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1
秋已暮,黄叶舞。走在熟悉的街道上,一枚梧桐叶,不经意间就会驻足柔软长发中。绿化带里,夏日里出尽风头妖娆璀璨的花红,伴着一场夜雨的淅沥,褪去浓妆艳抹风采。沧老的容颜,再也没有了妩媚和高傲的神情。
性格注定我是属于多愁善感的女子。悲秋的情结,如掌心里纹路已经深深地融入骨髓。仍然,还是,那样漫不经心的穿行在深秋的时光中,然,心却没有昨日的暖意。寒冷透过浅紫色毛衣,肆无忌惮的滤去薄浅的体温,被秋风吹干的轻愁悄然爬在眼角。无需刻意,指尖触摸到都是秋凉如水的悲情。
自从搬进新居,一条横跨涡河的桥梁成为了链接新家与旧居的唯一途径。日新月异的城市改造,今天还是处在闹市的家或许明天就成了被遗望老城区。摸摸囊中羞涩的钱包,还是说服自己为到新城区买房子努力一下。每次,路经新城区,那一幢幢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楼宇,上下楼无需再一个阶梯又一个阶梯蜗牛一样攀爬。天然气如一泓清泉潺潺流入厨房,房间里,再也不会有液化气那刺鼻子的味道,出门、回家轻点电梯按键,嗖,嗖,嗖,轻轻飘落在家门。这样的日子,过得好不优哉游哉!经不住我三番五次的鼓动,买房子终于慎重提到日程上。经过认真、细致的考察、斟酌,终于在三月份,尘埃落定。
其实,我骨子里一直是个怀旧、重情之人。然,我却不知,原来自己的身体里也带着或多或少的喜新厌旧的细胞。虽然与新居相处时间不足老屋的十分之一,但是,发自内心对新居的偏爱却多出老家几分。
新的城区、新的小区、新的楼房。一排排、一幢幢漂亮气派的楼房,井然有序的排成欢迎的姿态并列着,让你情不自禁就会为之心动和向往。小区内的绿化更是让人耳目一新,四季碧绿的树木安然的坐落在楼前楼后。春天里,整个小区绿化带中,各种花儿次第开放,姹紫嫣红;夏天里,郁郁葱葱的倒影染绿平坦的宽敞的道路,沐浴在夕阳中浅红塑胶地面的篮球场,斑驳着扑朔迷离的碎影。斜阳穿过楼房的间隙,把长长的影子投到阳光的墙壁。香樟树的叶子,摆出各式诱人的媚姿,撩拨着爱恋的目光,不时,淡淡的香穿刺鼻翼弥漫心扉。一株株花期漫长的紫荆花,花开如云,袅袅如烟,萦绕枝头。进入秋天,天高气爽,碎碎如星的桂花,摇曳着浓浓的桂花馨香,无论你从小区任何地方走过,走在干净整洁的道路上,你都会感受到淡雅素香流转的氛芬,你的身上都会沾染上这浓淡相宜的馨香。
也许正是因为我天生就爱这些花花草草的情愫吧!想当初,买房子时,第一眼看了,就从心里喜欢上这里。应该说:决定在此落住,这些花草占有一大部分原因。
每每,晨起或者晚饭后,站在阳台,目光落在这些带给我无限欢喜和愉悦的绿叶红花上,心里就会氤氲丝丝感动;眉宇间,缱绻着缕缕释然的快乐。那一份的幸福安然躺在翠绿的枝头。不知道多少个日落黄昏,我背靠夕阳,任沸腾的思绪,煮开那些薄凉的过往,还有沉睡在光阴流年温床的诺言。
记得,刚刚搬过来的第一个早晨,一向喜欢睡懒觉的我,早早起床。推开海蓝色玻璃阳台,蓦然的惊喜,让我兴奋不已。站在我家二楼阳台,俯瞰一楼用不锈钢围绕的小院,勤劳的主人,用竹杆交叉搭起的架子上,爬满了密密匝匝、层层叠叠的黄瓜藤、豆角秧还有南瓜藤,这些绿油油的枝枝蔓蔓,层层叠叠铺满小院上空,偶见有一二根胆子大的蔓藤居然偷偷地把头伸进我家阳台。绿荫下,一个大姐模样的女人,弯着腰正从一株株辣椒秧上采着一枚枚嫩绿的辣椒。端在手里的小盘子中,二枚还带着露珠西红柿,亮晶晶红彤彤的模样,让人不由垂涎。没有想到,在这钢筋水泥围成的城市里,居然,我还幸运欣赏到这样一幅唯美的田园风光。在我短声长叹中,老公也来到阳台。我好生埋怨:当初为什么我们不买一楼,那样我们也可以享受一下这种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
秋天是让人怀念和感伤的季节,也是带给人期望和收获的季节。
秋天是一首诗。这诗,可以是抒情,可以是伤感,也可以是生活沉淀的厚重。随意翻看一本诗集,关于描写秋天的诗句都会铺天盖地的映入眼帘的。“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每每,品读这些唯美的诗歌,就会被诗人的心情和感受深深地感动着,更会体会到诗人那充满激情和奔放的情怀。我知道,此生残年,我终是无法写出这样流传千古的佳句丽篇。可是,与生俱来对秋天喜欢却根深蒂固融入我的血液。我喜欢这清浅秋的况味。于不急不燥中领悟生命的辉煌,于萧瑟清凉中怀揣期望,于恬静安逸中感受心灵深处的悸动。行走在微凉的秋天里,如踏行清丽唯美的诗行,诗化的心,嫣然穿梭在秋意盎然的时光里。温馨的记忆,隽永的画卷,伴着飞逝的时光,演绎着生命的深沉静美。暮秋清寒意怡情,拂风抚叶诗浅吟。斜阳醉躺柳梢头,晕染碧波鸭归隐。
秋天是一幅画。黛色素笺,蔚蓝铺底,清风瘦笔,飞花研墨,金黄点缀,红叶落印,感慨留白。暮秋的月光,如刚刚沐浴初乳般少女,着一袭薄如蝉翼长裙,飘飘然;婆娑中,剔透着如梦如幻,似雾似纱的朦胧。依依垂柳,已经换了一身着装,金黄色的叶子随风曼舞。静谧的月光,缓缓在身上流淌。泊一泓期望,在月影缱绻的静谧里,把沧桑人生潋滟成陈年美酒。斟一杯月光慢饮,枕着红叶的心事,荡一枚扁舟,在月光银波里漾向秋彼岸。银月披身微风碧漾,秋韵沾染暖沧桑。
秋天是一首歌。“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暮秋的季节,无论你身处哪里,无论你是抬头还是低眉,秋天就像一首悠扬抒情的歌在心里低吟浅唱。如洗的天空,闲散的白云,惬意的微风,绵绵的细雨,飘飞的落叶……北行大雁的羽翼,把薄雾剪成夕阳下色彩斑斓的彩虹,披挂在山麓枝头;秋的丰盈,绽放在金黄色的波浪和层林尽染田野山坡上。秋如一个优雅风韵的中年女子,仪态万千,婉约为歌。
秋天是一个梦。“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秋天的梦是多彩旖旎的。我在光阴的此岸,隔着旖旎的秋景,痴迷彼岸“绿肥红瘦”的迷离。沉醉在秋天童话的梦中,携光阴的梦想飞行,遨游在深邃碧蓝如海的天空,白云为帆,雨丝做桨,舞出我的人生最华美的篇章。我要把所有的牢骚、烦恼、埋怨丢弃,只带淡然、宁静同行。
喜欢安静的依窗而立,遥望天空,任思绪洞穿窗棂,揉撒在秋日的高远的天际中。沿着光阴的隧道,触摸生命的轨迹。细数一枚落叶的经络,感慨人生的诸多无奈。流年陌上,一路走来,在熙熙攘攘的人潮中,体会一份属于自己的孤寂。世界与我而言,我只是路过;我与世界而言,我只是借居之人,过客而已。人生如梦,沧海桑田,掬一缕秋韵盈怀,温暖薄凉时光。夕阳下拉长的身影,诠释着几分沧桑和无奈。
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2
在传统的诗歌教学活动中,幼儿作为被动的接受者,只机械地听读、朗读、背诵诗歌,教师也会以幼儿能否背诵出诗歌作为衡量诗歌教学活动效果好坏的标准,只注重了教师“教”的过程,却忽略了幼儿“学”的过程真正应该学的是什么,从而埋没了诗歌中所蕴含的深层教育价值。当然,这样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受教学条件与教育观念的制约产生的,随着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运用于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日益凸显。在幼儿园大班的诗歌教学中,我们尝试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灵活性、新颖性、直观性、趣味性、可操作性、互动性等优势,深度挖掘诗歌的多层面教育价值,大大提高了诗歌教学的效果。
一、巧妙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调动幼儿学习诗歌的情绪,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接受新鲜事物的前提,当我们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探究的兴趣时,才会自然而然地将自己融入其中,幼儿更是如此。对于幼儿而言,诗歌不过是将语言按照节奏说出来,在没有走进诗歌的意境、不理解诗歌的内容之前,幼儿会觉得读诗歌远不如听故事来得有意思。如果不能将幼儿的兴趣与情感带入诗歌当中,我们的诗歌教学最终仍然只能落到朗读与背诵上。众所周知,现代信息技术融图像、声音、文字于一体,色彩鲜艳、活动多变的幻灯片及悦耳动人的音乐,会使幼儿的学习情绪、求知欲望自发地释放出来,从而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并能将这种情绪贯穿于活动的始终。例如在大班的一次语言活动中,笔者选择了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动内容,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诗歌仿编的内容,以理解原诗歌的内容和句式结构为基础进行仿编。幼儿如果要仿编新的诗歌,对原诗歌的内容就必须有清晰透彻的了解和理解,为了将幼儿引入诗歌的情境中,笔者利用信息技术完成了本次诗歌教学活动的精彩导入。活动开始后,在《秋日私语》的音乐背景下,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现了一个飞舞而来的小天使,并以小天使的口吻告诉幼儿:“小天使带来了秋天的秘密,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幼儿的探究心理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屏息等待着小天使带来的秋的“秘密”。接下来,在《秋日私语》的音乐所带来的秋的宁静与深沉中,笔者边声情并茂地朗诵诗歌,边结合原诗歌的每一句内容播放以秋季景色为素材的幻灯片,把每一张幻灯片都加入了活动的效果。孩子们在唯美的诗歌情境中,在幻灯片的提示下,情绪始终处于对秋天美丽景色的陶醉状态,仅仅欣赏了一遍诗歌,已有半数以上的幼儿记住了诗歌的内容,这为下一步理解诗歌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充分挖掘诗歌教学的美育价值
中国的语言文学享誉全球,尤其是中国的诗歌,在语言意境、艺术形象、语言结构方面所表达的美感都是其他语言形式无法比拟的,因此幼儿园诗歌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美育功能。要让幼儿充分感受到诗歌中多层面的美,光靠传统的教学手段是难以完成的,而现代信息技术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优势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
1.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展现诗歌的形象美,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
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画面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我们从幼儿对动画片的痴迷不难总结出幼儿的思维特点,因此,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对幼儿思维特点的适应。例如在大班欣赏诗歌《春天的秘密》的语言活动中,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结合诗歌内容,简单画几幅春天的景色画,边说诗歌边出示画,往往因为画面呆板、色彩美感不够等原因无法将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美、意境美淋漓尽致地展现。而利用信息技术,将诗歌中描绘的春天的景色制作成有声有色有图像的幻灯片或录像片,教师边朗诵边播放影像资料,将一幅幅生动的春天画面真实地呈现于幼儿眼前,使幼儿仿佛置身于春天的美景中,从而陶醉于诗歌的意境中,将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全部激发出来。再如在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的活动中,诗歌中“枫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欢快的红色;松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摇来晃去的绿色;大地对小天使说,秋天是迷人的彩色。”对于幼儿来说,尽管枫树、松树、大地是具体的,可欢快的红色、摇来晃去的绿色、迷人的彩色却是抽象而难懂的。而运用信息技术,幼儿在白板上看到的是火红的枫树叶在秋风中飞舞着落下,松树在秋风中晃荡摇摆,黄红绿交织的树林、土色的山坡拼出的彩色的大地,抽象的诗句变成了一幅幅动态的秋天画面。这样的画面与文字的完美结合,使诗歌中蕴藏的形象美深深地印在幼儿的脑海中,短短几句诗句,却容纳了大自然无尽的美。在散文诗《落叶》中,栩栩如生的拟人化手法,使得诗歌中的小虫、小蚂蚁、小鱼、小燕子这些原本就为幼儿喜爱的小动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当教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集图文声像于一体的功能,将诗歌的内容制作成动画供幼儿欣赏时,幼儿轻松地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体会了诗歌的意境,创作欲望被大大地调动了起来。在教师和信息技术的引导下,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自己喜爱的其他小动物续编到诗歌当中,充满了童趣。
2.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营造诗歌的意境美,引领幼儿融入诗歌的情感
语言的魅力在于其富于变化,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对话,使得故事富有生命力,而诗歌语言的美更多体现在诗歌的意境上,意境需要用心去营造,去体会。传统的诗歌教学之所以不能调动起幼儿内心的情感,是因为在师生的朗读与背诵中很难营造出诗歌的意境。而运用电教媒体,我们可以通过音效将诗歌置于音乐背景中,
也可以让诗歌中的形象说话。如大班的诗歌《春雨》,我们可以让幼儿根据生活经验描述雨的声音,在请幼儿欣赏诗歌时,配上春雨的“滴答”“滴答”声,营造出春雨的意境。再如诗歌《春天的秘密》教学中,燕子的叫声、小河的流水声、拖拉机的耕种声,加上朗诵诗歌时分别以燕子、桃花、小河、农民伯伯的口吻分角色朗读,春的意境便会带幼儿走入春天的绚丽色彩中。
3.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凸显诗歌的结构美,引导幼儿尝试诗歌的创编
中国的古典诗词讲究对仗工整、平仄有序、简短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其实是对诗词的结构要求。儿童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自然流畅,这里要求的也是诗歌的结构。因为诗歌具有结构美的特点,所以便于幼儿欣赏与诵读。大班幼儿随着生活经验与知识经验的增多,创作与表达的愿望随之增多,《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说,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仿编与创编诗歌便可以为幼儿提供创作与表达的机会,是大班幼儿思维与语言发展的适宜活动形式。仿编与创编诗歌,诗歌的结构是关键,结构是一首诗歌的支架,有了支架,诗歌的内容才有依托,而诗歌的结构恰恰是幼儿理解与掌握的难点。当然,对于幼儿来说,任何教学活动都应该有重难点,因为我们要遵循“让幼儿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同时,对于不同的幼儿,重难点目标的突破应有不同的层次与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做到将重难点突出放大,更无法通过反复再现来帮助幼儿理解。但现代信息技术却能适时适度地放大、重现重难点,凸显诗歌的结构美,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目的。仍然以大班仿编诗歌《多彩的秋天》活动为例,在仿编诗歌的活动中, “仿”是以原诗歌的句式结构为基础,改编诗歌的内容,那么对于原诗歌的句式结构理解是否清晰透彻,就成了仿编诗歌前最重要的铺垫,因此,笔者将“理解原诗歌的句式结构”作为本次活动的难点。为了让幼儿顺利理解原诗歌的句式结构,在多媒体课件中制作了句式结构图谱,所谓图谱,就是将句式结构中文字有变化的部分插入图片,如“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清香的黄色;枫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欢快的红色;松树对小天使说,秋天是摇来晃去的绿色;大地对小天使说,秋天是迷人的彩色”,在课件中,、枫树、松树、大地、清香、欢快、摇来晃去、迷人、黄色、红色、绿色、彩色这些变化的文字都变成了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句式结构。
幼儿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之前的生活经验源源不断地跑到了幼儿的脑海中,仿编的环节在难点突破的前提下瓜熟蒂落,每组幼儿都编出了一首动人的《多彩的秋天》。
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3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山城重庆便是如此.秋季则愈显得带雨含愁.瑟瑟秋风中,虽没有戴望舒那江南郁郁的小路,却系着席慕容烟柳淡淡的乡愁.看天空雀鸟的低飞,划下点点滴滴,丝丝缕缕的沉思,蓦然回首,我已踩着15岁的尾巴了,雨季,拉开了她的雨帘-----
度着步,似史铁生在地坛里徘徊,撷数片枯黄的叶子,萎缩,干枯,记载着只有那片天空下的我才能读懂的诗句,然后变成细细小小的雨针,刺入那颗流血的心.我开始懂得记忆是一个小小的牢笼,而印象则是笼外的天空。我是不小心踩到了它鲜绿的脚掌了。
徜徉是一处闲愁,三友路的青石小径,寂寞地守着那一墙枯萎,留下老妇额上的沧桑。生命的弧度弯出自己的脚步。叶尖在私语中颤动,霎时传过些许感动。一条楞青的精神植入心土,我想用一种呆板的笑容来好好对付。
看到叶上滚着雨后的泪珠,闪着眼,是那么踌躇,一丝凝眉的触动。我很普通,不过如果有阳光照到我身上,我也会发光,七彩的光。你是否也被前途与现实迷住?迷途在重庆这雾都?看不清天空,让那块灰色的布蒙住?晶莹的稚嫩,你是否听得懂?我傻傻地伸出手,牵牵你,告诉自己心要跟着感觉走,永远不回头。
图书馆的灯向来很亮,我依着桃李湖静静地张望。如果说夏季的荷花是一种“天然去雕饰”的唯美,那么屹立于瑟瑟秋雨中的枯荷就是一种“我心永恒”的倾诉,枯枝不哭,衰叶不愁,用一支铿锵的笔杆把湖面划成棱角分明的语言。风入袖,人依旧,柳色稀稀,一叶怎知秋?
风是秋天里最不害羞的小伙子,挥舞着自己有力的双臂,能看到他突突的腹肌,吹柔了柳条,吹皱了湖面,吹平了我小小的心。裹来了一路芬芳,顺着雨点一指,哦?桂花开了。
是那种小小的淡黄色的花瓣,淡到会被秋的冷气冰凝,会被染成肃杀的墨绿。然而,她就那样立着,伸着并不长却很光滑细美的脖子,明净得如同雨中的一抹阳光,溢出轻轻淡淡的芳香。
来生我要做一棵树。恩,一棵开花的树。为了让你在我最美的时候遇见我,我将在这里静静等待.他就是那棵等我的树,落掉最后一片叶子来等待.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折磨,立着就不能倒下.南开的树,很多,像剑,也像戟,森森连成一片,而他的天空很广,独自立着,笔直到让人瞻仰,在他的眼中,世界或许很小吧.为了他,我决计不再逃避,如果不能后退,我就选择面对,坚强地面队,决不逃离.
夜,轻轻喊了一声,星星就亮了,盈盈如烛的光,咬破了夜里的寂寞.夜上浓装,华光溢彩,而这里,只有一片微光,一路芳香.
我已不再是那个戴上红花就笑,拿着奖状就跳的小女生了.就连咖啡的苦也不能抚慰我内心的创伤,开始懂得Van gagh的一点点,那鲜艳的颜色背后又是怎样的颓废与控诉呢?想要一阵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从明天起~
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4
反问,是用问句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反问手法,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为文章奠定激昂的感情基调。
设问,是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问自答的一种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设问手法,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文章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波澜起伏,富于变化。
设问和反问虽都属于无疑而问,但是有明显的区别: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意思。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启发读者思考;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自己的观点。设问是自问自答,有问有答,答在问外;反问则寓答于问,有问无答。
【即学即练】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山岗上的秃树
积雪草
车过山岗的时候,忽然就发现了那株树,它突兀地站在冬天的地平线上,远离成群结队的森林,独自站立在寒风中,苍老、孤独,虬枝盘结,努力想把枝枝桠桠伸出天空,却怎样都伸不直的样子。
那时节,夕阳西下,有飞鸟还巢,金色的夕阳把那棵秃树镀了一层金,暗淡的背景里,那棵秃树像一张逆光的照片,唯美,清凉,没有一丝烟火气息,周遭的山岗、田野、石头,兀自静默。唯有风,像一个行吟诗人,抚过秃树,抚过旷野,抚过泥土,抚过沙石,留下一行行蹩脚的诗句。
没法不心动,没法不震撼,为一种生命力,即使凋落,即便颓败,仍然孜孜以求,向上是它不朽的生命力。
没有一片叶子去装饰的树,像一个脱掉了华衣丽服的女人,出来的,是无法掩饰的虚弱与丑陋。可是这棵秃树,我一点都没觉得它丑,它姿态从容优雅,一副经风见雨、处变不惊的模样,让我想起了老屋门前的那棵树,也是这样,也是光秃秃的,枝桠上没有一片叶子,不管是春天还是夏天,也不管是秋天还是冬天,它一直都是这样光秃秃。但是,它却一直是有生命力的,是鲜活着的,它树干里新鲜的养分和水分就足以见证。
如果树记得自己的年龄,它一定很老了,老到沧桑,老到连一片叶子都承载不起。当然,它也曾有过灿烂年华,浓荫如盖,蔽日遮天。它也曾有过繁花似锦,蜂蝶萦绕,郁郁葱葱。我曾在它尚且美好的年华里遇到它,也曾在它硕大的树冠下,乘凉、奔跑、嬉戏,也曾在它的满树繁花下,忧伤、郁闷、思索。它记得我们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它记得我们曾经的欢乐与悲伤,不管风雨雷电,不管冰冻霜寒,初衷不改地守护在老屋旁边。
可是有那么一天,一个大雨之夜的早晨,那株苍老的秃树,一声不吭地倒下了。它的枝杆上满是皱褶,四分五裂地倒在地上,被摔成几截,腐朽不堪。它有多少年没有长过叶子?难道它已经老朽得承载不起一个鸟窝?它是老得再也没有一丝力气挺立了吗?
秃树不在了,留下一个光秃秃的树墩,那些鸟儿迁徙了,我也搬家了,远离了秃树,远离了老屋,可是不管走到哪里,那棵树,没有一片叶子的秃树,一直都默默地站在我的心里,像图腾,像支柱,像我依恋不舍的伴侣。
车子越过山岗,飞驰而去,那棵站在山岗上的秃树,转瞬便被落下很远。我回头,这棵站立在冬天里,似曾相识的秃树,透过车子带起的风沙烟尘,依旧傲然挺立在山岗上,依旧肃穆安静地挺立在寒风里。
丑陋吗?其实也不见得,丑不丑,在人心。记得看过一幅漫画,说一个人的思想就像内裤,你不能逢人就把自己剖开来,告诉人家你多有思想:也就是说,你不能遇到人就脱掉自己的衣服,露出内裤。
秃树也是一样,树有树的内涵,树有树的心灵,美与丑需要慢慢琢磨和参悟。秃树自有秃树的风韵和意味,懂得的人自然会体味它的好与妙,就像人生的每一个年龄段,童年有童年的纯真和烂漫,华年有华年的美丽与憧憬,老年有老年的芬芳和韵味,不经历,怎么知道其中的曼妙?
站在冬天里的秃树,装饰别人的风景,也装饰自己的梦,而有梦的人不会苍老,有梦的树四季常青。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旬刊》2012年第10期)
【专项训练】
1.文章第六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题思路:对修辞手法的判断是较为简单的题型。解答时要根据常用修辞手法的基本特征,先判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分析该修辞手法具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或作用。
2.请在文章第十段后的横线上,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对段末的问句进行回答。
解题思路:本题没有固定答案,同学们只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及自己的感受作答即可。
【拓展练习】
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5
摘 要:艺术语言是遵循情感逻辑变异化的语言,是作者和读者去感受和体验的意识活动及审美过程,以其变异性和“有意味性”组成了艺术语言审美化的言语形式,具有外在的形式美和内在的诗意美。
关键词 :艺术语言 审美 形式美 诗意美
艺术语言是审美主体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感知现实、创造意象的活动,是为表达主体情感而对常规语言有所超脱和违背,同时具有理想的美学效果,追求语言美学功能和表情功能的语言形式。骆小所把艺术语言分为广义艺术语言和狭义艺术语言。广义的艺术语言是指文学语言和其他艺术门类中类似文学语言作用的一切表现手段;狭义的艺术语言指变异的语言,它往往不以语法为据,表达的是难以言说之义。艺术语言超越语法,超越现实,也超越发话人自身,它不是对现实的描摹,而是主体的创造。它的作用在于拉大辞面和辞内、能指和所指、情和理的距离。它表面上是悖理、用词不当、句子不完整,但在深层却含有特殊的含义。艺术语言以其审美愉悦性的本质特点,激发了读者或听者情感的共鸣和心灵的触动,使语言文字唯美灵动的美感跃然纸上。
一、艺术语言与科学语言
自然语言通常可分为科学语言和艺术语言两种。科学语言符合语法规范,是理性的、实证的、约定俗成的;艺术语言超越了语法的定法,而用“心法”,即“活法”,它是情感的、非实证的、个体的。
科学语言遵循的是理性逻辑规律,艺术语言遵循的是情感逻辑,艺术语言的“活法”超越了语法的规则。作为一种充满诗性的美学语言,艺术语言是具有审美意象和审美价值的言语符号,这也是它区别于科学语言的最根本的特征。
二、艺术语言的审美功能
艺术语言学的研究专家骆小所指出:“在一定的语境中,科学语言符号被转化成深层修辞的艺术审美符号,追求更高的艺术性,获得更大的艺术价值,赢得更佳的审美效果,便是艺术语言的审美功能所在。”创造艺术语言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它具有审美性。例如:东晋才女谢道韫的咏雪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史载,谢安以下雪的情景让子侄们描述下雪的样子,谢安兄子朗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象在空中撒盐);而谢道韫的联句为:“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说像柳絮被风吹起)。“撒盐空中”,确实形象感很强,但“盐”给人咸涩沉重之感,用于诗句中缺乏美感,而谢道韫的“柳絮因风起”,使人虽身处隆冬,但恍若见到春天的轻柔,不但形象感强,而且优美、高雅,给人以美的感受和体验。
艺术语言符号创造本身,既有情感的,也有审美的关照功能,在艺术语言的符号内,审美关照就是对符号客体所采取的一种感知态度,它是发话主体精神的体现,所以艺术语言是对客观反映对象的一种超越,这种言语运用的超越性使艺术语言具有形式美、诗意美及其“有意味性”衍生创造的美。
(一)艺术语言外在的形式美
艺术语言的形式美,是指艺术语言各种形式因素按照内容要素及形式美法则经词与词的反常组合搭配而具有自身特质的有机组织体系。艺术语言的形式美,是构成言语美的外在形态属性及其组合规律所体现出来的美。例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的形式美表现为结构美和音乐美。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均衡、匀称、统一的美,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乡愁》每节四行,诗人注意运用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美,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叠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二)艺术语言内在的诗意美
艺术语言超越语法的言语蕴藏着丰富的含义,从理性逻辑和常规语法上来说是不通的,但从情感逻辑来看,它却是绝妙的。艺术语言可能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使欣赏主体和发话主体一样,创造同样的艺术境界,具有含蓄之美、空灵之美和弹性之美,骆小所认为:“艺术语言是把日常言语转化为充满诗意的纯金”,充满诗意的表达使语言具有诗性的魅力。
1.艺术语言的弹性美
艺术语言往往语不接而义接,从表面上看,它使语言产生交替叠变的视觉和感应层次的神往,具有较大的弹性;从语义上看,它又是连接的,具有曲径通幽、别有洞天之妙,艺术语言的弹性是一种具有灵性、神韵的艺术。例如:
愿意合上眼才能美梦无边,别让悔熏乌了从前
也许碎片才能让回忆展颜,何妨瓷花拼凑明天
谁带我寻获幸福的模,却自己谜中困锁
谁为我留下缱绻的天涯,信物是抹晚霞
思念如燕它飞舞舌尖,若是真爱配尝几分苦甜
燕如针线在青空缝编,几幅女红将以泪缀点
新加坡电视剧《小娘惹》的主题曲《如燕》
句式的反常搭配以及修辞手法的重叠运用所营造的审美效果在上述歌词中非常明显。如“悔熏乌了从前”“碎片让回忆展颜,瓷花拼凑明天”“思念如燕飞舞舌尖”“燕如针线在青空缝编”。这些运用比拟、比喻所组合而成的艺术语言,成为一种具有灵性的艺术,引起听者的联想和想象,在心动神摇之中捕捉到它的意蕴,这种灵动飞腾的语言,体现了弹性美的特质。艺术语言通过具体感情的物象描写,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语辞含蓄空灵,余味无空,具有神韵之美。
2.艺术语言的语境美
艺术语言中的文境所反映出来的形象,是发话人主观情感和客体反映对象的统一,它“立象以尽意”,气韵生动,传神显心。艺术语言是一种主体性的情感体验,它以客体的形式作为情感反映的符号来表情达意,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之下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感受。
例如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提到的“月亮”,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期皆有不同的感受,月亮是人物内心变迁的见证。文章开篇的月亮:“那扁扁的下弦月,低一点,低一点,大一点,像赤金的脸盆,沉下去……”,这预示着一个没落的时代、没落的家族;“模糊的状月,像石印的图画”,这是七巧女儿长安眼中的月亮;“彰影绰绰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这是七巧眼中的月亮;“今天晚上的月亮比哪一天都好,高高的一轮满月,万里无云,像是黑漆的天上的一个白太阳”,这是儿媳眼里的月亮。由此可见,月圆月缺,正是人物命运的象征。
3.艺术语言的“有意味性”延伸的诗意美
艺术语言是一种有意味的言语形式,这种形式打破了词与词的正常组合关系,根据情感表现的需要使词与词进行超常的、新的组合,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言语形式。例如:
岩石是未被抚摸过的雕塑,湖泊清澈得像少女还没有被爱情阅读过的眼睛。(淡墨《空山鸟语》)
田野的青稞架上,晾着秋天金灿灿的阳光。(淡墨《秘境香格里拉》)
“爱情阅读过的眼睛”“青稞架上晾着秋天的阳光”等语句使抽象化具象,通过联想感受到它诗意盎然的意境之美,表现了发话人的审美发现和审美体验。
淡墨的散文诗以生花的妙笔,对美丽的红土高原以及种种鲜活的生活情景,进行了诗意的雕刻。在描写人物时,在丰富联想中织进了缜密的艺术语言,比如他描写虞姬的身姿是“且柔且细的常春藤”,写她的美与爱是“一朵从战争的缝隙里开出来的娇艳的鲜花”;写她的自刎是“用三尺龙泉剑将她嫩秧秧的生命和爱情割破”。这些形象、鲜活的艺术语言的运用,使作品有了温婉动人的迷人魅力。
三、结语
艺术语言的言语特点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思维形态,艺术化的思维衍生出了独特的审美意象。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本身就是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互相交融的产物,通过艺术语言,人们得到的不是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而是感受、体验语言之美、情感之真。艺术语言具有化平实为神奇的力量,尽显了语言美的广度和深度,只要我们在阅读和写作时用心去感悟、用艺术化的语言去描摹,以所写的事物及意义作为作品的骨骼,以辞句的文采作为作品的肌肤,以文字的音韵声律作为作品的声气,我们会更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诗意和美感。
参考文献:
[1]骆小所.现代修辞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2]骆小所,太琼娥.艺术语言:普通语言的超越[M].昆明:云南人
民出版社,2011.
秋天的诗句唯美范文6
再说他杀。本来理性社会建制的首要当是使敌我双方亦能在沟通的平台上得以协商、共建和平。当下社会几乎无需构建敌我,甚至都谈不上利益冲突,更不要说即使帮会也该有的法规门道,就像不需要工具似的无需武功,只是任性地随意戕害他人生命。“4月1日,上海浦东机场一名中国留学生汪某因学费问题与来接机的母亲发生争执,该男子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伤接机母亲。”弑母案已经无法以俄狄浦斯王的弑父娶母来做哲学省思和理论建构,无知、冲动及丧失理性,社会更多且几乎习惯性地以精神疾病来诠释。好像心灵的问题真的能由科学分析就了结了。一般多使用性格分裂或者双重人格等等遁词,我认为这样过于偏重科学主义的极端,是干扰社会价值及信仰构建的障碍。不少有意图的杀人者总幻想心理医学的庇护来逃罪。在心理医学的市场蓬勃下,社会伦理濒临崩溃。
2010年3月24日福建南平还发生了中年男子狂砍小学生事件,造成八学生死亡,三学生重伤。而事后裁决一个失恋说的“疯”字就了结了。在某种程度上所谓的精神分析鉴定,几近干扰法庭治罪,甚至有些不无怂恿变态性破坏社会伦理的行为。我认为,让罪者明白其罪,罚之重要!文学,因其对人性有着超越极限的探险功能,所以常常刻画某些性格多重和分裂之人。但文学及心理学理论都不能沦为助纣为虐的工具。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多现他杀场景,像《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卡拉马佐夫兄弟》中的伊万都可谓是多重性格者,在分裂病态中有犯罪行为和犯罪臆想。但是作者并没有把文学描写仅到“罪”的发生为止,或是用某些心理分析理论来怪诞地解构,而是在罪之后,在极其精彩的剖析心理纤维之后,强调“罚”的意义。于伊万,导致精神崩溃,由此阐明拒绝上帝拯救的后果。而在拉斯柯尔尼科夫,除了罚到西伯利亚流放,更是以索尼娅这人物的设置,来实施拯救灵魂之功。虽然她被生活所累沦落为妓,却有着凡人难以想象的与罪人共同承担苦难的超凡脱俗。
她作为倾听者肩负起与罪人共同分担灵魂重负的责任,劝说罪人自首,并承诺陪同流放西伯利亚。对罪之罚不是文学终极旨归,文学当追求的是灵魂得救之宗教信念。
西伯利亚的惩罚只是一种手段,而真正使得拉斯柯尔尼科夫灵魂得以拯救的是索尼娅每天坚忍不拔地墙外光芒式伫立,终于在故事的终结,罪人真诚认识到罪行,也同时得以灵魂的升华。此乃文学之责。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化与西方再度交媾,九十年代诗人自杀却契合着西方二十世纪初诸多文人在世界大战中的毁灭心态,那种灵魂无所皈依的破碎情态,叠加进中国九十年代商品经济冲击,从八十年代前期理想高歌渐渐步入后期人文精神的迷茫,像海子的自杀,纷纷被议论牵扯到诸如伍尔夫、本雅明、海明威、茨威格等等的自杀联想中。而到二十一世纪的他杀现象却暗合着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笔下的幽灵。我们的社会始终在高调否决自己与资本社会的不同,却仅从“杀”这样的微观中,不无十九世纪个人英雄主义的幻梦误导。有人说这都是个人主义的错。我说,先要区分个人主义与个体叙事不可混淆。更不能将新时期中国重新拾起的个人叙事,轻率地否决,且盲目性地重新张扬起曾经被历史纠错了的“”集体叙事中的假大空。但同时,也不能否认,中国二十世纪进入现代的特殊性,即人们熟知的救亡压倒启蒙的集体主义,的确在心灵上拯救了战争给予人的创伤,使得中国较西方,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少有自杀现象。当然在“”集权主义膨胀到极点时,亦有如傅雷、老舍等等自杀。故此,在强调民族的集体精神即人类的普世价值的前提下,本文拟似海子探寻汉语诗学的民族精神本源般,对人类的集体回忆和人性至善造型由衷呼唤,重思文学之质。恰如海子所言:“我们这个民族毕竟站起来歌唱自身了。”因此海子曾宣言,“我决定用自己的诗的方式加入这支队伍。我希望能找到对土地和河流———这些巨大物质实体的触摸方式。”(1)———珍视生命,善之美乃文学精髓。#p#分页标题#e#
二对于海子的自杀,我也借用西川引用的约翰·顿:“无论谁死了/我都觉得是我自己的一部分在死亡/因为我包含在人类这个概念里。
因此我从不问丧钟为谁而鸣/它为我,也为你。”(2)对结束生命,无论有多少种阐释理由,都是让人痛心的。
我相信,许多优秀者在作如此选择时,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苦痛挣扎。
同时,我完全不能忍受俗世之人利用优秀生命失落的结果,或是作为隐遁的托词,或是作为泄愤抬高自己身价的筹码,比政客的投机更让我不忍,且为逝者痛心。因此,再度着重指出海子在汉语诗学中的时代意义。企图穿越死亡的疼痛,能获知新生的追求。对死的探讨,从来都显现对生的执著。海子的诗篇有许多“尸体”意象,但无不在谈诗的孕育和再生:“尸体是泥土的再次开始/尸体不是愤怒也不是疾病”(《土地·王》)我愿意相信是诗人灵魂对“风景中大生命的呼吸”,(3)一如海子论及的荷尔德林和梵高。于是,诗与诗人、文学与作者,可以长青万万年。这也成就了海子诗言:“在大地中/死而复生”(《诗人叶赛宁》)不止一个“,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4)是在“复活”的意义上,我体会海子的汉语诗学追求,称其为“古典是一种黎明”。海子在1986年8月的日记中如此写道:“黎明并不是一种开始,她应当是最后来到的,收拾黑夜尸体的人。我想,这古典是一种黎明,当彼岸的鹿、水中的鹿和心上的鹿,合而为一时,这古典是一种黎明。”(5)我将这理解为中国汉语诗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旬经过漫长却始终处于阵痛之烈的历程之后,划过语言天空的一道曙光。中国现代诗,抑或现代语言,已经不可能撇得开“彼岸的鹿”,我们古老的民族语言不可否认地在进入现代以后已经杂糅进西方语言的林林总总,狭隘、闭锁、偏执,都不利于语言的更新发展,尤其是诗歌。在倾注人类情感、心灵的圣职中,更要求普世胸怀。问题是我们民族的语言特别在行诗中,花费大半个世纪在行埋葬之功,“旧语言旧诗歌中的平滑起伏的节拍和歌唱性差不多已经死去了。
死尸是不能出土的?”海子在日记中要说的不是尸体,而是“坟坟墓上的花枝和青草。”(日记1986/8)也就是说,“水中的鹿”如“水抱屈原”,尽管“尸骨难收”,却仅只“一双眼睛如火光照亮”,就可以激起“水面上千年的羊群”,让“世界上美丽如画”响彻云霄。(诗《水抱屈原》)要穿上“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是海子一直的梦,在著名的抒情短诗《亚洲铜》中,他把这民族祖魂的诗鞋幻化为“白鸽子”,号召“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但是,为诗的理想性行动要真正实施如诗节奏性跳跃有其现实困难,即如何将“坟墓上的”抒情进“清澈的”、“水中王冠”的状态,“流动的语言的小溪则是阻碍。”海子对现代诗语的“意象”说,尤其是技术分割型,有相当的警醒,他追求的是“意象与咏唱的合一”,他表白“当我从当代、现代走向古典时,我是遵循泉水的原理或真理的”。正是对语言的“自我审视”,这“心中之鹿”才是让海子困扰不已,也奋争不息的关键点,以对中国诗歌使命般的思考,海子指出:“中国当代的诗,大都处于实验阶段,基本上还没有进入语言。”
对于诗歌本身建构性思考,要将中西古今内在外物三“鹿”合一,在诗清澈澄碧的王国高度腾跃飞升,这是我对海子诗学追求的读解。奚密也曾在讨论《亚洲铜》时总结:“海子的《亚洲铜》一方面表现了寻根、‘追求东方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结合’(1985年1月《现代诗内部交流资料》前言),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从对本土文化过渡到对诗本身的反思。”我却认为,1985年左右中国文坛兴起的“寻根”热,对海子当产生一定的影响,故在1986年,他直言不讳地指出:“我恨东方诗人的文人气质。他们苍白孱弱,自以为是。他们隐藏和陶醉于自己的趣味之中。他们把一切都变成趣味。这是最令我难以忍受的。”(《王子、太阳神之子》)多数评论都注意到这段话,却没有多少深究海子为什么会如此说,恰是立于穿越现代意识之后的语境,思想再触及的东方实体,已不能放下现代之重。但要如何才能从当代穿越现代重抵古典,且立于“诗本身的反思”在幻象的旅途飞翔。
海子认为,“作为当代中国诗歌目标的成功的伟大诗歌”,除但丁、歌德和莎士比亚之外,“还有更高一级的创造性诗歌———这是一种诗歌总集性质的东西———与其称之为伟大的诗歌,不如称之为伟大的人类精神———这是人类形象中迄今为止的最高成就。”(《诗学提纲·伟大的诗歌》)奚密也注意到了海子“人类的集体回忆或造型”表现出的最高成就,一并“金字塔”、“敦煌艺术”、“印度及荷马史诗”,还有“圣经旧约和可兰经”,对这要建立(以西川的话说是)“庞大诗歌帝国的理想”,奚密没有做深入分析。
在西方现代意识统领百年之久的领地,集体的东方还有否可能,且要以远古史诗的形式再度表达?被幻象燃烧的海子说:“我一直想写这么一首大型的叙事诗:两大民族的代表诗人(也是王)代表各自的民族以生命为代价进行诗歌竞赛,得胜的民族在歌上失败了,他的王(诗人)在竞赛中头颅落地。失败的民族的王(诗人)胜利了———整个民族惨灭了、灭绝了,只剩他一人,或者说仅仅剩下他的诗。”好似海子以“处罚东方”的语气要倾导出的是即使百年来我们面对“死亡惨灭的秋天”,但依旧可以幻想诗歌“保留最后一个果实,除了失败,谁也不能触动它。”而这失败之血却可以飞跃入天堂“,血。他的意义超出了存在。天空上只有高寒的一万年却无火无蜜、无个体,只有集体抱在一起———那是已经死去但在幻象中化为永恒的集体”。(《诗学提纲·朝霞》)尽管奚密最后概括:“从到1986到1989年,诗人对诗本质———包括它与语言和存在之间的吊诡运作———的思考,其普遍性和多元性、广度和深度,都是前所未及的。”(6)这给予了海子当代诗歌之位的不朽认可。#p#分页标题#e#
灵魂受洗,几乎是海子在诗中体现的生与死的态度。在《王子·太阳神之子》中他曾如此赤诚表白:但丁“领着你在他王座周围盘桓。但丁啊,总有一天,我要像你抛开维吉尔那样抛开你的陪伴,由我心中的诗神或女神陪伴升上诗歌的天堂,但现在你仍然是王和我的老师。”关键是中国诗人要在被西方语言几乎统领吞没的语境下探寻汉语诗的天空。
海子说:“如果说海是希腊的,那么天空是中国的。任何人都不像中国人对于天空有那么深的感知。”(《太阳·断头篇》代后记)在海子的理想中,似乎只要汉语诗学能省思转身,一如“中国乐器用泪水寻找中国老百姓”,那么,“瞎子阿炳站在泉边说/月亮今夜也哭得厉害”。远古犹如婴儿诞生的啼哭恰是“断断续续的口弦”,将钻入“港口的外国船舱”,让“第一水手呆了/第二水手呆了/那些歌曲钉在黄发水手的脑袋上”。(《中国器乐》)因此,将海子阐释为悲观厌世和灰暗落魄,是荒谬的误读。尽管他有着执著民族语言挥之不去的忧伤,但诗人心中的追寻总是现出某些喜庆,一如他的诗篇《新娘》,诗人总在告别一种不满意的现代自己,要去追寻“故土的小木屋、筷子、一缸清水”,这些意象一如他的“喂马、劈材”(《面向大海春暖花开》),都是对土地之呼唤,而且总要抱着明天“春暖花开”的幸福许诺来作今天的“告别”。但是,海子的告别从来都不是颓废,而是被他喻示为民族语言的“河流幽幽的眼睛”像“一盏灯”,呵“,新娘”般“照耀”啊!诗人真的如新郎般喜庆:“这盏灯今天睡在我的屋子里。”因此,我愿意在“伟大诗歌的宇宙性背景”下来体会诗人博大的胸怀,那种“超于母本和父本之上,甚至超出审美与创造之上”的追求。海子说那是“人类之心和人类之手的最高成就,是人类的集体回忆和造型。”当我们怀念诗人时,让某种情感和理想复活于我们自身,一如诗人说“想在我的诗学中表达一种隐约的欣喜和预感:当代诗学中的元素倾向与艺术家集团行动集体创造的倾向和人类早期的集体回忆或造型相吻合———人类经历了个人巨匠的创造之手以后,是否又会在二十世纪以后重回集体创造?!”(7)海子认为“:灵性必定要在人群中复活”,是要强调民族史诗的魂灵在涌动。我曾在论述史诗文章中写过:史诗精神乃雄浑广博浩大之超越,虽以“英雄”人为之本,即死亦不乏灵魂的飞升。海子的“太阳”、“麦地”和“田野”皆是灵动元素,一如他反复歌吟的:“复活的那一天必定是用火的日子。胚芽上必定会留下创世的黑灰。一层肥沃的黑灰。
我向田野深处走去,又遇见那么多母亲、爱人和钟声。”(8)神性的晚祷霞光,从远古的旷野幽幽长鸣,民族的传奇,神话般与世界融合,海子预言:“这一世纪和下一世纪的交替,在中国,必有一次伟大的诗歌行动和一首伟大的诗篇。
这是我,一个中国当代诗人的梦想和愿望。”(《伟大诗歌》)扼腕痛惜的是在诗中千万次否决自己的个体“海子”,以自杀的方式,戕伤了“集体”的海子,而我们,却只能呼唤其精神的复活,以坚持梦想。
三对个人功利的极大膨胀,亦是他杀的主因。在资本积累漫天膨胀的时代,尤为明显。
这是为什么十九世纪文学作品中,许多以他人为阶梯,谋利不成而屠杀他人的原因。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杀人理论就是要做一个“不平凡的人”。本来英雄精神是追求奋斗的动力,可是在资本积累的残酷中,扭曲地将他人作为了自己利益的垫脚石。拉斯柯尔尼科夫人物谱系前身有司汤达笔下的于连,热衷拿破仑沙场取胜的角色,任何妨碍其攀升利益的无辜者甚至爱人,都可以格杀勿论。对此利欲熏心者,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文学中的警示如《》中描写的经典情节,被金钱糜烂社会伤害至深的纳斯塔霞,勇敢地拍卖自己,将获得的十万卢布随手扔进火力,让贪图利益、伤害爱情的甘尼亚爬着去取,如果这男人还可以保持不像狗一般地往火堆里抢救钱财的话,说明他还有点人味。这是纳斯塔霞狂笑世间的表达,而这个与于连、拉斯柯尔尼科夫,还有巴尔扎克笔下的拉提格涅同类型的资本社会的畸形体,终于煎熬不住以昏死过去保全了自己仅剩的人味。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文学价值就在于揭示如此社会恶俗时的批判和拯救。《》中正是以一个癫痫症患者梅什金公爵,他曾穿越死亡,来启迪在金钱权势下堕落的俗世人间。曾面对死,几分钟之后灵魂就将离开躯体,于是希冀生的渴求那样强烈:“要是我不死,那该有多好!倘若我能死而复生,那就会有无穷无尽的时间!一切都会是我的!那时候,我将使每分钟成为整整一个世纪,一点也不糟蹋,每分钟都计算清楚,连一分钟也不浪费!”(9)以文学来启示生命的意义,有说《罪与罚》,只不过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将个人英雄主义者转变成了宗教狂热者。
这是极端错误,难以沟通的谬论。宗教与宗教精神是不同的,在当下的中国,我们不乏宗教,即使是街道上,或者闭门家居,都不时会被什么和尚之类的要讨香火和超度的钱财。念经燃香,或者竖起十字架传销些商品,几乎是当今市场的宗教。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学明示的却是宗教精神,以此情怀来超越罚之上的灵魂拯救。在《罪与罚》的结尾,杀人犯拉斯柯尔尼科夫在西伯利亚,终于从抗拒心理走出,融化进爱的暖流中。索妮亚没有向他宣传过宗教,没有使他痛苦,没有把宗教的书籍硬塞给他,而是他终于忍不住向她要了《新约全书》。但是,他依旧没有打开过,但却与她同时认识到,流放的七年是幸福的开始,他们俩都愿意将这七年当作七天。但是必须首先认识到:“他不可能无价地得到新的生活,必须为它付出重大的代价,往后必须为它作出重大的功绩……”所以,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总结说:这是“一个新的故事,一个人逐渐洗心革面、逐渐从一个世界进入另一个世界的故事,一个熟悉新的、直到如今根本还没有人知道的现实的故事”(10)……我希望这样的故事在中国当下的文学中也多多发生,于是他杀的野蛮,不会在文学中嚣张,到现实中也禁止残暴地模仿。#p#分页标题#e#
四美国9·11之后,有这样一本书《艺术犯罪与恐怖行动》(“CRIMESOFART+TER-ROR”),(11)谈到生活对艺术的模仿,复仇的也许就是从书本上获得灵感。犯罪欲望导致作者与杀手某种程度上存在隐在的共谋关系。这颠覆了艺术唯美的先定假设,在野心和欲望的挑战下,艺术迷恋甚至往往要超越极限,暴力与性,在当下都是热门。这使得文责话题,几乎困难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