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情结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乡土情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范文1

关键词:乡土情结;土地意识;勤劳观念

中图分类号:F33/3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9-0021-1

今夏,在假期期间,我回到家乡河南走访农户,原本的目的是了解农户参与土地流转和非农就业的实际情况以及参与土地市场和非农就业市场的意愿,可是,随着调查的深入,让我感触最深的,更让我永远无法释怀的,就是家乡农民那种对土地近乎生命般的珍惜与不舍。

在以往的很多调查和研究中,都把农民当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尽管有些提及了农民的土地意识和恋土情结,但是都是从经济方面去考虑心理的保障需要,而没有真正的去理解、感受。事实上,土地已经成为农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整个农民阶层的意识,数辈传承的勤劳观念。

而调查初期的我也完全按前一种认识去理解农户的行为,在土地的流转上只是一味的从经济收入上去考虑,极少从心理和传统的观念以及意识的影响去思考,在交流中往往感觉农户出现一些前后矛盾甚至无法理解的行为或者做法,例如尽管一些农户的农地亩均年收入只有三四百元,但是他也不愿意以每亩五百的价格流转,虽然这样既省工又省力,但是再怎么解释他们也不愿意流转自己的土地,而他们自己又说不清理由。而且这种行为在为数不少农户身上发生,我疑问不解,可是调查必须继续,随着与更多农户的更深入的交流沟通,更多的在田间地头的长谈,感觉心里不断的清晰、明朗,又经过反复的思考、查阅文献,我开始有所顿悟:在家乡的农户心中,土地不仅仅是农户的重要收入来源,更是农户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已渗入到农户生活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早已从他接过父辈锄头的那一刻,这种情结已经扎根心怀,那种传统的土地观念也继承下来,并随着与土地更多更亲密的接触,这种情怀还会不断加深,最终就建立了如同亲人般不离不弃的情感。乡土情结是农民对生的本能和渴望。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资料,是农民的立身之本,拥有土地便拥有了未来生活的可能,一旦失去土地便要委身于人。而且这种情结是可以培养的,随着从事农业活动的时间的不断延长,农户对土地会有更多难以言喻的情结,他们的衣食住行,言谈举止,思想意识,都已经深深扎根在土地上,时刻心心相通,与土地订立了那种患难与共、不舍不疑、无形的永恒的契约。也正是在这种恋土情结的影响下,部分农户投资的理性经济决策偏向于保守,在流转租金等于甚至高于其自身耕种收益并且剩余劳动力可实现非农就业的情况下,仍然将大量人力资源和资金投入到自己的土地上,而不愿流转土地、获得可观流转金。不过,对于那些耕种时间稍短,年富力强的农户来讲,恋土情结的影响就比较小,在租金略低于土地年收益的情况下,他们就愿意流转土地,因为这样就能外出务工,综合经济收益更高。

而访谈中,最让我感动的,即感到可贵又感到可气的,就是老一辈农民那种近乎傻的勤劳的品质和土地意识。愿意劳动,观念中始终有那种勤劳致富,土地就是家庭的根本保证,经济利益已经不是农户追求的最终愿望,而好像是那种不离不弃、无法割舍的、与生俱来的土地意识,从表面上看去,好像是由于保障问题而困扰了农户的土地流转问题,缺乏养老保障,缺少固定的收入来源,没有固定的工作,但是不能笼统的归为乡土情结,我们应当理解它,尊重它,重视它,因为这是一种农民文化。由于农户们本身长期与土地的联系,已经将生活扎根其上,难以舍弃,土地不仅仅是家庭的资产,也是农户的工作,更是心里的慰藉。春去秋来,夏末冬初,随着农作物的生长,犁地、播种、施肥、上药、收割的循环,农民已经养成在麦子即将成熟的时候,那种不变的心理感应,田里害虫伤害粮食果蔬那种牵挂,地旱盼雨的那种期待,收获后粮满仓溢时心里的喜悦……而尽管农户本身并没有意识到土地有如此多的功能,但是这种土地意识以及那个深深禁锢在农户心中,这是中国农民所独有的,也会中国农民传统的勤劳品质所形成的,土地拥有的多种功能性,财产属性,工作属性,保障功能,正是土地意识的具体体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也许是这种“勤劳致富”的思想最好总结。而且随着农业的机械化,农户的从事农业工作的年龄得以延长,七八十岁的老农,只要能干农活,总不愿闲着,仍然坚持下地干活,这种勤劳精神是那么让人敬重,那么让我动容!大块的土地精耕细作,而小块闲余的土地上种些蔬菜,时不时的整理,一年不闲,一月不歇,月月有农活,地可歇,人不闲,简直是勤劳到极致!也正是这种品质才保证粮食的年年丰收增产,让所有国人都能吃饱。而这种品质和精神正在随着土地的大规模流转,,逐渐消去,以经济效益为指标的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正逐步蚕食着我国农户的土地意识和勤劳精神,改变着我国的农村生活结构和农业生产条件,滋养乡土情结和土地意识的热土正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慢慢逝去,而相应乡村文化也正转向虚无!可喜亦可悲,可喜的是农民最终成功转型为非农产业工人或者农业工人,收入随之增长,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小康化;可悲的是土地意识、乡土文化可能随之消亡。有得亦有失,也许这正是中国农业的未来吧!

土地的流转与否,不仅取决于农户的意愿,还与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土地的职能具有多元性,不仅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还受区域文化、农户家庭状况以及非农就业状况的影响,综合考虑才能解决流转问题。但是,单纯考虑经济发展和社会的经济效益,假如最终土地流转问题解决了,那么农户的恋土情结,深层次的土地意识,传统的勤劳品质以及乡土文化的命运又将如何,又将如何存在呢,又能飘向何方啊?有得有失,有失有得,这不仅是农民的抉择,也是国家的抉择。

乡土情结范文2

【关键词】师陀;《结婚》;都市文化;乡土情结

文化地理学家迈克・克朗曾说:“长久以来,城市多是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因而,小说可能包含了对城市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不能仅把它当作描述城市生活的资料而忽略它的启发性,城市不仅是故事发生的场地,对城市地理景观的描述同样表达了社会和生活的认识。”①师陀的《结婚》同样如此。当我们跟随小说人物的视角去观照彼时的上海时,我们不仅领略了1941年珍珠港事件前后的十里洋场景象,而且饱览了各色人物的命运沉浮。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人山人海、红尘万丈的大都市,人们纷至沓来,把它视为攀爬人生之巅的起点。胡去恶,一个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员,在深切地体认了这一职业的低微和无望之后,怀抱着改道困窘生活,重拾自我尊严的冀求,纵身跃入投机发财的滚滚洪流中。生活的挤压和年轻的傲气激荡起他对金钱的魇求,雄雄野心急速膨胀并成功背叛和压制了淳朴本分的特质,威逼他一步步走向沉沦毁灭的末日晨昏。为完成去恶这一疼痛的精神蜕变,师陀有意安排了小天堂咖啡馆、股票交易所、大东茶馆等都市空间。

首先是小天堂咖啡馆。这是钱亨第一次约见胡去恶商量借债事宜的场所,也是去恶真正贴近上海肤脂的首次尝试。在这里,去恶业已深入骨髓的自卑和孤独显露无遗。他为了表示自己也是老顾主,不敢看饮食单,甚至自觉女招待和茶房只对他傲慢,而对其他客人周到如“医院里的看护”。可以说,去恶这种自我施加式的不公感是他积习已久的自轻自鄙心理的无形投射。他在投寄给恋人佩芳的信中,真实地倾吐了自己在上海的生存姿态:“两臂夹紧,尽量缩小自己,使人家不看见我的丑样;我的脚也忽然害羞,似乎觉得它没有踩马路的资格。它应该钻进小胡同,找个地缝躲起来。”切肤的自卑感如影随形,刻骨的孤独感也步步相随:“在几百万人口的上海,他举目无亲,像条断缆人船,载浮载沉,被卷来卷去。他冷了,饿了,病了,死了,谁关心他?谁想到他?”困守在此番孤苦无依的境遇下,人心是柔软的、脆弱的、渴爱的。当去恶不小心将茶水泼到“老处女”的衣服上时,遭到“老处女”喋喋不休的怪罪,田国秀巧妙地替他解了围。在人人自顾不暇已成为现实逻辑的上海,去恶意外接收到的这份温暖的人情,稀薄却能让人松弛戒备。因而他轻信了钱亨等人,一头钻进他们设好的圈套中,落得个血本无归,债务累累的下场。

其次,弄堂也是上海公共空间的重要成分。弄堂里的股票交易所虽然简陋、陈旧、污浊,却挤满了梦想通过投机股票来发财的旧式商人、银行职员、无业游民、小报记者等各色人物。在这里,去恶的投机欲望也被迅速挑拨起来,他不愿再去学校教书,而是沉迷在投机成功的幻想世界里:“现在我也是上海市面上的人,说不定从今天起,就日高月升,发达起来。”当钱亨帮他净赚了二百元时,他更是认同了金钱至上的生活观念:“钱真是好东西,有了钱便有了快乐。”此时的去恶,高升发达的热望置换了投机成功后欲与佩芳结婚的初愿。

最后,大东茶馆在去恶的精神蜕变中同样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现阶段的去恶已被城市法则同化,他全然褪弃了自卑拘谨的交际缺陷,取而代之的是谈笑自如、老练圆滑的处世策略。当他赴约迟到时,仅凭三言两语就使自己顺利跨越了尴尬的屏障:“你想我敢不来?既约下你,还有张小姐、打可特黄,三位大贵客,你们肯赏脸,就算看得起我来了。管他刮黑风下雹子,我也不能爽约。”从这番客套话中,我们看到,去恶以前低到尘埃里的卑微相荡然无存,反让人错觉他是交际高手。酒足饭饱,去恶酩酊大醉,醉酒对其而言,是一场彻底的解脱,也是十足的沦落。它消弭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解构了过去生活的痛苦,稀释了未来谋生的艰辛,与此同时,它钝化了脆弱的意念,催眠了残缺的情感。之后的去恶自觉地绵延了这场迷醉,他转而追求田国秀而自动疏离昔日的恋人佩芳(一个乡下的穷小学教师)。然而,他们的爱情也只是为了各取所需:去恶是国秀离间佩芳,报复表哥钱亨的工具;国秀是去恶跻身上流社会,实现金钱梦的人梯。爱情神话在这种秘而不宣的契约关系中彻底消解,沦为裸的交易品。当国秀与钱亨和解,去恶金钱梦灰飞烟灭的时候,他们互相利用的价值也一同被摧毁。

Oswald Spengler在《西方陆沉论》中提到西方有两种文化模式:一种称为亚普罗式,一种称为浮士德式。亚普罗式的文化安于接受既定的秩序,浮士德式的文化则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把生命看成阻碍的克服,把前途看成无尽的创造。②胡去恶在都市中摸爬滚打,凭靠的正是这样一种浮士德式的精神,但由于他缺乏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和适应都市文化进步因素的健全心理,使得钱亨吞没了他的款子,两部书稿被田国宝署名出版,田国秀与他也终成陌路。物质世界轰然倒塌,情感宝塔也彻底崩溃的去恶再次被这个世界毫不留情地中伤了,他走投无路,绝望之下,迷狂地捅死了钱亨,自己也被巡捕当场击毙。师陀择取了上海的诸多公共空间,轮番上演了小人物夹缝求生的垂死挣扎,揭示了人在上海这一“毁人炉”中的心理焦灼,精神异化和人性扼杀。

自1931年离开故乡河南后,师陀先后寓居在北平、上海,对都市的异化功能存有深刻的洞察和体会。然而,在他的反城市心理的表象下,始终潜隐着深重的乡土情结,他毫不避讳地说:“我是从乡下来的人,说来可怜,除却一点泥土气息,带到身边的真亦可谓空空如也。”③师陀的乡土情结使他于内心深处隐隐抗拒着都市,因此当他将小说的创作视点由乡村生活、文化风俗乃至社会生态的书写摇摆到都市社会时,对都市生活的厌倦和乡村的追念便成了这一抗拒心理的外显者。小说中,林佩芳的纯朴自尊与田国秀的浮夸轻薄,折射出现代化进程中乡村/城市,传统/现代,爱情/欲望之间的多重摩擦。佩芳实则代表了一种恬淡、静谧、诗意的田园生活,与田国秀指涉的浮躁混浊的都市构成了二元对立。去恶最终面对的是佩芳与国秀的全面落空,这也从侧面彰显出师陀的矛盾心理:既不能认同现代都市,也无法认同自己原初所属的那片乡土。

去恶在都市魇求与乡土情结的拉锯中两败俱伤,此番终局正如唐所言是“乡村与都市的两种性格的纠缠与争持的结果,也就是作者对乡村的留恋与对都市失望的表现,两个世界,两个时代不能调合,重合;乡村不能进入都市,与都市融合,和静的乡村时代不能与冒险的都市时代并存。”④这样,作者及其笔下的人物在走向都市的同时,眷恋着心中的故土,一同遭遇着诗人叶赛宁所说的“走出了乡村,却走不进城市”的身份认同问题。

注释:

①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M].杨淑华,宋慧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45.

②.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62-63.

③师陀.《黄花苔》序[A].刘增杰.师陀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49.

④唐.师陀的《结婚》[A].刘增杰.师陀研究资料[C].北京:北京出版社,1984:305.

乡土情结范文3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韩愈这样来赞美石榴花的鲜红火辣。没错,盛开的石榴花像一团团火焰一样。我想摘下一朵,却又怕被烧伤了手。在这参差的树枝上,无序地罗列着一团团石榴花。他们有的已经芬芳吐艳,有的还在含苞欲放,有的欲破蓓蕾,有的破蕾初绽……充满着强烈的生命力,好似一个个活泼的小娃娃在树上笑着,闹着。红花簇簇绿叶映衬,一片美轮美奂尽收眼底。

石榴花的花像不像玫瑰那样浓郁,是一种清风淡雅的感觉。微风轻起时,一缕幽香钻进鼻孔,沁人心脾。淡淡的花香招来了五彩斑斓的蝴蝶和勤劳的小蜜蜂,他们伴着石榴花,翩翩起舞,给这静态的美增添了几分动感和活力。我信手摘下一朵石榴花放在鼻上,细细地闻了闻,一股甜甜香香的气息直钻进鼻孔,又扩散到全身……

我正陶醉时,突然看到一朵石榴花飘飘零零的落下。我的心一颤,难道石榴花的生命旅途就这样结束了?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原来石榴花的凋落,是为了明年更好的生长……

乡土情结范文4

2、锅里放少许油,放入备好的洋葱、姜片、柠檬皮丝,微微爆香。

3、放入青口,加水漫过三分之二青口,大火关锅盖煮。

4、大火烧开打开锅盖,用手把刚刚的柠檬挤汁滴进锅里。加入料酒少许。盖锅盖继续煮。

乡土情结范文5

2005年7月,从湖南大学毕业不久的晏小洁被聘到长沙一家大型国有企业上班,虽然工作轻松且待遇好,但枯燥无味的办公室生活让她觉得很厌烦。

2005年9月的最后一个周末是表姐的儿子的生日,晏小洁特地抽了一天的时间去给小侄子挑生日礼物。在一家书店前,她发现有一个柜台在卖拼图,晏小洁觉得这东西不错,便花了一百多块钱买了一个大型拼图作为侄子的生日礼物。

小侄子果然很喜欢这个生日礼物,只是他怎么也拼不好。于是晏小洁就帮忙拼,结果倒是自己越玩越喜欢,自己也去买了几个拼图来玩。没过多久,表姐和表姐夫也迷上了这种拼图游戏,这让晏小洁很意外。

这天,晏小洁办公桌对面的一位同事大姐一上班就坐在办公桌前发呆,她手上拿着一把剪刀正在气愤地剪几张与她丈夫的合影。晏小洁知道他们可能是吵架了,于是她走上去好言相劝,然后她拿起那些剪烂的相片一块块拼了起来。晏小洁觉得爱情和婚姻就像是一幅拼图,两人分分合合,如果两人觉得合适了,就像拼图找对了位置,固定下来了。如果不合适就再找位置,重新拼一次。没想到当她把相片拼接好后,那位大姐很高兴,两人一起拼起这些相片来。

突然,晏小洁想到了柜子里的拼图,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晏小洁心里产生了:要是把情侣照片或结婚照片扫描进电脑,做成拼图,应该大有市场。现在的年轻人,只要时尚,对价钱并不在意,更何况,爱情就像是拼图一样,是千丝万缕关系的一次整合,两人的未来更需要彼此的努力、细心呵护。两人一起玩自己的照片拼图时,可你找我,我找你,让彼此熟悉对方的每个部位;通过共同努力,携手共进,最后完成目标,从而增加了双方的感情,这多有意义啊。而且晏小洁大学学的就是平面设计,知道只要在电脑里装上足够的图片,顾客可以以任何景物作为照片背景,还可以加上两人的爱情誓言和其它的爱情诗句。这对讲求个性的年轻人应该有足够的吸引力。

她越想越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回办公室在网络上一搜,还真有做拼图的机器销售,而且价钱也在晏小洁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晏小洁决定开一家爱情拼图店。

拼图就是拼感性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在父母的支持下,2006年4月7日,晏小洁开的这家名叫“拼接爱情”的个性拼图店在长沙大学城最旁边的街道口开业了。晏小洁知道,大学是情侣最集中的地方,所以她把开店的地点选在了这里。根据产品规格的不同,晏小洁将价格订在30~100元之间。

一开业,生意就非常好。十来平方米的小店,常常被来做拼图的人挤得水泄不通。一是因为毕业班的同学都快要毕业了,许多情侣都要各奔东西,要互赠一些纪念品。二是晏小洁设计水平高,做出来的产品效果特别好。一对对情侣或倘徉于秋林之下,或立于高山之巅,或人约黄昏后……每天都要做二十个以上,经常忙不过来。一个月下来,晏小洁投资的二万多块钱就基本收回了。

2006年3月的一天,一个女孩子拿着一张比较残破的照片来找晏小洁,说这是她与男友第一次合影的照片,男友现在美国留学,他快要过生日了,女孩想以这张照片做一个拼图作为生日礼物送给男友,但由于保管不善,照片有些残破了,她问晏小洁能不能修复。晏小洁一看,照片上的人物还能修复,背景由于太残破,基本修复不了,就问那同学可不可以换一个背景。那同学说这个背景比较有纪念意义,换了就没什么意义了。想了想,晏小洁灵机一动,问那同学这个背景在什么地方,那同学说就在不远的地方。于是晏小洁带着数码相机与那个女孩来到他们原来拍照的地方,按照原来的拍照角度把背景重新拍了下来。不一会儿工夫,复原照片的拼图就做出来了。那个女孩感激不已。

这件事让晏小洁有了新的主意。她觉得许多人最值得纪念的场景并没有照片。如果能增加一个“出外景”的项目应该不错。她马上付诸实施。地点仅限于长沙市内,交通费由顾客承担,出一次外景加收20元钱。这个项目一推出来就大受欢迎。一些情侣有的把他们第一次约会的地点拍出照片做拼图,有的拍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不是情侣的就拍教室、寝室、运动场。忙不过来的晏小洁把退休在家又喜欢摄影的老爸请了出来,给他配一台数码相机专门“出外景”。

过了半个多月,那个为男友做生日礼物的女孩子又来了。她告诉晏小洁,她是班干部,现正在为班里找毕业纪念品,觉得照片拼图不错,决定把毕业照做成拼图作为毕业纪念品,但又提出了一个要求,因为每块拼图小,容易遗失,最好有个盒子装好。而且拼图拼好后要放在相框里,要附带一个相框。晏小洁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马上到批发市场进了一批精美的木盒和相框,再在上面印上了某某学校某某系某某班的烫金字。做好后,那位同学相当满意。后来在这位同学的介绍下,晏小洁又成功地做成了八个毕业班的毕业纪念品生意,仅这一项,就为晏小洁赢得了一万多块的利润。

拼图就是拼创意

但随着学校的放假,店里的生意渐渐冷清了下来。望着冷清的店面,晏小洁苦恼不已。经过了两天的认真思考,她觉得要想开拓更大的市场,婚纱照片这块必不可少。晏小洁想到了婚纱摄影店,于是她跑去和一些婚纱摄影店联系,但跑了好几家,人家都对这个项目不感兴趣。这就奇怪了,晏小洁对这种结果很纳闷,她经过一再追问后,才发现原来是自己的价太低,就算给婚纱摄影店比较高的提成,摄影店也对挣这样的“小钱”不感兴趣。

找到了问题所在后,晏小洁决定改变合作方式,自己以原来的价格把产品提供给摄影店,而摄影店自己来订卖给顾客的价格。这个策略很快就取得了成效,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和四家比较大的婚纱摄影店建立了合作关系。有了婚纱摄影店的宣传,生意又渐渐好了起来,有的顾客往往做几十个,送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做纪念。

一次,一家婚纱摄影店告诉晏小洁,有一个顾客想把他们从恋爱到结婚一些有意义的照片做成一个拼图,问晏小洁能否做出来。晏小洁觉得肯定能做出来,但如果做成平面的没什么创意,她想把它做成立体的。晏小洁知道现在市场上有一种能做立体拼图的设备,但比较贵。一开始没准备买,但晏小洁知道,这种拼图店入行门槛比较低,自己生意比较好,肯定会有竞争者出现。要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不停地升级自己的产品和设备。她决定购买立体拼图机。

机器购买回来后,她正为该把那位顾客的拼图做成什么形状冥思苦想,忽然桌子上一个装饰性的地球仪吸引了她的注意力。对,就把它做成地球仪的样子!随着地球仪的转动,那对夫妻从相识到相爱到结婚各个时期的照片依次出现,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创意。她立即去买了一个较大的地球仪,测量好尺寸。按地球仪的尺寸做好了拼图。把拼图拼在地球仪上后,随着地球仪的转动,那效果非常好。当这份礼物被送到客户手上的时候,客户很满意,连声夸奖晏小洁聪明能干。然后他们很高兴地把这个立体拼图的1300元费用递给了晏小洁。除去各种成本开支,这个立体拼图让她净赚了900多元。晏小洁看这一招管用,立即到工厂订了50个空白地球仪,不到一个月就全部卖完了。

虽然不希望竞争,但竞争还是不可避免地到来了。晏小洁的店开业一年半后,在她的店周围出现了三四家同样的店,为了争生意,大家竞相压价,利润直线下降。但一次偶然的机会,不仅让晏小洁摆脱了危机,还让自己的事业上了一个台阶。

2006年儿童节前夕,一个为幼儿园提供教材的朋友向她诉苦说,老板要他在六一儿童节前找一些有创意的礼品,让孩子们喜欢的同时又要能开发智力。自己找了几种老板都不满意,不知找什么样的好。晏小洁心里一动,说,我把孩子的父母的相片放在拼图上,让孩子们自己拼,这样一是加强了孩子与自己父母的感情,二来也可以开发他们的智力,这不也是一个很好的礼品吗?那位朋友听了这番话,也觉得可以。于是晏小洁马上做了几个样品,跟那位朋友去见他的老板。那位老板看完样品后十分满意,当场订了500个。这批订单虽然价钱比较低,但由于数量大,利润也相当可观。关键是把晏小洁从零售低价竞争的泥潭中拉了出来。这件事后,晏小洁意识到团购比零售有更大的市场。于是她聘请了两个业务员专门跑这块市场。

乡土情结范文6

说是路,也可称之为堤,而家乡的人们更习惯称它为“避塘”。你瞧,因为水的缘故,这路的名字也变得别具一格了。而我,更喜欢称它为“塘路”。

塘路全长1.5公里,塘基以条石垒叠,塘上铺砌长约2米的青石板。它犹如一条项链,横贯于碧水涟漪的镜湖之上,并有天济、普济、德济、平济、中济五座石桥和一座座石廊路亭散落其间,恰似这项链上的粒粒珍珠。

塘路始建于明代,乃当时渔民为躲避风浪而建,经清代几次修缮,至今犹存,系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明代《嘉庆山阴县志》记载,当时的镜湖周围四十里,有村落二十余座,村民外出,常驾舟穿梭于湖上。天启年间,有一位石匠泛舟湖上,忽遭风浪,覆舟而落于湖中,幸得村民相救,才幸免遇难。于是,他决心修筑一条避塘于湖上,将镜湖分为内外两湖,既方便村民外出行走,又可供船只躲避风浪。由于镜湖水深浪高,历经十余年,没有筑成,石匠抑郁而死。会稽张贤臣被这种精神深深打动,终于在崇祯十五年建塘六里,完成了这项造福于民的工程。

岁月流逝,如今,故乡的人们对塘路的过去已不甚了解。只有塘路上那斑驳的青苔还在默默地向人们诉说着它的过去。人们已记不清,有多少个风疾浪高的日子,那一叶叶在浪尖上颠簸的渔舟,依着塘路那敦实的肩膀,得以平安返航;记不清有多少返乡的游子,踏着多少次在异乡魂牵梦萦的石板路,欣然回家团聚。然而,在风雨里,在涛声中,她依旧默默地,用自己特殊的方式深爱着故乡的人们。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多少个思乡之夜,我多么希望能像诗仙李白那样在梦中飞回她的身旁,像以前那样,光着脚在塘路的青石板上狂奔,欢笑;让那多情的浪花溅湿我的衣衫;让那润湿的空气亲吻我的脸颊。车轮呀,请转得再快些吧!

啊,故乡的塘路,你听到我心灵深处的呼唤了吗?在泪眼朦胧间,我仿佛又见到了你。暮色苍茫,渔歌悠扬,夕阳下,你依旧美丽如初,温柔如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