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理教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理教材

物理教材范文1

关键词:教材 物理思维方法 物理教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因此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另一方面,物理思维方法也是人们对物理研究和实践中采取的思考方式和科学方法的总结与概括。不仅可以提高物理学习效率、促进物理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科学的世界观、发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多年的物理教学工作中发现,教材中蕴含的物理思维方法很多,可以充分利用教材来开展物理教学活动,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

一、教材中蕴含的主要物理思维方法

1.物理模型思维法

物理模型思维方法是指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物理模型进行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所谓模型,就是为便于专注本质,解决问题,把复杂的物理过程与研究对象取其枝干,归结为一些简单的模型进行研究。物理模型有两类:一类是把研究对象看作抽象的理想模型。这类模型有质点、理想气体、弹簧振子、单摆、点电荷、点光源等;另一类是把物理过程抽象为理想模型。此类模型有匀速直线运动、完全弹性碰撞、稳恒电流等。同一物体可以分成好几种物理模型。例如太阳,研究它与其他天体之间的引力时看作质点;研究其转动时看作刚体;研究其照射地球表面时,看作平行光源。

对同一问题,取用不同的物理模型,会得到不同结论。选取模型的原则是,按照所给条件,尽可能简单。各类物理教材中,有时明确说明讨论的是哪一种模型,如质点、光线。但是多数场合不加说明,需要教师自己来思考。如力学范围内,石头、小球、子弹等不言而喻作为质点。在转动部分,杠杆、飞轮等应看作刚体。高中必修1第10页:“在物理学中,突出问题的主要方面,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并将其作为研究对象,是经常采用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质点就是这种物理模型之一。”3-2册第41页也说明理想变压器也是一个理想化模型。

2.物理演绎思维法

物理演绎思维法是归纳和演绎思想在物理学研究中的运用。比如将万有引力导出过程中,讲到海王星的发现。19世纪40年代,法国天文学家研究天王星的观察资料时,发现它的位置与天文学计算的结果不一样。他就用万有引力定律这个一般规律,进行演绎推理,推测出这种偏离现象,是由于有一颗未知的行星在吸引着天王星。他把推算出未知行星的轨道和预测的位置告诉了柏林天文台。后来,德国天文学家加勒观察到这个行星,就是海王星。

3.物理类比思维法

物理学研究过程中,许多结论的得出都是依据物理学家的类比思维。在讲到这些地方时,可以结合教材中的事例进行讲解。例如,在讲到单摆的时候,知道在摆角小于5度条件下,摆长一定的单摆震动周期与振幅和摆球无关。这叫做单摆振动的等时性,摆的等时性是伽利略通过类比的方法得出的结论。青年时代的伽利略,观察教堂悬挂的油灯在摆动,发现吊灯的摆动幅度尽管越来越小,但那时每一次所摆的时间似乎是相等的。当时还没有钟表,伽利略就用他的脉搏跳动一般是有规律的特征,他一面按照自己的脉搏,一面注视着吊灯的摆动,应用类比推理,观察的结果是正确的。

4.等效原理思维法

高一物理中知道了匀速直线运动。但在讨论变速运动时,运动的快慢不均匀了。引入平均速度时,一个变速运动,在一段时间里,经历了一段位移,跟一个同样的时间通过相同的位移的匀速直线运动效果相当,粗略地描述变速运动快慢,还是用位移跟时间的比值。不过,这不叫速度而是平均速度。因此,在讨论平均速度时,一定要阐明哪一段时间,哪段距离效果才算数。换另一段距离,另一段时间,就可能不是等效的。

5.量纲验证思维法

基本量和导出量。事先选定几个物理量作为基本量。由于基本量根据物理公式导出其他物理量的单位,叫做导出单位。国际上制定的一种通用的适合一切计量领域的单位量叫做国际单位制。力学范围内,国际单位制规定长度、质量和时间为三个基本量,它们用米、千克、秒作为基本单位。速度、加速度、力、动量、功都是导出量。它们的单位米/秒、米/秒、牛顿、千克·米/秒、焦耳都为导出单位。笔者认为量纲验证思维法常常不被部分教师和学生重视,而事实上其在物理学习和解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6.科学猜想思维法

把日常生活经验跟探索物理规律结合起来,进行科学猜想。例如,学习阿基米德定律时,联系到井里提水。水桶离开水面过程中,感到桶逐渐变重,可以推出浮力大小可能与物体浸入液体里的体积大小有关。还可以联系在河水中游泳和海水中游泳有何不同。猜想浮力大小可能和液体密度有关。观察探索性实验,获得定性的认识后,进行科学猜想。例如,初中物理做研究液体的压强与深度的关系探索实验时,首先获得液体内部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然后,认识到液体的内部压强随深度而增大,科学猜想液体的压强可能与深度的关系。

7.比值法和反证法

教材中多次体现了比值法和反证法在物理学科中的运用。高中教材必修1中15页:在这里,我们用两个物理量(位移和时间)的比值定义了一个新的物理量(速度),它的物理意义与原来的两个物理量完全不同。在物理学中,常常用比值定义物理量来研究对象的某种新知,例如物质的密度、运动速度、压强等。事实上这个方法在其他领域也经常使用,例如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收入、货物的单价等等。高中物理3-1册19页讨论等势面与电场线的关系时用到了反证法,反证法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逻辑方法。

二、结合教材渗透物理思维方法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物理教材范文2

1声波的传播距离与声波频率的关系

第一章《声现象》第四节《人耳听不到的声音》介绍了超声波和次声波的特点及应用等相关知识,关于超声波介绍的比较多而次声波介绍的比较少.笔者建议:教材能否在介绍完次声波后再介绍一下“声波的传播距离与频率的关系”.在介绍这个知识点时,可由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轮船和火车的汽笛声能够传得很远(通常能达到几十千米),而小汽车的喇叭声却不能传得很远,除响度因素外它们的声音还有哪一方面的因素不一样?为什么蚊子只有靠近你的耳朵飞才能听到,离人耳稍远些就听不到了?蚊子发出的声音音调有什么特点?教材然后给出结论,大量事实和实验表明:声音的频率越低,声音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得越慢,声音传播的距离越远.这就是为什么地震、核爆炸等产生的次声波能够绕地球2~3周的原因.这个知识点的引入不仅能够解释以上提到的生活中的问题,而且还能够很好的解释次声波传得远的原因.可谓是一举两得.

2天平的量程问题

初中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托盘天平的铭牌上标有“称量(max):200g”,与之配套的砝码盒上也标有“200g”字样.笔者认为铭牌就相当于说明书,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此该天平的最大测量值应为200g.不过,当我们打开砝码盒去数一数,发现里面砝码的组成情况是:100g一个,50g一个,20g两个,10g一个,5g一个,砝码的总质量不是200g,而是205g.那么,这架天平能否测量205g的物体呢?在学完天平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后,教材给出四幅图片,要求我们找出“天平使用中的错误”.其中图1是将砝码盒里的全部砝码都加在了右盘中且标尺上的游码也移到了最右端,天平仍然没有平衡.假设天平平衡了,该物体的质量就是210g.那么天平的最大测量值就是砝码总质量与标尺上的最大数值之和.对于天平的量程问题,希望教材能给一个权威的说法.

3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第八章《力》第三节《摩擦力》中“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结论部分,旧版教材中写道,“实验表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的大小有关,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一定范围内,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大小无关.”可是,笔者一直没有弄懂“在一定范围内”的含义.在最新版的教材中笔者又特别留意这个地方,结果令人遗憾的是最后一句话没有了,也就是说教材回避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关系”.笔者“百度”了一下相关知识,想了解一下摩擦力的产生机理,可是网上也没有一个公认的说法.也参阅了一些文章,暂且不论这些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就这些文章本身来说理论性太强,非中学生可以理解.也征寻了一些同事的意见,发现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物理教材范文3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自主性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获得知识应当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犹如他的机体吸收营养,只有他自己才能完成,别人是不可能替代的.别的学生能帮他做习题、写作文,但他本人不会因此而获得知识;教师可以讲解、答疑和指导,但也必须通过学生有意义的自我活动,才能完成获得知识过程.

建构主义的这个观点确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学生是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起指导和组织作用.教学的过程不应当是学生跟着老师转,而应当是教师如何在教学上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条件做好服务工作.教育从本质上讲是认知个体在一定环境中的自我发展,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是最终只决定一个自变量的函数.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明确提出:“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这里的“促进自主学习”,表明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材、教师等只能对“主体”起到“促进”的作用,只有主体能“积极”、“乐于”、“勇于”和“勤于”进行有意义的活动,才能获得“知识与技能”.

《物理通报》编写的物理教材中,精心设计了观察、思考、推理、猜想、测量、计算、制作、上网和社会调查等多种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从教材的结构就促使学生处于自主学习的地位而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初中教材中,就有“我的设计”、“我的制作”、“自我评价”等多种自主性活动;在高中教材的第一个模块的第一章中就有学生要参与的各种活动30多个.

2建构主义认为主体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新知识结构的构建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在基础教育中,认知主体在获得新知识前,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就构成了学生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这是他能获得新知识的基础.当他遇到新的情况时,会用这个认知结构与新情况发生联系,用这个结构去认同(应顺、适应、平衡)新的知识,逐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这是建构主义确认的主体的认知过程,这就是所谓的“建构”.

按照这种观点,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于他学习新东西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每个人的知识,都是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慢慢地构建起来的,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都只有这样一个途径.

因此,学生具备一个好的认知结构对于他获得新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存储的信息量大;有序化程度高;开放性好.一个学生在学习某一物理教材之前,他脑子里原有的物理知识内容及其组合,就构成了关于物理的认知结构,是学习这本新教材的起点,也是他个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中学物理普遍反映难学,一方面可能是学科本身的原因,它不会像小说、电影那样直接对人的情感和感官产生共鸣或冲击,很快把人吸引住.因为物理学的魅力和美丽要通过学习者的努力(对有些人可能是烦恼)才能看到.另一方面是教材的原因,传统的教材普遍缺乏学生的活动.老师讲,学生记,单一的教学方法,扼杀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对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的研究,未把这个结构作为教学的起点,而这个结构恰恰是决定学生学习效率最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

《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第二条中就指出“应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自觉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条基本理念首先就注意到了全体学生的共同的认知结构;其次是考虑到不同类型的学生由于各种不同原因而形成的不同认知结构,可以选择不同的物理模块进行学习.在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要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就是为了给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物理认知结构.

《物理通报》编写的物理教材中,非常重视学生原有的物理认知结构,强调初、高中物理知识的衔接.差不多在每节教材的开始,精心设计了各种情景,这些情景通过一些现象和提问,来激活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经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把它与即将要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

在教材编写中,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除了考虑各模块应有的不同特点外,在同一模块中,还设有“小资料”、“课外阅览”、“物理在线”、“发展空间”等学生活动栏目,充分满足具有不同认知结构的各类学生富有个性的学习.

3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体主动的探究过程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应当是单纯的输入和接收,而应当是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先是对新知识发生质疑,进而产生猜测、思考、观察、测量、分析等一系列有意义的活动,然后到理解和认同.这个过程是对原有认知结构的调整和改变,是新、旧知识之间双向互动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使学生获得了知识,而且能使学生获得能力和方法.这对于学生走进现代社会、对于学生的今后发展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有了这种能力和方法,就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有了继续扩充知识的本领,并有可能进行各种创造性的活动.所以建构主义认为,探究问题的过程,要比知道问题的答案重要得多.

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应当掌握多少知识?一个教师应当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这是一个很难确定的数量.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让我们越来越看到,某些知识会过时,某些知识有局限性,有的专业知识在面世后的头三年,一半都变了样.现代科技知识的更新更快,计算机的书籍二三年就更新换代了.经验表明,任何一个人不可能记住他在学校学过的全部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因此,建构主义认为对速变化着的现代社会来说,人的能力往往比他存储的知识重要得多.

学生在经历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强度会决定认知主体获得知识的质量.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比如,先在一个盒子里装上东西,不告诉学生装的是什么,而是让学生通过掂量、晃动、听声、测量等各种方法,经历一个过程,再说出盒子里可能装的是什么东西,并说明他猜测的理由.这个过程对学生会有深刻印象,他对盒子里究竟装着什么,会念念不忘,总要想方设法把这个结论找出来.但如把盒子里装了什么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觉得意思不大,不会引起他多大的兴趣,他的好奇心、探索精神、探究的能力都一概被扼杀了.主体的主动性没有了,他不能体验和了解真实世界的丰富与刺激,他不可能进入知识探索者的角色,不能体验到获得成功的愉悦.他很快就会忘记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如把盒子里装的“东西”当作是“知识”,由于上述两种情况相互作用过程的强度不同,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显然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也一定会有这样的经验:对于某件事情的认识,听到的不如看到的,而看到的总不如亲身经历的.传统的教育观念,主张记忆和背诵,注重的是知识的量.而建构主义教育理念,主张学生经历过程来获得知识,重视的是知识的质.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有限时间里,不是记住的知识越多越好,而是获得能从教材上、从老师那儿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属于自己的能带得走的知识.

《物理课程标准》在教科书编写建议中就明确提出:“高中阶段的物理课程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动手实验、查阅文献等,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并提出了“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上……来构思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安排”.在教材的编写上又指出“在内容选择、呈现方式等方面为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创造机会和条件.”

《物理通报》编写的物理教材,以《物理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目标为基础,确定教材基本结构和内容,重视过程与方法,突出了实验探究这个栏目,它包括“提出问题、对问题进行猜想、设计实验方案、选定实验器材、进行实验、立表作图、写出实验结论、对实验结论进行分析”等完整的探索过程.这种探究几乎每章都有,具有探究性质的各式活动,几乎每节都有.

4建构主义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调整个人的认识偏差

建构主义认为,虽然建构知识是由认知个体来完成的,但由于认知的经验和对外部世界理解的不同,原有的认知结构会因人而异,所以必须在建构知识的同时,要与别人讨论、协商、合作、竞争,进行多方面的接触,从而使自己的认识更为准确,更加全面.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采取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之间发生认知上的接触和碰撞.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对某一问题的探究中,相互交流、讨论,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互动.这样做,能超越一个学生自我的认识,获得更准确的理解.这种互助交流的学习,比学生封闭学习,然后进行单一的书面考试重要得多.

在《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中,就提出“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交流”,并提出“教学中要提供学生当众交流的机会”,在教学案例的分析中,提倡“集体智慧是学习的共同财富”,而不提倡“学生封闭式地学习”.

物理教材范文4

(一)教材课程设计不合理

教材中的大部分课程与普通高中教材设计基本一致,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学生学习。现行的高职物理教材知识点比较系统集中,教材设计人员并没有考虑到这样设计是否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多年来的教材改革也仅仅是对教材内的每一大类知识进行细微修改,并没有实际性的改革。高职物理教材还是延续着老式的编排从未有过大的创新。这样的编排不符合现在的高职教育特点。

(二)教材编排人员结构单一

高职物理教材编排一直都是以物理教师为主体,物理教师会站在纯粹物理学科的角度来设计课程,不会看到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使得编排出来的教材并不能真正帮助专业知识的学习,局限于教材的知识点。

(三)教材的讲解方式

高职教育目的是培养专业技术较强综合素质性的人才。高职学生所学专业都不相同,并且都具有较强的专业性,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中。但目前高职物理教师往往不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学科,只是将书本教材上的知识讲解一遍,并不能帮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所学专业中。将理工类的基础物理学科与专业学科分离,这不仅仅导致学生的科学素质降低,更是影响到学生的专业学科学习。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中,教师必须理解学生学习的专业科学,并将教学内容与专业知识完成具体科学的统一,使物理知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石。

二、改革的思路理念和解决办法

改革的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从高职教育的物理课程安排入手,保证学生所学的物理知识可以真正运用到实际专业学科。②从教材编排入手:加强对教材编排的改进,听取专业学科教师的意见。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不能仅仅局限于原有的体系。③从物理学科教师入手:教师在授课中应加强实践应用和对学习的专业知识融入。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物理教材课程设计体系

现行的物理教程无论从内容还是结构来说,都不符合现有的高职教育体系。想要使教材与教育体系实现统一,第一必须先从教材编排者入手,在教材编排过程中,物理教师虽然是编排主体,但各专业学科的教师也要参与其中,保证教材的实际应用价值;第二从课程设计进行改革,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保证学生在教材中学习到的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物理教学内容和专业教学内容建立有效统一的有机联系;第三从教师的授课方式进行改革,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所学专业,进行对现有教学计划的完善与修改,对不同专业进行设计不同的授课方式和方法,不能拘泥于一种授课体系。

(二)学校应对基础科学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造成现在高职教育目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高职学校对基础科学素质教育的不重视。现在大部分高职学校都注重专业课,轻视了基础科学素质教育。学校必须保证基础科学素质教育的学习时间、教学条件、学习内容等,不能以牺牲基础科学素质教育为前提来保护专业课。只有学好了基础的科学知识,学生才能更轻松容易的学习专业课。反之则是事半功倍,不仅没有学习好基础科学,而且专业课的知识也没有精通。所以,高职学校必须保证学生的基础科学素质教育。

三、结语

物理教材范文5

作者:潘中举 左安友 罗琬华

论文关键词:电学实验;初中物理

论文摘要: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所具有的感性认识,对八、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的电学实验进行改进,以期更能适应学生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物理知识的能力。

随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义务教育八、九年级物理教材也在全国各地编出了多种版本。本文旨在对北师大版和人教版教材中的部分电学实验的设计,提出一些改进建议,以期与同行和教材编写专家商榷。

1教材内容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脱节

由于电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学生在未学习物理之前,已经具有了家用电器的一些用电常识。例如:用前要接线,用后要断电等。

基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了以上的一些感性认识,笔者认为北师大2007年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1章简单电路第1节,对通路、断路、短路知识点陈述时,图11-5[1]中对通路状态的情况并未涉及(注:笔者原来所在的湖北省利川市东城中学使用北师大版教材),且短路实验中,短路的危害也未明确地提出。而人教版2006年版教材第5章电流和电路第2节电流和电路中,在讲解电路的构成时,没有涉及到电路的三种状态,只作了如下叙述:“电源、用电器、再加上导线,往往还有开关,就组成了电路,只有电路闭合时,电路中才有电流”[2]。笔者认为此处没有讲解电路的三种状态,如今在强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的情况下,实在是有一种缺陷。

2008年5月5日,笔者有幸参加了湖北省恩施自治州理科实验操作中考利川市的监考(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在考试之前,大部分学校都对学生进行了实验操作的反复训练。监考过程中发现,大约有6.8%的学生在电学实验过程中存在错误,要么导线与接线柱连接不良,要么是小灯座与灯泡接触不良,或者小灯泡坏了而不知怎么办?以及还有少部分学生把电路接成了短路状态等情况。

笔者从初中物理教学20余载的经验和教学实践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对电学特别感兴趣、爱动手。因此,上面所讲的两个版本中缺少的知识点,教材中不应该去掉。正如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徐彤、杨志军两位老师所说的那样:“二期课改强调通过创设情景引入课题,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经验的总结,深刻认识到进行演示或学生实验,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这种认识是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必要基础。观察和实验,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引起学习兴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3]

2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调整教 材电学内容设置

笔者利用学生已有一些感性认识对北师大2006年版教材中关于用电必须接线的知识,对该教材图11-5做了改进。 转贴于

原图演示短路的实验中,笔者认为有以下不足:由于电源电压低,即使用导线直接把电源的正负极相连形成短路,造成的危害不是特别严重,事实上,一节普通的“南孚”,“双鹿”干电池的短路电流不会超过3A,只要通过大约50分钟时间电池就没有电了。用手触摸导线只有发热的感觉,新干电池由原来硬邦邦的变软了,并有热乎乎的感觉。小灯泡不亮了。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如剧烈的火花却不易察觉。

笔者在教学实际中对短路的实验进行了如下改进:先找一块长1m,宽0.5m,厚4cm的塑料板,并用适当的塑料支架把该板竖直立放在讲台上,在板的一边恰当的地方钻上位置不同的两个小孔,再在小孔中插入适当大小的铁钉,然后选取一段长50cm熔断电流为2A左右的保险丝,把保险丝套在两颗铁钉上,并在保险丝下面用蜡粘上一些火柴梗,最后在铁钉两端接上带插头的电源线。教师演示时,把插头插入教室里220V的插座里,瞬间学生会看到保险丝熔断,火柴梗立即燃烧等现象。此短路实验也可采取在教室里先接一个卡口式白炽灯泡闭合开关灯泡正常发光,然后断开开关,打开灯头用保险丝把灯头的两接线柱接上,再闭合开关,可看到灯泡不亮,灯头处产生火花,后来,灯泡又亮的短路现象。

因此,电路短路造成的危害现象明显。从而教师可进一步引申短路不仅能损坏电源,而且还能引起火灾,造成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同时,这样改进也为以后的电流热效应和焦耳定律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3利用学生已有认识对教材内容进行创新

在人教版第5章第1节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知识点中,教师做了图5.1-5验电器A的电荷从金属杆流动到验电器B上这个实验。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了电荷可以在金属杆中流动的概念后,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认识,对该实验加以改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导体和绝缘体。改进方案如下:把图5.1-1中的金属杆换成金属丝,先做带电的验电器A把电荷转移给不带电的验电器B的实验。得到金属丝能导电是导体的结论。然后用虎口钳把金属丝从中间钳断,再中和掉验电器B的多余电荷,使它不带电,再用橡皮筋把钳断的金属丝两端连接起来,使学生看到验电器B的金属箔片依然没有张开,从而获得橡皮筋不导电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更能接受橡皮筋不容易导电的事实,橡皮筋是绝缘体。

通过以上教材内容的调整及实验内容的创新,能使中学物理教材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通过这些感性直观的实验现象,能够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奠定必要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等.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九年级教材[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物理教材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 物理教学 插图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我们成都地区的初中物理教材从人教版到北师大版,再到沪科版。但是,无论是哪个版本,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插图,也增加了诸如“加油站”“信息窗”等小栏目;每一章节从文字方面看,学生可以自行通过阅读学到并巩固的的东西越来越少。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利用好教材中种类繁多,生动活泼的插图能够为我们的教学提供很大的帮助。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服务于初中物理教学成为我一直以来都在思考的问题。经过这几年的不断尝试,我就自身的实践与认识,谈谈插图在教学中利用,以飨同行。

一、在课题的引入中充分利用一些章节的插图,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会积极进入学习互动环节。物理这门学科,以它特有是方式展现着物理情景。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中,通过P34的4幅插图给学生展现了这样的情景:潺潺的流水把我们带到了美丽的大自然中,聆听到了自然和谐的声音;而悠扬的琴声又将我们带入了美丽的音乐世界。在我们感受着美妙与和谐的时候,忽然被飞机的轰鸣声和建筑工地的吵杂声打扰,而进入一种烦躁的状态。学生因此进入了声音的世界,有了探究声音是怎么产生与传播的兴趣。再如,在研究光的传播中,映入同学们眼帘的有美妙的山水画,阳光透过树林图,五光十色的夜灯装点的城市画面, X光下的手指图。光的神奇自然而然的吸引着学生,同时也深切体会到光是大自然化妆师!同时,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介绍,人类由感觉器官接收到的信息中有百分之九十以上是眼睛获得的。这样,学生求知欲很容易就被调动起来。

二、在某些原理教学时充分利用插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如果你给学生描述一幢楼是如何如何美妙,即使这幢楼真正出现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一定认识。但是,如果你把图片给他们看,再次看见这幢楼房时,他们自然就认出了它。所以,学生对图片的记忆往往深于对文字的记忆。对于一些物理原理,如果单一的记忆,学生很容易遗忘,我们可以利用插图,让学生一想到这个知识点就能联想到这组插图,从而清晰的回忆出相关的想物理知识。例如,在汽油机工作原理讲解中,可以充分利用插图12-22,并配合汽油机模型的工作来介绍其四冲程工作循环过程,这样,可以给学生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再比如,在讲解发电机原理时,利用好17-19展现发电机的工作工程,并分析每个特殊位置有无感应电流和电流方向问题。这样,枯燥的原理学习会因为有了插图而形象起来,也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在强化教学知识的理解上充分利用插图,从视觉上刺激学生,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例如,在讲述“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教材78页的插图足以说明问题。“运动员用力举杠铃”的插图充分表现出了运动员吃力的模样,“渔翁用力拉起鱼网”的插图中,表现出老渔翁向后用力的场面。老师若能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这些图,学生获得的知识比老师直接讲述来得更轻松,也理解得更到位。再比如,在压强的增大与减小中,可以通过140页的图8-16让学生痛心的感觉到路面的破坏原因是汽车超载增大了对地压力,从而增大了对大压强,导致路面损坏;而图8-6则告诉学生笨重的坦克能够在沙丘地带如履平地,是因为它的两条履带增大了受力面积,从而减小了对地压强。为此,加强了学生对影响压强大小因素的理解。

四、在某些实验讲解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为后面的物理教学做好铺垫。如,在讲解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也有浮力时,如果没有条件演示,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7-19。(a)(b)图中杠杆两边物体的质量均不变,但(b)中气球中充入较多空气,气球在空气中受到向上的浮力,所以导致杠杆不再在水平位置平衡。再比如,在机械效率一节中,研究机械效率时,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9-30,并配合旁边的内容,体会出研究机械效率时必须“匀速”向上提升重物。另外,介绍伽利略理想实验时,图6-5就用极其简单的线条勾勒出不同的斜面,并以等高线告知学生在没有阻力作用下,小球在不同斜面上会运动到与原来等高的地方,从而顺理成章的推出如果斜面变为平面,小球永远达不到原来的高度,所以会一直运动下去,从而为学生正确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做好铺垫。

五、利用“迷你实验室中”的插图鼓励学生动手做实验,通过动手、动脑参与实验,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感受物理学习的乐趣,并体会成功的喜悦。比如,利用图3-22学做橡皮筋吉他;利用图4-38做水三棱镜;利用图9-46制作抛掷装置;利用图5-17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