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保健食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保健食品范文1
什么是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
保健食品的定义归纳起来,有三点概念要牢记:特定保健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特定的保健功效有哪些
保健食品的范围涵盖了27种功能,分别为:1. 增强免疫力;2.辅助降血脂;3.辅助降血糖;4.抗氧化;5.辅助改善记忆;6.缓解视疲劳;7.促进排铅;8.清咽;9.辅助降血压;10.改善睡眠;11.促进泌乳;12.缓解体力疲劳;13.提高缺氧耐受力;14.对辐射危害有辅助保护功能;15.减肥;16.改善生长发育;17.增加骨密度;18.改善营养性贫血;19.对化学性肝损伤的辅助保护作用;20.祛痤疮;21.祛黄褐斑;22.改善皮肤水分;23.改善皮肤油分;24.调节肠道菌群;25.促进消化;26.通便;27.对胃黏膜损伤有辅助保护功能。
要注意的是:“补脑”“提高智商”并非保健食品的功能范,我国也从未批准注册过“改善男性”的保健食品。
购买保健食品“六注意”
1.保健食品不是药
保健食品是食品的特殊种类,不能代替药品,不能宣传疾病治疗、预防作用。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人,切勿听信将保健食品比成灵丹妙药的虚假夸大宣传。
2.别把保健食品当普通食品
保健食品不含全面的营养素,不能代替其他食品,要坚持正常饮食。
3.正规购买最保险
要通过正规的渠道购买保健食品,索要正规的销售凭据,切忌通过非法的传销和会议销售等途径购买保健食品。
4.小蓝帽要看清楚
选购保健食品要认准产品包装上的保健食品标志(小蓝帽)及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依据其功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并按标签说明书的要求食用,切忌盲目使用。相关产品信息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网站查询。
5.如有疑问上网查
选购保健食品要检查保健食品包装上是否注明生产企业名称及其生产许可证号,生产许可证号可到企业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网站查询。
保健食品范文2
唉,又是一位稀里糊涂的把保健食品当药吃的患者。这样的情况,我已经不是第一次见到了。也难怪会不见效――拿保健食品来治病,那要是见效才怪呢。
“疑似药品”的秘密
把保健食品当药物卖,这恐怕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某某公司的某某“专家”、“主任”、“教授”与主持人一唱一和,鼓吹自己产品的“疗效”。要是光听他们的介绍,恐怕您真的会怀疑是不是有华佗再世、扁鹊重生了。不仅如此,在这类“节目”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有“热心”的“患者”打进电话。在广播里面大谈特谈自己服用此产品之后受益的经过及其“惊人奇效”云云。不过,所谓“外行听热闹,内行听门道”,只要您留意听,就会发现当这些做客电台的嘉宾们口若悬河,讲得天花乱坠时,却绝口不提一个“药”字――虽然他们推销的产品一般都被冠名为“xx片”、“XX胶囊”。那是因为,这些产品根本就不是药物而是保健食品!
无独有偶,当您茶余饭后打开报纸的时候,铺天盖地的广告中也不乏大篇幅,甚至占据半版的“XXX胶囊”、“美国XXX”,其功能主治多为“失眠多梦、头昏眼花、腰膝酸软……”等一系列似是而非的症状。可它们是药品吗?眼花缭乱的广告上虽然注明了“各大药店有售”,可却很难找到最关键的药品批号。而且,十有八九您会在这好大一片广告的最不起眼的小角落里发现一行细如蚁是的小字“卫食健字……”。这就怪了,既然是保健食品。也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为什么却羞羞答答地和读者捉迷藏,把“卫食健字”的批号藏到犄角旮里面呢?!
“保健食品”能治病吗?
看到这里,各位读者可能都会很关心一个问题,那就是保健食品对疾病到底有没有治疗效果?
其实,我们每天从饮食中摄取的各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对一些疾病是有治疗效果的。但是,必须强调的是,它们的治疗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试想一下,您生了病不去医院,光靠吃饭行吗?同样,所谓的“保健食品”。再怎么“保健”。也是食品,它和我们每天吃的饭并没有本质区别。“卫食健字”本身就已经证明了它不可能有药品那样明确的治疗效果,这就是生产商在大肆宣扬保健食品“疗效”的同时,却不得不在广告和标签上注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原因。您瞧,人家都已经明明白白地告诉您了,吃了我的产品没有疗效那完全是正常的――“本品不能代替药物”嘛!
神奇的“安慰剂效应”
说到这里,有些服用过这类产品的人可能会提出异议:“我服用过,确实有效果的!”
笔者完全相信您的感受。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把有疼痛主诉的外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他们都被告知将会注射止痛药。其中一组注射吗啡,另一组注射蒸馏水。结果注射吗啡的那一组有效率是75%,注射蒸馏水那组有效率也达到了35%!要知道,蒸馏水不含任何止痛成分。但却能使超过三分之一的人疼痛缓解。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安慰剂效应”。而且,吗啡组的75%有效率里面,应当扣除这35%的安慰剂效应,结果只剩下40%,这就意味着吗啡真正的止痛效果其实和蒸馏水差不多!
真正的药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保健食品呢?作为一名医生,我可以保证,即使是别的食品,甚至只是一杯白开水,如果有人向您隐瞒它的成分。并通过上述的种种方式告诉您它可以治疗疾病,那么同样会在一部分人身上收到效果。不少的症状、感觉都是心理作用在作怪,很多“病”其实都是可以用没有任何有效成分的安慰剂治好的。这样的现象在医学临床工作中几乎随处可见。
广告中的“障眼法”
这就是说,不少(当然不是所有)保健食品的“疗效”与其说是来自于成分,不如说是来自于心理作用――也就是广告。由于我们目前的政策法规对保健食品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尚不是很完善,于是就给某些不良商人提供了可乘之机。生产商们不惜血本把大量的“银子”投在广告费上,并且把产品冠名为“XX片”、“XX胶囊”,想尽各种办法刻意夸大其疗效,同时还反复强调“各大药店有售”,而不是“各大食品店有售”。这样做,就是想要利用大家的思维定式,制造出一种心理错觉:这种产品是药!
令人遗憾的是,很多不明就里的患者信以为真,把这些保健食品当成了药。而且往往在对方“疗程不足、剂量不够”的刻意误导下,一次又一次地追加投入。等到患者明白过来的时候,生产商早就带着鼓鼓的钱袋溜之大吉了。
保健食品范文3
一般来说,很少有人会把五谷杂粮、果蔬肉类等普通食品当作药品来对待。然而,当碰到一些保健食品时,对其表述的功能寄予了过高的期望,把它和药品的作用相混淆的,却大有人在。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
保健食品与药品是有着科学界定、严格区分的,用途也截然不同。
保健食品具有特定保健功能,适宜于特定人群,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
药品是用于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用以预防、治疗疾病的。
一些保健食品本身极具迷惑性,有的是外观与药品相似,混淆视听;有的是在功能介绍中,暗示对疾病有疗效,混淆概念。人们比较熟知的,如以“江新牌草珊瑚含片”冒充“江中牌草珊瑚含片”,以“新21金维他”冒充“21金维他”,以“念堂庵川贝枇杷膏”冒充“念慈庵川贝枇杷膏”等等。这些貌似药品的商品,近来被一些媒体称为“山寨药”。“山寨”是2008年我国的流行语,凡有模仿、复制、不正统、不入流的都被冠以――“山寨”,象“山寨手机”、“山寨春晚”等。但“山寨手机”总还能通讯,“山寨春晚”能娱乐大众,而“像药不是药”的保健食品,不具备药品的疗效,冠之以“山寨药”会误导公众,如此称呼似乎就不妥了。
另外,个别保健品的推销人员为了谋取利益,在社区组织产品宣传讲座、赠送或优惠购买的产品活动中,夸大功效、误导消费者将保健品当药品使用。
最具迷惑性的,则是非法添加了违禁成份的保健食品。服用后,貌似“立竿见影,功效神速”,其实耽误治疗,加重病情,危害健康,贻害无穷。因此,“劝君识清庐山真面目,莫把保健食品当药品。”
如何避免将保健品当成药品
那么,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讲,如何避免误入陷阱、上当受骗呢?。
首先,建议消费者到医院配药,或到正规的药店去买药、索要销售凭证。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药品零售企业经营行为的通知》后,各级地方药监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强监管力度,规范药店行为。
其次,要学会从外包装上识别药品与非药品的不同。正规的药品包装盒上都明确的印有药品批准文号,具体描述为“国药准字+1个字母+8个数字”;保健食品的批准文号是“国食健字+数字”,且有蓝帽子的标识。既不是药品也不是保健品的批号可以是“某省的简称+卫健用字+数字”,或是有“消”、“食”、“妆”、“防”字等批号的产品,甚至没有批准文号。
保健食品范文4
番茄红素是类胡萝卜素的一种,是自然界中抗氧化能力极强的天然抗氧化剂。番茄红素被誉为21世纪保健食品的新宠,有“植物黄金”之美称。琳琅满目的番茄红素保健食品随之呈现在消费者面前。
什么人应该补充番茄红素
现代都市生活使人体时刻处于来自饮食,化学物质和环境污染等因素造成的自由基氧化损伤的威胁之中。番茄红素无论对男性女性,都有极佳的保护作用。
例如白领人群,职场人士,长期受到手机、电脑辐射,经常喝酒应酬,吸烟或吸二手烟,工作压力大,加之常年奔波劳累,经常补充番茄红素,可以起到解酒保肝,抗疲劳,降低辐射伤害,保护皮肤的作用。
再如中老年人,代谢能力和免疫功能逐步退化,通过服用番茄红素,可以起到调节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降低患癌风险的作用。最为重要的是,摄取足量的番茄红素可使中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和罹患前列腺癌的概率大大降低。
番茄红素的选购技巧
消费者除需像购买普通食品一样,要选择保质期内的,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外,还应注意:
1 是否具有“小蓝帽”
国家卫生部批准(卫食健字)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国食健字)的产品均为正规保健食品。
2 看清番茄红素含量
分清标识的番茄红素是每粒,还是每100克,或是每个最小包装中的含量。最好换算成同样的基准,再比较含量高低。
若标识的是“番茄提取物”的含量,不代表含有等量的番茄红素。消费者需注意识别。
3 看产品的剂型
番茄红素是脂溶性的,与油脂同时摄入,会提高吸收利用率。因此,以油脂为基质制成的软胶囊是此类产品最佳的食用剂型。
5 对比内容物
4 分清天然与合成的番茄红素
番茄红素有天然提取、人工化学合成和微生物发酵三种生产制备途径。不同来源的番茄红素产品生物学功能存在差异。许多证据充分肯定了天然番茄提取物的生物学功效。
天然番茄红素因其中含有番茄中的挥发成分,会带有番茄的香气,人工合成的产品则没有这种番茄特有的香气,而微生物途径制备的产品则往往会带有一种“发酵”的味道。
另外,即便是天然提取的番茄红素,也会因提取工艺水平的不同而存在很大的质量差异。优质的天然番茄红素产品没有任何不愉快的气味,更不应该有刺鼻的溶剂气味。辨别番茄红素软胶囊优劣,可将其剪开后挤出内容物,常见的情形有以下三种:内容物为深红色,有较好的流动性,油脂迅速渗入纸巾,并有明显的暗红色微小晶体析出,有番茄及油脂的香气,无刺激性气味。
(此图为无任何添加剂,含量为10mg,粒的丰德天元产品。)
内容物在纸巾上不易散开。有的产品还伴有刺鼻气味。此为添加了助悬剂,标称含量为5mg,粒的产品。(非我公司产品)
保健食品范文5
1.谁伤害了消费者
2003年9月10日,北京市卫生局对纽海尔斯(NU-HEALTH)系列61种“保健食品”进行了查封,并禁止销售。这些被查封的“保健食品”由北京纽海尔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销,在北京的商厦、超市、药店销售,产品主要有活细胞羊胎素、核酸羊胎素、精纯白蛋白、男性每日营养素、壮男2000、 MV肝宝、高浓缩液体钙、维生素C片、牛初乳等。
据了解,这61种“保健食品”中,有的擅自添加禁止加入的育亨宾、提取物、羊胎素、麻黄等非食品成分;有的产品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有7种产品冒用保健食品批准文号,标签上标注的品名与批准内容不符;有 54种产品未获卫生部保健食品的批准并擅自在产品包装瓶标签和产品说明书中标有“抗癌、提高免疫力、增强肾功能、减少肾水肿、改善、防治艾滋病”等宣传文字。
在著名的互联网搜索工具“省略”上输入“保健食品 查处”关键词,显示约有 18400 项符合查询结果。可见保健食品的市场问题是比较多的。
那么,面对如此混乱的市场环境,消费者如何正确认识和选购保健食品?
2.什么是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又称功能食品,日本是公认的功能食品创始国。1962年日本厚生省首先提出功能食品的概念,80年代末又从法律上给功能食品定义:“功能食品是具有生物防御、生物节律调整、防止疾病、恢复健康等有关功能因子,经设计加工成对人体有明显调整功能的食品。”
1996年我国卫生部颁布的《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对保健食品做出明确界定:保健食品,是指能调节人体机能、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只适合于特定人群食用,不以治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此定义包含三个要素:1、它不能脱离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2、它必须具有一般食品无法比拟的功效作用,能调节人体的某种功能;3、它不是药品,不是为治疗疾病而生产的产品。可以说保健食品是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一种特殊的食品。
保健食品包括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和营养素补充剂。
3.我国现有多少合法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管理从1996年走上规范化的道路到今天已经8年了,据中国医药企业网(省略)统计,截止到2004年上半年,其间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共批准保健食品约5711个,其中国产保健食品5232个,进口保健食品479个。功能和剂型表现都比较集中,其中功能多集中在免疫调节、降血脂等方面,剂型则多为片剂、胶囊等。
在保健食品的“适应人群”标注项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国产保健食品中针对中老年人的产品远远高于婴幼儿、妇女类的产品,而进口保健食品这样的比例悬殊不大。这可能跟国外企业对消费群体细分程度比较高有关。
4.保健食品骗术揭秘
在卫生部门每年对保健食品市场的抽查中,都有一些生产经营商家被亮红灯,而对保健品的投诉也屡屡有之,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夸大实际效用上。下面,笔者综合个人经验,对保健食品消费中经常遇到的几种骗术,予以“揭秘”。
1)无中生有的虚假宣传。这类产品无卫生部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号,或伪造虚假批号,违法宣称产品具有“保健功能”。这种情况常见于一些小型企业和进口企业,受利益驱动,为免除几十万元的申报费用铤而走险。机场附近的商店以及一些高档社区、会所、高级写字楼里都常见印着外文的瓶装保健品出售。有的洋保健品上贴着打印的中文标签,仅仅只是标注了产品名称,有的甚至包装上的英文说明与产品并不一致。
2)宣传疗效或暗示疗效。保健食品可以预防调节纠正机体的亚健康状态及一些疾病,象高血压、高血脂等,但若用保健食品替代药物的治疗作用,就有可能影响治疗,轻则病情加重,重则危及生命。很多消费者混淆了“保健”与“治疗”的概念,认为保健品能够起到治疗甚至治愈疾病的作用,很多商家也故意把保健食品当作药品宣传、销售,有的企业甚至夸大其辞,宣扬其产品包治百病,损害消费者利益。
3)擅自增加产品功能或混淆名目,生造概念,大肆炒作。国家规定一种保健食品最多只能申请两个功能,但有很多商家为了扩大消费人群,就擅自增加产品的功能,甚至无中生有杜撰不在国家审批范围内的功能,如国家规定的保健食品的27种保健功能中,从未批准过“”,但大量广告中都巧立名目,将“抗疲劳”与“性保健”混为一谈,来蒙骗消费者。
4)虚假承诺,设置圈套。部分商家广告上号称免费试用、无效退款,而实际上其“免费试用”附加了许多苛刻的条件,“无效退款”更是找理由推脱。
5)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产品被市场淘汰或被国家有关部门查处后,不在提高质量上做文章,而是重新装扮一番粉墨登场,有的甚至连包装都不换,仅仅换个名字就又重新上市销售。
6)利用权威,作为卖点。一些产品以重金换取某些机构或专家的“青睐”,且不做任何实质性的检验,即冠以某某研究所、某某协会推荐产品,以此来骗取消费者信任。有的更假借专家名义,称“经××医院××教授推荐”,而专家本人并不知此事。
7)偷换概念,诱导消费者。一些商家为了多卖产品,就宣传凡是补品就是好的,吃保健食品,多补充营养只好不坏。其实不然,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服用保健食品的。从医学角度来讲只有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需要使用保健品来对机体进行调节。从养生的角度来讲,日常适当补充微量元素有利于 身体健康,而某些行业的从业人员服用抗辐射、促进排铅等有劳动保护性质的保健食品是有利健康的。对保健食品未分清其成分和功能是否适合自己,拿来就吃,很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8)为求效果,添加违禁成分。根据有关标准,作为食品的保健食品中是不能添加化学药品的,但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期的检验结果显示,抽查的18批减肥类保健食品无一幸免,所有产品都存在添加药物成分的情况,甚至在同一品种的产品中,竟会因批号不同而含有不同的化学药品。
5.什么是合格的保健食品
1)合法保健食品应经国家批准
保健食品的审批一般须经过三个环节:
①检验机构检验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检验机构负责申请注册的保健食品的各项检测,包括卫生学试验、稳定性试验、毒理学试验、功效成分检测、功能学试验(包括动物试验和/或人体试食试验)等。
②省级卫生部门形式审查
省、自治区、直辖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委托,负责国产保健食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形式审查和受理(2003年前为各省卫生厅)。
进口保健食品无须经过此环节,可直接向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提出申请。
③国家批准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注册司(2003年前为卫生部)主管全国保健食品的注册管理工作,负责组织评审专家对保健食品进行审查批准。审查合格后,颁发批准文号。
2)正规保健食品的功能必须在国家批准的保健食品27种功能之内(2003年前为22种功能),且每个产品最多允许申报两种功能。
2003年5月1日起实施的《保健食品检验与评审技术规范》规定保健食品的申报功能为:
除此之外,还有以补充微量元素为目的的营养素补充剂,也划归保健食品管理,这类产品无需做功能试验。
6.如何正确选购保健食品
1)认清产品包装上的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文号和标识
国家正式批准的保健食品都要有卫生部(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文号:“卫食健字”和“卫食健进字”(2003年前),或“国食健字G”和“国食健字J”(2003年后),分别对应国产产品和进口产品。同时,所有批准的保健食品都有“保健食品”标识:
值得注意的是,曾经在市场上风行一时的“保健药品”(药健字号),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禁止于2004年1月1日后在市场上出售,原有产品除自动退出市场者外,一部分转为药品,一部分转为保健食品。
2)仔细参看产品包装及说明书,确定产品的保健功能
我国审批的保健食品一共有27种保健功能,企业所宣称的其他任何功能都是不合法的,并且同一产品不能同时具有2种以上的功能(见上文)。消费者在购买时一定要注意分辨。一般来说,产品功能是要在包装上予以体现的,同时,保健食品的说明书也是经过评审部门审批的,企业不得随意修改。保健食品说明书格式如下:
“××××产品说明书
本品是由××、××为主要原料制成的保健食品,经功能试验证明,具有××××的保健功能(注:营养素补充剂无需打“经功能试验证明”字样,只需注明“具有补充××××的保健功能”即可)。
[主要原料] 填写全部主辅料
[功效成分及含量] 每100g(100ml)含:功效成分及其含量 (注:如无明确功效成分,则此项可以略去,但配料必须详细、明确。)
[保健功能] (如减肥等)
[适宜人群]
[不适宜人群] (如产品无不适宜人群,此项可省略)
[食用方法及食用量] 每次××量,每日××次(如有特殊要求,应注明)。
[规格] 最小食用单元的质量或体积,如10g/每袋。
[保质期] 以月为单位
[贮藏方法]
[注意事项]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引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4年《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
特别需要请中老年朋友注意的是,所有进口的“洋保健食品”包装上的说明文字也应该是中文,如果只有外文说明,又没有批准文号和保健食品标识,就可以立即断定此产品是假冒伪劣产品或非法走私的水货。
3)注意产品的禁忌,因人而宜选购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的批准证书上注明了一些不适宜人群或禁忌,并要求企业标注在产品包装的说明书上(见上文)。消费者在选用这类保健食品时要注意是否适合您或您要送礼的对象。特别是年老体弱的老人、常年患有慢性病的病人、儿童及青少年、孕妇等,一定要在选择保健食品时注意查看服用禁忌,以免造成对身体的危害。
4)认识保健食品的属性
保健食品的基本属性是食品,而食品不同于药品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更注意安全性,后者则以治疗为目的(见前文)。购买保健食品时注意不要盲目听信夸大宣传和虚假宣传,以免贻误病机。
5)充分认识保健食品产品中的原料和有效成分及其相应的产品
任何保健食品产品,都需标明主要原料和功效成分。根据国家规定,保健食品的原料必须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选择,超出这个范围,就要进行更严格的检验,如果含有禁用物品,该产品则为违禁产品。这个范围包括中国医学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编著的《食物成份表》中的普通食品和一些“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见相关链接)。认识了保健食品产品的原料和有效成分,就可以明确该产品所具有的保健功能是否相对应,是否相符合,也便于认识假冒伪劣产品。
6)应购买适宜于自身食用的剂型
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的剂型,有传统食品形态的剂型,如袋泡茶、酒类制品等;也有药品剂型,如胶囊、口服液、冲剂、片剂等。药品剂型占当前保健食品产品的80%:由于各种适用人群存在差异(如有的人群不适宜酒类等),故应按自身特点选购适用剂型才好。
7)到正规药店、商场、超市或保健品专卖店购买
购买者一定要到信得过的药店、商场、超市或保健品专卖店购买,切勿贪图价廉、大降价或到街头摊贩处购买,以降低买到假冒或掺假产品的几率。
相关链接一:
保健食品范文6
同时服用作用相同的保健食品和药品但不减药量许多患者在使用中、西药物治疗的同时,还服用保健食品,以期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目前市场上有一些保健食品打着“纯天然”的旗号,实际上为了达到效果却添加了西药。最近有媒体报道,一些对糖尿病有辅助治疗作用的保健食品和中成药中非法添加化学物质“格列苯脲” (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又叫优降糖),有的还加了格列齐特(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和格列吡嗪(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等降糖西药成分。上述3种药物的降糖作用强度很大,患者如果在服西药降糖药的同时,服用作用相同的保健食品或长期大量服用添加了西药的保健食品,会造成病人低血糖或。肾病,甚至导致死亡。
此外,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2009年初曝光了5种擅自添加违禁药物的保健食品,其中有3种擅自添加西布曲明。西布曲明是一种中枢神经抑制剂,具有兴奋、抑食等作用,它有可能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厌食、失眠、肝功能异常等严重的副作用。由于该药价格低廉,而且确实有一定的抑食减肥功效,屡屡被一些不法商家加入减肥食品中牟取暴利。据介绍,该药在德国、美国、意大利等国曾导致数十人死亡而被许多国家禁止使用。消费者如果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服用含有非法添加西布曲明的保健食品,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认为保健食品无副作用而任意服用有人认为保健食品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毫无科学根据的。特别是添加了营养药物的保健食品,其治病与致病作用仅仅是剂量的问题。那些排泄缓慢、有蓄积作用的营养药物,如脂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更是如此。长期大量服用维生素A,会出现毛发干燥或脱落、皮肤干燥瘙痒、贫血、眼球突出、剧烈疼痛、呕吐等;大量服用维生素E,会引起血栓性静脉炎、肺栓塞、高血压、肌肉萎缩等。微量元素硒的每日推荐摄入量仅为50~200微克,但市场上某种含硒的口服液说明书上却写着“多饮不限”,过量摄入硒会引起脱发、脱甲症、白内障及肝肾损害。维生素c具有广泛的医疗作用,也是许多保健食品添加的营养药物。但最近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573位中年男女进行了观察,发现每天服用500毫克维生素c并且连用一年的人,其颈部大动脉动脉壁增厚的速度是那些不服任何保健品人的2.5倍;如果服用维生素C又同时吸烟,动脉壁增厚的速度会达到正常人的5倍。由于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核黄素(即维生素B2)具有氧化性,两者合用产生氧化还原作用,有害于人体健康。大剂量补充维生素c还可增加人体对维生素B1、B12:及叶酸的需要量,造成这些维生素缺乏症;还会破坏免疫细胞,不仅妨碍白细胞摧毁病原菌,而且对病原菌和癌细胞有保护作用。长期口服或注射大量的维生素c,可造成人体对维生素C产生依赖性,一旦停服会造成暂时的维生素c缺乏症,出现牙龈出血、齿龈肿胀、牙齿松动等早期坏血病症状。再如,缺乏维生素D会引起佝偻病,但维生素D过多却会出现维生素D中毒症。有医生2001年去外地巡诊,曾发现了100个维生素D中毒的孩子,症状为恶心、呕吐、腹泻。起初医院按消化不良治疗,后来才发现是维生素D吃多了。
不因人制宜,跟风服用保健食品人体的差异性很大,对别人很有成效的做法,对你却未必有效。如果不加分析随便服用,很有可能带来危害。
例如。含有Q-3脂肪酸的深海鱼油,英文说明书里写得非常清楚:“Pure Salmon fish oil(纯的三文鱼油)”。中文说明书删除了这句话,却加上了“具有帮助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脏血管疾病的功能,可以预防血液凝固及血栓形成,缓和中风,减少动脉硬化和高血压,降低血液黏度,促进血液循环及消除疲劳。老人服用本品可以减少患老年痴呆症的可能性。”这段话是说明深海鱼油有治病功能的,违反了美国联邦法,是要被美国药品管理局取缔和面对消费者协会的。美国哈佛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Q-3脂肪酸减少心脏猝死的原因之一,是它能阻止那些最不稳定的心脏细胞发挥功能。但对于因心脏供血不足而发生心绞痛或慢性心衰的人来说,阻止这些心脏细胞发挥功能,会降低心脏的泵血能力,反而增加心脏猝死的危险。美国科学家早在2005年就警告妇女、儿童慎用海鱼及其制品,以防发生汞中毒。再如,褪黑素在英、法、意大利、加拿大等绝大多数国家必须持医生处方才能购买,在德国被禁用,在美国,褪黑素用粗体大写英文字母写道“十六岁以下的儿童不宜服用”。却有不法商人用中文在店铺里写着“新到助长儿童大脑发育的‘脑白金’。存货不多,请速购买。”有许多家长跟风给孩子吃含有褪黑素的保健食品(即脑白金),认为这样可以改善睡眠,开发智力,不仅毫无必要,长期服用还会损害儿童脑垂体正常分泌褪黑素的功能,影响孩子发育。
再如,蜂王浆是蜂制品中的珍品,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可增进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组织再生能力。但蜂王浆并非对人都益处。医学验证有5种人不宜服用人参蜂王浆:
(1)体质过敏者。蜂王浆中某些刺激物质易使体质过敏的人产生过敏反应,出现皮肤瘙痒、皮疹、气喘、呼吸困难、咳嗽、打喷嚏,以及呕吐、眩晕等过敏症状。
(2)腹泻及肠道功能紊乱者。动物试验表明,蜂王浆可引起肠道强烈收缩,对原有腹泻或肠道功能紊乱的人,可使症状加重。
(3)糖尿病患者。蜂王浆中含有葡萄糖,服后可很快被吸收,进入血液中,使血糖迅速上升,使糖尿病人病情加重。
(4)低血压者。蜂王浆中含有类似乙酰胆碱样物质,有引起血压下降的可能。原来低血压者,服后可使血压降得更低,加重低血压症。
(5)有乳腺癌家族史或已经患了乳腺癌的女性。因为蜂王浆中含有大量雌激素,而雌激素过高是引发乳腺癌的原因之一。含雌激素的保健食品还有西洋参、胎盘、花粉、甲鱼、黄蟮、雪蛤等。此外,发热、吐血及黄疸病人,服用蜂王浆有使病情拖延甚至恶化的可能:术后虚弱者也不宜服用蜂王浆,会影响疾病康复。
因此,对保健食品正确的态度,应是因人制宜、
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结合自己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选用。
把保健食品当正常食品吃有些人为了减肥少吃饭,又怕营养不足,于是把保健食品当饭吃,以为自己已经摄入了足够的维生素、蛋白质,是极其错误的。
第一,保健食品不含全面的营养素,不能代替正常饮食。天然食品永远是摄入营养素的首选途径,再昂贵、成分再复杂的膳食补充剂,都比不上天然食物中所含的营养。例如目前市面上出售的化学合成维生素C,一般只含有抗坏血酸;但存在于未加工食物中的天然维生素C还含有维生素P,能够提高维生素C的效用。天然维生素E中也不仅“a-生育酚”一种成分,而是含有全部的生育酚,能产生更大的疗效。此外,在谷物、蔬菜中,除了维生素外,还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和很多人类至今还未发现的活性成分,它们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协同作用,目前医学界还没完全搞清楚。人工合成的各类维生素、矿物质,其作用难与天然食物媲美。
第二,正常人体具有吸收食物中营养素的能力,如果把保健食品当饭吃,习惯于从药片中大量摄入营养素,就会降低机体对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能力。
第三,如前所述,营养素吃多了也会中毒。因此,只服用保健食品而不吃正常食物,人体无法获得所需的其他营养素,又降低了人体具有吸收食物中营养素的能力,是无法保证健康的。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情绪乐观,才是正确的养生之道。根据不久前的新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正常成年人每天推荐的食物为:油脂类25克,奶类及奶制品100克,豆类及豆制品50克,畜禽肉类50~100克,鱼虾类50克,蛋类25~50克,蔬菜类400~500克,水果类100~200克,谷类300-500克。如果读者按这些标准吃,营养就足够了,不需要再吃什么保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