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1
在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模块中,很多学生都抱怨地理知识的教学过于抽象,从而内心排斥高中区域性地理的学习。这种状况的产生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比如过于落后的教学手段,有些高中教师不能针对当下区域教学的现状,进行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教学理念及其方法过于保守,导致其教学方法的无趣性,从而影响了现阶段高中的地理教学。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高中教师需要进行重新定位,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质,针对当下的教学新形势,进行教学方法的更新,保证学习思维及其模式的多样化。
1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正确定位
(1)通过对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正确定位,可以起到一个良好的教学开端作用。这首先涉及到学习评价方式上。为了顺应时代的需要,教师需要进行传统教学方法的更新,进行评价方案的更新,保证其科学性及其有效性,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学生学习态度的分析,进行其学习习惯等情况的分析,从而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状况及其相关方法进行科学性的评价。要让学生了解到区域地理的学习重要性及其实用性,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等级评价方式的应用。
区域地理的教学要注重活学活用,随机灵活。比如在区域地理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进行一些旅游安全知识、环境保护知识等的穿插,让学生实现学习情感及其教学目标的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激励的重要作用,注重学生的学习激励,特别有利于学生的长久学习,这有利于帮助后进学生,进行高中地理活动的学习,有助于其能力的培养及其情感的养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地理学习自信心。
(2)在课程目标定位模块中,教师要进行不同阶段目标的定位。比如进行教师教学目标及其学生学习目标定位的结合。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的提升。这就需要引起相关教师的重视,保证对教案的良好设计。这离不开教师对整体学习流程、活动设计、数据应用等的了解。这就需要学生做好积极的课后预习工作,在课堂讲授模块中进行学生学习目标的检查,及时的做好教学及其学生学习的总结。保证学案教学过程中的学习目标的总结。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悬念的设置,保证日常生活常识的捕捉,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激发,进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升。
2 多元化的区域地理教学方案
(1)在信息化教学的今天,区域地理教学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进行辅的教学。比如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进行音频、3D图片、投影仪器等进行区域地理教学内容的展示,让学生更加形象及其直观的进行地理知识的掌握,保证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的提升。比如在非洲板块教学过程中,笔者习惯先花些时间奠定学生的基本知识层次,再进行该大洲各个方面特征的教学。在该教学模块中,笔者也会进行趣味性教学的结合,比如播放动物世界的一些非洲豹视频,让学生从这些趣味性的音频中,进行非洲自然环境特征的发现。在课余时间,再引导学生进行手头资料的查阅,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及其方向进行非洲区域性特征的了解、分析,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实践教学中,笔者也会针对实际情况,展开分组教学,比如注重课堂巡走教学。针对学生的学习劣势进行教学补充。比如在亚洲区域地理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亚洲的地形、气候、位置等知识的了解比较牢固,对于一些引申性的知识了解比较浅。这时候笔者就充当一个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将亚洲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进行串联思考。比如为什么东非大裂口如此的深邃,这与其非洲的某些区域特征有什么关系?又如为什么撒哈拉沙漠如此的严酷少于,这与非洲大陆的某些区域地形有什么样的联系。提示学生进行气候、地形与人类活动等的串联。
(2)除了上述几个教学关键点,在实践教学中,笔者也注重对教学思维的更新。这就需要保证学生的不同模式训练模块的更新,保证学生的多样化教学模块的开展,保证学生的多元化学习方法的协调。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思维模式的转变,进行教学目标的串联,保证学生的学习层次的深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能力,保证区域地理课程教学内容的不断更新,保证效率性教学、娱乐性教学、实践性教学等的结合。比如对比教学方法的应用,可以在区域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地理位置、气候特点等固定分析方法的应用,针对不同大洲的区域情况进行相同套路的应用。
在实践教学模块中,笔者也注重一些知识的引导细节,注重对比教学的差异性。比如在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教学中,笔者会首先分析北美洲夏季及其冬季温度的差异性,再将相同的问题引入南美洲区域教学,并且分析这几者在地形、地理位置、板块运动、外力作用等影响下的差异性,让学生的地理知识体系更加的清晰。教师在关注学生掌握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内容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知识,并不断提高,同时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要。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2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稳固的发展,对于高中的地理教学来说,推崇将教学理念更加生活化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形势,可以传授课本上知识点的同时,更加的融入生活,利于学生理解掌握。但是,纵观目前的发展形势,我国高中地理的教学工作正处于一个交替的时期,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新兴的教学方法之间进行系统的转换,将先进的教学理念注入到地理教学中去。但是,在进行整体交替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阻碍发展性的问题,传统的理念不容改观,新进的方式不成熟等等,将我国的高中地理教学推上了一个地域性、资源型、方法性具有一定差异特点的局面。下文将详细的产生器差异所涉及到的各方面内容:
1.1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先进的教学方法之间有很多相抵触的因素,十分明显的同时并深入的影响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推广的步伐。我国的教育事业遍布于全国各地,由于地域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使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处于不均衡的状态,这些方面在我国高中地理知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上体现的十分明显,城市中的学生,由于视野开阔,教学设备先进,教学理念及方法比较超前,在通过此方法对于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上面比较容易接受,会加快地理生活化理念融入教学中的步伐。
1.2对于教育事业所涉及到的教育资源没有进行合理的分配,最终为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推广中遇到了阻碍,使其在运用范围中受到局限,得到的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我国的经济发展整体区域稳定,但是其中很多地区的经济发展落后,导致在进行教育资源配备上面形成了明显的差别,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学质量及师资配备具有相当大的差异,并且所处环境的不同,对于知识的理解也会产生难易区别。在进行地理教学中,这种教育资源的根本差异显现出来的效果十分的显而易见,对偏远山区来说,地理教学生活化将很难实施,主要因为教师人员的缺失,地理模型的配备,课程安排不科学等因素造成的。
1.3教育工作的主要体现方式是教学质量的好坏,决定其根本的原因不外乎是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方法,对于高中地理生活化推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综合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将高中的地理生活化教学进行推广、结合、分析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多的问题。将对于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的初衷造成影响,使其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有序的发展。这其中比较典型的因素影响莫过于,面对于地理生活化教学的推广中,教学理念不具备完整性,使用的方式方法也不成熟,大多数用到的方法也是依据传统的教学理念而演变而成的,其发挥的效用不足以适应如今形势下的教育改革体质,因此,对于高中地理生活化的教学来说,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对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法进行简单剖析
对于高中地理的教学来说,融入生活化的理念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个切实可行的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能调节课堂上的气氛以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掌握课本上知识点的同时,与实际的生活相结合,便于清楚牢记。下面对于地理教学生活化的几种方法体现来着重阐述。
2.1地理作为高中课程的一门重要学科,需要进行深入的学习,摒弃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将地图作为专题的课程设计与实际的生活相融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课程的传授,培养学生对于地图的学习、认识、看懂的能力水平。地图是地理课程的主要围绕点,整个课程的设计将是以其为中心展开的,也是地理教学中比较难的重点部分。因此,采用地理教学生活化的方式将为地图的教学提供便利的条件,给学生到来简单、高效的学习方法。下文将对于具体的课程要求进行举例阐述。高中地理的必修课程中有一节是关于我国季风气候区图的讲解,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将会有以下的步骤:首先,在进行知识的传授前,教师要提前进行备课安排:教书根据书本上进行总结性的将我国的季风气候的分类进行清晰,根据学生生活所处的区域或者学校的具体区域等环境来进行季风气候区的认识,并结合实际的生活环境进行对比。通过对我国的不同地方的地理特征的不同,可以区分出各个季风区。组织学生感受所处环境或者生活周边的的气候特点进行阐述,从而让学生明了在我国的季风气候区中,各个区域季风气候都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将同学们的发言与老师的补充作为问题的总结,从而完成整节课程的教授。其次,授课过程中教师的工作要有具体安排:在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教师应该对于书本上关于季风区的分类,分类标准,所涉及到的区域特点等结合地图册进行详细的讲述。然后针对班级里的来自不同区域的学生进行提问,对其家乡的气候、降水等特点进行阐述,根据此自然特点,找出所处的季风气候区。然后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小组内学生来对于家乡的气候条件进行阐述,根据课本所讲述的区分季风气候区的特点进行研究,从而找出其所处哪个季风气候区。此种方法可加深同学们对于各季风气候区的特点印象,方便记忆。老师做最后的总结,对本节课讲述的知识点进行复述,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入。最后,将进行教学方式的总结,通过此种生活化方式,可以使学生对于复杂的地图信息的理解能力增强,提高学习的热情以及学习的高效性。
2.2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将高中地理知识生活化,使知识变得更加易懂的同时,也增加了实际知识点的操作能力,使整个地理教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素质化。在高中地理课作为一门最贴近生活的课程,其中大部分知识点都来源与生活,因此,在地理知识学习中,融入生活,会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简便。下面将根据具体的地理实例进行生活化方法的分析。高中地理的必修课程中有一节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将会有以下的方法:教师可在上一节课中对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知识进行讲解,并将知识点以笔记的形式记录,并留出生活化操作记录空间,并在下节课前安排学生在室外利用影子测量太阳的实际高度角,之后,结合当时所处季节,记录当时的季节、气候等要素,在对太阳高度角计算后得出太阳此时直射维度,从而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对高中地理知识点的生活化教学,能够使地理知识点学习变得更加容易的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总体而言,具有重要意义。
3高中地理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3.1地理教学的现状要求地理教学生活化。传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稳定提升,教育问题是全国人民所十分重视的问题,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及统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基本没有太大的联系,这样就是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大部分的教师目的比较明确,为了应付高考所出现的问题,从而忽略了学生真正的内心需求,讲学习的重心放在了知识点的归纳运用以及阶梯技巧分析等方面上,放弃了对于课本本身的生活元素的找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很难与生活相融合,将学习的目的偏离了生活的轨道,把具有生命力的课程讲述的枯燥无味,这种教育方式肯定都会被取代,因为生活的多姿多彩、变幻莫测,生活中的感悟在课本及教学中不能领悟到的,地理只有回归到生活中区使学生融入生活,才能更好的发挥地理教学的作用,让学生真正的在生活中得到锻炼。
3.2地理教学生活化可以增加师生之间的亲切感。因为将地理教学的社会意义和生活意义紧密的联合在一起,所以,地理教学的内同更多是源自生活的同时高于生活,它是对于各种自然现象进行探索、发现、揭秘的过程。如果想要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对于地理进行探索及学习,就必须让地理融入到生活中去,使地理和生活达到一个平衡点,利用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习地理,使学生对于地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多动手,提高思考能力、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还能引发更深层次的地理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枯燥的数学内容转变为容易理解的生活问题,及时的了解国内外的信息,真正的做到教学与社会协调发展,使学生掌握知识也可以与时俱进,唤醒学生学习地理的欲望和探索精神。
3.3地理教学生活化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的进步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需要我国公民具有创造性思维、团队意识、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等,这就需要教书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自然变化、社会动态等,使其能够在生活中学会死来、用于探知、勤于动手。地理学科是社会学科及自然学科的边界学科,综合性质较强,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生活化的学习机会,使他们走进生活,提高精神愉悦性。
4结论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中地理;学习方法;兴趣;学习技巧
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占据重要位置,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是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存在规律可循的。地理学拥有独特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它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能够观察到许多的地理现象,可以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因此,我们还能运用所学的地理学理论指导我们的实践活动。地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地理学研究的正是地理环境的差异、分布规律及其成因。以下笔者从地理教学学习经验出发,对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浅谈下个人观点和做法。
一、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地理学科的实用性很强,可以引导我们更清晰地认清这个世界。只要我们用心观察身边事物,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生活是离不开地理的;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趣味横生且实用性很强;只要我们热爱生活和关注发展,就能培养起对地理的兴趣,喜欢地理,学习地理就会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就一定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地理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形式,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因此,为了培养兴趣,建议大家坚持“图不离手”这样随着时间推移,地图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深深刻入我们脑海里。
二、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区时计算、太阳高度角、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算得上文科中的物理,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过程中,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应用为主,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多增加些知识训练,多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多思考,多做比较,从而有利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的知识。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多加强记忆。学习过程中要重视教材。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要多加思考,善于总结,拥有独立的见解,有利于答题思路与逻辑的形成。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评价优劣利弊,找到相应对策办法。
三、善于运用图文结合方法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学习地理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利用地图,识图、用图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的地理教材中包含着丰富多彩的各类型的插图,通过与文字间配合,从而让教材内容呈现出更直观、形象和生动。在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时候,要特别重视和掌握图的学习和运用,以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有效的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好记易懂,轻轻松松学地理。我通过多年教学经验得出对地图和地理图像的学习方法,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图形分类分析法:将各种地理图像进行分类,对不同类型的图所反映的地理信息和特征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各种图形的读图方法和技能。(2)知识复习和记忆图形化:填图和绘图是记忆地图和图形的最好方法,在填绘图时,可以利用与图像相关的知识点标注在图上或图旁边,达到图文紧密结合的效果。(3)图文间相互转换和图形变式训练:教材中用文字叙述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过程,许多都可以通过图形表现出来。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有意识地图文进行转换和进行图形变式训练,有助于加深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利于提高同学们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地理基础知识之上的,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往往是高中系统地理,特别是人文地理的基础。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当中,有必要适当复习下初中地理的知识。首先,学生可以抽点空余时间复习下初中地理教材,主要是地球地图知识、大洲大洋的分布、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基本情况、中国分区地理等内容,加深巩固这些基础知识在头脑中的印象。其次,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当涉及初中知识时,要善于运用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相互联系和融会贯通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要想学习好地理这门学科,提倡同学们多阅读一些课外知识,有利于拓展自己的视野和思路,从而达到更高更理想的境界。
总之,学习高中地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何学好高中地理这门学科呢?必须要善于观察和思考,敢于大胆探究,在生活中多注意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高考 导向功能 复习效率
1.2010年高考全国1卷地理试题情况。2010年全国1卷文科综合地理部分满分100分,其中自然地理占80分,人文地理占20分,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达到48分。全卷共有6个图形,有92分是图文结合的试题。这样的试题构成基本与08、09年一致,体现了以下特点;
①自然地理比重大,小题赋分大。36(1)12分,36(3)16分,39(3)16分。
②自然与人文的综合性很强。
⑧考察地图的内容比重大。
④渗透新课标的内容和思想。特别表现在第3、4、5、9、10、11题。
⑤注重考察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全卷涉及的主干知识有:农业生产和区位、商业活动和区位、大气的热力状况和大气运动、地球运动地理意义、气候类型和特征、河流航运条件。
⑥注重考察考生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第1、2小题获取题干中的“沿海滩涂”的信息即可选c、D;第3、4小题可以由题干和图形信息进行选择和推理:第6小题根据获取图形中的最大值21"c和最小值7℃即可选C;第8小题如果明白热岛效应最强是温差达到最大,可以根据图形中等温线数值进行选择;36(1)(3)甲、乙地形可以从图形中判断出位于河谷(甲地为上游、乙地为下游),甲、乙气候可以由图形上的“地中海和经纬网”判断出是地中海气候;39(2)由图形和图例直接获得两条河流的名字;39(3)由图形上的等高线可以判断出东西两段的地形分别为平坦和崎岖,从而得出水流平稳和湍急,也从等高线可以判断出西段地势高过东段,河水是由西流向东,就可以得出甲段水量大等。
⑦学生审题偏差、答题思路不清和答题语言不规范,成为失分的最主要原因。36(1)题目已经明确“分析甲地有利于种植葡萄的地形、气候条件”,可是非常多的学生还是答了“土壤、交通”等方面。39(3)“运粮经过的黄河以孟津为界分东西两段,试分析这两河段的水运条件对粮食运输的影响。”很多学生却没有分东西两段进行分析,或不分有利和不利影响,审题偏差比较严重。很多学生不会答或答从扬州运粮到长安的积极影响等,也说明答题思路不清和审题偏差。把“地势崎岖”答成“地面不平坦”,语言不规范。
2.研究高考,把握高考导向功能,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2.1 研究高考大纲,完善教学课程内容。
2.1.1 高考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每一位高三老师,应研究考纲,熟悉考纲。本人从2006年到现在一直担任高三地理教学,经历两届高考,深悟大纲的重要性。2008年利用寒假的时间,根据考试大纲内容和顺序,自己编写了《地理考纲考点》,把每一个考点的基本知识点、出现在哪一本课本、哪一页,写下来编成册,并在研究2005、2006、2007年高考试题基础上,完善了部分内容,共61页(A4纸)。之后《地理考纲考点》成为了2008、2009、2010年备考的重要依据,经常翻阅考纲--考点成为备考的+重要习惯。在每一年备考中又不断地完善当中的部分内容。
2.1.2 根据高考大纲,完善教学内容的必要性。
①高考对考生能力要求的提高、试题难度的加大,决定高三教学必须紧扣考纲进行能力强化训练。要提高备考效率,需加强训练,而研究考纲,完善教学内容,训练就可以收到成效。
②“综合”考试,决定了高考地理考点覆盖率不可能很大。只有根据考纲复习,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2.2 研究高考考纲和高考真题,把握复习主导方向。
2.2.1 2008、2009、2010年高考试题中自然地理比重大,将引导高三教学以自然地理为主攻方向。
高三地理复习注重自然地理教学,取决两方面:一是高考的导向作用――自然地理比重大;二是人类活动离不开所处自然条件,学好自然地理也是学生学好人文地理的重要基础。
讲述自然地理原理、规律时,一要讲明因果关系,搭建因果关系链。这一点符合自然地理特征,在2010年高考试题36(2)、39(3)参考答案中,其因、果均赋分、强调逻辑思维的特点正好也说明了这一点。二要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基础。选择题3、4、9、11小题最为典型,提供的是课本外的新情境和新图形,需要考生获取信息、综合应用知识才能解决问题。平时的教学重心就要从关注学生掌握知识量转变到能力立意上,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积极体验和地理科学方法的掌握与内化。
2.2.2 高考以区域为载体,考察与区域相关的自然或人文地理知识,体现地理学两个突出特性,即区域性和综合性。这就启示高三教学要抓住区域地理,有联系的落实该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实现高中系统地理和初中区域地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我从2008年全国1卷36题中得到启发,在2009、2010年复习区域地理时,以世界13个区域、11个国家和中国4个地区为复习块,努力落实区域或国家的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流、资源、农业、工业、城市和人口、交通、生态问题。
经纬度和海陆位置决定区域气候,区域地形对气候产生影响,因此把位置和地形放在最前面。一个区域的气候又决定着该区域的植被;地形、气候、植被又共同影响着河流状况。农业生产以区域地形、气候和河流为基础,又与工业紧密相连,两者影响着城市、人口、交通等分布和发展。发展中人地关系之间是否协调,最终通过生态得以体现。按照知识的相关性,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每一个区域、国家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知识,培养其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初中课本地图是区域知识的重要载体,在这些地图上可以做好高中系统地理的区域化,使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下面以中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进行说明:
2.2.3 高考为人才选拔考试,决定了各高中学校都应该有自己的备考主攻方向。各个学校学生基础不同,每位教师所教班级学生也不同,各学校高三教学目标应有所侧重。即明确自己的学生在哪些考点可以拿分,就在这些考点上下大功夫;而对于那些即使老师讲了很多,但是学生仍然没有办法拿到分的考点,就不要讲得太多,否则浪费时间。
总之,要达到真正提高复习效率,教师势必要非常熟悉高考考点和高考试题。
2.3 研究大纲和高考真题,明确教学目标。
2.3.1 高三教学强调主干知识,突出能力立意,自始至终培养学生读图(表)能力。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在地理高考中几乎是无图不成题,因为图衷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从图表中获取地理信息,并对各种信息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归纳、评价并获得结论的能力。所以是否会读图。(表)已成为学生学好地理的关键。而学生的读图能力不是在短时间内即可形成和提高的,再加上这几年高考题中的一些地图越来越新颖,需要学生不断学习和积累各类地图的读图方法和技巧,所以读图(表)能力的培养要贯穿在整个高三地理教学中。
本人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在平时教学中,重视使用课本上的地图,包括初中课本地图,把知识落实到相关地图上,加强知识与地图的联系;二是在每一次答题训练中,反复总结和强调,引导学生思考答案与地图、材料的关系,养成获取信息答题的习惯:三是指导学生在平时尽量用地图进行学习。
2.3.2 高三地理复习课要根据内容,尽量将表示不同要素的地图叠加在一起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读图及综合能力。高考考察学生综合能力,不仅要求学生能多角度思考问题,还要求能用多个考点的知识解决问题:有些高考图形也是多个要素叠加在一幅图上进行表现。所以我本人在讲中国地理时采用了这样的方法和顺序:第一步画6经4纬加四端,掌握中国大致的经纬度位置;第二步在经纬网图上标出主要山脉,形成骨架;第三步在骨架图上标出3个丘陵、4个高原、5个盆地、6个平原,掌握中国地形;第四步在地形图上掌握中国气候分布,理解地形对中国气候的影响;第五步在经纬、地形图上熟记34个行政区,理解很多行政区是以地形,特别是山脉为划分依据;第六步在行政图区上画出主要的铁路干线,明白主要铁路干线与省会的关系。最终实现把中国的经纬度、地形、气候、行政区、铁路综合在一幅图上,使学生理解、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明显提高。
2.3.3 高三地理教学,培养学生能力是根本、是核心,加强训练是主要途径。每次训练注重培养学生审题能力、规范答题能力、读图能力、获取信息答题的能力。要实现这个能力培养目标,每一次训练要努力做到以下几步:第一步精心选题、编题;第二步考完后及时批改,精心做好质量分析;第三步精心讲评;第四步指导学生查漏补缺。
作考试质量分析时,着重分析试题覆盖了哪些知识点,考查了哪些地理能力,试卷中的哪些试题类似高考题或不类似。分析试卷中各试题的难易情况,解析命题意图。统计好每一个考生每一小题得多少分,该题的平均分、最高分、最低分、得分率又各是多少。进行错题归类:错因归类、题号、错因分析、讲评策略。这样不仅能很好指导接下来的教学,而且能够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复习。
精心讲评,一是先简述对试卷的评价(难度、知识覆盖面和考查的重点等)和对考试情况的分析(考试成绩、答题情况,尤其是存在的错误原因),对成绩优秀和进步较大的学生当众予以表扬和鼓励。二是结合考纲有重点地进行讲解(侧重重难点、地理能力、解题技巧及错误原因的讲评分析):讲“审题”:找“和”、“并”、”及”等关键词(并用笔圈出来)确认问题数;从后面倒回去进行审题,先确认是“什么问题”,再逐一找“问题”的修饰语(并用笔圈出来),特别要注意“的”字前面的定语、修饰语是答题的方向;明白“括号里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讲“思路”和“方法”;讲“误区”;讲“拓展',深化考点的知识内容(注意点明:出现在哪一本课本的哪一页、在哪个知识框架的哪一页,以便学生查漏补缺),多角度、多层面引导学生思考,发展思维、丰富体验;讲“规范”;讲注意事项。
2.3.4 注重概念教学,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2010年全国1卷第6题,如果温差的概念弄清楚了,依据图上的最大值2132和最小值732就可以选择c答案。第8题涉及热力环流的概念,如果明白热力环流是由于冷热不均造成的,也容易得出热岛效应最强应该是市郊温差达到最大,最后推出正确答案。从这两道题目看,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提高,更多体现在考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上。而概念的理解、掌握则会影响对相关知识的灵活应用程度。因为概念形成的关键是重视意义构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单调的记忆。有关专家从这几年高考分析得出,概念成为很多失分的源头。所以重视概念教学,让学生科学准确的把握地理概念,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一个关键。
2.3.5 地理知识点教学要夯实基础。2010年39题(2)4分考察的是最基本的知识,可是却成为所有综合题当中得分率最低的题目,只有25%,即平均分为1分。因此,复习要以解读考试大纲为平台,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方法、地理过程,夯实基础。
2.3.6 在复习后阶段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理清知识线索,培养学生理清、突破答题思路和答题线索的能力。
我个人认为,目前中学地理教材编写系统性略差一些,案例呈现多,三维空间跨度大,再加上所带学生的基础普遍较差,所以我每带一届高三,都会将原来的教材进行梳理、整合、归纳,精心整理使之成为简化的公式化“模式”,使庞大的知识简单化、思维结构化,为学生熟练地调动和运用知识夯实基础,也为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建立知识框架和知识线索的基础上,注意引导学生按照框架和线索去进行冲刺复习。方法有:通过测试后对试卷的分析、讲评进行引导,学生理解深刻,最容易接受,所以最有效;还可以通过检查、监督进行引导。
结束语:从2006年至今,本人连续带了五届高三,所在学校是以艺术体育为主,学生的基础整体比较差。五年来,我每年所带的班级既有基础相对较好的班和基础很差的普通班,又有艺术体育特长班。正是这样的情况,促使我不断地去思索和总结,以提高复习效率。以上是本人在教学中,特别是2010年高三教学中的所恩、所做。
参考文献
1 张建珍、夏志芳,《2009年浙江省地理高考试题特点及启示》,地理教育,2010,第1期
2 李依铭,《新课程新高考新策略》,地理教育,2010,第5期
3 董元贵,《应学会在学习中反思》,地理教育,2009,第3期
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5
一、研读课程标准,准确领会其真正内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给出的是高中阶段地理课程的宏观框架、必学的内容和学习标准,同时列举了活动建议。课程标准列出的不仅是学习内容,并对每项内容所要达到的要求作了明确的表述,尤其强化对关键性动词(指出、简述、分析、说明等)的理解。教师只有准确领会《标准》的内容与要求,才能在教学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标准》中“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相对于“说出”来说,“说明”更高级,也就是说“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重点,讲“过程和主要环节”是为了“说明地理意义”服务的。但是,大多数课堂将重心放在水体介绍、河流补给和水循环过程甚至潜水等问题上,对“说明地理意义”仅花了1~2分钟点一下,显然没有准确领会《标准》的要求。再如,《标准》中“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也就意味着一定要结合实例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进行分析,在考试中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也应该用一个实例请考生分析。我们在具体教学中,不能仅凭以前经验对课标要求任意删减或拔高。教师只有准确领会《标准》,才能真正意义上构建高效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二、尊重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注重知识的迁移
地理教材版本多样,但都是以《标准》为依据,按《标准》要求来撰写和选择的,教材既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主要依据,又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的载体,教师应该研究教材,宏观上要把握到位,然后再对每节课进行深入的钻研,把每节课都吃透。尊重教材是得以创造之本。“举一反三,注重迁移”的根本是教材。用好了教材中的“一”才能有效引导“反三”,务实了教材的“本”才能有效实现学有所用的“迁移”,但更要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不是唯一载体。就教材而讲,教材与舍本逐末的做法同样不可取,教学应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要充分重视教材内容的探索性、启发性和开放性。教材更新往往落后于知识的更新,多关注在我们身边发生的地理事物,在备课时加以补充,使学生及时接收到最新的地理知识和信息。另外,课堂教学中可以不拘泥于教材中的案例与区域,关注地理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不断提高学习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三、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能力培养
牢固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提高地理基本技能是中学地理教学的前提条件和重要目标。相对其他学科而言,夯实基础对地理学科尤为重要,因为地理在很多省份是中考不考科目,必然导致高中生对初中区域地理内容掌握有限。另外,地理学科包括自然和人文两个领域,这使得很多学生找不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尤其是自然地理难度较大,加上很多教师不按《标准》一味拔高标准,使大部分文科学生感到地理难学,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所以在具体教学中地理课堂教学应以《标准》为依据,不仅重视知识点的教学,更应重视知识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地理基本技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考纲》明确要求学生具有的能力主要包括“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四项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如果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那么学生面对新材料、新情境会不知所措。因此地理教学中要从能力的四项目标出发,围绕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加强问题引领和活动引导,开展多种形式富有成效的训练和培养。
四、注重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科学素养