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国有企业员工薪酬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国有企业员工薪酬方案范文1
关键词:企业职工 薪酬激励 效果评价
一、 我国职工薪酬现状分析
薪酬机制已经发展成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它由固定的货币工资和奖金为主的短期激励模式逐步向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激励机制的混合模式,并不断的发展,目前,我国职工薪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固定薪酬比例较高,长期激励较少
我国国有企业薪酬激励中的长期激励所占比重严重不足,实行股票期权激励的金融机构所占比率不高。据《2010国有企业总人工成本薪酬分析》显示,我国国有企业薪酬结构还是以固定薪酬加奖金为主,部分上市的国有企业和极少数国有控管企业薪酬制度中实施了长期激励,但所占比率很低。而这种类似的长期激励机制在美国等国家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据统计,美国管理人员的薪酬中长期激励计划占薪酬的三分之二,管理人员中薪酬构成是,基本工资占37%,奖金占21%,福利占7%,长期激励计划占了35%。而我国国有企业主要还是采用了短期的固定薪酬办法,短期的薪酬激励制度导致企业短期行为明显。
(二)薪酬数额较大且增长快
近几年来,我国国有企业发展良好,特别是一些国有企业纷纷从事获利比较高的投资、房地产等行业,其业务利润已经部分超过了企业主营业务利润,仅就国有控股部分的据统计来看,我国近几年来,国有企业通过奖金或福利等方法提高了广大职工的薪酬待遇,且增长较快,明显高于GDP增长速度。
(三)薪酬行业收入比差大
最近几年行业调查显示,我国国有投资、金融、房地产等行业职工收入增长较快,已经超过了传统垄断经营的供电、烟草、能源等优势国有企业,据有关统计,2004年制造业的平均薪酬和房地产企业职工薪酬水平相当,而到了2010年,金融、高科技和房地产行业平均薪酬位居前三,且金融行业与其他行业的薪酬差异较为明显,金融行业职工薪酬与与采掘业职工薪酬差距已经达到了3.09倍。
二、我国国有企业薪酬的不合理性分析
(一)薪酬与业绩的“脱钩”
在我国,由于国有企业行业的特殊性,其准入制度相当的严格,我国的国有企业很多行业是一个未充分竞争的行业,它享受着“牌照”带来的垄断地位。这种牌照制度下,国有企业的利润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垄断利润。国有企业的净利润无法客观评价高管经营业绩。垄断条件下政策资源获得的坐享业绩的情况下,很难将职工薪酬和业绩划等号。
(二)薪酬结构的不合理
前面提到我国国有企业职工薪酬在结构上与其他国家不同就是长期激励成分很少。从各国的实践来看,长期激励机制主要是通过授予股份权益来使职工更加重视公司的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利润。长期激励机制是将职工报酬与企业业绩紧密联系起来的一种很有效的激励方式,而在我国国有企业职工持股的情况不多,很难从自身利益出发,缺乏为企业谋利的积极性。再加之有效的长期激励措施的缺乏,过多的稳定收入给其足够的安全感,其结果只会是越发促使他们只求稳不求进,企业的长远利益遭到了严重的忽视。
三、国有企业职工薪酬激励的模式设计
(一)短期激励性报酬—年薪制的设计
年薪制是根据一个工作年度内,按照工作岗位承担的风险的贡献实现程度,以企业年度经营业绩为参考标准,对职工进行的薪酬激励考核机制,年薪制做为一种薪酬激制度,并没有固定的模式,而是不同企业可能有不同的设计要求,需要企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和具体设计,进而提高年薪制和企业管理形式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切合度。首先,确定基本年薪设计,根据行业发展情况、所在区域的内部薪酬基本情况和个人的工作情况作为参考来进行薪酬设计,一般来说,这种设计变化不是很大,比较稳定。在基本年薪设计中,要减少基本年薪的比重,防止过高的固化收入导致薪酬奖励相差不是很明显,固定收入过高只能是懒人机制的复制,而无法达到通过薪酬奖励来有效提高员工的激励效果,显然不利于对薪酬激励计划的实现。其次,是绩效年薪的设计,可以采用会计指标是经济附加值法(EVA)来做为绩效薪酬的业绩指标的加权计算,改变了传统的单一制的业绩评价考核指标体系的确立,其指标的全面性防止了考核指标设计过窄而导致考核结果不全面的问题。
(二)长期激励机制—股票激励权计划
股权激励计划通常是指在一定期间内按照事前约定的价格购买公司一定数额的股票行为,股票激励权计划是一种长期激励计划,他强调的是的远期收益情况,首先,要确定股票期权方案使用范围,建议在初步实施的阶段,可以先进行试点,在试点成功后可以按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考核思路,进行分步实施。其次,要确定用于激励的股票的数量。确定激励的股票的数量成为薪酬激励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如果激励的股票数量少,很难达到有效的激励作用,职工可能会更为偏重福利或职务消费,而对激励股票并不进行过多考虑。如果激励的股票数量过多,可能导致国有股权利内部分散,而产生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的现象,导致管理的次优化现象发生。
参考文献:
国有企业员工薪酬方案范文2
关键词:薪酬满意度,公平理论,组织环境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4
一、薪酬及薪酬满意度概述
(一)薪酬满意度概述
据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员工薪酬满意度每提高3个百分点,企业客户的满意度就提高5个百分点。可见,员工对薪酬的满意度是影响员工个人绩效及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关键。
欧美企业管理学术界通常根据公平理论和差距理论这两种理论来解释员工的薪酬满意度。Adams(1965)提出的公平理论认为,员工会对自己与他人的得失之比进行比较,判断分配结果公平性。如果得失之比是相似,员工就会对自己的薪酬感到满意;如果得失之比不同,那么员工就会对自己的薪酬感到不满。而Lawler(1971)提出的差距理论认为人们会对自己应该得到的薪酬与实际得到的薪酬进行比较,比较的结果会影响他们的薪酬满意度。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欧美企业管理学术界主要根据薪酬水平满意度计量员工的总体薪酬满意度。Herbert G・Heneman和Donald P・schwab编制(1985)的员工薪酬满意度量表(又称PSQ量表),从薪酬水平、福利、薪酬晋升、薪酬结构和薪酬管理等几个方面来计量员工的薪酬满意度。此后的许多欧美学者进行实证研究,结果都表明员工的薪酬满意感是一个多维概念。①
总体来说,影响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苏列英,2004):(1)薪酬管理政策:(2)员工对薪酬的期望值;(3)薪酬制度的公平性,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对员工的满意度影响很大。(4)边际效应规律,员工薪酬满意度会受边际效应规律的制约。(5)员工职业生涯的阶段,在职业生涯的不同发展阶段,员工对薪酬的需求重点不同。在职业生涯早期,员工相对比较关注薪酬的高低,而忽视职业的稳定性;在职业生涯中晚期,则反之。同样,欧美企业管理学术界关于员工薪酬满意感对员工归属感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不少研究结果表明,员工的薪酬满意感会影响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如果员工对自己的薪酬感到满意,就会对企业产生情感性归属感,愿意继续努力工作这从另外一个角度折射了员工薪酬满意度与离职倾向的相关关系.
(二)薪酬的公平程序
为了维护组织的薪酬程序公平,必须在薪酬管理上应考虑薪酬公开、薪酬沟通、员工参与、员工申诉等四个因素。
1、薪酬公开
指将有关薪酬决策的信息做适度的开放,这将会产生有良好效果,如员工对薪酬的认知会较为确定,员工对薪酬制度的信任度会提高。虽然薪酬公开会引起员工相互比较,但它可破除员工疑虑,增加了员工薪酬公平感。
2、薪酬沟通
指为了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管理者与员工在互动过程中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将薪酬信息、思想情感相互传达交流并获取理解的过程。主要指企业在薪酬战略体系的设计、决策中就企业薪酬战略、薪酬制度、薪酬水平、薪酬结构、薪酬价值取向等内容以及员工满意度调查和员工合理化建议这些薪酬信息,跟员工全面沟通,让员工充分参与,并对薪酬体系执行情况予以反馈,再进一步完善体系(齐义山,2005)。不但要将有关薪酬制度的信息确实传达给员工,并要主动向员工收集有关薪酬的认知、偏好等资一讯,以便作为设计薪酬制度的参考,以达激励员工及吸引员工之目的,做好双向沟通。
3、员工参与
指让员工适度参与薪酬制度的设计与执行。参与可以让员工获得较多资讯,从而对薪酬结果产生较大影响力,并对薪酬制度有较高承诺感,因此可提高员工对薪酬制度的评价与离职率的降低。
4、员工申诉
指建立正式的申告管道,使员工能表达对薪酬的不满。在薪酬决策结果以后,总会有些员工觉得不公平或不满意,因此组织建立正式的申诉管道,满足员工申诉的需要,同时提高了员工对程序公平的认知及对薪酬制度的肯定(Folger&Konovsky,1989)。建立一个合理的薪酬管理制度,必须让员工了解其努力所可能获得的报酬,否则再好的薪酬制度都不会有效果。因此,让员工参与建立薪酬系统并与管理者沟通是成功的薪酬制度所必需的。透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激励员工并让员工从工作中获得满足,离职率、缺勤率等指标才有可能会降低。
二、现代企业薪酬满意度现状及影响因素
(一)现代企业薪酬满意度现状及问题
1、员工薪酬激励现状
目前,我国员工的薪酬一般包括保健性因素和激励性因素两个部分。其中,保健性薪酬主要是指工资、固定津贴、社会强制利、公司内部统一的福利项目等;激励性薪酬包括奖金、股份等。
国内企业对员工薪酬激励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②
(1)相对较高的奖金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我国企业也逐渐认识到员工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对其进行吸引和激励。现实中我国企业通常大多采用高额现金支付的办法,但即使是上市公司,采取的薪酬模式也比较单一,大多是“基本工资+奖金+年终奖金”的形式,奖金和年终奖金也大都采取现金支付的形式。显然,这种薪酬模式对企业来讲具有很大的压力,需要足够的现金流量来支持。同时这种薪酬模式也会滋生一种攀比心理,一旦别的企业给出更高的薪酬,他们就会弃企业于不顾。
(2)员工持股计划
我国企业实行员工持股计划主要有两种形式:股份公司实行员工持股和股份合作制企业实行员工持股。前者是公司成立职工持股会,持股会负责管理职工股
票,并派代表参与企业管理;后者指的是一般由员工联合出资建立企业,持股员工既是企业所有者也是企业员工,享有法定的股东权益和职工利益。
但是员工持股计划的实施需要比较健全的专业人才市场和资本市场,需要完善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以及透明的公司信息披露和完善的《公司法》、《证券法》、《会计准则》等相关的法律体系,显然这些条件在我国尚未完全具备。
(3)股票期权
股票期权制度在我国最早是从埃通公司开始的,东方通信、上海贝岭则是我国上市公司中最早推行股票期权计划的公司,以后逐渐形成了武汉模式、上海模式、北京模式等几种主要的股票期权模式。股票期权制度同员工持股计划面对的问题一样,需要的条件在我国尚未完全具备,因此,在我国实行股票期权模式需要不断探索。
2、国有企业薪酬问题分析
在薪酬问题上,笔者以国有企业为研究对象,做以下问题分析③。
首先,薪酬水平偏低。我国国有企业虽然过去工资比较低,但我们有比较完善的行政普升体系和精神鼓励体系,使得广大员工尤其是骨干力量能够尽心尽力为企业做出贡献。现在精神鼓励体系的作用不大了,行政职位晋升的激励效果也没有过去明显,很多企业管理人员也许行政级别很高,但是工资非常微薄。放眼整个社会,当他发现和自己奋斗程度一样的私企和三资企业的人员拿着丰厚的收入时,心里就有可能产生一种不平衡的感觉。经过考虑之后,他会有几种选择,比如跳槽到私企和三资企业,留在企业但开始寻找能够获得灰色收入的渠道,或者同时在外面兼职。前两种行为举措造成的后果就是企业人才和国家资产的流失。而后一种行为的后果就是企业的效率降低。因为先前为保证企业效率提高而进行的专业化分工会由于许多员工在外面兼职而使其作用弱化。
其次,薪酬体系不完善。现在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薪酬制度是以岗位为基础的薪酬体系。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1、良好薪酬体系的运作必须以完善的考核体系为基础,但我国现在许多国有企业的考核体系都不太健全,即只有在基本薪酬方面建立了考核,而在辅助薪酬方面却没有一整套完善的考核机制。而且既有考核也是偏资历而轻能力和工作业绩。其次考核过程和结果也没有做到透明化,从而使得许多人员靠拉帮结派或者走关系走上了较高的领导职务,最为重要的一点是,考核结果往往并没有作为支付各种薪酬的有效参考依据。2、现有的岗位薪酬体系本身存在着各种弊端,由于这种薪酬体系主要是以岗位为基础,没有和能力及个人的业绩连在一起,造成的结果是很多人为了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注意力放在如何谋取更高的职位上,从而使自己的工作精力分散。我国的国有企业长期存在着岗位的刚性问题,即一旦担任了某个领导职位,除非犯了很大的错误才有可能被降职,因此,很有可能在获取职位后就松懈下来。努力程度的高低并不影响去获取较高的岗位工资和应得利益。奖金在很大程度上和级别和基本工资挂钩,而并没有和员工在某一时段的工作表现相联系,如果说奖金在激励员工方面并没有发挥出有效作用,那么福利就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了。因为只要成为企业的员工,往往都会获得相同的福利,激励效果几乎没有。
再次,在持股方面企业经营者的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行,使得国有企业资产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从而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运作独立性。但是,对于企业经营者来说,可能尽职尽责的为企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自己所获收益相比较而言确实太少,短时间内可能不会引起太多怨言,但时间一长,企业经营者的热情必然降低。现在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实行了持股制,但是,经营者从股份中获得的利益和体现自身价值相比还是比较低的,造成的结果就是很多企业经营者只把股份看作一种辅助的薪酬措施,而并没有将其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渠道。我国目前国有企业经营者持股较少的状况不仅会逐渐降低经营者的积极性,而且会使得国有企业逐渐失去竞争力。
(二)引起员工对薪酬不满的原因
作为薪酬的管理者,常常听到员工对薪酬的抱怨。不满意可能表现在许多方面,但从结果上讲,都可以概括为员工的期望值与实际存在偏差,而这种偏差让员工感受不公平,从而导致对薪酬满意度的下降。通过调查和分析,总结出引起员工对薪酬不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1、薪酬内部公平性不够
薪酬内部公平性不够是降低员工薪酬满意度的主要原因。根据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员工对内部相对公平的关注远远大于外部公平,员工不仅关心自己工作所获得的薪酬,更关心与他人薪酬的比较,他们会将自己的投入和所获与他人进行比较,来判断薪酬是否公平合理。当员工感觉到对自己不公平时,他的满意度就会下降。但是,薪酬与满意度联系的关键不是员工的实际所得,而是对公平的感觉。员工在实际比较时,往往高估、夸大自己的付出,低估他人的付出,影响员工做出理性的判断。因此,是否公平是员工的一种主观感受。
2、薪酬外部不具有竞争力
员工在企业内部比较的同时,还会将自己的薪酬水平与外部同行业、同地区、类似岗位的人员相比较,如果薪酬水平低于外部市场薪酬的平均水平,员工的不满情绪就会油然而生。
3、个人公平性体现得不够
即使是相同岗位的员工,其技能水平、工作能力、为公司创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因此当员工认为自己的薪酬水平与业绩不相符“,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也会产生对薪酬制度的不满。
4、边际效应递减规律
员工薪酬满意度会受边际效应规律的制约。随着员工的某些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一些报酬特别是物质的、外在的报酬所带来的满意效用越来越小。员工的需要是多样化的、有层次的,当物质层面的需要相对满足后,精神层面的需要就会产生,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揭示了这一影响因素的内涵。因此,单纯强调外在报酬而忽视内在报酬,其激励效用会很低。一些研究也表明,工作单调的高收入员工,对薪酬的整体满意度较低。
当然,引起员工对薪酬不满还有其他的原因,例如员工认为工资应该与企业的效益同步上涨,当企业业绩好而工资上涨幅度远远小于效益上涨幅度时,就会引起员工的普遍不满。薪酬的分配程序、方式,都会降低员工的薪酬满意度。
(三)员工薪酬的影响因素分析
员工薪酬满意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般认为超出期望值表示满意,达到期望值表示基本满意,低于期望值表示不满意。企业薪酬水平的确定与企业自身经营情况、企业外部环境与员工个人素质等多方面有关。企业薪酬激励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薪酬满意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要提高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就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怎样处理好三个公平即外部公平、内部公平和个人公平的问题。
外部公平是指企业员工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与劳动力市场价格水平相比较或者与同等行业、同等岗位的薪酬相比较。
内部公平是指在企业内部依照员工所从事工作的相对价值来支付报酬。与对外部公平的关注相比,员工更关注内部的相对不公平,他们在关心自己收入的同时,也在和周围的同事进行着比较。员工把自己薪酬与企业内部其他人薪酬进行比较之后,当员工感觉到自己没有得到公平待遇时,其薪酬满意度就会降低。但是,薪酬与满念度联系的关键不是员工的实际所得,而是对公平的感觉。
个人公平是指员工个人对自己的资历、能力和对企业所作贡献的评价。薪酬支付的基本原则之一是效率优先,即按照员工的岗位和对企业的贡献大小付酬。要实现个人公平,首先是要把员工安排到最适合的岗位,并为他们的职业发展创造机会。即使是相同岗位的员上,其技能水平、上作能力、为公司创造的价值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当员工认为自己的薪酬水平与业绩不相符,“干多干少都一样,干好干坏都一样”时,也会产生对薪酬的不满。④
三、提高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建议
(一)企业酬薪管理的发展趋势
首先,实行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岗位工资制。过去很多企业管理不够规范,或者从未进行工作分析,或者工作分析过于简单,难以为考核、薪资设计等提供依据,因此,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和管理越来越规范的今人,很多企业都在完善工作分析,并进行在此基础之上的岗位评价,设立以职位为基础的薪酬,从根木上扭转分配中的平均主义倾向,实现企业薪酬内部公平。
其次,引入“股份期权”和“年薪制”。股份期权将成为薪酬管理的重要形式,但目前我国实施股票期权的条件还不完备.年薪制在一些城市的试点企业试行后效果较好。
再次,建立重视非经济性薪酬的激励体系。过去,我们的企业往往提供物质报酬多一些,而非物质报酬在今人则构成薪酬战略的重
要组成部分。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建立学习型组织,实行职业生涯规划,加大培训力度,培养管理和专业技术的后备人选等措施,提高非经济性报酬所占比例,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个人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组织绩效。
最后,导入谈判工资。我国企业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探索实行谈判工资。根据某单位对国内企业集团的调查,谈判工资己成为薪酬管理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企业高层管理者,样本企业集团大多采用“协议工资”;对于企业急需的中层管理人员和特殊性技术人员也逐渐开始采用“协议工资”。
(二)借鉴国外薪酬管理制度创新
近年来,发达国家企业的薪酬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的以岗位和职务为基础的薪酬体系逐步转变为以雇员的业绩和技能为基础的薪酬体系。业绩工资类似于产出激励工资或成就工资,技能工资可称为投入激励工资。业绩和技能工资与传统的计件工资和奖金等报酬形式有木质的不同,它们都是为了适应当前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机制的变革而进行的薪酬形式和管理体制的创新。笔者主要借鉴国外这方面的经验,几个薪酬制度的创新,希望对我国当前企业薪酬管理有所借鉴。
1.借鉴国外先进的薪酬方式.引进业绩工资体系
西方比较流行的业绩工资计划被称为PRP(performance related pay),即“根据业绩支付报酬”。PRP方案是企业激励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其方案设计不是基于降低生产成本.而是从理念上视雇员为企业的合伙人.依据他们的能力和对企业的贡献及业绩状况支付报酬。美国有70%的大型企业采用业绩工资方式.许多欧洲国家的企业也出现这种趋势。
2.强调“人的开发”.实行技能工资制
技能工资体系及收益分享体系是发达国家近年来着力开发的新型工资体系.己经取得了新的进展.而被认为是发达国家日前发展最快的一种薪酬体系。据统计.美国《则富》杂志上的500家大型企业中有50%的企业己经对部分员工实行了技能工资体系管理。
与业绩工资相比.技能工资更强调团队作用.强调“人的开发”。以往的人力资源管理.从招聘到薪资管理.从晋升到人的开发.都是以职位为基础的.发达国家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有理论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己经由以职位为基础转变成了以技能为基础。技能工资的兴起是对这种潮流的一种呼应.以员工所拥有的与工作相关的技能或者知识水平来报偿他们的劳动.正是适应了知识经济的木质与特征。技能工资体系对企业管理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例如.要关注企业真正所需要的技能.进行严格的技能鉴定.设定合理的工资标准.提供必要的培训实施必要的管理程序等。
3.加大工资中知识技能因素的含量,薪酬等级宽幅化
所谓“宽幅化”就是将工资等级线延长,将工资类别减少,山原有的十几个减少至三五个,在每种类别上,包含着更多的工资等级和工资标准,各类别之间工资标准交叉。
薪酬等级宽幅化的优点在于:(1)使企业在员工薪酬管理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新的薪酬幅度设置使同一水平工资的人员类别增加,一些下属也与主管享受一样的工资待遇,而且雇员薪酬浮动幅度加大,对雇员的激励作用加强。(2)比较适用于一些非专业化的、无明显专业区域的工作岗位和组织,这些工作很难运用传统的工作评价和劳动测量方法计算雇员的工资量。(3)能引导员工重视个人技能的增长和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创造性,促进其全而发展。薪酬等级宽幅化给员工以更大的发挥能力的空间,更有利于产生良好的工作绩效。
(三)立足公平,从主要影响要素着手
综合考虑投入、产出和企业内外环境三方面因素,协调提升员工的薪酬满意度。这是薪酬管理的一项系统工程,要想做到这一点,企业必须立足公平,平衡员工的投入、产出和企业内外部环境,确保员工在与他人对比时,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产出与投入是相协调的,从而使企业所有员工的薪酬满意度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进而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稳步发展。本研究开发的薪酬满意度及其影响要素的量表和基于公平理论的薪酬满意度结构模型可以作为企业薪酬管理人员的一个参考工具和框架,在此基础上,可以针对不同区域、企业特征和企业员工特征,进一步细化和调整各个要素,构建相应的合理薪酬管理架构。
1、加强企业的组织环境建设
中国企业,尤其是国有大型企业的员工受到国企文化的影响,看重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内部文化环境、晋升程序和薪酬评定程序的公平性等组织环境。
所以,在中国企业在提升员工薪酬满意度的薪酬管理项目上,应加强对企业组织环境的建设,努力建设一个和谐、融洽的企业内部环境,增强企业薪酬评定、员工晋升程序的透明度和公平性,将企业建设成为一个员工可以和谐相处的大家庭,提高企业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归属感,从而在无形中提高企业员工的显性薪酬满意度和隐性薪酬满意度。
2、关注职能管理岗位员工薪酬满意度的提升
在成功转制的国有企业中,职能管理岗位对公司的发展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这类岗位上的员工是将公司上下联接的一个纽带,不但负责将公司上层领导的工作思路、工作目标分解后传达到全公司,而且负责对基层员工具体工作执行情况的指导、监督和审核,他们承担着巨大的工作责任和压力。所以,公司一般将公司中工作能力强、责任心强、素质高,并且年轻有活力的员工安排在这一岗位。但是,虽然这一岗位员工在实际工作中投入了巨大的时间、技能和精力,但他们获得的回报,尤其是获得的显性薪酬却与基层员工差别不大,因此,在企业的具体薪酬管理中,应逐步提升这类职位员工的显性产出和隐性产出,使员工获得的产出与投入相匹配,从而提升员工的薪酬满意度,将这部分年轻的企业中坚力量留在企业,做好人才储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⑤
(四)结合企业实际,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和政策
1、尽快完善企业薪酬提升项目,整体提高员工的薪酬满意度
虽然国内国有企业转制后,都在积极实施企业薪酬提升项目,但是,目前仅仅企业的中高层职位人员的显性产出和隐性产出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和改善,这样虽然大大提升了企业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薪酬满意度,但同时也拉大了与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差距,致使公司绝大部分员工的不公平感加强,企业员工的整体薪酬满意度下降,也破坏了企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我国企业,尤其是己经成功转制的国有企业,尽快完善企业薪酬提升项目,在维持中高层管理人员现有高薪酬满意度的基础上,提高基层管理人员和普通员工的显性产出和隐性产出,缩小并合理化不同职位层次员工之间的差距,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全体员工的薪酬满意度。
2、逐渐打破晋升的职等限制,完善晋升制度
国有企业改制后,多数企业实行按岗定职等,并按职等确定薪酬,规范和完善了薪酬制度。在改制初期,为了企业的稳定,企业的晋升制度在兼顾新员工利益的同时,仍然需要考虑到老员工以往对企业的贡献,职等的提升往往需要依靠工作的年头。同时,在员工晋升的过程中,往往设置了职等的最低要求,这样一些能力强、素质高的员工在晋升时仍然需要依靠时间的积累,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迅速提升,从而降低了他们对隐性薪酬的满意程度。因此,大型国有转制企业应逐步放宽或打破员工晋升中的职等限制,促使晋升制度更加合理,使各层级员工都能看到自己晋升和在企业发展的机会,从而提高员工的隐性薪酬满意度。
3、完善岗位轮换制度
人们在同一岗位上工作时间越长,薪酬满意度越低。因此,企业应完善岗位轮换制度,使员工不断接触新环境、新任务,提高员工工作的兴趣和积极性,提升员工薪酬满意度,尤其是提高隐性薪酬满意度。但是,岗位轮换也不能太频繁,过于频繁的岗位变动容易导致员工无法安心工作,或将工作重点放在短期效果上,这样将影响企业的长期利益和可持续发展。
(五)引导员工正视企业的薪酬水平
成功转制的国有企业由于受到国家制度的保护,引入国外企业竞争的步伐较慢,所以国内企业的效益一般较好,公司在社会上的地位较高,这往往导致员工对获得回报的期望过高。但是,由于属于国有企业,国家为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对这些企业薪酬水平的监管和控制偏偏较严,公司员工实际获得的薪酬并不是太高,从而导致员工心理上的落差较大,薪酬满意度降低。
因此,中国成功转制的国有企业在进行薪酬管理时,还应通过一些手段和方式引导企业员工正确认识本企业的薪酬水平,降低员工的薪酬期望,从而整体提高企业员工的薪酬满意度。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提高薪酬制度和薪酬评定程序的透明性,使所有员工对企业各层次员工的整体薪酬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企业员工的社会责任感,促使员工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国有企业的良好效益和巨大利润来源于国家和社会,同时也应该回报给国家和社会。
结论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各企业管理人员提供了一些有效的参考依据,本文以概念为主线,分析了薪酬的基本理论及影响因素,并且列举了薪酬管理与员工薪酬满意度的相互关系,最后提出完善我国国有企业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建议。为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寻找和改善企业员工薪酬满意度的关键要素、制定合理高效的薪酬政策和制度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和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赵伟军.知识型员工满意度研究.生产力研究.2004.7:140-142
[2] 王玮.薪酬满意度与组织公平.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1:27-29
[3] 李超,《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财会研究》2006.9:22-24
[4] 刘青平,《科研单位知识型员工激励策略》,《当代经济》2006.6:43-45
[5] 刘建伟,鲁秦,段兴民,《知识型员工离职影响因素研究》,《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2:4-5
[6] 刘江红,《公平性:薪酬设计的首要原则》,《企业活力》2006.7:14-16
[7] 廖艺芳,《企业高层经理离职的影响及原因分析》,《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6.7:45-47
[8] 罗旭华,《饭店知识型员工离职的原因、影响及对策分析》,《旅游学刊》2004.12:26-28
[9] 马洁,《高校知识型员工的薪酬制度的构建》,《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5.4:35-37
[10] 任海,《公平理论在薪酬设计中的作用》,《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年03S期
注解
① 文跃然.薪酬管理原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② 蒋敏敏,浅谈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薪酬体系设计[J].载:江苏商论2005.6.96-97
③ 蒋敏敏,浅谈国有企业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及薪酬体系设计[J].载:江苏商论2005.6.96-97
国有企业员工薪酬方案范文3
关键词:层级结构;组织结构扁平化;国有企业;薪酬设计;薪酬管理
国有企业在新的经济发展形势下经历了又一次重要变革,使得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模式已经不太适应企业的发展。在新的时展背景下,国有企业迫切需要建立一种新的组织形式,以适应高速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薪酬管理是其工作的核心内容,关系到企业经营的合理化和科学化,也关系到企业员工和企业发展的前途。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国有企业也需要制定一套合理的薪酬体系,并以此来增强企业和员工发展的向心力,增强企业发展的市场竞争力。
一、层级结构
传统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源于经典管理理论中的“管理幅度”理论:管理者能有效管理的下属有限,越高层有效管理的下属越少。传统管理理论大多是围绕层级结构的组织特点提出的,如“经营管理理论之父”法约尔提出的“管理十四条原则”就是如此。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中,是效率较高的一种组织形式。但在目前遇到了二方面的强大挑战,一是企业组织规模越来越庞大,产生了一大批被称为“恐龙”的超级跨国公司,企业管理层次已经多得难以有效运作;二是外部环境快速变化,美国英特尔公司董事长葛洛夫有一句经典的话来概括这种变化:“现代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葛洛夫为此提出了“十倍速变化理论”。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要求企业快速应变,具备极强的适应性。而管理层次众多的层级结构所缺少的恰恰是一种对变化的快速感应能力和适应性。
二、扁平化
解决层级结构的组织形式在现代环境下面临的难题,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扁平化。当企业规模扩大时,传统的有效办法是增加管理层次,而现在的有效办法是加大管理幅度。当管理层次减少而管理幅度加大时,金字塔状的组织形式就被“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扁平化得以在世界范围内大行其道的原因,一是分权管理成为一种普遍趋势,金字塔状的组织结构与集权管理体制相适应,而在分权的管理体制下,各层级之间的联系相对减少,各基层组织之间相对独立,扁平化的组织形式能够有效运作;二是企业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需要。传统的组织形式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为了不被淘汰,必须实行扁平化;三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出现,使传统的管理幅度理论不再有效。在传统管理幅度理论中,制约管理幅度增加的关键,是无法处理管理幅度增加后指数化增长的信息量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而这些问题在计算机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面前迎刃而解。
三、国有企业现状
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讲,由于历史沉淀形成的种种原因,企业组织结构较为繁杂,从上到下包括集团内部的决策层和执行层、职能部门的管理层和执行层,还有各子、分公司、包括专业化公司的管理层和执行层多达五、六层之多,并且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多、包袱重、负担大,形不成真正纯经营型生产机构,这样一种垂直分工、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式的臃肿结构,势必造成企业大规模生产和管理低效率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信息传递的耗散扭曲,上下沟通困难,管理效率低下,管理成本增加等方面。同时人工成本逐年增加,机械化、设备大型化、自动化、智能化的普及也要求企业精简结构,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隐患下,企业要想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就必须精减中间管理机构,分流中层管理人员,最终形成决策、管理、执行三层结构制,从而增加管理跨度,减少机构管理层次,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和利润的最大化,这也正是各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什么积极推行、实践扁平化管理改革的真正原因。正如铁道部撤消铁路分局,实行铁路局直接管理各下属基层单位一样,形成了(铁道部)决策、(铁路局)管理、(基层单位)执行三层结构制。目的就是要实行扁平化管理,实现企业经营效益、利润的最大化。
四、扁平化管理设计
战略定位是扁平化管理的前提。扁平化从战略层面上讲,就是企业“选择”与“集中”的过程,即选择适合的经营范围,然后集中力量“做强做大”。目前,在国资委管理下的央企普遍存在经营范围分散、管理层次过多的问题。那么,对于央企而言,“选择什么”和“集中什么”的问题就是目前必须要清晰和明确的问题。央企当前的战略定位基本上是“三位一体”或是“四位一体”,并且在经营领域“趋同”的特征十分明显。从简单逻辑上讲,这是没有错误的,一些领域的高成长性决定了企业进入的选择性。但是,战略定位过程中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企业资源”,如果没有“企业资源”做实体保证,企业的战略定位也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米之炊”。所以,企业在战略定位的确立上关键是要对选择什么、剥离什么作出正确的、有效的判断,据此,对企业的业务进行明确分类并进行一定的重组、剥离,使扁平化工作有序、有效进行。组织优化是扁平化管理的保证。扁平化从组织层面上讲,就是企业组织变革和内部权责的配置过程。企业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紧凑而富有弹性的新型团体组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等级型组织和机动的计划小组并存,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企业组织形式中,通过未来凝缩时间与空间,加速知识的全方位运转,以提高组织的绩效。而在推行扁平化管理改革过程中,要防止出现管理职能虚置的问题,在组织优化过程中注意落实好和执行好扁平化原则(适当性、效益性、安全性)。同时,企业的最高决策层也可能在无意中犯将扁平化管理等同于企业高度集权管理的错误。这样的结果看似企业管理层次大大减少,但其造成的直接后果却是企业面对管理幅度的剧增,并不能为其子、分公司和专业化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所以,分析国有大中型企业组织优化的过程,要根据企业管理流程决定组织机构,尽可能地避免虚设、重复现象。
五、国有企业现行薪酬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一线职工收入普遍过低
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传统行业企业,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不足,定员定岗时人员较多,二线三线员工比例又偏高,导致单人产值低下,随着人工成本升高,国有企业负担进一步加大,在和民营企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职工收入偏低,反过来又影响其工作效率。
(二)职工收入分配过于平均
在国有企业内部分配结构中,薪酬分配存在着平均主义的旧习。在同一生产类型或同一工种内,员工工作的价值是统一的,相对市场,职位薪酬水平“低端不低,高端不高”,薪酬曲线畸形,这造成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此外,在国有企业的发展中,技术型和知识型员工的薪酬制度尚未发展完善,在员工的整体薪酬中只占了较少部分,无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三)职工薪酬制度僵化
在国有企业中,薪酬制度与企业战略不统一,职工的行为就不可能符合有效实施企业战略的要求,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也将产生不利影响。目前很多国企薪酬制度僵化,薪酬策略没有服务于企业战略,为实现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打破僵化的薪酬制度,使薪酬策略与企业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战略相配套,从而实现薪酬制度的市场化。
(四)扁平化组织实施后职工上升空间缩小
国有企业实施扁平化组织管理模式后,将多个级别层次压缩到一层,使得基层职工的上升空间被压缩,其薪酬待遇和相应的激励机制也缺少上涨空间,这必然会打击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对职工的长期发展极为不利。
六、宽带薪酬体系在国有企业中的实施方案
(一)宽带薪酬的特征
现阶段,为调整国有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各企业逐渐采用一种新型的薪酬结构设计方式——宽带薪酬。宽带薪酬,顾名思义,就是对多个薪酬等级以及薪酬变动范围进行重新组合,从而变成只有相对较少的薪酬等级以及相应较宽的薪酬变动范围,其设计方案旨在调整传统上的等级层次分明的垂直薪酬体系,在尊重企业发展的长期规划的前提下,将员工的工作能力作为薪酬设计的重点,宽带薪酬消减了职位的级别数,设置了少量级别,同时又将每一级对应的薪酬浮动范围拉大,也就是说,在同一级的员工里,只要员工踏实肯干,工作业绩突出,其就有可能获得比同一级的员工更高的薪酬。因此,宽带薪酬管理形式淡化了国有企业的平均主义,为企业员工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活力。
(二)国有企业宽带薪酬设计流程
1.确定宽带的数量
国有企业在进行薪酬设计时,首先要明确企业中的职位等级,并按照企业工种、水平等不同建立灵活的工资带,这些工资带之间也应根据员工的技能、能力和劳动力市场稀缺性高低的不同设立工资的分界点。
2.建立多样性的薪酬结构
一般而言,国有企业的发展规模都比较大,其中岗位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因此,企业应根据其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多样化的薪酬结构和激励机制,以补充宽带薪酬在运行中的不足,从而促进各个工作层次的员工全面发展。
3.确定宽带内的薪酬浮动范围
国有企业在实行薪酬管理中,还应根据企业员工发展的实际情况划定一个工资带可浮动范围,保证优秀的员工在辛勤工作之后能够获得相应的报酬。同时,具体到企业的各个部门,还应对其进行市场定位,根据市场薪酬情况制定薪酬等级。
4.做好任职资格及工资评级工作
宽带薪酬是目前适应现代企业结构发展的有效管理形式的一种,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消耗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特别是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来说,实施宽带薪酬无疑增加了其工作负担。因此,在对宽带薪酬进行设计时,还须构建相应的任职资格体系,明确国有企业员工薪资评判标准和员工等级评判标准,从而进一步缩减人力部门的工作量,提高薪酬管理的工作效率。
七、扁平化需要薪酬机制改革
扁平化管理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统筹、适当而稳步推进。企业缩减法人层级、压缩职能机构和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只是扁平化管理的开始,因为管理层级减少,需要高素质管理者,因此它要留住或引进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这样企业的另一核心薪酬机制改革就要同步跟上,才能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扁平化管理改革既要目标明确又要考虑现实制约因素。企业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为了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推进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但在改革进程中难免会遇到来自现实因素的制约:来自干部职工传统观念、传统文化的阻力;来自既有利益格局的冲突;来自待、下岗职工的安置与人员分流的困难等。因此,特别是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要稳妥、有序、坚定地走一条由到核心,由结构到功能的循序渐进的路线,确保改革目标的实现。
八、结语
现阶段随着混合所有制的推行也要求管理方式的变革,组织机构的精简和优化,薪酬机制市场化,“互联网+”也颠覆了许多传统行业的组织、生产和销售模式,在此背景下,国有企业必须顺势而变,组织结构扁平化,并调整自身的薪酬管理体系,采用宽带薪酬管理,搞好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国有企业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陆金波.组织结构扁平化与薪酬设计动力系统研究[D].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5.
[2]熊勇清.宽带薪酬:支持扁平化组织结构的管理模式[J].天津市职工现代企业管理学院学报,2003(4).
[3]钟芳.以四性原则指导宽带薪酬设计[J].现代经济信息,2010(3).
国有企业员工薪酬方案范文4
然而,随着此后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得到确立并逐步走向完善,国内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日新月异,客观形势对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制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逐渐暴露出诸多缺陷和不足。
KPI(关键业绩指标)管理模式是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理论的延伸,它以企业年度目标为依据,主张确定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人的关键成果区域(KRA)并据此确定反映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人一定期限内综合业绩的关键性量化指标。KPI管理模式通过对关键业绩指标的考核和管理来评定和改进员工个人、所在部门及企业整体的综合绩效。KPI管理模式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先进管理模式,自1999年正式引入我国后,受到国内企业界普遍的关注和欢迎,一些国有企业已率先在KPI管理模式方面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相对于经济责任制而言,KPI管理模式表现出以下六个明显的不同之处:
第一,经济责任制关注的中心是企业和员工个人的经济、技术指标以及这些指标与企业领导、职能科室、车间、班组和员工个人的收入挂钩情况。企业和员工业绩及表现的其他方面仅仅被视为实现经济、技术指标的相关因素,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相反,KPI管理模式关注的中心则是企业的整体业绩和表现。除经济、技术指标外,内部运营管理水平、内外客户满意度以及开拓创新能力也被视为评价企业和员工业绩的重要指标。这样一来,企业管理的关注点就被大大拓宽,职能管理、服务、沟通、研发、培训、创新的地位就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内部各层次的管理就有可能获得全面、扎实的改善。
第二,经济责任制的理念基础是X理论,即在潜意识中认为多数员工天生懒散消极、安于现状、不愿承担责任、常常逃避工作。经济责任制力求用经济刺激和经济处罚的手段促使员工正常履行工作职责,对员工的正向激励明显不足。相反,KPI管理模式的理念基础是Y理论,即认为多数员工愿意积极工作和承担责任并具有相当水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员工对工作做出承诺,他们就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企业主要应当通过研究和满足员工在感情归属方面、受人尊重方面以及自我实现方面的不同需要而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激励。这样一来,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就会大为改观,企业各级工作目标就能高效、有序地实现,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各团队之间就能形成信任理解、支持协作的伙伴关系而不是单纯考虑自我的对立、排斥关系。
第三,经济责任制缺乏价值观导向,对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在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指标方面的重大意义缺乏认识。经济责任制将政治思想工作与企业哲学和企业宗旨建设混为一谈,使企业管理工作处于缺乏灵魂的“精神沙漠化”状态,全体员工的工作缺乏使命感、方向感和成就感。而KPI管理模式的依据是基于战略的目标绩效管理思想,它将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视为企业管理的成功之本。KPI管理模式主张建立富有生命力的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及职业化行为准则,并通过系统的教育和传播在全体员工中充分共享。坚决淘汰与企业文化要求不符的人员,是KPI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这样一来,工作富于使命感、方向感和成就感的企业各级组织就能始终保持高度的战斗力,企业的共同意志和企业领导的权威也能得到空前的强化。
第四,经济责任制指标在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人之间的层层落实缺乏科学依据,协商性、支持性和过程管理明显不足。而KPI管理模式从企业年度目标、系统论和职能分析的角度出发,首先用平衡记分卡(BSC)方式确定企业级KPI,再将企业目标分解为部门目标并据此提取部门级KPI,最后将部门的目标分解为员工的个人目标并据此提取任职者个人的KPI。一般说来,KPI要经过上下级之间充分交流、协商后以KPI管理协议的形式加以确认。在KPI管理协议中,要明确KPI的具体标准以及上级对下级的授权和资源支持。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KPI管理协议还要适时进行调整。KPI管理模式重视日常业绩管理数据的收集、鉴别和整理,强调日常工作中对下属KPI的全程跟踪和及时辅导。这样一来,业绩指标管理的科学性就得到大大加强,业绩指标管理促进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人绩效提升的功能也就大大加强。
第五,经济责任制基础上的德、能、勤、绩考核体系对经济、技术指标以外其他指标的客观考核和有效管理几乎无能为力,不同的绩效管理者对考核指标的理解和认识也存在着重大差异。而KPI管理模式推崇全方位的量化管理,所有管理内容都可通过科学的方法转化为影响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人实现目标的少数关键性量化指标(每级指标一般为4至8个)。KPI管理模式关注业绩指标的具体性、可测评性、挑战性、可实现性、时间要求性及与上级业绩指标的协同性,强调对绩效管理者的全程培训和督导,以维持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统一标准。这样一来,在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操作大大简化的同时,管理和考核的客观性及有效性明显改观。
第六,经济责任制基础上的员工薪酬管理体系缺乏公平性和竞争力,突出表现在:薪酬差距过小、平均主义严重、薪酬结构繁杂且不合理;忽视对国家薪酬管理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对市场薪酬的调查。而KPI管理模式基础上的员工薪酬结构大多简明合理,员工薪酬差距一般都在10至15倍左右且能与市场标准接轨。基础薪酬较低而绩效薪酬较高,正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特点。这样一来,就能充分发挥薪酬体系在员工选拔、任用、激励和保留方面的重要作用,有力支持企业的核心价值导向,促进各级人员积极改善自我绩效。
KPI管理模式与经济责任制相比表现出极大的优越性,它对于国有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保持长期稳定发展以及管理基础的全面升级改造意义深远。从某种意义上说,推行KPI管理模式是当前国有企业管理改革的希望之路。
倪楠,男,1968年4月出生,汉族,北京理实佳训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高级管理顾问,劳动部第一届薪酬与激励国际研讨会特约培训师。曾为国内多家医药食品企业、电力企业、航空工业企业、消防工程企业和智能建筑企业提供过组织文化、组织变革、基于战略的人力资源开发管理等系列解决方案和专业培训,受到客户广泛好评。
在中国国有企业管理发展史上,经济责任制作为改革开放的第一项重大举措从1981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逐步推行。经济责任制包括经营责任制和生产责任制,在企业内部主要以部门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的形式体现,它将国家、企业和员工个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直接或间接承担的经济责任与其相应的物质利益和工作权限紧密挂钩,适应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企业管理模式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化的要求。因此,经济责任制曾对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国有企业的管理水平的提升产生过重大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此后我国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得到确立并逐步走向完善,国内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日新月异,客观形势对国有企业管理水平的要求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制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逐渐暴露出诸多缺陷和不足。
KPI(关键业绩指标)管理模式是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理论的延伸,它以企业年度目标为依据,主张确定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人的关键成果区域(KRA)并据此确定反映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人一定期限内综合业绩的关键性量化指标。KPI管理模式通过对关键业绩指标的考核和管理来评定和改进员工个人、所在部门及企业整体的综合绩效。KPI管理模式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先进管理模式,自1999年正式引入我国后,受到国内企业界普遍的关注和欢迎,一些国有企业已率先在KPI管理模式方面实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
相对于经济责任制而言,KPI管理模式表现出以下六个明显的不同之处:
第一,经济责任制关注的中心是企业和员工个人的经济、技术指标以及这些指标与企业领导、职能科室、车间、班组和员工个人的收入挂钩情况。企业和员工业绩及表现的其他方面仅仅被视为实现经济、技术指标的相关因素,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相反,KPI管理模式关注的中心则是企业的整体业绩和表现。除经济、技术指标外,内部运营管理水平、内外客户满意度以及开拓创新能力也被视为评价企业和员工业绩的重要指标。这样一来,企业管理的关注点就被大大拓宽,职能管理、服务、沟通、研发、培训、创新的地位就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企业内部各层次的管理就有可能获得全面、扎实的改善。 转贴于
第二,经济责任制的理念基础是X理论,即在潜意识中认为多数员工天生懒散消极、安于现状、不愿承担责任、常常逃避工作。经济责任制力求用经济刺激和经济处罚的手段促使员工正常履行工作职责,对员工的正向激励明显不足。相反,KPI管理模式的理念基础是Y理论,即认为多数员工愿意积极工作和承担责任并具有相当水平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果员工对工作做出承诺,他们就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企业主要应当通过研究和满足员工在感情归属方面、受人尊重方面以及自我实现方面的不同需要而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激励。这样一来,员工的精神面貌和工作状态就会大为改观,企业各级工作目标就能高效、有序地实现,企业内部上下级之间以及各团队之间就能形成信任理解、支持协作的伙伴关系而不是单纯考虑自我的对立、排斥关系。
第三,经济责任制缺乏价值观导向,对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在实现企业经营管理指标方面的重大意义缺乏认识。经济责任制将政治思想工作与
企业哲学和企业宗旨建设混为一谈,使企业管理工作处于缺乏灵魂的“精神沙漠化”状态,全体员工的工作缺乏使命感、方向感和成就感。而KPI管理模式的依据是基于战略的目标绩效管理思想,它将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建设视为企业管理的成功之本。KPI管理模式主张建立富有生命力的企业愿景、核心价值观及职业化行为准则,并通过系统的教育和传播在全体员工中充分共享。坚决淘汰与企业文化要求不符的人员,是KPI管理模式的必然选择。这样一来,工作富于使命感、方向感和成就感的企业各级组织就能始终保持高度的战斗力,企业的共同意志和企业领导的权威也能得到空前的强化。
第四,经济责任制指标在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人之间的层层落实缺乏科学依据,协商性、支持性和过程管理明显不足。而KPI管理模式从企业年度目标、系统论和职能分析的角度出发,首先用平衡记分卡(BSC)方式确定企业级KPI,再将企业目标分解为部门目标并据此提取部门级KPI,最后将部门的目标分解为员工的个人目标并据此提取任职者个人的KPI。一般说来,KPI要经过上下级之间充分交流、协商后以KPI管理协议的形式加以确认。在KPI管理协议中,要明确KPI的具体标准以及上级对下级的授权和资源支持。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时,KPI管理协议还要适时进行调整。KPI管理模式重视日常业绩管理数据的收集、鉴别和整理,强调日常工作中对下属KPI的全程跟踪和及时辅导。这样一来,业绩指标管理的科学性就得到大大加强,业绩指标管理促进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人绩效提升的功能也就大大加强。
第五,经济责任制基础上的德、能、勤、绩考核体系对经济、技术指标以外其他指标的客观考核和有效管理几乎无能为力,不同的绩效管理者对考核指标的理解和认识也存在着重大差异。而KPI管理模式推崇全方位的量化管理,所有管理内容都可通过科学的方法转化为影响企业、部门和员工个人实现目标的少数关键性量化指标(每级指标一般为4至8个)。KPI管理模式关注业绩指标的具体性、可测评性、挑战性、可实现性、时间要求性及与上级业绩指标的协同性,强调对绩效管理者的全程培训和督导,以维持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的统一标准。这样一来,在绩效管理和绩效考核操作大大简化的同时,管理和考核的客观性及有效性明显改观。
国有企业员工薪酬方案范文5
企业创造社会财富,人才支撑企业发展。国企是共和国的长子,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国家拥有国有资产和发展国有企业的目标更多地转化成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如今国有企业的不足之处也是日渐显现。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国有企业的生存环境也愈发具有挑战性。特别是在网络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信息的高效流通让企业信息更加透明化,国有企业在应对时代快速变迁的情况下,要审时度势,适应变化,积极改革。网络信息时代背景下的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关系
在这个信息迅速更新的时代,网络的普遍运用带起了世界的灵活跳动,网络连接了五湖四海,沟通了人们之间不分肤色不分国度的交往。随着时代的前进,作为中国经济最为重要的一大支柱——国企的发展与改革牵动着每个国人的心,国企的发展方向代表着中国经济的变革方向,传统的国企人力资源体制与现代网络时代的经济发展无法很好兼容。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对经济产生极大良性促进作用,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信息时代有其特有的方式与意义,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当下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改革迫在眉睫,国企存在的问题广为诟病,研究规范治理国企人力,合理开发员工潜能,加开国企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
网络信息时代重要的是关系网络、关系人,信息化时代是当今时展的大趋势,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网络信息化时代历史背景由大机器、大工业和大量人员所从事的大规模流水线生产方式不再是主流,而第三产业即服务性产业将明显增加,信息类无形产业将成为关键资源。国有企业的改革发展对整个社会转型有举重若轻的作用。
国企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现状
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央政府的一系列针对国企改革的政策推出,国企改革直接触及到“人力资源”的改革问题上,解决关于人才应用的问题好比切准问题的大动脉。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制度设计上关于人才选拔机制、薪酬激励制度、绩效考评制度和执行系统等一直以来存在很大的矛盾,首先国企和政府运作体制存在模棱两可、亦官亦商的情况不容忽视,在面对政企难分的特殊商业环境下,国企长期以来一直有政府兜底,这给大部分国有企业创造了“底气足,不怕亏损”的侥幸心理,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国企效率低,人浮于事的现象屡见不鲜。国企在人力资源管理结构中主要出现的问题如下:
制度设计僵化,缺乏创新管理
国企的顶层设计决定了人力资源变革的有效性。国有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最为突出的“二元治理”结构是值得商榷的,组织管干部是最深层次的管理问题,企业领导层的选拔、战略决策、考核绩效等都要融入国有企业独特的背景来参考决定;这与单纯的“人力资源管职工”无法一概而论。
因此,国企人力资源改革应从管理层人力资源和基于人力资源专业职能层面两个方面着手,这种情况下,对不同层级、类别的人力资源提出考虑。而当下的客观情况表现在国有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够重视,企业领导层更关注企业财务、资金流动等宏观决策方面,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仍是停留在人事部门的程序招聘、相应培训、社保等日常工作,缺乏对人才的挖掘,人才价值的充分挖掘使用。
核心人才流失严重,国企吸引力下降
20%的优秀人才创造了企业80%的财富,优秀人才是一个企业创造价值的核心成分。曾经的国有企业因为其特殊的背景让大量优秀人才趋之若鹜,但是随着中央政府关于深化国企改革的进程加快,国有企业核心人才流失的进度也愈发加快。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国企职工的实际收入下降使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在网络信息时代下相较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竞争力大为下降。20世纪末国有企业改革给国企带来十多年的繁荣昌盛,国企职工拿着十分不错的薪水,除此之外丰厚的国企福利更是羡煞他人,账面工资再加上隐形工资的补充吸引了一大群优秀人才走进国企,挥洒青春与热血。
自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国企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改革进程,在人力资源改革方面最直接的影响就是规范和限定了国企工资福利、津贴补助等,改革后要求员工的高福利受到控制,实际收入的下降和工作压力的提升并不能留住更多的人才。曾经的国企由于较小的工作压力、稳定的工作预期和丰厚的实际收入是许多人眼中稳定高薪的工作单位,而现在国企的效率低下、盈利不足且处于改革深水区,实际收入的下降和工作压力的提升让核心人才流失率与日俱增,跳槽、离职的现象屡见不鲜。
绩效考核设置不完善,员工退出机制存在壁垒
二元结构治理下的国有企业对员工绩效考评更多考虑的是追求政治上的稳定和谐,企业上至领导下到员工均持有一颗“但求稳定”的心。国有企业放弃了对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角度来考核员工绩效,导致企业内在变革动力不足。由于无法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企业员工并未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职权利益、应达到的绩效,容易造成管理混乱甚至管理无效,极大阻碍企业生产任务的达成。人力资源管理承担着领导和部门及员工的沟通和反馈责任,建立适宜的绩效考核标准,创建良好的沟通环境、及时反馈员工的绩效考评将促进企业更好的挖掘发展人才。
相对于国企员工的晋升制度,国有企业员工的退出机制也是不健全的。国有企业虽然面临着优秀人才流失的挑战,企业中却仍有不作为、不合格的冗余员工在继续恶化国有企业人才结构。由于历史的原因,国企在很长一段时间中都担负着解决国家就业问题的重任,过去许多员工都看好国企的稳定性与高福利,自从进入国企后难免会放松进取心,安于现状,甚至出现人浮于事的现象。这种情况的延续造成了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在解决不合格员工退出时壁垒的产生,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很难开展对冗余人员的淘汰工作,对绩效不合格、工作态度较差甚至工作能力较差的国企职工惩罚难、辞退难,强制的裁决甚至会导致员工大吵大闹或者上访。退出机制的不健全给国企员工的质量构成造成更大隐患,优秀的人才留不住,冗余的员工辞不走,人力资源结构的偏差将导致企业无法向更高效的方向发展。 企业文化缺失的后果
信息科技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进步,企业要想紧跟时代潮流,离不开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坚持“以人为本”对企业进行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必须要建设好企业文化导向,清晰而明确的企业文化导向不仅指导企业员工的向着目标前进,也规定了员工处事底线,知道什么能为,什么不能为。
尽管国有企业在经过多年的发展变革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是国企文化仍是偏向平均主义、论资排辈、好求稳妥为重,这种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并不能带领国有企业真正走出亏损边缘,不思进取、不求功过的思想容易导致国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对待本分工作不够细致用心、推诿、效率低下的情况时有发生。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确实与这些现象的产生不能说毫无关联,正是企业文化的不明朗、不完备使企业职工内心失去一杆秤来评价自己的思想,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把握国企人力资源改革的关键点
充分的环境分析和切实可行的管理目标
国企改革任务繁重,不是一蹴而就之事,厘清改革目标必须加以分析现行所处改革环境。中央政府在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事宜上的政策方针指引国企改革的大方向,改革路径的探索与分析,国企需要达到的相应目标,改革实践中国企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都是国企在变革中不可避免的思考事项。具体的环境分析包括企业的人才竞争,如何同更有吸引力的民营、外企去争夺优秀人才,获取更多的人才资源;企业的内部战略发展环境、组织运行环境等,企业发展内部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影响着企业坚实的发展走向,对内部环境的分析不容忽视;人员管理效能环境、人力资源生态环境的考虑:人力资源部门的定位合适,职能清晰配合相关业务部门的工作目标计划将极大促进企业的办事效率。
贯彻管理目标从而制定详细措施
国有企业人力资源改革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在制定好切实可行的目标之后就需要协调好企业内部、外部的资源,对组织、人力进行有效配置。企业需要对拥有的人力资源进行细致规划,制定合理的措施规划和具体的实施步骤,国有企业需要在时间、成本、质量等方面进行控制,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规划人力资源改革途径
人力资源规划、员工绩效、员工薪酬、企业职工招聘、岗位培训等都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范畴,国有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从细节入手,细分企业对不同部分存在的症结难点开展有效可行的改革行动。作为人力资源系统的不同板块,人力资源改革小组不能独立切分问题,企业在不同地方的问题难易程度和可接受的变革程度不尽相同,但是任何一环节都是人力资源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环节的改革工作都要考虑进去,并且跟随改革进程不断调整,确保改革工作的良性运作。
可行性建议的提出
国企招聘的规范
国有企业在招聘时要综合考虑企业所承受的能力,确定需要的人才数量、人才素质、岗位、薪酬,明确所聘人才要达到何种要求,规定每个岗位的需要人数及相关能力。在招聘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发展目标确定招聘岗位的需求,对每个岗位所需人才考核学历、技能、就职资历、工作内容、工作环境、达成绩效成绩、道德素质来评判,慎重选择,建立合格匹配的人才对应岗位的人力资源库存。
合理设计岗位、编制,明确权责边界
对解决国企效率低下、冗余人员的一大解决措施就是要明确企业员工的岗位职责,端正员工态度,实行定岗定责制度。人力资源部门在规划岗位需求时应充分考察应职人员的资格,实现国企职工权责边界明晰,将符合要求的职工安排到适宜的岗位上,不符合岗位条件的职工退出或安排其他工作,达到人与岗位相适应、权利和职责相适应的要求。
加强对国企的人力队伍培养
打造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相统一的发展路径,结合企业内部层次结构和企业人力资源配置,从人才培养、绩效考核、薪酬激励等方面来加强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的改革程度。
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建立人才队伍的关键,人力资源部门在关于企业中高级管理层、核心技术骨干和其他潜在人才的挖掘时要针对不同类型人才设定不同的发展路径和人才培养计划。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完善内部人才的培养体系,再通过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能力素质测评综合考察企业员工工作能力。人力资源部门在完成考核后要因人制宜,加强对员工技能素质或管理能力的开发和提升,不仅注重专业度的加强,也要注重人才积累和培养。
薪酬福利需要灵活化
对国企员工薪酬的改革最能触及国企职工的神经,为了改变国企人浮于事的现象,实行企业职工薪酬与绩效挂钩的制度,充分考察员工的岗位完成绩效、工作难易程度等评定员工的薪酬。福利部分也采用自助方式而非国企全包的形式,让员工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选择,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灵活分配国企职工薪酬福利来促进职工积极工作、努力创新,提高国企效益。
国有企业员工薪酬方案范文6
20世纪70年代后期,绩效管理的概念被提出。绩效管理,是指组织中的各级角色为了达到组织战略目标,共同参与的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沟通、绩效考核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绩效目标改进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组织实现PDCA式闭环式管理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绩效考核所取得的成果,是对员工薪酬职级调整、员工培训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评价和改进组织HR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等工作的重要支撑。国有企业作为我国经济的支柱,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力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和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在这一大背景下,国企如何完善绩效管理,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员工的整体工作绩效,解决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是当前国有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2 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现状
2.1 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的管理基础不到位 要做好绩效考核工作,其管理基础性工作必不可少,目前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工作管理基础不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国有企业管理层人员对绩效考核认识不到位。有的管理层认为绩效考核就是年终评分过程,以点代面,忽视日常绩效管理措施;有的忽视绩效评价结果与员工收入、职级晋升的联系;有的认为绩效考核仅是对经营业绩成果的评价,忽视了过程和循环管理,对员工后续绩效提升和人才培养开发的跟进措施不够重视。②员工对绩效考核认识不足。很多员工认为绩效考核不能公平、公正、真实反映员工的实际情况,导致对绩效考核产生抵触心理,消极对待考核评价工作所取得的数据失真,数据信度受到严重质疑。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性工作薄弱。部分国企在改革过程中,一度片面强调“减员增效”,导致企业各项监督管理基础有一定程度的削弱。而企业绩效考核的首要步骤,就是以科学的岗位和工作分析来构建企业各级组织和岗位的职责说明书,进而形成管理基础性文件。现实中,一些企业岗位和组织职责模糊,没有明确的考核指标及清晰的工作流程和权限分配。而有的企业即使有上述文件,但没有依据其开展日常工作,或者不及时进行更新和梳理。这些都导致绩效考核工作流于形式。
2.2 国有企业绩效方案制定与岗位脱节 一些企业绩效考核方案制定与实际岗位脱节,偏重于教科书理论式的指导,没有从具体业务流程上把握,不能准确把握具体岗位的情况,对考核标准和指标的设计不科学。这就造成了方案与工作的相关性不强,操作性较差,指标评判主观性较强,指标标准较为单一,职能管理人员定性指标偏多,很多指标不可能取得可测量的成果,以及组织为取得考核指标数据投入人力成本较大等一系列现象。这种“闭门造车”的情况,自然不被员工所认同。
2.3 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实施过程出现一些不良现象 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也导致国有企业绩效考核工作水平的改进与提升,主要现象有以下方面:①考核评价人对于被考核对象的认识由于多种因素出现偏差。如晕轮效应,即考核人对被考核对象某一方面的认识代替了对其全面的分析。再如,考核评价人公心不够或对其直属下级较了解,往往对其评价较高。②容易出现对某一部门绩效的评价代替对该部门负责人绩效的评价。③对于部门间考核标准的宽严,各部门负责人掌握尺度不一。④绩效考核结果与薪酬职级调整、培训发展等脱钩。
2.4 绩效考核结果反馈与闭环式改进过程较差 目前我国部分国企绩效考核体系还不完善,对于绩效结果的反馈有走过场的现象。一是上级管理者对员工绩效结果反馈根本没有概念和管理动作。二是担心员工的反应仅仅反馈大概情况。三是对于员工绩效结果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制定后续管理改进措施。
3 完善国有企业绩效考核的有效措施
3.1 绩效考核体系要与企业战略目标一致 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必须要与企业总体战略和企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营战略相适应。要结合企业战略目标对人力资源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并形成具体的绩效考核工作的方向。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其他管理措施与绩效考核工作是相辅相成的,要使企业薪酬体系、人力资源培育与开发体系与绩效考核体系形成有机整体。任何一环脱节,都将导致人力资源管理失灵的现象出现。
3.2 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 ①在考核体系建立之前,必须要解决“为什么考核、怎么考核、如何改进”这一问题,促进全员绩效考核管理氛围,塑造考核工作的自动自发意识。②通过科学合理的岗位分析,建立完善针对企业实际的岗位任职管理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应根据所有岗位的类型,针对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工作职责、流程、岗位权限、工作依据规范等制定岗位说明书。进而,针对岗位的核心工作以及与该岗位相匹配的核心素质能力要求提炼出考核指标。③针对上述考核指标,定义合理的绩效标准,选择合适的考核方法。在此过程中,绩效标准和指标的确定极为重要,应考虑到指标的公平性、达成指标难度的适中性、指标行为数据的可测量性、有关数据取得的便利性、根据不同类型组织和岗位建立面向其特色的考核指标等因素。而在选取考核方法时,KPI指标法、360°考核法、平衡计分卡方法等都是较为常见的考核评价方法,但是每种方法都有其优劣势。比如国企目前比较流行的360°考核法,其优势是全员参与管理,评价较为全面,获得信息较准确等。但其劣势也显而易见,其考核成本较高,需要全员对该评价方法的正确理解,较为适用于中高层管理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