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花荡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芦花荡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芦花荡教学设计

芦花荡教学设计范文1

对此,余映潮老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当一位称职的语文老师,就得练好研读教材的基本功,读课文这件事,只能靠自己。可以看出,研读教材,对于一位语文老师的重要性和非凡的意义。余老师对于研读教材,有过这样精辟的阐述:

语文教师要学会把玩教材,要别出心裁读课文。语文教师研读教材的境界是: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应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以求全,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

余老师正是用他一生的努力在实践着这些话,用他丰硕的教学成果在诠释着这些理念。走进余老师教学研究的艺术殿堂,品读那些出神入化、精美绝伦的教学设计,我们常常会感慨于他对教学理论的前沿研究,感叹于他对新理念新方法的独特思考,赞叹于他胸中有丘壑的大家气度,尤其惊叹于他对教材处理运用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而这一切,源自于余老师的“别出心裁”读课文。

读出了课文的趣

余老师曾经说过,语文学习是求知、求智、求趣、求美的活动。让学生发现学习语文的乐趣,爱上语文课堂,是进行高效阅读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之前,研读教材的时候,教师首先要从中发现趣味,在这方面,余老师亦给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

在《听余老师讲课》中,“趣味朗读”,更是其中的亮丽一笔。“教学千法读为本”,朗读是一种历史悠久、行之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传统的方法,语文教师也通常把朗读作一种教学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中,而余映潮老师,凭借他的敏锐和实力,更是将朗读,在高效阅读课堂教学实践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本来让学生望而生畏的文言文,诗歌,却在朗读中,感受到其中的乐趣。

在余老师《口技》的朗读教学中,用五次朗读,五个层次,即:流畅响亮,字正腔圆,层次分明,有情有境,有急有缓,五遍读好读完,就完成了教学的基本过程。而在朗读过程中多变的形式,丰富的活动,将一节文言文课上得情趣盎然。而在备课,研读教材的过程中,若也能这样去读,课文的趣味便呈现眼前。

在我备《夸父逐日》一文时,发现了短短三十七个字蕴含了太多的想象空间:夸父为什么要逐日?他是怎样逐日的?逐了多久?为何弃其杖,化为邓林?后人有无追随他的脚步继续逐日呢?……于是,我带着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声情并茂地朗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学生之前发现文字的趣味,爱上课文,爱上朗读,在教学中自然行云流水,一切都水到渠成。

读出了课文的美

与严谨的理科相比,语文是更为感性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获得美的享受,是语文老师最大的成就。中学语文教材大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是精选的语言现象。余老师曾说过,中学语文教材,从语言教学的角度看,是一个美丽而博大的知识海洋,沉淀着丰富的知识板块,蕴藏着精粹的知识宝藏。研读教材,重要的是对教材的语言之美的感知与感受、提炼与积累、品味与欣赏。

而课文中的美,往往会被一颗颗浮躁的心忽略。试着扪心自问,有多少篇课文,是我们带着学生一起,用心去读,用心去感悟与体验了美?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余老师,就有这样的一双慧眼。

在教学冰心的,《荷叶母亲》一文时,他简单地采用了“三步曲”的方式:术语点评,了解术语,学用术语,课文集美,学生深情朗读全文,然后画选句子并轻声朗读,再请学生朗读自己的“新作”,展示自己的“选文”。妙点揣摩,品一品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妙处。

每一个步骤,都让我们惊异于他的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尤其是他对课文最后一段的总结:此段中蕴含着比喻之美,句式之美,点题之美,升华之美,虚实之美。真正是含英咀华。余老师用他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力和创新的教学艺术,将这篇亦诗亦文的散文,变成了一堂美文品读课,也让作为观众的我们,在体验中邂逅美,感悟美。

正是对课文这种个性化,艺术化的研读,让余老师的课堂教学充满了创造性的美感。我作为追随者,在教学《芦花荡》一文时,侧重于让学生品读关于芦花荡景物描写的部分,在学生在硝烟弥漫的战争气氛中感受到如江南水乡般的诗情画意,尤其是文末的景物描写,将老头子眼里的芦花,比喻成一片展开的紫色丝绒,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文笔,在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后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愉悦。从而读出文章的内容之美,人物心灵之美,作者的笔法之美。

读出了课文的“情”

芦花荡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语文教学 蓄势

《孙子兵法》中提到“势”,意为“力量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借助各种外部条件而形成的一种有利的蓄发状态”。课堂教学的蓄势就是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宗旨,教师在课堂前或课堂中,对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作得体而深厚的准备,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作科学而合理的选择,对课堂和文本的情感作潜移默化的浸润。所谓“毕其功于一役”,从而达到顺势而发的最佳效果。笔者拟通过具体实例,谈谈课堂教学蓄势的一些做法和实际意义:

一.蓄势,搭建课堂的梯度。

阅读教学的蓄势,宜遵循课程发展的规律来实施,应按照学生的思维顺序来展开,从而引导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思路,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助力。即在教学设计中,上一环节总是为下一环节打基础作支撑,而每一环节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而蓄势。这样,顺势利导,环环相扣。随着知识的层层递进,新知渐渐生成, 学生的学有一个不急不缓的坡度,随着理解的层层深入,课堂逐渐推向,学生终会享受收获的甜蜜。

《马说》一文,每段均以“也”字句结尾,看似舒缓平淡的语气蕴含着强烈难掩的痛惜与针砭,倘能引导学生读准语气读出情感,那么对文意的理解就水到渠成了。于是,我将教学环节主要设计为“三读”:初“读”,读准读熟;再“读”,读出文意;三“读”,情感朗读。最难得的是,学生在理解第三段时,发现“不”字句有四个,于是又反复体味,我适时地告诉学生:如果将“不”字句之前添加合适的主语,就会大有所益。于是,有的学生添上“你”,有的添加“食马者”,甚至还竖起食指点着……

当然,一节课的教学环节不宜过多,课堂蓄势需“量体裁衣”,问题设计要精炼明确。梯度决定高度,教师搭建阶梯的能力直接决定课堂的有效性。学生踩着这些阶梯拾级而上,在不知不觉的锤炼中振翅高飞。

二.蓄势,积蓄课堂的厚度。

“蓄”是作与课堂相关的“原始积累”,“势”是一种力量的积聚与爆发。孙子兵法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湍急的流水,飞快地奔流,以至能冲走巨石,这就是“蓄势”的力量,这力量源于“蓄势”的厚重!

适当添加教学内容或创新板书,可增添课堂的厚度。《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是七年级的课文,语言的理性色彩较为浓厚,暗喻句颇多,加之要关注的是国事国运,学生学习时会有些畏缩,对此,我特意设计了这样的环节:课前,打开PPT,展示祖国的地图,指出长江天险、黄河九曲连环、万里长城等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接着,用夏事实告诉他们,在祖国危难时刻,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捍卫祖国进行着不屈不挠的斗争,并诵出的“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何当痛饮黄龙府,高筑神州风雨楼”诗句,让他们感受;课堂上板书时,我有意识地将“与”字的上下两横写得很长,上一横写着“熊健的民”,下一横写着“艰难的国运”,喻为祖国发展呈腾进趋势……

注重锦上添花的提问等,亦可承载课堂之厚重。如在《芦花荡》中,当学生把握了“老头子”这一英雄形象后,接着让学生来给“老头子”起个代号,于是:老鱼鹰、抗日奇侠、001……等的代号诞生的同时,更让学生明白的胜利正是无数这样的平民英雄共同抛洒热血才取得的,而这一点,正是文章的主旨。

三.蓄势,提升课堂的温度。

蓄好“势”,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思维的火把,营造活跃的氛围,提高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之间融合的温度,提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老王》一文,如何在有限的字里行间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呢?我设计了这样几问:一问,读完全文,你能用一个标点或一种表情来表达你的阅读感受吗?学生的“一声叹息”,“一个感叹号”等对“愧怍”之意有了初识。二问,审视全文,你对哪一处的描写最感动?比如学生谈到“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一句,我又加上一问:重音在哪个词上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各种看法各有理由:是“我”,我把你们当成亲人,我怎么能收钱呢;是“送”,我是送钱先生到医院看病,不是在做生意挣钱;是“钱先生”,我送的是我心目中的亲人,不是客人主顾;是“看病”,我送自己心目中的亲人去医院看病,不是送货赚钱……无论怎样,都表明“老王”把我们当最亲的亲人看待,都让我们沉浸在深深的自责与愧怍中……三问学生:你想为“老王”做点什么?学生纷纷献出自己最珍贵的心意:或为他买一杯热茶,或拉着他的手陪他话话家常……爱心的种子已悄然在心间扎下了深根。

芦花荡教学设计范文3

为什么从片段作文训练入手能有效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呢?因为片段训练基本是从课文迁移而来,学生很熟悉。再加上有明确的写作要求和训练目的,又有一些来自学生个人本身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不会感到没有东西可写,加上片段写作字数不限,学生会感觉比较轻松,而且片段训练也不用管如何开头、结尾以及构思等,所以学生的写作兴趣会大大提高。另外,片段训练的写作时间比较短,因此学生感到难度比完篇作文要小得多,更有成功感和满足感。

那么该如何进行片段训练呢,以下是我在初中片段训练作文教学这个课题研究中的一些做法。

一、紧扣文本制订整个初中阶段的片段作文训练计划

制定这个训练计划,既要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指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基础和学习的态度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又要根据课标、大纲、教材的有关要求,结合有关的资料,科学地确定每一个训练点。教材从七年级上册到九年级下册,计划包括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式。

如七年级上册,根据课文特点,主要从以下三方面来训练:①联想和想象第四、六单元如《皇帝的新装》续写结尾。②景物描写:第三单元。③人物神态描写:第五单元。

七年级下册,根据第二单元《最后一课》进行结尾改写,根据第四单元《观舞记》、《安塞腰鼓》来进行情景描写的训练。

八年级上册,根据第一、二单元课文内容补写人物心理活动来进行人物心理描写的训练。

八年级下册,根据第一、四单元课文内容分别进行人物动作描写和习俗场面描写的训练。根据第五、六单元内容进行改写文言文的训练。

九年级上册,侧重评价议论表达方式的训练。

九年级下册,根据第二单元课文内容,进行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法的训练。

下面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片段训练的部分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

片段训练一:不同角度写景

训练目标:能从视觉、听觉、嗅觉等不同角度来写景,烘托人物心情。

内容与要求:《社戏》中“月夜行船”在写景上非常精彩,通过所见所闻来烘托“我”的急迫心情。请仿照课文,描写一段情景,表达独特的感受。

片段例文1:一股稻香的味道迎面扑来,让我还以为车子横穿了整片稻田。车窗外的颜色像被水淋过一样,晕成了一团,其中金黄色夹杂着墨绿,像一幅不规则的油画。车也许开得太快了,只听得到呼呼的风声。窗外两边的山变成一只只追逐猎物的野兽飞快地跑了过去。渐望见了车站,渐望见了模糊的灯光。

教师点评:多种角度描写,写出稻的香味、颜色以及人的感受,烘托出“我”愉快的心情。

我的习作:(让学生围绕这个主题写一个片段)

片段训练二:排比段

训练目标:学会运用排比,增强语言气势,表达强烈感情。

内容与要求:仿照例句,运用排比,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段话。

片段例文1:这首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使平静的大海立即变得澎湃了,使软弱的心灵立即变得激昂了,使渺小的世界立即变得空旷了。使人想起:阳光下的向日葵如火如荼的泼洒着。使人想起:广袤无涯的荒漠中,驼铃,执著而又清晰地响着。使人想起:冰雪覆盖的原野里,小草,勇敢而又倔强地长着!

教师点评:通过奇异的想象及形象的词语,如“澎湃”,“泼洒”,“执著而又清晰”,“勇敢而又倔强”等形象展现交响曲的魅力。

我的习作:(让学生运用排比写一个片段)

这样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系统的、多层面的训练,从而完成整个初中阶段的写作教学目标。

二、在片段作文训练中注意抓好契机,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而且我更提倡给学生“无痕迹”的训练,即尽可能不给学生有写作的压力,通过创设各种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写片段,字数或多或少,不必强要求,这样长期性的训练,学生既有兴趣,又能提升写作能力。那么该如何进行片段训练呢?

要给学生一个合适的写作契机。可以联系课文来设计,也可以联系当时生活情景来设计。总之要设计适合学生,并能极大撩拨学生写作兴趣的题目,这样学生感觉没有多大压力,才能收到很好的训练效果。比如有一天下午上《山市》,正讲到精彩处,忽然天气发生了变化,教室左边乌云密布,狂风疾卷,而教室右边则阳光灿烂,顷刻间,很多学生张大了眼,头转来转去,指指点点,窃窃私语,当时我也很兴奋,立即放下课本,跟学生一起热闹。大概5分钟以后,这种奇妙的现象消失了,漫天飞雨飘洒而至,我让学生重回到课堂,只说:“刚才我们也看到了‘山市’,千年难遇,赶紧把它记下来。”学生会心一笑,随即纷纷拿笔进行写作。这就是最好的写作契机了。

也可以从课文中得到启发来设计训练。比如上《背影》,学到人物描写,当时我是这样布置片段训练的:父爱如山高,母爱如水缠绵。在平日你是否体会到?周日收假,我们都要伸手向父母要钱,在你伸手的刹那,你看到了什么?心里想些什么?老师希望你们认真观察,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关注父母,理解父母,就是对父母的爱。这样,学生没有厌烦很认真地接受了训练。写出来的片段精彩纷呈,富于真情实感。所以精心设计写作情境,是非常重要的,能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得到训练,最终提高写作水平。

三、在片段作文训练中,要紧扣文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专题写作的方法指导

虽然只是片段的写作,但仍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写作方法,教师要按训练点即专题精心备课,用至少一节课给学生讲清该专题的知识要点,基本要求,基本技巧。并通过一定数量的范文或课文进行分析。讲清系统知识,学生作文有章可循;教师做好示范,学生训练有“法”可依,避免了写作的盲目性。学生的写作实际上就是仿写,因此知识和示范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根据第一、二单元课文内容补写人物心理活动来进行人物心理描写的训练。进行这个专题训练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从课文《芦花荡》这一段入手“这时那受伤的才痛苦地哼哼起来。小女孩子安慰她,又好像是抱怨,一路上多么紧张,也没怎么样。谁知到了这里,反倒……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他没法解释:大江大海过了多少,为什么这一次的任务,偏偏没有完成?自己没儿没女,这两个孩子多么叫人喜爱!自己平日夸下口,这一次带着挂花的人进去,怎么张嘴说话?这老脸呀!”

与学生一起回顾:这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接着教给学生人物心理描写的几个方法:1.内心独白法2.梦境幻觉法3.景物描写衬托法4.神态动作展示法。并分别结合实例,让学生感性把握心理描写的技巧。然后,仍以课文为例设计训练题:

请你展开想象,以阿长为第一人称(“我”),描写阿长给我买《山海经》的过程。

要求: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着重运用所学的心理描写方法,把阿长的内心世界即当时的想法写出来。

这样,紧扣文本,学生既熟悉,又感兴趣。再加上写作技法的点拨,学生练得明白,练得高兴,练得有收获。如此长期有目的,有计划地训练,学生写作水平当能逐渐提高。

四、在批改讲评中多给学生鼓励和表扬

上一篇学前培训

下一篇所以我求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