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神奇符号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我的神奇符号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我的神奇符号

我的神奇符号范文1

从韩美林怀抱《六书分类》激动地痛哭,到供神般地高擎着《谡集古录》《说文古籀》《金文编》而痴迷,我们可以觅见韩美林对祖国文化深蓄着多么感人的血与灵的情感。他常常不禁动情地高呼:“这是文化!是中华民族呀!”于是,三十年如一日,他为祖国远古文字的研究付出了无尽艰辛,终于在远古的符号、记号、形象、图像、线条和点圈中,觅到了“天地大美”的美学家园。

韩美林不仅是著名的美术家、艺术家、书法家,还是一位十分博学的学者。说他是博学的学者,是他涉猎了相当宽泛的学术领域,诸如美术、雕塑、书法、文学、艺术、史学、美学、考古学……近来我才知道,他对篆书体等文字书法竟然有30余年的研究史,难怪他写了一手好书法,并在运笔之中走进《天书》,用一颗无比虔诚的心与天倾谈,伴着千姿百态的远古语言符号,探寻先人在语言符号中创造的原始审美境界,从中挖掘其淳朴多姿、活泼烂漫的文字美学的艺术价值。

“书画同源”之说似已被书画界认同,然而在韩美林的《天书》和近年来考古出土的远古时期大量陶器符号、文饰、石刻图文、峭岩刻画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我们的先人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声的交流,“结绳为政”之后就有了图文绘画,直至伏羲创《河图》演义《八卦图》,才出现以龙马毛旋形式为序的线、点、图构成的《河图・洛书》,形成了原始汉字的初形要素。《河图》《八卦图》虽然仍是点与线组合的绘画,但它已经可以通过点线的抽象图画形式表达一种观念。在金文出现后,象形符号就如同美林所讲的“它以抽象的形式完成了美的创造”,经过数千年的艰辛探索才实现了以象形符号交流意向的心愿。纵观汉字发展史,可以了解是先有图画而后有多种象形符号,因此,研究远古文字史须同时研究远古美术史。我在新疆神奇的阿勒泰考察时,就曾发现一种如同图画般的圈、点、线为一体的远古文字,被阿勒泰的人们称之为“镌刻在石头上的岁月”;在学习、辨认美林万字《天书》时,我又特意拜托朋友寄来了10张阿勒泰朋友拍自高耸云天峭崖上的图像,其中一张就有韩美林万字《天书》中类似字型的8个字,我当然一个也读不出来。其余9张都是虎、狼、鹿的图形。从画面可以看到,它既是图画,又在表达一种意念,其形体和点线都令人痴迷。由此可以相信,作为一个美术家的韩美林历经30载,走进这高度抽象、如画如字的艺术群体,他眼里肯定是要滴血的!他以一个美术家敏锐的眼光,勇敢地揭开了远古时代图画与文字并进发展的历史迷雾。

韩美林之所以能够创作这样一部《天书》、揭开远古文字史的迷雾,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因素。

其一是学术知识积累之丰厚,为他作史前文字史研究奠定了知识基础。在这部《天书》中,他大胆地冲破了书法理论界从先秦以来在书法审美艺术研究中的原有框子,大胆而又执著、顽强而又虔诚地跨进了结绳治事、岩刻图像、数码标证、语言符号的远古时期美术学和书法学,进而又拜教于伏羲、女娲、神农三皇,走进伏羲“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尚书・序》)的通神明之德。从而在《天书》中,我们似可以觐见伏羲画八卦图,通天、地、风、山、水、火、雷、泽之神情。线与点相通的汉字书法原始形态凝练着大自然给予人激情之审美成果。

近30年来韩美林独有见地地做了史前图像与符号的研究。由于他在美术方面有颇深的造诣,与书界理论家们相比较,似更注重书法与抽象形式美的研究,注重形、点、线、圈、面,叩问天、地、虚、实、阴、阳,从一个美术家和艺术家的角度走进古老符号的旋律起伏之中,赋予古老符号以活的灵魂,并与它们共舞,体味它们形体美的神灵,把汉字文字史、书法史研究推进到远古时期。

韩美林不是一个文字学家,但是他有丰厚的学术知识积累,特别是作为一个有造诣的美术家、艺术家,他走进了古文字艺术的灵魂之中,与它们对话。面对这一万多个远古符号的发掘,用美术家的视角将图画形式与文字点线统一起来,并将其书写成《天书》印刷发行,又怎么能说他不是一个文字学家呢?

我在这一万个符号、图形里激情燃烧!

我在这一万个符号、图形里透过无数优美动情的线条,望见中华文明的起源之火!

我在这一万个符号、图形里享受着史前图像文字那种神奇、奥秘、灵性、古朴、深邃的艺术之美!

我在这一万个符号、图形里,听到了作为艺术家的韩美林踏入史前古文字学圣地的脚步声。

他在呐喊!他在呼唤!

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史前美术史》!

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史前文字史》!

中华民族应该有自己的《史前书法史》!

其二是他在艺术与学术追求上有着“拼命三郎”的执著精神,为他书写万字《天书》奠定了精神上的支撑。从抱着《六书分类》激动得哆嗦、痛苦,到涉水爬山观岩刻、觅洞壁、读碑文、解陶器之文、化铜器之书,30多年的灵与情全部痴迷于搜集古文字。

我的神奇符号范文2

说说“外号”

——读《给我一个好名字》有感

同学们, “外号”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都不陌生吧!

假期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叫《给我一个好名字》的书,刚买回来,我就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看不懂,而且一点儿也没意思。但是后来,就不一样了,我越看越入迷,以致到了最后,我痴迷的竟然连妈妈叫我吃饭都没有听见。

故事的大意是说:“我”,在一个秘密树洞里写秘密日记。结果有一天,日记本被娜娜侦探小组发现了,在经过同学、老师、校长好多人,好多故事后,“我”日思夜想的日记本,竟然又神奇般地转回到了我的手中。

后来,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却越来越觉得,在这里的“外号”是亲昵的称呼,是善意的嘲笑,却不是指出别人的缺点。

而我呢,也从这本具有魔力的书中,懂得了给别人起“外号”可以, “外号”可以突出特点,也可以夸奖别人,但绝对不能嘲笑别人,否则他们会伤心的。

我的神奇符号范文3

大家好!我叫林小梨.这次我要竞选的是数学科代表,我虽然数学的成绩不太稳定,但是我相信我当上了数学科代表之后,我一定会努力地学习数学,使数学成绩稳定下来,这岂不是一举两得?

我的成绩虽然不好,但是不能以貌取人哪!我对数学热情洋溢,看着那些形状各异的数字,令人觉得神奇的加减乘除符号,更加激起我心中对数学的热情!

如果我当上了数学科代表,我会努力使学习提上去。

如果我当上了数学科代表,你们假如对我有任何的不满,你们可以向我提出来,我一定改正。

我的神奇符号范文4

转眼3年过去了,那条链子没什么动静,?依*云芝终于放心了……今天的微亦以不同以前了,她长成了一位窈窕淑女,已经是一位高中生了,当她刚踏进神晖学院的时候,女生投来羡慕又嫉妒的眼神,而男生,眼睛都变成红心了。当时她戴着3年前捡到的项链,大家都在议论纷纷,微亦走进去自己的教室,丝毫不理会她们的闲言碎语。

走进去了,因为微亦是转校生,所以老师让微亦自我介绍,微亦高傲地走上讲台:“大家好,我是雨蒙*微亦,你们可以叫我微亦,今年17岁,我很喜欢交朋友,希望不要被排斥哦!”说完,便深深地鞠了一躬。大家纷纷鼓掌。她环顾了四周,微笑着。忽然,她看到一个人,那个人长着紫色的头发,栗色的眸子里透出一股杀气,她走向了自己的座位,上课了,她漫不经心,一直观察那个神秘的女孩,熬呀熬,终于下课了,微亦躲过男生们的追击,可那个女孩还是出去了,她追上去,问道:“你是谁?”“哼,我是谁,并不重要,可是你!”那女孩转过身来,微亦惊呆了,她有一条链子,竟然有一条和微亦除了符号一样的链子。“我叫颖黎*??O,你是不是惊讶我有一条与你相似的项链?很奇怪吧,我是水瓶座神女,而你!是天秤座的神女!你我,注定要成为星座神女!”那个叫??O的女孩说。“我?”微亦在说这话的时候终于明白了妈妈为什么不让她有这条链子,并知道自己为什么一见到这条项链就很喜欢的原因了。??O继续说:“你妈妈,云芝,是十二星座原来的巨蟹座神女,她为了你,不想让你介入世界的纠纷。”说着手里便神奇的出现了两个魔杖,并将一个递给我,“这个,是你专属的魔杖,叫碧玉天星。拿着,而我的是荧光烟雨。”微亦半信半疑地接过了魔杖,还以为再演神话故事,使劲地掐了自己一下,是真的!微亦不敢相信,她的粉色眸子里,只有惶恐和不信……

五年级:瞿蕊

我的神奇符号范文5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文化适应;U型模式

中图分类号:G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11-0042-03

作者简介:石卉(1987- ),女,江苏泰兴人,上海财经大学 (SUFE)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学。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同国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的接触比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频繁、更加广泛。无论是中国人在海外寻求深造、制造商机,还是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文化进行合作,跨文化交际都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跨文化交际活动实质上是一个文化适应的过程,因此,本文尝试对文化适应特别是文化适应模式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并加以实证分析。

一、文化适应

文化适应是指已完成某文化社会化过程的个体在不断暴露于另一全新而陌生的文化之中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其内部所发生的变化过程。换句话说,文化适应就是在一种与我们生长文化不同的文化中逐渐获得交流能力的过程,或者文化调整、适应的过程。

对于文化适应的组成成分不同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Mendenhall和Oddou认为文化适应有情感、行为和认知三个组成成分;Ward及其同事将文化适应划分为两个层面:心理适应和社会文化适应;我国学者陈晓毅认为文化适应可以表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这三个维度。

文化适应模式则可以更好地让我们了解文化适应的过程。本文将探讨五种主要的文化适应模式。

1.U型模式

U型模式是理解文化适应过程最初、也是最完善的一种方式。它的基本观点是:当一个人在其他文化生存时,他一定会经历一些困难时期才能重新达到他在原文化中所感受到的舒适感和平常感。在U型模式中,个人一般要经历四个基本阶段:蜜月期、危机期、恢复期和适应期。

蜜月期:蜜月阶段指的是在旅途开始时感到的兴奋和愉悦。当一个人即将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中时最初可能会有些忧虑,但是变化带来的新鲜感和兴奋感将大大超过最初的担心。处于这一阶段的人急于了解所有的东西,对眼前的任何差别都大为惊叹。危机期:在最初的兴奋逐渐消失之后,将面临在陌生而困难的环境里生活的挑战,这时人们就进入了危机期。有一些开始让人觉得有趣有意思的奇怪行为开始慢慢让人生厌。在这一阶段,个人将体验所谓的“文化冲击”(cultural shock)。“文化冲击”这一名词是由人类学家奥伯格(Oberg)最早提出的,他为这种现象作出了详细的定义和解释:“文化冲击是由我们失去了所有熟悉的社会交流标志和符号所带来的焦虑所引起的。这些标志和符号包括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各种方式:怎样订购、怎样购物、什么时候回答、什么时候不回答。这些符号可能是言语、姿势、表情、风俗或准则,都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的,并且就像我们的语言和信仰一样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的一部分,我们都依靠这上百种的符号来维持我们内心的平静和效率,尽管大部分的符号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在这一阶段,人们普遍感到疲惫不堪,甚至会对其他文化成员产生反感,同时,也会感到自己受人排斥。恢复期:当人们能够逐渐应付第二阶段的困难,并继续坚持努力,在新的文化中生活下去时,他们就进入了第三阶段――恢复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周围有了新的认识,他们会重新发现周围环境和人的积极面。慢慢地,人们开始在感性和理性这两个方面都认识到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并且可以改变自己的预期去适应新的文化。适应期:最后,人们进入了适应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已经接受并适应了新文化环境的生活。

2.英雄旅程:奥斯兰(Osland)海外工作模式

以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ell)关于神话英雄的故事为基础,在进行大量访问和调查之后,乔伊斯•奥斯兰发现海外工作人员的文化适应过程同坎贝尔的神话英雄故事有着许多的相似之处,从而形成了她自己关于文化适应的经验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奥斯兰把文化适应的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冒险的呼唤、鲸腹中求生、神奇的朋友、考验的道路、最终的胜利和回归。

冒险的呼唤:多数人憧憬出国发展的机会,却也有些忧虑,因此,到一个全新的文化环境经历全新的生活对大多数人来说就好像是冒险的呼唤。鲸腹中求生:指到一个未知的文化环境中生存,英雄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神奇的朋友:无论人们在新的土地上会犯下什么错误,或者面临什么样的艰难,他们似乎最终都会找到一个神奇的朋友,或者说文化导师。这个朋友可能是来自相同文化有着相同经历的人,也可能是新文化的一员。这些朋友在英雄最初的旅程中扮演先导的角色,负责帮助语言、居住、社会交往或者工作上的问题。考验的道路:即使有着神奇朋友的帮助,英雄仍需自己亲身面对挑战,走过考验的道路。在这一阶段,英雄会面对很多新旧文化的冲突,需要逐渐学会接受新的事物,培养“世界心态”。最后的胜利和回归:旅程的下一阶段就是最后的胜利,即自我转型。在经历了种种考验之后,英雄锻炼出了自信和内在潜能,可以更好地工作和交际。

3.惊奇和理性寻求模式

路易斯(Louis)建构理性寻求模式的目的在于更好地理解从一种组织文化进入另一种组织文化时所发生的文化适应过程,但这一模式对于任何一种跨文化转换都同样有效。

在这个模式中,当人们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他们将深刻地感受到新旧文化之间的变化和差异,并感到惊奇。这种惊奇将带领人们进行理性寻求。一般来说,这种理性的来源通常有三个方面:个人背景、其他有过类似惊奇感的人,以及本地人的解释。人们在理性寻求各种解释之后,最终会归结出一些原因,或者新文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人们将通过更新自我的期望和框架结构,或者选择新的行为方式来适应新的文化环境。

4.金(Kim)的适应模式

金的模式和前几种有着相似之处。他同样假定人们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会面临挑战,这种挑战可以采取危机、考验或者惊奇的形式。这些挑战最终形成压力,压力带来改变的需要,于是,在这种压力和适应的过程中,众多因素(主要包括陌生人环境、东道国环境及交流实践)一起作用,从而促使人不断成长。因此,这个模式也可以叫做压力、适应、成长模式。

5.Davis的文化适应模式

Linell Davis将文化适应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兴奋期(excitement)、困惑期(confusion)、 挫败期(frustration)、有效期(effectiveness)和欣赏期(appreciation)。和U型模式类似,在这个模式中,人们进入新的文化环境首先感到的是兴奋和喜悦,然后逐渐地开始对遇到的差异和变化感到困惑。在得不到解释的情况下,困惑感降低了办事效率和沟通能力,人们慢慢感到了挫败感。然而,在一段时间(时间长短视个人情况而定)的磨合之后,人们开始客观认识新环境的不同并可以理性地处理它,从而进入有效期。在最后一个阶段,人们开始欣赏新文化环境的特别之处,享受并发掘在新环境中生活或工作的乐趣,并期待更长久地生活下去。

二、实证分析

广田是一个在上海的日本人,她来上海约有一年。由于经常走访各种国家,广田具有一定的对不同文化适应的能力。刚刚来到中国的时候,她对很多事情都充满着好奇。虽然在日本国内经常听到关于中国的负面新闻,广田对这里的生活还是充满了新鲜感和激情。她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并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个阶段就是U型模式中的蜜月期。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只身一人在上海没有什么朋友,加上广田不会中文所造成的语言障碍,她开始经历危机期。她无法理解为什么在中国车辆可以横冲直撞不顾交通规则,也对上海的空气质量抱怨不已。同时,由于担心食品安全,并且本身讨厌油腻食物,广田无法适应这里的饮食习惯。她渐渐感到疲倦不堪,并觉得自己身体条件在不断下降,工作效率也开始降低,得到的回馈越来越消极,这些都使得她感到自己更加寂寞。于是,她拒绝再在上海逗留,计划一阶段工作结束就立刻回日本。当被问到是否还会回中国的时候,广田表示,虽然她自己对未来也不确定,但以她现在的心境,将不会回到上海。虽然很可惜,但是她却错过了U型模式中的恢复期和适应期。

与她相反,我有一个高中同学,现在在日本东京读书。据他说,在刚到日本的时候,也有过很多焦虑,比如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等等。然而,出国和刚刚摆脱高考的兴奋感远远超过了他的焦虑,每天他都沉浸在新的环境、新的城市、新的食物带给的新鲜感中,这就是所谓的蜜月期。慢慢地,在对周围事物失去原有的兴趣之后,他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似乎以前的办法在新的地方都不再有用了。以前在家有父母养着、管着、惯着,而在这里什么都得靠自己。与此同时,电视上、报纸上经常出现的对中国不利的新闻报道也让他很愤怒。这些都使得他对这个国家,甚至这里的人民充满了排斥,进入了危机期。然而,他并没有像广田一样选择离开,而是试图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对待周围的现象,对一些与国内不一样的文化开始见怪不怪,并主动结交一些当地的朋友,迅速开始了自己的学业和打工,进入恢复期。现如今,他已经去日本四年,并逐渐适应了那里的生活,虽然偶尔有小小的抱怨,比如东京人的压力很大、节奏很快,但他显然能应付自如了,开始了适应期。

随着时展的需要,跨文化适应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来中国的外国人和赴海外的中国人不断增加,文化适应成了在海外学习或工作都必须了解的一个关键词。只有正确了解文化适应的含义和过程,才能清楚认识到自己可能要经历的挫折和困难,从而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在出国前,提前了解所去国家的文化习俗、基本礼仪、生活习惯和社会特点,同时,明白一时的不适应或沮丧都是正常的,这些都必将帮助缩短文化适应中的危机期,从而提高学习工作效率,使得海外行更加顺利和有价值。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我的神奇符号范文6

一、发现标点的效能,使学生重视标点

教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草原》

师:(板书:草原)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了课题,我知道课文要写的是草原。

生:我觉得课文要写的是草原的景色。

师:(板书:“?”)现在你再读读看,你又读出了什么意思?

生:(自由地读)我想知道草原有什么?

生:草原上有些什么?那儿美不美?

生:这是什么地方的草原?

生:草原上的人们如何?环境怎样?

……

师:(板书:“!”)请你再读一读,看看有没有新感觉?

生:(反复练读)啊!草原真大。我真想骑马驰骋一番。

生:啊!草原真美。我好想把它画下来哟!

生:草原那么美啊!我拿起照相机不停地拍起来。

生:看着如此美的草原,我不禁唱起了《草原赞歌》。

……

师:是啊!真令人神往。现在就让我们一同和巴金爷爷去游玩一次吧!

通过给课题加上不同的标点符号,反复比较,使学生明白:不同的标点符号,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标点有着不可忽略的效能。

像这样的训练,有力地凸显了标点的巨大效能,必定会使学生对标点刮目相看,引起应有的重视。

二、触摸标点的温度,引学生细究标点

就如王崧舟所言:“始终保持对文本言语的和种高度敏感和警觉,对每一句话,对每一个词,甚至对每一个标点符号都抱有那种黛玉进贾府式的敏感的警觉。”一旦重视了标点,标点就会如同一尾尾充满灵性的小鱼,引起我们的“警觉”。

于永正老师在回忆自己解读《秋天的怀念》时说过这样的一段话:

我在读到母亲说的:“你要是愿意,就明天?”我的心为之一动!我捧着书本,反复地朗读这句话。读着读着,感觉出来了:母亲为什么不用肯定的语气说,而是用问的语气?一个小小的问号告诉了我们多少东西啊!母亲在有病的儿子面前,真是小心翼翼呀!生怕哪句话没说好,惹儿子发脾气!我朗读时,就连母亲的表情都出现在了我的眼前!于老师这么一想,就立即点亮了这个“?”的温度――这个问号回答了母爱是什么――是平等,是商量,是小心翼翼呀!

细究标点,就会发现标点如散落在草地上的露珠那样闪烁着晶亮的光芒,跳动着生命的脉搏。像这样的标点训练,着重体现的是标点在文本中传达着不同的情感温度。由此产生的对标点的探究心理,便会自然地引发学生常去细究标点的用法。

三、开掘标点的深度,促学生善用标点

当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积累了一定的对标点的感悟能力之后,我们还可以尝试让学生练习填一填标点,从而真正促进学生对标点的正确使用。

名师武凤霞教学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一课,在学习全文即将结束教学之前,和学生进行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我相信大家对生命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请你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化作标点,加在课题上。

生:我在第一个“生命”后加一个分号,在第二个“生命”后面加一个感叹号。

师:为什么?

生:这四个字两个符号可以概括全文!作者在一开始先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然后通过询问飞蛾、香瓜子和杏林子,知道了生命的含义,最后发出感叹,告诉自己要珍惜生命!

生:我在两个生命的后面都加感叹号,因为,他们表示的都是生命的震撼。

师:同学们都是在第二个词后面加感叹号。有谁和别人加的不一样?我在第一个生命后面加感叹号,在第二个生命后面加问号。我这样加有没有道理?

生:第一个加感叹号是说你感叹生命是多么脆弱,又多么顽强;第二个问号说明你在思考:生命到底又是什么呢?

……

师:谢谢同学们给我的标点赋予了这么多层的含义,我觉得你们加的每一种标点都是有道理的,它也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生命存在,或者是一只小狗,或者是一朵鲜花,或者是一株小草……虽然生命存在的形式不一样,但是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记住,对待自己的生命要格外珍惜,对待别的生命要心存敬畏。

这段实录被王晓春老师誉为“是神来之笔”。给课题加标点这看似简单的技巧,到了武老师手里,却化平淡为神奇,一句“请你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化作标点”,标点也化作承载生命的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