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是什么仿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心是什么仿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心是什么仿写

爱心是什么仿写范文1

1、在课堂读书交流中学会听、说的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因此在课堂读书交流中学会听说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不习惯听别人发言,或东张西望,或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设计符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主动倾听,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的倾听有基可立,有想可依。如教《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我在学生充分读书后设计“为青藏铁路命名”就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师:修建青藏铁路是国家的战略决策,是历史上的第一条铁路。这条路加强了东西部的沟通和经济联系,促进了西部发展。世人称之为“天路”。我们先来听一听这首歌曲(播放歌曲天路,并出示歌词)歌中唱的就是青藏铁路。同学们,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和搜集的资料,试着给这条路取个有意义的名字,并说明理由。然后我让学生稍作思考后交流。学生纷纷说出自己起的路名:世界第一路、奉献路、神路、科学路、黄金路……师:你们给青藏铁路取的名字真好,赞颂了西部的建设者们,也体现了这条路伟大的战略意义,选一个你最喜欢的名字,写在课本上。以上这些只有在根据对课文的了解,借鉴自己已有知识和课前搜集资料为前提的深入思考下,学生才能对他人的意见进行分析和判断,进而对他人观点或肯定、或否定,既不盲从也不无动于衷,直至形成交流。如果不让学生经历独立读书思考的过程,恐怕学生是不能理解与之不同的铁路名。没有学生自己的读书思考,他人的意见再精彩,说的人也只能是对牛弹琴,倾听不能形成。

倾听是为了思考、吸收、表达。教学中我培养学生养成善于倾听勤于思考,进而乐于表达主动倾听的习惯,在循环往复的读书交流实践中学会听说策略。如我给学生讲童话故事《去年的树》,让学生听了之后练习讲,学生发觉自己讲得不那么完整、精彩。此时我再让学生明白听故事要记故事中的主要人物,记去年的树和谁、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那只小鸟有什么感受等,然后让学生再听-再讲-修改-表达,学生在表达的欠缺和修改表达的练习中,能力得到提高,学会说的策略。

2、在课堂阅读交流中学会读、写的策略。

在课堂阅读中学会读书的策略。在课堂读书中学会识字释词策略。我从低年级就开始培养学生学会识字释词能力且长抓不懈。在课堂读书中学会释词策略。如教《滴水穿石》释词“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时问:“读课文能找到对‘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这个词的解释吗?”学生读课文找具体描述滴水穿石的句子,进而理解“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意思;再如学习五年下册《草原》理解“洒脱”的意思时,师问:在课文中“洒脱”指的是什么?学生读文后自然会找到“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指草原辽阔平坦,在开车时可以随心所欲,而不必担心有什么危险;学生在课堂读书交流实践中,学会从课文的介绍与描绘里理解词语意思的策略。还从课堂读书交流实践中学会用联系生活实际、比较、近义词等理解词语的策略。

在多形式的读中,学会读书的策略:在自由读书中学会读正确、通顺;在带着涵盖全文的大问题默读中学会思考的策略,学会概况的策略,学会领悟表达方法的策略;在朗读中学会朗读的策略,学会从不同处入手读懂的策略。如教《彩色的非洲》学生读通后,再带着“从哪些地方能看出非洲是彩色的呢?”默读课文交流读书收获,学会把各段意连起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会用带着探究文后问题的策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再读课文开头“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啊”和结尾“啊,非洲,好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体会到了什么?这样在读书实践中学会领悟表达方法的策略。在感情朗读的实践中学会朗读,如读《鱼游到纸上》描写青年画鱼时的句子,聋哑画画时而工笔细描,时而挥笔写,学生在初读时只是一个语速,读熟课文后,再进行感情朗读,评读时点拨这是两种不同画法____一慢一快.读的时候应通过语速的慢快对比,把青年作画的形象再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朗读的实践中就慢慢掌握了朗读的策略。读书中学会根据课文特点选用不同的入手处读懂课文的策略。如读《井》、《天然动物园漫游记》可采用从结尾处入手读懂的策略;而读《跳水》可采用从故事处入手读懂的策略;读《圆明园的毁灭》又可采用从题目入手读懂的策略。

爱心是什么仿写范文2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辨析、运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对偶、设问、反问等八种,教材中常出现的修辞格还有借代、引用、反语等。《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要:“了解常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这句话传达了两个重要的信息,一是对常见的修辞方法只是作了解而不是要求全面掌握,因此中考的修辞一般不单独设辨析题,而主要考查其运用;二是以主观题为主,重在对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效果进行品味与赏析。

[链接中考]

笔者审读了2008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考查修辞的形式比较灵活。概括起来,考查形式主要有:

1 结合仿写题。即根据提供的例句,仿写一个与之相类似的句子。与这类题结合起来考查最多的修辞格是比喻、排比、对偶、拟人等。如:(2008年山东潍坊卷)第7题:四川汶川用爱心捐款重建的一所学校今天正式开学,学校门口悬挂着一条横幅。请你根据上句仿写下句,仿写的句子要包含“希望”一词,并与上句构成对偶句。

地震摧毁了美丽的校园,_______

[参考答案1:爱心放飞着不屈的希望]

2 结合默写题。与这类题结合起来考查最多的修辞格是对偶、排比等。如:(2008年浙江金华卷)第。2题:根据语境把古诗文名句补写完整。

廉政文化进校园,我们懂得了廉洁奉公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翻开厚重的诗文书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正是一座座镌刻着“廉洁”与“奉公”的人生丰碑。陆游的“夜阑卧听风吹雨,________”,沸腾着诗人报效国家的满腔热血;范仲淹的“________,后天下之乐而乐”,寄托着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龚自珍的“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抒发了诗人无私奉献的真挚情怀;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表现了作者清廉自律的高风亮节。

[参考答案:①铁马冰河入梦来②先天下之忧而忧③化作春泥更护花 ④濯清涟而不妖]

3 结合名著题。这类题考查形式灵活,或用修辞叙述故事情节,或以修辞谈收获等。如:(2008年福建福州卷)第12题:

从下面文字的括号内选择正确答案,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填对六处即可。

水浒故事,脍炙人口;梁山好汉,形象鲜明。

鲁智深,绰号①“________”(a 黑和尚b 花和尚 c 胖和尚),豪爽仗义,粗中有细,为救助落难女子,②――(a 大闹野猪林b 力伏众泼皮c 怒打镇关西)。

林冲,绰号“豹子头”,③________(a 倒拔垂杨柳 b 身陷高唐州 c 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忍气吞声,怀怒未发;④________(a 血溅鸳鸯楼 b 手刃陆虞侯 c 智取生辰纲),雪夜上粱山,奋起反抗,英雄本色。

石秀,绰号⑤“________”(a 拼命三郎b 神行太保 c 托塔天王),艺高胆大,舍生赴义,⑥________(a 枷打白秀英 b 孤身劫法场 c 醉打蒋门神),威震大名府。

李逵,绰号“黑旋风”,⑦________(a 斗浪里白条b 毁金刚塑像c 杀泼皮牛二),尽显粗野鲁莽;⑧________(a 大闹高唐州b 怒杀阎婆惜 c 义夺快活林),只因疾恶如仇。

[参考答案:①b②c③c④b⑤a⑥b⑦a⑧a]

4 结合综合性学习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一种或几种修辞的运用能力。如:(2008广东汕头卷):

《滨海晚报》报社将组织中学文学社社员进行“母亲河溯源”活动,沿着家乡的青龙河上溯考察采访,了解家乡的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其中第6题: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你报名参加这次活动的愿望。(必须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参考示例一:了解家乡自然环境,感受家乡民风民俗,探寻家乡历史文化,这就是一名文学青年参加“母亲河溯源”活动的心愿。

参考示例二:我是青龙河畔一棵小树,渴望把根须深深地扎进家乡丰饶的土地,汲取家乡的文化乳汁。请允许我参加“母亲河溯源”活动吧!]

5 结合阅读对修辞句进行赏析。在阅读训练中,或结合语境仿写,寻找修辞句并谈其表达作用,或用修辞句谈阅读的感受启发等。如:(2008年山东潍坊卷)阅读聂鑫森《怀念一种声音》,第13题是:

第⑥段画线句“雨点先是小而密,落在薄薄的小青瓦上,叮叮咚咚,如珠玑在玉盘里乱跳;击在玻璃瓦上,声音尖脆,犹如琴声中的高音阶”运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用了比喻修辞格,把落在小青瓦上和玻璃瓦上的雨点发出的声音比作在玉盘里乱跳的珠玑和琴声中的高音阶,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了雨声的特点以及带给人的美妙感受。]

6 结合加试题。近年来,不少省市的中考语文命题尽可能与高考接轨,设计了加试题的内容,越来越强化考查学生运用修辞知识的能力。如:(2008四川内江卷)加试题第5题:

2008年是中国不平常的_年。在汶川地震灾害发生以后,某门户网站首页上贴上了一段话,编辑写了这段话的前半部分。请在这话后面的横线上续写两句话。要求:衔接自然、得体,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25字以内。

2008年,我们热切期待阳光和欢笑,却不料被一路风暴阻隔。然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1)中国没有低头抱怨,中国挺起了他的脊梁!(2)灾难我不怕,兴邦我承担。]

[备考策略]

针对2008年中考修辞考查的现状,2009年修辞备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其一,了解常见修辞的一般用法,把握其运用规律。譬如,不要把有“像”、“好像”的句子都看成比喻句。多数情况下,“像”、“好像”、“仿佛”表示比喻,但是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不是比喻:一是表示比较的。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二是表示推测、揣度的。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三是表示举例。如:“北京有许多名胜古迹,像故宫、颐和园等。”四是表示想象。如:“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又如,要准确区别对偶和排比。对偶的句子只有一对,并且两句字数相等,词性相同,词义相对或相反,结构相同。而排比的句子至少有三个,字数可以不相等。再如,要准确区别设问和反问。设问与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设问是自问自答;而反问,形式上是问,实质上不是问,因此不需要回答。设问句句末一般用问号;为了加强语气,反问句句末除了问号外,也可用叹号。另外,根据表达的需要,有时在一句话里,同时会使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方法,例如:“月亮挂在天上,星星眨着眼睛,像一群顽皮的孩子,挤在妈妈身旁。”这

一句既有比喻,又有拟人,这是表达的需要,对此,运用时要予以足够的重视。

其二,对各种修辞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解答时,除了抓住各种修辞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达效果,还要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课文内容去把握。如:(2008年长春中考卷)阅读冯骥才的《失去了的书桌》。其中第21题:

文章写到我与书桌的关系时,多处用语饱含深情。请你从下列两小题中任选一题。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分析这样写的好处。①我把“人”字总误写成“入”字,就在这桌上吧!我一排排地晒干弹弓用的小泥球儿,就在这桌上吧!我在小木板上钉钉子,就在这桌上吧!

②它听着,不吭一声。等我画好了画,张挂起来;画面却意外的好。我十分快活,早把桌子忠在一旁。它就这样与我为伴,好像我不抛掉它,它就一心而从无二意地跟随着我。

这是一道选做题,不管选做哪一题,如果你能紧密联系《失去了的书桌》全文来理解语言的表达效果,那答案就很容易出来了:

第①句运用了排比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小桌陪伴我度过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表达了我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留恋;第②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桌以人的情感,亲切生动,就像老朋友一样宽容大度,忠诚可靠,表达了我对小桌的喜爱。

其三,对有修辞手法的实际运用题,解答时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如:(2008年湖北襄樊卷)第5题:根据语境仿写句子,构成排比。

有理想,才会有追求。鲜花有理想,才会用美丽装扮大地;蜜蜂有理想,才会用辛劳酿造甜蜜;________,________。

解答此题,首先要分析该句的特点,抓题面中的关键词“有理想”,明确此题写排比句的要求;然后根据上句的语意,仔细揣摩,展开联想,梳理大脑中储备的相关信息,确定仿写内容。此题的参考答案为:(1)粉笔有理想,才会用生命传播知识。(2)蜡烛有理想,才会用燃烧换取光明。

[模拟演练]

1 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上联是:“________,弃之可惜”,下联是“杯中酒口口都香甜,量力而行”。请你把中学生都很熟悉的一首诗中的有关语句作适当删减填入上联,使之构成对偶句式。

2 邻居王阿姨家的对联贴反了:“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被贴在了左边,“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被贴在了右边。请你依据对联的有关知识,用得体的语言向她说明。把要说的话写在下面。

有关知识:上联,末字是仄声韵(一般是第三声、第四声),贴在右边;下联,末字是平声韵(一般是第一声、第二声),贴在左边。

3 请从《名人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中任选一部,依照所给的句子形式,仿写一个句子。

我来到俄罗斯,仿佛听到高尔基在叙说自己苦难童年的种种坎坷;我来到________,仿佛听到________;我来到英国,仿佛听到斯威夫特在讲述格列佛航海中的种种奇遇。

4 将下面语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改为句式整齐的排比句。可以更换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窥探一个成功人的履迹,无一例外,他首先是在乎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一屋不会扫”的人,自然也“扫不了天下”,所以,风到茂密的森林,你只要无愧地作了丛挂中最挺拔的一棵:在奔腾的大河面前,你只要无愧地把自己化作浪花里最纯净的一滴水珠;仰望无垠的蓝天,你只要毫无愧疚地让自己成为朵朵云中的最祥和的一朵……这样的人生就够了。

5 下列一段话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在花港观鱼,看到了又一种绿。那是满池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玉立于水上,或宛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

[参考答案]

1 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 示倒:王阿姨,您好!您家的这副对联真好!不过,这副对联贴反了。因为“岁”字是第四声,这句是上联,应该贴在右边;“春”字是第一声,这句是下联,应该贴在左边。我帮您换过来好吗?

3 示例:我来到法兰西,仿佛听到罗曼・罗兰在叙述三位巨人的不凡历程;我来到英国,仿佛听到笛福在叙述鲁滨孙漂流荒岛的历险经历;我来到俄罗斯(或苏联),仿佛听到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叙述保尔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人生历程。

爱心是什么仿写范文3

关键词:习作素材教学智慧读写结合

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是对学生识字写字、用词造句、选材构思、思维逻辑等的综合训练。它最能集中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水平,可以说,作文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小学语文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习作的乐趣,提高作文能力一直是我的追求。下面,我结合自己的习作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浅显的认识:

一、捕捉习作素材,随“情”指导,生成习作教学智慧

我们学校是一间农村小学,学生由于受地域、家庭、生活、教育等条件的限制,再加上自身不注意平时语言的积累,导致写作语言匮乏,表达欠缺,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有话说不出的现象比比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觉得,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找“米”下锅。在这千变万化的世界中,如何让俯拾皆是的素材进入学生的视野,如何让学生体验到习作的乐趣,这离不开老师 “心”的引领,“情”的激发。我在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生活的过程中,随时引导学生捕捉习作素材,在第一时间、在学生情感的炽热点将事件点化成文。

那是一节随机作文指导课:习作的素材,正是源起课间发现――在回办公室的转弯角处,我跟我们班两个哭着鼻子的女孩打了个照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哭的原因。原来是刚刚体育课上老师带领他们青蛙跳,她们累哭了。我马上意识到:又是一则习作的好素材!“施教之功,贵在养习,重在授法,妙在开窍。”习作的指导,是这样的巧妙而不留痕迹――踏着铃声,我站上了讲坛,“同学们好!大家精神挺好哇!” “老师,我的脚疼。”朗一喊,教室里就像是炸开了锅。“能告诉我究竟是什么回事吗?” 见到老师有疑问了,个个逞着当英雄,我一句,你一句,就把腿疼的原因说了个究竟。我赶紧引导孩子们说清楚运动的规则。“哦,那青蛙跳是什么回事呢?”我追问道。这回体育委员汤浩发言了:“老师,青蛙跳的规则是这样的……”汤浩一一道来,大家静静聆听,还不时地向我点点头,像是告诉我汤浩说的都是真的,大家就是这样跳的。我静静地听着,耐心地等着。接下来的是运动过程的描述了,我故作好奇地问:“那,你们是怎样跳完这两大圈的呢?”记忆的仓库打开了,谁都不甘落后,争着一吐为快。真情是作文最宝贵的血脉,而学生的情感也是最纯洁、最真挚、最宝贵的。作文与生活同行,就这样,我提议把昨天的体育课写下来。半小时后,充满真情的习作就跃然纸上了。何栩丞在文中写道:做了足够的准备运动后,我们两列队伍出发了。只见大家的双手交叉置于背后,整个身体很有节奏地向上、向前跳跃,一蹦一蹦的,多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青蛙呀。何杰朗写道:两列小青蛙就像是跳动着的音符,大家的笑容就像是绽放的花儿一样美。天生爱运动的我就更不用说有多快乐了。可是,跳了大半个篮球场后,感觉跳不起来了,腿很痛,我拼足了劲,坚持一步一步往前行。其他同学呢,刚刚才绽放的笑脸不见了,声、叹气声响成一片,就连我们的体育委员汤浩也干脆坐在地上,像受伤的小狗一样着。哎,这次真是鼻孔里灌米汤――够呛。刘琛写道:“顶着烈日,受着地面冒出来的热气的煎熬,我两眼都发黑了,可我最终坚持跳到终点,比起陈婕和何颖茵,我勇敢多了,因为我没有哭。”……

要使学生的作文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处处留心周围的人、事、物、景,时时注意积累写作素材。处处留心皆学问,处处留心皆语文,学生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学校会经常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文体活动,如紧张激烈的体育竞赛、健康活泼的班队活动、庄重严肃的升旗活动、气氛热烈的联欢活动等等,每次活动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实践告诉我:只要能抓住时机,巧妙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捕捉习作素材,随“情”指导,学生就会洋溢着异样的写作热情,流畅无阻的作文更是一气呵成。

二、随“文”指导,从读中学写,生成习作教学智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在我们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高耗低效”的顽症至今还没有得到彻底根治,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是阅读教学和习作教学缺乏联系,没有形成教学的合力。“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本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课本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的,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而且蕴含形象简明的表达方法,我有意识地把习作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将写的训练有机地融合到阅读教学中,实现读写结合,从而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1、巧借文章的思想内容,从读中学写。我从教材的思想内容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社会经验,围绕一个认识点、情感点,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如《珍珠鸟》的教学中,借助“信赖,往往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主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读写结合环节:

师:(出示小鸟趴在“我”肩头做梦的情景图)看着这画面,你脑袋一闪而过的是那个词?那句话?

生:温馨、幸福、美好……

师:再看看作家细腻的文笔――(出示语段)一个不动声色,一个神气十足,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表现却换来了一个共同的境界――

生:信赖

师:你们说的这些不正是因人的努力而和小鸟创造的这信赖的美好境界吗?把课文开头的“真好”,和结尾的一段话连起来,再朗读。(出示)

生:真好!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读到这里,信赖,在你的心里还可以是什么呢?请写下来。

就这样,同学们写下来了自己的感悟。

又如:在《生命 生命》教学中的拓展延伸环节,借着杏林子内心的表白,在学生情感激荡的时刻,我设计书写感悟环节:

师:生命是什么呢?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不同的事会告诉我们不同的答案。回想校园里绿树婆娑,大树告诉我:生命是那繁茂的枝叶;看教室你们的张张笑脸,同学们告诉我:生命是如花的笑颜。生命是什么呢?让我们把视线移向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移向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和每一件事,移向四川的地震灾区(屏显动植物和灾区图片)。你感受到的生命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把自己的感受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写一两句感言。学生写道:

生命是什么呢?

小马告诉我,

生命是奔跑的身影。

鲜花告诉我,

生命是绽放的花瓣。

小草告诉我,

生命是野火烧不尽的顽强。

老师告诉我,

生命是我们童真的笑脸。

同学告诉我,

生命是琅琅的读书声。

……

2、巧借文章的表达形式,从读中仿写。吕叔湘先生说得好:“使用语言是一种技能,跟游泳、打乒乓球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作文是一种技能,客观存在着某种规律。我从教材的语言表达形式入手,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表达形式和方法写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迁移性的运用练习,化知为能。如:撷取课文中极富生命力的语言,进行句式的仿写。在《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中,最后一段有这样一个句式:“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随地想去就去的故地。”将书喻为朋友、故地,这些美好亲切的事物,显得活泼而形象,简单而深刻,生动地表达了阅读带给人丰硕收获和精神享受。待学生明白写法后,我趁热打铁,进行读写结合,让学生也来试一试。不少学生妙语连珠,娓娓道来: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清晨的一缕阳光,也是天边七彩的朝霞;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艘非凡战舰,也是一匹神奇的骏马;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壶温热的咖啡,也是一杯透心凉的柠檬茶……

根据文章的段落、结构、叙述方式等进行仿写也是堂上习作训练很好的方法,例如:《詹天佑》这篇文章重点突出,层次清楚,语言朴实,最明显的是文章按照先概括介绍,再具体叙述的方法安排材料的,我设计了一个迁移写作方法的教学片段:

师:课文学完了,同学们从文章材料的安排上来看看,发现些什么特别之处?

生1:文章所举的事例都是围绕“爱国”“杰出”来展开的。

生2:文章开头先是概括介绍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具体介绍他的爱国杰出事例。

师:好,也就是说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是贯穿全文的。想一想,如果让你写一个人,你通过这篇课文的写法,是否得到一些启示?

生3:所举的事例要围绕中心展开。比如要突出一个人憨厚老实,那么所举的事例就要反映他这个特点。

师:好,我们就仿照课文的这种手法,用《我们班的“书虫”》这个题目写我们班酷爱读书的彭亿同学吧。

有了文本这么好的范例,学生写起自己熟悉的同学就不难了。

在六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的大门”学习中,同学们对阅读材料非常感兴趣,读起诗歌神采飞扬,特别是读着《太阳的话》更是得意忘形,我说:艾青的一生是追求光明的一生,他为我们歌咏了太阳的美、太阳的善和太阳的真,让我们认识到了太阳的重要。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仿照《太阳的话》,以“……的话”为题,作一首小诗吧。同学们的创作热情高涨,一首首初具诗歌模式的“诗”诞生了,陈浩明写道:

风儿的话

打开你那扇紧闭的窗子吧

打开你那扇紧关的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进到你的小屋里

我带着春的鸟语花香

我带着夏的热情奔放

我带着秋的硕果累累

我带着冬的阵阵欢歌

快起来,快起来

让我把雨后的彩虹点缀你的香房

让我永远活在你沉寂悄然的心中

快起来,快起来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3、巧借文章的重点段落,以写促读。写,是一个经历严密逻辑思维的语言表达过程,它可以促进学生将读中获得的认识、感受经过深入的思考,形成有个性色彩的新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从而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文章有些重点段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的、综合的理解和体会,而一时又难以说清楚,这时,我们就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一写了。在《冬阳 童年 骆驼队》课堂尾声,我设计出读写结合环节:

师:童年,是林海音心灵的故乡,童年,也是我们心灵的故乡,让我们拿起笔,来把美好的童年记忆写进诗里面吧。出示提示: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我总是不断地怀想――

童年,我心灵的故乡

又如,在朱自清的散文《匆匆》教学中,我没有过多的分析与讲解,主要是采取反复诵读的形式,没想到,课堂的读写结合练习中,学生用诗一般的语言写下了感悟:

时间

如幻影

看不清,摸不透

如流水

截不住,砍不断

如青春

溜得不留情

如童年

一去不复返

孤单时,你悄悄降临,缠着我不放

真想你离我远点

快乐时,你逃得无影无踪

真想你对我不离不弃

等待时,你优哉游哉地放慢脚步

真想你能添对翅膀

你很珍贵,毫不吝啬

你很公平,对谁都一样

你很有主见,不会被谁左右

你很有将才,引领我们走向成熟的辉煌

不需要热烈的讨论,不需要感情至深的朗读,在这写关键时刻,只要给出学生充分的静思默想时间,他们就能用笔头书写出自己内心最真挚的表白,从而促进阅读理解,读与写就相得益彰了。

4、拓展阅读,以读促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想提高写作水平,必须多读书看报,从课外书中吸取营养,这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前提和方法。以读促写历来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鉴于我们学校学生的阅读条件等,我把握住一切契机,选择相关的阅读材料,进行课文拓展阅读,为学生的写作好铺垫。如《詹天佑》一文,在研读詹天佑在铁路修筑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教学中,我补充了詹天佑遇到的其它困难让学生阅读。通过拓展材料,使詹天佑的形象更加丰满,同样也丰富学生对詹天佑内心的感悟,学生在对原有课文理解研读的基础上,对文本又增添了新认识,产生了新的思维。结果,在本单元读后感的习作中,学生写下了感受至深的认识。

读和写是个互补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以读悟写,以写促读,学生在天天读的过程中天天练习写作,读写结合中,我们创设了一个个活生生的语言运用情境,使学生的读与写有了广阔时空,从而迸发出无穷的智慧和力量。实践证明,在教学中持之以恒地把写作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是非常有效的。

教育的目标是人的发展,而人的持续发展应该依靠自我的主动发展。所以,教育就是唤醒,同样,作文教学也应该以心灵唤醒心灵,以爱唤醒爱,以智慧唤醒智慧,只要教师能以爱心相伴,真情相随,就能让习作教学充满智慧的灵光。

参考文献:

[1]薛法根《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

爱心是什么仿写范文4

一、留心观察,撷取素材之花

学会观察,养成留心周围生活的习惯,是积累素材的前提。观察对于儿童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必不可少一样。教会学生观察,就是送给学生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一个勤于思考的头脑,一颗乐于体会的心灵。留心观察,就是充实学生习作的源头,开发习作的素材,这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还能对学生起到不同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要有意识、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的习惯。

1.巧选看点。用眼看,看什么呢?可以看人,可以看物;可以看大小,可以看高矮;可以看形状,也可以看颜色,还可以看颜色的变化……在习作时,教师提示学生不需要把看到的都写下来,但至少要明白看的路径,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来观察。

2.充分调动感觉器官。观察时,除了眼睛看,还可以用鼻子闻、耳朵听、舌头舔、双手摸,可以张嘴问一问,书上翻一翻,还可以上网查一查。

3.展开联想和想象。观察是联想、想象的基础,没有对事物过细的观察、深刻的体验,就难以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反过来,联想、想象又是观察的延伸和发展,能使观察得以深化、升华。观察一旦与联想、想象结合,就可以把事物描述得更逼真、形象、栩栩如生。

4.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写观察日记就是把观察到的现象和发现记下来,但不能把观察日记当成习作,要如实写,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听到什么,就写什么;要及时写下自己最真切的感受。而且可以从片断入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二、广泛阅读,遍植语言之花

留心观察是积累素材的前提,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当然,阅读毕竟不像看电视、玩电脑,不像做其他游戏那么轻松、随意,阅读是一个眼到、脑到、心到的智力过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读书,爱上课外阅读,形成阅读的好习惯。

1.教师推荐。教师要向学生推荐一些符合学生年龄和班级学情的书籍。除了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屋”和课标里介绍的书籍外,还可以向学生推荐感恩系列丛书、科普类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书籍,如《格林童话全集》、《安徒生童话》、《十万个为什么》、《伊索寓言》、《少儿百科全书》等。

2.激发学生读书的激情。如组织学生赛读,看谁每天读书多;读书课上,请学生朗读自己欣赏的美文,讲自己喜欢的故事,演绎书中的情节,向同学推荐好书;制作名言书签,举行“书香伴我成长,阅读丰富人生”读书主题活动等。

3.培养学生自主性积累的习惯。利用班队会或读书课经常开展一些成语大比拼、诗词游乐园、名人知多少、文学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学生自觉积累的兴趣和积极性。只有广泛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用上摘录、批注、概括、写读后感等方法,才能积累语言,真正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三、随文练笔,巧摘方法之花

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以阅读课作为主渠道,转变阅读与习作脱节的做法,做到读写紧密结合,找准切入点,有效设计随文练笔,让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1.模仿文本,练在读写迁移处。文本中典型的句式、段式、结构等承载了丰富的语言训练信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教材中的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巧设小练笔,引导学生学会迁移运用。如《山中访友》一文的第4自然段,作者把山中的一切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和山中的“朋友”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一致,构成了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中“朋友”的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作者还会和山中的哪些朋友打招呼,怎么打招呼呢?并以此写一个片段。学生在这样的仿写中,将储备的写作经验和语言转化成积极的动态的语言文字,有效地提高了习作能力。

2.发展思维,练在文章插图处。小学语文课文中一般都配有生动鲜明的插图,色彩明快的插图不但能帮助孩子们理解课文,还能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如《和田的维吾尔》一文中有一幅关于维吾尔姑娘的插图,课文没有做过多的描述,教学中可让学生观察插图,用自己的语言介绍维吾尔姑娘。于是,通过观察插图和阅读课文,学生充分发挥了想象,进行了小练笔。有的学生从姑娘的衣着介绍;有的学生从姑娘的笑容介绍……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维吾尔姑娘,说明他们不仅学会了观察,还在观察中学会了思考。

3.升华主题,练在情感共鸣处。文本中能拨动学生心弦、引起学生强烈共鸣的地方,往往是学生与文本语言的“撞击点”。教师应加以巧妙引导,让学生与文本之间生发“有效对话”。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课时,在学生学完这个感人的故事后,教师激情小结:“同学们,这座用爱心、用生命、用感动共筑的生命之桥永在。其实,生活中这样的桥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接着,通过播放相关画面,让同学们有感情地读出画面上的文字:桥是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救助小钱的见证;桥是雪灾之中伸出的援助之手;桥是雅安地震后的倾囊捐助……然后对学生说:“我想同学们心中也有自己对桥的理解,请你们继续把这首诗写下去吧!”学生在震撼与感动中写着自己对桥的理解、认识和感悟。在师生交流对桥的理解时,师问:“桥是什么?”学生一个接着一个地说:“桥是冰天雪地里的一缕阳光。”“桥是炎炎夏日里的一丝凉风。”“桥是失败后鼓励的目光。”“桥是老师语重心长的叮咛。”“桥是搀扶你走路的那双温暖的手。”“桥是父母目光中深情的牵挂。”……真是情到深处人自吟。此时,学生说出来的每一句话都是一句诗,因为他们已领悟了桥的灵魂。此处的练笔,让学生对桥有了更深的理解,爱的火花在文字与交流中绽放。

4.合理创造,练在多元表述处。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的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课文内容变为学生的语言。如教学古诗《牧童》时,可将“感知诗词大意,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的教学目标具体化、难度化、书面化,要求学生将诗中描述的景致、故事的情节等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一写,力争具体、形象、生动。学生根据古诗改写成的习作不仅有意象,而且有故事。

四、修改讲评,广播信心之花

爱心是什么仿写范文5

一、有所“舍”,才能有所“得”

当前,语文教学搞得太复杂,“乱花渐欲迷人眼”,教学存在着过多的非语文因素。人文性、工具性争论不休;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积累表达运用,千头万绪;语感和训练多种方法难分高下;综合性学习、自主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创新教育各领;声光电等新的教学手段蜂拥而上。然而,学生并未大幅度提高语文素养,反而被越来越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

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必须改革。我们应当倡导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教学,追求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也就是,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手段的选用,都要进行简化,洗尽铅华,追求一种扎实、朴实、真实有效的教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

一节课短短40分钟,有效因素和无效因素此消彼长。语文教学要有所“舍”,语文课要做减法。“舍”的目的是“得” ,“减”的目的是“增”,“少”的目的是“多”。要减少不必要的提问,减少不必要的手段,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要把文本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书中积累,在自读中感悟,在迁移中学会运用,努力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二、 “舍得”,究竟“舍”什么,“得”什么

1.舍去面面俱到的教学,获得简约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语文材料的学习,并不是从零开始的。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阅读大部分教材内容已没有什么障碍。语文教学应该在学生已有的基础上进行,不必走马观花、面面俱到,似乎什么都教了,但是什么都没有给学生留下。所以,要精心选择教学的内容,教学目标也要简明,三维目标要进行整合。

语文教学的聚集点应该是话语形式,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语文课固然要理解文本内容,但是理解内容并不是主要目标,学习其表达形式才是语文教学的重点。《爱如茉莉》中描写“病房里爸爸紧握着妈妈的手趴在病床上睡觉了”一段,借景抒情,语言细腻精美,不可不读,不可不品,薛法根老师引领学生去发现那些写得“特别”的语句,一个“探”字,让学生感受到人性美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爱播撒在小小的房间里,一切景语皆情语。

2.舍弃机械繁琐的分析,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时至今日,繁琐的分析仍大行其道,有时改头换面,由“满堂灌”变成“满堂问”。教师将课文掰成碎片,化作一个个零碎的问题,把原先的结论通过一个个问题让学生从嘴里说出。提问过于频繁,问题过多,学生得不到充分思考的时间,教学形式单一,教师过多地依赖提问展开教学过程,当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预设相背时,就不断增加提问数量以解决尴尬局面,而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则没有提问的机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儿童,尊重儿童的独特体验。课堂上,教师别忘了把自己隐藏起来,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特级教师薛法根在整堂课上就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或朗读或思考或发表观点或写作,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课堂上的提问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服务,应当能激起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问题不宜提得太碎,教师要努力寻找能贯穿全文的问题,围绕文本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索解答。把问题变成话题,让学生在回答中提高表达能力。

3.舍弃蜻蜓点水式的训练,获得扎实训练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体验、领悟、意会等非逻辑的认知活动非“训练”所能完成,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等也都需要借助熏陶和感悟的手段才能更好地实现。但语言能力的形成要靠“习得”,离开“训练”则会影响到学生扎实的语言能力的形成。“训练”是语文教学的立身之本。认为新课程改革不需要训练的想法是对课标的误解,语文教学要理性地呼唤训练的回归。

训练要扎实有效,力避蜻蜓点水。一堂课40分钟,字词句段、听说读写……十几二十多个内容,东碰一下西摸一把,似乎什么都练了,又好像什么都没有着力去练,什么也学不会。所以,语言训练点要精选,教师的教要落实在学生的学上,为学服务。

训练要讲究艺术性,反对那种割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纯技术的、机械的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课时数最多的阅读课中,最有效的方法是结合课文阅读,设计各种言语表达的话题,让学生在表达过程中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积累,使理解和表达、积累和表达获得双赢或多赢。或开展说话写话训练,或进行复述,或想象补白,或仿写续写,总之,训练无处不在。语言训练贵在自然,妙在得法,美在和谐,高在境界。

4.舍弃花哨的方法手段,获得潜心会文的机会。课改的实施,新的教育技术也层出不穷,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部分教师过分看重现代教育媒体,追求课件的精美、音效的逼真、画面的绚丽,课前准备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课件制作上,用课件来图解文本,语文学习像是看连环画或动画片一样,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再华美的课件也替代不了学生的课本,再巧妙的课件也代替不了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阅读体验。只有合理地使用现代教育媒体,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辅助作用。

活动化的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情趣,但有时教师只求表面上的热闹,唱歌、画画、表演通通进了课堂,活动未能促进学生理解、掌握文本的语言。一位教师在教学《王二小》中“恶狠狠”一词时,问:“‘恶狠狠’是什么意思?你能学着敌人‘恶狠狠’地对王二小说话吗?”学生到台前表演敌人,说着影视作品中日本鬼子半生不熟的中国话:“小孩,你的死拉死拉的,八格牙鲁!”这样的表演简直就是闹剧,对学生的生命成长无任何意义。

语文语文,语言文学,学习方法就是有情趣地听说读写。于永正老师执教《第一次抱母亲》既没有表演也没有课件,却广受好评。好就好在环节的简化。教师指导学生五读课文,课堂有一条清晰的主线索,即“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来感受语言,感受精神内涵”。在这条主线索的牵引下,学生感悟文本、学习语言、情感升华等学习活动层次分明,水到渠成,教学过程浑然一体,显示别样的精彩。

三、要有所“舍”,有所 “不舍”

语“减法”的目的还是做“加法”。舍弃那些重复的、陈旧的、低效的、不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内容、方法、手段,但有些东西却是绝对不能舍弃的,语文课总要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1.留给学生符合现代生活的精神品质。义务教育是公民教育,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实践,形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修养、积淀,培养良好的道德追求、责任心、爱心、孝心,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2.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要抓住最基本的语文因素展开训练,为学生打下语文的功底。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形成丰富的积累,学到基本的知识、技能。抓住根本,删繁就简,以约求丰,才能实现语文教育的终极目标。

3.让学生掌握语文的方法。语文学习要想“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必须重视渗透写字、阅读、积累、写作、口语交际等多种学习方法的总结和指导,使学生离开教师同样能顺利地学习语文。

4.使学生养成终生阅读的好习惯。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用。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由外在约束逐步化为内在主动行为的过程。语文学习要培养学生勤查字典、预习、勤于积累、不懂就问、勤于收集资料、多读课外书、坚持写日记等诸多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终生读书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阶段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时间再紧也不要把读书舍掉,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最根本的途径。

5.不能舍弃作为语文教师的责任。学生在课堂上主体地位的确立,学习动机的唤醒,思维品质的提升,会让他们体会到语文学习的幸福。教师的地位同样重要,课堂上,教师讲解、示范、点拨、启发、指导、激励,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所学的内容,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场。当学生的思考出现偏差时,应及时地纠正或引导,不能以“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为借口一味地予以肯定,而舍弃自己的责任。

爱心是什么仿写范文6

关键词: 爱心;滋润;焕发;人生

多年来我曾奉行“传道、授业、解惑”之说,以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的重点,同时兼顾“传道”。然而我们的教育仅仅只是如此吗?我曾困惑,曾迷惘: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应该用什么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日常教学?

我认为教育应该既是知识的摇篮,更是人格的花园;教师既是学识之师,更是人格之师。

马克思的一句话振聋发聩:“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更要以自己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塑造学生;以自己“学高为师,德正为范”的教师之魂来引领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面对人生,如何面对生活;教育学生树立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健康、乐观、自信。

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惜时教育、信心教育、感恩教育。对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时,要尊重学生、欣赏学生、相信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而且对学困生也要敢于放手,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多些关心,少些歧视;多些微笑,少些冷漠,从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成为勇于尝试、不断进取的好学生。对学生的进步和优点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以赏识的态度提醒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做得更好。而这一切都源于老师对学生的爱。

爱是教育的基点:师爱如水,它看似柔弱,但却蕴藏着强大的教育力量,它能感动心灵、启迪智慧、创造奇迹。陶行知先生教导我们:“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有首先对学生充满博大无私的师爱,再将师爱外化为教育唤醒的手段和方法――信任和理解,宽容和谅解,赏识和鼓励,期待和督促,启发和引导,教育才会变得灵巧而有效,从而产生神奇的力量。

一、爱能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怀

教育植根于爱。我认为在每一天的教育中,教师应该立足课堂内外细致入微地把握一个个教育契机,以春天般温暖的话语、天使般温和的微笑来唤醒学生美好的情怀。

每天课前我要求学生积累佳句并且仿写,这既是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时间,也是我深入学生心灵把握学生思想动态进行教育的良机。有一次我教一幅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兴致勃勃地对上了:“今天明天每一天,天天向上。”也有学生对:“组规班规学校规,规规严明。”听到这一句,我笑了:“既然规规严明,那我们的态度最好是什么?”学生醒悟:“规规遵守。”

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激励。有时教师的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丝微笑,都能使学生豁然开朗。

但是对个别学生而言,教育并没有这样简单。学生刘X刚刚转入我班时,桀骜不驯:不听课、不做作业、不遵守纪律,尤其是不肯接受老师家长的教育。只要有老师针对他出现的问题打算当面教育,他立刻涨红了脸,紧接着眼泪奔涌而出,然后以十分委屈的神情大声反驳。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应该怎样教育呢?

我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像花朵一样,具有向光性,面向阳光生长。教师的责任就是用爱唤醒学生美好的情怀,让每位学生尽可能朝着光明、美好的方向获得最大的发展。

我决定从正面肯定鼓励入手。在每天的教学中一旦发现他的优点和进步就及时地中肯地指出并加以表扬。久而久之,我和学生都高兴地发现刘X转变了。他不仅认真完成每一次作业,而且还经常超额超量希望得到老师的加分。这期开学不久,他还积极申报语文活动节目主持人,而且用心、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主持任务。

爱,培养了美好的情怀,从此,他更加努力改正一些不良习惯,积极向上,与过去判若两人。

学生的转变和成长需要过程,期待学生成功要有耐心。教师应该有一颗悲悯之心,对学生有发自内心的真诚关爱,并尽其所能用发自内心的热爱、尊重、理解、宽容和关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藏在心中的真善美,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爱能激发学生潜藏的才能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潜能。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任何才能的人是没有的。”一位诗人说:“如果一朵花不美,就请欣赏它的叶子;如果叶子不美,就请欣赏它的枝干;如果它的枝干不美,就请欣赏它的根基;如果根基不能使你产生情感的冲动,那么你总该为它是一株蓬勃的生命而讴歌!”

作为教师,要学会在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身上寻找到其闪光点,从而在现实中真正地唤醒学生潜藏在生命深处的才能。所以教师一个信任的微笑,一个肯定的颔首,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都可以为学生驱散积聚在心底的阴影,都可以唤醒学生早已尘封的潜能。

我经常毫不吝啬地把对学生的肯定与赞赏通过表扬表达出来,帮助他们找回自我,找回自信,用自信的根基唤醒学生潜藏的才能,让学生自信地扬起理想的风帆,走向成功。

曾X同学因为从小父母离异一直胆怯自卑,沉默寡言,像一座冷冰冰的冰山。她入学时成绩不好,作业天天错漏百出,见到老师就惊慌失措,回答问题时常常在全班的哄笑中手足无措。

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付出更多的关爱。每一次看到她陷入恐慌时我都用一种亲切友好的态度:“怎么你还没有搞清楚要求吗?”每一次看到她取得一点进步我都欣慰地表扬:“真高兴看到你进步了。”有时候我要求她完成一项她以前不敢尝试的任务时,我也总是信任地鼓励:“老师相信你一定行……”

一次次肯定,一次次鼓励,曾X慢慢变了:现在的她除了认真地完成每次作业外,还积极举手回答问题,语言流畅,态度从容,性格也活泼了许多。

当然这样的学生很多:学生李X在我的鼓励下选择体育专业,发挥自己体育潜能,在市运会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后优先被南校录取,连他家长都说:“我们原来只觉得这孩子淘气,没想到还可以培养他搞体育呢!”

……

我还采用量化评分的方式,将学生每天的表现和作业等情况细致登记,每天一小结,每月一总结。重点在于对学生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许,这成为了学生奋发向上的不竭动力,更是激发学生实现自我超越的心理支撑。

对那些因为成长而产生迷茫的学生,我喜欢以过来人式的点拨提醒,指引他们前进的方向;对那些因为挫折而意志消沉的学生,我喜欢以朋友式的关心鼓舞,帮助他们坚强地走出困境;对那些自视甚高自骄自傲的学生,我则以严厉的批评鞭策,督促他们作更高的追求。

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人的潜力是无穷的,若想发挥学生的潜力,必须先给予他支撑,给予他动力,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与价值,这样学生才能对自我的发展充满期待与信心,学生的潜能才能唤醒,学生健全的人格才能形成。

三、爱能激起学生奋斗的力量

教育在于激励、唤醒,唤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热烈憧憬和期待,唤起学生为未来生活而努力奋斗的力量,实现教育从控制生命转向激扬生命的飞跃。

一个学生在中学时代遇到一位能给他激励和憧憬的老师,那将是他一生的幸运。所以平时的教育,我侧重表扬与激励,即使是批评,也格外讲究批评的艺术,原则上是为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去批评学生,目的是希望能在真诚的批评中给学生一种爬起来的自信和勇气。

表扬、激励可以是我们的一个眼神,也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语,甚至可以是轻轻的一拍。作为语文老师,我时常在批改作业和作文中给学生写几句夸奖、鼓励或者提醒、规劝的话。我发现,那红红的一句句话最能打动学生心灵,开启学生心扉。学生也真心回应我,以行动,还有文字,让我欣然发现自己一直与学生一起心怀美好的憧憬,一起品味成功的喜悦,一起体验生命的成长,一起得到生命成长的满足和升华。

当学生开始转变时,我会写:“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也回复:“谢谢老师的鼓励,我会加油!”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我就写:“坚持就是胜利。”学生回复:“有老师提醒,不敢不坚持!”

如果学生退步,我常写:“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时学生往往羞愧不言,只是下次作业会更认真。

……

上一篇变频节能

下一篇老当益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