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家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家园范文1
而如今,大自然的一次次报复无情地把我的希望拉向深渊。引起大自然报复的,竟然是我的人类同伴。人类一次次地摧残着大自然。近两年来,全球发生了许多重大的自然灾害。
在我国辽阔的地域,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人为引发的灾害逐渐增多,由于乱砍滥伐,使森林锐减,原先茂密的树林变成了光秃秃的一片,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了每年数千人至数万人的死亡数目,损失人民币约1000--2500亿元,多么惊人的数字啊。这对群众和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威胁。
2002年欧洲两次遭遇洪水,造成了32亿美元的损失。美国发生的龙卷风造成的损失达15亿美元。席卷加勒比海和美国的””莉莉””飓风导致损失6.5亿美元。而引发这灾难的罪魁祸首是人类。
1934年5月11日凌晨,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黑色风暴。整整持续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公里,南北宽1440公里,高3400米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那场面另人触目惊心。风暴所经过的地方,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稼枯萎,千千万万人流离失所。
这是大自然对人类得惩罚,由于开发者对土地资源的不断开垦,森林的不断砍伐,致使土壤风蚀严重,连续不断的干旱,更加显示了土地沙漠化现像。在高空气流的作用下,尘粒沙土被卷起,股股尘埃升入高空才形成这次的黑色风暴。
这是一次另人深思的灾难,人类的肆无忌惮引发了大自然的报复。树木是人类的保护屏障,臭氧层是一层保护膜,水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空气是我们不可缺少的……而人类有没有想过,没有了它们,人类将面临怎样的生存危机?有时我不得不思考,科技的飞速发展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它虽然让我们过上了舒适的生活,但却摧残了生态平衡,造成了生物链的中断。
生态家园范文2
绿色家园如诗如画
联合国生态环境“全球500佳”名录中,中国有20多个,其中一个就是姜堰市的河横村。河横位于苏中里下河地区,因水网密布、河道纵横而得名。她不像一些工业强村那样工厂、高楼林立,河横更像一个小家碧玉,亭亭玉立,纤尘不染。作为全省唯一的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河横的新农村建设已初具规模,按照规划,目前已初步建成基本农田保护区、工业新区、生态住宅区、特种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绿色食品加工区、循环经济科技园区等功能区域。各功能区安排合理、科学、有序,看似平常,实则大手笔,巧妙地把水乡田园风光与现代农业结合在一起。
春暖花开时节,这里鸟语花香、满目绿色。葡萄枝藤缠绕、蝶花盛开,更有小鸟啁啾,野鸡、野兔若隐若现,一片生机盎然。村里先后建成南北三纵,东西四横和环绕全村周边的干道,形成的道路交通网络直达农田和园区,贯通家家户户并与省道、AAAA级溱湖风景区、国家级湿地公园相接,村民们自豪地说:“我们过着花儿般的幸福生活”。
河横的绿,是从大面积植树造林开始的,村里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在主干道两侧建设生态林带500亩,新栽各类树木20万株,灌木、草坪4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0%。生活在这片绿色的海洋里,就如同进了一个天然氧吧,呼吸顺畅,精神气爽。
如今,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碧绿的河水、斑斓的花草,水乡田园风光在河横尽展无遗。小桥、流水、青砖小瓦,古色古香的民居与一幢幢崭新的楼房、花园式的庭院交相辉映,现代化新型农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生态经济开启致富之门
历史上的河横村是一个因地势低洼、水网交错密集而饱受洪涝灾害的苦村子。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勤劳朴实的河横人靠着一双手和一把大锹,实施了低洼田改造工程,整合了水网资源,使十年九涝的低洼地变成了千亩优质粮田。80年代,在国家和省市环保部门的协助和指导下,河横村研究推出了生态经济良性循环与优化模式,提高太阳能的转化率、生物能的利用率、农业废弃物的增值率,促进了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提高。
河横村努力挖掘“河横”品牌效应,坚定不移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并依托河横核心区建成了省重点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江苏河横生态科技园区。经过多年的建设,河横生态科技园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绿色食品开发为主体的特色逐步凸现,初步建成了以万亩无公害优质水稻、千亩油菜、花卉、苗木、瓜果等为主体的特种种植基地;以河横家禽育种有限公司、正荣特种禽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为主体的特种种养殖基地;以大米、酱菜、蛋品等绿色食品为主体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以及以原生态场为主体的立体种养、废弃物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试验基地。园区年综合经济效益达6亿元。
庄稼一枝花,科技来当家。河横村先后与12家农业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合作开展技术研究、组装集成、成功孵化和示范推广,南京农业大学研制的生物农药、扬州大学农学院研发的优质水稻丰产栽培技术、里下河农科所研制的生物肥料等均在特种种植区最先得到试验应用。
河横村还利用“河横”品牌和生态资源大做绿色食品文章,发展和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围绕“河横大米”、“三泰酱菜”、“如春蛋品”、绿色草鸡蛋、灰天鹅等5大系列10个绿色食品实现了区域化布局。河横大米被驻港部队和中国极地科考中心“雪龙号”指定为专用食品。绿色产品总值达1.5亿元,河横的农民为绿色食品提供原料人均收入2000多元,涌现出800多个纯收入超万元的农户。河横不仅成为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也成为全国发展生态农业的典范?
河横致力研究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要效益的生态建设模式,创造性地在村中心地带建起了一个占地150亩的循环经济同,2004年初,投资500万元,启动了循环经济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的价值目标正逐步实现。
展现生态农业旅游新画卷
近年来,河横依托“全球500佳”的生态资源优势,主攻绿色品牌、生态牌,不断拓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发展道路,确立了以“观光农业”、“绿色餐饮”、“健康家同”、“环保教育”为特色的旅游方向。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在农业旅游上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在河横生态农业科技园内先后打造了蝴蝶兰成花基地、河横葡萄园、千亩油菜花、灰天鹅养殖基地、特禽养殖场、循环经济示范同等10多个生态景点。一个集生态农业、外向农业、高效农业、观光农业于一体,以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经济循环为特色的新园区已初具规模。
以花为媒,河横打响生态农业旅游的品牌。2005年4月,河横村首次实现对外开放,成功举办了首届河横菜花节,向游人和社会各界集中展示了近年米的生态旅游农业建设成果,期间,8万多名游客和各界友人走进了“全球500佳”。菜花节的举办,引起了礼会的广泛关注,挖掘了潜在的礼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绿色食品产业是河横村的支柱产业,在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进程中,河横人又赋予了这些绿色食品代言旅游商品的新“使命”。据了解,仪绿壳草鸡蛋一种商品,去年河横园区就售出5000万枚,河横葡萄同的葡萄去年首次挂果,总产量突破60万斤,他们计划在今年葡萄丰收的季节举办河横葡萄节,把葡萄“包装”成又一个旅游商品,以此来扩大影响,推动葡萄的产业化经营和旅游产业的发展。
2005年10月,河横村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农业旅游示范点。同年底,河横成立了旅游服务公司,跟上海、南京等大中城市30多个旅行社建立了联系。从去年3月起,上海良友旅行社每周都会组织一批50多人的旅游团来河横观光游玩。而随着游客的增多,“河横牌”系列农副产品的知名度也在全国迅速扩大。
河横村与AAAA级溱湖风景区、同家级湿地公园、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溱潼镇毗邻。利用这一优势,他们积极开发“河横生态乐园”,使生态乐园和生态农业融为一体,互为补充,让中外游客在观光的同时了解河横的绿色食品,购买河横的绿色食品。
生态家园范文3
一、做到三个结合指导建
1、沼气池建设与调整农业结构相结合。近年来,我们依托畜禽养殖优势紧抓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促进了畜禽养殖规模的扩大,有力地促进了种养殖业的发展,对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起到了推动作用。初步测算,一户建池农户年增收节支1500元,全镇可直接增收节支372万元。三年来,全镇养猪规模进一步扩大, “三改”农户可年增加生猪出栏2.9万头;文庙、古堤、秦杨等村发展“猪-沼-菜”无公害蔬菜基地1500亩;四合、杨场、韩场等村发展“猪-沼-鱼”生态养鱼380亩,闵台、伍家场、东岳庙等村发展“猪-沼-棉”高效种棉基地20__亩。
2、沼气池建设与规范农民建房相结合。在工作实践中,我们发现“一建三改”效果好,但“三改”费用高,一般农户承受不起,拆了再改,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农户也不易接受。近年正值农民改建、新建住房高峰期,如果在农民改建、新建房屋时,把建房与建池、建厨、建厕、建圈结合起来,可一步到位。为此,镇委、镇政府及时出台文件,把这项工作纳入村干部工资考核内容,年终验收结帐。引导农民在改建、新建房屋时,按照统一规划放线(由城建、土管统一放正屋边线、正负零,由能源管理站统一放沼气池、厨房、厕所、猪圈位置线),统一施工图纸(由城建提供正屋图纸,由能源管理站提供建池、建厨、建厕、建圈图纸)建设新居。近年来,农民建房先建沼气池,已成为我镇农村建房户的自觉行动。
3、沼气池建设与改善农村环境相结合。近年来,我镇畜禽养殖的发展迅猛,但大量的畜禽粪便及生产污水任意排放,造成周边环境污染,通过采取畜禽养殖户配套建沼气池,人畜粪便、生活污水入池,有效地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同时,我们按照“三改一建、三清一绿、三规一提”的要求在全镇主要道路两旁,村庄房前屋后栽植樟树等绿化林木近3万株,沿主路、主沟的湾组每5-10户修建一口垃圾池探索农村保洁机制,13个试点村已建垃圾池196口,配备垃圾清运员13名,每天清运一次,村庄、庭院、河渠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二、抓好三大示范引导建
在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工作中,我镇始终注重示范样板的带动作用,着力建设生态家园示范样板工程,以点带面,稳定推进。
1、抓示范组建设。20__年,我们在文庙村4组开展“一建三改”生态家园示范样板点建设,建池55口,三改配套55户,打水泥路 500m ,栽樟树560株,推广猪沼菜生产模式,建大棚 15个,发展无公害蔬菜110亩,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抓示范户建设。每建一个“百池村”,我们都要重点抓好10到30户典型,通过他们传帮带,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如任志清、毛兆华、向新阳等百余个示范户,他们有的是下岗职工,有的是地道的农民,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靠发展以沼气为纽带,种养业并举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家致富的。
3、抓示范片建设。今年,我们投入资金20余万元,每户按20__元标准进行补助,在闵台、珠玑寺等村进行连片建设,集中建池89口,全部三改到位,打水泥路700米,栽樟树、楠树、桃树、等绿化林木2400株,建垃圾池32个,并在门前统一做了篱笆墙,晾衣架,花坛,建成湾头荷花飘香、菜地桃树成行,门前花坛锦绣,房屋整洁漂亮,屋后“一建三改”,楠树挡风遮阳的花园式村庄。
示范点建设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极大地推动了我镇“一建三改”工作。刚开始,是干部做工作要群众“一建三改”,而现在,是群众求干部给指标“一建三改”。在闵台村,今年的任务是23口,到目前为止,已超额完成7口,要求建池的农户还有10多户,我们正在调剂任务数,以满足这些农户的建池需求。
三、落实三支队伍服务建
发展农村能源,建池是基础,管理是关键。只有建设好,管得细,才能发挥效益,持续发展。
1、村级建池队伍专业化。年初,我镇在横堤拐村组织建池现场会,全镇24名技工在这里摆开擂台,培训比武,择优聘用了13名熟练技工组建了一支建池专业施工队,分三个小组负责三个工作片的建池任务。半年的实践证明:组建专业施工队好处很多。一是解除了技工的后顾之忧,稳定了技工队伍;二是质量有保证,技工有抓手。由于施工队技工都是挑选的熟练技工,到专业施工队后,只建池,不做别的活,手艺越做越精,加之合同约束,施工队组建以来,建一口,成一口,无返工,无病池,得到群众一致好评;三是规范了建池市场,统一了建池价格,减轻了群众负担;四是集中建池,便于管理,减少了村干部、农户找技工难的麻烦,村干部集中一段时间全力抓建池,任务完成后,一心抓其他工作。
2、村级能源服务部网点化。全镇在建池较多的项目村建村级能源服务部6个,在建池达50口以上的村选配一名热爱农村能源事业,年富力强,有一定沼气使用、维修、安装技术的村组干部,沼气技工和其他热心人士担任村级能源服务管理员,全镇已选配管理员20名,50口以下的村由邻近的管理员代管。这些在身边的能源服务管理员随时随地为沼气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深受群众好评。半年来,这些能源服务管理员共为沼气用户维修病池54口,更换脱硫剂523包,更换滤水壶214个,指导上料启动368户,出渣补料1219户>!<,维修灶具316台套,安装沼气饭煲20多个。大大提高了沼气使用率,由原来的不足60%上升到现在的90%以上。
3、镇能源管理站建设规范化。今年以来,镇能源管理站和各村都建立了沼气用户档案,对建池时间、技工姓名、沼气池使用现状,电话号码等都进行了详细记载,实行跟踪管理,开展上门服务,主动为广大沼气用户排忧解难,提高沼气使用率,为农村能源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生态家园范文4
关键词 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现状;措施;成效;问题;对策;贵州毕节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350-03
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毕节市试验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统筹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以及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的策略,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具体措施;是推进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实现快速崛起的重大选择。现结合毕节市实施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情况作简要分析。
1 基本现状
2014年以来,毕节市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按照楼房景观化、设施现代化、生产无害化、庭院生态化、布局规范化的要求,以境内国道、省道沿线为重点,以自然村寨和农户家庭为载体,在贵毕路、毕纳路、毕威路、毕赤路公路沿线,在自然环境优美、干部群众积极性高的自然村寨,率先选择16个自然村寨进行生态文明家园示范点建设。这些示范点共涉及农户4 933户,总人口20 312人,总劳动力9 666人,总耕地面积1 240 hm2,其中:水田121.8 hm2,人均纯收入2 180元。根据既定目标,毕节市加大农业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推动现代农业上台阶。形成一批产业聚集、循环高效、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文化繁荣的综合性、辐射带动力强的生态文明示范家园带,确保1年试点、2年推广、3年取得明显成效。
2 具体措施
2.1 加强领导,包点示范
为确保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项目工作健康有序开展,毕节市成立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组织指导和协调工作。试点村寨分别成立以乡镇党委书记任指挥长、乡镇长任第一副指挥长、分管领导任副指挥长的生态文明家园指挥部,加强试点村寨工作的组织领导,具体抓好项目实施和管理。同时,还建立副县级领导干部帮建联系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村寨工作机制,以便更好地加强指导督促。建立部门联系示范点帮扶机制,重点围绕生态文明家园目标示范统筹安排项目和资金,搞好组织协调和指导。建立干部驻村工作机制,市委组织部从市直单位选派优秀干部到示范点挂职锻炼,乡镇抽派5个人蹲点,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有人管的工作格局,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1-2]。
2.2 宣传发动,营造氛围
半年来,共召开动员大会26次,印发资料200余份,张贴宣传资料800余条,举办专栏30余期,组织参观学习4次,制作学习图片光盘200余张。通过多种形式,切实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了干部的积极性和农户的主动性,从思想意识上形成了全方位的宣传声势,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为全市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
2.3 搞好规划,找准切入点
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涉及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等内容,要求高、难度大,一定要有一个科学的发展规划。毕节市生态家园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地委、行署《关于开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意见》和《毕节地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实施方案》,并结合全市实际,编制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实施方案》和《工作意见》,各部门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制定了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实施方案和规划,做到早规划、早安排、早落实,完善“五改”、“五建”、“五化”工程的落实,以不同的形式切入生态文明家园建设。
2.4 加大投入,整合资源
从2009年起,市财政按每个示范点每年预算15万~20万元经费,用于16个纳入地区试点的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补投入。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试点村的贷款扶持力度。同时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动员协调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支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整合部门力量,把现有项目和资金向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示范村寨倾斜。整合人才资源,分期、分批组织生态文明家园试点村涉及的乡镇干部、能工巧匠及群众代表外出学习考察,拓宽思路、开阔视野,激发创造活力。加大对项目实施技术人才、建筑工匠、规划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和项目实施人员素质。有效整合人才资源,形成“上下一条心,全市一盘棋”的整体合力。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原则,形成生态家园建设合力,有力地促进了毕节市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截至6月底,毕节市共举办培训班8期,培训人员450人次,部分镇乡还特地从遵义、金沙等地聘请熟练技工20余人进行黔西北风格民居的新建和改建,并进一步聘请当地工匠为毕节市培育了3支技术过硬的技工队伍,为新建和改建工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统一购买材料。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自启动以来,部分镇乡采取统一采购材料的方式,既保证工作进度、质量,也保证购买材料时价格合理,大大降低了购买和运输成本[3-4]。
2.5 强化督查,统筹进度
加强督查考核。将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点督查内容,由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督促检查。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制定考核奖惩细则。建立对领导干部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方面的考核制度,作为对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保证劳动力调度。家中无劳动力是当前各试点的突出问题,为保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个别镇乡除通过包户干部积极动员外出务工劳动力近期回家参与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外,还由包户干部帮助从外村寨协调小工,有的农户自发组成“互助户”,互相帮助解决劳动力不足问题。
3 取得的成效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毕节市属边远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差,针对这一情况,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项目方面,从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基础设施问题入手,通过实施进村路、连户路、串户路和院坝的硬化,以及实施茅草房、危房的改造和房屋的美化靓化,使农民居住和生产生活环境得到很大改善。截至目前,全市已按《毕节试验区生态文明家园建筑设计通用图集》启动房屋新建141户,占计划数的178%;完成20户,占计划数的25%;房屋改造启动366户,占计划数的67%:完成206户,占计划数的38%。其中:木瓦房改造启动3户,占计划数的9%;完工3户,占计划数的9%;砖瓦房改造启动52户,占计划数的46%;完成36户,占计划数的32%;砖混平房改造启动311户,占计划数的78%:完成167户,占计划数的42%。已硬化串户路845 m2,占计划数的9%:已硬化院坝5 200 m2,占计划数的18%。
如撒拉溪镇永丰村寨子组,自2014年初启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以来,市新建办已整合启动资金40万元,用于寨子组60户房屋的黔西北风格民居改造。镇政府承诺为建房农户贴息贷款3万元,深圳市对口帮扶资金50万元用于通组道路硬化和院坝及串户路硬化和茅草房改造。市新建办争取到4级财政“一事一议”资金投入100万元用于村寨靓化工程,协调地区卫生局拟投入资金50万元用于计生、卫生、文化等综合服务楼建设。农办、农业局、水利局、畜牧局、卫生局、文广局、安监局等市直部门也斥资帮扶。
3.2 拉动产业发展
通过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大力发展“一村一品”壮大农村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如:大新桥办事处小河村有独特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由西向东十余千米的小河旅游区,重峦叠嶂、树木葱郁。小河地处岩溶发育地带,是一片罕见的峰林区。奇山异石林立,天然溶洞荟萃,彝族风情浓郁,享有名气的自然景点有海螺石、听鱼石、金狮拜宝象等20余处。人工景观有环湖岛、钓鱼池、游泳池、凉亭和不同档次的娱乐场所,土特产品和农家小吃。该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发展旅游业,开发“农家乐”。2009年上半年接待游客5 000人次,收入5万元,7家“农家乐”收入10万元以上。海子街镇红堰村,充分利用该村离城区较近、地势平坦、交通便利、有灌溉基础设施等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食用菌栽培技术在该村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食用菌栽培已从原来的2个组2个专业户发展到现在的9个组80余户。目前全村种植食用菌收入5万元以上的种植大户9户,收入2万元以上的种植户10户,全村仅此一项收入就达100余万元,实用菌产业已纳入全村主导产业。通过发展主导产业,做到“一村一品”,实现农民增收致富,为生态家园建设积累了经济基础。农民增收致富有了经济基础,就有了建设生态家园的迫切愿望,政府再给予引导,两者互动形成建设生态文明家园合力。
3.3 培育一批经纪能人
通过从基层干部和劳务输出中培育选择有一定经济头脑和一技之长的经纪能人,通过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当地农民致富,发展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如:清水铺镇橙满园村村支书带领村民大搞坡改梯基本农田建设,开山修路,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工程,引导农民栽种柑橘、大枣,全村仅此项收入逾600万元,水果生产已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如:某村民种植柑橘0.8 hm2,年收入5万余元,另一村民种植柑橘1.53 hm2,年收入达10万余元。加快了村民脱贫致富步伐,在大石山区建成了整洁漂亮的新农村。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 500元,成为毕节市的富裕村。
3.4 发展龙头企业
通过企业对口帮扶和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进行招商引资,实现工农互动,从而推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毕节市土老哥食品有限公司在撒拉溪镇永丰村落户,主要生产各种系列的辣椒面,产品已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及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该企业的落户,既带动了辣椒基地建设,又转移了农村劳动力,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毕节地区聚合生态有限公司在梨树镇小屯沟村落户,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坑木林基地的开发、木炭的加工,农民在公司上班月基本工资500元,加上计件工资每月人均收入超过1 000元。仅1个企业就带富了1个村,为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增添了新气象。
3.5 带动生态农业工程
农业局积极组织示范点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工作,在示范基地上大力实施无害化技术,积极推广生态型种植、生物多样性控害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杀虫灯灭虫绿色控害技术等无害化控制技术,减少化肥、农药等农用投入品的使用量,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努力使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示范基地申报成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由市果蔬菜站申报无公害蔬菜基地233.33 hm2,申报产品为脱毒马铃薯。二是由市果蔬站申报无公害水果产地,清水铺镇面积233.33 hm2,申报产品为柑、脐橙。已获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的有鸭池镇下坝村,面积200 hm2,由鸭池镇农业服务中心申报,申报主要产品为番茄。并逐步开展其他示范点的申报工作。
4 存在的问题
毕节市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存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经济基础薄弱,资金投入不足,部分试点新建户数超过原计划数。农民收入水平低,2008年毕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 742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6 703元、人均财政收入3 181.11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即工业反哺农业,支持生态家园建设的物质基础较差。生态文明建设补助资金非常有限,新建房屋每户补助8 000元、木瓦屋改造每户补助1 500元,砖瓦房改造每户补助3 000元,砖混房屋改造每户补助6 000元,串户路、院坝硬化补助45元/m2。奖励资金:新建房屋每户2 000元,木瓦房屋改造每户200元,砖瓦房屋政造每户300元,砖混房屋改造每户2 000元。多数农户资金缺乏,特别是新建的农户资金缺口更大,据技术人员统计,新建80 m2左右的新房,除补助外,还要另投入2万~3万元。如撒拉溪镇原计划新建户数为8户,现在拟建户数为24户,已启动13户。新建实际户数超过原拟建计划数,而房屋新建与房屋改造在标准上相差2 000~5 700元,造成了较大的资金缺口。二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建设模式单一。一些镇乡只重视基础设施建设,“五改”、“五建”、“五化”工程落实不到位。没有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民增收计划,引导农民培育主导产业、发展生产,在改善环境、实现增收上没有载体,既看不到又摸不着。三是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不适应新形式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需要。四是生态家园建设可持续发展存在问题。
5 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一是要解决当前经济基础薄弱,资金缺乏的问题,首先要进一步搞好区域内的资源整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乱、统筹安排、各记其功、优势互补、形成合力的原则,进行全面统筹,对所有项目和资金进行最大限度地整合。逐步建立起多层次、多元化、社会化的农业投入新机制。各级政府要带头向生态文明家园示范点建设倾斜,确保财政预算内资金投入的长期稳定,并逐年增加。积极倡导支持企业和社会各界,积极参加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政府应该组织相关部门积极争取外资支持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建立政府支持与依靠农民建设相结合的机制。二是在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着力推进产业发展,大力引导农民实施科技兴农,积极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培育新的支撑产业,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为更好地推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三是努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农民是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的主体,其素质的高低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对生态文明家园建设质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要依托“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项目,抓好农民技术培训工作,积极争取省农业厅及地、市相关部门的支持。组织有关专家,在生态文明家园建设示范点内,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技术培训工作。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的同时,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素质的新一代农民,也只有新一代农民才能完成生态家园建设的任务。四是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要稳定取得成果,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三农”问题由来已久,想用几年时间很快改变农村面貌是不现实的。要提高村民认识,增强文化素质,不要完全依赖政府,要有自我意识、创新意识、发展意识,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设,辅以政府的扶持引导,这样生态家园建设成就才能实现稳定可持续发展。
6 参考文献
[1] 王峰.毕节地区生态畜牧产业发展研究[J].乌蒙论坛,2010(1):46-51,82.
[2] 曹建荣,刘衍君,张秀玲,等.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生态文明意识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18):382-387.
生态家园范文5
一、大赛主题
本次活动以“生态家园 · 美丽中国”为主题,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照片,展现各地生态建设成果,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二、征稿细则
1、参赛作品以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为主要创作内容,重点反映秀美河山、森林景观、湿地风光、绿色庭院、宜居城市、野生动植物等凸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馨画面,以及开展绿色行动的感人场景。
2、作品创作风格、艺术手法不限,每位作者选送单幅作品数量不限,组照每组不超过6幅。所提供的单幅图片像素不低于300万,尺寸不小于32cm×21cm。
3、参赛作品须注明标题、内容说明、拍摄时间、地点以及作者真实姓名、联系电话、通讯地址。如信息填写不完整或所填信息与作品内容不相符,则视为无效投稿。
4、作者应保证所提供图片的真实性、原创性,只可对作品作尺寸大小、反差、亮度、对比度及饱和度的适度调整,不得进行添加、删抹、挪移等改变原始图像性质的技术处理。
5、作者对所提供的作品需拥有独立、完整的版权,不得侵犯第三人的著作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在内的任何权利,如有相关法律纠纷,由作者本人承担责任并负责解决。
6、本次大赛不收参赛费,不退稿。举办方对获奖作品拥有使用权(包括结集出版、复制印刷、影视制作、网络传播、学术交流等),不再另付报酬。其它未获奖照片,一经《林业与生态》杂志选用,则另付稿酬。
7、参赛者均视为已同意本启事所有条款。本次大赛解释权归林业与生态杂志社。咨询电话:0731-85550719。
三、奖项设置
本次活动将组织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评定,拟设置以下奖项:
一等奖2 名,各奖励3000元并颁发证书;
二等奖4 名,各奖励2000 元并颁发证书;
三等奖6 名,各奖励1000元并颁发证书;
优秀奖20 名,各奖励500 元并颁发证书。
四、投稿要求
本次大赛采用网络投稿方式,参赛作品须以JPG格式发送至电子邮箱:lyyst2010@126.com,并在主题中注明“生态家园·美丽中国”摄影大赛字样。本次大赛活动从即日起至2014年10月31日止。
生态家园范文6
目前,我国已步入现代化高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的绿化美化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大型乔木、花灌木等绿化树种的需求量日益增加。鉴于此,2007年袁云彪(现公司总经理)按照总公司的规划布局来到湖北,经过实地考察调研,他敏锐地发现在湖北潜江发展苗木花卉产业优势明显,潜力很大:第一,自然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潜江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江汉平原中部,发展苗木花卉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第二,交通区位优势突出。苗木花卉产品进出方便快捷,生产物流成本相对较低。第三,潜江造林绿化发展的氛围好。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关心林业、支持林业的氛围浓厚,社会化服务体系健全。第四,湖北等中部省份现阶段对园林苗木的需求大,而现有生产能力远不能满足,而且这种情形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扭转。针对这种情况,袁云彪请示总公司同意,于2007年12月在潜江工商局正式注册了企业法人——武汉周农园艺有限公司,后更名为“湖北滕头园林苗木有限公司”。
就这样,浙江的先进生产理念、新品种、新技术被带到潜江,经过四年多的发展,按照“苗木规模化、精品化、标准化”的要求种植了各种档次各种规格的绿化苗木,到2012年末,公司已完成投资7000万元,种植面积达到7724亩,其中周矶农场苗圃1920亩,广华苗圃2804亩,熊口农场3000亩,成为湖北江汉平原地区最大的、最先进的现代化绿化苗圃。公司种植的品种有枇杷、水杉、七叶树、栾树、樱花、红梅、罗汉松、红枫、玉兰、无患子、大叶女贞、桂花、海棠、马褂木、含笑、红梅、重阳木等二十多种适合在中部地区销售、在当地具有优势的乡土树种和名贵畅销品种,并推出了应用新技术的容器苗。
公司现有专业技术工人360人,管理人员25人,各类高级园艺师、工程师等中高级职称10余人,另聘请了多位专家、教授作为公司常年技术顾问。2010年公司被授予全省林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是省30家重点扶持苗木生产企业之一。
公司坚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重视科研投入,增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保证企业经营的可持续发展。公司先后与中国林科院、浙江农科院、湖北林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目前,园林树木建模与计算机平台、园林平行管理系统等科研项目正在有序进行。2011年4月公司被正式批准成为“中国林科院湖北分院园林植物试验基地”。
为了更好地满足日益提升的城市绿化美化要求,公司长期组织科研人员开展苗木品种筛选择优工作,选育并繁殖优秀品种,以求在市场占得先机。在原有苗木品种、技术基础上,不断引进优势品种,深入探究苗木在当地的生长规律,进行各类实验性调节,以加快苗木生长,取得较好的成效和经验。同时,为了满足苗圃高效生产的需求,设计发明了各类生产作业设备,显著提高了苗圃的生产效率,如大树出圃车,成功解决了大树出圃难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