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历史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国历史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国历史故事范文1

一、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理论的发展

(一)股利无相关假说

传统股利政策理论认为,投资者更喜欢现金股利,而不大喜欢将利润留给公司。这是因为:对投资者来说,现金股利是“抓在手中的马”,是实在的,而公司留利则是“躲在林中的鸟”,随时都可能飞走。既然现在的留利并不一定转化为未来的股利,那么,在投资者看来,公司分配的股利越多,公司的市场价值也就越大。然而米勒和莫迪利亚尼则认为,公司市场价值的高低,是由公司所选择的投资政策的好坏所决定的。由于公司对股东的分红只是盈利减去投资之后的差额部分,且分红只能采取派现或股票回购等方式,因此,一旦投资政策已定,那么,在完美且完全的资本市场上,股利政策的改变就仅仅意味着收益在现金股利与资本利得之间分配上的变化。如果投资者按理性行事的话,这种改变就不会影响公司的市场价值及股东的财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股利无相关假说”是建立在“完美且完全的资本市场”这一严格假设前提基础上的。_而所谓完美且完全的资本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不存在税赋;第二,信息是对称的;第三,合同是完全的;第四,不存在交易成本。但是,倘若上述假设条件有所改变,那么,情况就会发生很大变化。由此我们不难理解“股利无相关假说‘为什么会被后来的经济学家视为股利政策理论的基石,其根本原因并不在于股利政策与公司市场价值无相关的这一推论,而在于它以隐含的方式告诉人们,在哪些情况下股利政策的变化可能会引起公司的市场价值发生相应变化。后来的股利政策理论,大多是沿着放松上述假设条件的路径而演绎的。

(二)股利分配的税收效应理论

在不存在税收因素的情况下,公司选择何种股利支付方式并不重要。但是,如果对现金红利和来自股票回购的资本利得课以不同的税赋(如现金股利的税赋高于资本利得的税赋),那么,在公司及投资者看来,支付现金股利就不再是最优的股利分配政策。由此可见,在存在差别税赋的前提下,公司选择不同的股利支付方式,不仅会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同的影响、而且也会使公司(及个人)的税收负担出现差异。即使在税率相同的情况下,由于资本利得只有在实现之时才缴纳资本增值税,因此,相对于现金股利保税而言,其仍然具有延迟纳税的好处。诚然如此,从逻辑上讲,一个好的股利政策除了应使融资成本和成本最小化之外,还应使税收成本最小化。

(三)股利分配的信号传递理论

当信息对称时,所有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公司自身在内)都具有相同的信息。然而,现实中常见的情况却是信息不对称。信号传递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公司可以通过股利政策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一般说来,高质量的公司往往愿意通过相对较高的股利支付率把自己同低质量的公司区别开来,以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对市场上的投资者来说,股利政策的差异或许是反映公司质量差异的极有价值的信号。如果公司连续保持较为稳定的股利支付率,那么,投资者就可能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与现金流量抱有较为乐观的预期。不过,公司以支付现金股利的方式向市场传递信息,通常也要付出较为高昂的代价。这些代价包括:(1)较高的所得税负担;(2)一旦公司因分派现金股利造成现金流量短缺,就有可能被迫重返资本市场发行新股,而这一方面会随之产生必不可少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又会扩大股本,摊薄每股的税后盈利,对公司的市场价值产生不利影响;(3)如果公司因分派现金股利造成投资不足,并丧失有利的投资机会,还会产生一定的机会成本。尽管以派现方式向市场传递利好信号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但为什么公司仍要选择派现作为公司股利支付的主要方式呢?这个难以破解的理论问题被布莱克(Black,1976)称之为“股利分配之谜”。

围绕“股利分配之谜”,经济学家们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其中,较有说服力的观点有四种:一是声誉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公司未来的现金流量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为了在将来能够以较为有利的条件在资本市场上融资,公司必须在事先建立起不剥夺股东利益的良好声誉。建立“善待股东”这一良好声誉的有效方式之一就是派现。二是逆向选择理论。该理论认为,相对于现金股利而言,股票回购的主要缺陷在于,如果某些股东拥有关于公司实际价值的信息,那么,他们就可能在股票回购过程中,充分利用这一信息优势。当股票的实际价值超过公司的回购价格时,他们就会大量竞买价值被低估的股票;反之,当股票的实际价值低于公司的回购价格时,他们就会极力回避价值被高估的股票。于是,便产生了逆向选择问题,而派发现金股利则不存在这类问题。三是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认为,市场上有相当一部分投资者出于消费等原因,希望从投资中定期获得稳定的现金流量。对于这类投资者来说,选择稳定派现的股票也许是达到上述目的最廉价的方式。这是因为:倘若投资者以出售所持股票的方式来套现,就可能因时机选择不当而蒙受损失。况且,选择在何时以何种价位出售股票还需要投入许多时间和精力,这些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投资者更加偏好现金股利。四是制度约束理论。该理论认为,公司之所以选择支付现金股利,是由于“谨慎人”所起的作用。所谓“谨慎人”,是指信托基金、保险基金、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出于降低风险的考虑,法律通常要求这些机构投资者只能持有支付现金股利的股票,并获得股利收入。如果公司不派现,那么,这种股票就会被排除在机构投资者的投资对象之外。

虽然股利分配的信号传递理论已为人们广泛接受,但也有一些学者对此持不同看法。他们的主要观点是:第一,公司目前的股利分配并不能帮助投资者预测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第二,高派现的公司向市场传递的并不是公司具有较好前景的利好消息,相反则是公司当前没有正现值的投资项目,或公司缺乏较好投资机会的利空消息。不过,由于上述反对意见缺乏实证考察的支持,因此未能引起人们过多的关注。

(四)股利分配的理论

在完全合同的情况下,公司经理们与股东之间并不存在问题。即使双方产生了利益冲突,股东也可以通过强制履约的方式来迫使经理们遵循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但是,在不完全合同的情况下,公司经理们与股东之间的问题便应运而生了。股利分配的理论认为,股利政策实际上体现的是公司内部人与外部股东之间的问题。在存在问题的前提下,适当的股利政策有助于保证经理们按照股东的利益行事。而所谓适当的股利政策,是指公司的利润应当更多地支付给股东。否则,这些利润就有可能被公司的内部人所滥用。较多地派发现金股利至少具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公司管理者要将公司的很大一部分盈利返还给投资者,于是他自身可以支配的“闲余现金流量”就相应减少了,而这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管理者为满足个人成为“帝国营造者”的野心,过度地扩大投资或进行特权消费,进而保护了外部股东的利益;二是较多地派发现金股利,可能迫使公司重返资本市场进行新的融资,如再次发行股票。这一方面使得公司更容易受到市场参与者的广泛监督,另一方面,再次发行股票不仅为外部投资者借股份结构的变化对“内部人”进行控制提供了可能,而且再次发行股票后,公司的每股税后盈利被摊薄,公司要维持较高的股利支付率,则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这些均有助于缓解问题,并降低成本。

需要特别提及的是,最近有关股利分配理论的研究,又取得了新的进展。其中,最重要的突破便是从法律角度来研究股利分配的问题。这类研究的主要结论有三条:一是股利分配是法律对股东实施有效保护的结果。即法律使得小股东能够从公司“内部人”那里获得股利;二是在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股利分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法律保护。即在缺乏法律约束的环境下,公司可以通过股利分配这一方式,来建立起善待投资者的良好声誉;三是受到较好法律保护的股东,愿意耐心等待当前良好投资机会的未来回报,而受到较差法律保护的股东则没有这种耐心。他们为了获得当前的股利,宁愿丢掉好的投资机会。

二、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的实践

如果从全球视角考察国外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践,那么可以发现,其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

第一,公司通常将其盈利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支付股利,且派现一直是公司最主要的股利支付方式。1971-1992年间,美国公司税后利润中约有50一70%被用于支付股利。即使是在此之前的若干年里,这一比例也高达40-60%(Alien and Michaely,1995)。另外,从历史上看,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派现一直是公司最主要的股利支付方式,而股票回购则处于次要地位。1984年和1985年两年内,公司的股票回购(包括对普通股及优先股的回购)在数额上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此之前,股票回购量通常仅占公司净收入的5%左右,而在此之后,股票回购量则约占公司净收入的25-47%。但与此同时,现金股利占公司净收入的比率并未下降,因此,在这一时期,公司总的股利支付水平(包括派现和股票回购在内)是上升的。不过,从全球来看,作为股利支付方式的股票回购并不具有普遍性。

第二,现金股利与资本利得之间的税收差别,对公司股利支付方式选择的影响程度因国而异。从美国的情况看,在1986年“税收改革法案”出台前,现金股利是被当作普通收入课税的,且当时对现金股利征收的税赋,平均边际税率约为40%.而股东从公司回购股票中所取得的收入,则是被当作资本利得而加以课税的,其平均边际税率相对较低。从英国与德国的情况看,股利分配的税收效应似乎较为明显。比如,英国对个人股利收入与资本利得的课税税率均为40%,而德国对个人股利收入与资本利得的课税税率分别为53%和0%.由于存在着税收上的巨大差异,因此,英国公司对股东派发的现金股利大大超过德国公司,其股利支付率平均约为德国公司的两倍。

第三,公司通常均衡分配股利。从国外股利分配的实践看,公司在决定股利政策时,大都是十分谨慎的。多数公司一般都有事先确定的目标分红率,即使当期盈利出人意料地大幅增长,公司也不会立即大幅增派股利,其往往是逐步提高派现率,把股利支付慢慢调整到预定的目标分红率水平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公司管理者们笃信市场对稳定的股利政策将给予较好的预期,他们担心股东们把突然增加的派现当成“永久性”的股利分配政策。这种均衡分配股利的策略使得股利分配显示出极强的粘性特征。比如,美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占公司净收入的比例在20世纪70年代约为30一40%;到80年代,这一比例提高到40-50%.同样,在1971-1993年间,美国增加股利的上市公司数目也远远多于减少股利的上市公司数目。

外国历史故事范文2

一、刺猬凳子

猴子是动物群中的小头目,因此非常的任性放肆,一直让大家很受不了。有一天,猴子 对兔子说:“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去尖山玩好吗?”兔子摇着长耳朵拒绝了。猴子觉得很不舒服,又约狸一起去。可是狸也拒绝了。猴子更加不高兴,又邀请了狐狸。狐狸也不喜欢任性的猴子,又拒绝了它。猴子被拒绝之后,不知道该做什么好,所以心里虽然不高兴,但仍然去了尖山。猴子爬上尖山,看到有只刺猬缩成球状在睡午觉。

“唷!喂!起来!小头目来罗!”“吵死了!不要打扰我睡午觉!”“唉呀!这么小竟然这么狂妄自大,看我不拿你当作我的凳子才怪!”猴子看不起刺猬,就坐了下来。刺猬一怒,就把背上的刺全都竖了起来。“啊!好痛!呀!”于是,猴子抱着屁股跳了起来。

二、两只笼子

在我父亲的花园里有两只笼子,一只笼里关着一头狮子,它是父亲的仆人从尼那哇大漠运来的;另一只笼里关着一只久已不能歌唱的小鸟。

外国历史故事范文3

一、经典案例引入

2001年谢某向信诚人寿投保人寿险附加意外伤害险,填写投保书并缴纳保费。信诚人寿审核要求谢补充财务证明并检查身体。谢某完成体检尚未提交财务证明就于次日被刺死。谢母向信诚人寿索赔。从民法理论来说合同经过要约承诺于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否则合同不成立,也无从谈起履行合同的义务。谢某向信诚人寿递交投保书,属于要约。但此案中一直未出现可视为承诺的法律文件--保险单。保险合同缺乏成立要件,保险公司拒赔有法律依据。但换一立场来看此案,缴纳保费是履行合同义务应在合同生效之后,为何合同未成立,谢某已被要求交保费?投保方缴纳保费已履行合同的主要义务,保险人是否也应履行合同义务呢?上述缴纳保费后保险人承诺前的事故保险责任的认定纷国外又有哪些立法和实践呢。

二、国外的立法和实践

1、日本的做法日本首次提出了“保险责任的追溯效果”理论。认为只要投保人缴纳“充当首期保费的金额”后,不论保险人是否承诺,均视为合同成立保险责任开始。

2、韩国的做法《韩国商法》638条规定:“在保险人从保险合同人处接受保险合同的要约及全部或部分保险费,承诺该要约以前,若发生保险合同所定的保险事故时,除非有理由能够拒绝之外,保险人应当承担保险责任。但是,人寿保险合同的被保险人应当接受体检而未接受体检时除外。”

3、英美的做法英美法律的理论上提出了“临时保险保障”制度。投保人预缴保费后,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人得依法承担临时保险责任。

三、上述国外制度的分析

上述制度思路大体有三种:第一种,只要保险公司预收保费均视为保险合同成立,承诺前事故应赔。可归纳为没有附加条件的责任追溯。第二种,预收保费后承诺以前符合一定条件,保险人追溯承担保险责任。可归纳为有附加条件的责任追溯。第二种是第一种的一种局部调整,应该说基本理论方向是一致的。第三种,预缴保费到承诺前视为临时承保期,保险公司给予投保人临时的保险保障。很多学者主张在我国建立类似的制度,但我认为这些理论也不是完美无瑕的,都有内在的缺陷。投保人缴纳保费后,保险公司需要检查投保人的条件是否符合承保的要求。这些条件往往是很多条件的一系列组合,比如年龄、身体状况。投保人这一系列条件可能和承保要求存在部分差距,保险公司对于这些差距往往不是一票否决,而是综合评估后或者要求增加保费或者缩减承保的范围或限额。但按照程序来说,不符合所有承保要求,甚至任何一项,发生保险事故后,保险公司都可以宣称不符合承保条件合同不成立。那出现这种情况又如何处理呢?从上述现象的处理中我们就能看出第一二种思路的缺陷。

第一种思路,只要预收保费在承诺前所有承保要求都视为条件成就,排斥了保险公司关于承保要求偏差情形的参与权,保险公司经营风险陡增。而且保险公司尚未完成承诺合同就视为成立也不合法理。再者,缴纳保费后略微不符合承保条件的投保人,可能被要求增加保费或者其他条件后同意承保,但若投保人严重不符条件被拒保,那合同不成立得退还保费,他却享受了承诺前期间视为符合承保条件的保险保障,投保人会不会再去寻求拒保来免费享受保险?这样将有道德风险。有人提出扣减这一期间保险的费用,但是保险合同都未成立又有何法律依据扣减合同相对方的预付款呢?

外国历史故事范文4

关键词:路桥工程;体外预应力施工;加固技术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过多年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预应力技术已经较为完善,而且在现代路桥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在路桥工程中,体外预应力张拉施工工艺较为复杂,造成施工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下文中笔者主要就此进行了探讨。

路桥工程体外预应力施工技术应用中的问题

预应力钢筋孔道及波纹管堵塞

预应力钢筋孔道堵塞主要发生在后张法构建中,孔道堵塞使的预应力钢筋无法通过,对灌注工程的质量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对张拉效果造成影响。这种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抽芯过早,水泥砼仍未能凝固,强度不够高,或者是由于抽芯太晚,橡胶管可能被拔断。

波纹管堵塞通常发生于混凝土浇筑之后,堵管之后会导致预应力钢绞线无法顺利穿过,使得钢绞线的伸长值与设计值存在较大差距,既影响工期,而且会造成不必要的消耗。通常来看,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波纹管的安装未能严格按照既定施工规范进行,导致波纹管产生弯折扭曲、套管接头松动等情况,也可能是在振捣混凝土时不慎将波纹管振裂,导致混凝土浆液渗漏到其中导致堵管问题。

预应力结构张拉前的裂缝问题

在路桥工程中,钢筋砼结构在荷载作用喜爱出现裂缝是必然的,部分预应力b类构建也存在裂缝允许限制,而在构建的预制过程中,则要最大限度的避免裂缝问题的发生。在预应力结构张拉之前,产生裂缝主要是由于干缩和温差导致的。裂缝常产生于表面处,分布凌乱、微小,在梁板类的构件中,裂缝多沿着短方向分布,有时也会在箍筋部位产生,还有时会从构件的顶面延伸到侧面。梁板式构件的裂缝通常与短边平行,贯穿裂缝通常与短边方向平行,裂缝会沿着构件的全长分段出现。

路桥工程体外预应力施工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孔道堵塞问题的解决措施

当遇到堵管问题时,应该主要根据预应力筋曲线坐标,对漏浆孔道发生堵塞的部位进行准确的标记,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避开梁的主筋位置,可以采用冲击钻进行开孔,然后将其中渗入的水泥浆液等物质清楚,从而使钢绞线顺利通过,从而使钢绞线自由伸缩,张拉完成之后,采用高等级的微膨胀混凝土将孔洞进行封闭处理。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

比如说在施工之前仔细检查波纹管的质量,从源头预防;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对波纹管的安装位置进行仔细的检查,确保安装位置的牢固性和密闭性与相关标准符合;在进行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对波纹管进行密切的注意和严格的保护,最大限度的避免破坏波纹管。

预应力构件张拉前裂缝问题的解决措施

在预制场内,应该对构件进行严格的控制,尽量避免其出现裂缝。比如说可以对构件内外的温差进行控制,对构件的拆模时间加以延长,并缓慢的拆除,这样就能够使构件缓慢降温,且避免构件与台座粘结,最大限度的消除构件自身的热胀冷缩影响;在夏季施工时,应该有限选择低水化热水泥;此外,在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之前,应该注意采用保护隔离剂,对于采用长线法生产的构件及时放松应力筋,从而降低约束作用。

路桥工程体外预应力施工注意要点

设计注意要点

在路桥工程中预应力技术的应用首先应该加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设计,以满足项目设计需求为基础,充分结合相关设计规范对其进行自主设计。首先,应该充分考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还要考虑通常情况下的使用状况,而且要严格的进行施工阶段的结构强度验算及材料应力验算,把握好设计基础。为了确保结构产生变形对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外观不造成影响,应该在设计阶段充分考虑结构的安全度程度,而且结构材料的应力必须保持在可操作范围内;此外,在进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时,应该对挠度值进行严格的控制,避免挠度超过相关规范的可操作范围。

路桥工程预应力施工过程质量控制要点

(1)在预应力钢筋预埋施工阶段,应该重点对其曲线形状进行控制,包括控制点的高程定位必须准确牢固,在进行相关工序的施工过程中,要确保预应力筋的波纹套管不受影响。

(2)在预应力钢筋的张拉和灌浆阶段,应该确保其控制张拉应力与设计要求相符合,而且其伸长值产生的各种变化在既定设计范围之内。此外,要严格控制灌浆过程中,确保灌浆计量科学合理,并使孔道之内的浆液饱满。

(3)在进行预应力工程施工时,应该对各类孔道接口和连接部位进行严格的密封处理,避免由于异物渗入或漏浆等问题导致孔道堵塞。而且,在安装钢筋的过程中,应该重点保护预应力钢筋成品,以避免对钢筋的套管或外皮造成破坏。此外,在焊接施工时,应该严格禁止将预应力钢筋作为搭接钢筋使用,并使焊接工作远离预应力钢筋,如果有必要在预应力钢筋附近焊接,则应该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保护,确保预应力钢筋的质量不受损坏。

(4)在预应力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应该严格控制用水量,对于未能及时投入使用而使得流动性下降的水泥浆而言,要严格禁止采用加水的措施来提高其流动性;在对浆液进行搅拌时,要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对水泥、外加剂及用水量进行控制。对于搅拌完成的浆液应该每次都卸尽,在旧的浆液未曾全部倒出之前,要严格禁止新材料加入,特别要注意严禁一边出料一边进料;此外,在压浆之前如果管道中存在残留物或水分的话,则应该采用空压机对管道中的残留物和水分进行清除。

结束语

总而言之,预应力技术由于其良好的特性,在现代路桥工程施工中占据着极大的技术比例,通过诸多路桥工程实践表明,预应力技术取得的成绩和效果是较为理想的,值得我们更加深入研究和运用,希望广大同仁能够不断深入研究,以促进公路建设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树仁,王宗林.体外预应力砼技术在桥梁工程中的应用与发展[J]. 广西交通科技. 2003(03)

外国历史故事范文5

一些怀揣淘金梦想,纷纷赶赴海外上市的中国企业,本以为可以在广阔的全球资本市场乘风破浪,没想到却搁浅在了沙滩上。

日前,国内首家多品牌经济型酒店汉庭连锁酒店在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上市。上市首日收于13.92美元,较发行价12.25美元上涨13.63%,融资金额达1.1亿美元。成为2010年在纳市登陆的首家中国公司。

然而,并非所有中国企业的赴美之路都一帆风顺。原定于今年1月在纽交所上市的江西上饶晶科能源无限期推迟了IPO(首次公开募股)计划。而此前,重庆大全新能源以及深圳创益科技也先后宣布延后登陆纽约股市计划。

或许那些未上市的企业反倒应该庆幸,因为在海外投资人眼里,中国概念股的金字招牌不那么吸金了。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纽约股市上的“中国概念股”分化趋势明显,只有少数受投资者极度追捧,大多数则是无人问津、几无交易。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新加坡等其他国家的证券交易所。

海外上市到底是福是祸。其中一些勇闯海外的企业是不是本应固守本土呢?

海外淘金

“5年之内一定要上市!”江苏宝缦卧室用品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维祖让人把这几个字绣在西服内侧,以随时提醒自己“上市是头等大事”。

资本市场的“魔力”让人无法抗拒。上市给企业开辟了一条持续、稳定和高效的融资渠道,一旦搭上资本市场的“引擎”,要飞起来也就指日可待了。于是“上市”成了许多企业家的梦想。而到资本更加充裕的海外上市,则是那些实力型企业的梦想。

“当时我们花费了整个上市融资额近7%的成本,才成功上市。”辽宁万得汽车董事、财务总监袁辉对《IT时代周刊》表示,“而现在,我们对美国资本市场越来越熟悉,最近一次我们仅花了5%的成本就在市场上成功融资7500万美元。”

境外上市一本万利的资金诱惑,国内上市审批过程的不稳定,加上近年来海外交易所频频向中国企业抛出“橄榄枝”,中国企业又一次涌起了海外上市的。

清科数据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前11个月,共有62家中国企业在海外9个市场上市,合计融资203.17亿美元。与2008年同期相比,上市数量增加25家,融资额则增加了1.94倍。今年一季度,中国企业赴美上市热潮继续,包括大连星源船舶燃料有限公司、21世纪不动产等公司先后在纽约股市进行IPO。此外,纳斯达克、香港主板和香港创业板今年的IPO“成绩单”分别是8家、40家和7家,而去年分别只有3家、23家和1家。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境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中国公司有1000多家,市值超过6000亿美元(约合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在美国主要市场(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交易所以及两个场外交易市场)中,具有中国背景的上市公司已达约500家。中石油、中石化、中医电信、中国移动等在香港上市的大型中国国企,在美只是以存托凭证(ADR)方式上市,其他中国概念股主要以中小型公司为主。

现实跟理想总有一定的距离。企业漂洋过海赴美上市是瞄准了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但市场残酷,很多公司上市后的股价长期低迷,无法得到美国市场的足够重视。这让花费了巨额佣金上市的中国企业颇为感慨。

得意者寡 失宠者众

本刊记者查看近一年来的美股交易情况及各大分析机构的股票评级,发现500家赴美上市公司中只有百度、新浪、网易、搜狐、盛大、无锡尚德、新东方、携程、分众传媒等为美国投资者所熟悉,交投活跃,其余绝大多数不在美国投资者的视线范围之内.它们的股票乏人问津。

更为惨淡的是,今年初美国投资公司Pali oapital发表分析报告称,广而告之、掌上灵通、橡果国际、九城、侨兴环球、九城关贸6只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目前市值已经低于净现金头寸(指股票净现金值)。这意味着部分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完全不被美国投资者看好。

业内人士分析,按照美国市场的投资习惯,5美元通常是一道槛,一只股票股价一旦跌破5美元,就很少有机构关注,交易量也会很小――这些公司的股票很可能长期徘徊在一个较低的价位上。

另外,由于美国《萨班斯法案》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有严格要求,这也致使九城、华奥物种、昆明圣火药业、晶澳太阳能以及台湾医疗设备公司Aceumy等正遭集体诉讼,官司缠身,股价下滑。而以万得汽车、哈尔滨电机、中国阀门等企业为代表的中小市值型公司,本来就被业内称为“半死不活”的上市公司,它们在行业内具有的竞争实力有限,在国内就很少有人关注,更何况海外投资人。

财经评论家周俊生认为中国概念股在海外成交量稀少属于正常现象。首先,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全球股市一直萎靡不振,就目前美国等国家的股市来看,部分股票没有什么成交量也是常态;其次,对于投资者来说,总是挑自己熟悉的股票来买卖。由于信息披露不够完善,海外投资者对中国企业有隔膜,对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股市的投资者来说,中国的公司是陌生的,交易清淡,或者说不及他们的本土股票交易活跃,这都是正常现象。

但是,数据显示,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真正有交易量的只有150家,几无交易的比例反倒高达60%。业内正在努力,试图挽救这些半死不活的上市公司。因此,在北京和纽约两个隔太平洋相望的城市,最近不约而同成立了两个关于中国海外上市公司的行业协会(北京的中国海外上市公司协会和纽约的中美上市公司总裁协会)。两家协会成立的目的出奇地一致――帮助在美国上市的诸多中国公司或者是正在谋求在美上市融资的中国企业,解决遇到的问题、瓶颈与困惑。

由此可见,上市是一剂良药,但并非适合每一家企业。

海外上市需谨慎

一般而言,在一个高度开放的市场,企业在哪一个地方上市,不必作太多考虑。但是,中国股市还不是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因此,中国企业是选择在海外上市,还是在国内上市,就应该有谨慎的考量。

周俊生认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企业应该在国内上市,其他企业必须考虑在哪里筹资更方便。就目前来说,由于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在流动性方面更有活力,特别是对海外热钱更有吸引力,因此在国内上市可能反而能够筹集到更多的资金。企业上市,最重要的应该看这个企业的经营方向在哪里。“我国一些海外上市股票之所以交易冷清,与这些企业在海外并无业务开展也有很大关系。”周俊生说。

另外,企业上市之后也不能从此高枕无忧,只等着收钱,还要进行积极的自我营销。

“成功上市只是一个起点,而不是终点。”投资者关系公司Dragon Gate行政副总裁朱丽洁说,“美国的投资者离得远,无法想象中国公司的实际情况,对公司的包装和营销就变得特别重要。”她还建议,在上市前后,对公司股份的营销应该是非常系统的。从公司的简介资料到财务数据指标、业务模式和增长方式,都需要精心修订,再系统并有针对性地向相应子行业的投资基金进行推介。

而那些自我营销不够积极,或者没有很好地用资本市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进行沟通的中国企业,其真正价值就常常不会被投资者所了解,从而造成其股价的长期低迷。

此外,当中国的CEO面对美国基金经理的时候,财务习惯、金融体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疑惑。而且,很多中国的CEO并非财务出身,他们所报出来的一些数据,很有可能是严谨的分析师所无法接受的。

外国历史故事范文6

[中图分类号] R6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5)05(b)-0132-04

Effect of comfortable nursing combined with vitality maintenance in patients with bone trauma

WU Meilan1 DENG Lanying2 LI Xiaoqun2 HE Lijuan1

1.Yangqiaozhen Hospital of Boluo County, Guangdong Province, Boluo 516157, China; 2.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u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Huizhou 516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omfortable nursing combined with vitality maintenance intervention applied in patients with bone trauma. Methods 37 cases of bone trauma patients from April 2010 to March 2012 in Yangqiaozhen Hospital of Boluo County (“our hospital” for short) were selected as control group, and they were given the nursing of comfortable nursing mode. 40 cases of bone trauma patients from April 2012 to March 2014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s study group, and they were given the nursing of comfortable nursing combined with vitality maintenance intervention. Before and 4 week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SF-36 scale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in two groups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Results Before intervention, scores of life quality of the two groups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After the intervention, scores of life quality of the study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VAS score of the study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study group was 97.5%,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83.8%),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Comfortable nursing combined with vitality maintenance can promote the life quality of patients with bone trauma, improve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obtain satisfactory clinical effect.

[Key words] Comfortable nursing; Life maintenance; Bone injury; Quality of life; Satisfaction

伴随着近年来交通运输行业的快速发展,骨外伤的发病率呈逐年攀升之势,正是基于其表现出的病情危重性以及高致残率,已引起该领域内相关医务人员的极大重视[1]。骨外伤是指经外界作用力影响下,导致骨骼的连续性受到破坏,不仅会出现解剖结构的改变,还会使患者出现躯体上的极度不适感,两者相加会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2]。由于骨外伤患者的病情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而优质的医疗服务则是促进其预后的前提条件[3]。舒适护理模式是当代优质护理服务的体现,它深受患者及医院管理层的青睐,已成为院内经典护理方式[4]。在不断整合前人护理经验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生命力保养的概念,该模式突出强调对患者生理功能的生命力储备,进而能有效提升机体自我修复水平,促进病情全面康复[5]。但目前国内就该新型护理模式的研究报道尚为数不多,笔者设计本次对照研究,进一步剖析该模式与舒适护理的成效差异性。现予以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3月博罗县杨侨镇卫生院(以下简称“我院”)骨科收治的37例骨外伤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男27例,女10例;选取2012年4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40例骨外伤患者,设为研究组,其中男29例,女11例。两组患者于就诊当日均经受损部位影像学诊断,明确为骨外伤,且诊断依据参照第7版《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关于该病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心、肝、肾各项指标经生化检验无异常者;无精神异常及智力障碍者;无恶性癌肿者;无骨科手术史者;对本次研究知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风湿性关节炎者;合并先天性骨骼畸形者;无自身照顾能力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损失原因及骨折类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本组患者开展舒适护理模式。①心理疏导:护士应借助每次床旁治疗的机会,采取诱导式发问的形式,鼓励患者进行情感倾诉,对于情绪易激动的患者,护士应及时给予情感支持及心理慰藉。另外,护士可发动家属的支持行为,鼓励亲属给予患者更多的精神鼓励及物质支撑,提高其战胜疾病信心。②护理:为患者安置时,事先应询问患者睡眠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使患者不仅能保证各关节部位的功能位,亦能获得较为舒适的生理。③睡眠护理:护士在了解病区患者日常的休息时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床位调换,尽可能使老年人住在同一病室,年轻人住在同一病室,利于患者生活作息的统一,也便于日常管理与护理。④运动护理:由专人协助患者进行主动及被动锻炼,在训练过程中,应实时观察患者的面部神态变化,一旦发现异常,需立即停止。⑤疼痛护理:护士需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对轻度疼痛者,可实施音乐疗法以转移其注意力;对重度疼痛者,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缓解疼痛。

1.2.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开展生命力护理模式。①饮食护理:患者在清晨空腹状态下,饮用1杯温开水以促进胃肠道蠕动;为补充一定量的不饱和脂肪酸,住院期间应保证橄榄油或茶籽油的供给;同时还需多补充富含优质蛋白、维生素及纤维素食品,利于机体缺损组织的修复。另外,根据患者的个人体质状况,分别将每日的9:30与15:00设定为额外加餐时段,根据患者全天的进食状况予以一定量的新鲜水果或果汁。②生命力对话:在病室中播放轻音乐,由护士指引患者进行思维冥想,借助生命力对话的形式,引导患者有规律性地开展腹式呼吸运动,同时回顾既往愉悦的成功事件,以此为契机实施生命力对话,利于周身痛感的减轻。③穴位按摩:晚餐后2 h,由专人对患者进行穴位按摩及穴位针灸,每次治疗均以局部产生酸、胀、痛感时为有效标准,每个穴位按压时间控制在15 min,穴位针灸时间控制在20 min。④舌灸:患者每晚入睡前开展,即在其舌尖处放置少许食盐,护士利用针刺肺脏相对应的俞穴5 min,后开展膳食平衡方案,给予1份粗粮及1 mL脂肪酸。⑤运动保养:由主管护师每周召开1次运动保养座谈会,鼓励患者及家属参与,并向其介绍运动保养的重要性。另外,运动形式的开展主要根据患者骨折愈合修复的不同阶段进行,具体形式与程度可灵活掌握,一般于早餐前30 min及晚餐后30 min开展训练,每次持续时间至少半小时。患者可在医院走廊、花园中进行散步运动。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两组患者均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生活质量量表(SF-36)测评,该量表共囊括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机体疼痛、活力、社区功能、情感角色、精神健康、总体健康8个维度,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明患者对应维度的生活质量越佳。②两组患者均在干预前及干预后第4周末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程度评估,即在标有0~100刻度的图纸上,让患者根据自己的疼痛感受在线段上标明相应的点。③两组患者均于干预后第4周末接受本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答案采取封闭式选项,分别为非常满意、满意及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研究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干预后两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程度比较

干预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干预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P < 0.05);干预后研究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78,P < 0.05)。见表4。

3 讨论

骨外伤是骨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由于骨骼的连续性受到破坏,会导致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受到一定影响,再加上断端的不稳定性会与周围结缔组织发生摩擦引起更为明显的疼痛感,这均会大大增加患者的生理不适及心理焦虑[6]。由于骨外伤的预后是一个长期过程,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患者的骨折修复情况[7]。因此,有学者开始尝试一种新型、高效及经济的护理方案来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借此契机,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状况,并结合其个人体质,提供全方位的护理模式,兼顾其营养状况、生理体验及心理舒适度的护理模式深受患者及医务人员的青睐,而生命力护理模式正是上述理念的主要体现形式[8]。生命力护理,顾名思义,就是以患者的生命力为核心内涵,兼顾心理状况及社会适应力的新型护理管理方案[9]。该理论脱产于中华传统医学思想,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实际上是指一旦机体有强盛的生命力作为维系,外界的各项致病因素便无法直接侵袭人体,这表明人体的自愈能力强弱与自身的生命力强弱有着明显关联[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