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文化常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文化常识范文1
文化读本是小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和资源,是传承文化知识的重要载体。读本的质量会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结果,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也有着不可逆的影响。小学文化常识类读本是小学生认知世界的重要窗口,对普及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逐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针对小学生这一特定群体的教材和读本也越来越多,但是质量却良莠不齐。纵观目前,相关研究多就小学读本本身,探讨其特点、历史演变、新旧版本的对比或从小学读本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切入,考察其在推行传统文化方面的重要作用等。所讨论的主题对小学文化读本编辑出版的指导意义并不十分有效。本文拟从编辑出版视角出发,以小学文化常识类读本为研究对象,选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下文简称“北语社”)出版的《世界文化常识•小学版》为研究范例,探讨多元文化背景下小学文化常识类读本在编辑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原则及理论指导。
1多元化文化与传统文化出版热潮与现状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关于“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一节指出要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并纳入国民教育。教育部于2015年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也强调了在课程建设和课程标准修订中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意味着政府从政策层面确立了学生基础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地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后,不断传承、变化、发展、创新,延续至今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的审美情趣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同时,随着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多元文化理论应运而生。在多元文化趋势的影响下,不同文化间相互平等并在接触与借鉴中不断融合。[2]多元文化理论应用于教育领域,强调的是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从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批判中学会用不同的文化视野看待世界。在基础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文化的通识性知识,并建立跨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对比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建构系统的知识体系。进而促进学生养成开放的胸怀以及多元的问题解决能力,并在跨文化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强民族认同感。[3-4]叶圣陶先生曾指出编辑图书要“顺自然之趋势”,也就是说要考虑时代的需求。出版界积极响应国家号召,配合多元文化需求,辅助学校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诸多出版社出版了针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常识类、跨文化对比类中小学教辅和读物,可以说迎来了一股出版热潮。在这其中,商务印书馆的《学生古代文化常识辞典》、中华书局的《小学生应知的传统文化常识》系列丛书、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的《青少年1001个文化常识(外国篇)》、中国书店的《世界历史百科全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的《世界文化常识》都颇具代表性。与目前市场同类出版物相比,北语社出版的《世界文化常识•小学版》系列丛书突出多元化需求,以跨文化的角度比较了中外文化的异同,目的就是帮助小学生建立尊重多元文化的观念,搭建了解世界的平台,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自觉与自信。此外,本书的另一大特色便是结合了北京的地区性文化和习俗。出版领域紧跟时代潮流,层出不穷的文化类出版物涌现在中小学生图书市场。大多数出版物质量上乘,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图书整体质量稍显晦涩,编排仓促。作为出版人和编辑,面对新的出版热点,我们需要更多地考虑中小学生身份的特殊性和他们的接受能力、地域特点与差异,打造出品质优异、趣味生动的文化常识读本,应避免一拥而上、唯利是图。
本文依托前人提出的图书编辑原则[5],结合小学生群体以及文化常识类读本的特点,以学生实际需求为指导,综合北语社《世界文化常识•小学版》系列丛书的编辑经验,提出以下文化常识类的小学读本的4点编辑原则。
2.1系统性原则
作为读本首先要有完整的编排体系,前后知识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进而不断深化。结合丛书具体来看,第一、二册主要介绍中国的文化常识,从中国符号、生活常识、中国故事、京城文化、国学常识、诗歌赏析、蒙学博览和经典诵读8个单元对传统文化以及承载传统文化内涵的象征性符号、典型建筑、天文地理知识等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并在尽可能全面中有所偏重—着重文学常识与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第三册从历史、文化、饮食、建筑、教育、文学等方面详尽地介绍了西方文化,为学生建立了一个基础知识体系。第四、五册在前三册的基础上,注重在对比中发现异同,帮助学生形成对中外文化的理性认知,进而建立对本民族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全套读物从整体而言,遵循了先学习中国文化常识,再学习西方文化常识,最后学习跨文化的对比的认知体系。其次,读物各主题内部应有连贯性,前后知识不应该是割裂的,各部分内容既有所侧重又紧扣同一主题。以第四、五册为例,第四册偏重于古代文明的对比,首先围绕中国的近邻—日本、韩国和印度展开,接着描述了亚非欧的3个文明古国—伊朗、埃及和希腊文明的起源和主要思想。第五册则偏重现代文明的对比,以大国崛起为主线,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和俄罗斯7个先后在世界历史上曾拥有显赫地位的国家,中间穿插讲解了巴西和墨西哥。我们可以看出,第四册着眼于古代文明,第五册着眼于现代文明。
2.2渐进性原则
文化常识类读物不仅仅是普及文化知识,更应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第一、二册《中国文化常识》中,选文选取了《精卫填海》《鲧禹治水》《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篇章,使小学生通过阅读故事体悟故事中所蕴含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坚持不懈、重孝道、讲美德的思想精髓,受到启发。在第三册《西方文学与文化常识》中,通过建筑、饮食、戏剧、诗歌、小说等不同侧面帮助小学生更为全面、深刻地学习西方文化,倡导了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用正确的世界观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优秀的读本建设要有时代气息和现时感,也强调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本丛书中,各讲的内容正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小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和接受能力,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到实质。例如,在讲日本时,第一节从具象的樱花入手,引出以樱花为精神象征的武士道,再引申出“物哀”的民族精神;第二节从切入,提出与“菊”相反的“刀”,再揭示日本人追求极致和崇拜强者、好战的性格特征。我们可以看到,所讲内容都是一步一步逐渐推进,从具体的事物或者生活现象上升到思想精神层面。
2.3图文并重原则
小学年龄段的读物编排一定要图文并茂,插图和内容要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并且图画要美,因为图画和书面语言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作为文化小学读物的趣味性主要体现在插图的运用和编排形式上。[6]插图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因为文字符号的抽象性高,认知加工的难度较大,而图片作为非文字语言符号可以运用恰当的图文比例更加直观和形象地呈现文字的内涵信息,降低读者的阅读成本。诸如有些历史场景、事物形象、情绪观念等难以用文字简洁清晰描述。[7]因此,丛书紧密配合文字内容,在每一节按照一定比例适当地配备了相应的图片,或对文字内容进行解释,或对文字内容进行补充。以第一册中讲甲骨文的部分为例(见图1),文字为“比如说‘鱼’字的字形像一条有鱼头、鱼身、鱼尾的鱼,而‘龟’字的字形则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很难想象出“鱼”和“龟”的字形究竟是什么样子,但当我们给文字配上相应的图片,既有“鱼”和“龟”本身的形状,又有相对应的甲骨文的字形,学生就能够更容易理解甲骨文描摹事物形状的特点。此外,整套读物在封面颜色使用上大胆、丰富,每一册书都有一种主题色:第一册是红色、第二册是橙色、第三册为蓝色、第四册为绿色、第五册为青色。相应地,各本书的内页通过主色调的深浅变化来表示文字内容的层级关系和相关关系。不难发现,从第一册到第五册,图书主题色由暖色系变为冷色系,符合了低年级小学生喜欢鲜艳、热烈的颜色,而高年级的小学生因为心智成熟更加偏于冷静的心理特点。
2.4互动性原则
文化常识类的读物应当思考如何启发学生思考,学生如何通过图书获得独立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作为编辑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回归到丛书,很多篇目在正文后都添加了“扩展知识”或“扩展阅读”的版块,这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探索。例如在第一册的“四大发明”一讲中介绍印刷术时,正文介绍了印刷术产生的原因和发展的简要过程,在“扩展知识”中又添加了印刷术分类的说明,使学生能够完善相关知识,并且可以启发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对同一主题进行学习研究。又如在第四册中“希腊”这一单元中涉及雅典卫城时,正文主要就建筑历史来展开,“扩展阅读”中用神话故事补充了雅典卫城得名的由来,能够帮助学生探究事物背后的因缘。此外,图书的每一讲都有课后思考的设置,课后思考都是先从本单元学习的主要知识切入,就课文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紧扣跨文化比较的理念,联系中国相关的事件或人物。例如,第四册韩国篇的课后习题为∶“1.韩国人为什么喜欢泡菜?2.你怎么看待韩国泡菜的世界化?中国文化的推广与传播从中可以有什么借鉴呢?”这种探究式、发现式的学习方法能够促使学生拓展思维、开阔视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图书的发行与图书编辑过程有密切的联系,图书整体设计时应当考虑地缘因素,即图书的主销市场。本套读物市场考虑到图书推广地域以北京(北京地区的小学生)为主,所以在细节编纂上着意增加了京城文化元素,结合了北京地域特点,以北京的老工艺、老行当、城门楼和老字号等鲜活的文化点带动学生进一步认知的兴趣(如图2)。学生可以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实地到访,这其实无形中增加了全书的实践意义。
3结语
文化常识范文2
一、六合与干支
例:“视历复开书,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古人结婚要选好日子,年、月、日的干支六个字都相适合,就叫“六合”,“六合”日就是良辰吉日。那么,何为干支呢?
干支,又叫天干地支。天干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用天干地支相配以纪年、纪月、纪日,由来已久。天干在上,地支在下,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配合,天干地支全配到位,共60组,叫“六十甲子”(或六十花甲)。排列如下: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我国的农历就是用上述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循环纪年,以至无穷。有人把公元前2696年定为第一个甲子年,依此,公元4年的干支正好是农历甲子年。如1966年是丙午年,2003年是癸未年,2004年是甲申年,2044年又是甲子年,这种纪年方法就叫“干支纪年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推算任意一年的干支可用公式:
(所求年数-3)/60=商……余数(余数就是年干支在六十甲子中的序数)
如果余数等于0,则干支序数加上60。例如,求1983年的农历干支纪年:(1983—3)/60=33……0,则0+60=60(干支序数),第六十是癸亥,则1983年就是农历癸亥年。若求2003年则(2003—3)/60=33……20,六十甲子顺序表第二十是癸未,则2003年就是癸未年。
干支纪月、干支纪日较复杂,且用得不普遍,此就不赘述。
迁移练习:算一算曾爆发中日海战的1894年、的1898年的干支纪年是哪一年。
二、鸡鸣和时辰
例:“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鸡 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例句中的“鸡鸣”“黄昏”“人定”是古人计时的时段名称。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呋(或日昃)、哺时、日入、黄昏、人定。汉武帝时又以十二地支与之相配。每个时段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详细对照见。表一:
襁褓:婴儿。襁褓本是包裹婴儿用的被子和带子,借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2~3岁的儿童。《孟子-尽心上》:“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
齿龀:7~8岁换牙期的儿童。《列子-愚公移山》:“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垂髫、总角:幼年儿童。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井}台然自乐。”儿童头发绑起来下垂着,故称“垂髫”(黄发指老人。老年人发色转黄,故以黄发指老人)。《诗经-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袁枚《祭妹文》:“予弱冠粤行。”
而立:30岁。源于《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不惑:40岁。源于《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
知天命:50岁。源于《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花甲、耆(qi):60岁。花甲源于天干地支六十花甲子。耆源于《礼记·曲礼上》:“六十日耆。”
古稀:70岁。源于杜甫《曲江二首·其二》:“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岁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迁移练习:想想以下例句带点的词现在指什么时候。袁枚《祭妹文》:“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毛遂自荐》:“日出而言之,日中不决”。
三、结发与年龄称谓
例:“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古时候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就把头发结起来,算是到了成年,可以结婚了。这个年龄一般是男子20岁,女子15岁。“结发”在句中指的就是一个年龄段的称谓。古人对不同年龄段的称谓如下: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女子15岁。“笄”,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女孩大了,用簪子把盘好的头发别住,并行笄礼以示成年。犹男人的加冠。
冠、加冠、弱冠:男子20岁。古时男子20岁行冠礼,结起头发,戴上成人的帽子,表示进入成年,叫“加冠”。又因20岁刚成年,故又称“弱冠”。男子加冠、女子及笄都要把头发结起来,所以“结发同枕席”中的“结发”就指这一阶段的男女。《论语·先进·子路、曾
耄耋:80、90岁。
文化常识范文3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总角)
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
(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2、劓刑:割鼻子
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7、大辟:砍头
8、炮烙:将人烧烤死
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五、古代纪年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 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六、有关官职的问题
1、词语
(1)授官:除 拜
(2)升官:迁 擢
(3)降官:谪 左迁
(4)免官:罢 黜
(5)招聘:征 辟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7)大臣辞职:乞骸骨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文化常识范文4
【关键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文化常识
一、引言
对文化常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有利于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以及增强学生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全面开展,文化常识作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实现语文教学中对文化知识的渗透,促使学生透彻了解民族精神,重视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对学困生人格的培养,促进学困生身心健康发展,成为现阶段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二、当前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人格教育的缺失
纵观现阶段语文教学现状可见,理论教育重于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没有落实到位,使得人格教育缺失。2015年的高考全国卷出现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的题型,而2016年教育部在《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中,明文指出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考核内容。受考试制度的影响,语文教师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理论文化知识教学,以期通过理论知识训练,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使学生在考试中取得良好的成绩。素质教育的忽视和人格教育的缺失,对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教师“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
语文教学中健全学生人格,需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各项能力和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实际语文教学过程中,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教师普遍习惯重理论教学,“重讲授轻体验”占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对语文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刻,就会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形成不利影响。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的学生――年轻一代真正深入体会,才能自然而然生出民族自豪感,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热爱我们的民族以及文化。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我们的学生可能都记不全,更不知节气的由来,更难主动去了解它,认可它作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深层意义。现今,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社会兴起过洋节,如圣诞节、复活节……但对于我们的传统节日却毫不关心,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课程,更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实现师生角色的转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三)教材利用度不高
农村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本教材展开教学活动,坚持应试思想,注重提高学生理论知识水平,对课本教材利用度比较低。高中课时比较紧张,教师为了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尽可能压缩课堂教学,省下更多的时间进行复习。教师通常会引导学生快速学习课文内容,对于古代文言文仅以原文翻译、串讲、重点词解释等形式展开,对于现代文教学则是由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生仅仅理解课本教材呈现的内容,而且只是了解课文内容大体含义和其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很容易忽略文化常识这个知识点,或是照本宣科一语带过,没有足够的重视,没有着重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由于缺乏对课本教材内容的深入了解,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程度不深,学生认识不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和乐趣,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对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形成了不利影响。同时,学生无法从文化常识中汲取营养,也不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对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基本途径
高中语文教材中涉及诸多文化常识相关内容,例如丰富的优秀文化典籍,《史记》《汉书》《后汉书》《诗经》等等。让学生深入了解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对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高中语文教学对文化常识进行渗透,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结合语文学科教学特点,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深入发掘语文教材中的文化常识素材
深入l掘高中语文教材可以发现,语文教材中蕴藏着非常多的文化常识。例如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欧阳修、苏轼、黄庭坚”,“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等等。如果不注重学生的体验、领悟,学生停留于表面的认识,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不利于文化常识的真正渗透与传播。让学生认识和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的了解,可以使学生切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文化常识进行深入剖析,促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文化常识。以“北宋四大家”之一的苏轼的作品为例,选其作品《赤壁赋》展开讨论。这篇文章苏轼以独特的笔触,将其人生观娓娓道来,既包含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也包含随缘而安的人生态度和忘情尘世的洒脱。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层次发掘汉语文化的丰富内涵,提炼出促进学生情感认知能力和人格健全的因素,确保学生真正理解教学语文教学内容表达的深刻内涵和感情,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同时,教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课文,找出课文中描写优美的句子。如“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饮酒乐甚,扣舷而歌”等,通过鉴赏这些富有画面感的句子,能够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鉴赏能力。同时,学生在鉴赏审美时,还能够深刻感受到语文学科的魅力,从而实现语文教学中转化学困生和学困生人格培养的重要目标。除此之外,通过文化作品了解文化常识,还要求学生对其语言进行了解。例如《赤壁赋》一文先后呈现出了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于课文的字里行间,这就需要学生深刻理解和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和魅力。所以,让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常识,既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
(二)增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要求教师必须深层次发掘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文化常识的基本内涵,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通过在实际生活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实现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为此,教师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工作,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文化环境和氛围的重要作用,积极参与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中来。首先,营造舒适的家庭氛围,形成家庭阅读的良好氛围,由学生阅读包含人文精神的课外读物和语文教材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目标。挖掘《兰亭集序》《赤壁赋》中的干支纪年法,地支与十二生肖之间的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些日历上也标有干支和生肖,这可加深学生对我们古人的聪明才智的敬佩,加深民族自豪感。《孔雀东南飞》中“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人定”是古时十二个时辰计时法中天色计时法,对应十二地支计时法。其次,通过学生家长及时反馈学生家庭学习态度,家长人格教育方式等,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常识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如《鸿门宴》中项羽高居尊位,在现实生活中宴请宾客,有主客的位置之分,有以老为尊。而在工作会议的安排当中,也有上司和下属位置之分。文化常识,古已有之,延续至今,无处不在。学习和积累文化常识,在现实生活中做有一个素质有文化的人。
(三)让学生自主尝试挖掘文化常识
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不断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必须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实践教学活动中,利用自己对文化常识的认识和理解,灵活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实现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理解的重要目标。高中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常识,蕴藏的知识量比较多,而且都需要学生深刻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考试中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有“科举制之前如何选拔官员?”“科举制的名称”“古代节日习俗”等等,要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学生就必须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如“科举制之前通过察举、征辟和孝廉的方式选拔官员”,古代节日习俗中春节要贴春联、燃鞭炮、挂年画、耍龙灯,元宵猜灯谜、吃元宵,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天文历法当中的有干支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地支和十二生肖的关系,申遗成功的二十四节气等,如《兰亭集序》中的“永和九年,岁在癸丑”。又如《赤壁赋》中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干支纪年法在现在还在使用。古代对人的称谓有多种情况,其中可称官名,如王羲之曾任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也可几项兼称,如先称籍贯,再称姓、名,后称字,如《游褒禅山记》中的“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人有“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的说法,这与中国古代阴阳学说和中原地区地理及太阳照射有关,被太阳照射为阳,反之则为阴。《游褒禅山记》中的“华阳洞”即在华山的南面。了解这些文化常识,就可以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对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让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常识形成深刻的了解,学生自发将这些文化常识应用于写作中,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学生在写作中将苏轼《赤壁赋》中关于人生感悟的描写原句用于作文中,就可以增强作文的可读性,实现语文教学中渗透文化常识的重要目标。所以,对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形成充分的认识,通过对课本教材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布置写作任务,仔细检查学生写作情况,总结出学生语文知识常识性错误,同时有计划地向学生讲授文化常识,使得学生充分认识到文化常识的重要性,积极参与文化常识学习活动,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进而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目标。
四、结论
综上所述,高中教育教学改革中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出语文学科的重要作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适当渗透文化常识,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水平,加深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和理解,促使学生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徐付娥,左君.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困生的发展――浅谈对学困生的转化[J].新课程(小学),2015(01):24.
[2]刘江.玉璞需雕琢铁杵可磨针――数学“学困生”的人格矫治[J].中学教学参考,2011(10):67.
[3]穆占财.如何提高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语文水平――以威宁县保家中学为例[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14.
[4]李祖惠.浅析小学语文学困生阅读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培养策略[J].速读(中旬),2016(08):336.
文化常识范文5
关键词:文化广场娱乐休闲空间
一、空间品质特征
城市文化广场是由基面、边围、家具等物质要素围合所形成的空间,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户外活动场所,满足了人们休闲、交往、娱乐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而且是代表一个城市的文化传统和风貌特色的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广场在空间构成上应具备下列四个条件:①城市的边界线清楚,能成为“图形”,此边界线最好是建筑的外墙,而不是单纯遮挡视线的围墙;②具有良好的封闭空间的“阴角”,容易形成广场“图形”;③铺装面直到广场边界,空间领域明确,容易构成“图形”;④周围的建筑具有某种统一和协调,广场的宽和高有良好的比例。广场空间品质不仅要关注实体,更重要的是要关注空间。老子在《道德经》中有“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论述。参照老子的辩证观,空间与实体的相互作用正是建筑空间造型的本质所在。广场除实体围合的空间外,人在广场上的活动形成了广场空间品质的丰富内涵。我们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广场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从而形成广场良好意象。
二、城市文化广场的特点
1.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整体环境协调统一
城市文化广场与周围环境、街道在形式上和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即边围。要结合文化广场主题性,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地融入广场环境中。广场空间的类型和层次可看作是广场环境系统的空间结构,丰富空间的层次和类型是对系统结构的完善,这将有助于解决广场使用多样性的需求。
2.城市文化广场具有共享空间的作用
城市文化广场不仅是空间的载体,而且具有“共享”的特征。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市中心,也是文艺复兴时期广场的代表作,有人把它称为“欧洲最美丽的客厅”。人们之所以把广场称作露天的客厅,是因为广场具有交往功能,广场的形成是共享空间发展过程中一个主要的高峰时期,在这个共享空间里,人们扩大交往,形成群体意识,克服自身的不足。
3.城市文化广场的标志意象
广场特色是一个国家、民族在特定的城市、特定的环境中的体现。所谓广场特色,就是要表现其所具有的时代性、民族性和地方性。文化广场上的标志性建筑也能带来文化休闲气息,广场特色除了反映在当地人民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还体现在当地人民的习俗和情趣之中。广场不仅要具有特色,它还是一个时代特征的重要载体。广场设计必须要有时代精神和风格,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广场的时代特征,就必须运用最新设计思想和理论,追求新的创意,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艺术手法.反映时代水平,使广场设计更具时代特征。家具是广场空间内相对活跃的因素,对广场空间来讲,家具的主要作用体现在空间的方向性上,它可以是以树木、水体、休闲座椅、环境小品、设施等,以此来点缀广场、平衡视觉,营造适合多数人利用的交往空间,形成广场文化意象。
三、城市文化广场的空间尺度
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和其文化特点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大小在1公顷左右,广场宽度介于边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
据研究认为,人眼以大约60度角的圆锥为视野范围。一般来说,在大约100米处,远处的模糊人影就变成了具体的个人,这一范围,被称为社会性视觉领域;在70—100米的距离,人们则可以分辨出性别,根据姿态与服饰认出熟悉的人;在30米处的距离,则可以看清细节,可识别面部特征、发型和年纪;当距离缩小到20—25米时,人们能识别对方的表情与心绪。这与芦原义信的“外部模数理论”相吻合。
尺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广场的平面尺度和其界面的高度具有一定的联系,但最为根本的是应以人对环境的舒适度为依据。“在实际建筑总平面规划中,D/H=1,2,3,4为最广泛应用的数值,D/H>4时,相互间的影响已经很薄弱了。”芦原义信还提出:25米是外部空间亲切尺度的最大距离。从人的视觉能力来看,距离为20—25米时,大多数人能看清别人的表情与心绪,在这个距离上,见面才真正令人感兴趣,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而观看他人活动的最大距离为70—100米。广场的形成与围合它的建筑物有直接关系,因而其尺度受到建筑物尺度的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明人在空间中倾向于寻找可依靠的边界,即“边界效应”。环境通过物质形式向人提供传达环境意义的线索,因此,在空间边沿的设计中,应丰富其类型,提高人们选择的可能性,从而满足多样性的需求。
结语
城市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设计的重要性。广场是城市的客厅,是城市特色形成及空间构成的重要因素。文化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体现了广场的空间品质特征。城市文化广场,具有娱乐休闲功能,为市民提供了良好的交往空间和环境,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3]蔡永洁著.城市广场[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4](丹麦)杨·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唐奕.论文化广场设计[J].中外建筑.
[6](美)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文化常识范文6
一、宣传引导,加强监管,确保文化市场规范有序
以暑期为重点,加大检查密度和处罚力度,着力解决重点、热点问题,确保我区文化市场健康规范安全稳定。
1、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宣传和监督作用,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大文化市场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形成人人参与、共同抵制非法文化经营活动的良好态势。通过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对检查工作的报道。
2、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将安全消防工作作为日常工作重点,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大对网吧、歌舞厅等人员复杂场所的查处力度,做好日常检查督导工作,及时清除各种安全隐患。加大对网吧、音像等市场的检查力度,继续以查缴和封堵政治性非法出版物为工作重点,对违规的经营场所严厉处罚。年初与经营场所签订2009年度《安全生产责任状》。暑期前召开大会,对违规者给予通报、停业整改直至取缔。暑期期间,采取错时上下班制,节假日一律不休,白天巡查,夜间每周不少于2次零点检查,确保我区暑期文化市场繁荣稳定。
3、做好文化市场执法人员和经营者培训工作。4月份,举办执法人员培训、考试和文化市场经营者法律法规培训,规范执法行为,提高和加强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经营者的法律法规意识和守法经营意识。同时签订2009年《文明守法经营责任状》。
4、成立*区文化企业经营者协会。发挥协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管理工作。
二、打造精品,培育品牌,着力提升*文化形象
1、组织好“两节”系列文化活动。自2009年1月起至农历正月十五安排三项大型节庆活动。包括1月23号(农历腊月二十八)前后在区文化宫举办*区春节晚会;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五)上午,举办春节大游园活动;2月9日(农历正月十五),举办秧歌拉街。
2、举办第二届“中国?*‘鸟的天堂’国际摄影艺术节”。2009年3?7月份,举办第二届摄影节,进一步打响*作为观鸟胜地的美名,扩大我区的文化影响力,提升我区文化形象。
3、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情侣狂欢节’”。根据第一届取得的经验,于农历七月初七前后举办第二届“中国?*‘国际情侣狂欢节’”,并在组织形式、活动规模等诸多方面进行改进和提高。
4、开展好暑期音乐文化人活动。2009年7-8月,继续打造*浪漫音乐海岸线,在石塘路步行街、*公园、奥运公园、沿海岸线等地段,组织百名音乐爱好者分成声乐、戏剧、街舞、说唱等四个系列,开展“音乐文化人”活动,让中外游客感受到*独特的文化氛围。
5、组织俄罗斯专场演出。为延续近年来*与俄罗斯文化合作交流成功的传统,在2009年7?8月份,继续与俄罗斯哈巴市、布市合作,组织好俄罗斯专场演出。其中,俄罗斯专场演出20场,中俄文艺汇演6场。
三、夯实基础,提高层次,繁荣群众文化活动内容
1、广场文艺演出活动。充分发挥广场文化活动开放性、参与性、教育性、节庆性的特点,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抓好“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节庆日大型广场文化演出活动。全年组织广场文化演出约20场次。
2、农村文化活动。指导镇级文化站建设工作,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两镇建设综合文化站。对各村进行文化辅导,促进基层文化活动工作提档升级。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大力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坚持开展“三下乡”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把先进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村去,促进农民素质的提高。
3、文化宫暑期商演。文化宫是*区唯一的室内大型文化活动场所,为充分利用*暑期优势,提前联系今年商业演出活动,及早确定具体商演时间;充分利用文化宫展厅条件积极引进商业展览及公益性展览,发挥文化宫现有资源。
四、加大力度,稳步实施,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1、*博物馆建设项目。2009年暑期前,全面完成*博物馆建设。暑期期间,组织一次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专题展览。
2、大型海上演出-《海上生明月》项目。按照省文化厅指示精神,依托*地域文化,展示*旅游风情,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商业演出品牌,在*举办大型海上实景演出,暑期正式上演。
五、丰富内容,创作精品,积极开展文联各项活动
1、加强组织建设,做好各协会换届工作。
2、组织文艺骨干,抓好精品创作。以庆祝建国60周年为契机,举办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专题文艺作品征集活动,编印2009年《*文艺》和《*书画摄影名家作品集》画册。
3、组织各协会活动。
(1)春节前组织书协会员为市民、村民书写春联;
(2)1月20日举办《*迎春书画、摄影作品展》;
(3)3月份,举办“艺术审美讲座”、“文学讲座”;
(4)4月份组织协会会员写生、采风活动;
(5)8月份举办《庆祝国庆60周年书画、摄影作品展》;
(6)9月份组织书协、作协、影协会员参观国庆大型展览;
(7)10月份举办“第二届*临书作品展”。
六、严格监管,重点保护,进一步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1、近代建筑保护工作。扎实做好近代建筑保护管理工作,做到定期检查,加大近代建筑监管力度。
2、做好河北省东岭会教堂等部分别墅保护维修监管工作。
3、完成*区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