新动向的主要的消息体裁。它有两种不同情形:一种是对刚刚发生的或新近发生的单独事件的报道;另一种是对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一定持续性变动事件的报道。
特点是:A、能给人以动态感,强调反映事物的最新动态;B、讲究“时间”要素,特别注重时效;C、短小精悍,一事一报。
*经验性消息的概念及经验的选择:
经验性消息——是反映某地区或某单位在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中,所取得的典型经验、成功做法及其显著效果的一种新闻体裁。它是典型报道的一种,用以推动全局,指导工作。经验性消息中经验的选择:
1、首先应当具有新闻性2、要选取新鲜的、富有特点的经验3、要先取针对性强、能解决当前突出的实际问题的经验
4、要选取具有启边和指导作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经过实践检验的比较成熟的典型经验5、不用面面俱到,抓住最主要的经验
*综合消息的概念、特点及写作要求:
*综合消息——围绕一个主题思想、从不同侧面概括反映某个事件、问题的全局性情况,或综合报道不同地区、单位具有同类性质又各有特点的多件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综合消息的特点:1、不受空间的限制2、由多地、多件新闻事实组成3、从不同侧面表现共同主题4、报道面广,声势大的。
*综合消息的两种情形:1、横断面综合反映动态、情况2、纵深度综合反映成就、经验或问题
*写作要求:1、善于分析概括2、既有广度,又有深度3、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述评性消息的概念及写作特点
*述评性消息——也叫新闻述评,是一种以述为主,边述边评、夹叙夹议的新闻体裁。*述评性消息的类型:形势述评、工作述评、思想述评
*述评性消息的基本特点:
A、以报道事实为主,以评述事实为目的B、述评结合,夹叙夹议C、针对性强,富有思想性
*述评性消息写作的基本要求:
A、述与评要事理交融B、议论要精辟,观点要正确、深刻C、述评要自然亲切
*消息的写作要领:
1、更加注重时效性2、运用客观笔法,用事实说话3、善于概括和直叙4、增加信息量
*注重时效的表现:
A.讲求时效B、以短、快取胜C、体现新闻根据D、要讲究时效,又合乎时宜*消息写作为什么要十分强调讲求时效?
1)时效性是消息的基本特征之一2)讲求时效,才能给受众留下难忘的“第一印象”
3)讲求时效,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新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讲求时效,如今愈发具有现实意义
*如何以短、快还应时效?
1)一事一报,以短求时效2)采用连续报道,体现时效性3)快中求好,又快又好*如何体现“迟到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闻根据?
最重要的方法是:记者注意跟踪,发现新的情况,紧紧地抓住与事物相关的新近变动,着眼于体现时间上的“最新近点”由近及远,以最新的新闻根据或由头,引出“迟到的新闻”。体现“迟到的新闻”的新闻根据的方法:A、抓住新闻被披露的事实变动B、以新带“旧”C、由近及远
体现非事件性新闻的新闻根据的方法:A、事实的新变动B、与事实相关的事物的新变动C、的契机
*如何更好的运用客观笔法,把记者主观意图变为“无形的意见”?
1、按客观事实本身的逻辑性来展开新闻,以事实描述事实,而不是按记者证的主观意图来展开新闻。
2、通过对事实精心地进行取舍、剪裁、安排和使用,对背景材料的选择和运用,巧妙的寓观点或倾向性于客观报道形式之中
3、运用客观手法写消息,一般是只叙述事实而不加议论。要让足以说明有关道理的事实来说明问题
4、巧用“代言人”,让新闻中的人特来发表有关议论5、适当交代新闻来源6、运用第三人称
*如何进行概括?
1、概括叙述事实要有具体实在的内容,不能抽象化、概念化、任何新闻事实都有具体的内容。消息写作中的概括事实,是对具体事实的凝练和综合。2、概括叙述事实,还要注意有点形象
3、消息中的概括,也并不排斥对个别典型细节的反映4、消息写作中的概括,还同直叙相联系。
*如何增加信息量?
1、在一定量的新闻信息用尽可能少的信息符号来表述
a)“蒙太奇”式行文b)避免标题、导语和主体的“三重复”
2、在有限的篇幅内多输送信息
a)开拓消息的深度和广度b)突出主体信息
*倒金字塔结构的概念和特点
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它多用于事件性新闻。
它的主要优点:
1、最能体现新闻性2、开门见山,概括性强3、切合读者心理,并能引起其“新闻欲”
4、便于编辑处理稿件和制作标题5、便于记者增加新的重要事实材料。
缺点:
新闻写作范文2
关键词:新闻传播;报刊新闻;电视新闻
Abstract: the TV news and newspapers news is done with the facts, is the news, so require six elements: when, where, who, what, why, how. Structure are required to have a title, introduction, main body, at the end of a few parts.
Keywords: news spread newspapers and news TV news
电视新闻是以现代电子技术为传播手段,以声音、画面为传播符号,对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以介绍说明为主,讲求简洁明了,要充分利用并懂得利用电视新闻的画面对运动现象的解释以及表现。电视新闻是为听而写,报刊新闻是为看而写。电视新闻传播迅速,形象生动,立体作用强,老孺皆宜,它稍纵即逝地收听和一览而过地收看,选择性差,负面影响直接。由于“读”“听看”二种接受信息的方式不同,形成了两种不同新闻写作风格。报刊新闻写作像作文,可以拓宽报道面。
一、受众接收信息符号方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阅读”与“听看”。读者读报刊时,是一个词组一个词组的读。而电视观众不仅通过图像了解部分新闻事实,同时还要将部分注意力分配于观赏画面,观众不希望电视播音员絮絮叨叨说个不停。
二、电视新闻与报刊新闻的写作区别
(一)语言风格的不同。报刊新闻主要供读者用心去读的,主要是书面语。电视新闻写出来的文字主要是供播音员读的,主要是口头语,书面语文雅端庄,赏心悦目;口头语生动活泼,顺耳动听。
(二)布局谋篇不同。报刊新闻可以先因后果,可以倒叙、插叙,可以单线直叙,还可以多角度、多方位、多侧面地叙述。而电视新闻稿,则一般先因后果,单线直叙,不倒叙、插叙,不节外生枝,不拐弯抹角,按一定的排列顺序,沿着线性收听方向去布局谋篇,称之为解说词。
三、加强我国的国际传播力的策略
传媒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所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以全球背景为背景,作者详细论述了国际传播体制改革的背景,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入手,深入概括了现有情况下传媒体制不得不做的改变;同时作者通过阐释国际传播格局的特点,并与中国的传播体制特点进行了比较,为中国传媒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中国传媒业的后续发展提供了方法途径和建设性的对策。
(一)改革新闻传播体制
如今,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体制模式正在迈向市场化、集团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传媒产业的集团化能够充分整合媒体资源,实现跨越式的发展,传媒业的市场化为传媒行业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公平的竟争环境,良好的竞争环境有助于提高传媒行业的竞争力,传媒业的专业化有利于传媒业专注自身的特色传媒业务。
(二)密切关注自媒体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发展催生了交互式的自媒体发展,微博、微信、博客等各种各样的自媒体社交网络从技术上拉近了全球人的距离。近些年来,自媒体成为一种让普通大众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这种新型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媒介传播范围有限的局面,其广泛应用使得以往的信息传者一媒介一信息受者的传播信息的格局变为由信息传者一一信息受者的新的传播途径,使得信息变成一种所有人与所有人的传播。
(三)加快打造国际强势媒体的步伐,切实推进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程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国际传播事业的竞争也是国际传播人才的竞争。主播、记者、解说员等传媒人员本身就代表了一个小媒体。因此,我们可以意识到,优秀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我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工程,重视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我国为我国新闻传媒事业的发展培养后备人才。同时,我国还应该吸收国外优秀的国际传播人才,为我国的传媒业人才队伍注人新鲜的血液与活力。
(四)借鉴西方欧美国家的传播体制中优秀的部分,取长补短,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克服扬弃。欧美国家与中国虽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很大差别,但文化是无国界的,传媒业作为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与外国先进的文化进行交流,达到“洋为中用”的效果,弥补自身不足。
(五)加强新闻传播方面的法律制度法规建设和完善。西方政府对媒介的管理除了通过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外,主要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管理,西方许多国家针对媒介传播活动都建立了法律条文,而我国在新闻法方面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机制,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政府的宏观调控和规范的法制化管理结合起来,使媒介与政府在冲突中仍能保持协调,从而使新闻业获得良性的发展。
四、结语
面对媒介融合的大环境,在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的号角下,中国传媒界应适当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秀经验。在国际传播新格局环境下,我国要新审视我国传媒业的发展,仔细分析国际传播新格局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传媒产业自身的现状和发展特点,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传媒发展策略,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强势媒体。
新闻写作范文3
网络新闻写作和传统新闻写作有什么不一样?怎样让网络新闻更吸引人?网络新闻写作能不能跳出传统新闻的框架,闯出一片新的天地?传统的消息、通讯之类新闻概念,在网络新闻方面是不是应该调整?以下是一位外国同学的思考所得,共同分享一下。
信息技术时代的先知马歇尔·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认为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比如文字印刷媒介是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听觉能力的延伸,电视是视觉、听觉和触觉能力的延伸。无疑,网络媒介延伸了人的大脑和双手。
因此,在网络主导写作的时代,只有理解搜索引擎优化策略,并能迅速适应这个以快制胜的时代,记者才能在高手如云的时代脱颖而出。
显而易见,网络新闻写作与报纸新闻写作存在明显的不同,所有的新闻记者和网络都应当也能够了解其中的差异。那么,最关键的问题是网络新闻与报纸新闻相比,其形式与文风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根据罗伯特·奈尔斯《网络写作教学》(teaching online newswriting)的总结,并结合笔者的观察与实践经验,网络新闻成功写作需要遵循以下三个基本步骤,并在此基础上才能实现个性化写作的创新与超越。
1.发现网络新闻写作独特性的方法
既然网络上的海量新闻要与报纸新闻和期刊新闻有所差异,那么记者就要首先了解网络新闻的独特性在哪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媒体还没有把握网络时代的机遇,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机遇是不存在的。网络出版提供了多种独特的新闻写作模式,而且启发记者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网络时代里迅速掌握这些方法,这样才可以让网络新闻在激烈竞争的时代里独领。
新闻写作是一门实践的艺术,正统的教科书并不是学习的最佳素材,直接阅读网络新闻将是最有效的办法。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可以借助别人的经验而少走弯路,比如网络新闻写作指南一类的读物,这对于改善和提高网络新闻写作技巧是需要的。与传统印刷媒介新闻写作框架不同,网络新闻写作是通过博客、维客和论坛形式出现的文字样式。
2.网络新闻写作充满了神奇与魅力
博客的写作与报纸新闻最为接近,特别是专栏写作更是相似。博客写作并不要求全部用第一人称,实际上最优秀的博客就像最棒的特写专栏,需要的是震撼人心的独创性报道。但是多数博客的做法是发出与众不同的另类声音,以此吸引挑剔的读者的慷慨点击,这不是成功的关键。最关键的是作者必须把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敏锐的洞察力隐含于报道之中,让读者迅速而直观地做出自己的判断。当然,如果博客能随时随地更新就更好了。维客是一种提供多人共同创作环境的网站,即每个人都可以任意修改网站的页面数据。因此,维客的作品最终是由作者集体完成的。它与报纸新闻的不同是维客新闻可以随时复制、修改和更正。当然,维客新闻不应该也不可能要求作者在加入最新的信息时与旧的文本完全吻合,因此在网络新闻的写作里,维客新闻是难度最大的。尽管如此,维客新闻依然是吸引读者不断更新信息的最好形式,也是激发网站流量飙升的直接动力。
留言板已经被报纸网站使用多年了,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些独立的新闻网站,它们依靠留言板的功能聚合了大量的人气。最优秀的版主利用最高明的采访技巧,即把网站的大量留言集中归类,然后直接链接到网站的社区
板块中,巧妙的话语、个人化的叙事和充满智慧的措辞,这一切都充满了神奇的魔力,吸引了一批粘着度很高的网络游客。
种子写作是把报纸标题的写作技巧应用到新媒体的方法,其本意并不是为了信息的传播,而是借助于写作的种子吸引好奇的读者的点击、挖掘和链接。报纸的标题是为了吸引读者阅读标题下的新闻,但种子标题是为了吸引读者通过RSS或e-mail来填补新闻,当然最好可以激发读者把种子播撒到其他的e-mail、即时讯息和Social Bookmarks(一个比较好的增加外链的手段)。那么,网络写作利用这些模式的具体技巧是什么呢?当然,传统写作技巧还是有用的,比如主动语态、结构清晰和措辞准确。除此之外还有什么技巧呢?
3.直达读者眼球——为搜索引擎而写作
关键词是网络写作的关键一环。网络写作与报纸写作最大的一个区别是它可以直接进入搜索引擎的页面,因此,网络新闻写作必须准确地选用关键词,即最有可能被读者搜索到的词语。因此,作者必须设身处地地站在读者的立场写作,这样他就可以决定读者最有可能使用什么词语搜索到此条新闻。
主体提炼至关重要。为了增加被搜索的机会,网络写作者需要尽力把新闻提炼出1-2个主题,这样作者就可以在标题中使用选定的关键词和独特的主题,在此基础上使行文跌宕起伏当然是更高的境界。如果写作过程中产生新的观点,就可以另起炉灶单独成文,通过超链接的方式实现不同新闻之间的共享。
新闻写作范文4
【摘 要】写作中的呼应法能使情节更加连贯,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主旨也就表现得更为深刻,更为充分。呼应法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关键词】新闻;写作;呼应;技法中图分类号:G1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6-0273-01呼应法是我国写作史上组织文章结构的传统技法之一,大凡名家大作都运用过这种技法。清人毛宗岗评记《三国演义》的结]是“前能留步以应后,后能回照以应前,令人读之,真一简如一句”指的就是“前有交代,后有照应”的呼应技法。文章前面提出问题,后面有个着落;后面讲的事情,前面又有交待的结构技法,不仅不会留下“悬案”,“使读者丈二和尚一摸不着头脑”,而且能使情节更加连贯,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主旨也就表现得更为深刻,更为充分。笔者分析了一些新闻作品看到,呼应法不仅存在于各类新闻文体中,而且表现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一、交题呼应常言讲:“标题是新闻的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运用呼应法,使文章能和标题呼应起来,那么无疑能使眼睛更加明亮,也使主旨得到了更深的开掘。文题呼应,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开头与标题呼应。如新闻名篇《西瓜兄弟》,读者初读标题,肯定会产生疑问:何为“西瓜兄弟”?作者王匡在第一段中就解悬释疑,形成了开头与标题呼应的格局。作者写道:“记者随军路过滩阳县李楼村时,听到群众间流传着西瓜的故事。当地有李姓西瓜兄弟两人,每年每人种亩把好西瓜,这方圆一二十里地内,也只有他们兄弟俩种西瓜,因此大家就叫他们为‘西瓜兄弟’。西瓜老大的地在村东大路边上,西瓜老二的地在村西南的小路边上,今年虽然雨水多,可是他们的瓜地{,西瓜还是长得又大又甜。”读者读完第一段,立刻会疑团大开。原来“西瓜兄弟”是这么回事。看来,对于带有悬念色彩的标题“呼喊”,理应在第一段就“答应”,否则,情节无法进行,读者也仿佛陷入了“迷魂阵”踌躇不前了。二、主体与标题呼应这里讲的主体不单单指消息中的“主体”部分,也包括通讯中的“猪肚”。《人民日报》1988年8月12日发表通讯《孙九堂“傻事”三桩》,读者肯定想急于知道孙九堂他办了哪三桩“傻事”?作者在第一段介绍了孙九堂何许人也之后,分别以“傻”、“还是‘傻’”,“越来越‘傻’”,为三个小标题,把三桩“傻事”一一道来。三、结尾和标题呼应这种呼应,往往能使标题这个“眼睛”更加明亮。《体育报》1988年5月6日发表的长篇通讯《伟大的跨越――中日尼三国攀登珠峰纪实》就恰到好处地做到了这一点。这篇文章在前四部分围绕着伟大的跨越,叙述了攀登珠峰的艰难历程,读者对登山英雄们无不油然而生敬意,是一次伟大的跨越。然而,对这次跨越更深刻的内涵,是难以理解透彻的。作者在仅有几句话的第五部分“尾声”和标题遥相呼应,丰富了标题的内涵,增加了标题的力度,使标题这个“眼睛”更加珠黑睛亮,秋水波长。其结尾内容如下:人类已完成世界登山史上一次划时代的跨越;人类正在完成一次从地理到心灵的跨越;人类对大自然的永恒好奇心和无畏的勇气促使他们对大自然新的探索和征服又从此开始。由此看来,在撰写结尾和标题呼应时,首先应该考虑郅结尾的“应”、能对标题的“呼”起到补充和升华的作用。否则,“呼”声如同洪钟,而“应”声却结巴吞吐,岂不使读者如吃残汤剩饭,大倒胃口。四、首尾呼应写文章,要求首尾呼应,几乎是历代作文法的基本要求。古文论家陈善就认为:“恒温见八阵图,曰:扪常山蛇之势。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应。……亦文章法也。文章亦应宛转回交,首尾俱应。乃为尽善。”〔《扪虱新话》卷二)通讯佳作《谁是最可爱的人》就是首尾呼应的典范文章。新闻的言论首尾呼应更要求其结构完整、逻辑性强,结尾对论述起到强化作用。不言而喻,结尾的“应答”比开始的“呼应”更具有全面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是天上之天,更高一筹。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中心论点的深化。可见,言论结尾的“应答”应当理直气壮,掷地有声。五、连环呼应一呼多应一般指围绕着一层意思所进行的呼应,而连环呼应不仅在文题呼应,首尾呼应,文中呼应交叉进行,而且也表现在呼应的角度也不是一个,表达的意思也不只是一层。形式和内容都可以形成连环呼应的格局。如前面提到的《为了的嘱托……》就是三种呼应交叉进行,然而呼应的角度却是不同的行文中的十几次呼应都是表现吴吉昌是怎样念念不忘和努力完成嘱托的;首尾呼应是深化吴吉昌啥也别想挡住俺去完成党和人民重托的精神境界的;而开头和标题的呼应,主要是回答的嘱托内容。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呼应这一技法,首先要注f它的完整性,即呼和应要配套使用,不能只有“问事处”,没有“回音壁”,也不能无呼则应,使读者莫名其妙。其次,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呼应要用在点子上,使在绝妙处,这样才能起到结构紧凑,深化主题的作用。作者简介:胡 亮(1982-),女,满族,黑龙江人,本科,研究方向:主任编辑。
新闻写作范文5
关键词:标题新闻写作作用
俗话说,题好文一半。在汤姆森基金会编著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中说:“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无法强迫它饮水。当你把报纸送到读者手里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你无法强迫他阅读。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纸,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1]由此可见标题在新闻写作中的价值,本文试从标题的产生、分类以及对一些优秀标题的赏析来进一步说明标题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一、标题与新闻写作的密切关系
新闻标题从无到有,从粗糙到精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中国,报纸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直到清朝的官报才出现了标题,而且那时的标题比较固定,一般是“官门抄”、“上谕”、“奏折”三种。1874年,香港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开始使用分类标题。从现有资料看,采用一文一题的形式的新闻最早产生于《上海新报》,大字号标题形式则最早出现在1905年2月7日的《申报》。在西方,简易标题出现在19世纪廉价报纸兴起的时代,英国的《每日电讯报》开创了新闻标题时代。
21世纪的今天,新闻充塞着我们的生活,离开了标题,新闻的阅读就会“眉毛胡子一把抓”,由此可见,标题在今天的新闻写作中必不可少,甚至可以说,新闻写作已经离不开标题了,同时,也只有好的标题才能让新闻写作取得成功。每天的新闻标题都那么多,是不是新闻标题就杂乱无章了呢?不是这样的,新闻标题也有属于它自己的分类。
二、新闻写作中标题的分类
新闻标题一般分为以下三小类:(一)主标题。主标题是标题中最主要的部分,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地位。它一般用来点明新闻中最主要的事实和观点。(二)引标题。引标题是在主标题之上、字号较小的标题,因而又被人形象地称之为“肩题”或“眉题”,它主要是从一个侧面对消息的主题进行引导、说明,起烘托或渲染的作用。(三)副标题。副标题是置于主标题之后的次要标题,字号最小,它主要起补充、注释作用。每一种标题都有各自的作用,或渲染,或注释,或补充。无论哪一种标题,它们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表达主题和吸引读者。
为了让标题更加引人注意,很多新闻写作者还采用多行标题,多行的新闻标题一般由主标题和辅标题组成,辅标题又包括引标题和副标题两部分。因此,多行标题包括:引标题+主标题、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主标题+副标题。这三种标题的表达功能各不相同,但是,每一个标题都有主标题的存在,由此可见,标题必须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创新,这样创新出来的标题才能更加真实地反映新闻内容。
三、标题在新闻写作中的基本作用
新闻标题的类型可谓变化多端,但最终都是希望起到更加明显的作用,那么,新闻标题的基本作用都有哪些呢?
(一)提示和概括新闻内容
新闻标题是以最精炼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呈现给读者。因此,新闻标题的第一个作用是把新闻内容的大概,或者是最精华的地方投射到读者的脑子里,让读者对新闻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评价新闻内容
标题不但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新闻内容,而且能够代表新闻写作者评价新闻内容。一则好的新闻标题应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不仅能向读者提示新闻内容,而且能帮助读者理解新闻内容的性质和意义。
(三)吸引读者阅读新闻
新闻写作者制作标题,不仅要注意通过标题向读者提示和评价新闻事实,而且要善于用生动优美的形式去吸引读者阅读新闻。因此,标题表现形式是否生动优美,也是能否成功吸引读者阅读不可忽视的一方面。
(四)组织和美化版面
标题不仅能够提示、评价重要和新鲜的新闻内容,吸引读者阅读新闻,而且还能根据标题,把内容相近的稿件组织在一起,使版面变得更有秩序,从而具有美化报纸版面的功能。
以上是标题在新闻写作中的基本功能,从风格各异的标题中还应该看到好标题在新闻写作中的其他作用。
四、从风格各异的标题看好标题在新闻写作中的作用
(一)生动、活泼的标题
(主标题)“天宫”:太空中的经济适用房(来自《科技日报》2011年10月01日的第3版)
这个新闻的标题言简意明,“天宫”是指刚刚于2011年9月29号发射成功的“天宫一号”,这样中国首个小型空间站及首个空间实验室“太空中的经济适用房”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给人产生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太空中的经济适用房到底有多大呢?读者一定想进一步了解“天宫一号”的体积、外观、内部结构等等,标题在新闻中的动态呈现特性充分体现了标题的活泼性和生动性,有效激发读者对这篇科普文章的阅读兴趣。
我国预警机研制历程:空中杀手锏、民族“争气机”(来自《人民网》2011年7月28日)
本标题也属于这类生动、活泼的标题。预警机作为继“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之后,我国新时期国防科技领域的又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工程,使用这样一个生动活泼的标题,既吸引读者眼球又鼓舞人心。
(二)幽默、智慧的标题
(肩题)老师随意缺课,学生回家自修,家长困惑(主标题)上课咋也“缺斤少两 ”(来自《西安晚报》2003年3月16日的第8版)
这是一个典型的借用新闻当事人言论的标题。借用当事人的某句话做标题,在娱乐新闻上最为常见,有时候为了吸引读者,编辑不惜断章取义或者偷梁换柱,如果“断”得好、“偷”得妙也是一种敏锐。《西安晚报》上的这个社会新闻标题,引用的原话抓住了事件的中心,也合适地传达了新闻与当事人的意图,“缺斤少两”运用了反面幽默化的表达手法,这样幽默的标题,给我们留下了一些思考的空间。
(三)富有哲理的标题
忠言何须逆耳(来自2004年5月24日的《人民日报》)
这篇评论评述了领导者要注意批评的方法和批评的态度,教育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否定了忠言一定逆耳的这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指出非逆耳的忠言更易于人接受。这种评论标题,更富有哲理性,更给人深刻的启迪。如果这篇评论标为《工作莫忽视方法》或者《工作方法要得当》,其吸引力和意味就淡多了。
(四)反思性较强的标题
(主标题)真“窗口”开出假证明(副标题)重庆一起亿元房产诈骗案的警示(来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05月07日的第1版)
有人说,新闻标题是文学与新闻相结合的最高技巧。这个标题是个绝好的例子。“真”、“窗口”确实是真的政府部门,开具的“证明”确是“假”的。房管部门的行政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开具假备案和假抵押,和房地产开发公司人员共同骗取购房款或借款,发人深省。这样的标题更能引起读者对内容的兴趣,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反思。
(五)富有文采的标题
“徒儿”休得无礼(来自《华商报》2004年8月11日的第5版)
西安名胜大雁塔南侧有尊高大的玄奘铜像,游客缤纷,却经常有孩童爬到“唐僧”身上玩耍,这种行为甚是不雅。这个摄影报道的大照片就是这样一个随意的场景,但因为标题的传神,使报道的分量得以提高,报道的意图也因为这“借题”教化而更容易实现。同时,这样的题目也是富有文采的。
(六)情感浓厚的标题
国足赢了,全国人民笑了;国力走了,陕西球迷哭了(来自《华商报》2004年8月4日头版头条)
这个对照性的标题把两个新闻的感情元素平静地说出,但对于本地读者,尤其是球迷来说,这种感情却恰恰相反,成了一种复杂、继而强烈的迸发。这个标题对版面的美化作用在编辑的安排下得以彰显――同样是白色大号字体,但左边是大红底色、全国球迷狂欢照片,右边是纯黑底色、陕西球迷撒泪情景。一赢一走,一笑一哭,看似平淡的标题,实则饱含了编辑的别具匠心。这样的标题更能激起读者情感的浪花。
五、结语
在具体的报道实践和新闻写作中,我们也发现那些富于文学表达色彩,或者说适当地进行加工修饰的新闻标题更能打动读者的心。其实,标题本身就是新闻,是新闻重要内容的浓缩。标题可以高度概括和揭示新闻的主旨,反映新闻的本质。
好标题可以反映新闻报道的主旨,是消息的“眼睛”,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必须做到题文相符,如实地反映新闻报道的基本事实,即在准备的前提下,力求简明、简练、生动。标题是为内容服务的,标题是对新闻内容精辟简明的概括。好的标题可以吸引读者产生阅读的欲望,读完之后,又可以通过标题回味新闻的内容,进一步巩固对内容的记忆,加强对新闻报道的认识和理解。
注释:
[1]严锋:《新闻写作基础知识》,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参考文献:
[1]邹敏.同题新闻标题对比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
[2]陈烈,周泰颐.论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制作中的应用[J].南华大学学报,2000,(01).
[3]殷显谷.新闻标题的引题和副题的作用[J].写作,2006,(11).
[4]段业辉.新闻标题的语言特色[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1).
[5]杨晓红.新闻标题的修辞艺术及其语用价值[J].襄樊学院学报,2001,(1).
[6]杜非.浅谈新闻标题的作用[J].新闻窗,1995,(6).
[7]辛华.新闻标题语言的艺术[D].吉林大学学报,2008.
[8]张明超.看新闻先看标题[J].小雪花(小学快乐作文),2009,(12).
新闻写作范文6
[关键词]新闻 文学 叙事 写作比较
[中图分类号]G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1-0100-02
新闻作品与经典文学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经常被人们混为一谈,其实两者在各方面的区别都还是比较大的,当然,联系也有很多。本文拟就从叙事角度出发来对两者进行一个探析,因为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新闻作品都离不开叙事,我们可以从叙事方面来对两者进行比较和区分。
一、叙事视角下二者的差异
(一)叙事目的的差异
新闻的叙事目的,简单来说,就是将事实进行传递,获得一定的传播效果。因而,新闻叙事在视角、叙事模式、叙事速度的选择上,均以传播效果和新闻价值实现的最大化为目标。在这一追求中,无论不断更新的新闻报道手段有了多少文学化的趋向,新闻的真实性始终是其底线。
而文学叙事从来不标榜自己的叙事“真实”。它选择的叙事模式,在根本上是为了表达作者的主观情感,而不是围绕某一件事件,努力还原其真实面孔。虽然,同新闻一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事件也来自实实在在的社会生活,但是作者可以为了达到某种效果对事实本身修改加工,或者大胆想象。“事件”本身的修辞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文学作品里,呈现的“事实”并不是叙事的目的,而是作者主体意识的载体,是作品抒情主体的主体意识的承载者。
(二)叙事文体的差异
文学叙事文体可以任由叙事者根据叙事者的主观意愿、表达情感的需要、艺术风格等采取各种各样的叙事文体。就像文学本身涵盖面很广一样,文学叙事的艺术手法是丰富多彩的,是只需服从叙事者思想表达、艺术追求的需要,而没有类型约束的,是自由化、个性化叙事。这种叙事文体本身就可以是审美的对象,并且带给读者的是超越了所述事件本身的情感体验或者艺术魅力。
再来看新闻叙事。新闻叙事虽也有“艺术化”的手法,但由于目的不同,大体是种“客观叙事”。相对于文学叙事,无论新闻报道本身的种类有多少,它的各种文体有一定的规范性,并且在创作新闻作品的时候,“艺术灵感”虽然重要,但围绕的中心仍然是事实本身,并且有着严格的原则性考量。不同的新闻叙事文体都是为了展现事实的不同层次和深度,因而本身并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如果新闻叙事采用的文体和写作方式激发了读者的“艺术想象”,并且带给读者的审美感受超越了其真实力量,那么这个新闻作品本身就会受到原则性的质疑。毕竟,还原真实才是新闻的初衷。
(三)叙事模式的差别
从微观层面说,新闻与文学叙事模式的主要差别表现在三个方面:叙事视角、叙事顺序、叙事速度。
1.叙事视角。在叙事学里,任何的叙事过程都包含两个基本元素:事件和其叙述者。叙述者视角的不同,显示出作者与所叙述事件的不同关系,往往带来叙述效果的较大差别。一般,我们认为有三种叙事视角:全知视角(也叫零视角)、内视角和外视角。
全知视角表明叙述者对文本中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整个叙述过程就是在叙述者的视野里展开。文学叙事采用这种视角能够给予读者整个事件清晰的轮廓,并在细致的描摹中把作者的主观情感通过“全知的叙述者”传达给读者。由于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认识世界的能力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中,所以新闻叙事一般不敢随意使用全知视角,避免主观臆断和违背真实性原则的“合理想象”。第二种叙事视角是内视角。即以一个或几个人物的视界去感知,文中所叙述的内容就是文中人物所知道。内视角是文学和新闻都会采用的视角。第一人称的记叙能够给予读者真实感和亲切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作者虽然使用第一人称,但所叙述的事件可能并不是作者自己。但是在新闻里,新闻的叙述者往往就是作者本身,但个别情况例外。第三种是外视角,又称为纯客观视角。外视角能够带来一种高度的客观和冷静,表明自己中立的态度和立场,使用语言也较为谨慎。可以说,这是文学叙事中最忌讳的一种视角,因为它没有感情。实际上新闻并无所谓的“纯客观”立场,无评论、无分析的新闻报道也会让读者觉得索然无味。所以,这也是为新闻所摒弃的。
2.叙事顺序。无论是文学叙事还是新闻叙事都存在着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处理方式。但是由于新闻的传播目的和读者的阅读习惯等原因,新闻消息的叙事顺序最常用的就是倒金字塔结构。导语精简而概括。然后按照事实重要性原则,依次叙述。但是即便是长篇新闻作品,比如通讯、特写等,在写作顺序的安排上,比小说要“规矩”很多。很多文学作品追求艺术化的表达效果,采用意识流和交错叙述,在时间顺序的处理上可以玩出多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花样。但新闻,即便很多学者提倡新闻“故事化”,提倡叙事悬念的设置,但适当的倒叙、插叙是为了给读者更加深刻的事件体验,且使用得较少较谨慎,多用于为文章铺垫一层基调或者补充相关背景链接,以方便读者理解。
3.叙事速度。在叙事学里,叙述步速上的差异,可以造成发生的事件时间与叙述所用的时间,即文本时间的巨大差别。我们可以按照这些差别,把叙述速度分为省略、概略、匀速、减缓和停顿等。简而言之,新闻是概述性的,所采用的叙述速度通常是省略、概略。用较快的叙事节奏将新闻事实快速呈送给读者。与新闻相反,文学常常使用的叙事步速是匀速、减缓和停顿。
二、叙事视角下二者的共通之处
从直接的叙事学的体系来看,叙事有三种形式层次:文学性叙事、历史性叙事以及新闻性叙事。其中,文学性叙事是一种艺术型的叙事方式,有自己的创造与再加工;历史性叙事是一种日记式样的记录性叙事,是许多历史事实的累积叠加,可以进行组合,但是前提是必须遵循客观的实践、地点、事件内容;新闻性叙事是一种挖掘真实性事件背后的传播价值的一种半创作方式。因此,严格意义上他们三者之间彼此都各不相同,但是其中的新闻性叙事与文学性叙事也还确有着共通一致的地方。
首先,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都是对一个事件的全景进行不同层面的封闭式再现。不管是新闻叙事还是文学叙事,都是在关注着生活全景的连续过程,而不是那些相对单一的静态的时间点和事件点。生活中的一件事情发生了,然后按照自身的发展顺序依次与社会其他事项发生联系,产生互为因果的连锁效应,这些效应又演绎形成一系列的事件,形成一个可观测范围内的结果,而这些结果在一开始就有相应的原因力决定着。在这里,不管是新闻还是文学对不同原因力的解说,都呈现出一种相似的封闭式再现过程。
其次,不管是新闻性叙事还是文学性叙事,叙事内容和叙事者之间都是一种创作关系,这就为全景展示所叙事件的主题、过程、关联等提供了统一的共通性。很多人认为,大多数的文学叙事作品的叙事者既可能是包含作者自己在内的相关人,也可能是隐含着自己思想的作品人物。而新闻性叙事的叙事者却应该必须是采编的新闻记者,要么是新闻的记录者要么是新闻转述者。其实不一定,随着大众传媒方式的不断多元,新闻的采编叙事风格也渐趋多元,丰富的叙事者往往成为重要的新闻形式之一。很多新闻中都是既有记者第一人称叙事,又有转述第三人称叙事,而且在新闻同期声中综合运用第一、第二人称叙事更是常见模式,这些叙事人称方式的交替变化使用大大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更加贴近生活,现场感更强。
再次,文字型新闻性叙事和文学性叙事都是必须借助和使用相应的语言形式才能得以顺利完成。也就是说受众必须要借助语言的描述和感染力量,形成自我感知的具体叙述主体形象,从而完成对叙事者想要传达的形象和事务的接受。新闻的图像叙事、文字叙事都需要这样的媒介才能完成传播任务,取得传播效果。而文学本质上就是语言的艺术,是语言形象、语言形式和语言结构的整合。新闻相比较于文学来说,更需要将语言媒介、图像媒介和声音媒介有机结合起来。所以,不管怎么说,新闻叙事和文学叙事要想有效完成叙事意图,都必须借助语言艺术这一媒介是不容置疑的。
【参考文献】
[1]李希光.新闻学核心[M].广州: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
2002.8
[2]季水河.新闻美学[M].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