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传染病资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预防传染病资料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1

【关键词】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

在公共卫生领域,学校传染病属较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学生健康及生命安全危害较大,因此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至关重要。本研究以我市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各学校传染病数据资料为研究依据,探讨了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特点及预防控制措施,以下为研究报告: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从我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中调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间学校传染病数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包括传染病事件次数、传染病事件等级,受感染人数及分布,受感染地区级分布,传染病类型。

(二)方法

提前制定下发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预防控制调查方案,采取问卷调查方式,详细手机问卷调查资料数据资料进行定量调查。采取走访座谈方式,对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进行定性调查。

(三)统计学分析

将研究所得数据录入SPSS19.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X2检验,P

二、结果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市共发生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事件9起,病例数为338例,其中1例流行性感冒患者死亡,详细见表1。

所有学校传染病事件中,最长报告间隔为15d,最短报告间隔为2d,最长处置间隔为3d,最短处置间隔为0.1d,详细见表2。

三、讨论

由于学校属于特殊场所,人口密度高,聚集性较强,同时接触范围较广,所以传染病暴发几率较一般场所高,相关资料显示,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大,人口密度高,学校传染病发生率较高,且农村地区发生率明显高于城市。有学者认为,我国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事件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方面,健康档案管理制度、传染病报告制度、传染病追查制度需更加完善。相关研究发现,在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事件预防及控制中,健康档案、接种检查及治疗设施建设方面落实情况较好,而在消毒、病情报告、患者隔离、防控知识教育、技能培训方面,落实度较低,本研究中,共发生9起学校传染病事件,出现1例死亡病例,最长报告间隔为15d,最长处置间隔为3d,结果同相关文献报道一致。

严格做好学校传染病预防与控制工作,对公共卫生及学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相关部门需不断完善学校卫生管理体质,制定全面科学管理制度,对在制度落实进行监督,根据不同传染病特征确定管理规范及处理预案,将早发现、早报告、早治疗以及早隔离作为防控目标。同时,要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度,做好详细登记,一旦发现聚集性病例,要及时上报,开展实地调查。对于学生,教师以及家长,定期开展卫生健康知识教育,以讲座、多媒体观看形式对传染病防控重要性进行宣传,增强学生、教师及家长自我防控能力和自觉性。另一方面,先关部门应加强协作,做好联防联控工作。综上所述,完善防控制度,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及时报告和处置病情,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突发公共事件。

作者简介:曾奎(1984-),男,大学本科,健康教育教师,研究方向: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吴位新,金祝平,庞志峰等.金华市2005-2009年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693-694.

[2]杨玉芳,陈茂余,王立华等.江门市2007-2010年学校传染病暴发疫情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4):445-446.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2

【关键词】掌握 进行宣传 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中图分类号】R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34-02

学校由于人口密集,学生自身抵抗力低,也是传染病易感人群集中的场所,特别是春秋两季,气温骤冷骤热,学生患各种传染病的机会也明显增多。学校做好各种传染病的宣传,让学生了解传染病,掌握传染病的预防方法,是校医的一项重要工作。

为了让学生能记住几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名和预防方法,我以前的做法是:通过广播反复宣传,等到期末做调查问卷时,根本没有几个学生掌握了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方法。分析原因,是学生对此不敢兴趣,听不懂,也不理解,所以记不住。

怎样才能让学生记住常见传染病的症状和预防方法呢?

1.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宣传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喜欢动画片或者是卡通人物,我根据流行病传播的季节性,将此季节流行的传染病制作成卡通动画片。例如每年的三四月份流行手足口病,我就将手足口病的症状和预防内容制作成卡通动画片形式,当每一个卡通动物或者是故事情节出现一次的时候,就附带一条手足口病的症状和预防内容,同时配上卡通动物的声音,孩子们在对动画片感兴趣的同时,也慢慢记住了手足口病的常见症状和预防内容。

2.采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宣传

有些传染病不仅在学生之间容易传播,成年人也很容易互相传染,不仅需要学生掌握,而且家长也需要掌握很多的预防知识。例如肺结核,它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传染病,不仅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染,也可经食入带菌的食物传染。病程很长,需要在专门的医院治疗,而且也需要特定的药物进行治疗。病人吃饭用的餐具是要单独的,洗漱用品也是要单独的,个人卫生相关的垃圾尽可能单独处理。根据这种传染病的特点,我决定采用情景剧的形式进行宣传。

将班级设定为结核病医院,我作为专门治疗结核病的医生,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病人,病人的父母,病人的姐妹,还有病人的同学。病人出现咳嗽、低烧和全身无力等症状,在家人的陪同下去结核医院检查。先让病人自诉得病的症状。我告诉前来看病的病人和家人这些都是肺结核的症状,作为医生的我向他们讲诉肺结核的治疗方法和隔离方法。同学们想去探望,我又向同学们讲解肺结核发病时,传染性最强,应该彻底隔离,不仅病人需要隔离,连病人用过的生活用品和餐具也应该单独使用,用过后高温消毒或者焚烧。最后我又向同学们详细讲解了肺结核的预防方法。同学们听了以后,当时感觉有点紧张,我告诉同学们肺结核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掌握正确的预防方法,得病的几率很小。

以这种形式进行宣传,让同学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来理解传染病。加深了同学们对传染病的印象。知道传染病可防可控,掌握了预防方法。

3.采用竞赛的形式进行宣传

在对四五年级的学生进行传染病宣传时,我以前经常发预防各种传染病的宣传单,好多学生已经知道常见传染病的病名,但是对于常见的症状和预防方法印象不深,我采取以班级小组为单位,用竞赛的形式进行宣传。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竞赛前几天布置任务,让同学们收集我指定的几种常见传染病的资料,包括传播途径,常见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同学们为了取得好的成绩,看书,上网查资料,整理我以前发放的各种传染病宣传单,每个小组准备的资料都非常多。竞赛时,我提问题,同学们抢答,我提的问题有的是我说症状,同学们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判断病名,有的是我说传染病的名称,同学们回答常见的症状或者是预防方法。

4.制作手抄报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3

关键词:传染病;发病率;流行病学

为了解和掌握会理县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找出流行规律,为今后科学制订传染病防治和措施提供可靠依据,对会理县1996年~2007年法定报告乙、丙类传染病疫情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传染病资料来源于会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所属区、乡各医疗卫生机构上报的1996年~2007年法定甲、乙、丙类传染病报告卡,人口资料来源于会理县统计局。

1.2 方法:对会理县1996年~2007年上报的各类法定传染病按发病趋势、构成、传染病的主要途径分类排序,并对主要传染病的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2 结果

2.1 发病情况:会理县1996年~2007年共上报法定传染病22种,累计报告10 66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07.64/10万;死亡2例,年均死亡率为0.04/10万。发病最高峰为2004年,全年报告1 614例,占发病总数的15.13%;最低年为1996年全年报告342例,占发病总数的3.21%。12年间发病整体呈曲线波动状态详见图1。

图1 会理县1996年~2007年传染病流行趋势

1996年~2007年共报告乙类传染病16种,9 439例,占乙、丙两类传染病总数的88.49%,死亡2例,占死亡总数的100%;丙类传染病6种,1228例,占乙、丙两类传染病总数的11.51%,无死亡病例报告。1996年~2007年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详见表1。

表1 会理县1996年~2007年乙、丙类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1/10万)年份

2.2 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1996年~2007年会理县传染病发病以消化道传染病为主,共报告4 180例,占发病总数的39.19%,其次是呼吸道传染病,共报告3 928例,占发病总数的36.83%,位居第三位的是血源性疾病及性传播疾病,共报告2 451例,占发病总数的22.98%,最低的是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共报告107例,占发病总数的1.00%,1996年~2007年各类传染病发病例数及顺位详见表2。

表2 会理县1996年~2007年各类传染病发病数和顺位年份

2.3 主要传染病发病顺位:每年报告发病率居前5位的传染病顺位详见表3。

表3 会理县1996年~2007年传染病发病居前5位疾病顺位

2.4 主要传染病发病情况:①病毒性肝炎:1996年~2007共报告发病2 869例,年均发病率为55.85/10万,死亡2病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04/10万,发病无明显季节性、无明显发病高峰,分型以乙型肝炎为主,12年间共发生1 961例,占病毒性肝炎的68.35%,位居乙、丙类传染病首位;②痢疾:12年间主要以细菌性痢疾为主,年均发病率49.31/10万,报告发病2 533例,占肠道传染病总数的41.25%,细菌性痢疾发病呈常年散发,以夏秋季多见;③肺结核:1996年~2007年以来呈上升趋势,共报告发病1 905例,年均发病率为37.08/10万,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48.50%,尤其是近年来结核病的归口管理和疫情直报工作的不断深入开展,2004年后急剧上升,2007年达87.36/10万,处在历年发病最高水平;④麻疹:1996年~2007年共报告发病1 002例,无死亡病例,发病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年均发病率为19.50/10万,占呼吸道传染病总数的25.51%,占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总数的10.62%;⑤伤寒:12年共报告发病428例,年均发病率为8.33/10万,2004年和2005年为发病高峰年和报道一致,近2年有所下降[1]。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重点疾病健康教育的开展、人民生活水平、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传染病防病知识的增强,传染病防治工作得到很大提高,尤其是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得到有效控制。12年来病毒性肝炎位居会理县传染病之首,而控制病毒性肝炎的重点是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是防治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措施,特别是提高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同时提高青壮年乙肝疫苗覆盖率、加强血液制品和医院消毒管理。控制甲型肝炎除应加强食品卫生的管理和加强食品从业人员体检外,还应加大力度对特殊人群的监测和甲肝疫苗的预防接种,以提高人群免疫力。对痢疾和结核这两种传染病的防治任务也十分艰巨,痢疾在这12年来一直居高不下,因此要加强饮水、食品卫生的监管和重点疾病健康教育的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防病意识,有效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肺结核疫情也相当活跃、这方面与肺结核在全世界死灰复燃有关,也与1996年由丙类传染病改为乙类传染病实行归口管理,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实施,以及重点疾病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从而提高了报告率和检诊率有关,对肺结核应给予足够重视,加强转诊,归口管理,严格执行规范治疗,减低该病对人民群众健康造成的危害[2]。

麻疹、百日咳、流脑等计划免疫针对疾病已得到有效控制,但麻疹仍处于不稳定状态,因此必须提高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在一定时间内进行麻疹强化免疫,为在2012年消除麻疹打下坚实的基础。

血源及性传播疾病有抬头趋势,一方面会理县流动人口来往频繁,娱乐场所的增加为性病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温床,增加了性病防治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的原因可能与以前会理县性病诊所缺乏有效的规范管理有关,以致于存在不同程度的性传播疾病漏报,瞒报或不报现象,其潜在的危害有可能被低估[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理县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多,人员交往的频繁,给传染病的管理工作带来一定困难,传染病防治工作任务越来越艰巨。

综上所述,会理县今后应该把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麻疹等作为传染病控制重点的同时还应加强控制血源性及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的防控工作,针对流动人口制定出符合会理县实际情况、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传染病管理机制,以防外源性疾病在会理县的传播和流行,加强疫情监测与暴发疫情的控制措施,继续保持和巩固计划免疫工作成果。

参考文献 :

[1] 许玉梅,蒙建作.黄俊德保县1996年~2005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08,34(4):62.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4

一、组织机构职责

遵循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各有关部门与机构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履行以下职责:

(一)卫生行政部门。

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

2、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

3、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4、卫生部及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全国或各省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可增加传染病监测报告病种和内容。

(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协助卫生部制定相关标准和方案。

(2)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重大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和应用性能的改进与完善,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全国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

(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

2、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管理组织和制度。

(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

(3)负责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

(4)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

(5)负责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

(6)开展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

(三)医疗机构。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报告和登记制度;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信息报告培训;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的调查。

(四)采供血机构。

采供血机构应对献血员进行登记,发现HIV抗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的,应按传染病报告卡登记的内容,在本规范报告时限内,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

(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二)报告病种。

1、法定传染病

(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卫生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传染病。

2、其他传染病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

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三)填报要求。

1、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传染病报告卡》(见附表)统一格式,用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清楚,填报人签名。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也应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病例分类与分型

传染病报告病例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病原携带者和阳性检测结果五类。其中,需报告病原携带者的病种包括霍乱、脊髓灰质炎、艾滋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其他传染病;阳性检测结果仅限采供血机构填写。

炭疽、病毒性肝炎、梅毒、疟疾、肺结核分型报告;

炭疽分为肺炭疽、皮肤炭疽和未分型三类;

病毒性肝炎分为甲型、乙型、丙型、戊型和未分型五类;

梅毒分为一期、二期、三期、胎传、隐性五类;

疟疾分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未分型三类;

肺结核分为涂阳、仅培阳、菌阴和未痰检四类;

乙型肝炎、血吸虫病应分为急性和慢性。

3、传染病专项调查、监测信息的报告

国家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开展的专项调查、报告和监测的传染病,按照有关要求执行。

4、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的监测和报告按照《全国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和《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死亡病例监测实施方案(试行)》的规定执行。

(四)报告程序与方式。

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传染病报告卡由首诊医生或其他执行职务的人员负责填写。现场调查时发现的传染病病例,由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现场调查人员填写报告卡;采供血机构发现HIV两次初筛阳性检测结果也应填写报告卡。

1、传染病疫情信息实行网络直报,没有条件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在规定的时限内将传染病报告卡报告属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2、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

3、军队医疗卫生机构向社会公众提供医疗服务时,发现传染病疫情,应当按照本规定向属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管理按卫生部有关规定执行。

(五)报告时限。

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时,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小时内以最快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向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于2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对其他乙、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诊断后,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报告;未实行网络直报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于24小时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其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的传染病暴发疫情,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管理规范》要求报告。

三、报告数据管理

(一)审核。

传染病报告卡录入人员对收到的传染病报告卡须进行错项、漏项、逻辑错误等检查,对有疑问的报告卡必须及时向填卡人核实。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情管理人员每日上网对辖区内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审核,对有疑问的报告信息及时反馈报告单位或向报告人核实。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日进行报告信息审核时,对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的报告信息,应立即调查核实,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进行确认,对误报、重报信息应及时删除。

对于其他传染病报告卡,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核对无误后,于24小时内通过网络对报告信息确认。

(二)订正。

在同一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报告病例诊断变更、已报告病例死亡或填卡错误时,应由该医疗卫生机构及时进行订正报告,并重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类别选择订正项,并注明原报告病名。对报告的疑似病例,应及时进行排除或确诊。

转诊病例发生诊断变更、死亡时,由转诊医疗机构填写订正卡并向病人现住址所在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核实单位更正为地址不详。

实行专病报告管理的传染病,由相应的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对报告的病例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或排除病例时及时订正。由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订正过的病例需要再次订正的,应通知专病管理机构或部门再次进行订正。

(三)补报。

责任报告单位发现本年度内漏报的传染病病例,应及时补报。

(四)。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日对报告信息进行,对重复报告信息进行删除。

四、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1、疫情分析所需的人口资料使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基本信息系统》的数据(以当地统计部门数据为准)。

2、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每日对通过网络报告的传染病疫情进行动态监控,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须按周、月、年进行动态分析报告。当有甲类或按甲类管理及其他重大传染病疫情报告时,随时作出专题分析和报告。

市(地)和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工作需要,建立地方疫情分析制度。

3、用于对外公布的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死亡数按审核日期和现住址统计。

4、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疫情分析结果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反馈到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每年应向下一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反馈上年报告的个案数据。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将辖区内疫情分析结果反馈到辖区内的医疗机构。

5、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以及其他传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发等未治愈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离开报告所在地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同时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向其到达地的卫生行政部门通报疫情。

五、资料保存

(一)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报告记录保存3年。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其传染病报告卡由收卡单位保存,原报告单位必须进行登记备案。

(二)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将传染病信息资料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档案管理。

六、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辖区内信息报告系统用户权限的维护,制定相应的制度,加强对信息报告系统的帐户安全管理。

(二)信息报告系统使用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让或泄露信息报告系统操作帐号和密码。发现帐号、密码已泄露或被盗用时,应立即采取措施,更改密码,同时向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三)各地应建立健全传染病疫情信息查询、使用制度。未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不得扩大系统使用的范围和权限,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查询传染病疫情信息资料,应经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七、考核与评估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本辖区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对发现的问题予以通报并责令限期改正。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5

关键词:健康教育;整体护理;传染病;传染病护理;效果评价

传染病是临床殊的病种,而传染病患者的护理对于传染病的治疗和预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健康教育在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取得一定的显著效果,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它的作用及影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与认可[1]。以收集肠道传染病患者病例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研究,以探讨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笔者共接触并收集肠道传染病患者资料87例,以此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4例,女33例,平均年龄(30.25±4.43)岁。所有患者的体征和症状符合肠道传染病常规诊断标准,大多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伴有头痛、发热、肢体酸痛、全身中毒症状[2]。

1.2  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对照研究法,在开展健康教育前后分别调查研究对象对于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以评价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意义。

1.3  统计学方法: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作为数据录入软件,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前,研究对象对于肠道传染病的健康保健知识认知率普遍偏低,而在开展健康教育之后,认知率明显提高,且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健康教育前后肠道传染病患者相关知识认知率(%)

知识内容教育前教育后P值肠道传染病主要包括有哪些?43.3389.93>0.05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预防肠道传染病?32.9290.44>0.05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21.1391.27>0.05肠道传染病预后效果如何?23.4693.31>0.05肠道传染病的常备治疗药物有哪些?31.7492.29>0.053 讨论

近年来,健康教育作为整体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重视。通过有计划、有目的的健康教育后使患者了解更多的与健康相关的知识,并且使其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传染病患者的特殊性决定了健康教育在传染病整体护理中的重要角色,因此在面对传染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不能只局限在护理工作中,而应在整个传染病的预防以及控制过程之中坚持。健康教育实施的好坏不仅是影响治疗预后效果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整体护理及评价质量的重要指标[3-5]。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开展健康教育后,传染病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率明显提高,提示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及临床意义。因此,在护理的整个过程中,必须有效开展健康教育。并且要注意将护理程序贯穿于健康教育中,通过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不断完善和提高健康教育质量,充分体现健康教育的有效性、及时性和全面性。针对传染病的特殊性,要注意把握护理的重点环节,综合考虑影响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诸多因素,围绕传染病的防治为中心,确定健康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时机等,开展符合人群需求的健康教育。

总之,健康教育作为护理中的“一个干预过程”,有助于患者充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后及预防等相关内容,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帮助患者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4 参考文献

[1] 李立明.流行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9.

[2] 肖贵轩,杨  坤,刘武垣,等.健康教育对控制肠道传染病的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管理,2008,24(4):423.

[3] 苏晓婷,姜  戈.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健康教育,2002,18(11):722.

预防传染病资料范文6

摘 要 目的:了解综合医院上报传染病疫情动态,分析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西安医学院附属医院接诊的5024例传染病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5024例传染病中,乙类传染病16种3974例,丙类传染病5种872例,其他178例。细菌性痢疾、肺结核病及病毒性肝炎位于前3位,分别占报告总例数的37.58%、18.29% 和12.74%。结论:应对多发传染病提高警惕,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及传染病漏报,肠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是目前防治工作中的重点。

关键词 传染病 防治 综合医院

为了解和掌握该院传染病疫情动态,防止传染病漏报,预防交叉感染,遂对2006~2010年连续5年的传染病上报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2006~2010年连续5年的传染病患者进行统计,共接诊法定上报传染病首诊病例5024例次,疫情数据资料均来源于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用Excel软件对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 果

发病概况:2006~2010年共报告传染病5024例次,其中,乙类传染病3974例,丙类传染病872例,其他178例。2009年最多,其余4年均在900~1000例。

发病位次及构成:2006~2010年共报告法定传染病21种,其中,乙类16种,丙类5种。细菌性痢疾、肺结核病及病毒性肝炎位于前3位,分别占报告总例数的37.58%、18.29%和12.74%。见表1。

重点传染病季节分布:①细菌性痢疾:全年均有发病,7~9月份为发病高峰,7~9月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48.30%,各月发病情况,见表2。②病毒性肝炎:全年均有发病,以1~3月发病数较多,其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34.59%,各月发病情况,见表3。③肺结核病:全年均有发病,以3、4月为发病高峰,其病例数分别占全年病例总数的12.50%、11.41%,各月发病情况,见表4。

讨 论

本院报告的传染病例数基本能反映出该辖区传染病的发病情况,根据分析结果明显可以看出该区域主要的传染病为细菌性痢疾、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病,其病例数占传染病总数的68.61%,其中细菌性痢疾占报告总例数的37.58%,其原因可能与当地的卫生条件较差有关。从历年报告的传染病例看,各种传染病的季节分布特点有着明显差别,病毒性肝炎高发季节为1~3月,占全年总病例数的34.59%;细菌性痢疾高发季节为7~9月,占全年总病例数的48.30%;肺结核高发季节为3~4月,其病例数分别占全年病例总数的12.50%、11.41%。2009年由于甲型H1N1的大流行,传染病的报告病例数较前3年明显增多,2010年传染病例又降至923例。本文通过对我院2006~2010年报告的5 024例传染病进行疫情分析,对做好院内传染病感染控制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当地疾控部门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对策与措施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应对多发传染病如痢疾、肝炎及结核提高警惕,避免医院感染的发生及传染病漏报,肠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和结核病是目前防治工作中的重点。

表4 2006~2009年各月肺结核发病情况(例)

表1 2006-2010年传染病的构成比

上一篇新员工培养

下一篇可爱小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