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范文1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1.财务收支状况真实性审计。根据国家统一财务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必要的审计程序,了解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的财务收支管理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完整,账实、账账、账表是否相符,判断企业会计核算的合理性,检查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有关问题。

2.任职期间资产质量的审计。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新官不理旧账的情况,因此必须划分清楚前后任资产质量状况,查实企业的会计信息是否真实地反映了企业资产的实际质量状况。重点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资产质量变动情况,特别是任职期间新产生的不良资产情况,审计确认任职期初到任职期末各年的不良资产总额及任期内新增不良资产情况,分析企业任期内资产质量变动的原因和任期内不良资产责任划分。对于企业在清产核资中未披露的损失(除政策性原因允许企业暂不处理的损失外),一般视同为清产核资后企业负责人任期不良资产损失。

3.任职期间经营成果审计。经营成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内容,经营成果不实在国有企业中非常普遍。因此,要在财务收支审计与资产质量审计的基础上,审计企业任期内的经营成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审核确认企业负责人任期初至任期末各年的利润总额、净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管理费用等财务定量评价指标。如果企业存在经营成果不实问题,应当根据审计结果对企业相关的会计数据进行调整,并做出调整后新的会计报表,确认任期企业实际业绩利润,企业任期实际业绩利润=经过审计调整核实后的任期利润总额+任期消化以前潜亏-任期新增不良资产(扣除因客观因素新增不良资产)。

4.任职期间企业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审计。应重点关注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过程是否合法合规,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等。这是新的经济责任审计强调的重点之一,注重对企业的绩效审计。

5.任职期间企业经营合法合规性审计。主要审计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有关经营、管理等行为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如有无公款私存,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资金账外循环;是否存在违规越权炒作股票、期货等高风险金融品种;违规对外拆借、出借账户;违规对外出借资金等。

(二)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报告

经济责任审计需要三个正式报告,即中介机构(企业)出具的财务审计报告、评价工作组出具的绩效评价报告和审计工作组出具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为经济责任审计的阶段性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为最终结论性审计报告。

1.财务审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

(1)审计任务的说明,即执行审计的依据、被审计企业名称、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姓名、审计范围、内容、方式和时间,采用的主要审计方法,延伸或追溯审要事项,以及对被审计企业及负责人配合与协助情况的评价等。

(2)被审计负责人及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的经济性质、管理体制、业务范围及经营规模、财务隶属关系或资产监管关系、核算管理体制、财务收支状况等;被审计企业负责人姓名、职务、任职时间等基本内容。

(3)被审计企业的基本财务状况。主要包括:审计前后企业基本财务数据的变化及原因,任期内各年企业的财务状况、资产质量、收入效益、成本费用等主要财务指标的变化情况及原因等。

(4)企业负责人的主要业绩。企业负责人在任职期间,在发展战略规划、改革改组改制、生产经营成果、内部控制机制,以及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方面等成绩。

(5)截至任期末,审计发现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企业的问题和负责人的问题两方面。对于审计中发现的主要问题要进行分类整理,并明确发现问题的事实,产生问题的原因,所违反有关法律法规的具体内容,存在问题所造成的影响或后果等。

(6)审计建议。对审计发现的有关问题,审计组应当在职权范围内提出审计处理意见和审计建议。

(7)需要在审财务计报告中反映的其他情况。

2.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组结合前期了解掌握的企业有关情况,利用财务审计组审定的企业财务数据对企业实施绩效评价后形成的关于企业财务绩效状况的阶段性工作报告。绩效评价报告是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组内部的分析报告,依据《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及《企业绩效评价操作实施细则》和财政部的当年行业标准值、优秀值,重点明确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企业在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财务指标和评价得分的变化情况,并对照行业评价标准值说明变化的主要原因,得出企业在该任期的财务评价结论。此外,还需要聘请社会专家,专门召开专家民主评议会,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经营决策机制、内部风险控制、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分析评议,并形成专家咨询评议报告。

3.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在财务审计报告、绩效评价报告的基础上,撰写最终的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基本情况。企业及企业负责人的基本情况。

(2)财务绩效分析。主要包括:审计后企业基本财务数据的变化及原因、企业在任期内的基本财务状况等。

(3)企业负责人的主要业绩,如在明确企业战略目标及发展方向方面、改革改制方面、基础管理方面、市场开拓方面、保值增值方面等所做的工作。

(4)任期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将审计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按照问题的重要性,分问题排列。

(5)审计结论。根据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与业绩,结合企业的发展战略,运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被审计负责人任职期间的业绩与责任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并明确其应当承担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中涉及的相关内容应在财务审计报告和绩效评价报告中有证据支撑,需观点明确、内容清晰,业绩要讲透,问题要讲准,责任要讲清。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财务审计的区别

经济责任审计相对于以会计报表为对象的常规财务审计而言,可以归为专项审计范畴,与常规财务审计相比,存在以下一些区别:

1.目标不同。常规财务审计是对会计报表编制的公允性、合规性进行审计,关注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所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的真实性。经济责任审计则依据国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要求,对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所在企业资产、负债、权益和损益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重大经营决策等有关经济活动,以及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强调关注事件的成因、效果和责任问题。

2.内容不同。常规财务审计内容为会计报表及与其有关的资料,是一种数据公允性的审计。而经济责任审计内容更广泛,包括财务基础审计、企业绩效评价和经济责任评价,其中每一项都规定了具体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不仅要出具财务审计报告,企业绩效评价和经济责任评价也需要会计师事务所协助完成。

3.审计范围不同。在审计主体范围上,常规财务审计一般将被审计单位全部纳入审计范围,根据重要性可以采取审计或审阅方式。而经济责任审计中,财务审计范围应遵循重要性原则并充分考虑审计风险,一般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资产量应不低于被审计企业资产总额的70%,纳入审计范围的子企业户数应不低于企业总户数的50%。同时又有特殊规定,对资产或效益占有重要位置的子企业、由企业负责人兼职的子企业、任期内发生合并、分立、重组、改制等产权变动的子企业、任期内未经审计或财务负责人更换频繁的子企业务类金融子企业及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等,均要求纳入经济责任审计范围。而且在时间范围上,经济责任审计一般会是若干年,长于常规财务审计。

4.审计程序不同。常规财务审计执行《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经济责任审计除常规程序外,委托人还规定了专门程序,如审计进点见面会规定了参加的人员及见面会内容,企业前后任负责人必须到场,这在常规审计中是没有的程序。又如审前调查,时间长、要求高,此外审计过程中的问卷调查、访谈等程序,也都有严格的规定。

5.审计方法不同。常规财务审计主要围绕复核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而采取检查、函证、盘点、分析性复核等方法。经济责任审计则需要账内审计与账外审计相结合,充分利用中介机构审计报告、企业内部审计资料、上级及外部检查结果等,避免重复审计,强调查明原因、分清责任、理清问题、取得证据。审计过程中,需要采取一些特殊的审计方法,如设立意见箱,收集群众意见;向有关单位、个人调查,充分听取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纪检监察、工会和职工反映的情况和意见。对于实施访谈工作,《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访谈工作规范》也明确了访谈范围、内容、方式等。

6.重点不同。常规财务审训是一种对会计报表进行全面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则需要突出重点,对重点环节、重点事项、重点问题进行充分关注。如因对外担保而承担连带责任事项,若账务处理上已经将损失计入了营业外支出或预计负债,审计结果可以不需要对此发表保留意见,但经济责任审计需要查明深层次原因,是否经过了一定的程序、责任的归属、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等。

7.工作结果不同。常规财务审计报告是一种标准、简式审计报告,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提出的调整事项进行了调整,则在审计报告中不需再反映。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是一种长式、详式审计报告,对前任负责人在任期内的工作情况需要在审计报告中体现,并根据任期内的工作情况对负责人进行评价。在会计报表编制上,由于经济责任审计一般涉及到多期,尤其是执行新会计制度和清产核资,财务报表编制相当复杂,如清产核资损失如何还原、报表编制基础、合并范围发生变化等问题,《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解答》(国资委评价函[2005]209号)对经济责任审计会计报表编制进行了规范。

8.要求不同。经济责任审计与常规财务审计相比,由于要对企业负责人进行全面的评价,涉及的审计工作包括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对参审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

三、中介机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的一些问题

国资委对中介机构的执业资质作出了相应规定,要求中介机构资质条件应与企业规模相适应、具备较完善的审计执业质量控制制度、拥有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三年内未承担同一企业年度财务决算审计业务、近三年未有违法违规不良记录等。从目前中介机构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出现的问题看,下列方面容易出现偏差:

1.服务对象存在偏差。经济责任审计经常会遇到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冲突,中介机构在处理冲突时往往按以前常规审计一样,站在企业利益角度考虑问题。实际上,由于中介机构是受国资委委托,所以应站在国资委的立场开展审计工作。

2.审计目标不明确。有的中介机构没有充分认识到经济责任审计与一般财务审计的区别,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范围不明确,导致审计难度较大,工作缺乏条理性。

3.审计重点存在偏差。在审计过程中,有的中介机构在财务核算和会计差错的纠正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实际上这仅仅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部分内容,对经济责任审计而言并非很重要。因为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工作远不仅仅是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差最多说明企业负责人对会计工作不重视而已。又如,委托理财从会计处理上检查核算正确,但审计时更要深层次挖掘对该类高风险投资的决策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为何要进行投资等,这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更是一个负责人任期内重大经营活动及决策问题,需要在审计时进行关注并收集证据。

4.审计方法上存在问题。部分中介机构完全采取常规审计的方法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没有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如需要更多的调查、访谈等特殊方法。

5.审计人员素质不能适应经济责任审计的需要。发现问题是经济责任审计最重要的目的,而发现问题需要具有经验的审计人员。但有的中介机构审计人员尚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6.没有与国资委进行充分地汇报沟通,使工作结果与要求存在很大差距。由于有的中介机构工作重点存在偏差,其工作结果必然和委托方的要求有差距。在进行实施阶段审计时,由于把大量时间花在了会计报表的核对上,审计工作基本结束时向企业、国资委报送征求意见材料时,反映的问题主要是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上的事情,发现不符合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但这时工作时间已经过去了,造成十分被动的局面。

7.不注意工作程序及取证。在审计过程中,有的企业存在提供资料不及时、不全面,中介机构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予以确认,不符合审计工作要求。对重要事项,必须获取充分的证据,还需要向委托方进行专门汇报。

8.不重视审计工作方案的制定。在审前调查阶段,有的中介机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认真调查,调查结束后制定的审计工作方案重点突出,符合企业实际情况。但有较多中介机构在审前调查阶段,在工作方法及重视程度上存在问题,并未实际进行调查,只是将有关材料拼凑、粘贴,按照常规审计思路制定审计工作方案,流于形式。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范文2

一、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改进的预期目标

1.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

促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首先要在经济责任审计的目标当中体现绩效审计的理念。要探索将绩效理念引入经济责任审计目标,将揭示因领导干部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浪费、效率低下、国有资产流失等重大问题,评价领导干部在推进所在单位职能履行、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绩效水平等方面的工作实绩,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加强和改善内部管理,不断提高决策、管理和绩效水平,为被审计领导干部考核、奖惩提供参考依据,作为审计的主要目标之一,不断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目标的层次。

2.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在审计工作方案、审计实施方案中关于审计重点内容的确定,以及审计实施的过程中,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突出绩效审计的内容。不仅要对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进行监督,还要突出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经营发展、事业发展状况的考查;不仅要检查决策机制的健全性、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决策内容的合法性,还要检查决策事项的效益性、实施过程的效率性、实施结果的效果性等;不仅要关注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还要关注内部控制制度在完善管理,提高绩效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3.以绩效审计的视角探索经济责任审计方法

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探索既满足绩效审计目标又符合现阶段绩效审计发展实际的审计方法。在审计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采用查阅帐簿、审阅资料、实地查验、询问调查等传统的审计方法,还应采用因素分析、量本利分析等经济活动分析法,网络图等图表审计方法、回归分析、时间序列等数学分析方法。

4. 以绩效审计的视角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

在综合分析、全面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同时,要突出“四个重点”,即:围绕重大经济决策的全过程,突出决策程序的执行过程和结果这个重点,对决策绩效作评价;围绕资金流转过程,突出资金的核算、管理、使用这个重点,对资金管理使用绩效做出评价;以内部管理状况为基础,突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这个重点,正确评价其对绩效水平的影响;以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的经营发展和事业发展状况为基础,突出对总体绩效的评价,促进被审计领导干部切实履行好经济责任。

二、绩效审计视角下经济责任审计面临的难点

1.经济责任审计真实性和合法性的问题成为困扰绩效审计开展首要难题

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践来看,有些被审计单位 在信息资料的真实性、经济活动的合法性方面依然存在问题,财务会计活动和经济行为的规范化仍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为绩效审计的广泛和深入开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审计人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精力,首先对不真实的财务信息进行调整、对不合法的经济行为进行揭示。在真实性合法性的问题没有得到基本解决的情况下,绩效审计难以达到较大的覆盖面和较高的层次。

2.经济责任审计在贯彻绩效审计理念方面缺乏广度和深度方面存在难点。绩效审计,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涵盖了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单位经济运营和经济活动的各个方面,覆盖较广,涉及较深。但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对于绩效问题的关注尚处于探索阶段。对于企业一类营利性组织的绩效评价仍侧重于财务业绩评价和一般意义上的管理绩效,而缺少包括企业顾客、员工等利益相关者的满意程度和企业产品、学习与成长能力等诸多方面在内的综合绩效评价,绩效审计工作的着眼点和层次有待提高。

3.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缺乏确定性,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造成一定的障碍。绩效审计评价会涉及各类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有的指标本身就比较难以量化,加之影响被审计单位绩效的因素比较复杂,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评价标准不仅要符合一般公认标准,还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充分沟通并得到认可。这样,审计人员实践经验和判断能力上的差别,就为评价上的随意性留下了过大的空间,审计质量和审计风险难以有效控制。

三、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建议

1.在稳妥中推进、在探索中前行,逐步推进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结合

绩效审计涉及面广、难度较大,审计的方式方法也与传统审计有较大区别。因此在选项上应坚持可行性、重要性和实效性的原则,对审计项目进行分析筛选。要结合现有的审计资源配备情况,选择被审计单位本身财务工作比较规范、财务数据的真实性较高,相关评价指标及数据较易取得的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同时在审计内容和范围上要有所侧重,要侧重于可能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控制薄弱、效率低下、效益不高、效果不好的环节开展绩效审计,探索并扩大其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领域。经过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加大绩效审计的比重。

2.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规范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

评价指标体系是审计人员对领导干部经济业绩高低优劣进行评价或判断的依据和参照系,所以,制定一套体现绩效审计理念的经济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既是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规范,也是深化和拓宽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相结合的保证。目前我们关于绩效的评价指标还只是针对某一领域或某类资金,尚未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衡量绩效的指标体系及审计评价标准。因此,需要结合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从领导干部管理运用的全部政府性资金、国有资本、相关社会资金入手,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和标准,对其经济责任和绩效水平进行公允、全面的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范文3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流程;风险点;风险控制

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既是强化干部管理监督、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和完善学校内部管理的手段。审计风险主要来自于被审计对象和审计主体,伴随审计过程存在和产生。分析审计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主要流程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点,提出风险控制要点,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

(一)主要流程与风险点分析

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所处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和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包括单位组织架构、业务性质(学院或部门涉及的专业领域)、内部控制情况;所处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经济、文化、市场、政策、法律、监管)、学校内部环境(学术风气、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水平)、行业环境(专业领域内行业特征、惯例、竞争态势)等情况。审计人员可以单独编制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环境的风险点标示图,便于细化分析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准备阶段运用风险预警策略,主要是针对项目前期准备以及对被审计单位初步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包括主要风险点在哪儿、什么风险、什么原因造成的、会有什么后果等情况。绘制准备阶段审计风险点标示图后,需进一步设计和编制审计风险清单,分析各种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走势和影响范围,揭示风险可能的转化结果,发出风险警示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接受组织部门委托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谁、什么时候审,主要由党委组织部门决定。当被审计对象确定后,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开始为实施审计做准备,这一阶段称为审计准备阶段。根据准备阶段审计业务的主要流程,审计人员应细化工作内容,分析主要业务环节可能出现的审计风险因素,编制审计业务流程的风险分析图表,记录风险预警分析的过程。图(1)是对某学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环节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内容分析。审前调查的主要工作是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所处环境,以及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和初步评估审计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包括单位组织架构、业务性质、内部控制情况;所处环境包括外部宏观环境(经济、文化、市场、政策、法律、监管)、学校内部环境(学术风气、管理体制和机制、管理水平)、行业环境(专业领域内行业特征、惯例、竞争态势)等情况。审计人员可以单独编制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环境的风险点标示图,便于细化分析和控制审计风险。审计准备阶段运用风险预警策略,主要是针对项目前期准备以及对被审计单位初步了解掌握的情况进行风险信息的收集。绘制准备阶段审计风险点标示图后,需进一步设计和编制审计风险清单,分析各种风险因素产生的原因、走势和影响范围,揭示风险可能的转化结果,发出风险警示信号,为进一步防范控制风险提供基础条件。

(二)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准备阶段的风险主要集中在审前调查阶段,审前调查的风险主要来自被审计单位的重大错报风险和审计人员实施调查分析过程产生的风险。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和环境,目的是识别和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该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是否准确,以及实施审计调查是否充分。为了控制该阶段的审计风险,在对某学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做了以下工作。1.选择恰当的审前调查途径和方式:通过学校和被审计学院的网站、其他宣传资料等传播媒体了解学院信息;走访学校组织部门、纪检监察和教务、科研、财务等相关职能部门,听取各部门对被审计学院教学管理质量、科研绩效、财务状况等情况的介绍;联系和走访被审计学院行政办公室,获取学院基本信息资料;查阅相关资料,询问有关人员。2.确定必要的审前调查内容:了解学院规模、机构设置、教职员工基本情况;了解学院内部管理组织架构、职责分工、内部控制风险状况;了解学院负责人职责范围、分管工作内容及管理业绩情况;了解学院外部环境如主要学科所处地位、与学科发展相关的国家政策导向等情况。表(1)为编制的该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审前调查工作日志表,目的是控制审前调查不充分的风险。3.收集相关的基础性资料:收集与被审计学院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和政策资料;以前年度学院被审计或检查的结果报告;各类考核、评估结果报告,学院年度预算和财务决算报告;学院工作计划、总结、年鉴、各项制度汇编等资料。4.实施关键的调查分析步骤:在了解被审计学院情况和环境基础上,确定审计重要性水平;使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初步评估被审计学院重大错报风险;制定项目总体审计策略和工作方案。表(2)是在初步了解被审计学院相关情况后,对学院重大错报风险初步评估的内容和结果。

(三)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主要程序是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座谈、访谈、询问、检查、观察以及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主要风险是实施审计程序或使用审计方法不恰当和收集的审计证据缺乏可靠性、充分性、完整性的风险。为了控制该阶段审计风险,我们在对某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时,重点进行了如下工作:1.重视口头证据收集:通过座谈、访谈、询问等言语交流,识别和判断审计风险信号并实施相互印证式的询问,即向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人员询问同一方面问题从而获取真实可靠信息。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执行必要的审计程序,完成审计方案确定的具体审计目标。根据风险预警策略,对审计实施阶段风险信息的收集主要围绕实施审计程序可能产生的风险事项进行。准备阶段预警重点需要收集和识别被审计单位重大错报的风险信息。实施阶段主要关注审计人员的行为是否偏离准则和规范的要求,是否未按规定的程序和方法执行。图(2)列示的是对某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实施阶段主要业务流程的核心工作以及对应环节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内容。

(四)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实施阶段主要程序是进行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采用的主要方法有座谈、访谈、询问、检查、观察以及计算、分析性复核等。主要风险是实施审计程序或使用审计方法不恰当和收集的审计证据缺乏可靠性、充分性、完整性的风险。为了控制该阶段审计风险,在对某学院院长经济责任审计时,重点做了如下工作。1.重视口头证据收集:通过座谈、访谈、询问等言语交流,识别和判断审计风险信号,并实施相互印证式的询问,即向不同层面、不同部门人员询问同一方面问题从而获取真实可靠信息。2.实施内部控制测试:使用检查、重做等测试方法,对被审计学院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有效性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结果评价其控制风险。审计过程中选择该学院风险较大的业务事项进行控制测试。表(3)是内控测试时选择学院培训项目进行业务流程和管理控制了解的情况。根据对学院培训业务内部控制了解的情况,得出其内部控制设计合理且得到执行,但该业务内部控制运行是否有效,还需要实施进一步的测试,重点关注控制在各个不同时点是否按既定设计得到一贯执行。表(4)列示的是测试培训业务控制运行有效性时,梳理主要业务流程进行测试的内容和结果。测试结论:总体上学院非学历教育培训内部控制有效,但存在以下问题:(1)对收费标准的报备不够重视,有随意定价的倾向;(2)部分培训项目教学计划欠规范,招生简章中未公布学时数,易让外界对培训质量或收费标准产生疑问;(3)授课酬金发放标准提高未经授权批准,授权管理存在缺位现象;(4)重要文书资料查阅未设置或未执行权限管理,易引起信息外泄或资料毁损;(5)学院各短期培训成本资金账户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基本全部支出,与校内其他学院类似资金账户使用结果有明显差异,需在实质性测试中进一步核实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理性和相关性情况。3.规范实质性测试:即对被审计学院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财务收支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对经济业务合规性、合法性,会计记录真实性、完整性,资产存在性和所有权等经济活动结果实施细节测试和分析性程序。采用抽样方式,根据对学院内部控制的评价和测试结果确定了抽样范围和规模,对学院日常经费(教学、行政、人员经费)、专项经费(985、211、教改经费)、各类办班经费等进行实质性测试。4.收集充分和适当的审计证据:运用检查、监盘、观察、查询、函证、计算和分析性复核等审计取证方式收集证据,结合询问、辨认、鉴定、延伸调查、分析对比等方法,验证获取证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为保证收集证据的充分性,不仅设置取得证据数量要求,还考虑取得证据类型,以符合多角度印证目标的需要;对审计证据适当性控制,主要把握证据与审计目标的相关性和证据与事实的相符性原则。5.规范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按内容真实、形式规范和措辞恰当的要求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对存在问题或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编写审计查证底稿,体现已收集的审计证据与最终形成审计结论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报告阶段

(一)主要流程与风险点分析

根据风险预警策略,对审计报告阶段风险信息的收集主要围绕导致审计结论性意见或结果严重背离客观事实的可能性展开。该阶段风险可能是准备阶段和实施阶段风险的延续,也会有新风险的产生,因此对各项风险信息的汇总和综合分析尤为重要。图(3)列示的是在对某学院院长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审计报告阶段主要业务流程的核心工作以及对应环节可能产生的主要风险内容。

(二)风险控制要点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范文4

近几年,不少被审计单位反映审计机关因不同的审计事項,多次派出审计组进驻同一被审计单位,使这些单位疲于应付。审计署印发《关于做好审计项目审计组织方式“两统筹”有关工作的通知》以来,各级审计机关积极探索“两统筹”的审计组织方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基层审计机关而言,如何准确把握“两统筹”概要、解决统筹工作中遇到的难题、有效推进“两统筹”工作,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一、推进“两统筹”工作的难点

深化“两统筹”工作,是加强审计机关作风建设,有效减轻被审计单位负担的一项举措,但在审计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审计人员职业能力不足。

实施“两统筹”要求审计人员具备不同领域的审计经验,掌握不同行业的专业知识,对其职业能力和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基层审计人员的能力来看显然不足,理论功底薄弱、文化知识不高、专业技术不精以及科学技术缺乏等,大多数人无法满足“统筹”审计项目的整体需求,即便采取“两统筹”方式,实施了一些审计项目,也会存在一定的审计质量风险。

(二)大数据审计技术的制约。

审计组织方式的统筹,往往需要以大数据为支撑,以数据分析为主要手段,采用非现场方式实施审计。但目前基层审计机关大数据技术人才及统一分析平台缺乏,既面临技术力量不足和数据获取的问题,也存在大数据分析结果质量不高等问题,难以支持统筹组织的实施模式,达到统筹审计的监督效力。

(三)审计机关统筹实施机制尚未建立。

当前,基层审计机关保障“两统筹”实施的配套机制还不够健全,内部各业务部门划定的审计对象尚未完全打破,共谋、共审、共享体系也未形成,导致一些参与“两统筹”项目的审计人员工作主动性不高、配合不够积极。一些业务部门宁可独立实施审计项目,也不愿意与别的业务部门统筹协作,影响了审计组织方式统筹工作的全面推进。

(四)审计工作方案下发不及时。

上级审计机关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时有工作方案下发不及时的现象,这不利于基层审计机关及时了解掌握相关情况谋划安排年度审计工作,也不利于统筹项目、数据和人力资源。同时,上级机关抽调基层审计骨干参与省市大项目审计,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基层审计力量,使本来人员较少的基层审计机关更加捉襟见肘,难以推进审计项目的统筹。

二、推进“两统筹”工作的路径

(一)加强组织领导,优化审计资源。

各级领导要提高政治站位,提高对审计“两统筹”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审计“一盘棋”和长远发展的理念,建立工作情况沟通交流机制,实行定期例会与不定期沟通相结合、审计情况沟通与成果共享相结合、先进经验分享与重点难点提醒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审计项目的统筹融合和组织方式的创新。要优化审计资源,审计资源既包括人力资源,也包括数据资源。整合人力资源就是要积极构建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三位一体”的审计工作格局,其中国家审计为主导,根据项目需要统筹安排审计组成员,社会审计可根据需要参与,以弥补国家审计在业务专长和人员力量上的不足,内部审计作为补充,可由内审协会牵头,联合主管单位开展内审和内部自查,从而达到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同步实施的效果,提升审计成效。可根据基层审计机关现状,建立审计数据分析人才共享机制,建立审计数据采集长效机制,整合市县审计机关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加大数据采集、整理和分析力度,推动大数据审计在财政、民生、资源资产等领域的实践和应用。

(二)科学布局,健全保障机制。

“两统筹”工作要科学合理布局,建立统筹发展的组织体系和保障机制。基层审计机关应围绕“两统筹”工作要求,坚持整体把握、总览全局原则,在制度上保障“统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应建立上下级审计机关沟通协作机制和人才培养的常规性机制,健全考核评优机制等,通过上下级融洽、跨领域跨专业培训、融合型项目评优等举措,推进“两统筹”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摸清底数,统筹计划项目。

要统筹审计项目,首先要摸清审计项目计划和审计对象的底数,消灭监督盲区,对审计对象实行分类管理,认真做好审计全覆盖规划与年度项目计划的统筹衔接,做到分类谋划、全域覆盖。在安排年度项目计划时,要充分调研,科学制定,综合考虑与上下级审计机关项目的计划统筹,力争做到同一年度内对同一被审计对象一次进点,同一审计实施主体要统筹安排延伸调查单位。同时,也要强化审计项目间的内部统筹,加强不同类型审计项目的融合和衔接。以政策执行和跟踪审计、预算执行和经济责任审计为主干,其他审计项目为支线,积极探索融合式、嵌入式、“1+N”等审计项目组织方式,达到一次进点、“一审多项”,成果共享、“一果多用”,最大限度扩展审计覆盖面。

(四)把握重点,注重方式方法。

对于政策跟踪审计、民生资金和项目审计、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及经济责任审计等,要聚焦审计重点,根据不同类型的审计项目及其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审计。通过对宏观政策的研究分析,研判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适时地调整和把握分领域、分行业的审计重点,从宏观层面揭示反映行业性的、体制机制性的问题,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在组织方式上,充分运用现场审计与非现场审计相结合的方式,采取“上审下”“交叉审”、市县联动分级实施、参审上级审计机关项目等不同方式,实现统筹组织方式。在具体实施时,可打破科室界限,打破同类型项目一组一审,将同质化程度较高的项目进行合并,组建大审计组,如在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中同步实施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财政决算审计,实行大项目大统筹。此外,对有些项目或内容可依托已有的计划项目,实行嵌入式审计,如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时将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政府购买服务审计、正版软件使用审计、公款消费及公务支出、信息系统管理及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等作为审计的内容等一并嵌入,同步实施,以减少资源重复投入,避免重复进点,减轻被审计单位的负担。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范文5

一、加强审计监督,强化审计执法力度

截至目前,共完成审计项目18项,延伸审计单位70个;查处违规金额312万元,管理不规范金额14023万元,应减少、已减少财政拨款和补贴310万元,应调账、已调账处理金额8990万元,提出审计建议49条。

(一)促进管理,深化预算执行审计

围绕财税体制改革、促进完善管理,继续深化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对区级财政部门组织预算执行、地方税收征管、单位预算执行和决算草案、财政专项资金、政府债务等情况的审计。对预算执行中部分预算执行单位收支未纳入预算管理、虚列专项资金等问题进行了披露,并且首次报告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审计情况,区人大常委会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充分的肯定,对审计完成后的落实审计意见整改情况正在进行中。

(二)创新方式,积极开展经济责任审计

目前已开展11项经济责任审计,完成4项。今年区政府委托的区属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资金量大,合并报表总资产超过250亿元,且负责人任职时间较长。为了保证审计质量,我局突破传统审计方式,第一次委托中介机构进行审计。经政府采购招投标确定六家中介机构,签订委托审计合同,开展六家区属企业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审计。为保证审计质量,局党组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一是在招标文件中强化要求,审计局负责进行详细的审前调查,制定审计实施方案,明确审计范围、内容,确定审计重点;二是对中介机构进行详细的审前培训,保证审计目标的贯彻和实现;三是派出业务骨干全程跟踪审计,确保中介机构按照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计,保证审计质量。

(三)关注热点,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力度

全年计划开展德内大街改造工程跟踪审计、平房院居民用水一户一水表、一户一电表改造工程竣工决算等5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目前已全面展开,并已完成2项。

今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重点继续围绕社会热点、民声关注资金的使用管理情况,以促进财政资金合理、有效使用为目的,重点审计工程概算、预算编制、资金拨付、征地拆迁款项以及资金管理使用等情况。通过对决策、执行、结果的全方位监督,防止财政资金损失浪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德内大街改造工程跟踪审计是全程跟踪的建设项目,计划投资额是4.98亿元,但仅拆迁资金就超过4亿元,因此该资金使用情况成为监督的重点。

(四)总结提高,稳步推进效益审计

以“积极探索、稳步实践、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为原则,今年继续将效益审计作为工作重点,计划开展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专项补助资金情况等3项效益审计调查和平房区危电改造过程1项效益审计评价,并要求各业务科室安排一个审计项目要带有效益审计评价内容。

在去年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基础上,今年效益审计的重点由广泛探索,向突出重点、发挥审计计划管理的龙头作用转变。今年每个效益审计项目立项前都须经过局审计业务会的充分论证,从审计依据、目标、重点、结果的运用等都有明确要求,对于立项不充分的要求进一步进行充分的审前调查,确保效益审计的质量和深度。

在效益审计的立项和实施中,我们坚持一要审计目标明确,效益审计要坚持围绕财政资金、政府投资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二要坚持审计结果作用明确,要预计可能取得的成果,通过审计促进政府部门加强对财政资金的管理;三要坚持审计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逐步推进效益审计的开展。

此外,去年我局开展的“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保护与更新改造资金效益审计”是审计署20*至20*年15个审计科研课题之一,目前评估工作已基本结束。此项工作在交流和研讨的过程中,受到各级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五)围绕*特色,开创内审工作新局面

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努力做好内审监督、指导和服务等工作,加强对内审单位和全区内审人员的审计知识培训。先后组织全区内审人员参加了我局举办的由审计署专家刘力云讲解的效益审计和审计风险水平测试的专题审计讲座、区教委会计核算中心审计人员培训班,共计百余位内审人员参加了学习。培训对于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推进人法技建设

(一)启动“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

通过开展“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树立现代政府管理新理念,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为根本,坚持把人才能力建设作为本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工作。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学习格局;实现科学文化知识普及、知识更新加速发展;实现彼得·圣吉学习型组织管理理论的五项修炼,即: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从而进一步增强审计机关的凝聚力,增强机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培养机关工作人员良好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实现审计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更好地履行审计职能,提供人才资源保障。

(二)宣传贯彻《审计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水平

新修订的《审计法》已于20*年6月1日起施行,我局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深入学习、宣传《审计法》。通过《*审计通讯》(《审计法》专刊)、《**报》、《审计宣传手册》、局域网“聚焦《审计法》栏目”等多种渠道,采取访谈、讲座、征文、考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审计法》的立法宗旨和主要内容,为全面贯彻实施新《审计法》创造良好的环境,为审计工作顺利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了贯彻落实审计署六号令,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升审计成果,我局完成了审计项目质量考核办法的制定工作,并起草贯彻审计署6号令、修订后的《审计法》的落实意见。在依法审计、加强复核的基础上,重点抓好《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执行,对全部的审计项目进行严格的考核打分。注重审计方案、审计日记和审计报告等关键环节的质量,促进审计质量和工作水平的提高。

(五)加强审计调研宣传信息工作,不断提高审计成果

上半年共报送各类审计调研2篇,审计专报4份,报送反映业务工作和队伍建议等方面的信息114篇,被市、区有关部门采用55篇次。

今年的信息宣传调研工作注重了解区委、区政府和市局的信息要求,找准切入点。注重报送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抓住信息工作的主动权。通过调研宣传信息工作,提升审计成果,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强化质量控制

积极探索提高审计效率的新途径、新方法,搭建信息平台,加大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力度。继续对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协调测试工作,并完成了辅助审计系统一期开发工作和建立审计对象库的前期准备工作。当前我局信息化建设工作目标已从办公自动化,逐步向对现有审计数据资料进行整合和搭建系统完备的信息平台转变。

四、下半年工作重点

(一)完成财政财务收支、经济责任、重点工程项目等15个审计项目,完成社区公益性就业组织安置就业困难人员专项补助资金情况等6项审计调查。计划在11月底完成全年审计任务。

(二)以创建学习型机关活动为契机,全面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把终身学习、团队学习的理念贯穿于机关工作的各个环节之中。构建学习型单位框架,提升机关工作人员的整体水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初步实现创建学习型机关先进单位目标。

(三)信息化建设向新阶段推进。进一步推进审计对象库的建设,推广辅助审计软件的应用。加强科室间的配合,形成*的AO审计案例,组织召开审计软件运用研讨会。

(四)开展20*年度优秀审计项目评比工作。在全局范围内进行全面考核,评选出20*年度优秀审计项目,通过评选工作推进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高。

(五)完成20*年财政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及组织实施工作,推进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的不断深化。

(六)配合审计署计算机第二轮培训安排,开展全局计算机培训,并组织全局审计人员参加署计算机第二轮考试。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案范文6

开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对于安徽烟草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一是有利于改善内部审计环境。实践证明,高水平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能够提高组织各层级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关注度,增强内部审计在组织中的认可度和权威性。同时,内部审计机构自身也为达到各层级的要求和期望而不断努力。因此,通过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可以对安徽内部审计部门遵循内部审计标准和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增进对彼此工作的深入理解,获取支持和帮助,提升内外部利益相关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可度。二是有利于推动安徽烟草内部审计发展转型。近年来,安徽烟草内部审计工作水平有了实质性的提高,具备扎实的账项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基础,按照国家局“发挥审计在反腐倡廉中的尖兵和利剑作用,通过查账,增强免疫功能、发现腐败线索”的要求,安徽烟草的审计工作要调整思路,减少审计项目,提高审计质量,集中力量将问题查深查透查实,防止遗漏重大问题。目前,安徽烟草正尝试向“以风险为导向、以控制为主线、以治理为目标、以增值为目的”的新模式转型,引入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必将会推动转型进程。三是有利于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内部审计要为组织增加价值,需要合格、胜任的内部审计人员采用合理、适用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工作,才能在组织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等领域发挥作用,为组织加强内部控制、降低风险、改善运营、实现有效治理做出贡献。质量评估关注内部审计为组织增加价值的能力,通过这一活动能够全面、客观地了解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情况,从而推动其不断增强专业胜任能力。

二、安徽烟草内部审计质量评估的重点要素和关注点

《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的评估标准体系将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内容分为两大类,即内部审计环境类和内部审计业务类,两大类别又分为19个评估要素和34个评估要点。在现阶段,安徽烟草已经建立了一些内部审计质量评估体系,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内部审计质量进行评估,但整体意识还很薄弱,评估方法尚缺乏系统性,评估的内容暂不明确具体。基于此,现阶段安徽烟草的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应按照《中国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规定的评估流程、评估标准和评估工具对“内部审计业务类”方面的部分评估要素进行质量评估。下面浅谈一下在对部分重点评估要素进行质量评估时的关注要点。

(一)审计计划的质量评估

古人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对内部审计工作同样适用。年度审计计划和项目审计工作方案的编制是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提。一个好的审计计划和审计方案是实现审计目标的纲领和指引。

1.年度审计计划,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为完成审计业务,达到预期的审计目的,对一段时期的审计工作任务或具体审计项目做出的事先规划。在对年度审计计划进行质量评估时,审计的关注点应至少包括:内审部门编制的审计计划是否紧紧围绕本单位年度重点工作;预期的审计目标是否恰当合理;是否能够对单位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监督到位;是否能够对本单位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难点问题促进解决;是否能够对内部员工普遍关注或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有所思考;是否能够对以往审计发现的比较突出、影响较大的问题防止再犯等。

2.审计工作方案是指审计部门为了使审计人员能够顺利完成项目审计业务,据以组织、指导和控制某一个审计项目,达到预期审计目的而编制的具体审计项目工作计划。编制一个好的审计工作方案,可以使审计项目有序、优质、高效地进行,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保证审计工作质量。在对审计工作方案进行质量评估时,审计的关注点应至少包括:具体审计方法和程序是否适合该审计项目;审计内容是否全面;审计人员及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

(二)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质量评估

1.审计证据,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从事审计活动中,通过实施审计程序所获取的,用以证实审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和建议的依据。可以说,在审计的整个过程中,收集、鉴定和综合审计证据是审计工作的核心。审计证据的质量水平直接影响了审计结论,从而影响审计报告。因此在对审计证据进行质量评估时,我们的关注点应至少包括: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是否恰当;审计证据是否具备充分性、相关性和可靠性;审计证据的风险水平是否合理。

2.审计工作底稿,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形成的工作记录,是联系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的桥梁。审计工作底稿在审计工作过程中起到了纽带作用,将审计证据和审计结论连接起来,作为审计报告的基础。因此在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质量评估时,审计的关注点应至少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内容是否详实完整:记录与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相关的所有资料,罗列应关注的方方面面,区分重点关注事项与普通关注事项;二是记录是否清晰易懂:清楚地说明内部审计人员所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与程度,说明在审计过程中所检查的资料;三是描述是否客观真实:内部审计人员应对所收集的资料予以审核,确保审计工作底稿资料的来源真实、可靠,对被审计单位的描述客观、真实;四是结论是否明确合理:在收集、记录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所收集的审计证据,进行整理、分析,做出适当的职业判断,提出明确的审计结论和意见,避免使用模糊不清、容易产生歧义的文字。

3.审计报告,是指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审计计划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后,就被审计单位经营活动和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合法性和有效性出具的书面文件。审计报告是一个审计项目的核心文件,一份好的审计报告应具备一些基本的质量特征,即应当正确、客观、完整、清晰、及时、具有建设性,并体现重要性原则。因此在对审计报告进行质量评估时,除了上述基本的质量要求外,审计的关注点应还至少包括以下五点。一是不同类型的审计报告的侧重点是否不同。全面审计、专项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不同的审计项目,审计报告的内容要各有侧重,如经济责任审计应侧重报告任期内各项经济指标的实现情况,管理审计应侧重单位内部管理情况及制度的执行情况,专项审计应侧重项目的开展及实施情况。二是是否给与恰当的肯定。内部审计报告应该是客观的,毫无偏见的,而以负面为主的审计报告,让被审计部门认为是来挑毛病的,不利于审计整改。只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该表扬的,就不应该吝啬语言。三是改进建议意见是否恰当可行。内部审计在监督评价的同时,还要关注整改落实情况及成效。重点突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审计建议,才能找出问题的关键症结,对症下药。过于原则化、笼统化的建议则无法得到落实。四是是否与被审计单位进行了有效沟通。在报告编制前要及时与被审计单位相关负责人员就审计报告中所涉及的概况、依据、结论、决定或建议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审计发现问题在被审计单位存在的状况,所提建议对被审计单位是否“有用”又“好使”。保证审计结果的客观、公正,并取得被审计单位的理解。五是审计评价是否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在对审计评价质量评估时,应查看审计评价是否超出审计职责范围并且前后自相矛盾;是否带有主观色彩;是否按照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做出审计评价;审计评价用词是否恰当严谨等。

(三)后续审计的质量评估后续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