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描写英雄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描写英雄的成语范文1
【题目】:路人对用粉笔作老虎画的老汉大为赞赏:“能把老虎画得如此惟妙惟肖,确实厉害。”
统计做题情况后发现:有70%的学生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20%的学生认为不太正确,但说不出理由,还有10%的学生不能确定。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问题呢?
【分析】
惟妙惟肖
释义:惟:文言语气词。妙:精妙。肖:相似。词义: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
近义词: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反义词:了无生气、画虎类犬、平淡无奇
示例:她扮演一位英雄的母亲,言谈举止,无不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释义:生:活的。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多指艺术品或人工制造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近义词】:活灵活现、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反义词】:奄奄一息、半死不活、死气沉沉
示例:这些画里的虾之所以栩栩如生,是由于他认真观察过真正的虾的生活。
通过比较来看,“惟妙惟肖”和“栩栩如生”这两个成语都含有“逼真”的意思,容易混为一谈。其实,它们之间还是有区别的。
(1)“惟妙惟肖”和“栩栩如生”都形容表现得非常逼真,但“惟妙惟肖”偏重于酷似,即“肖”;“栩栩如生”意为像活的一样,即“如生”。此外“惟妙惟肖”还可以表现人的表演和模仿非常逼真传神;“栩栩如生”多指艺术作品,不用来表现人的活动。
(2)“惟妙惟肖”强调的是形似,意思是模仿得像真的一样,真假难辨。如:小弟弟学起猴子来,抓耳挠腮,挤眉弄眼,真是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强调的是神似,意思是描写、刻画、创作得像活的一样,好像在动。如:石壁上雕刻的龙,形态各异,栩栩如生。
描写英雄的成语范文2
草木皆兵(苻坚)胯下之辱(韩信)背水一战(韩信)
四面楚歌(项羽)望梅止渴(曹操)无颜见江东父老(项羽)
破釜沉舟(项羽)悬梁刺股(孙敬)(苏秦)
囊萤映雪(车胤孙康)洛阳纸贵(左思)闻鸡起舞(祖逖)
纸上谈兵(赵括)东窗事发(秦桧)鸿雁传书(苏武)
二、写出下列雅号所指的名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东坡居士(苏轼)子美(杜甫)
香山居士(白居易)青莲居士(李白)易安居士(李清照)
三、先把诗句补充完成,然后之处下列诗句中加点字指的是谁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元二)
3.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董大)
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5.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
6.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
7.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
8.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
四、写出下列诗句中的地名。
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中间的“河”和“岳”分别是指黄河河华山这两个地方
2.“直把杭州作汴州”中的“汴州”指的是今天的(开封)这个城市
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春城--古时的长安,现在的西安)
4.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南京)
五、文学知识。
1.文学,被称为“唐宋家”的是韩愈(之首,唐),柳宗元(唐)
2.“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3.获得“四大文化名人”的中国人是屈原
4.王安石的“春风送暖入屠苏”中的“屠苏”实际上是一种酒
5.我国传统节日中的“年”,传说中是一种怪兽
6.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古人”指的是谁?指的是: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燕昭王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边塞冬天的景象
8.“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中的“一水”指的是(长江)京口指的是镇江钟山指的是南京
9.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藏、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注入东海,全长6397米
10.“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妃子指的是杨玉环(杨贵妃)
1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名句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2.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一系列可歌可泣的英雄的是(关羽)
13.“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名着《红楼梦》中的开篇之诗。
14.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观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是名着《三国演义》的开篇词
15.“近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首诗的谜底是山水画
16.“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描写的是风这种自然现象
1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是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色
18.“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和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描绘的都是汉朝大将军李广
19.“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古人所说的“桃符”就是春联
20.古代文学,被称为“大李杜”的是李白杜甫,小李杜的是李商隐杜牧
21.我国历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最早的军事巨着是《孙子兵法》
22.古人说“闻”就是听的意思,如:但闻人语响忽闻岸上踏歌声闻鸡起舞
23.被称为“诗仙”的是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
24.我国古代诗人中,流传至今最多的诗人是陆游,近万首
25.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写的是冬季的景色
26.她,波兰人,曾两次获得诺贝尔奖,发现了擂和钋,她是居里夫人
27.三十六计中的第一计是瞒天过海
28.大珠小珠落玉盘描绘的是琵琶这种乐器
29.成语双管齐下中的管最初是指毛笔
30.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中的台城指的是今天的南京
31.“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蓝之的是蓝草(植物)
32.出水芙蓉中的芙蓉原指荷花
33.写出下列词语的代指
描写英雄的成语范文3
关键词:初中语文 情感教学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00-01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告诉过教师一个简单却重要的教学方法:“一个能够动听地、明晰地教学的教师,他的声音应该像油一样侵入学生的心里,把知识一道带进去。”同样,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语文教师除了要赋予学生多种基本技能和牢固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和塑造学生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心灵。为了能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教学的方法,结合多种手段,把学生带入知识的殿堂。在众多教学的方法中,下列几方法比较实用。
1 培养学生“乐学”的兴趣
古代圣贤孔子曾教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作为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乐学”也应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着力让学生领会的内容。通过培养这种情感教学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语文之美,受到美的熏陶。由于汉字的每一个词、每一个成语的意义都非常丰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向学生讲述这些词语、成语背后所包含的故事,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的不仅同时感受文学的真正乐趣,而且渐渐促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之情。同时语文知识的学习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激发并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2 通过朗读课文来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对语言的综合运用,简化学习中的各种头绪,重视学生的感悟、熏陶、和积累。由此看来,实践这一理念的最好形式就是朗读。作为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朗读,在加强学生技能训练的同时,又通过其所蕴含的充满诗意语言、情感,达到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这一目的。在众多朗读的方法和指导思想中,如果我们能认真对朗读教学加以研究,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设计不同的朗读方法,并在教学中组织朗读体味活动,让学生在充分地朗读课文的同时,体会课文的美妙之处。通过朗读,学生既能感受文章的音韵节奏、气势神采、又能增强情感韵味和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古今中外的众多优秀诗文都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如苏轼的《前赤壁赋》、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在教学中如果经常让学生朗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就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
3 以音乐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音乐是人们感情的外现,能表达出人们的喜、怒、哀、乐等众多情绪。因此,以音乐来激发学生相关的的情感,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优美动听的旋律可以使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使学生可以快速地与课文中作者的感情相融合,进入到更为真切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比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的时候,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们播放贝多芬的《生命交响曲》,通过它优美、激昂的旋律使学生产生了解贝多芬、学习贝多芬事迹的强烈愿望。音乐的引导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实践新《中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4 以情景设置或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中学生好奇心强,对未知的事物、知识具有强烈的探求欲望。加之现代化技术的发展,使教学手段可以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在其帮助之下,教师可以创设一种与课文比较相符的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并很快地进入到课文中的情感世界中。如,教师在讲述的《沁园春·雪》时,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以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们展现北国大雪后的风光,让学生产生身临其近的感觉,从而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当时的无比豪放的情怀。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小说(包括小说的节选)或是对某一事件的描写。而通常学生们是非常喜爱古今中外有趣的故事的。教师可以从这一点入手,针对叙述性的教学内容,从与课文事件有关的趣闻轶事说起,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的帮助之下,教师同样可以很容易实现这一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授新课前的一段时间,通过教师绘声绘色的语言或多媒体呈现的几幅图画或一段视频,来为学生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这样既显得教师亲切自然,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又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教授学生《木兰辞》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影片《花木兰》或自己讲述花木兰出生的故事,讲述花木喜欢武术,刚毅果敢,自强自立的英雄品格,以增强学生对这位女英雄的热爱与崇敬之情。
5 以重点导学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语文教师在过去的教学中习惯了采用八股文式的教学方法:介绍文章背景,分析课文内容,归纳各段落段意,总结文章主题思想,介绍文章的写作特点。这样教学的结果往往是教师讲得口干舌苦,学生也听得昏昏欲睡。要想提高教学的质量,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堂教学重点,有的放矢,并能及时给学生以点拨,使学生能够较快领悟到文章的主题思想。例如在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时,教师可以就“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这句话进行深刻地分析,带领学生体会作者当时借书、还书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并和现在学习的优越条件进行对比,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情感。再比如学习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时,教师应该结合课文内容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公安派”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并组织学生就这一观点展开辩论,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其含义。
描写英雄的成语范文4
【关键词】:导游语言 导游艺术 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F71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5-0276-01
中国的旅游文化已经吸引着世界的目光,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断地涌向中国的旅游市场,走进悠久、浓厚、古老、文明的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独特的文化和人文地理,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引领着各国旅游者想一睹文明古国的风采。而导游员要把我们中国的文化通过导游语言来传达给旅游者,让他们加深对中华民族的了解,这可谓是一项艰辛而又光荣的使命。由此可见,导游语言是文化沟通的桥梁,是一种艺术体现。
导游语言是导游员的基本功之一,正确运用导游语言,会提高导游员的魅力和素质,使导游员变得更加地亲切和蔼,甚至一句话能让客人记住了你。导游讲解能将死物,例如石头,大风,甚至是风沙都可以讲得栩栩如生,还能把柳树变成美女,把大海变成母亲,把大山变成英雄,把星星变成眼睛,把月亮变成嫦娥的广寒宫,把沉睡了千万年的文物古迹犹如电影一般重现眼前,导游语言具有丰富的表达力,亲和力和生动力,可以说是妙趣横生。
一、恰当清楚、准确无误地传递信息
恰当、准确的导游语言能增加旅游者对导游的信任。准确性一定不能是顺口开河,杜撰史实,一旦被游客看穿,游客就不再相信你了,而且会造成游客对你的反感,所以导游在使用导游语言时一定要正确无误,这样,游客才会尊重你。比如有的导游在没有根据的前提下信口开河,用一串最高级形容词来描述事物“世界上”、“全国最”、“天下无双”,结果使游客期望值过高,与实际形成反差。《中国旅游报》曾登载过一位游客对导游书用词不准确的投诉,该游客在导游书上看到有关天平山红枫的介绍,特意前往天平山观赏红叶,只见少数枫树散植山前,与所写的“每到金秋,满园红叶万紫千红,不愧有‘万丈红霞’之称誉”相差甚远。可见,用词不准确,滥用溢美夸大之辞,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二、生动活泼、形象贴切地传达美感
善用精彩描写,使语言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如《迪庆香格里拉导游词》:在雪山环绕之间,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这是迪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这里土地肥沃,水草丰美,牛羊骏马成群,特别是中旬县的大小中旬,真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风光。五月的中旬草原,碧绿的草地和山坡上的杜鹃花、格桑花和数不尽的各种小花争相怒放,姹紫嫣红,争奇斗妍,宛如一块块色彩斑斓的大地毯,骏马奔驰,牛羊滚滚,雄鹰翱翔,牧人在白云蓝天下唱起牧歌,挥动长鞭,这就是人间仙境的生活,一幅活生生的美丽图画。这段讲解把人带入诗画般的意境,获得一种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又如在中国各地的园林中,你会发现有很多形状怪异,美不胜收的太湖石,但它往往不能引起外国旅游者的注意,有的游客看了也不觉得有什么美。这样太湖石就丧失了它的审美价值,这时,也许只有导游的嘴才能挽回它的审美价值了,生动形象的讲解可以赋予死的景物以生命,注入感情,引导游客进入审美对象的意境,让游客获得更加多美得享受。
三、富有节奏、激发审美情趣
导游语言表达着导游的心态和感情,所以导游语言要求语音语调语气流畅适当,恰到好处,同时也要求语言优美自然,有鲜明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以达到传情传神的效果,从而激发游客的游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导游对景观对象审美意味和价值的描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就会唤起游客的共鸣,导游要具有对情感控制和调节的能力,工作时使自己处于愉快而冷静的心境之中,讲解和谈话时,应做到轻、和、慢,并适当配合无声的态势语言,来增加讲解的效果和魅力,一位在风光胜景面前无动于衷的导游,仅用干巴巴的程式化“台词”毫无表情地进行讲解,是很难打动激发游客情感的。比如,来杭州的人都会慕名前往岳王庙,导游讲解时在语言和表情上流露出对这位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的崇敬之情,就会使游客产生肃然起敬之感,唤起民族心、爱国情。
高尔基说:“语言的真正的美,是由于言辞的准确、明朗和响亮动听而产生出来的。”说出来的语句畅通连贯、琅琅上口、和谐顺耳,能使人有一种如行云流水般的舒适欢欣之感,这就是语言的音乐美。汉语特有的声调变化在形成平仄交错抑扬美的同时,也关联着情绪的起伏变化,喜者的激昂,悲者的沉郁,都会对语调产生直接影响。此外,语句的整齐与长短错落也是形成语言音乐性的重要因素,如《大理苍山洱海导游词》:“洱海月”是大理四大名景之一。如果在农历十五月明之夜泛舟洱海,其月格外的亮、格外的圆,其景令人心醉:水中,月圆如轮,浮光摇金;天空,玉镜高悬,清辉灿灿,从洱海中浴出。看着,看着,水天辉映,你竞分不清是天月掉海,还是海月升天。句式长短错落中不乏整齐,语言和谐,节奏明快。又如把大理风花雪月四大名景用诗a来概括:“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读来琅琅上口,既便于记忆,又颇有情趣,有一种音乐的回环美。
四、浅白易懂、妙用口语化语言
以下是一段非常口语化,令人明白易懂的导游词:“这座大佛高17米,他的头发就有14米长,10米宽,头顶中心的螺髻可以放一个大圆桌,大佛的脚背有8米多宽,站100个人,一点也不拥挤。”句子短小精炼,说起来轻松自然,听者也不会因为句子太长太复杂而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综上所述,导游语言要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据,言之有趣,言之有喻,言之有情,言之有神,言之有礼,让游客听得“赏心悦耳”,生动易懂,倍感亲切。总之,导游语言艺术,是一门实践性的综合艺术,要做到导游语言艺术美,光掌握方法远远不够,还需要我们平时多加强自我修养,在实践中学习摸索,做一名受人欢迎的心美、言美、行美的导游员。
参考文献:
[1]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2]王连义.导游技巧与艺术[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3]韩荔华.实用导游语言技巧[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2.
描写英雄的成语范文5
关键词: 易中天 词语 锤炼艺术
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被舆论界称为“麻辣教授”“学者明星”“学术超男”“超级教授”,同时也拥有自己的“粉丝”:“易粉”和“乙醚”。2006年12月16日,被誉为“麻辣教授”的易中天作为新锐榜年度新锐人物出现在《新周刊》年度颁奖典礼上。易中天的演讲取得巨大的成功,这得益于他在语言上的造诣,尤其是其词语锤炼艺术。
词语锤炼,是指说话或写文章时对词语的反复推敲,经过一番选择、变异或协调,使其在特定题旨和情境下用得精确、鲜明、生动;是利用词语本身及词语与具体语境的联系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段。这里的锤炼,是用其比喻义,它是古人“练字”传统艺术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它既有常规选择,又有变异使用;既涉及语义,又涉及语音;既主要指词,又包括一些固定短语。词语锤炼的要求是:准确、精炼、鲜明、生动。易中天在他的演讲里充分展示了作为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所具有的词语锤炼的素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词语常规词义的选用,言简意赅,形象生动
1.使用熟语
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进行演讲,面向的是全国的观众。如何能够抓住观众的“听力”,吊起大家的胃口、征服听众,生动简洁、耳熟能详、富有表现力的熟语的运用必不可少。如:
(1)这一回袁术就叫做耗子腰里别了杆枪,起了打猫的心思,他觉得下一任的中国皇帝非他袁术莫属。
(2)他(袁盎)觉得吴王这个人很恐怖,摸不清楚他是什么意思;而且吴王是跟着高皇帝打天下的大功臣,国家又强大,我袁盎去做一个丞相,如果中央政府和吴国它们两个闹矛盾,我夹在当中不是成了风箱里的耗子啊?所以他不想去。
(3)从政治学的角度讲,袁术做的最愚蠢的事情是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大家都想当皇帝而大家都不敢说出口的时候,他挑了这个头。谁都知道,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
例(1)中,不直接说袁术自不量力、骄横贪婪,而是选择一个歇后语,妙趣横生,讽刺意味不言而喻。例(2)中,只用了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根据语境,自然得知结果。用人物的口吻说出来,生动风趣幽默。例(3)中,接连两个歇后语的使用,准确简练,讽刺了袁术的愚蠢、贪婪、没有政治头脑而又自傲自大。
像这些表现力丰富的歇后语,在易中天的演讲里俯拾即是。根据表达的需要,结合语境,有时直接使用整个歇后语,有时则是采用其前或后半部的内容。
2.反义对举
指利用词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或短语,达到词义相互补充、说明,揭示事物的矛盾,使语意鲜明突出的一种修辞手段。由于词义的对立通常是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的反映,因此通过词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或短语来揭示事物的对立面,可以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下认清事物的是非、善恶、轻重、缓急,达到良好的表达效果。如:
(1)他(曹操)既狡诈又老实,既温情又狠毒,既宽容又报复……聪明透顶,又愚不可及;狡猾奸诈,又坦率真诚;豁达大度,又疑神疑鬼;宽宏大量,又心胸狭窄。可以说是大家风范,小人嘴脸;英雄气概,儿女情怀;阎王脾气,菩萨心肠。
上例中,连续使用了10对具有反义的词语和短语,其中包括3对反义的词语,4对意义相对的成语,3对意义相对的四字短语。它们看起来自相矛盾,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但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达者却可以有意把词义相互矛盾的两个词语(短语)联系在一起,造成一种似乎违反不矛盾律的现象,引起读者的想象和思索,并在想象和思索中领会作者的深刻用意,达到提高表达效果的目的。在“矛盾”的语言中,曹操的性格本质一览无余。
二、词语意义变异使用,词义多姿多彩,异彩纷呈
词语意义变异是在特定语境下暂时改变了人们对形、音、义的一般思维定势,所以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易中天先生积极调动语言各要素,为他的演讲增姿添色。
1.词语移时
即把现代的事物用于古代,把古代的事物加以现代化,有意造成事物的时空错位。[1](P80)这种古词今用或今词古用的手法,“显示情态的可笑。使语言生动有趣,给人深刻印象”。[2](P12)“三国”历史与今人相距遥远,如何用语言把古代的历史说清楚,又不至于呆板苦涩难懂?易中天运用词语“移时”的修辞手法讲解历史人物称呼、古代职位、政治,不仅通俗明白,而且生动有趣。这也是其演讲幽默的一种表达方法。如:
(1)孙郎就是孙帅哥,周郎就是周帅哥,帅哥都是招美女喜欢的,帅哥也都是喜欢美女的。我们古人有两句话,自古美女爱英雄,自古嫦娥爱少年,所以美女最喜欢的那就是少年英雄,周瑜和孙策恰恰就是这样的少年英雄。
(2)刘备像什么呢?像一家正在发展中的民营企业,有一点资金,有一点经验,也有一点点产品,但是找不到主打产品和营销路线,他缺一个CEO。诸葛亮像一个能干的职业经理人,他就是给人家做总经理的,他自己没有产业,他也不开公司,他需要找到一家好公司。
(3)曹操是担任洛阳尉当中的一个,负责北部地区的治安,叫洛阳北部尉,他的级别是秩四百石,也就是说曹操担任的是一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
例(1)(2)中,“帅哥”、“美女”等都是现代人的时尚词语,易中天将其用在孙策、周瑜、大乔、小乔身上,很容易引起当今青年对古代帅哥美女的联想,一下子古人、今人的距离小了、近了。“民营企业”、“营销路线”、“CEO”、“职业经理人”等都是现代企业或公司常用的名词术语,而易中天把刘备比作有前途的民营企业,对这一喻体似乎很不协调,但我们联系彼时刘备的处境就会对这个特殊的比喻义心领神会。同样,对“诸葛亮像一个能干的职业经理人”也不难理解了。例(3)中“公安局长”是非常熟悉的官职术语。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历史漫长,封建官僚体制复杂,对于非历史专业的听众来讲,很难明白诸如“长史”“太史”“太保”“侍郎”“御史”等这些官职究竟拥有哪些权力。如果纯粹是用古代官职的称呼,现代社会的听众可能不知所云,一头雾水。易中天非常善解听众之意,在演讲古人官职时使用对比修辞手法将其移植到今天,明白易懂。有“易粉”在总结易中天受欢迎的原因时说他语言幽默准确,与现实结合紧密,用现代语言阐释古代的人或事,生动、深刻、通俗、好玩。
2.超常搭配
指两个词突破语义、范围和习惯限制的搭配。[3](P21)在易中天的演讲中,词语之间的超常搭配现象比较常见,并且这些超常搭配的可接受性也较强,很容易被听者理解、接受,有时甚至令人觉察不到它是超常搭配的用法。如:
(1)这就是晁错之错,他太急于成功了,他就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干成一件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他也太个人英雄主义了,他不知道即使是一个英雄也是需要有后援的,也是要有后盾的。
(2)曹操之所以打败这一仗,是因为他当时得意忘形,他跟张绣的战争没有怎么打张绣就投降了,投降了以后曹操不但收编了张绣的部队,还收编了张绣的婶婶,张绣的婶婶是一个美女,曹操这个人是很好色的,走到哪他都要收编一些美女,于是把张绣的婶婶收编了。
(3)在吴县把他软禁起来,给他修很多的好房子,给他配备很多的美女,给他很多好吃好玩的东西让他声色犬马,花天酒地,消磨他的斗志。
例(1)中,“太”是副词,表程度,“个人英雄主义”是名词。在副词和名词各自的语法特征里,名词前面一般不能加副词,而副词不能做定语。在这句话中“个人英雄主义”在副词“太”后,意义发生了变化,指具有“个人英雄主义精神”。例(2)中,“收编”是军事用语,曹操打败张绣,收下并改编张绣的武装力量是正常的军事行为,而张绣的婶婶是一个美女,既非被打败的将领,又非作战的士兵,却用“收编”一词,给人以陌生感,从而刻画出是英雄的曹操不但行军打仗,也是爱美女的形象。同样,例(3)中的“配备”与“美女”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3.语体变异
指不同语体风格的词语相互交叉使用,将“属于甲语体的语体词,有意让其进入乙语体言语作品里,往往会产生特殊的修辞作用”。[4](P91)易中天在他的演讲语言里,各种语体词的交叉使用俯拾皆是,极富表现力。如:
(1)关羽、张飞说这本来我们是哥仨啊,我们是食者同器、寝者同床,铁得不能再铁的哥们儿,怎么当中插了一个诸葛亮,而且我们哥哥对他好像就像老鼠爱大米,他们有意见。于是刘备就做工作,说你们不要有意见,我有了孔明就像鱼有了水一样。原来不是老鼠爱大米,是鱼儿爱水。
(2)你(晁错)应该预计到一旦发动以后会引起强烈的反弹,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麻烦。
(3)曹操确实是说笑话、听音乐、穿便服、作诗词,那是他紧张工作之余的一种放松,也是他内心世界丰富的表现,说不定还是他迷惑敌人的烟雾弹,你要把曹操当作轻浮的人那你就错了。
例(1)这段话妙趣横生。“食者同器、寝者同床”是文言句式,又有书面语的特点。“哥仨”、“铁得不能再铁的哥们儿”、“老鼠爱大米”和“鱼儿爱水”是口语和流行语。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兄弟情谊,在历史上有口皆碑。作者用文白相加、流行语和口语与书面交替使用的变异用法,写出三兄弟间的深厚感情及对诸葛亮的中途插足的不满。作者绘声绘色的语言让人捧腹,又为之击掌叫好。例(2)中“反弹”是物理学术语,指“压紧的弹簧弹回或运动的物体遇到障碍物后向相反的方向弹回”。易中天先生把物理学术语“反弹”移用到政治中,已偏离了原来所指的科学概念,和故事中的人物、情景发生了关系,变为晁错主张削藩受到朝中上下大臣一致强烈的反对。晁错的削藩就像运动中的物体一样,没有朝着他原先预想的方向发展,而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例(3)中的“烟雾弹”是军事用语,指爆炸时可以形成烟幕的炮弹或炸弹等,这里用其比喻义,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三、词语的语音协调,体现音乐之美
传情达意要借助完美的语言形式,声情并茂离不开语音的配合。语音是语言的声音,汉语语音表达系统包括本体系统即声、韵、调的静态组合和变体系统即语调变化的动态构成,其表达响亮悦耳,节奏鲜明,抑扬顿挫,富有音乐美。词语的声音协调,就是使词语调整得音节匀称,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听来优美悦耳。演讲是用来听的,而不是看的,如何增强演讲的感染力,调动听众的听觉,关系到演讲的成败也关系到节目收视率的高低。拥有丰厚文学修养的易中天,充分利用语音,为其演讲增加魅力。
1.音节匀称
指上下相关的词语在音节上尽量匀称,单音对单音,双音对双音,两两对称,节奏鲜明,声音和谐。如:
(1)刘备开溜,袁绍失了外援;许攸叛逃,袁绍丢了智囊;张反水,袁绍折了臂膀。
(2)孙策把他的老母幼弟托付给朋友,带上二弟十一岁的孙权继承了父亲的事业,叫做擦干了血迹,掩埋了尸体,又上战场。
(3)曹操是一个乱世英雄,他以微弱之身起兵靖难,讨董卓、伐袁术、杀吕布、降张绣、灭袁绍、征刘表,获得了当时北部中国的统治权,
例(1)中,“开溜”对“失了”,“叛逃”对“丢了”,“反水”对“折了”,双音节对双音节,音节匀称,形成富有旋律的排偶句子,读来有音乐美感。例(2)双音节的对称使用,使句子音律和谐,流畅自然。例(3)中单音节词与双音节词的使用,配合得当,错落有致,听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很有感染力量。另外,交错地运用单音节词,避免了词汇上的单调,也避免了节奏上的单调,从而造成一种整齐而不单调的匀称美和韵律美。
2.重音叠字
即“相同字重复,是重字;相同音节叠用,是叠音”。[5](P12)写景状物叙事,运用重音叠字也能出奇制胜,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在易中天讲解曹操时,运用重音叠字,把历史上曹操鲜为人知的性格特点生动地呈现给听众。如:
(1)我(曹操)立志要做一番事业,我要轰轰烈烈地活在这个世界上,逢治世则造福一方,逢乱世我就称霸一方,反正我不能碌碌无为地平平淡淡地了此一生。
(2)他(曹操)只要不是在正式办公、正式作战的时候,他为人是很随和的,他会跟大家说说笑话,开开玩笑,打打哈哈,这样他就有了一种亲和力。
(3)(曹操)他是喜欢穿便服的,而且随身还带个小包包,包包里面装些个手绢啊,七七八八的东西挂在腰上晃荡晃荡,他也不在乎。
例(1)中,“轰轰烈烈”是重音词,与上文“立志”相承,表现曹操的政治抱负;“平平淡淡”是“平淡”的重叠。例(2)中,用三个现代语言动词的重叠,把曹操的随和展现给听众。例(3)中,“包包”是普通名词“包”的重叠,是现代流行的说法。“七七八八”是叠音词,表示多而不确定的事物。“晃荡晃荡”是动词“晃荡”的重叠。这些重音叠词的使用,把在生活中随便不讲究的曹操生动地再现在观众面前。
3.摹拟声音
即运用象声词,摹拟客观世界的各种声音,给人以如闻其声之感,从而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真实感的修辞方法,又叫拟声,它是单借语音要素在言辞中起作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在易中天的演讲中,拟声词语的使用,或形象地再现了事物的声音,使所表达的事物活灵活现,有声有色,从而收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或根据语境和表达的需要,“言在此而意在彼”,创造出简练生动的艺术效果。如:
(1)丁夫人继续“咔嚓”“咔嚓”。曹操就很没意思啦:你不回啊?不回那我可是走了啊。“咔嚓”“咔嚓”。曹操就走就走,往外走,走到门口的时候又回了一次头:别闹了,跟我回家,好不好?“咔嚓”“咔嚓”。
(2)曹操按照贾诩的建议,集中兵力进行反攻,而袁绍这边已经军心大乱了,不堪一击,袁绍本人带着他的长子袁谭跳上马掉头就往北跑,什么都顾不上了。稀里哗啦的,这场战争就结束了。
例(1)中用6个“咔嚓”的连用,就像一下一下的织布机的声音在耳边回响,使人如闻其声,既写出了织布机的声音,又写出了丁夫人在内心怨恨曹操,起到了托情于物的作用。例(2)中,用“稀里哗啦的”来描写战争,同时又说明战争的短暂,把残酷的战争场面简单化,语言简练形象。
参考文献:
[1]刘焕辉.言语交际学[M].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86.
[2]谭永祥.修辞新格[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6.
[3]冯广艺.变异修辞学(修订本)[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